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原文】 212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释】 (1)器:器具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19【原文】 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貌(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 哉?” 【注释】 (1)貌:音ni,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2)軏:音yue,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貌和軏,车就不能走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貌、小车没有軏 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评析】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 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在后面的 《子张》、《阳货》、《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20.【原文】 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 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 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 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 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21.【原文】 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 【注释】 (1)此章重出,见《学而》篇第一之第8章。【原文】 18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 (6);过(⑦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
18. 【原文】 2·12 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释】 (1)器:器具。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19【原文】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 哉?” 【注释】 (1)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2)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 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评析】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 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在后面的 《子张》、《阳货》、《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20. 【原文】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 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 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 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 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21. 【原文】 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 【注释】 (1)此章重出,见《学而》篇第一之第 8 章。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 (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
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 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an,謇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 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 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 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 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 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 要意义。 22.【原文】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 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径砼(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注释】 (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2)果:果断、坚决 (3)砼砼:音ke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4)斗筲之人:筲,音sha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 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 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 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 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 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评析】 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 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 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 德的“士” 23.【原文】 1321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 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 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 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 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 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 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 要意义。 22. 【原文】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 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注释】 (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2)果:果断、坚决。 (3)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4)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 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 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 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 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 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评析】 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 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 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 德的“士” 23. 【原文】 13·21 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1)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2)狷:音juan,拘谨,有所不为。 【译文】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 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评析】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 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 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 相 24.【原文】 1323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评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 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 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 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 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 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25.【原文】 15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26.【原文】 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1),友多闻,益矣。友便辟 (2),友善柔(3),友便佞(4),损矣。” 【注释】 (1)谅:诚信。 (2)便辟:惯于走邪道 (3)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4)便侒:惯于花言巧语。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 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
【注释】 (1)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2)狷:音juàn,拘谨,有所不为。 【译文】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 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评析】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 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 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 想。 24. 【原文】 13·23 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评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 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 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 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 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 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25. 【原文】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26. 【原文】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1),友多闻,益矣。友便辟 (2),友善柔(3),友便侫(4),损矣。” 【注释】 (1)谅:诚信。 (2)便辟:惯于走邪道。 (3)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4)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 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
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27.【原文】 16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1),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 矣。乐骄乐(2),乐佚(3)游,乐晏乐(4),损矣。” 【注释】 (1)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2)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 (3)佚:同“逸”。 (4)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 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微,喜欢闲 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28.【原文】 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 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 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29.【原文】 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 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 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 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 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 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 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 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30.【原文】 19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 仰望着他。” 31.7.6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1)无耻矣
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27.【原文】 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1),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 矣。乐骄乐(2),乐佚(3)游,乐晏乐(4),损矣。” 【注释】 (1)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2)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 (3)佚:同“逸”。 (4)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 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 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28. 【原文】 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 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 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29. 【原文】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 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 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 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 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 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 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 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30. 【原文】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 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 仰望着他。” 31. 7.6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1)无耻矣
【注释】(1)无耻之耻:赵注云:“人能耻己之无所耻,是为改行从善之人,终身无复 有耻辱之累也 【译文】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对无耻感到羞耻,就没有耻辱了。” 【段意】所谓“对无耻感到羞耻”,就是对毫无耻辱感感到愧疚,“是能改行从善之 人,终身无复有耻辱之累矣”(朱熹《集注》引赵氏说
【注释】(1)无耻之耻:赵注云:“人能耻己之无所耻,是为改行从善之人,终身无复 有耻辱之累也。” 【译文】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对无耻感到羞耻,就没有耻辱了。” 【段意】所谓“对无耻感到羞耻”,就是对毫无耻辱感感到愧疚,“是能改 行从善之 人,终身无复有耻辱之累矣”(朱熹《集注》引赵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