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复习 语句的奏划分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 词后面应有停顿。 n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 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 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 夫 夫”、“盖 然 则”“然 则”、“岂”、“岂若”、“宜”、“诚宜”、” 何 其’等 关联词:“且”、“虽 惟 故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 面的文字连读:。⊙
◼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 词后面应有停顿。 ◼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 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 要有以下这些: ◼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 “夫”、“若夫”、“盖”、 “然”、“则” “然 则”、“岂”、“岂若”、“宜”、“诚宜”、 ” 何尝“、”其’等。 ◼ 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 等。 ◼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 面的文字连读
例1、夫/大国,难测也 例2、盖/岁之犯死者/焉 例3、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 例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 耳
例1、夫/大国,难测也 例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例3、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 例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 耳
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 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 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 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 “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 介 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 间”人“中”是“习,“间”是“夹
◼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 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②可/以一战。 ◼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 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 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 “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 是介词,“用 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 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郾按照“主 语一谓语一宾语”、“状语一谓语” 动词一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 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 (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 语意明显。如:①先帝/不以/卑鄙。“臣卑 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 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 “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③佳木/秀而繁 阴。④问/今是何世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 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④⑤中的动 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 顿
◼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 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 “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 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 (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 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 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 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 “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③佳木/秀而繁 阴。④问/今是何世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 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④⑤中的动 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 顿
四°是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 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 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 变了句子的意思。如: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 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 “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 “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 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 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 变了句子的意思。如:①其一/犬坐/于前 ◼ ②山行/六七里 ◼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 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 “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 “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 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 “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 词,即“形容词(副词)十而十动词”,这时前边的 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 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十 而十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 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 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 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 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 “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 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 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 不能分开读。 ◼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 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 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 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⑧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 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 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 “而”后不应该停顿。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聋者而改之患 ②余闻而愈悲
◼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 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 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 “而”后不应该停顿。例如: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就”或不译。例: ◼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②余闻而愈悲
六、停顿应体现旬子结构的原貌。如 ①望晚/照/城郭(句中“望晩”是“向晚”意,即 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 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 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 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 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 就读破了 ④“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 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 六、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 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 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 ②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 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 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 ③“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 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 就读破了。 ◼ ④“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 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奏停顿要体现出台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 “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 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 而/竭”。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 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 该停顿。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地名--姓名--字-“甫”古代 对男子的美称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例可/计日而待也
◼ 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 “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 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 而/竭”。 ◼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 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 该停顿。 ◼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地名---姓名---字---“甫”古代 对男子的美称) ◼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 如: 余闻之也/久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 例可/计日而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