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县明达中学第七周集体备课专用纸(一) 初三年级语文学科主备人徐红 课题《古诗四首》第1课时(总—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 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 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 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 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 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 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1)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 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 痛悲苦之情 (2)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 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 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
阜宁县明达中学第 七 周集体备课专用纸(一) 初二年级 语文 学科主备人徐红 课题《古诗四首》 第 1 课时(总 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 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 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 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 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 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 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 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 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 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
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 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 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 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3)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三、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著有《樊川诗集》。此诗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区浮糜豪奢的 世象而作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3、思考 (1)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 (2)“犹唱”一词有何含义?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 歌女献唱,是需要有人听赏的,那些不顾国家安危,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演唱的人,才 是真正的罪人 《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岀,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以抒 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 4、当堂背诵诗歌。 四、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二 五、教学反思
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 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 “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 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三、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著有《樊川诗集》。此诗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区浮糜豪奢的 世象而作。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3、思考: ⑴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 ⑵“犹唱”一词有何含义? 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 歌女献唱,是需要有人听赏的,那些不顾国家安危,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演唱的人,才 是真正的罪人。 《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以抒 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 4、当堂背诵诗歌。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五、教学反思:
阜宁县明达中学第 周集体备课专用纸(一) 初二年级语文学科主备人徐红 课题《古诗四首》第2课时(总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具准备:多媒体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 教学用具:投影 教学过程 、复习背诵: 1、背默上两首诗。 2、说出诗的主题。 二、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注意字音、字形 2、释题 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 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 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 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3时途,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年老力,只能在宽的小村里恒若,但是社怀 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呢。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 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4、朗读。 5、明确诗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这首诗 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三、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 1、解题。 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 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 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 名的爱国诗人。 2、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4、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 5、品析鉴赏
阜宁县明达中学第 七 周集体备课专用纸(一) 初二年级 语文 学科主备人徐红 课题《古诗四首》 第 2 课时(总 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具准备:多媒体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 教学用具: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诵: 1、背默上两首诗。 2、说出诗的主题。 二、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注意字音、字形。 2、释题 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 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 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 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3、理解诗意 指名朗读,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怀 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呢。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 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4、朗读。 5、明确诗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这首诗 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三、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 1、解题。 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 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 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 名的爱国诗人。 2、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4、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 5、品析鉴赏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诗人怎样表达国家 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 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 破碎”,“雨”和“风”等两相呼应 四、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四 五、教学反思: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诗人怎样表达国家 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 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 “破碎”,“雨”和“风”等两相呼应。 四、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四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