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并明确文体) 师: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 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 的深厚情谊。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板书课题 作者)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师: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ˆ的瀛洲与“云霞明灭ˆ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 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ˆ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 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 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板书:缘由)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师: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 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 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师: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 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师: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 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 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 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师: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师: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 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 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 教学难点: 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明确文体) 师: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 将欲 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 的深 厚情谊。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板书课题、 作 者)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 )诵读并分析①段 师 :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 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 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 实, 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 :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 步勾起了作 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板书:缘由)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师: 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 我欲 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 时间 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 1—2 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师: 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 “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 诗人梦游路上那种 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师: 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 描绘。 参考: 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 府的天空浩 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 风 为骏马, 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 也数不 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师: 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师: 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 之枕席,失向 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 面对现实, 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 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师: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双横线)。段中主要流露出 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书:蔑视杈贵,傲岸不 屈)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 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 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 可贵了。 师: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 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 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 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此种理解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允许百家争鸣。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课 后练习第三大题第三小题: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 明确:老师可插入相关背景帮助理解。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但他不屑于 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 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 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 遣的御用词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 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 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 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 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 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因而我们亦可以把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从“一夜飞度镜 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 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 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 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 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了 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 他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三、迁移 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亦接触不少李白的诗歌,请你任选一首,谈 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诵读该诗。(幻灯屏幕上摘选的四首可供借 鉴,亦可另行选择。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再选派代表发言。) 幻灯出示: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师: 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 想性格? 明确: “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 双横线)。 段中主要流露出 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 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 屈)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 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 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 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 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 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 可贵了。 师: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 明确: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 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 后是一致 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 出来, 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 能摧眉 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 此种理解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允许百家争鸣。不知同学们有 没有留意课 后练习第三大题第三小题: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 的仙人盛会 呢? 明确: 老师可插入相关背景帮助理解。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 但他不屑于 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 结交名流, 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 42 岁的李白以为 大展抱负 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 供己 消 遣的御用词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 士 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 了 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 眼 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 吴 越之际, 写下了这首“留别”诗 ,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 宫廷 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因而我们亦可以把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从“一夜飞度镜 湖 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 他 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 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 酷 无 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 却 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 了 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 他 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三、迁移 师: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亦接触不少李白的诗歌,请你任选一首, 谈一 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诵读该诗。(幻灯屏幕上摘选的 四首可供借 鉴,亦可另行选择。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再选派代表发言。) 幻灯出示: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将进酒(节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讨论、诵读略) 四、返回课文 师:经过同学们的评论和诵读,我们明确了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夸 张、奇特的想象。(板书: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请你谈一谈“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具体体现在本文的 哪些诗句上。(学生回答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地自读课文,要求通过你的朗诵、你的声音来体现李白诗歌的特 (可在下课前2分钟让全班同学尝试着齐声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月夜白昼傍晚夜晚 缘由→|||→梦醒蔑傲大胆的夸张 剡溪山中洞外洞中视岸 权不奇特的想象 清幽壮美恐怖仙乐贵屈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将进酒(节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讨论、诵读略) 四、返回课文 师: 经过同学们的评论和诵读,我们明确了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 夸 张、奇特的想象。(板书:大胆的夸张 奇特的想象)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请你谈一谈“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具体体 现在本文的 哪些诗句上。(学生回答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地自读课文,要求通过你的朗诵、你的声音来体现李白诗歌的特 色 。 (可在下课前 2 分钟让全班同学尝试着齐声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梦 游 天 姥 吟 留 别 (李白) 月夜 白昼 傍晚 夜晚 缘由→| | | | → 梦醒 蔑 傲 大胆的夸张 剡溪 山中 洞外 洞中 视 岸 权 不 奇特的想象 清幽 壮美 恐怖 仙乐 贵 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也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 示 教学难点:鉴赏“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关键句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朗诵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忆李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诗句 二.整体把握 1.学生试读,看注解,懂得字面意思 ①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 ②以时间顺序概括全诗的每节大意,把握总体脉络。 三、品味鉴赏 1.赏析第1节: ①问题背景设计:“梦游”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一处的关键词语暗示了第1节是“梦游”的原 因? ②写“五岳”、“天台”的作用是什么?(板书) ③最后四句,作者为了突现天姥山的高峻挺拔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④析“或”’,“云霞明灭或可睹”给在梦境中才能游览的天姥山蒙上了一层什么样的色彩? 2.赏析第2节: ①导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天姥山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让我们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 梦幻境界飞去! ②学生齐读。思考:请找出本节中写“仙境”的部分 ③第三层 A.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B.学生随朗诵带齐读,把握节奏,感受意境 C.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D.检査预习情况:以抒情散文的笔调译写“仙境” (投影)要求 a.不能直译原文: b.文笔要流畅优美; C.要能体现意境的特征。 E.交流点拨 F.其实,诗人在登上天姥山后至梦见仙境之前,也看到了许多奇异景象,虽不是仙境,但 所渲染的意境似乎已接近仙境了,这与仙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G.体会浪漫主义创作特色 a再次出示李白的有关诗句,学生归纳;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 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也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 示。 教学难点:鉴赏“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关键句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朗诵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回忆李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诗句。 二. 整体把握 1. 学生试读,看注解,懂得字面意思; ① 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 ② 以时间顺序概括全诗的每节大意,把握总体脉络。 三、品味鉴赏 1.赏析第 1 节: ① 问题背景设计:“梦游”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一处的关键词语暗示了第 1 节是“梦游”的原 因? ② 写“五岳”、“天台”的作用是什么?(板书) ③ 最后四句,作者为了突现天姥山的高峻挺拔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④ 析“或”,“云霞明灭或可睹”给在梦境中才能游览的天姥山蒙上了一层什么样的色彩? 2.赏析第 2 节: ① 导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天姥山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让我们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 梦幻境界飞去! ② 学生齐读。思考:请找出本节中写“仙境”的部分。 ③ 第三层: A. 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B. 学生随朗诵带齐读,把握节奏,感受意境, C. 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D. 检查预习情况:以抒情散文的笔调译写“仙境”; (投影)要求: a.不能直译原文; b.文笔要流畅优美; c.要能体现意境的特征。 E. 交流点拨; F. 其实,诗人在登上天姥山后至梦见仙境之前,也看到了许多奇异景象,虽不是仙境,但 所渲染的意境似乎已接近仙境了,这与仙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G. 体会浪漫主义创作特色: a. 再次出示李白的有关诗句,学生归纳;
b.在读过的1、2两节中,其浪漫主义创作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析“留别”(带讲背景),这首诗是为留给东鲁的朋友而作的,那么诗人要告诉东鲁朋友的 真意是什么?(板书) ②找依据; ③但诗人梦醒之后的感受是什么?(找依据) A.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B.哪几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此采取的做法? C.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板书) 四。教师小结,学生背诵仙境部分 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练习册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 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 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 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 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 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 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 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 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 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 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 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 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 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 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 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 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 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 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 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b. 在读过的 1、2 两节中,其浪漫主义创作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2.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 析“留别”(带讲背景),这首诗是为留给东鲁的朋友而作的,那么诗人要告诉东鲁朋友的 真意是什么?(板书) ② 找依据; ③ 但诗人梦醒之后的感受是什么?(找依据) A. 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B. 哪几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此采取的做法? C. 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板书) 四。教师小结,学生背诵仙境部分。 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练习册。 唐代(公元 618-907 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 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 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 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 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 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 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 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 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 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 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 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 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 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 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 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 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 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 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 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 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来到了,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兴高采烈地到了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 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了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腐败,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 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赐金还山 为名,被玄宗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 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 鲁南游吴越时,写下了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 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设计意图 本设计拟抓诗歌中“梦游”“行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把握整体的前 提下,逐步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诗 歌鉴赏的能力。 ◆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三个讨论题与一个表格构成:诗歌是怎样描绘天姥山的?如何认识 梦游”?如何认识“人间行乐亦如此”?诗歌总结表。 ◆设计实施 1、诗歌对天姥山的描绘。 提问:《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浪漫主义代表作品,奇特的想象,极度的 夸张,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丽辉煌的图画。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对天姥山是怎 样描绘的。 明确:(1)诗人描绘天姥山,从听越人语天姥入手:“天姥连天向天横,势 拔五岳掩赤城。”运用了“连”“横”“拔”“掩”等一系列动词写其雄伟,又 用天台的“倒”与“倾”从侧面衬之,勾出气势凌空、云霞明灭的天姥山轮廓, 表达了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引出了梦游之景。(2)作者描绘天姥山着眼在 梦境,写梦境着力写仙境。写仙璄先用“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石扉訇然”极 言声势之大;再用“青冥浩荡”“日月照耀”极言仙人出场的场面之奇。这段文 字描绘有声有色,奇丽变幻,令人心驰神往。 点拨:诗人从实处落笔,虚处展开,通过梦境,描绘理想,他写景不事雕琢 想落天外。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变得熠熠生辉;我们想
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 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来到了,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兴高采烈地到了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 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了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腐败,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 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赐金还山" 为名,被玄宗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 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 鲁南游吴越时,写下了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 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设计意图 本设计拟抓诗歌中“梦游”“行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把握整体的前 提下,逐步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诗 歌鉴赏的能力。 ◆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三个讨论题与一个表格构成:诗歌是怎样描绘天姥山的?如何认识 “梦游”?如何认识“人间行乐亦如此”?诗歌总结表。 ◆设计实施 1、诗歌对天姥山的描绘。 提问:《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浪漫主义代表作品,奇特的想象,极度的 夸张,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丽辉煌的图画。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对天姥山是怎 样描绘的。 明确:(1)诗人描绘天姥山,从听越人语天姥入手:“天姥连天向天横,势 拔五岳掩赤城。”运用了“连”“横”“拔”“掩”等一系列动词写其雄伟,又 用天台的“倒”与“倾”从侧面衬之,勾出气势凌空、云霞明灭的天姥山轮廓, 表达了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引出了梦游之景。(2)作者描绘天姥山着眼在 梦境,写梦境着力写仙境。写仙境先用“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石扉訇然”极 言声势之大;再用“青冥浩荡”“日月照耀”极言仙人出场的场面之奇。这段文 字描绘有声有色,奇丽变幻,令人心驰神往。 点拨:诗人从实处落笔,虚处展开,通过梦境,描绘理想,他写景不事雕琢, 想落天外。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变得熠熠生辉;我们想
象不到的景象,诗人则以生花之笔信手绘出,其超人的语言表现力与天才的想象 力,令人击节赞叹。 说明:训练学生从词语入手赏析诗歌,进而赏析诗中展示的画面,让学生有 层次、有重点地品味诗歌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同时感受浪漫主义风格作品的魅力。 板书 声势 大 语天姥——梦天姥——绘仙境气势宏场面 2、诗歌意境的体现。 提问:这首诗写的是梦中之景,开头却说“瀛洲”“信难求”故梦游“或可 睹”的天姥山,我们应如何认识这样的“梦游”呢? 明确:(1)诗人以天姥山为梦游对象,“云霞明灭或可睹”告诉人们诗人描 绘的是个真实而又美好的人间仙境。(②2)诗人写梦游天姥山,亦真亦幻。表明诗 人在现实中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向梦中寻:“一夜飞度镜湖月”,追求何等 迫切!诗人借梦中之景描述自己的理想——“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何其 壮观!“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何其扑朔迷离!“熊咆龙吟殷岩 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何其惊心动魄!写仙人泂府,更是奇景迭出,使人心醉 神迷 这里真实的山,虚幻的梦,都是诗人为表现理想之境运用的手法,它表达了 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赞颂。 点拨:诗人把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表明梦中之景是其 在现实中追求的理想之境。诗人写梦中之景,着力为我们描述一个奇特瑰丽的神 话之境。愈是对其铺张扬厉施以浓墨重彩,愈表明作者追求热切,赞颂热烈;梦 中仙境描述得愈美好,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就愈大,梦醒后的失落之痛就愈深,对 人们的感染力就愈强 说明:由对天姥山的真实感觉与梦境结合切入,讨论诗人“梦游”的用意, 认识诗人写梦境的作用,让学生领会诗所体现的意境。 板书 追求(迫切)
象不到的景象,诗人则以生花之笔信手绘出,其超人的语言表现力与天才的想象 力,令人击节赞叹。 说明:训练学生从词语入手赏析诗歌,进而赏析诗中展示的画面,让学生有 层次、有重点地品味诗歌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同时感受浪漫主义风格作品的魅力。 板书: 声势 大 语天姥──梦天姥──绘仙境 气势宏 场面 奇 2、诗歌意境的体现。 提问:这首诗写的是梦中之景,开头却说“瀛洲”“信难求”故梦游“或可 睹”的天姥山,我们应如何认识这样的“梦游”呢? 明确:(1)诗人以天姥山为梦游对象,“云霞明灭或可睹”告诉人们诗人描 绘的是个真实而又美好的人间仙境。(2)诗人写梦游天姥山,亦真亦幻。表明诗 人在现实中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向梦中寻:“一夜飞度镜湖月”,追求何等 迫切!诗人借梦中之景描述自己的理想──“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何其 壮观!“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何其扑朔迷离!“熊咆龙吟殷岩 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何其惊心动魄!写仙人洞府,更是奇景迭出,使人心醉 神迷。 这里真实的山,虚幻的梦,都是诗人为表现理想之境运用的手法,它表达了 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赞颂。 点拨:诗人把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表明梦中之景是其 在现实中追求的理想之境。诗人写梦中之景,着力为我们描述一个奇特瑰丽的神 话之境。愈是对其铺张扬厉施以浓墨重彩,愈表明作者追求热切,赞颂热烈;梦 中仙境描述得愈美好,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就愈大,梦醒后的失落之痛就愈深,对 人们的感染力就愈强。 说明:由对天姥山的真实感觉与梦境结合切入,讨论诗人“梦游”的用意, 认识诗人写梦境的作用,让学生领会诗所体现的意境。 板书 追求(迫切)
天姥——可睹—一梦游之景一一理想之境一一颂扬(热 失落(痛苦) 3、诗歌思想感情的表达。 提问:“世间行乐亦如此”一句,对李白消极思想在诗中的反映,我们应如 何认识? 明确:(1)诗人梦醒,“失向来之烟霞”,“长嗟”在现实中追求理想不可 得,只得转而追求行乐,这是苦中作乐,是无奈的自我消磨。(2)诗人在长安 受权贵排挤,壮志难酬,始终抑郁不平,故在诗中吐发愤懑之情,(3)李白是 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事,道家的消极避世和不事权贵的思想, 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我们从中可看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 4、诗歌内容的总结。 明确:诗歌内容,按听传闻、梦游、醒来三部分构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填 表,总览全诗,加以总结
天姥——可睹——梦游之景——理想之境——颂扬(热 烈) 失落(痛苦) 3、诗歌思想感情的表达。 提问:“世间行乐亦如此”一句,对李白消极思想在诗中的反映,我们应如 何认识? 明确:(1)诗人梦醒,“失向来之烟霞”,“长嗟”在现实中追求理想不可 得,只得转而追求行乐,这是苦中作乐,是无奈的自我消磨。(2)诗人在长安 受权贵排挤,壮志难酬,始终抑郁不平,故在诗中吐发愤懑之情,(3)李白是 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事,道家的消极避世和不事权贵的思想, 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我们从中可看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 4、诗歌内容的总结。 明确:诗歌内容,按听传闻、梦游、醒来三部分构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填 表,总览全诗,加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