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与主要内容 教学活动 课前准备导 1.整理学习、背诵、积累的古诗词 2.选取自己喜欢的古诗,收集鉴赏、吟诵的有关资料。 教师引入。 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文化从很大的角度来说属于诗文化 教学铺垫:介绍中国诗歌发展史 1.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其中的《国风》开中国现实主义诗歌 的源头。 2.最早的文人诗歌:屈原。其《离骚》开中国浪漫主义诗风的源 3.汉魏南北朝:五言诗。最著名的有《古诗十九首》、乐府诗等 教师介绍,适当让 4.唐诗:产生了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诗坛上出现了古体诗 学生回答。尤其是 和近体诗两大诗歌创作形式。著名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 些时代的诗歌创 隐、杜牧等。 作代表人物及其作 5.宋词:词产生于唐朝末年,兴盛于两宋。宋词有两大流派:豪 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婉约派以柳永和李清 照为代表。 6.元曲:诗歌发展到金末元初的时候,产生了曲,到元朝时代, 曲成为了诗歌创作的主流。元曲分为散曲和杂剧两类,散曲又分为小 授下令和散套 新、教学板块一:制作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活动名称 古诗重读 学生分组讨论,填 写表格。然后展 专题名称 (可以用活动所读诗歌的主题命名) 教师适当点评,随 后各位学生自行整 活动班级 2013级综高机电(1)班 理,形成最终方 案 小组成员 指导教师 彭涛 活动目标
教学环节与主要内容 课 前 准 备 导 入 新 课 一、教学铺垫:介绍中国诗歌发展史。 1.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其中的《国风》开中国现实主义诗歌 的源头。 2.最早的文人诗歌:屈原。其《离骚》开中国浪漫主义诗风的源 头。 3.汉魏南北朝:五言诗。最著名的有《古诗十九首》、乐府诗等。 4.唐诗:产生了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诗坛上出现了古体诗 和近体诗两大诗歌创作形式。著名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 隐、杜牧等。 5.宋词:词产生于唐朝末年,兴盛于两宋。宋词有两大流派:豪 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婉约派以柳永和李清 照为代表。 6.元曲:诗歌发展到金末元初的时候,产生了曲,到元朝时代, 教 授 新 课 曲成为了诗歌创作的主流。元曲分为散曲和杂剧两类,散曲又分为小 令和散套。 二、教学板块一:制作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文化从很大的角度来说属于诗文化。 1.整理学习、背诵、积累的古诗词。 2.选取自己喜欢的古诗,收集鉴赏、吟诵的有关资料。 教学活动 教师引入。 教师介绍,适当让 学生回答。尤其是 一些时代的诗歌创 作代表人物及其作 品。 活动名称 古诗重读 学生分组讨论,填 写表格。然后展 专题名称 (可以用活动所读诗歌的主题命名) 示。 教师适当点评,随 后各位学生自行整 理,形成最终方 案。 活动班级 小组成员 指导教师 活动目标 2013级综高机电(1)班 彭涛 151
1.主要内容 活动方案 2.实施步骤 备用方案 活动成果呈现形式2.想象性短文(或赏析、评论性短文) 三、教学板块二:活动实施过程 1.分门别类辑古诗 以“古诗中的——”为题,引导学生围绕选定的专题,将所记得 的和能查阅到的相关古诗辑录到一起,编成一本专题诗集。如: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古 诗中的山水风光,古诗中的名胜古迹,古诗中的豪情壮志,古诗中的 怀旧,古诗中的故事,古诗中的哲理,古诗中的典故,古侍中的 可以为自己编辑的诗做简介、加点评:也可以为诗集起名、写 序、做装饰。全班可展评 2.别出心裁品古诗 (1)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写一篇赏析文章,简介 主要由学生参与, 这首诗的作者、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教师根据每个项目 (2)古人常给画题诗,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引导学生》及学生的具体表现 自选古诗,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给所选古诗配上插画。 进行点评 (3)自选古诗为内容,进行书法比赛,张贴、观摩、评比 3.声情并茂诵古诗 (1)选择喜欢的古诗,认真领会意境,揣摩语言,把握节奏,设 计背景音乐,自己录音,然后全班进行诗歌朗诵录音展播:也可举办 现场诗歌朗诵会,评委评比。 2)收集古诗词改编的歌,如《明月几时有》《月满西楼》《烟 花三月》等,播放磁带,全班学唱;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用熟悉的 曲调,如民谣、校园歌曲、流行音乐等,为自选的古诗配曲演唱,可 举办专题演唱会 3.妙笔生花写片段 (1)选一首喜欢的古诗,揣摩其意境,改写成描写性片段,体会 两种体裁的不同特点。 (2)选一首古代诗歌,自选一个角度,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赏析 段(或评论性片段)。 3)全班展览,交流,评
1.主要内容 (1) 活动方案 (2) 2.实施步骤 (1) (2) 备用方案 1.诗歌朗诵 活动成果呈现形式 2.想象性短文(或赏析、评论性短文)一 篇。 三、教学板块二:活动实施过程 1.分门别类辑古诗: 以“古诗中的──”为题,引导学生围绕选定的专题,将所记得 的和能查阅到的相关古诗辑录到一起,编成一本专题诗集。如: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古 诗中的山水风光,古诗中的名胜古迹,古诗中的豪情壮志,古诗中的 怀 旧 ,古 诗 中 的 故事 , 古 诗中 的 哲 理 ,古 诗 中 的 典故 , 古 诗中 的 梦,…… 可以为自己编辑的诗做简介、加点评;也可以为诗集起名、写 序、做装饰。全班可展评。 2.别出心裁品古诗: (1)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写一篇赏析文章,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2)古人常给画题诗,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引导学生》 自选古诗,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给所选古诗配上插画。 (3)自选古诗为内容,进行书法比赛,张贴、观摩、评比。 3.声情并茂诵古诗: (1)选择喜欢的古诗,认真领会意境,揣摩语言,把握节奏,设 计背景音乐,自己录音,然后全班进行诗歌朗诵录音展播;也可举办 现场诗歌朗诵会,评委评比。 (2)收集古诗词改编的歌,如《明月几时有》《月满西楼》《烟、、 花三月》等,播放磁带,全班学唱;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用熟悉的 曲调,如民谣、校园歌曲、流行音乐等,为自选的古诗配曲演唱,可 举办专题演唱会。 3.妙笔生花写片段 (1)选一首喜欢的古诗,揣摩其意境,改写成描写性片段,体会 两种体裁的不同特点。 (2)选一首古代诗歌,自选一个角度,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赏析 片段(或评论性片段)。 (3)全班展览,交流,评优。 152 主要由学生参与, 教师根据每个项目 及学生的具体表现 进行点评
太白衣冠冢 你爱月 唐朝的月亮是从你的诗中升起的,升起了就不曾落下,光轮一直 照亮了二十世纪的天空 你常把皎洁的月光兑在酒中喝,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去写豪放的 诗。后人读你的诗,也难免一醉 终于为月亮殉情了,这墓,是你捞起的江中之月半轮吗? 你将衣冠留下这里,你的一身傲骨呢? 活着,你站立的身躯不曾做权贵的龙头拐杖:死了,你也将傲骨 赠予诗。 4.走马观花探词牌: 引导对宋词感兴趣的学生收集词牌名,探究词牌的来历及典故 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增进对诗词的了解,可举办一场研究报告 景诗歌的改写 拓 1.把握诗歌原意, 2.理解诗歌意境。 伸/活用写景技法。 感官、修辞、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复习巩固布 种片段的写作技巧。 置|1.把《旅夜书怀》的前四句改写成一个150字左右的片段。运用两种及以上修辞手法。 作2.自选一个角度,对《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进行赏析(或评论),不少于200字。 诗歌改写技巧 1.把握诗歌原意 2.理解诗歌意境 板3活用写景技法 /感官、修辞、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诗歌赏析角度 设 赏析诗眼的妙处 计|2.剖诗词的思想内容 探究典故的妙用 4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领会古诗词的意
附: 太白衣冠冢 你爱月。 唐朝的月亮是从你的诗中升起的,升起了就不曾落下,光轮一直 照亮了二十世纪的天空。 你常把皎洁的月光兑在酒中喝,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去写豪放的 诗。后人读你的诗,也难免一醉。 终于为月亮殉情了,这墓,是你捞起的江中之月半轮吗? 你将衣冠留下这里,你的一身傲骨呢? 活着,你站立的身躯不曾做权贵的龙头拐杖;死了,你也将傲骨 赠予诗。 4.走马观花探词牌: 引导对宋词感兴趣的学生收集词牌名,探究词牌的来历及典故, 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增进对诗词的了解,可举办一场研究报告 会。 拓 展 延 伸 复 习 巩 固 布 置 作 业 诗歌改写技巧 1.把握诗歌原意 2.理解诗歌意境 板 书 设 计 3.活用写景技法 感官、修辞、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诗歌赏析角度 1.赏析诗眼的妙处 2.剖诗词的思想内容 3.探究典故的妙用 4.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领会古诗词的意境 1.把《旅夜书怀》的前四句改写成一个 150 字左右的片段。运用两种及以上修辞手法。 2.自选一个角度,对《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进行赏析(或评论),不少于 200 字。 三种片段的写作技巧。 写景诗歌的改写 1.把握诗歌原意。 2.理解诗歌意境。 3.活用写景技法。 感官、修辞、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153
2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对象13综高机电(1)班 班级人数 45 果时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深刻内涵,学会概括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内容要点。 2.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结构、精炼而富有感情的语言以及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特 教学目标点。 3.了解马克思的思想和时间对于推动历史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铭记马克思的英 名与业绩 重点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深刻内涵,学会概括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内容要点。 教学重点2.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结构、精炼而富有感情的语言以及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特 与难点点 难点 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深刻内涵,学会概括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内容要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点拨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附后 本文既是一篇悼词,也是一篇演讲辞、议论文。因此,在本课教学中,首先 教学要让学生把握本文的文体特点,从文体特点出发,把握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其 设计 次,本文有较多的语句具有深刻的内涵,并且文章使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因此 说明在把握全文基本的结构后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重要语句的内涵,以及辨析文章 的语言特点 教后反思
22 教学对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3 综高机电(1)班 班级人数 45 课时 2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深刻内涵,学会概括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内容要点。 2.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结构、精炼而富有感情的语言以及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特 教学目标 点。 3.了解马克思的思想和时间对于推动历史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铭记马克思的英 名与业绩。 重点: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深刻内涵,学会概括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内容要点。 教学重点 与难点 2.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结构、精炼而富有感情的语言以及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特 点。 难点: 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深刻内涵,学会概括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内容要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板书设计 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点拨法、合作学习法 多媒体课件 附后 本文既是一篇悼词,也是一篇演讲辞、议论文。因此,在本课教学中,首先 教学 设计 说明 要让学生把握本文的文体特点,从文体特点出发,把握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其 次,本文有较多的语句具有深刻的内涵,并且文章使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因此, 在把握全文基本的结构后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重要语句的内涵,以及辨析文章 的语言特点。 教后反思 154
教学环节与主要内容 教学活动 前1.学生预习课文,完成《课前预习》。 准|2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教师: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BBC举办了一次千 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 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马克思会获得如此 导高的评价呢? 教师提问,学 入教师(PT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讨论。教师要 新着(减克家语) 此程序控制在5 教师: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不幸逝世,3月17日,在伦敦城北的 分钟 海格特公墓为马克思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悼念活动马克思生前最好的战友 格斯发表了一篇激情洋溢的文章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今天我 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铺垫: 1.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情况 教师PPT出示 教师用PPT呈 弗·恩格斯(1820-1895),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 现,结合《课 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德国人。在革命斗争中,他和马 预习》的相关 克思一起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他和马克思一起领 习快速讲解 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马克思逝世后, 恩格斯一个人继续担任欧洲社会主义者的领导和顾问 教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 授人。犹太裔德国人,近代政治经济学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革命理 新论家、记者、历史学者、革命社会主义者。他的主要著作有《共产党宣 言》(1848年)《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等 2.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的友谊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返回德国,途中来到巴黎,拜访了马克 思。这次会晤为两人今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作为马克思伟大事业的终 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 第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1895年8月 日因病逝世。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 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 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教学环节与主要内容 课 前 准 备 教师: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 BBC 举办了一次千 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 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马克思会获得如此 导 入 新 课 高的评价呢? 教师(PPT 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 着(臧克家语) 教师: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不幸逝世,3月17日,在伦敦城北的 海格特公墓为马克思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悼念活动马克思生前最好的战友 恩格斯发表了一篇激情洋溢的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今天我 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教学铺垫: 1.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情况 教师 PPT 出示。 弗·恩格斯(1820-1895),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 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德国人。在革命斗争中,他和马 克思一起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他和马克思一起领 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马克思逝世后, 恩格斯一个人继续担任欧洲社会主义者的领导和顾问。 教 授 新 课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 人。犹太裔德国人,近代政治经济学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革命理 论家、记者、历史学者、革命社会主义者。他的主要著作有《共产党宣 言》(1848年)《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等。 2.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的友谊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返回德国,途中来到巴黎,拜访了马克 思。这次会晤为两人今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作为马克思伟大事业的终 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 第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1895年8月5 日因病逝世。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 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 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155 教学活动 1.学生预习课文,完成《课前预习》。 2.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教 师 提问 , 学 生 讨 论 。教 师 要 将 此程序控制在 5 分钟。 教 师 用 PPT 呈 现 , 结合 《 课 前 预 习 》的 相 关 练 习快速讲解
3.了解时代背景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 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 了这篇演说辞 4解决字词:见PPT即可 5.了解文体:悼词、演讲词、议论文。 (1)悼词的基本结构 结合《课前预 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个部分:开头、 习》和课后《 考与练习》。 主体、结尾 开头一述其哀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 份和职务。 主体一赞其功一评价:概述死者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要求学生掌握 结尾一颂其德一悼念:对死者的哀悼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 并运用于本文 构的划分 望和要 、教学板块一:掌握本文的基本结构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稳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或段落,并分 学生结合《课 别说说他们的作用。 研讨》第二部 明确:“不仅如此”(引出马克思对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一生中 分,完成梳理 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转折,介绍马克思在其他学术领域的 章结构的任务 发现)“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因为这样(承上启下,以敌人对马克思 的恨和战友对他的爱对比,显示出马克思的巨大贡献)”等 2.学生根据悼词的结构特点和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把握,讨论文章的 基本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自然段):悼念 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情景。 第二部分(2—8自然段):评价 概述功绩及其影响。 第三部分(9自然段):悼念 表达悼念之情。 解析:着重研究2、8段的归属 教师小结时应指出划分段落的原则:段者,断也。既然全篇由各段 组成,各自然段之间当然有内在的联系,之所以割断为几个大的段落, 是因为大的段落具有内容的完整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还应注意段与段之 教师引导学生 握理清文章思 间衔接、组合的语言标志
3.了解时代背景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 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 了这篇演说辞。 4.解决字词:见 PPT 即可。 5.了解文体:悼词、演讲词、议论文。 (1)悼词的基本结构 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个部分:开头、 主体、结尾。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 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哀悼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 希望和要求。 二、教学板块一:掌握本文的基本结构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稳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或段落,并分 别说说他们的作用。 明确:“不仅如此”(引出马克思对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 “一生中; 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转折,介绍马克思在其他学术领域的 发现)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因为;;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正因为这样(承上启下,以敌人对马克思; 的恨和战友对他的爱对比,显示出马克思的巨大贡献)”等。 2.学生根据悼词的结构特点和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把握,讨论文章的 基本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 自然段):悼念 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情景。 第二部分(2—8自然段):评价 概述功绩及其影响。 第三部分(9自然段):悼念 表达悼念之情。 解析:着重研究2、8段的归属 教师小结时应指出划分段落的原则:段者,断也。既然全篇由各段 组成,各自然段之间当然有内在的联系,之所以割断为几个大的段落, 是因为大的段落具有内容的完整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还应注意段与段之 间衔接、组合的语言标志。 156 结合《课前预 习 》 和课 后 《 思 考与练习》。 要 求 学生 掌 握 , 并 运 用于 本 文 结 构的划分。 学 生 结合 《 课 堂 研讨》第二部 分 , 完成 梳 理 文 章结构的任务。 教 师 引导 学 生 把 握 理 清文 章 思 路
第2段:有人将此归到第一部分,理由是它与第1段关系密切,是在 的基本方法。 第1段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提出全文的论点。诚然,第2段和上 段是紧密联系的,但是,第1段的段旨是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这是悼 词开头的一般写法:第2段才进入文章的主体,是第二部分的总说。因 此,第2段同下文联系更为密切,应该归到第二部分。而第1段相对的独 立性比较大 第8段:有人把它同第9段合并为一部分。我以为,它实际是对3-7 段的一个总结,应该归到第二部分。第8段首句中的“这样”,应当是指 马克思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伟大贡献。或者说,正因为马克思有这样 的伟大贡献,才有第8段所讲的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 3.把握第二部分的基本结构 教师: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也是恩格斯论述马克思功绩及 其影响的主要段落。那么,这部分的结构又如何划分呢? 明确 第一层(2):总述,概括介绍马克思逝世造成的两个方面的损失 第二层(3-5):介绍马克思在科学领域的贡献 第三层(6-7):介绍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 第四层(8):总述,马克的功绩在当代的巨大影响。 解析:关于第6段的归属。 文章前的3、4、5段介绍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发现,第7段介绍马克思 作为革命家的伟大实践活动,第6段是两个层次之间的过渡,这是毫无疑 义的。这个过渡有两层:一是评述马克思的科学发现到说明他对科学的 看法,二是从评述科学家的马克思到评述革命家的马克思。这过渡段有 承上启下的作用。判断它的归属,要看它主要的作用是承上还是启下。 显然是启下。此外分析时要特别注意语言的照应与衔接。如果根据因果 关系看,它与第7段的联系也很密切。注意第7段首句,它呼应第6段中的 “在马克思看来……革命力量”。所以第6段应该归到下一层次。 教学板块二:解读第3-5段 1.把握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主要贡献 教师提问:作为科学家,马克思有哪两项最主要的发现?请用文章 原句回答。 学生明确 ①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②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 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第2段:有人将此归到第一部分,理由是它与第1段关系密切,是在 第1段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提出全文的论点。诚然,第2段和上 段是紧密联系的,但是,第1段的段旨是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这是悼 词开头的一般写法;第2段才进入文章的主体,是第二部分的总说。因 此,第2段同下文联系更为密切,应该归到第二部分。而第1段相对的独 立性比较大。 第8段:有人把它同第9段合并为一部分。我以为,它实际是对3—7 段的一个总结,应该归到第二部分。第8段首句中的“这样”,应当是指 马克思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伟大贡献。或者说,正因为马克思有这样 的伟大贡献,才有第8段所讲的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 3.把握第二部分的基本结构 教师: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也是恩格斯论述马克思功绩及 其影响的主要段落。那么,这部分的结构又如何划分呢? 明确: 第一层(2):总述,概括介绍马克思逝世造成的两个方面的损失。 第二层(3-5):介绍马克思在科学领域的贡献。 第三层(6-7):介绍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 第四层(8):总述,马克的功绩在当代的巨大影响。 解析:关于第6段的归属。 文章前的3、4、5段介绍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发现,第7段介绍马克思 作为革命家的伟大实践活动,第6段是两个层次之间的过渡,这是毫无疑 义的。这个过渡有两层:一是评述马克思的科学发现到说明他对科学的 看法,二是从评述科学家的马克思到评述革命家的马克思。这过渡段有 承上启下的作用。判断它的归属,要看它主要的作用是承上还是启下。 显然是启下。此外分析时要特别注意语言的照应与衔接。如果根据因果 关系看,它与第7段的联系也很密切。注意第7段首句,它呼应第6段中的 “在马克思看来……革命力量”。所以第6段应该归到下一层次。 三、教学板块二:解读第3-5段 1.把握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主要贡献 教师提问:作为科学家,马克思有哪两项最主要的发现?请用文章 原句回答。 学生明确: ①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②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 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157 的基本方法
提问: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涵吗? 明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剩余价值规 2.研读第3段 提问 ①第3段中“简单事实”后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是什么? ②“简单事实”的内容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 的“规律”是什么关系? ③如何理解这一“规律”? ④本段第一句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 ①冒号领起的内容应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②解释说明的关系。 解析:“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单句,“规律”是此 单句宾语的中心语:“简单事实”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 的。这个复句是对“简单事实”的复指,也是对单句宾语“规律”的进 步复指。总起来说,这是个比较特殊的复杂单句。③了解了复句中各 分句间的层次关系便理解了这个“规律”(利用投影仪)。 “所以”领起③④⑤⑥句,“因而”领起⑤⑥句。 小结: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马克思第 次正确解决了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是人 类历史的起点,而且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建立了正 确的唯物史观,纠正了以往的唯心史观。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 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那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④用“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 发展规律”进行类比,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 时代意义。 解析:1838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等人发现 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59年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这些跨学科 的发现被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 说三大发现中的前两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的自然科学前提的 话,后一项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自然科学论证。达尔文 的进化论使人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 展规律则让人们正确认识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3.研读第4-5段
提问: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涵吗? 明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剩余价值规 律。 2.研读第3段 提问: ①第3段中“简单事实”后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是什么? ②“简单事实”的内容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 的“规律”是什么关系? ③如何理解这一“规律”? ④本段第一句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 ①冒号领起的内容应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②解释说明的关系。 解析:“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单句,“规律”是此 单句宾语的中心语;“简单事实”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 的。这个复句是对“简单事实”的复指,也是对单句宾语“规律”的进 一步复指。总起来说,这是个比较特殊的复杂单句。③了解了复句中各 分句间的层次关系便理解了这个“规律”(利用投影仪)。 “所以”领起③④⑤⑥句,“因而”领起⑤⑥句。 小结: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马克思第 一次正确解决了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是人 类历史的起点,而且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建立了正 确的唯物史观,纠正了以往的唯心史观。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 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那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④用“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 发展规律”进行类比,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 时代意义。 解析:1838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等人发现 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59年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这些跨学科 的发现被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 说三大发现中的前两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的自然科学前提的 话,后一项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自然科学论证。达尔文 的进化论使人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 展规律则让人们正确认识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3.研读第4-5段 158
提问 ①第4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 ②第5段中“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 ③哪些重点句概括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明确 ①“不仅如此”的“此”即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 律”。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 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不仅如此”是由 般向特殊的过渡和深入。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 解析:这句话是对3、4段的概括。由“两个发现”过渡到“他所研 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由“点”到“面”的概括,表明了作为科学家的马 克思,其研究领域之广(“每一个领域”,钻硏之深()“不是肤浅地研 究”,价值之大()“都有独到的发现”。) ③概括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的是:他“发现了人类历 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科学家,他还在“他所 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 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四、教学板块三:研读第6-7段 1.研读第6段 提问 ①马克思有怎样的科学观?用文中原话回答 ②在第6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的程度有什 么不同?说明什么? 明确: ①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 ②第6段列举的两种程度不同的“喜悦”。后者的“喜悦”程度更深 些。既然两种发现都令马克思感到喜悦,就表明马克思对任何科学理论 均高度重视:但后者喜悦程度深,则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 科学发现,兴趣尤为浓厚。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站在实践的高度上看待 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 以检验和发展。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这一点在第7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提问: ①第4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 ②第5段中“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 ③哪些重点句概括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明确: ①“不仅如此”的“此”即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 律”。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 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不仅如此”是由一 般向特殊的过渡和深入。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 解析:这句话是对 3、4 段的概括。由“两个发现”过渡到“他所研 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由“点”到“面”的概括,表明了作为科学家的马 克思,其研究领域之广(“每一个领域”,钻研之深()“不是肤浅地研 究”,价值之大()“都有独到的发现”。) ③概括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的是:他“发现了人类历 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科学家,他还在“他所 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 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四、教学板块三:研读第 6-7 段 1.研读第 6 段 提问: ①马克思有怎样的科学观?用文中原话回答。 ②在第 6 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的程度有什 么不同?说明什么? 明确: ①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 量。 ②第 6 段列举的两种程度不同的“喜悦”。后者的“喜悦”程度更深 些。既然两种发现都令马克思感到喜悦,就表明马克思对任何科学理论 均高度重视;但后者喜悦程度深,则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 科学发现,兴趣尤为浓厚。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站在实践的高度上看待 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 以检验和发展。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这一点在第 7 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159
2.研读第7段 提问 ①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②“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什么?第7段第2句话的要点是什么?如 何概括? ③请简要概括马克思进行的各种革命实践活动。为什么要列举一系 列报纸? ④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与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 明确 ①这句话是说,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 实践中贡献更为重要。加“首先”以示强调。这句话与第6段中“但是 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响应。 ②“他的毕生使命”是两个“参加”所领起的短语。第7段第2句 抓住两个“参加”,两个“意识到”,即可将全句概括为:马克思革命实 践的内容和成果。这里用的“第一次”表明马克思所参加的革命实践同 他的创造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③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包括为报纸撰稿、参与报纸编辑工作、编 写小册子等宣传品以及创立国际工人协会等革命组织 阅读一系列报纸的名称时应注意后面注明的时间,这些时间有它们 的连续性,这些名称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 1842年马克思在德国,为《莱茵报》撰稿,后又任该报主编,他以犀利 的笔锋抨击反动政府,1843年被迫迁居巴黎,1844年为巴黎《前进报》 撰稿,抨击普鲁士反动制度,1845年被逐出法国,迁居比利时布鲁塞 尔,1847年又成为《德意志——布鲁塞尔报》的经常撰稿人,1848年至 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又与恩格斯一同回德国创办《新莱茵报》,1849 年5月,又被逐出普鲁士,先到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并为因屡被驱逐所阻 止,报纸名称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斗争 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说明“卓有成效”的还有“创立伟大的国际 工人协会” ④由马克思这一系列的革命实践可知,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 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 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 革命理论的基础。他创立革命理仑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箪命实践的 前进。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 F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
2.研读第 7 段 提问: ①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②“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什么?第 7 段第 2 句话的要点是什么?如 何概括? ③请简要概括马克思进行的各种革命实践活动。为什么要列举一系 列报纸? ④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与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 明确: ①这句话是说,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 实践中贡献更为重要。加“首先”以示强调。这句话与第 6 段中“但是 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响应。 ②“他的毕生使命”是两个“参加”所领起的短语。第 7 段第 2 句 抓住两个“参加”,两个“意识到”,即可将全句概括为:马克思革命实 践的内容和成果。这里用的“第一次”表明马克思所参加的革命实践同 他的创造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③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包括为报纸撰稿、参与报纸编辑工作、编 写小册子等宣传品以及创立国际工人协会等革命组织。 阅读一系列报纸的名称时应注意后面注明的时间,这些时间有它们 的连续性,这些名称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 1842 年马克思在德国,为《莱茵报》撰稿,后又任该报主编,他以犀利 的笔锋抨击反动政府,1843 年被迫迁居巴黎,1844 年为巴黎《前进报》 撰稿,抨击普鲁士反动制度,1845 年被逐出法国,迁居比利时布鲁塞 尔,1847 年又成为《德意志——布鲁塞尔报》的经常撰稿人,1848 年至 1849 年欧洲革命期间,又与恩格斯一同回德国创办《新莱茵报》,1849 年 5 月,又被逐出普鲁士,先到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并为因屡被驱逐所阻 止,报纸名称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斗争 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说明“卓有成效”的还有“创立伟大的国际 工人协会”。 ④由马克思这一系列的革命实践可知,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 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 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 革命理论的基础。他创立革命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 前进。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 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只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