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3,文件大小:87.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中西翻译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0250】 课程名称:中西翻译概论 英文名称:On Transla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时:16 学分:1 适用对象:翻译专业大四学生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英汉笔译、汉英笔译 二、课程简介 翻译学是一门研究翻译理论与翻译现象的新兴学科。它从本质上讲是多语种的和 跨学科的,涵盖了语言、语言学、传播学、哲学以及文化研究等领域。本课程内容以 介绍翻译史为主,旨在为学生提供一条简洁清晰的中西翻译史的发展脉络,通过对这 条脉络的描述带出中西翻译史桑的历史时间节点、最主要的事件、组织机构以及最主 要的翻译家及其代表性思想。 Translation Suudies is the new academic discipline related to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and phenomena of translation.By its nature it is multilingu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encompassing languages,linguistics,communication studies,philosophy and a range of types of cultural studies.The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cover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studies,which includ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main even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m translation studies,the most prominent translation theorists and translators,institutions and their thoughts on translation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西翻译概论研究是一门开放型、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结合各种学科理论对翻 译活动进行全面描述、宏观理论建构与微观操作的综合性学科。它既有科学性,又有 艺术性,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主要涉及翻译历史和理论知识。 本课程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翻译专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向。翻 译概论课向学生非常具体、生动地展示了翻译这门古老职业的发展历程,从而增强学

1 《中西翻译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02501 课程名称:中西翻译概论 英文名称:On Transla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时:16 学 分:1 适用对象:翻译专业大四 学生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英汉笔译、汉英笔译 二、课程简介 翻译学是一门研究翻译理论与翻译现象的新兴学科。它从本质上讲是多语种的和 跨学科的,涵盖了语言、语言学、传播学、哲学以及文化研究等领域。本课程内容以 介绍翻译史为主,旨在为学生提供一条简洁清晰的中西翻译史的发展脉络,通过对这 条脉络的描述带出中西翻译史桑的历史时间节点、最主要的事件、组织机构以及最主 要的翻译家及其代表性思想。 Translation Studies is the new academic discipline related to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and phenomena of translation. By its nature it is multilingu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encompassing languages, linguistics, communication studies, philosophy and a range of types of cultural studies. The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cover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studies, which includ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main even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most prominent translation theorists and translators , institutions and their thoughts on translation.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西翻译概论研究是一门开放型、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结合各种学科理论对翻 译活动进行全面描述、宏观理论建构与微观操作的综合性学科。它既有科学性,又有 艺术性,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主要涉及翻译历史和理论知识。 本课程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翻译专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向。翻 译概论课向学生非常具体、生动地展示了翻译这门古老职业的发展历程,从而增强学

生的专业自豪感。通过翻译史的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当前国内外的翻译处在一个 什么样的历史发展阶段,从而更为明确自己选择翻译作为专业方向所肩负的职业重任 和历史使命,了解这个行业的职业操守和道德伦理守则。通过对中西翻译史上重要翻 译家及其思想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与民族自强意识,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课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罗新璋先生在“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一文中论述的、现已成为 译界共识的观点,由此对我国的翻译理论形成一个基本认识。 (二)教学内容 我国的译论,原作为古典文论和传统美学的一股支流,慢慢由合而分,逐 渐游高独立,正在形成一门新兴的学科—翻译学。而事实上,一千多年 来,经过无数知名和不知名的翻译家、理论家的努力,已经形成我国独具 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学习中国翻译历史和翻译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到 中国传统译论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一我国古代译家主张要“案本而传”,即使“依实出华”,也应“趣 不乖本”。则“案本”思想,由是确立:而这本”里,尚宜含“趣” 一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认为“求其信,己大难矣”。“求信 可说是“案本”的发展。几十年来的研究,已趋于这种结论性的认识:“译 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达。依义旨而传,而能如风 格以出,斯之谓信。”所以“信”的涵义,兼具达、雅的内容。 一而绝对的“信”又是极难的事,译文只能得原文的近似。所以, 傅雷提出“获致原作的精神”,标举“神似”,是对“求信”的更高一级的 发展,从而把翻译纳入文艺美学的范畴。 翻译上的“化境”,是指“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 不像译本”,“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此处所谓“译本读起来不像 译本”,与傅雷所说“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而 精神姿致依然故我”,含义上似乎比“神似”又多所增进。所以,钱钟书 提出的“化境”,可视为是“神似”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亦把翻译从美学 的范畴推向艺术的极致。 第二课翻译学的主要方面 (一)主要概念

2 生的专业自豪感。通过翻译史的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当前国内外的翻译处在一个 什么样的历史发展阶段,从而更为明确自己选择翻译作为专业方向所肩负的职业重任 和历史使命,了解这个行业的职业操守和道德伦理守则。通过对中西翻译史上重要翻 译家及其思想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与民族自强意识。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课 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罗新璋先生在“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一文中论述的、现已成为 译界共识的观点,由此对我国的翻译理论形成一个基本认识。 (二)教学内容 我国的译论,原作为古典文论和传统美学的一股支流,慢慢由合而分,逐 渐游离独立,正在形成一门新兴的学科——翻译学。而事实上,一千多年 来,经过无数知名和不知名的翻译家、理论家的努力,已经形成我国独具 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学习中国翻译历史和翻译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到 中国传统译论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我国古代译家主张要“案本而传”,即使“依实出华”,也应“趣 不乖本”。则“案本”思想,由是确立;而这本”里,尚宜含“趣”。 ——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认为“求其信,已大难矣”。“求信” 可说是“案本”的发展。几十年来的研究,已趋于这种结论性的认识:“译 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达。依义旨而传,而能如风 格以出,斯之谓信。”所以“信”的涵义,兼具达、雅的内容。 ——而绝对的“信”又是极难的事,译文只能得原文的近似。所以, 傅雷提出“获致原作的精神”,标举“神似”,是对“求信”的更高一级的 发展,从而把翻译纳入文艺美学的范畴。 ——翻译上的“化境”,是指“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 不像译本”,“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此处所谓“译本……读起来不像 译本”,与傅雷所说“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而 精神姿致依然故我”,含义上似乎比“神似”又多所增进。所以,钱钟书 提出的“化境”,可视为是“神似”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亦把翻译从美学 的范畴推向艺术的极致。 第二课 翻译学的主要方面 (一)主要概念

1.翻译实践历史悠久,而翻译学却是一门新兴学科 2.翻译在学术界曾被视为仅仅是一项语言学习活动: 3.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之间的割裂持续存在。 4.翻译研究(通常是文学翻译研究)始于比较文学、翻译“工作坊”和对 比分析 (一)教学内容 1.翻译的概念 2.翻译学是计么 3.翻译学发展简史 4.霍姆斯/图里的“翻译学结构图” 5.20世纪70年代以米的发展 (三)小节 翻译研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获得了迅猛发展。翻译以 前是作为语言学习的一种方法,或是比较文学、翻译“工作坊”和对比语言 学课程的一部分。这门新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詹姆斯·霍姆斯, 他在《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一文中不但为该领域提供了一个名称,而且还规 划的该学科的结构。翻译理论研究、描述性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学是互相关 联的,近年来都有所发展,逐渐在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第三课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一)主要概念 1.“字对字”(直译)与“意对意”(意译) 2.让方言勃发生机:马丁·路德与德文《圣经》 3.“忠实”、“灵魂”及“真理”等重要概念 4.德莱顿的影响及“逐字译”、 “意译”与“拟作” 5.从多雷到泰特勒:为创造更加系统的规约性方法而努力 6.施莱尔马赫:独立的翻译语言与对异质文化的尊重 7.翻译描写中术语的模脚性 (一)教学内容 1.本章的目的不在于全面介绍古往今来的翻译或翻译史:本章旨在探讨 “字对字”与“意对意”之间的争论,这占据了纽马克所说的“翻译的前 语言学时期”(Newmark,19814)翻译理论的大半壁江山,也是一个不 3

3 1.翻译实践历史悠久,而翻译学却是一门新兴学科 2.翻译在学术界曾被视为仅仅是一项语言学习活动。 3.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之间的割裂持续存在。 4. 翻译研究(通常是文学翻译研究)始于比较文学、翻译“工作坊”和 对 比分析。 (二)教学内容 1.翻译的概念 2.翻译学是什么 3. 翻译学发展简史 4. 霍姆斯/图里的“翻译学结构图” 5.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发展 (三)小节 翻译研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获得了迅猛发展。翻译以 前是作为语言学习的一种方法,或是比较文学、翻译“工作坊”和对比语言 学课程的一部分。这门新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詹姆斯·霍姆斯, 他在《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一文中不但为该领域提供了一个名称,而且还规 划的该学科的结构。翻译理论研究、描述性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学是互相关 联的,近年来都有所发展,逐渐在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第三课 20 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一)主要概念 1.“字对字”(直译)与“意对意”(意译) 2.让方言勃发生机:马丁·路德与德文《圣经》 3. “忠实”、“灵魂”及“真理”等重要概念 4. 德莱顿的影响及“逐字译”、“意译”与“拟作” 5. 从多雷到泰特勒:为创造更加系统的规约性方法而努力 6. 施莱尔马赫:独立的翻译语言与对异质文化的尊重 7. 翻译描写中术语的模糊性 (二)教学内容 1.本章的目的不在于全面介绍古往今来的翻译或翻译史;本章旨在探讨 “字对字”与“意对意”之间的争论,这占据了纽马克所说的“翻译的前 语言学时期”(Newmark, 1981:4)翻译理论的大半壁江山,也是一个不

断反复讨论的中心议题。本章拟精选翻译史中一些较有影响的译家及译论 展开论述,包括西塞罗、圣哲罗姆、多雷、路德、泰特勒和施莱尔马赫等 之所以选择这些译家译论,是因为他们在翻译史及翻译研究中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 2.“字对字”还是“意对意 直到20世纪后半叶为止,翻译理论一直限于“直译”、“意译”与“忠 实”之辩的泥沼。“字对字”(即直译)与“意对意”(即意译)之分肇 始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塞罗与公元4世纪晚期的圣哲罗姆,这一区分形成 了数世纪以来直至今日所有重要译论的基石。 3马丁·路德 自从圣哲罗姆翻译《圣经》及其他宗教与哲学文本之后,西方社会就“直 译”与“意译”问题争论了一千余年。罗马天主教会支持“正确”的、约 定俗成的《圣经》翻译。任何背离既定阐释的翻译都可能被视为异端,遭 到指责与禁止。 这种不直译或者采用不为人所接受的方式进行的翻译,后来的人们把它 看作甚至用作反对教会的武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丁·路德用中东部德 语翻译的《新约》(1522)与《旧约》(1534),这两部都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4.忠实、灵魂与真理 在圣本的翻译中,由于“上帝之语”是至高无上的, “忠实”(字面 上的忠实与对所理解的含义的忠实)、“灵魂”(词语的能量及“圣灵”) 与“真理”(即“内容”)三者是相互关联的。然而到了17世纪,人们 通常认为,“忠实”己超越了词语层面的忠实,“灵魂”也失去了其最初 的宗教含义,仅仅用以指文本或语言的“创造性能量”。 5.早期为创建系统的翻译理论而做的努力:德菜顿、多雷与泰特勒 德莱顿对翻译过程的描述对后来的翻译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在1680年翻译的奥维德的《书信集》(Epistles)的前言中,约翰·德 莱顿将所有的翻译分为三类:metaphrase,paraphrase,.imitation.其他翻译 家也开始以同样的规约方式阐述自己的翻译“准则”。其中我们首先就要 提到的就是艾蒂安·多雷。在英语文献中,继德莱顿之后首次系统地研究 翻译的文章恐怕要数AF泰特勒的《论翻译的原则》

4 断反复讨论的中心议题。本章拟精选翻译史中一些较有影响的译家及译论 展开论述,包括西塞罗、圣哲罗姆、多雷、路德、泰特勒和施莱尔马赫等。 之所以选择这些译家译论,是因为他们在翻译史及翻译研究中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 2.“字对字”还是“意对意” 直到 20 世纪后半叶为止,翻译理论一直限于“直译”、“意译”与“忠 实”之辩的泥沼。“字对字”(即直译)与“意对意”(即意译)之分肇 始于公元前 1 世纪的西塞罗与公元 4 世纪晚期的圣哲罗姆,这一区分形成 了数世纪以来直至今日所有重要译论的基石。 3. 马丁·路德 自从圣哲罗姆翻译《圣经》及其他宗教与哲学文本之后,西方社会就“直 译”与“意译”问题争论了一千余年。罗马天主教会支持“正确”的、约 定俗成的《圣经》翻译。任何背离既定阐释的翻译都可能被视为异端,遭 到指责与禁止。 这种不直译或者采用不为人所接受的方式进行的翻译,后来的人们把它 看作甚至用作反对教会的武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丁·路德用中东部德 语翻译的《新约》(1522)与《旧约》(1534),这两部都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4. 忠实、灵魂与真理 在圣本的翻译中,由于“上帝之语”是至高无上的,“忠实”(字面 上的忠实与对所理解的含义的忠实)、“灵魂”(词语的能量及“圣灵”) 与“真理”(即“内容”)三者是相互关联的。然而到了 17 世纪,人们 通常认为,“忠实”已超越了词语层面的忠实,“灵魂”也失去了其最初 的宗教含义,仅仅用以指文本或语言的“创造性能量”。 5. 早期为创建系统的翻译理论而做的努力:德莱顿、多雷与泰特勒 德莱顿对翻译过程的描述对后来的翻译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在 1680 年翻译的奥维德的《书信集》(Epistles)的前言中,约翰·德 莱顿将所有的翻译分为三类:metaphrase, paraphrase, imitation. 其他翻译 家也开始以同样的规约方式阐述自己的翻译“准则”。其中我们首先就要 提到的就是艾蒂安·多雷。在英语文献中,继德莱顿之后首次系统地研究 翻译的文章恐怕要数 A.F.泰特勒的《论翻译的原则》

6.施莱尔马赫与对异质的尊重 1813年,德国神学家兼翻译家F施莱尔马赫写下了影响深远的翻译 专论《论不同的翻译方法》。 7.19世纪及20世纪初的英国翻译理论 19世纪及20世纪初的英国翻译理论,其研究重点是原文的地位及译文 的形式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弗兰西斯·纽曼与马修·阿诺德有关荷马 作品翻译的争论。 (三)小节 从西塞罗至20世纪的翻译理论大多围绕着翻译是该直译(“字对字”) 还是意译(“意对意”)这一对矛盾进行,这是一个反复出现又毫无结 果的争论,圣哲罗姆在用拉丁文翻译《圣经》时曾对这一对矛盾进行过著 名的探时。有关《圣经》及其他宗教文本翻译的争论一千余年来一直在 译理论中占据着中心的位置。早期的翻译理论家们大多在译著序言中为自 己的翻译方法进行辩护,他们常常很少关注(或根本无法获得)前人相关 的论述。德莱顿在17世纪末提出的三种翻译方法标志着更系统、更精确 地研究翻译的开始,而施莱尔马赫对异质文本的尊重对当代的学者产生了 重大的影响。 第四课对等和对等效应 (一)主要概念 1.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959)所讨论的有关意义对等的问题,以 及近二十年来翻译研究的中心问题。 2.奈达所采用的转换生成语法模式(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model), 和他用于《圣经》翻译上意义分析的“科学”方法。 3.奈达有关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概念,以及强调接收者的对等效应(equivalent effect)原 则。 4.纽马克的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5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德国的翻译科学发展 (一)教学内容 1.经过数世纪对直译和意译的反复讨论,理论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和 5

5 6. 施莱尔马赫与对异质的尊重 1813 年,德国神学家兼翻译家 F. 施莱尔马赫写下了影响深远的翻译 专论《论不同的翻译方法》。 7. 19 世纪及 20 世纪初的英国翻译理论 19 世纪及 20 世纪初的英国翻译理论,其研究重点是原文的地位及译文 的形式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弗兰西斯·纽曼与马修·阿诺德有关荷马 作品翻译的争论。 (三)小节 从西塞罗至 20 世纪的翻译理论大多围绕着翻译是该直译(“字对字”) 还是意译(“意对意”)这一对 矛盾进行,这是一个反复出现又毫无结 果的争论,圣哲罗姆在用拉丁文翻译《圣经》时曾对这一对矛盾进行过著 名的探讨。有关《圣经》及其他宗教文本翻译的争论一千余年来一直在翻 译理论中占据着中心的位置。早期的翻译理论家们大多在译著序言中为自 己的翻译方法进行辩护,他们常常很少关注(或根本无法获得)前人相关 的论述。德莱顿在 17 世纪末提出的三种翻译方法标志着更系统、更精确 地研究翻译的开始,而施莱尔马赫对异质文本的尊重对当代的学者产生了 重大的影响。 第四课 对等和对等效应 (一)主要概念 1.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 1959)所讨论的有关意义对等的问题,以 及近二十年来翻译研究的中心问题。 2.奈达所采用的转换生成语法模式(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model), 和他用于《圣经》翻译上意义分析的“科学”方法。 3. 奈达有 关形 式对 等(formal equivalence )和 动态 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的概念,以及强调接收者的对等效应(equivalent effect)原 则。 4.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5.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德国的翻译科学发展 (二)教学内容 1.经过数世纪对直译和意译的反复讨论,理论学家在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年代开始尝试较为系统地分析翻译问题。新一轮辩论的中心议题主要 是围绕某些重要的语言学问题。其中最瞩目的是有关意义和雅各布森在 l9s9年己撰文论述的对等(equivalence)问题。 2.自40年代开始奈达一直致力《圣经》翻译,他从个人的翻译实践中总 结出一套翻译理论。他的理论体现于60年代的两部主要著作中:《翻 译科学探索》以及与泰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一本书的书名 极具意义:奈达将在语言学上的新近成果兼收并蓄,试图将翻译(指圣 经翻译)推向一个更科学的时代 奈达较具系统的研究方法,是从语义 学和语用学中 以 姆 斯基的气 ]法结构著作借 鉴而来的,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形成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3.纽马克的《翻译问题研究》和《翻译教程》被翻译人员培训课程广泛 采用,这两本著作将许多有关意义的语言学理论实际例子与翻译的实 际应用结合起来。然而,纽马克摆脱了奈达以接受者为导向的原则,提 出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取代以前的术语来缩窄差距。 4.奈达倡导的翻译科学在德国的影响尤为深远。70年代和80年代翻译科 学领域中最杰出的德国学者计有:威尔斯,卡德和诺伊贝特。科勒也做 过关于对等的重要研究。 (三)小节 本章探讨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由语言学引起的翻译中的重要问题。 主要术语是意义和对等,这些术语雅各布森1959年已有讨论,再由奈达 发扬光大,其论著系统地分析了意义并提出翻译应注重对等效应。尽管后 来人们对此目标的可行性有所质疑,奈达的伟大成就就在于将翻译理论从 停滞不前的“直泽与意译”争论中摆脱出来,并将之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他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概念把接受者放在程序的中心位置,对随后的理 论家,尤其是德国的理论家,影响至日。 第五课功能翻译理论 (一)主要概念 1,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标志着翻译研究逐渐摆 脱了静态的语言学分类。 2.卡特琳娜·赖斯强调语篇层面的对等,将语言功能、文本类型及翻译策 略结合起来: 6

6 60 年代开始尝试较为系统地分析翻译问题。新一轮辩论的中心议题主要 是围绕某些重要的语言学问题。其中最瞩目的是有关意义和雅各布森在 1959 年已撰文论述的对等(equivalence)问题。 2.自 40 年代开始奈达一直致力《圣经》翻译,他从个人的翻译实践中总 结出一套翻译理论。他的理论体现于 60 年代的两部主要著作中:《翻 译科学探索》以及与泰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一本书的书名 极具意义;奈达将在语言学上的新近成果兼收并蓄,试图将翻译(指圣 经翻译)推向一个更科学的时代。奈达较具系统的研究方法,是从语义 学和语用学中的理论概念和术语以及诺姆·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著作借 鉴而来的,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形成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3.纽马克的《翻译问题研究》和《翻译教程》被翻译人员培训课程广泛 采用,这两本著作将许多有关意义的语言学理论实际例子与翻译的实 际应用结合起来。然而,纽马克摆脱了奈达以接受者为导向的原则,提 出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取代以前的术语来缩窄差距。 4. 奈达倡导的翻译科学在德国的影响尤为深远。70 年代和 80 年代翻译科 学领域中最杰出的德国学者计有:威尔斯,卡德和诺伊贝特。科勒也做 过关于对等的重要研究。 (三)小节 本章探讨了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由语言学引起的翻译中的重要问题。 主要术语是意义和对等,这些术语雅各布森 1959 年已有讨论,再由奈达 发扬光大,其论著系统地分析了意义并提出翻译应注重对等效应。尽管后 来人们对此目标的可行性有所质疑,奈达的伟大成就就在于将翻译理论从 停滞不前的“直译与意译”争论中摆脱出来,并将之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他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概念把接受者放在程序的中心位置,对随后的理 论家,尤其是德国的理论家,影响至巨。 第五课 功能翻译理论 (一)主要概念 1. 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标志着翻译研究逐渐摆 脱了静态的语言学分类。 2. 卡特琳娜·赖斯强调语篇层面的对等,将语言功能、文本类型及翻译策 略结合起来;

3.霍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 涉及众多参与者的交际过程 4.汉斯·J.维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应当 视译文目的而定,该理论由维米尔和赖斯进一步发展。 5.克思斯蒂安诺德面向译文的文本分析是一个更关注原文本的功能主义 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卡特琳娜赖斯在上世纪70年代的研究仍然是以对等这个概念为基础, 但是她更为关注的并非单词和句子层面的交际和对等,而是文本层面的 交际和对等。起初,她的功能主义方法主要是为了建立一套有系统的翻 译评估体系。她借用了布勒关于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这三种功能与其 相对应的语言维度、文本类型或各自使用的交际环境联系起来。 2.霍尔兹曼塔利提出的“翻译行为理论”借用了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的 概念,旨在为很多的专业翻译情境提供一个模式和指导。翻译行为理论 把翻译看作是由目的所驱动、以结果为中心的交际活动。 3.目的论 Skopos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思为“目标”或“目的”,20世纪70年代 由维米尔引入翻译理论,以之为专业术语,表示译作或翻译行为的目的 目的论的主要著作是维米尔和赖斯合著的《通用翻译理论基础》(1984) 书。目的论首要关注的是译作的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 何种翻译方法和策略,才能产生功能上可满足需要的结果。这项结果就 是译文 4.诺德的《翻译中的文本分析》一书勾画了一个更详细的功能模式,该模 式吸收了文本分析理论中那些在句子或句子以上层面描述文本结构的 成分。 (三)小节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德国兴起的功能派和交际派翻译理论,不再把 翻译看作是静态的语言现象,开始将其看作跨文化交际行为。赖斯的开创 之功,在于将语言功能、文本类型、文体和翻译策略联系了起来。她的方 法后来与维米尔影响巨大的目的论相结合,主张翻译策略由译文在目的语

7 3. 霍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 涉及众多参与者的交际过程 4.汉斯·J. 维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应当 视译文目的而定,该理论由维米尔和赖斯进一步发展。 5. 克思斯蒂安·诺德面向译文的文本分析是一个更关注原文本的功能主义 方法。 (二)教学内容 1. 卡特琳娜·赖斯在上世纪 70 年代的研究仍然是以对等这个概念为基础, 但是她更为关注的并非单词和句子层面的交际和对等,而是文本层面的 交际和对等。起初,她的功能主义方法主要是为了建立一套有系统的翻 译评估体系。她借用了布勒关于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这三种功能与其 相对应的语言维度、文本类型或各自使用的交际环境联系起来。 2. 霍尔兹-曼塔利提出的“翻译行为理论”借用了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的 概念,旨在为很多的专业翻译情境提供一个模式和指导。翻译行为理论 把翻译看作是由目的所驱动、以结果为中心的交际活动。 3. 目的论 Skopos 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思为“目标”或“目的”,20 世纪 70 年代 由维米尔引入翻译理论,以之为专业术语,表示译作或翻译行为的目的。 目的论的主要著作是维米尔和赖斯合著的《通用翻译理论基础》(1984) 一书。目的论首要关注的是译作的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 何种翻译方法和策略,才能产生功能上可满足需要的结果。这项结果就 是译文。 4. 诺德的《翻译中的文本分析》一书勾画了一个更详细的功能模式,该模 式吸收了文本分析理论中那些在句子或句子以上层面描述文本结构的 成分。 (三)小节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德国兴起的功能派和交际派翻译理论,不再把 翻译看作是静态的语言现象,开始将其看作跨文化交际行为。赖斯的开创 之功,在于将语言功能、文本类型、文体和翻译策略联系了起来。她的方 法后来与维米尔影响巨大的目的论相结合,主张翻译策略由译文在目的语

文化中的功能所决定。目的论是霍尔兹曼塔利提出的“翻译行为理论”的 一部分。霍尔兹曼塔利把专业的商业翻译放入社会文化环境中去考察,使 用了商业和管理方面的术语。翻译被看作是一个交际性的交易行为,牵扯 到发起人、委托人、制造者、译文以及原文的使用者和接受者。在这一模 式中,原文遭“罢黜”了,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意义的等值,而是是否 达到翻译委托书中规定的译文所处情境的功能目标。诺德的模式是为训练 译员而设计的,保留了功能语境,但其中的原文文本分析模式却更加详细。 第六课系统论 (一)主要概念 1.伊万-佐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 视翻译文学为目的语文化、文学、历史等多元系统中的一部分。 2.吉迪恩·图里于l995年提出描述性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简称DTS),以非规范性方法来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规范 (noms)的应用,以及发现翻译的一般“规律”(Iaws) 3.在描述性翻译研究中,等值是功能性和历时性的,涉及“可接受性” (acceptability)和“充分性”(adequacy)的连续统一体。 4.“操控学派”等其他系统论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多元系统论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伊万-佐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种理论。多元系统论借鉴了俄国20世纪20年代以来从事文学编史工作 的形式主义学者的观点,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为独立的对象来研究的,而 应该被视为整个文学系统中的一部分。 2.吉迪恩·图里跟伊万-佐哈尔在特拉维夫一起从事研究工作。后来他将研 究重点转移到研究翻译的普通理论。他的《描述性翻译研究及其他》一书 非常重要,提出发展一个适当的、系统的描述性分支学科,以代替普遍存 在的孤立的研究。 3.图里的规范概念强调的是规范作为描述性范畴而被应用于确认翻译模式 的功能,然而,即使是这些按理属于非规约性的规范也会引起社会内部的 不同意见。同样,安德鲁·切斯特曼提出了另一套规范,包括了图里的初 始规范和操作规范 (三)小节 伊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将翻译研究从对转换的静态语言分析和一对一 8

8 文化中的功能所决定。目的论是霍尔兹-曼塔利提出的“翻译行为理论”的 一部分。霍尔兹-曼塔利把专业的商业翻译放入社会文化环境中去考察,使 用了商业和管理方面的术语。翻译被看作是一个交际性的交易行为,牵扯 到发起人、委托人、制造者、译文以及原文的使用者和接受者。在这一模 式中,原文遭“罢黜”了,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意义的等值,而是是否 达到翻译委托书中规定的译文所处情境的功能目标。诺德的模式是为训练 译员而设计的,保留了功能语境,但其中的原文文本分析模式却更加详细。 第六课 系统论 (一)主要概念 1. 伊万-佐哈尔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 视翻译文学为目的语文化、文学、历史等多元系统中的一部分。 2. 吉迪恩·图里于 1995 年提出描述性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简称 DTS),以非规范性方法来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规范” (norms)的应用,以及发现翻译的一般“规律”(laws)。 3. 在描述性翻译研究中,等值是功能性和历时性的,涉及“可接受性” (acceptability)和“充分性”(adequacy)的连续统一体。 4. “操控学派”等其他系统论方法。 (二)教学内容 1. 多元系统论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伊万-佐哈尔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的 一种理论。多元系统论借鉴了俄国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从事文学编史工作 的形式主义学者的观点,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为独立的对象来研究的,而 应该被视为整个文学系统中的一部分。 2. 吉迪恩·图里跟伊万-佐哈尔在特拉维夫一起从事研究工作。后来他将研 究重点转移到研究翻译的普通理论。他的《描述性翻译研究及其他》一书 非常重要,提出发展一个适当的、系统的描述性分支学科,以代替普遍存 在的孤立的研究。 3. 图里的规范概念强调的是规范作为描述性范畴而被应用于确认翻译模式 的功能,然而,即使是这些按理属于非规约性的规范也会引起社会内部的 不同意见。同样,安德鲁·切斯特曼提出了另一套规范,包括了图里的初 始规范和操作规范。 (三)小节 伊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将翻译研究从对转换的静态语言分析和一对一

等值的执迷中摆脱出来,进而在目标文化历史的和文学的系统中,考察翻 译文学的整体地位。图里注重为描述性翻译研究寻找方法论,他所提出的 译文导向的理论框架,结合了对原文与译文的语言比较和对译文文化框架 的思考,目的是发现翻译过程中的行为模式,从而“重构”翻译过程中的 规范。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去发现可能的翻译法则,而这些法 则或许能为将来的译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帮助。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的具 体方式仍有待确定:与之相关的操控学派的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引领了 理论模式与个案研究之间的互动,其中包括兰伯特和范·戈普为描述翻译 作品而提出的系统性“方案”。切斯特曼对规范的概念又做了进一步的发 展。 第七课文化研究的多样化 (一)主要概念 1.“文化转向”(cultural tum):“文化转向”是翻译学的术语,主要指翻 译研究转向文化研究的角度来对翻译进行分析。 2.原先在系统理论范畴内进行研究的勒菲弗尔现将翻译视作一种“重写” (“rewriting”),视作围绕文本而展开的意识形态的张力。 3.谢里·西蒙与加拿大女性主义者的“翻译计划”(translation project):突 显女性意识 4.后殖民翻译理论:翻译在殖民化的过程中,以及对被殖民者形象的塑造 上,都扮演了积极的角色 5.尼南贾娜(Tejaswini Niranjana)呼吁翻译家采用“介入式”(interventionnist) 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1.作为“重写”的翻译由勒菲弗尔所创立,源于系统理论,重写的翻译是研究权 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而这种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存在于赞助行为之中,存在 于与文学翻译息息相关的学和文化系统的诗学之中。 2.翻译与性别 翻译当中对文化研究的兴趣,不可避免地己将翻译研究从纯粹的语言学分析 模式中分开,并把翻译研究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西蒙从一种性别研究的角度 来看待翻译。她看到在翻译研究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的语言,其中还伴随着支配、 忠诚、忠实和背叛的诸种形象。 3.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在其著作论述翻译与性别的最后一章中,西蒙把性别和后殖民主义的种种问题

9 等值的执迷中摆脱出来,进而在目标文化历史的和文学的系统中,考察翻 译文学的整体地位。图里注重为描述性翻译研究寻找方法论,他所提出的 译文导向的理论框架,结合了对原文与译文的语言比较和对译文文化框架 的思考,目的是发现翻译过程中的行为模式,从而“重构”翻译过程中的 规范。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去发现可能的翻译法则,而这些法 则或许能为将来的译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帮助。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的具 体方式仍有待确定;与之相关的操控学派的学者在 20 世纪 80 年代引领了 理论模式与个案研究之间的互动,其中包括兰伯特和范·戈普为描述翻译 作品而提出的系统性“方案”。切斯特曼对规范的概念又做了进一步的发 展。 第七课 文化研究的多样化 (一)主要概念 1. “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文化转向”是翻译学的术语,主要指翻 译研究转向文化研究的角度来对翻译进行分析。 2. 原先在系统理论范畴内进行研究的勒菲弗尔现将翻译视作一种“重写” (“rewriting”),视作围绕文本而展开的意识形态的张力。 3. 谢里·西蒙与加拿大女性主义者的“翻译计划”(translation project):突 显女性意识。 4. 后殖民翻译理论:翻译在殖民化的过程中,以及对被殖民者形象的塑造 上,都扮演了积极的角色。 5. 尼南贾娜(Tejaswini Niranjana)呼吁翻译家采用“介入式”(interventionnist) 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1. 作为“重写”的翻译由勒菲弗尔所创立,源于系统理论,重写的翻译是研究权 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而这种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存在于赞助行为之中,存在 于与文学翻译息息相关的文学和文化系统的诗学之中。 2. 翻译与性别 翻译当中对文化研究的兴趣,不可避免地已将翻译研究从纯粹的语言学分析 模式中分开,并把翻译研究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西蒙从一种性别研究的角度 来看待翻译。她看到在翻译研究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的语言,其中还伴随着支配、 忠诚、忠实和背叛的诸种形象。 3.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在其著作论述翻译与性别的最后一章中,西蒙把性别和后殖民主义的种种问题

摆在一起讨论,这正是孟加拉裔批评家和翻译家斯皮瓦克在其著作中所做的。 西蒙特别强调了斯皮瓦克关注“第三世界”文学被翻译成英语所带来的意识形 态后果,以及由此而造成种种歪曲的情形。斯皮瓦克在其论文《翻译的政治学》 中谈到了这些问题,颇有见地。 (三)小节 本章集中讨论了翻译研究中的种种文化研究问题。翻译的语言学理论被搁置于 一边,讨论的重点是作为文化转移的翻译,以及翻译与文化研究中日益成长的 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八课翻译的异质性 (一)主要概念 1.劳伦斯·韦努蒂:当代出版界译者的隐形 2.韦努蒂:“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以及“行动号召” (二)教学内容 1.“隐形”是韦努蒂使用的一个术语,“用来描述译者在当代英美文化中的状 况和活动”。在韦努蒂看来,隐形通常是这样造成的:首先是译者本身倾 向于译成“流畅”的英语,译出一篇地道而“可读”的译文,因此造成 种“透明的幻觉”,其次是目的语文化阅读翻译文本的典型方式。 2.韦努蒂讨论隐形时,结合两类翻译策略来讨论:归化和异化,这两类策略都 包括翻译文本和翻译方法。韦努蒂认为归化主导了英美的翻译文化,并对归 化现象感到痛心,因为这种策略“根据种族中心主义思想,迫使外语文本符 合英美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这就要求翻译必须以透明、流畅和隐形的方 式进行,把译文的异质性成分减到最少。 3.贝尔曼的主要理论著作为《经历异质:浪漫主义德国的文化与翻译》,该书 发表于韦努蒂的著作之前,并影响了韦努蒂。这部著作选取了许多现有翻译 的例子,将哲学思想与翻译策略联系起来,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 (三)小节 本章集中探讨了翻译策略及文学译者的地位问题,关键术语是韦努蒂的“隐 形”。这一术语是指在英美文化中,出版策略和对消除了异质性痕迹的流畅译文 的偏爱,使异质性隐形。韦努蒂讨论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他赞成“异 化”这种箭路,即要抵抗在出版商和评诊者中占主导地位的“带有暴力性的民 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对韦努蒂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贝尔曼也认为,需要一种允许 10

10 摆在一起讨论,这正是孟加拉裔批评家和翻译家斯皮瓦克在其著作中所做的。 西蒙特别强调了斯皮瓦克关注“第三世界”文学被翻译成英语所带来的意识形 态后果,以及由此而造成种种歪曲的情形。斯皮瓦克在其论文《翻译的政治学》 中谈到了这些问题,颇有见地。 (三)小节 本章集中讨论了翻译研究中的种种文化研究问题。翻译的语言学理论被搁置于 一边,讨论的重点是作为文化转移的翻译,以及翻译与文化研究中日益成长的 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八课 翻译的异质性 (一)主要概念 1. 劳伦斯·韦努蒂:当代出版界译者的隐形 2. 韦努蒂:“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以及“行动号召” (二)教学内容 1.“隐形”是韦努蒂使用的一个术语,“用来描述译者在当代英美文化中的状 况和活动”。在韦努蒂看来,隐形通常是这样造成的:首先是译者本身倾 向于译成“流畅”的英语,译出一篇地道而“可读”的译文,因此造成一 种“透明的幻觉”,其次是目的语文化阅读翻译文本的典型方式。 2. 韦努蒂讨论隐形时,结合两类翻译策略来讨论:归化和异化,这两类策略都 包括翻译文本和翻译方法。韦努蒂认为归化主导了英美的翻译文化,并对归 化现象感到痛心,因为这种策略“根据种族中心主义思想,迫使外语文本符 合英美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这就要求翻译必须以透明、流畅和隐形的方 式进行,把译文的异质性成分减到最少。 3. 贝尔曼的主要理论著作为《经历异质:浪漫主义德国的文化与翻译》,该书 发表于韦努蒂的著作之前,并影响了韦努蒂。这部著作选取了许多现有翻译 的例子,将哲学思想与翻译策略联系起来,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 (三)小节 本章集中探讨了翻译策略及文学译者的地位问题,关键术语是韦努蒂的“隐 形”。这一术语是指在英美文化中,出版策略和对消除了异质性痕迹的流畅译文 的偏爱,使异质性隐形。韦努蒂讨论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他赞成“异 化”这种策略,即要抵抗在出版商和评论者中占主导地位的“带有暴力性的民族 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对韦努蒂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贝尔曼也认为,需要一种允许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