唐宋诗词鉴赏导学案(教师版) 班级: 姓名 座号 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 【学习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3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基础知识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 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 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 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 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者各有侧重,咏史诗 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 有感而发之作 怀古词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词是抒发跟特定的古迹相关的古人古事的忧思 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要写这个古 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 咏史词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直接写作者的思考、 态度,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咏史怀古诗特点: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 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 含蓄等等。 3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 抒发感慨: 4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 时空组合 三.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 诗歌。而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1 唐宋诗词鉴赏导学案(教师版) 班级: 姓名: 座号: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 咏史怀古 【学习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3.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基础知识 一、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 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 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 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 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者各有侧重,咏史诗 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 有感而发之作。 怀古词 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词是抒发跟特定的古迹相关的古人古事的忧思。 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要写这个古 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 咏史词 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直接写作者的思考、 态度,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二、咏史怀古诗特点: 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 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 含蓄等等。 ⒊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 抒发感慨; ⒋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 时空组合 。 三.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 诗歌。而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 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 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 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 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 品的深刻寓意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 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怀古伤己)如李商隐《贾生》写汉文帝宣 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 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 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 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 有理由的时候。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 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 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 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 2.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 冷静的思考。 理性反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 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 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2 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㈠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 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 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 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 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 品的深刻寓意。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 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怀古伤己)如李商隐《贾生》写汉文帝宣 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 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㈡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 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 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 有理由的时候。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 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 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 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 2.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 冷静的思考。 ㈢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 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 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1.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 古讽今)。 ②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四.鉴赏方法指要 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 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其次,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 冷静的剖析,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往 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 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感情成分较浓。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 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如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 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为什么追念王昭君呢?其实,这是没有找到二者的对接点:一是在王昭君的出 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 为用”的悲剧命运。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抓住此对 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的含义。 再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 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不同的写法 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 、课前阅读与思考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1、这首诗歌叙写了什么史实?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史实: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 华清宫是公元723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 作乐。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首绝句尤为精妙绝伦 脍炙人口。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 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1、诗人对这一历史事实持怎样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诗人态度:批判、否定、讽刺。最终目的:借古讽今,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3、这首诗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生 活的讽刺
3 ⒈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 古讽今)。 ②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四.鉴赏方法指要 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 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其次,要领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 冷静的剖析,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往 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 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感情成分较浓。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 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如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 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为什么追念王昭君呢?其实,这是没有找到二者的对接点:一是在王昭君的出 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 为用”的悲剧命运。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抓住此对 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的含义。 再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 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不同的写法, 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 二、课前阅读与思考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1、这首诗歌叙写了什么史实?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史实: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 华清宫是公元 723 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 作乐。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首绝句尤为精妙绝伦, 脍炙人口。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 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1、 诗人对这一历史事实持怎样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诗人态度:批判 、否定、 讽刺。最终目的:借古讽今,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3、这首诗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生 活的讽刺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 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 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 致国破身亡。读到这里时,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无人知”三字也 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 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 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 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 作, 4、预习质疑 三、课堂探究 (一)交流探讨课前阅读与思考 (二)小组合作探究 《西塞山怀古》 1、用一句话概括一二联所叙述的史实。试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概括交战双方的情势。 晋:居高临下、势不可当 吴:负隅顽抗、不堪一击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 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 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 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 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 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毀铁链, 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 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 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 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2、诗中哪几个词把交战双方的这种力量悬殊很好地表现出来的?试任选其一说说它的表 达效果 下”: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西晋攻下了东吴。给 人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之感。 收”,描写东吴的望风披靡,“金陵王气”毫无作用,孙吴王朝彻底覆灭了。不 仅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个个短命,可见“金陵王气”根本是靠不住的。 “沉”和“出”两个字也极其细腻传神,点出孙吴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 溃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
4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 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 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 致国破身亡。读到这里时,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无人知”三字也 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 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 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 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 作。 4、预习质疑 三、课堂探究 (一)交流探讨课前阅读与思考 (二)小组合作探究 《西塞山怀古》 1、用一句话概括一二联所叙述的史实。试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概括交战双方的情势。 晋:居高临下、势不可当 吴:负隅顽抗、不堪一击 公元 280 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 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 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 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 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 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 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 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 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 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2、诗中哪几个词把交战双方的这种力量悬殊很好地表现出来的?试任选其一说说它的表 达效果。 “下”: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西晋攻下了东吴。给 人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之感。 “收”,描写东吴的望风披靡,“金陵王气”毫无作用,孙吴王朝彻底覆灭了。不 仅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个个短命,可见“金陵王气”根本是靠不住的。 “沉”和“出”两个字也极其细腻传神,点出孙吴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 溃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
3、诗人在颈联中说“山形依旧枕寒流”,其中包含有怎样的情感?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 背景来看,就晋吴双方而言,你认为诗人将批判的矛头主要指向了哪一方?诗人在全诗 所要表达的主题仅仅如此吗?诗人是通过什么抒情手法将他的主题表现出来的? ①“人世几回伤往事”是说人事的变动不居,“山形依旧枕寒流”是说自然景物的 亘古不变,两相对照,以终古常在的“山形”作为那些匆匆交替、可悲可慨的王朝历史 的无情见证。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来说,山川地形固然有险与 不险、利与不利之别,但归根到底,人事的治乱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实际上蕴含着对于 前朝失败教训的总结。 ②吴 ③结合背景,刘禹锡写作此诗的意图,非止于怀古,更在于鉴今:一是劝诫朝廷居 安思危,勤勉于政治,切勿骄奢以亡国,步六朝旧尘,令后人再伤“往事”;二是正告 拥兵自重的藩镇,切莫依据山川形势划地为王,否则,终将像历史上划江而守的小朝廷 样归于覆灭 ④借古喻今 四、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明妃曲二首(其一)》 1、这两首诗歌都以明妃为题材,但所反映的史实的侧重点一样吗?2、这两首诗所抒写 的感情一样吗?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 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 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 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杜甫的诗题叫《咏 怀古迹》,说明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他当时正“飘 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 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 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 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王安石这首《明妃曲》诗中的重心在于书写失意的怨恨。王昭君美冠后宫,但不被召幸 更有甚者,她被作为宫中不喜欢、不需要的女子而远嫁异族。红颜薄命岂不怨嗟?而在 封建社会中失意的女子又岂止是远嫁的昭君?咫尺之间不也还有汉陈皇后的悲剧?但同 情美人的失意还只是此诗的表层意思,更深层次的看,应当说作者是借了王昭君的故事 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诗人在写作此诗的前一年曾向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变法。但 仁宗已是暮年,无意进取,对王安石的倡议置而不论。所以此诗的真正的用意是“托前
5 3、诗人在颈联中说“山形依旧枕寒流”,其中包含有怎样的情感?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 背景来看,就晋吴双方而言,你认为诗人将批判的矛头主要指向了哪一方?诗人在全诗 所要表达的主题仅仅如此吗?诗人是通过什么抒情手法将他的主题表现出来的? ①“人世几回伤往事”是说人事的变动不居,“山形依旧枕寒流”是说自然景物的 亘古不变,两相对照,以终古常在的“山形”作为那些匆匆交替、可悲可慨的王朝历史 的无情见证。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来说,山川地形固然有险与 不险、利与不利之别,但归根到底,人事的治乱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实际上蕴含着对于 前朝失败教训的总结。 ②吴 ③结合背景,刘禹锡写作此诗的意图,非止于怀古,更在于鉴今:一是劝诫朝廷居 安思危,勤勉于政治,切勿骄奢以亡国,步六朝旧尘,令后人再伤“往事”;二是正告 拥兵自重的藩镇,切莫依据山川形势划地为王,否则,终将像历史上划江而守的小朝廷 一样归于覆灭。 ④借古喻今 四、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明妃曲二首(其一)》 1、这两首诗歌都以明妃为题材,但所反映的史实的侧重点一样吗?2、这两首诗所抒写 的感情一样吗?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 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 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 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杜甫的诗题叫《咏 怀古迹》,说明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他当时正“飘 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 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 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 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王安石这首《明妃曲》诗中的重心在于书写失意的怨恨。王昭君美冠后宫,但不被召幸。 更有甚者,她被作为宫中不喜欢、不需要的女子而远嫁异族。红颜薄命岂不怨嗟?而在 封建社会中失意的女子又岂止是远嫁的昭君?咫尺之间不也还有汉陈皇后的悲剧?但同 情美人的失意还只是此诗的表层意思,更深层次的看,应当说作者是借了王昭君的故事 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诗人在写作此诗的前一年曾向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变法。但 仁宗已是暮年,无意进取,对王安石的倡议置而不论。所以此诗的真正的用意是“托前
代以自鸣所不平”。士不遇,这是古代诗歌中一个传统的主题,北宋由于党争激烈,不 少知识分子都遭到反复贬斥,感士不遇,就因此成了知识分子的普遍情绪。王安石此诗 只所以能震动当时文坛,引起巨大的反响,就因为它能言人之所欲言,有很强的现实意 五、总结归纳 六、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①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②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③ 韦庄:晚唐诗人 台城 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 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 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2)这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韦庄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 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 或: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 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华,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6 代以自鸣所不平”。士不遇,这是古代诗歌中一个传统的主题,北宋由于党争激烈,不 少知识分子都遭到反复贬斥,感士不遇,就因此成了知识分子的普遍情绪。王安石此诗 只所以能震动当时文坛,引起巨大的反响,就因为它能言人之所欲言,有很强的现实意 义。 五、总结归纳 六、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 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①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②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③ 韦庄:晚唐诗人。 台 城 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 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 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 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2)这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韦庄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 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 或: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 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华,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