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至七章习题答案 第一章导论 是非题 正确。 2.正确 3.正确。 4.正确 5.正确 二、选择题 选D,以上都涉及。 2.选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3.选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4.选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5.选B,都可以是一国的国民经济,只不过研究角度和分析方法不同。 四、论述题(做第1、3题) (略) 第二章核算体系 是非题(不做第6题) 1.正确。属于数额大,且有明确市场价格的自产自用的典型产品。 2.正确。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规定。 3.错误。我国的南极长城科研站是我国的常住单位 4.错误。不符合一年以上的条件 5.错误。出口净额为0时才等于1 7.错误。用派氏物价指数表示物价水平的变动 8.错误。用拉氏物量指数表示物量水平的变动 9.正确。在收入法中,属于劳动者报酬:在支出法中,属于消费支出 10.正确。个人持股是其金融资产,但并不因其的持有而使上市公司的实质资产增加 二、选择题 选B,GDP 2.选C,(实物)消费品及部分农用生产资料 3.选A,用实物量测度 4.选C,公司转移支付
1 第一至七章习题答案 第一章 导论 一、是非题 1. 正确。 2. 正确。 3. 正确。 4. 正确。 5. 正确。 6. 正确。 二、选择题 1. 选 D,以上都涉及。 2. 选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3. 选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4. 选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5. 选 B,都可以是一国的国民经济,只不过研究角度和分析方法不同。 四、论述题(做第 1、3 题) (略) 第二章 核算体系 一、是非题(不做第 6 题) 1. 正确。属于数额大,且有明确市场价格的自产自用的典型产品。 2. 正确。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规定。 3. 错误。我国的南极长城科研站是我国的常住单位。 4. 错误。不符合一年以上的条件。 5. 错误。出口净额为 0 时才等于 1。 7. 错误。用派氏物价指数表示物价水平的变动。 8. 错误。用拉氏物量指数表示物量水平的变动。 9. 正确。在收入法中,属于劳动者报酬;在支出法中,属于消费支出。 10. 正确。个人持股是其金融资产,但并不因其的持有而使上市公司的实质资产增加。 二、选择题 1. 选 B,GDP。 2. 选 C,(实物)消费品及部分农用生产资料。 3. 选 A,用实物量测度。 4. 选 C,公司转移支付
5.选C,老王为自制自用的果酱购买山渣。 6.选D,(1)、(5)、(7)、(8)(10)是最终使用。 、问答题 1.可从以下三条理由予以说明 (1)折旧在实际操作中无统一的折算标准,反映在国民经济核算,不易计算和比较。 (2)尽管,折旧在理论上体现生产装备的“磨损”式消耗,属于转移价值,是为了“重 置”原装备而提取的“补偿”资金,但表现在财务上,其不是(企业)的资金流出,不同于 伴随具体交易的中间投入。 (3)实践中,提取的折旧基金,往往用于技术进步式的设备更新,而很少用于维持原 技术水平的重置原装备 因此,在总供求平衡中,将折旧既视为原始收入的一部分(含于总供给),即投资资金 来源的一部分,又视为投资支出的一部分(含于总需求),更为合适。相应地,在核算体系 中,不是将NDP,而是将GDP作为核心指标。同时,在总供求平衡中,以GDP作为计算 口径 2.可分两个层次说明: (1)由于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核算主体相同,所以冠之 于“生产总值”,将其中一项称为“国内”,而将另一项称为“国民”,这在逻辑上是不合适 的。两者之间的差别不在于覆盖范围,而在于一个核算的是生产,另一个核算的是收入(所 有常住单位的原始收入之和)。两者都有同等资格被称为“国内”或“国民”。为使国民经济 核算体系更具有严谨性,SNA体系1993年版本,决定把国民生产总值(GNP)改名为国民 总收入(GN1),亦即,以GNI取代GNP (2)由于国民总收入(GNI)尚不是完整的“收入”概念,完整的收入概念,尚须在 GNI的基础上,加上一个调整项(来自于国外的转移支付净额)。因此,在1993年版本的 SNA体系中,新设立了完整收入概念的总量指标一一国民可支配总收入(GDI) 3.有三点错误 (1)工业的增长率,理应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乡镇工业也是如此),而这段话说的 是工业总产值(即工业总产出) (2)计算增长率时应扣除价格因素,而这段话说的是当年价,没有扣除价格上涨因素。 (3)对于当年新投产的两个厂子,不符合一年以上的条件,不应计入 四、计算题(不做第1题的(2)) 1.(1) 总产出=68464亿元GDP=26644亿元NDP=23107亿元 、二、三产业的比例,为:21.97%:4565%:3238% GN(GNP)=26658亿元NM(NNP)=23121亿元 GD=26728亿元ND=23191亿元 投资率=36.17%消费率=6227% 固定资产投资率=3122%净出口率=0.94%
2 5. 选 C,老王为自制自用的果酱购买山渣。 6. 选 D,(1)、(5)、(7)、(8)、(10)是最终使用。 三、问答题 1. 可从以下三条理由予以说明: (1)折旧在实际操作中无统一的折算标准,反映在国民经济核算,不易计算和比较。 (2)尽管,折旧在理论上体现生产装备的“磨损”式消耗,属于转移价值,是为了“重 置”原装备而提取的“补偿”资金,但表现在财务上,其不是(企业)的资金流出,不同于 伴随具体交易的中间投入。 (3)实践中,提取的折旧基金,往往用于技术进步式的设备更新,而很少用于维持原 技术水平的重置原装备。 因此,在总供求平衡中,将折旧既视为原始收入的一部分(含于总供给),即投资资金 来源的一部分,又视为投资支出的一部分(含于总需求),更为合适。相应地,在核算体系 中,不是将 NDP,而是将 GDP 作为核心指标。同时,在总供求平衡中,以 GDP 作为计算 口径。 2. 可分两个层次说明: (1)由于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核算主体相同,所以冠之 于“生产总值”,将其中一项称为“国内”,而将另一项称为“国民”,这在逻辑上是不合适 的。两者之间的差别不在于覆盖范围,而在于一个核算的是生产,另一个核算的是收入(所 有常住单位的原始收入之和)。两者都有同等资格被称为“国内”或“国民”。为使国民经济 核算体系更具有严谨性,SNA 体系 1993 年版本,决定把国民生产总值(GNP)改名为国民 总收入(GNI),亦即,以 GNI 取代 GNP。 (2)由于国民总收入(GNI)尚不是完整的“收入”概念,完整的收入概念,尚须在 GNI 的基础上,加上一个调整项(来自于国外的转移支付净额)。因此,在 1993 年版本的 SNA 体系中,新设立了完整收入概念的总量指标——国民可支配总收入(GDI)。 3. 有三点错误: (1)工业的增长率,理应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乡镇工业也是如此),而这段话说的 是工业总产值(即工业总产出)。 (2)计算增长率时应扣除价格因素,而这段话说的是当年价,没有扣除价格上涨因素。 (3)对于当年新投产的两个厂子,不符合一年以上的条件,不应计入。 四、计算题(不做第 1 题的(2)) 1. (1) 总产出 = 68464亿元 GDP = 26644亿元 NDP = 23107亿元 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 21.97%: 45.65%:32.38% GNI(GNP) = 26658亿元 NNI(NNP)= 23121亿元 GDI = 26728亿元 NDI = 23191亿元 投资率 = 36.17% 消费率 = 62.27% 固定资产投资率 = 31.22% 净出口率 = 0.94%
国民总储蓄=10137亿元国民净储蓄=6600亿元 1991-199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1990=100),分别为: 106.7、115.1、1319、158.1、178.9、1914、1918 GDP=890GN(GNP)=895GD=892(7=315,Tn=215) D=677=1777n-G=15S+(Tn-G)=192 第三章总供求平衡 是非题 错误。理论上,乘数原理起作用的关键因素是存在闲置生产能力。 2.正确。在经济中,被消费掉的只是消费品,此外还有投资品,储蓄则与投资相对应。 3.错误。生产是对应于时期的流量,而资产则是对应于时点的存量 4.错误。住房是投资品,个人购买住房即个人投资,在总需求中被计入总投资 5.正确。总需求等于总供给,与总投资等于总储蓄,是完全等价的 6.错误。自主消费对经济同样具有乘数效应 7.正确。正是指出了市场作用的局限性,才会有体现政府调控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8.正确。因为在宏观经济运行的五大平衡关系中,核心的平衡关系是总供求平衡关系。 9.错误。在不断增长的经济中,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同时起作用。 选择题 1.选C,全社会对所有最终产品的需求。 2.选C,所有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最终产品的产出之和 3.选A,总需求 4.选B,扩张政策。 5.选D,生产水平上升,价格水平下降 四、计算题 11507=210(X=940)C=785=165 (1)由题意条件,可以计算,2000年比1995年增加的ΔY为: 4000+c+c2+c3+c4)=4000×=101025亿元 于是,匡算得到的2000年的Y为: 574949+101025=675974亿元
3 国民总储蓄 = 10137亿元 国民净储蓄 = 6600亿元 2. 1991—199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1990 = 100),分别为: 106.7、115.1、131.9、158.1、178.9、191.4、191.8 3. GDP = 890 GNI(GNP) = 895 GDI = 892 ( T = 315,Tn = 215 ) YD = 677 S =177 Tn − G =15 S + (Tn −G) =192 第三章 总供求平衡 一、是非题 1. 错误。理论上,乘数原理起作用的关键因素是存在闲置生产能力。 2. 正确。在经济中,被消费掉的只是消费品,此外还有投资品,储蓄则与投资相对应。 3. 错误。生产是对应于时期的流量,而资产则是对应于时点的存量。 4. 错误。住房是投资品,个人购买住房即个人投资,在总需求中被计入总投资。 5. 正确。总需求等于总供给,与总投资等于总储蓄,是完全等价的。 6. 错误。自主消费对经济同样具有乘数效应。 7. 正确。正是指出了市场作用的局限性,才会有体现政府调控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8. 正确。因为在宏观经济运行的五大平衡关系中,核心的平衡关系是总供求平衡关系。 9. 错误。在不断增长的经济中,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同时起作用。 二、选择题 1. 选 C,全社会对所有最终产品的需求。 2. 选 C,所有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最终产品的产出之和。 3. 选 A,总需求。 4. 选 B,扩张政策。 5. 选 D,生产水平上升,价格水平下降。 四、计算题 1. Y =1150 T = 210 ( YD = 940 ) C = 785 I =165 2. (1)由题意条件,可以计算,2000 年比 1995 年增加的ΔY 为: 10102.5亿元 1 1 4000(1 ) 4000 5 2 3 4 = − − + + + + = c c c c c c 于是,匡算得到的 2000 年的 Y 为: 57494.9 +10102.5 = 67597.4亿元
(2)还可以计算,2000年计划的Y为: 57494.913 ×4=70907.3 421.64%1 从而,可有评述:匡算的数据小于计划的数据,不符合我们已经知道的实际情况,是不 合理的。原因是题意设置的条件有问题。从1996年起每年投资均比1995年增加4000亿元, 亦即1996-2000年每年的投资额相等,这不符合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实际上,每年 的投资额均比上年有超过10%的增长。 五、论述题(做第1题) (略) 第四章公共财政 、是非题 错误。1993年前,我国的财政收入含债务收入,财政支出含债务支出 2.错误。如题条件,国民经济生产水平将增加。 3.错误。个人所得税属于地方税 4.正确。政府税收的变动将使消费反向变动,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将使消费正向变动。 错误。征收所得税,累进税率比比例税率对收入再分配更起作用 6.正确。累进所得税和社会保险金都具有“自动稳定”作用。 、选择题(不做1、2题) 3.选A,不许出现赤字 4.选A,等于投资乘数。 5.选B,前者为负,后者为正。 6.选C,以同样的数量减少政府购买和税收。 四、计算题 Y=670.47=114Y=6063 C=5150I=1170M=31.7 2 k=3.70k=370kn=-2.96k=296kB=0.74 第五章货币银行 是非题 正确 2.正确 3.正确
4 (2)还可以计算,2000 年计划的 Y 为: 4 70907.3 10 13 421.64% 57494.9 = 从而,可有评述:匡算的数据小于计划的数据,不符合我们已经知道的实际情况,是不 合理的。原因是题意设置的条件有问题。从 1996 年起每年投资均比 1995 年增加 4000 亿元, 亦即 1996—2000 年每年的投资额相等,这不符合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实际上,每年 的投资额均比上年有超过 10%的增长。 五、论述题(做第 1 题) (略) 第四章 公共财政 一、是非题 1. 错误。1993 年前,我国的财政收入含债务收入,财政支出含债务支出。 2. 错误。如题条件,国民经济生产水平将增加。 3. 错误。个人所得税属于地方税。 4. 正确。政府税收的变动将使消费反向变动,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将使消费正向变动。 5. 错误。征收所得税,累进税率比比例税率对收入再分配更起作用。 6. 正确。累进所得税和社会保险金都具有“自动稳定”作用。 二、选择题(不做 1、2 题) 3. 选 A,不许出现赤字。 4. 选 A,等于投资乘数。 5. 选 B,前者为负,后者为正。 6. 选 C,以同样的数量减少政府购买和税收。 四、计算题 1. Y = 670.4 T =114.1 YD = 606.3 C = 515.0 I =117.0 M = 31.7 2. 3.70 0 kI = kG = 3.70 2.96 0 kT = − kR = 2.96 kB = 0.74 第五章 货币银行 一、是非题 1. 正确。 2. 正确。 3. 正确
4.正确 二、选择题 1.选B,上升 2.选D,货币供给 3.选A,出售证券并持有货币。 4.选A,增加。 四、计算题(不做第3题) (1)狭义货币:350(2)基础货币: (3)中央银行的资产:240 400万元(其中300万元为派生存款)k=4 第六章对外经济 、是非题 错误。资本与金融项目对外汇储备也有影响 错误。决定货币投放量的主要因素是国民经济规模 3.正确。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外方直接投资是外汇收入的子项 4!.正确。我国采用直接标价法,汇率提高表示本币贬值,还原有数额的外债将增加代价。 5.正确。外商在华独资企业也是中国的常住单位 6.错误。其对经济的影响与投资支出相反 选择题(不做第6题 选A,中央税 2.选A,上升。 3.选D,恶化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状况。 4.选A,扩大泰国的出口并减少其进口 5.选C,促进出口,限制进口,并鼓励外资流入 四、计算题 Y=9720(7=944,YD=8776C=62068 Ⅰ=1560.8M=1247.6X-M=-2476 k =0.9 k,=2 五、论述题(第4题) 略
5 4. 正确。 二、选择题 1. 选 B,上升。 2. 选 D,货币供给 3. 选 A,出售证券并持有货币。 4. 选 A,增加。 四、计算题(不做第 3 题) 1. (1)狭义货币:350 (2)基础货币:250 (3)中央银行的资产:240 2. 400 万元(其中 300 万元为派生存款) kD = 4 第六章 对外经济 一、是非题 1. 错误。资本与金融项目对外汇储备也有影响。 2. 错误。决定货币投放量的主要因素是国民经济规模。 3. 正确。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外方直接投资是外汇收入的子项。 4. 正确。我国采用直接标价法,汇率提高表示本币贬值,还原有数额的外债将增加代价。 5. 正确。外商在华独资企业也是中国的常住单位。 6. 错误。其对经济的影响与投资支出相反。 二、选择题(不做第 6 题) 1. 选 A,中央税。 2. 选 A,上升。 3. 选 D,恶化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状况。 4. 选 A,扩大泰国的出口并减少其进口。 5. 选 C,促进出口,限制进口,并鼓励外资流入。 四、计算题 1. Y = 9720 ( T = 944,YD = 8776 ) C = 6206.8 I =1560.8 M =1247.6 X − M = −247.6 2. 2 0 kI = kG = 2 1.1 0 kT = − kB = 0.9 kX = 2 五、论述题(第 4 题) 略
第七章综合调控 是非题 1.错误。可能存在自愿失业的情况 2.错误。持续的物价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3.错误。持续的物价下降才是通货收缩 4.错误。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 5.错误。在此情况下,IS曲线无变化 6.正确。因为,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 7.错误。在此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效果 8.正确。此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本意。 9.错误。此时,LM曲线将左移。 二、选择题 选C,未必相关。 2.选择:(1)同比;(2)环比。 3.选B,左移。 选A,右移。 5.选B,左移。 6.选C,IS曲线向左移动 四、计算题(做第5题) (1) S:Y=1080-2000 LM:Y=520+800i Y=680 20% (2) :Y=960-2000 LM:Y=680+800i Y=760 S:Y=1060-2000i LM:Y=520+800i Y=674.3 9.3%
6 第七章 综合调控 一、是非题 1. 错误。可能存在自愿失业的情况。 2. 错误。持续的物价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3. 错误。持续的物价下降才是通货收缩。 4. 错误。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 5. 错误。在此情况下,IS 曲线无变化。 6. 正确。因为,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 7. 错误。在此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效果。 8. 正确。此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本意。 9. 错误。此时,LM 曲线将左移。 二、选择题 1. 选 C,未必相关。 2. 选择:(1)同比;(2)环比。 3. 选 B,左移。 4. 选 A,右移。 5. 选 B,左移。 6. 选 C,IS 曲线向左移动。 四、计算题(做第 5 题) 5. (1) IS:Y =1080− 2000i LM:Y = 520 +800i Y = 680 i = 20% (2) IS:Y = 960− 2000i LM:Y = 680 +800i Y = 760 i =10% (3) IS:Y =1060− 2000i LM:Y = 520 +800i Y = 674.3 i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