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初二语文 第一部分(24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 在中国传统手工艺中,中国四大名绣历史幽久,比如苏绣,建于五代北宋时期的苏州瑞 光塔和虎丘塔都曾出土过苏绣经袱,在针法上已能运用平抢铺针和施针,这是目前发现最早 的苏绣实物。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宋代以后,苏州刺绣之技十分兴盛,工艺也日zhn() 成熟。农村"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绣工不chu ),城内还出现了绣线巷、滚绣坊 锦绣坊、绣花弄等坊巷,可见苏州刺绣之兴盛。当时不仅有以刺绣为生的,而且富家闺秀也 往往以此消qi百n()时日,掏冶性情。清代苏绣更是盛况空前,juaη()刻着苏 城的繁华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日zhen 不chuo 消qian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2分) 改为 改为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1)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2)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 ,归雁入胡天。( 《使至塞上》) (4)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志在千里。(曹操《 (6)岂不罹凝寒? (刘桢《赠从弟(其二)》) (7) ,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8)夕日欲颓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3.名着阅读。(4分) 作为《红星照耀中国》的主要翻译者之一,胡愈之在1978年的中译本序言中写道:斯 诺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这个年轻时曾经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印刷学徒、海员的新闻 记者,拥有惊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分析能力。斯诺对中国的深刻认识源于他对事件本身深度、 全方位的参与。他不仅仅准确记录了历史,还准确预测了未来的趋势。 请你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的具体内容,谈谈对上述材料中加点部分的理解。 4.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回答问题。(4分) 9月29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 发言人、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王晓晖介绍了国庆70周年系列活动的具体安排。10 月1日,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庆祝大会后将 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10月1日晚,在天安门广场举办首都国庆联欢 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联欢并观看文艺演岀和焰火表演。 (1)如果你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有一个机会可以向发言人提一个问题,你会提什么?(2 分) (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2分)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初二语文 第一部分(24 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6 分) 在中国传统手工艺中,中国四大名绣历史幽久,比如苏绣,建于五代北宋时期的苏州瑞 光塔和虎丘塔都曾出土过苏绣经袱,在针法上已能运用平抢铺针和施针,这是目前发现最早 的苏绣实物。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宋代以后,苏州刺绣之技十分兴盛,工艺也日 zhēn( ) 成熟。农村"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绣工不 chuò( ),城内还出现了绣线巷、滚绣坊、 锦绣坊、绣花弄等坊巷,可见苏州刺绣之兴盛。当时不仅有以刺绣为生的,而且富家闺秀也 往往以此消 qiǎn( )时日,掏冶性情。清代苏绣更是盛况空前,juān( )刻着苏 城的繁华。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 日 zhēn 不 chuò 消 qiǎn juān 刻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2 分) 改为 改为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 分) (1)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2)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 ,归雁入胡天。( 《使至塞上》) (4)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志在千里。(曹操《 》) (6)岂不罹凝寒? 。(刘桢《赠从弟(其二)》) (7) ,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8)夕日欲颓,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3.名著阅读。(4 分) 作为《红星照耀中国》的主要翻译者之一,胡愈之在 1978 年的中译本序言中写道:斯 诺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这个年轻时曾经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印刷学徒、海员的新闻 记者,拥有惊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分析能力。斯诺对中国的深刻认识源于他对事件本身深度、 全方位的参与。他不仅仅准确记录了历史 .......,还准确预测了未来的趋势 ..........。 请你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的具体内容,谈谈对上述材料中加点部分的理解。 4.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回答问题。(4 分) 9 月 29 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活动新闻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 发言人、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王晓晖介绍了国庆 70 周年系列活动的具体安排。10 月 1 日,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大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庆祝大会后将 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10 月 1 日晚,在天安门广场举办首都国庆联欢 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联欢并观看文艺演出和焰火表演。 (1)如果你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有一个机会可以向发言人提一个问题,你会提什么?(2 分) (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2 分)
第二部分(3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3分)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毎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鱗,檀板丘 积,樽罍①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②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 俗既陈,妍媸③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 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 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 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节选自明·袁宏道《虎丘记》) 注释:①樽罍: zun lei,盛酒器皿 ②雷辊:车轮转声,这里指雷的轰鸣声 ③妍媸: yan chi,表示美和丑 5.请根据词典常用义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2分) 《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 ①正确 ②凡是 (1)每至是日 ③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 )系 (2)比至夜深①并列,挨着②及,等到 ③比喻 ④比较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4分) (1)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2)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 7.选文第三段中对于“竟以歌喉相斗”的描写非常细腻,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本段写作手法 及其作用。(4分) 8.虎丘是苏州名胜,自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苏轼曾云“到苏州不游虎丘,乃 憾事也。”请你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谈谈对苏轼这句话的理解。(3分)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回答9-12题。(11分) 材料一:姑苏美食从“炙鱼”始不是偶然的。苏州自古“擅三江五湖之利 三江即入,震泽底定”。三万六千顷的太湖(即震泽)及其邻近水域,为苏州提 供了极其丰富的美食资源,尤其是鱼资源。史载专诸“炙鱼”即学自太湖(一作 太和公)。阖闾治鱼为脍“劳师”,吴人作脍者“自阖闾之造也”。苏州“炙鱼” 和“鱼脍”为美味久矣。“鱼蚱”也是古吴的美味。晋时,苏州人陆机饷中书令 张华以“鱼蚱”,竟被张华称作为”此龙肉也"(《晋书·张华传》)。五代时,苏 州的“玲珑牡丹鲜”更是开我国工艺造型莱之先河。如今苏州众多的鱼类菜肴中
第二部分(3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13 分)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 积,樽罍①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②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 俗既陈,妍媸③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 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 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 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节选自明·袁宏道《虎丘记》) 注释:①樽罍:zūn léi,盛酒器皿 ②雷辊:车轮转声,这里指雷的轰鸣声。 ③妍媸:yán chī,表示美和丑 5.请根据词典常用义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2 分) 加点字 《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 字义 (1)每至是.日 ①正确 ②凡是 ③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 ④系词,是 (2)比.至夜深 ①并列,挨着 ②及,等到 ③比喻 ④比较 6.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4 分) (1)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2)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 7.选文第三段中对于“竟以歌喉相斗”的描写非常细腻,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本段写作手法 及其作用。(4 分) 8.虎丘是苏州名胜,自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苏轼曾云“到苏州不游虎丘,乃 憾事也。”请你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谈谈对苏轼这句话的理解。(3 分)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回答 9—12 题。(11 分) 材料一:姑苏美食从“炙鱼”始不是偶然的。苏州自古“擅三江五湖之利”。 “三江即入,震泽底定”。三万六千顷的太湖(即震泽)及其邻近水域,为苏州提 供了极其丰富的美食资源,尤其是鱼资源。史载专诸“炙鱼”即学自太湖(一作 太和公)。阖闾治鱼为脍“劳师”,吴人作脍者“自阖闾之造也”。苏州“炙鱼” 和“鱼脍”为美味久矣。“鱼鲊”也是古吴的美味。晋时,苏州人陆机饷中书令 张华以“鱼鲊”,竟被张华称作为"此龙肉也"(《晋书·张华传》)。五代时,苏 州的“玲珑牡丹鲊”更是开我国工艺造型菜之先河。如今苏州众多的鱼类菜肴中
无不可以找到古“炙鱼”、“鱼脍”、“鱼鲜”的影子。 材料二:宋代以来,苏帮莱的口味有较大的变化。原来南人菜咸而北方莱甜 南进贡到长安、洛阳的鱼蟹要加糖加蜜。南宋迁都之后,北方的甜味饮食对苏 帮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州的很多小吃,如小笼包、汤包、馄饨均源自北宋首 都开封,经过杭州然后传至苏州。苏州本来偏咸的口味一下子改成了偏甜的口味。 苏帮莱今日的嗜甜,由此而滥觞。此外唐宋时期,特别是金元以来,伊斯兰教徒 到江苏者日多,苏莱系又受清真菜的影响,烹饪更为丰富多彩。 材料三:清代苏莱流行于全国,据杭州徐珂所辑《淸稗类钞》中记载"肴馔 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 淮安。苏州作为十大菜系之一,和今天闻名的川菜并列。乾隆帝南巡的时候,曾 经到苏州的得月楼做客,尝到江南美味后,非常高兴,赐名苏州为夭下第一食府。 清中叶苏州虎丘三山馆饭店能供应140多种菜肴和近30种点心,其中鸭子就有 火夹鸭、海参鸭、八宝鸭、风鱼鸭、汤野鸭、汁野鸭等14种做法;鱼有参糟鱼、 剥皮黄鱼、斑鱼汤、黄焖着甲等16种花样;鱼翅菜有7种… 材料四:苏州莱系中的特色小吃包括枣泥拉糕、小方糕、三鲜馄饨、酒酿圆 子、豆腐花、船点、青团子、八宝饭等等。苏州莱口味趋甜,清雅多姿,名莱有 松鼠鳜鱼、淸溜河虾仁、蜜汁火方、樱桃肉、母油船鸭、烂糊、黄焖栗子鸡、莼 莱银鱼汤、万三蹄、响油鳝糊、金香饼、三套鸭、苏式酱肉和酱鸭等。 材料五:清溜河虾仁,南太湖淡水嫩河虾,配苏州特产碧螺春茶叶,清熘而 成。此莱茶香清醇,虾仁鲜滑,令人回味无穷。松鼠鳜鱼,采用有太湖石斑之称 的太湖鳜鱼加以精细刀功刻花而成。经油炸、淋汁后吱吱有声,形似松鼠,经道 光皇帝御笔赐名而得,乃江南最为著名松鹤楼的佳肴上品。 (以上材料摘自网络,有改动)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湖及其它众多的水系,给苏州带来了丰富的美食资源尤其是鱼资源,所以自古苏帮菜 中,鱼是重要的原材料 B.菜肴口味原来是南咸北甜,南宋迁都后,慢慢发生了变化。 C.乾隆帝南巡时,曾到松鹤楼做客,吃完之后非常满意,称赞其为天下第一食府。 D.苏帮菜包括各类特色小吃和名菜,是全国著名的菜系之 10.从上述几则材料列举的美食中任选一种,参照材料五对于清溜河虾仁和松鼠鳜鱼的描 写,写一段介绍性文字。(3分) 11阅读陆文夫《美食家》选段,回答问题。(3分) 那时候,苏州有一家出名的面店叫作朱鸿兴,如今还开设在怡园的对面。至 于朱鸿兴都有哪许多花式面点,如何美味等等我都不交待了,食谱里都有,算不 了稀奇,只想把其中的吃法交待几笔。吃还有什么吃法吗?有的。同样的一碗面 各自都有不同的吃法,美食家对此是颇有研究的。比如说你向朱鸿兴的店堂里 坐:“喂(那时不叫同志)!来一碗××面。”跑堂的稍许一顿,跟着便大声叫 喊:“来哉,××面一碗。”那跑堂的为什么要稍许一顿呢,他是在等待你吩咐 吃法: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重青(多放蒜叶),免青(不要放蒜叶) 重油(多放点油〕,清淡点(少放油),重面轻浇(面多些,浇头少点),重浇
无不可以找到古“炙鱼”、“鱼脍”、“鱼鲊”的影子。 材料二:宋代以来,苏帮菜的口味有较大的变化。原来南人菜咸而北方菜甜, 江南进贡到长安、洛阳的鱼蟹要加糖加蜜。南宋迁都之后,北方的甜味饮食对苏 帮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州的很多小吃,如小笼包、汤包、馄饨均源自北宋首 都开封,经过杭州然后传至苏州。苏州本来偏咸的口味一下子改成了偏甜的口味。 苏帮菜今日的嗜甜,由此而滥觞。此外唐宋时期,特别是金元以来,伊斯兰教徒 到江苏者日多,苏菜系又受清真菜的影响,烹饪更为丰富多彩。 材料三:清代苏菜流行于全国,据杭州徐珂所辑《清稗类钞》 中记载"肴馔 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 淮安。苏州作为十大菜系之一,和今天闻名的川菜并列。乾隆帝南巡的时候,曾 经到苏州的得月楼做客,尝到江南美味后,非常高兴,赐名苏州为天下第一食府。 清中叶苏州虎丘三山馆饭店能供应 140 多种菜肴和近 30 种点心,其中鸭子就有 火夹鸭、海参鸭、八宝鸭、风鱼鸭、汤野鸭、汁野鸭等 14 种做法;鱼有参糟鱼、 剥皮黄鱼、斑鱼汤、黄焖着甲等 16 种花样;鱼翅菜有 7 种…… 材料四:苏州菜系中的特色小吃包括枣泥拉糕、小方糕、三鲜馄饨、酒酿圆 子、豆腐花、船点、青团子、八宝饭等等。苏州菜口味趋甜,清雅多姿,名菜有 松鼠鳜鱼、清溜河虾仁、蜜汁火方、樱桃肉、母油船鸭、烂糊、黄焖栗子鸡、莼 菜银鱼汤、万三蹄、响油鳝糊、金香饼、三套鸭、苏式酱肉和酱鸭等。 材料五:清溜河虾仁,南太湖淡水嫩河虾,配苏州特产碧螺春茶叶,清熘而 成。此菜茶香清醇,虾仁鲜滑,令人回味无穷。松鼠鳜鱼,采用有太湖石斑之称 的太湖鳜鱼加以精细刀功刻花而成。经油炸、淋汁后吱吱有声,形似松鼠,经道 光皇帝御笔赐名而得,乃江南最为著名松鹤楼的佳肴上品。 (以上材料摘自网络,有改动 ) 9.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太湖及其它众多的水系,给苏州带来了丰富的美食资源尤其是鱼资源,所以自古苏帮菜 中,鱼是重要的原材料。 B.菜肴口味原来是南咸北甜,南宋迁都后,慢慢发生了变化。 C.乾隆帝南巡时,曾到松鹤楼做客,吃完之后非常满意,称赞其为天下第一食府。 D.苏帮菜包括各类特色小吃和名菜,是全国著名的菜系之一。 10. 从上述几则材料列举的美食中任选一种,参照材料五对于清溜河虾仁和松鼠鳜鱼的描 写,写一段介绍性文字。(3 分) 11.阅读陆文夫《美食家》选段,回答问题。(3 分) 那时候,苏州有一家出名的面店叫作朱鸿兴,如今还开设在怡园的对面。至 于朱鸿兴都有哪许多花式面点,如何美味等等我都不交待了,食谱里都有,算不 了稀奇,只想把其中的吃法交待几笔。吃还有什么吃法吗?有的。同样的一碗面, 各自都有不同的吃法,美食家对此是颇有研究的。比如说你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 坐:“喂(那时不叫同志)!来一碗××面。”跑堂的稍许一顿,跟着便大声叫 喊:“来哉,××面一碗。”那跑堂的为什么要稍许一顿呢,他是在等待你吩咐 吃法: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重青(多放蒜叶),免青(不要放蒜叶), 重油(多放点油),清淡点(少放油),重面轻浇(面多些,浇头少点),重浇
轻面(浇头多,面少点),过桥 浇头不能盖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只 盘子里,吃的时候用筷子搛过来,好像是通过一顶石拱桥才跑到你嘴里……如果 是朱自冶(《美食家》中人物)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你就会听见那跑堂的喊 出一连串的切口:“来哉,清炒虾仁一碗,要宽汤、重青,重浇要过桥,硬点!” 联系此选段及上述材料三,说说苏帮菜有什么特点?体现了苏州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1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3分) 江南清·沈朝初 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 (1)这首词写的是产自苏州南荡(黄天荡)的另一苏州传统美食 (1分) (2)说说这首词中,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挑动我们的味蕾?表现了该美食的什么特点? (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12分) 小巷里的文化 再说大石头巷“吴宅” 枕边书 “烟水吴都郭,阁门架碧流。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朱户千家室,丹楹 百处楼。”这是唐代诗人李绅描写苏州小巷的诗。 苏州小巷雅致,清幽,静谧,有文化积淀,但内敛而深藏不露。徜徉在深巷 小弄高高的粉墙下,对于旧墙门里面的精彩,行人毎毎一无所知,正是“墙里秋 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朋友薛亦然先生为小巷写过一本书,书名叫《苏州小巷》。他在书中说:“ 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风貌,这风貌也必然有一点能够体现其神髓的基点所在,比 如胡同之于北京,里弄之于上海。在苏州,这一基点所在就是小巷。不认识苏州 小巷,就等于不认识苏州 苏州人有时会得意地说:“在苏州小巷里找出文物古迹不难,要找出不是文 物古迹的东西来倒是很难。” 城中人民路西侧,有条小巷,叫“大石头巷”。巷虽不长,故事却多 大石头巷”原名“平权坊”,为苏州“七堰八门六十坊”中最古街坊之 大石头巷内有中医针灸名家承澹安故居和《浮生六记》作者沈三白的故居一 吴宅”。 清乾隆年间,一位习幕经商的文人沈复,字三白,与芸娘新婚后,由“沧浪 亭”爱莲居,乔迁至大石头巷。“每当茶熟香温,花开月上,夫妇开尊对饮,觅 句联吟,其乐神仙中人不啻也。”后来沈三白就在大石头巷写了一部“幽芳凄艳, 读之心醉”的《浮生六记》。1935年林语堂将其译成英文,介绍到西方去。虽 然沈三白不是唐伯虎、冯梦龙、金圣叹那样的才子,也没有“进士及第”而金榜 题名,但他的一本《浮生六记》,却使人文荟萃的苏州更添了几分风雅 《浮生六记》得文人学者的青睐。不少红学家曾将《浮生六记》与《红楼梦》 相提并论,认为沈三白的《浮生六记》催生了曹雪芹的《红楼梦》—一《石头记》。 由“大石头巷”中的一本《浮生六记》而衍生出一部不朽名著《石头记》, 岂不是“大石头”的一段佳话? 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苏州大宅)大厅中必有门楼,砖上 雕刻人马戏文,玲珑剔透。”老苏州常常叹息道,苏州原来有两座半砖雕门楼最 为壮观而精致:一座在山塘街浦家墙门,一座在砂皮巷,还有半座在东美巷。可
轻面(浇头多,面少点),过桥———浇头不能盖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只 盘子里,吃的时候用筷子搛过来,好像是通过一顶石拱桥才跑到你嘴里……如果 是朱自冶(《美食家》中人物)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你就会听见那跑堂的喊 出一连串的切口:“来哉,清炒虾仁一碗,要宽汤、重青,重浇要过桥,硬点!” 联系此选段及上述材料三,说说苏帮菜有什么特点?体现了苏州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1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3 分) 忆江南 清﹒沈朝初 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 (1)这首词写的是产自苏州南荡(黄天荡)的另一苏州传统美食 。(1 分) (2)说说这首词中,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挑动我们的味蕾?表现了该美食的什么特点?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17 题。(12 分) 小巷里的文化 ——再说大石头巷“吴宅” 枕边书 “烟水吴都郭,阊门架碧流。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朱户千家室,丹楹 百处楼。”这是唐代诗人李绅描写苏州小巷的诗。 苏州小巷雅致,清幽,静谧,有文化积淀,但内敛而深藏不露。徜徉在深巷 小弄高高的粉墙下,对于旧墙门里面的精彩,行人每每一无所知,正是“墙里秋 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朋友薛亦然先生为小巷写过一本书,书名叫《苏州小巷》。他在书中说:“一 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风貌,这风貌也必然有一点能够体现其神髓的基点所在,比 如胡同之于北京,里弄之于上海。在苏州,这一基点所在就是小巷。不认识苏州 小巷,就等于不认识苏州。” 苏州人有时会得意地说:“在苏州小巷里找出文物古迹不难,要找出不是文 物古迹的东西来倒是很难。” 城中人民路西侧,有条小巷,叫“大石头巷”。巷虽不长,故事却多。 “大石头巷”原名“平权坊”,为苏州“七堰八门六十坊”中最古街坊之一。 大石头巷内有中医针灸名家承澹安故居和《浮生六记》作者沈三白的故居— —“吴宅”。 清乾隆年间,一位习幕经商的文人沈复,字三白,与芸娘新婚后,由“沧浪 亭”爱莲居,乔迁至大石头巷。“每当茶熟香温,花开月上,夫妇开尊对饮,觅 句联吟,其乐神仙中人不啻也。”后来沈三白就在大石头巷写了一部“幽芳凄艳, 读之心醉”的《浮生六记》。1935 年林语堂将其译成英文,介绍到西方去。虽 然沈三白不是唐伯虎、冯梦龙、金圣叹那样的才子,也没有“进士及第”而金榜 题名,但他的一本《浮生六记》,却使人文荟萃的苏州更添了几分风雅。 《浮生六记》得文人学者的青睐。不少红学家曾将《浮生六记》与《红楼梦》 相提并论,认为沈三白的《浮生六记》催生了曹雪芹的《红楼梦》——《石头记》。 由“大石头巷”中的一本《浮生六记》而衍生出一部不朽名著《石头记》, 岂不是“大石头”的一段佳话? 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苏州大宅)大厅中必有门楼,砖上 雕刻人马戏文,玲珑剔透。”老苏州常常叹息道,苏州原来有两座半砖雕门楼最 为壮观而精致:一座在山塘街浦家墙门,一座在砂皮巷,还有半座在东美巷。可
惜都已灰飞烟灭了。 “吴宅”(沈三白故居)内尚有清代砖雕门楼两座。尤以“四时读书乐” 砖雕门楼最为精美,被誉为苏州第一。现在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砖雕门楼的字碑刻有董其昌书“鏖翔凤游”四字,砖雕则以宋代翁森的“四 时读书乐”诗为内容,细巧无比,精美绝伦——景物丰富,层次分明;人物传神, 栩栩如生。以“春、夏、秋、冬”四首诗的最后一句“绿满窗前草不除”、“瑶 琴一曲来薰风”、“起弄明月霜天高”、“数点梅花天地心”分别作为一组砖雕 的题目。整个砖雕犹如山水人物画长卷,又有明版书籍木刻插图的韵味。 时光流逝,小巷已是面目全非。现在大石头巷两边皆是没有什么特色的新公 房,“四时读书乐”砖雕门楼虽依然精美,吴宅(沈三白故居)却老态龙钟,并 成了新版“七十二家房客”的生活天地 现在的城市发展有些急功近利,一面建造豪华现代的高楼大厦,一面又在复 制各种各样的“假古董”用来媚俗(以小说中子虚乌有的寺庙、道观、园林最为 常见)。而不少真正有文化积淀的明淸建筑——一虽然列为“控保建筑”或“文保 单位”,但大多是灰头土脸,且祝融窥视,白蚁侵袭……真是岌岌可危,令人惋 有识之士如能将大石头巷的“吴宅”修复成“沈三白故居”—一其中大有文 章可做——既可重现《浮生六记》中令人心醉的缠绵哀婉的“浮生”,亦可展示 苏州人崇文尚教,四时读书的传统风尚;既可将沧浪亭和大石头巷“吴宅”(沈 三白故居)相互映衬,又可将《浮生六记》和《石头记》(《红楼梦》)有机相 联……如此,“吴宅”成了苏州又一张吴文化的风雅名片,岂不功德无量? (有删改) 13.苏州历来以小桥流水而闻名天下,河网密布、小巷纵横。请你再写出一句表现苏州该特 点的诗句,不得与文中已出现者重复。(1分) 14.本文副标题为“再说大石头巷‘吴宅’”,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说”了吴宅的哪 些内容?(4分) 15.薛亦然先生认为“苏州,这一基点所在就是小巷。不认识苏州小巷,就等于不认识苏州。” 请你说说加点的“这”具体指代的内容,并通读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16.作者在文中为什么提到曹雪芹的《石头记》,请简要分析。(2分) 7.正如大石头巷,苏州的小街小巷小桥,大多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其名称往往 蕴含着一定的深意,表现了命名者的情趣,例如同德里、范庄前、吉庆街、乌鹊桥、宝带桥…… 请你任选一处,或者另选一处,探究其名称的内涵。(2分) 第三部分(40分) 18.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切都挺好;家乡风景美如画,莺歌燕舞、 繁花似锦,一切都挺好;家庭生活甜如蜜,岁月静好、尽享天伦,一切都挺好;个人成长起 宏图,虽历经坎坷,终砥砺前行,一切都挺好……请以“都挺好”为话题,结合个人生活经 历,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600字。(2)不得出现或暗示姓名、校名等
惜都已灰飞烟灭了。 “吴宅”(沈三白故居)内尚有清代砖雕门楼两座。尤以“四时读书乐” 砖雕门楼最为精美,被誉为苏州第一。现在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砖雕门楼的字碑刻有董其昌书“麐翔凤游”四字,砖雕则以宋代翁森的“四 时读书乐”诗为内容,细巧无比,精美绝伦——景物丰富,层次分明;人物传神, 栩栩如生。以“春、夏、秋、冬”四首诗的最后一句“绿满窗前草不除”、“瑶 琴一曲来薰风”、“起弄明月霜天高”、“数点梅花天地心”分别作为一组砖雕 的题目。整个砖雕犹如山水人物画长卷,又有明版书籍木刻插图的韵味。 时光流逝,小巷已是面目全非。现在大石头巷两边皆是没有什么特色的新公 房,“四时读书乐”砖雕门楼虽依然精美,吴宅(沈三白故居)却老态龙钟,并 成了新版“七十二家房客”的生活天地。 现在的城市发展有些急功近利,一面建造豪华现代的高楼大厦,一面又在复 制各种各样的“假古董”用来媚俗(以小说中子虚乌有的寺庙、道观、园林最为 常见)。而不少真正有文化积淀的明清建筑——虽然列为“控保建筑”或“文保 单位”,但大多是灰头土脸,且祝融窥视,白蚁侵袭……真是岌岌可危,令人惋 惜。 有识之士如能将大石头巷的“吴宅”修复成“沈三白故居”——其中大有文 章可做——既可重现《浮生六记》中令人心醉的缠绵哀婉的“浮生”,亦可展示 苏州人崇文尚教,四时读书的传统风尚;既可将沧浪亭和大石头巷“吴宅”(沈 三白故居)相互映衬,又可将《浮生六记》和《石头记》(《红楼梦》)有机相 联……如此,“吴宅”成了苏州又一张吴文化的风雅名片,岂不功德无量? (有删改) 13.苏州历来以小桥流水而闻名天下,河网密布、小巷纵横。请你再写出一句表现苏州该特 点的诗句,不得与文中已出现者重复。(1 分) 14. 本文副标题为“再说大石头巷‘吴宅’”,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说”了吴宅的哪 些内容?(4 分) 15.薛亦然先生认为“苏州,这.一基点所在就是小巷。不认识苏州小巷,就等于不认识苏州。” 请你说说加点的“这”具体指代的内容,并通读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 分) 16.作者在文中为什么提到曹雪芹的《石头记》,请简要分析。(2 分) 17. 正如大石头巷,苏州的小街小巷小桥,大多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其名称往往 蕴含着一定的深意,表现了命名者的情趣,例如同德里、范庄前、吉庆街、乌鹊桥、宝带桥…… 请你任选一处,或者另选一处,探究其名称的内涵。(2 分) 第三部分(40 分) 18.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切都挺好;家乡风景美如画,莺歌燕舞、 繁花似锦,一切都挺好;家庭生活甜如蜜,岁月静好、尽享天伦,一切都挺好;个人成长起 宏图,虽历经坎坷,终砥砺前行,一切都挺好……请以“都挺好”为话题,结合个人生活经 历,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 600 字。 (2)不得出现或暗示姓名、校名等
初二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1)日臻、不辍、消遗、镌刻 (2)幽久一悠久、拘冶一陶治 2.略 3.(1)米访并记了毛泽东、懑米、彭德怀、袈龙、徐向前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 不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有1个具体人物名字即得1分),全面记红不长征(1 分) (3)(毛泽东)是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头浓密的黑 发留得很长,双眼矧有神,码梁很高,颧骨突出”。他觉得在毛泽东身上有种“实实在 在的根本活力”。(选择·个人物略有分析1分) (3)斯诺认为在中叫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平命是能够取得成功的。(意对即可,1分) 1.(1)例如:阅兵式将展小哪些武器装备?群众游行的规模如何?晚上联欢活动会的熔火 表演有什么亮点?整个国次系列活动的费用情况是怎样的? 以下问题得分个超过1分:为什么举行阀氏式?阅氏式什么时妖邳行?习近半总书 记的重要讲语会讲些什么呢? (2)国庆70网年系列活动只体安排正式出炉 5.③.② 6.(1)凡是有月亮的夜晚,开花的早晨,下雪天的黄昏,游人来往穿梭,犹如织在一样, 而以中秋最为繁盛热周。 (2)一个人登场,四国的人屏住声息,声音如细而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 7.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正面描写例如:“音若细发,响彻云际”,用了比喻, 表现了声音的细、响:側面烘托例如“飞乌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用飞鸟、听 众的反应侧面烘托出声音的感人肺腑、动人心魄。(正面揣写1分、侧面烘托1分,比喻 分,表现的声音的特点1分) 或者从千百到数十到三四到一,通过比较(1分)表现了声态情景是流动、变化的(1 分),即出繁到丝静(1分),声音逐屈递轻,氛围逐屈深化(1分) 从其他角度写亦可,酌情给分。 8.虎丘“蒹鼓楼船,无日无之”,平日市井生活即喧周繁华,(1分)。文中描写了刷代 苏州虎丘的“中秋歌会”盛况,游人如织、倾城而出,足见人民生活之富足、安居乐业(1 分):千人共叫,且极富变化,闻者如云,都屏息细听,足见人民的艺术市美情题之高(1 分).以上种种都令人向往、使人赞叹。其他答案亦可,言之有理即可 9.C 10.例响油話糊:以新鲜鱼作为源料,把当尺率杀的鱼切成段儿后,放入佐料,爆妙 颜色偏深红,油灣而不腻,靳鲜可11。晌油糊因糊上來后盘中油还在韓叭作晌得名 特点在于肉鲜关、否味浓郁、开罚健身。(食材1分,烹饪力法1分,得名由米1分, 装看特点1分,菜看功效1分,时令特点1分,任意写满3点得全分 11做法多样(1分),精致细腻(1分),体现了苏州人追求牛活品陨,悠闲自在的生活态 度、(1分) 2.(1)鸡头米(芡实) (2)视觉、嗅觉、味觉(1分),表现了鸡头米的圆润有光泽、否气四溢、软糯可口的 特点(1分) 13.例君到苏见,人家尽枕问。古宫地少,水港小桥多 14.写了吴宅主人沈复的故事(1分)、吴宅精美的砖门楼(1分)、吴宅的现状之破败
作者之惋惜痛心(1分)、作者希望修复吴宅、重展风采的期待(1分) 15.“这”指代“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风貌,这风貌也必然有一点能够体现其神 髓的基点所在”。(1分) 通过认识苏州小巷,可以认识苏州的历史(1分)、文化积淀(1分)、苏州人崇文尚 教,四时读书的传统风尚(1分),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全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 理亦可。 16.很多学者认为正是吴宅主人沈复的名作《浮生六记》催生了《石头记》的诞生(1分); 拓展了大石头巷的文化底值,这是苏州小街巷的一段佳话(1分) 17.例:同德里,含有"共沐德泽"之意。表现了希望世道太平,人人沐浴恩泽、德行高尚。 (大意对即可,名称解读1分,内涵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