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个人复备 主备人:陈玉良 复备人:李明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此首诗的意象、情感和结构。 教学重点:意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意象到画面的转换,关键词的赏析。 教学方法:从意象入手,抓住关键词,转换成画面,赏析诗的情感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 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 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 陆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 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 心情很不高兴。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 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 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评讲诗文 (一)诗的大意:唯独那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对自然界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感到新 奇。清晨的太阳从东边海上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 南,梅花在枝头绽放。这春意由江南渐渐移到江北,杨柳已经吐出了新芽;清新和暖的空 气逗得黄莺儿婉转鸣叫,晴日的阳光把萍草(生在浅水中的蕨类植物)映照得变成了绿色 忽然听到吟咏您格调高古的诗句,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禁不住要泪流沾湿了佩巾。 (二)别致的开头 结合背景材料说一说:作者触什么景,伤什么情? 诗的首联点题,十分精妙。远离家乡在外当官的人(宦游人),对于植物的萌发、开花、结 果、凋谢,动物的迁徙、冬眠等特别敏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时伤怀,在“独有”“偏惊” 的强调与呼应中,揭示出宦游人独有的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心态 (三)重点意象分析: 朝霞、梅柳、黄鸟、绿萍,四个主要的意象组合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是一幅怎样的意境? 面对此画面,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1.中间两联诗人紧扣“物候新”,具体地描写了诗人对“物候”的感受:清晨的太阳从东 边海上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头绽放。 这春意由江南渐渐移到江北,杨柳已经吐出了新芽:清新和暖的空气逗得黄莺儿婉转鸣叫 晴日的阳光把萍草(生在浅水中的蕨类植物)映照得变成了绿色。这四句抓住了朝霞、梅柳 黄鸟、绿萍等景物在早春里的变化,描绘了一幅江南舂天的美丽画卷 2.“宦游人”对这幅画卷的感受自是不同,他们自然会想到又是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又 到来了,不禁引起了岁月如流、漂泊他乡的感慨。这就为最后的“归思”作了铺垫。 (四)关键词的分析: 出”“渡”“催”三个关键词有何突出的表达作用? 1.“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一声紧似一声 更其欢鸣的特点。且用拟人的手法赋赋予客观事物“淑气”以人的情态,表现了春气之暖、 之浓、之生机勃勃
1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主备人: 陈玉良 复备人:李明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此首诗的意象、情感和结构。 教学重点:意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意象到画面的转换,关键词的赏析。 教学方法:从意象入手,抓住关键词,转换成画面,赏析诗的情感。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 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 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 陆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 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 心情很不高兴。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 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 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二.评讲诗文: (一)诗的大意:唯独那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对自然界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感到新 奇。清晨的太阳从东边海上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 南,梅花在枝头绽放。这春意由江南渐渐移到江北,杨柳已经吐出了新芽;清新和暖的空 气逗得黄莺儿婉转鸣叫,晴日的阳光把萍草(生在浅水中的蕨类植物)映照得变成了绿色。 忽然听到吟咏您格调高古的诗句,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禁不住要泪流沾湿了佩巾。 (二)别致的开头: 结合背景材料说一说:作者触什么景,伤什么情? 诗的首联点题,十分精妙。远离家乡在外当官的人(宦游人),对于植物的萌发、开花、结 果、凋谢,动物的迁徙、冬眠等特别敏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时伤怀,在“独有”“偏惊” 的强调与呼应中,揭示出宦游人独有的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心态。 (三)重点意象分析: 朝霞、梅柳、黄鸟、绿萍,四个主要的意象组合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是一幅怎样的意境? 面对此画面,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1.中间两联诗人紧扣“物候新”,具体地描写了诗人对“物候”的感受:清晨的太阳从东 边海上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头绽放。 这春意由江南渐渐移到江北,杨柳已经吐出了新芽;清新和暖的空气逗得黄莺儿婉转鸣叫, 晴日的阳光把萍草(生在浅水中的蕨类植物)映照得变成了绿色。这四句抓住了朝霞、梅柳、 黄鸟、绿萍等景物在早春里的变化,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 2.“宦游人”对这幅画卷的感受自是不同,他们自然会想到又是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又 到来了,不禁引起了岁月如流、漂泊他乡的感慨。这就为最后的“归思”作了铺垫。 (四)关键词的分析: “出”“渡”“催”三个关键词有何突出的表达作用? 1.“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一声紧似一声、 更其欢鸣的特点。且用拟人的手法赋赋予客观事物“淑气”以人的情态,表现了春气之暖、 之浓、之生机勃勃。 个人复备
云霞岀海曙,梅柳渡江春。此联写“游望”之景,紧承上文“偏惊”而来。“云霞 梅柳”乃常见之景物,并不新奇,可是诗人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它们,并注入了审美情 趣,“出”“渡”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将原本不易觉察的物候的迁移,贴切传神地展现在读 者眼前,使人仿佛感受到春天的脉搏和动感。这真是化平常为神奇,把熟识的境界转化为 令人惊讶的新境界。 (五)最后两句的赏析: “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 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 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 三.课堂小结: 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 独创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 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采处,恰在中间二联 2.因物感兴,即景生情。诗人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 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 写江南新春景色,诗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 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 3.诗的技巧: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其思乡情真情苦情悲),拟人手法(赋予客 观事物以人的情态),化静为动(写出了春的动感和生机) 四、作业布置: 1“出”有何突出的表达作用? 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一声紧似一声、更其欢鸣的特点。且用拟人的手法 赋予客观事物“淑气”以人的情态,表现了春气之暖、之浓、之生机勃勃 2“渡”有何突出的表达作用? 渡”化静为动,将原本不易觉察的物候的迁移,贴切传神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仿佛 感受到春天的脉搏和动感。这真是化平常为神奇,把熟识的境界转化为令人惊讶的新境界。 五、板书设计 意象:朝霞、梅柳、黄鸟、绿萍: 关键词:
2 2.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此联写“游望”之景,紧承上文“偏惊”而来。 “云霞” “梅柳”乃常见之景物,并不新奇,可是诗人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它们,并注入了审美情 趣,“出”“渡”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将原本不易觉察的物候的迁移,贴切传神地展现在读 者眼前,使人仿佛感受到春天的脉搏和动感。这真是化平常为神奇,把熟识的境界转化为 令人惊讶的新境界。 (五)最后两句的赏析: “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 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 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 三.课堂小结: 1.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 独创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 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采处,恰在中间二联。 2.因物感兴,即景生情。诗人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 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 写江南新春景色,诗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 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 3.诗的技巧: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其思乡情真情苦情悲),拟人手法(赋予客 观事物以人的情态),化静为动(写出了春的动感和生机) 四、作业布置: 1“出”有何突出的表达作用? 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一声紧似一声、更其欢鸣的特点。且用拟人的手法 赋予客观事物“淑气”以人的情态,表现了春气之暖、之浓、之生机勃勃。 2“渡”有何突出的表达作用? “渡”化静为动,将原本不易觉察的物候的迁移,贴切传神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仿佛 感受到春天的脉搏和动感。这真是化平常为神奇,把熟识的境界转化为令人惊讶的新境界。 五、板书设计 意象: 朝霞、梅柳、黄鸟、绿萍: 关键词: “出”“渡”“催
兵车行 个人复备 主备人: 复备人:王其英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①理解诗中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②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诗的特色和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杜诗的叙事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感揣摩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甫七岁,始作诗文。年十四,出入东都翰墨场。开元十九年,漫游吴越。二十三年,举进 士落第,游齐赵。天宝三四载间,与李白、高适等同游宋、齐鲁间。五载至长安。十载, 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侍制集贤院。安史乱起,陷于贼中。至德二载,脱身赴凤翔, 为右拾遗。因上书救人,触怒肃宗,放还省亲。上元元年至成都,于浣花溪营草堂,世称 杜甫草堂”。时故人严武为成都尹,时有馈赠,互有唱和。后被严武聘为校检工部员外郎, 后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至云安,后居夔州,三年,自夔出峡,飘泊于岳阳、潭 州、衡州一带,五年,病卒于湘水扁舟中。后人以之与李白并称,谓之“李杜”。杜甫为唐 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长安十年,辛苦备尝,对下层人民的苦难及朝廷政治的腐败 有相当深刻的认识,所作如《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五百字》等不朽名篇。自安史乱起至入蜀之前,为创作高峰期,《悲陈陶》《悲青坂》《月夜》 《春望》《哀江头》《北征》《洗兵马》以及“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入蜀以后至去世之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 喜雨》《秋兴》《咏怀古迹》《登高》《登岳阳楼》等,成为典范之作。韩愈赞道“李杜文章 在,光焰万丈长”。 二、评讲 (一)诗歌背景: 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史鲜于仲通讨南诏,大败于泸南。时仲通 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者震 野。”杜甫诗歌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二)解题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 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三)朗读训练(运有各种方法) (四)整体把握 1.1-3行,诗人杜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给以留下深刻印象的描写有哪些? 2.4-7行,你对征夫们有命运有何感受?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3.8-10行,这几句在内容上与控诉“武皇开边意未已”有何联系? 4.11-13行,这三行的内容与上文联系是怎样的? 5.14-15行,你怎样理解这几句所寄寓的情感? 6.16-17行,这样的结尾在内容、结构和情感上有何作用? (五)赏析诗句 3
3 兵车行 主备人: 陈玉良 复备人: 王其英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①理解诗中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②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诗的特色和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杜诗的叙事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感揣摩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甫七岁,始作诗文。年十四,出入东都翰墨场。开元十九年,漫游吴越。二十三年,举进 士落第,游齐赵。天宝三四载间,与李白、高适等同游宋、齐鲁间。五载至长安。十载, 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侍制集贤院。安史乱起,陷于贼中。至德二载,脱身赴凤翔, 为右拾遗。因上书救人,触怒肃宗,放还省亲。上元元年至成都,于浣花溪营草堂,世称 “杜甫草堂”。时故人严武为成都尹,时有馈赠,互有唱和。后被严武聘为校检工部员外郎, 后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至云安,后居夔州,三年,自夔出峡,飘泊于岳阳、潭 州、衡州一带,五年,病卒于湘水扁舟中。后人以之与李白并称,谓之“李杜”。杜甫为唐 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长安十年,辛苦备尝,对下层人民的苦难及朝廷政治的腐败, 有相当深刻的认识,所作如《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五百字》等不朽名篇。自安史乱起至入蜀之前,为创作高峰期,《悲陈陶》《悲青坂》《月夜》 《春望》《哀江头》《北征》《洗兵马》以及“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 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入蜀以后至去世之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 喜雨》《秋兴》《咏怀古迹》《登高》《登岳阳楼》等,成为典范之作。韩愈赞道“李杜文章 在,光焰万丈长”。 二、评讲: (一)诗歌背景: 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史鲜于仲通讨南诏,大败于泸南。时仲通 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者震 野。”杜甫诗歌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二)解题: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 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三)朗读训练(运有各种方法) (四)整体把握 1.1-3 行,诗人杜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给以留下深刻印象的描写有哪些? 2.4-7 行,你对征夫们有命运有何感受?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3.8-10 行,这几句在内容上与控诉“武皇开边意未已”有何联系? 4.11-13 行,这三行的内容与上文联系是怎样的? 5.14-15 行,你怎样理解这几句所寄寓的情感? 6.16-17 行,这样的结尾在内容、结构和情感上有何作用? (五)赏析诗句 个人复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1.释“辚辚(车轮声)”“萧萧(马鸣声)”“耶(爷)”“干gan(冲)”“走(跑)”“妻子” 妻子和儿女)。 2.这幅送别图的构成有哪些要素 A声音;B动作;C景物。“车辚辚”“马萧萧”“哭声”:“尘埃不见咸阳桥”景物描写:“牵 衣顿足拦道哭”是动作。绘声绘形。 运用了哪些手法 A夸张“哭声直上干云霄”。 4.它们共同突出构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仓促、混乱、嘈杂、悲惨。妻离子散、生死离别、混乱动荡表明行军之急、场面之惨。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1.释“点行”“裹头”“或”“意”“但” 2.道旁行者是谁?行人是谁 作者,征夫 3.诗人为什么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 借用“行人”自己的控诉,使战争之苦更加真实。“但云”二字又写出了“行人”欲言又止、 满腔怨恨却又不敢申诉的畏惧心理。 4.“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与“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表意是 样的,但效果有何不同? 上句是从年龄来写的,具体。下句是从头发来写的,生动 5.揭示“行人”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源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1.释“荆杞”“山东”“汉家”“况复”。 2.“千村万落生荆杞”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为什么会这样? 幅田园荒芜的景象。根源是男子都被抓去打仗了,没有壮丁从事农业生产,所以田园荒 芜。根源仍是武皇开边和抓丁 3.这几句在内容上与上文有何联系? 是对战争的深入控诉,由征夫的痛苦推及农业的衰败和田园的荒芜,是战争灾难的深化和 拓展。战争使得经济凋敝,人民负担加重,民不聊生。扩大了诗的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 现深度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1.释“长者”“役夫”“县官”“休”。 2.“役夫”不敢申恨,为什么? 役夫”还是申恨了,表明什么? 满腹怨恨,但苦于抓夫高压,不敢申恨。但是怨恨太深,痛苦太深,不吐不快。说明役夫 所遭受的苦难到了极点,也说明战争造成的苦难到了极点。 4
4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1.释“辚辚(车轮声)”“萧萧(马鸣声)”“耶(爷)”“干 gān(冲)”“走(跑)”“妻子” (妻子和儿女)。 2.这幅送别图的构成有哪些要素? A 声音;B 动作;C 景物。“车辚辚”“马萧萧”“哭声”;“尘埃不见咸阳桥”景物描写;“牵 衣顿足拦道哭”是动作。绘声绘形。 3.运用了哪些手法? A 夸张“哭声直上干云霄”。 4.它们共同突出构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仓促、混乱、嘈杂、悲惨。妻离子散、生死离别、混乱动荡表明行军之急、场面之惨。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1. 释“点行”“裹头”“或”“意”“但” 2.道旁行者是谁?行人是谁? 作者,征夫 3.诗人为什么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 借用“行人”自己的控诉,使战争之苦更加真实。“但云”二字又写出了“行人”欲言又止、 满腔怨恨却又不敢申诉的畏惧心理。 4.“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与“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表意是 一样的,但效果有何不同? 上句是从年龄来写的,具体。下句是从头发来写的,生动。 5.揭示“行人”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源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1.释“荆杞”“山东”“汉家”“况复”。 2.“千村万落生荆杞”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为什么会这样? 一幅田园荒芜的景象。根源是男子都被抓去打仗了,没有壮丁从事农业生产,所以田园荒 芜。根源仍是武皇开边和抓丁。 3.这几句在内容上与上文有何联系? 是对战争的深入控诉,由征夫的痛苦推及农业的衰败和田园的荒芜,是战争灾难的深化和 拓展。战争使得经济凋敝,人民负担加重,民不聊生。扩大了诗的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 现深度。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1.释“长者”“役夫”“县官”“休”。 2.“役夫”不敢申恨,为什么? 3.“役夫”还是申恨了,表明什么? 满腹怨恨,但苦于抓夫高压,不敢申恨。但是怨恨太深,痛苦太深,不吐不快。说明役夫 所遭受的苦难到了极点,也说明战争造成的苦难到了极点
4.在内容上与上文哪些诗句照应?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与上文的“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 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相呼应 而“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与上文的“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呼应。由前文的“但云”到控诉,表明了“行人”的 悲愤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再也忍不住了,也说明战争带来的痛苦已让人无法承受。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1.如何理解这四句话的情感 现在确实感受到,生男不如生女好。生女还能嫁近邻,生男难免战死埋荒草。在中国这 一个素有“重男轻女”传统的国家,说这样的话,并非一时愤激之语,而是为社会现实所 逼。生个女儿,就算出嫁了,好歹还可以嫁给近邻,有个照应。生个儿子呢,只能被征去 打战,即便活着,也让家人牵肠挂肚,担惊受怕,更何况凶多吉少。在这里,生儿生女“好 与“不好”的标准,似乎只有一个,即是否能活下来。这种异样的心态,进一步点出战争 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苦难。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您没看到吗,自古以来那青海边,遍地白骨没人收掩。旧鬼在啼哭,新鬼在诉冤,每当天 阴雨湿,哭声啾啾,真是凄惨!开篇是人哭,终篇是鬼哭,悲惨的场面、寂冷阴森的情景, 令人不寒而栗,这都是“开边未已”导致的恶果。诗人将眼前的生死离别与千百年来无数 征人有去无回的事实相联系,使这首诗从更为高远的角度,暗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历史 延 课堂小结: 1.这是一首讽世伤时的七言歌行,它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 严谨缜密 2.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多处使用了民歌的“顶真”手法,诵读起来,累累 如贯珠,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 3.寓情于叙事描写,水乳交融。车声隆隆,战马嘶鸣。诗歌一开头就仿佛使我们回到了那 连年征战的岁月。一队队身着戎装的穷苦百姓,被官吏们驱赶着奔赴前线。“行人”的父母 妻儿,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为亲人送别。无数的车队人群扬起的滚滚尘埃,遮天蔽 日,连咸阳桥都淹没了。“爷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 色彩 “牵衣顿足拦道哭”,千万人的哭声震撼大地直冲云霄,这景象多么凄惨啊!诗人用铺叙渲 染的手法,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生离死别的图画,为全诗创设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在这些 平实的叙事描写中,字字句句蕴含着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谴责,对广大劳动人们的 无限同情,始终贯穿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思想感情。 4.句型灵活,平仄相间。诗人将情节的推进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起来,随着叙述 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五、七言,参差错落,整齐中富于变化,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全诗八个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5.语言直白,通俗易懂。通篇采用通俗口语,如“爷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被驱 不异犬与鸡”、“反是生女好”、“古来白骨无人收”、“租税从何出”等,清新自然,明白如 话。再加上诗人采用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 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等,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读起 来铿锵和谐,悦耳动听。前人评及此,曾这样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此 言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杜诗善用民歌,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 诗人为什么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 借用“行人”自己的控诉,使战争之苦更加真实。“但云”二字又写出了“行人”欲言又止、 满腔怨恨却又不敢申诉的畏惧心理
5 4.在内容上与上文哪些诗句照应?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与上文的“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 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相呼应。 而“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与上文的“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呼应。由前文的“但云”到控诉,表明了“行人”的 悲愤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再也忍不住了,也说明战争带来的痛苦已让人无法承受。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1.如何理解这四句话的情感。 现在确实感受到,生男不如生女好。生女还能嫁近邻,生男难免战死埋荒草。在中国这样 一个素有“重男轻女”传统的国家,说这样的话,并非一时愤激之语,而是为社会现实所 逼。生个女儿,就算出嫁了,好歹还可以嫁给近邻,有个照应。生个儿子呢,只能被征去 打战,即便活着,也让家人牵肠挂肚,担惊受怕,更何况凶多吉少。在这里,生儿生女“好” 与“不好”的标准,似乎只有一个,即是否能活下来。这种异样的心态,进一步点出战争 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苦难。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您没看到吗,自古以来那青海边,遍地白骨没人收掩。旧鬼在啼哭,新鬼在诉冤,每当天 阴雨湿,哭声啾啾,真是凄惨!开篇是人哭,终篇是鬼哭,悲惨的场面、寂冷阴森的情景, 令人不寒而栗,这都是“开边未已”导致的恶果。诗人将眼前的生死离别与千百年来无数 征人有去无回的事实相联系,使这首诗从更为高远的角度,暗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历史 延 三、课堂小结: 1.这是一首讽世伤时的七言歌行,它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 严谨缜密。 2.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多处使用了民歌的“顶真”手法,诵读起来,累累 如贯珠,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 3.寓情于叙事描写,水乳交融。车声隆隆,战马嘶鸣。诗歌一开头就仿佛使我们回到了那 连年征战的岁月。一队队身着戎装的穷苦百姓,被官吏们驱赶着奔赴前线。“行人”的父母 妻儿,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为亲人送别。无数的车队人群扬起的滚滚尘埃,遮天蔽 日,连咸阳桥都淹没了。“爷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 色彩。 “牵衣顿足拦道哭”,千万人的哭声震撼大地直冲云霄,这景象多么凄惨啊!诗人用铺叙渲 染的手法,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生离死别的图画,为全诗创设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在这些 平实的叙事描写中,字字句句蕴含着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谴责,对广大劳动人们的 无限同情,始终贯穿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思想感情。 4.句型灵活,平仄相间。诗人将情节的推进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起来,随着叙述、 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五、七言,参差错落,整齐中富于变化,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全诗八个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5.语言直白,通俗易懂。通篇采用通俗口语,如“爷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被驱 不异犬与鸡”、“反是生女好”、“古来白骨无人收”、“租税从何出”等,清新自然,明白如 话。再加上诗人采用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 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等,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读起 来铿锵和谐,悦耳动听。前人评及此,曾这样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此 言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杜诗善用民歌,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 1.诗人为什么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 借用“行人”自己的控诉,使战争之苦更加真实。“但云”二字又写出了“行人”欲言又止、 满腔怨恨却又不敢申诉的畏惧心理
2.揭示“行人”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源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五、板书设计: 寓情于叙事描写,水乳交融 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 6
6 2.揭示“行人”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源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五、板书设计: 寓情于叙事描写,水乳交融 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
春江花月夜 主备人:徐进行 复备人:李明 个人复备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赏析情景交融 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方法:引导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 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 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 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 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 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 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 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评讲诗歌 (一)美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 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感受铿锵有力的节奏,聆听它 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 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3)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二)意境赏析 1、用想象再现诗歌的意境 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浮想联翩,头脑中有大量形象闪 现、组合。也就是说诗人在创作时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因此,我们在赏读诗歌的时候也 要借助于想象。如果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 的学习与欣赏。 诗歌想象的方法:(1)根据字词想象单个形象;(2)根据句节想象群体形象;(3)根据全 篇想象整体形象。 2、创造新的形象 提出课题:请同学们从下列题目中选出自己的题目充从分发挥想像力和联想力,深刻地感 受和创造性地体味诗的意境,把诗歌描绘的这幅“春江花月夜”风景图依据各自的题目用 散文般的笔触,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7 春江花月夜 主备人:徐进行 复备人:李明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赏析情景交融、 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方法:引导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 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 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 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 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 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 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 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 评讲诗歌 (一)美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 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感受铿锵有力的节奏,聆听它 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⑴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 为心声。 ⑵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⑶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二)意境赏析 1、用想象再现诗歌的意境。 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浮想联翩,头脑中有大量形象闪 现、组合。也就是说诗人在创作时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因此,我们在赏读诗歌的时候也 要借助于想象。如果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 的学习与欣赏。 诗歌想象的方法:(1)根据字词想象单个形象;(2)根据句节想象群体形象;(3)根据全 篇想象整体形象。 2、创造新的形象 提出课题: 请同学们从下列题目中选出自己的题目充从分发挥想像力和联想力,深刻地感 受和创造性地体味诗的意境,把诗歌描绘的这幅“春江花月夜”风景图依据各自的题目用 散文般的笔触,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个人复备
1春之卷、2江之画、3花之容、4月之貌、5夜之景 (三)赏析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自主思考,把诗歌的内容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2、小组交流探讨,每小组遴选出比较优秀的篇章 3、教师主持,请各小组的代表发言人诵读优秀的改写文章。 4、教师在听诵读的同时记录小组发言的纲要,并做好总结和评价 情感把握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抒情诗由“情”出发,是诗人感于外物后 份心灵颤动的美妙,一份鲜活的感动,一份撞击心灵的真诚。我们在上一部分的学习中在 整体上感知了诗歌的形象,体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但要想更深层次的把握作者的感受和 情感,一方面需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另一方面还需要对诗歌中呈现的意 象、措辞进行深刻的分析,从每一个意象和每一句诗行里去仔细捕捉,再把它们连缀起来, 组合成我们对诗所要表达的深层情感的了解和感知 5、教师出示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作为下一步探讨的材料依据。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 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6、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分析诗歌中作者透露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考 小组合作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1)教师点拨指导,小组同学交流探讨成果 ①纵向联想,即联想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平遭遇及其性格特征,知人论世,鉴 赏古诗。 ②横向联想,既有此句联想到彼句,其间关系可相类也可相反,在此比较中鉴赏是的艺术 氛围,体会其诗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所叙之事及所言之志 (2)研究材料 ①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 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②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③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3)、教师评价总结 ①明月
8 1 春之卷、2 江之画、3 花之容、4 月之貌、5 夜之景 (三)赏析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自主思考,把诗歌的内容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2、小组交流探讨,每小组遴选出比较优秀的篇章。 3、教师主持,请各小组的代表发言人诵读优秀的改写文章。 4、教师在听诵读的同时记录小组发言的纲要,并做好总结和评价。 情感把握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抒情诗由“情”出发,是诗人感于外物后一 份心灵颤动的美妙,一份鲜活的感动,一份撞击心灵的真诚。我们在上一部分的学习中在 整体上感知了诗歌的形象,体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但要想更深层次的把握作者的感受和 情感,一方面需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另一方面还需要 对诗歌中呈现的意 象、措辞进行深刻的分析,从每一个意象和每一句诗行里去仔细捕捉,再把它们连缀起来, 组合成我们对诗所要表达的深层情感的了解和感知。 5、教师出示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作为下一步探讨的材料依据。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 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6、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分析诗歌中作者透露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考。 小组合作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1)教师点拨指导,小组同学交流探讨成果。 ①纵向联想,即联想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平遭遇及其性格特征,知人论世,鉴 赏古诗。 ②横向联想,既有此句联想到彼句,其间关系可相类也可相反,在此比较中鉴赏是的艺术 氛围,体会其诗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所叙之事及所言之志。 (2)研究材料 ①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 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②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③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⑶、教师评价总结。 ①明月: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 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 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 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②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 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 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 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③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 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 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 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 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 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 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 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 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 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 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三、课堂小结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 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 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从下列题目中选出自己的题目充从分发挥想像力和联想力,深刻地感受和创造性 地体味诗的意境,把诗歌描绘的这幅“春江花月夜”风景图依据各自的题目用散文般的笔触, 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五、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意境赏析 1春之卷、2江之画、3花之容、4月之貌、5夜之景 情感把握 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青春的珍惜 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借重逢的企盼 9
9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 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 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 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②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 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 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 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 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③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 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 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 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 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 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 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 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 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 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 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三、课堂小结: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 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 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 一片。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从下列题目中选出自己的题目充从分发挥想像力和联想力,深刻地感受和创造性 地体味诗的意境,把诗歌描绘的这幅“春江花月夜”风景图依据各自的题目用散文般的笔触, 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五、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意境赏析 1 春之卷、2 江之画、3 花之容、4 月之貌、5 夜之景 情感把握 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 青春的珍惜 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 重逢的企盼
从军行 个人复备 主备人:李明 复备人:董作翠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理解本诗的技巧和特点以及勇于报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赏析诗眼和意象及技巧 教学难点:以少胜多的构思 教学方法:美读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这首诗是借乐府旧题 来表现新的内容 评讲 赏析全诗: )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来犯,出征,围城,苦战。(最后抒怀) 二)首联 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 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这 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3.赏析关键词“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 砚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发端警竦 (三)颈联: 1、第三句“牙璋辞风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 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 两词,显得典雅、稳重。为什么用典雅、庄重的词语?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 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3、赏析“绕”字。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4、“牙璋”才“辞凤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 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 (四)颔联: 1.作者是怎样做到“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的? 第三联描写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 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 场之上。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我从这 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 的壮烈战斗声面。那么大的一个激战声面,只用了十个字,就非常生动地勾画出来,的确 10
10 从军行 主备人:李明 复备人:董作翠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理解本诗的技巧和特点以及勇于报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赏析诗眼和意象及技巧 教学难点:以少胜多的构思 教学方法:美读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这首诗是借乐府旧题 来表现新的内容 二、评讲 赏析全诗: (一)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来犯,出征,围城,苦战。(最后抒怀) (二)首联: 1.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 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这 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3.赏析关键词“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 砚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4.发端警竦 (三)颈联: 1、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 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 两词,显得典雅、稳重。为什么用典雅、庄重的词语?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 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3、赏析“绕”字。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4、“牙璋”才“辞凤 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 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 (四)颔联: 1.作者是怎样做到“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的? 第三联描写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 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 场之上。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我从这 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 的壮烈战斗声面。那么大的一个激战声面,只用了十个字,就非常生动地勾画出来,的确 个人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