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格发展 一、章节名称及学时分配 节次名称学时分配 第一节人格概述0.5学时 第二节大学生常见人格问题及困扰0.5学时 第三节培养健全人格的方法及途径1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1、理解人格的概念、人格特征,明确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2、理解大学生常见人格问题及困扰: 3、掌握培养健全人格的方法及途径。 四、教学重、难点:培养健全人格的方法及途径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教学过程的组织:通过案例引入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 行简易心理测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对本章 的重难点有较清晰的认识。 2、讨论、练习、作业的布置与安排: 作业:结合实际,对自己存在的人格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要求:要有个人的观点: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增加信息量:字数在1000字以上 3、心理测试、多媒体、语言、文字、教科书、教学规范、参考书等教学手段的应用。 七、教学内容: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是区分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原则之一。人格的成熟意味着个体 心理的成熟,人格的魅力展示着个体心灵的完普。一个人的人格直接影响个体的生活行 为方式,影响其社会功能的实现。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
1 第五章 人格发展 一、章节名称及学时分配 节 次 名 称 学时分配 第一节 人格概述 0.5 学时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人格问题及困扰 0.5 学时 第三节 培养健全人格的方法及途径 1 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1、理解人格的概念、人格特征,明确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2、理解大学生常见人格问题及困扰; 3、掌握培养健全人格的方法及途径。 四、教学重、难点:培养健全人格的方法及途径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教学过程的组织:通过案例引入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 行简易心理测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对本章 的重难点有较清晰的认识。 2、讨论、练习、作业的布置与安排: 作业:结合实际,对自己存在的人格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要求:要有个人的观点;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增加信息量;字数在 1000 字以上 3、心理测试、多媒体、语言、文字、教科书、教学规范、参考书等教学手段的应用。 七、教学内容: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是区分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原则之一。人格的成熟意味着个体 心理的成熟,人格的魅力展示着个体心灵的完善。一个人的人格直接影响个体的生活行 为方式,影响其社会功能的实现。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
大刺激的情况下,一般不易发生改变。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祝下,一个人的人 格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就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当代大学生正处 于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过渡时期,是人格激烈矛盾冲突的时期,如何塑造培养健全人格 是大学生需要解决的人生课题之一。 第一节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含义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Personlity)源自古希腊语persona,.原指古希腊戏剧演员在舞台演出时所 戴的面具,后来指演员本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现代心理学沿用persona的含义, 转意为人格。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言行,因遵 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即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反映一个人外在表现: 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 特征。 “人格”含义丰富,概括米讲人格是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 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人格的特征 人格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人格倾向性主要表现为需要、动机等 外在行为倾向,而人格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人格具有以下 特征: 1、独特性 每个人的人格都具有独特的一面,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 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同卵双生子,由于其不同的生存与教育、成长条件,也会 形成不同人格特点,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 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但是,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意味若人与人之间毫无相同之处,生活 在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人,也会有相同的人格特征。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既有生物因素 的制约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人格特征的独特性和其共同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 个性的关系,个性包含共性,共性又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2、稳定性 2
2 大刺激的情况下,一般不易发生改变。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人 格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就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当代大学生正处 于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过渡时期,是人格激烈矛盾冲突的时期,如何塑造培养健全人格 是大学生需要解决的人生课题之一。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含义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Personlity)源自古希腊语 persona,原指古希腊戏剧演员在舞台演出时所 戴的面具,后来指演员本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现代心理学沿用 persona 的含义, 转意为人格。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言行,因遵 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即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反映一个人外在表现; 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 特征。 “人格”含义丰富,概括来讲人格是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 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人格的特征 人格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人格倾向性主要表现为需要、动机等 外在行为倾向,而人格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人格具有以下 特征: 1、独特性 每个人的人格都具有独特的一面,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 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同卵双生子,由于其不同的生存与教育、成长条件,也会 形成不同人格特点,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 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但是,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毫无相同之处,生活 在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人,也会有相同的人格特征。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既有生物因素 的制约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人格特征的独特性和其共同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 个性的关系,个性包含共性,共性又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2、稳定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也就是说,人格结构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是一贯的,个体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俗 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成熟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有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 变化,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养和发展人格。人格是 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如果在没有明显外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人格稳定性出现 问题,我们就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异常。 3、统和性 人格是由多种心理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包含在人 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彼此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奥尔波特所言, 人格的其中一个部分发生变化,其他部分必然发生变化。人格统和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 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统一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 4、功能性 人格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但个体遇到外界的刺激性环境时,人格就会影响到其行为 反应方式。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当面对挫折时,由于 不同的人格特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坚强者能够奋发图强,勇往直前:懦弱者 则会灰心丧气,甚至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二、人格结构 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关于人格结构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心理学派提 出了不同的人格结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它们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 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追求不同的目标。该理论强调心理能量在本我、自我和超 我之间的分配与流动。当三者关系协调,人格则表现出健康状况:当三者关系冲突并且 达到自我不能调节的矛盾时,心理疾病就会产生。 本我(i)位于人格结构最底层,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与生俱来、属于无意识 层面,存有本能驱力(性和攻击驱力),无论价值、逻辑和伦理,要求立即得到满足。 它是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含各种生理需要,如渴、饿、性等。本 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这些心理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它被包围在本我之中, 力必多能量的增加导致紧张状态程度的增加,必须通过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作用来减缓 紧张状态。自我正是从这种互动中发展出来。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 3
3 人格具有稳定性。也就是说,人格结构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是一贯的,个体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俗 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成熟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有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 变化,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养和发展人格。人格是 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如果在没有明显外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人格稳定性出现 问题,我们就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异常。 3、统和性 人格是由多种心理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包含在人 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彼此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奥尔波特所言, 人格的其中一个部分发生变化,其他部分必然发生变化。人格统和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 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统一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 4、功能性 人格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但个体遇到外界的刺激性环境时,人格就会影响到其行为 反应方式。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当面对挫折时,由于 不同的人格特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坚强者能够奋发图强,勇往直前;懦弱者 则会灰心丧气,甚至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二、人格结构 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关于人格结构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心理学派提 出了不同的人格结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它们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 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追求不同的目标。该理论强调心理能量在本我、自我和超 我之间的分配与流动。当三者关系协调,人格则表现出健康状况;当三者关系冲突并且 达到自我不能调节的矛盾时,心理疾病就会产生。 本我(id)位于人格结构最底层,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与生俱来、属于无意识 层面,存有本能驱力(性和攻击驱力),无论价值、逻辑和伦理,要求立即得到满足。 它是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含各种生理需要,如渴、饿、性等。本 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这些心理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它被包围在本我之中, 力必多能量的增加导致紧张状态程度的增加,必须通过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作用来减缓 紧张状态。自我正是从这种互动中发展出来。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
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是无意识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追求快乐,释放紧张,以求得个 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 自我(go)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与真实外在世界接触的部分,有组织、 较合理、无价值观,现实取向,做实际、行得通的事。它描述的是人格中比较理性、真 实及行为导向的部分,同时存在于意识中及潜意识中。它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 我的控制和压抑上,但是由于能量不足以控制本我,人格结构中又发展出了超我。自我 的任务是调节和超我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寻求合理方式满足本饿哦冲动,另一方面根据 “现实原则”配合超我的要求,缓和冲动以适应外在环境。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包含良心和自我理想,是个体在 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它遵循至善和道 德原则,监督、批判及管束个体的行为。超我追求完美,起者压抑本我冲动,对自我进 行监控的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人格结构的本我、自我与超我三大系统,会 形成一个统一而和谐的组织结构:反而,当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 慨不满意外部世界,也不能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与欲望。这时关键要巩固人格结构中自 我的地位,增强自我的调控力量,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领悟,充分发挥自我在人格结构 中的中介与协调作用。 (二)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 1913年,荣格在幕尼黑国际精神分析会议上提出了内倾型和外倾型的性格。1921 年,荣格发表《心理类型学》一书,提出了人格类型理论。在荣格分析学的意义上,人 格被看做是心灵在外在世界的表现。在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中,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态度: 内倾与外倾:有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感觉、直觉和情感。 1、一般态度类型 荣格根据力比多(1ibid0)的倾向划分性格类型。个体的力比多的活动倾向于外部 环境,就是外倾向型的人:力比多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性的人。外倾意指力比 多的外向转移,内倾意味着此多的内向发展,它表现了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否定联系。 外倾型(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 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倾型(内向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 好沉思、普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孤僻、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 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倾型和内倾型是性格的两大态度类型,也就是性格反应 4
4 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是无意识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追求快乐,释放紧张,以求得个 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 自我(ego)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与真实外在世界接触的部分,有组织、 较合理、无价值观,现实取向,做实际、行得通的事。它描述的是人格中比较理性、真 实及行为导向的部分,同时存在于意识中及潜意识中。它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 我的控制和压抑上,但是由于能量不足以控制本我,人格结构中又发展出了超我。自我 的任务是调节和超我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寻求合理方式满足本饿哦冲动,另一方面根据 “现实原则”配合超我的要求,缓和冲动以适应外在环境。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包含良心和自我理想,是个体在 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它遵循至善和道 德原则,监督、批判及管束个体的行为。超我追求完美,起着压抑本我冲动,对自我进 行监控的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人格结构的本我、自我与超我三大系统,会 形成一个统一而和谐的组织结构;反而,当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 既不满意外部世界,也不能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与欲望。这时关键要巩固人格结构中自 我的地位,增强自我的调控力量,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领悟,充分发挥自我在人格结构 中的中介与协调作用。 (二)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 1913 年,荣格在慕尼黑国际精神分析会议上提出了内倾型和外倾型的性格。1921 年,荣格发表《心理类型学》一书,提出了人格类型理论。在荣格分析学的意义上,人 格被看做是心灵在外在世界的表现。在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中,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态度: 内倾与外倾;有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感觉、直觉和情感。 1、 一般态度类型 荣格根据力比多(libido)的倾向划分性格类型。个体的力比多的活动倾向于外部 环境,就是外倾向型的人;力比多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性的人。外倾意指力比 多的外向转移,内倾意味着力比多的内向发展,它表现了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否定联系。 外倾型(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 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倾型(内向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 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孤僻、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 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倾型和内倾型是性格的两大态度类型,也就是性格反应
特有情感的两种态度或方式。 2、机能类型(function types) 荣格指出人的心理活动有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感觉(感官知觉) 告诉你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你满意:而直觉则 告诉你它来自何方和向何处去。一般来说。直觉在荣格看来是允许人们在缺乏事实资料 的情况下进行推断。按照两种态疲类型与四中机能的组合,荣格描述了性格的八种机能 类型。 (1)外倾思维型。这种类型的人,外倾而偏于思维功能,他们的思想特点是一定要 以客观的资料为依据,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维过程。科学家是外领思维型,他们认 识客观世界,解释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从而创立理论体系。荣格认为,达尔文和 爱因斯坦这两位科学家在思维外向方面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外倾思维型的人情感压 抑,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表现为冷淡和傲慢等人格特点。 (2)内倾思维型。这种类型的人,内倾而偏于思维功能,他们除了思考外界信息外, 还思考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他们对思想观念本身感兴趣,收集外部世界的事实来验证 自己的思想。哲学家属于这种类型。荣格指出,德国哲学家康德是一个标准内倾思维型 的人。内倾思维型的人具有情感压抑、冷漠、沉溺于幻想、固执、刚愎和骄傲等人格特 点。 (3)外倾情感型。这种类型的人,外倾而偏于情感功能,他们的情感符合于客观的 情境和一般价值。荣格指出,外倾情感型的人在“爱情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他 们不太可考虑对方的性格特点,而考虑对方的身份、年龄和家庭等方面。外倾情感型的 人思维压抑,情感外露,爱好交际,寻求与外界和谐。 (4)内倾情感型。这种类型的人,内倾,而偏于情感功能,他们的情感由于内在的 主观因素和一般价值。内倾情感型的人,思维压抑,情感深藏在内心,沉默,力图保持 隐敲状态,气质常常是忧郁的。 (5)外倾感觉型。这种类型的人,外倾而偏向于感觉功能,他们头脑清醒,倾向于 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但对于事物并不过分地追根究底。外倾感觉型的人寻求享乐,追 求刺激,他们一般情感是浅薄的,直觉压抑的。 (6)内倾感觉型。这种类型的人,内倾而偏于感觉功能,他们远离外部客观世界, 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之中。外倾感觉型的人直觉来自外部世界,是客观对象的直 接反映;内倾感觉型的人知觉深受自己心理状态的影响,似乎是从自己的心灵深处产生 5
5 特有情感的两种态度或方式。 2、机能类型(function types) 荣格指出人的心理活动有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感觉(感官知觉) 告诉你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你满意;而直觉则 告诉你它来自何方和向何处去。一般来说。直觉在荣格看来是允许人们在缺乏事实资料 的情况下进行推断。按照两种态度类型与四中机能的组合,荣格描述了性格的八种机能 类型。 (1)外倾思维型。这种类型的人,外倾而偏于思维功能,他们的思想特点是一定要 以客观的资料为依据,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维过程。科学家是外倾思维型,他们认 识客观世界,解释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从而创立理论体系。荣格认为,达尔文和 爱因斯坦这两位科学家在思维外向方面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外倾思维型的人情感压 抑,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表现为冷淡和傲慢等人格特点。 (2)内倾思维型。这种类型的人,内倾而偏于思维功能,他们除了思考外界信息外, 还思考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他们对思想观念本身感兴趣,收集外部世界的事实来验证 自己的思想。哲学家属于这种类型。荣格指出,德国哲学家康德是一个标准内倾思维型 的人。内倾思维型的人具有情感压抑、冷漠、沉溺于幻想、固执、刚愎和骄傲等人格特 点。 (3)外倾情感型。这种类型的人,外倾而偏于情感功能,他们的情感符合于客观的 情境和一般价值。荣格指出,外倾情感型的人在“爱情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他 们不太可考虑对方的性格特点,而考虑对方的身份、年龄和家庭等方面。外倾情感型的 人思维压抑,情感外露,爱好交际,寻求与外界和谐。 (4)内倾情感型。这种类型的人,内倾,而偏于情感功能,他们的情感由于内在的 主观因素和一般价值。内倾情感型的人,思维压抑,情感深藏在内心,沉默,力图保持 隐蔽状态,气质常常是忧郁的。 (5)外倾感觉型。这种类型的人,外倾而偏向于感觉功能,他们头脑清醒,倾向于 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但对于事物并不过分地追根究底。外倾感觉型的人寻求享乐,追 求刺激,他们一般情感是浅薄的,直觉压抑的。 (6)内倾感觉型。这种类型的人,内倾而偏于感觉功能,他们远离外部客观世界, 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之中。外倾感觉型的人直觉来自外部世界,是客观对象的直 接反映;内倾感觉型的人知觉深受自己心理状态的影响,似乎是从自己的心灵深处产生
出来的。他们艺术性强,知觉压抑。 (7)外倾直觉型。这种类型的人,外倾而偏于直觉功能,他们力图从客观世界中发 现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并不断寻求新的可能性。他们对于各种尚孕育于萌芽状态但有发 展前途的事物具有敏锐的感觉,并且不断追求客观事物的新奇性。外倾直觉型的人可以 成为新事业的发起人,但不能坚持到底。荣格认为,商人、承包人、经纪人等通常属于 这类型的人。 (8)内倾直觉型。这种类型的人,内倾而偏于直觉功能,他们力图从精神现象中发 现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内倾直觉型的人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善幻想,观点新颖, 但有点稀奇古怪。荣格认为,艺术家属于内倾直觉型。 这样,就形成四维八级十六种人格类型。 (三)人格特质论 特质理论最早源自研究人格个别差异的类型理论,如罗马医生盖伦提出的四种气质 类型理论、克瑞奇米尔的体型说等。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 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第一个特质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心理学家卡特尔接受了奥尔波 特关于人格特质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特质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运用因素分 析的方法把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是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和同事对描述人格特征的17953个形容词进行研 究,并逐渐减少到数目较少的一些特质名称上,认为的人格是包括各种特质的动力组织, 这些特质决定了个体适应的独特性。 奥尔波特认为个人所具有的个人特质不是对一个人的人格起相同的影响和作用的。 他进而把人格特质按其对人格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区分为三个重叠交叉层次:首要特质、 重要特质和次要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是美国伊利诺大学心理学教授,是采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特质的著名代 表。他同意奥尔波特的看法,认为人格中有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但认为奥尔波特列举 的奥尔波特特质太多、太繁,于是把1万多个形容人格特质的词归类为171个,然后用 统计学方法归并为35个特质群,卡特尔称之为表面特质。 表面特质是可直接观察的个体行为的外在表现,不是人格的本质。根源特质是指那 6
6 出来的。他们艺术性强,知觉压抑。 (7)外倾直觉型。这种类型的人,外倾而偏于直觉功能,他们力图从客观世界中发 现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并不断寻求新的可能性。他们对于各种尚孕育于萌芽状态但有发 展前途的事物具有敏锐的感觉,并且不断追求客观事物的新奇性。外倾直觉型的人可以 成为新事业的发起人,但不能坚持到底。荣格认为,商人、承包人、经纪人等通常属于 这类型的人。 (8)内倾直觉型。这种类型的人,内倾而偏于直觉功能,他们力图从精神现象中发 现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内倾直觉型的人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善幻想,观点新颖, 但有点稀奇古怪。荣格认为,艺术家属于内倾直觉型。 这样,就形成四维八级十六种人格类型。 (三)人格特质论 特质理论最早源自研究人格个别差异的类型理论,如罗马医生盖伦提出的四种气质 类型理论、克瑞奇米尔的体型说等。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 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第一个特质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心理学家卡特尔接受了奥尔波 特关于人格特质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特质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运用因素分 析的方法把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是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和同事对描述人格特征的 17953 个形容词进行研 究,并逐渐减少到数目较少的一些特质名称上,认为的人格是包括各种特质的动力组织, 这些特质决定了个体适应的独特性。 奥尔波特认为个人所具有的个人特质不是对一个人的人格起相同的影响和作用的。 他进而把人格特质按其对人格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区分为三个重叠交叉层次:首要特质、 重要特质和次要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是美国伊利诺大学心理学教授,是采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特质的著名代 表。他同意奥尔波特的看法,认为人格中有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但认为奥尔波特列举 的奥尔波特特质太多、太繁,于是把 1 万多个形容人格特质的词归类为 171 个,然后用 统计学方法归并为 35 个特质群,卡特尔称之为表面特质。 表面特质是可直接观察的个体行为的外在表现,不是人格的本质。根源特质是指那
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既可能是个别的特 质,也可能是共同的特质。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 为探究人格的基本特质,卡特尔运用因素分析法对5个表面特质表面特质进一步 分析,获得16个根源特质,并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16℉)。这16种 人格特质是: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 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3、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 艾森克是英国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他从特质理论出发,以因素分析法和传统的实 验心理学方法相结合,长期研究人格问题,并把兴趣从特质转向维度,从而确立了自己 的人格理论。 艾森克反对把人格定义抽象化,强调人格具有稳定持久性。他的类型不是传统上的 类型理论,而是用特质论的人格维度观点来改造类型他的人格类型,实际上是一般性的 特质。艾森克认为人格有三个基本维度:内外倾向性、神经质、精神质。 艾森克认为内外倾向性和情绪性是两个互相垂直的维度。以内外倾向性为纬,情绪 性为经,形成人格二维模型,与古希腊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 三、人格测试 人格测试是以人格为测量对象的测验。目前应用较多的人格测验有明尼苏达多项人 格调查表(MPI)、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罗夏 墨迹测验、大五人格问卷。 (一)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PI) PI是由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特威和麦肯利采用经验法编制而成,是世界上使用较 多的人格自陈量表,不但可提供医疗上的诊断。用来鉴别各种精神病求助者时与临床诊 断的符合率较高,而且也用于正常人的人格评定。 (二)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F) 16F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于1949年编制的,共187个题目。量表包括乐群性 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 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这16种根源特质。16℉应用广泛, 可以作为了解心理障碍的个性原因,作为心理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也可以用于人才的 选拔。 (三)艾森克人格问卷(EQ)
7 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既可能是个别的特 质,也可能是共同的特质。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 为探究人格的基本特质,卡特尔运用因素分析法对 35 个表面特质表面特质进一步 分析,获得 16 个根源特质,并编制了《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测试》(16PF)。这 16 种 人格特质是: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 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3、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 艾森克是英国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他从特质理论出发,以因素分析法和传统的实 验心理学方法相结合,长期研究人格问题,并把兴趣从特质转向维度,从而确立了自己 的人格理论。 艾森克反对把人格定义抽象化,强调人格具有稳定持久性。他的类型不是传统上的 类型理论,而是用特质论的人格维度观点来改造类型他的人格类型,实际上是一般性的 特质。艾森克认为人格有三个基本维度:内外倾向性、神经质、精神质。 艾森克认为内外倾向性和情绪性是两个互相垂直的维度。以内外倾向性为纬,情绪 性为经,形成人格二维模型,与古希腊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 三、人格测试 人格测试是以人格为测量对象的测验。目前应用较多的人格测验有明尼苏达多项人 格调查表(MMPI)、卡特尔 16 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罗夏 墨迹测验、大五人格问卷。 (一)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 MMPI 是由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特威和麦肯利采用经验法编制而成,是世界上使用较 多的人格自陈量表,不但可提供医疗上的诊断。用来鉴别各种精神病求助者时与临床诊 断的符合率较高,而且也用于正常人的人格评定。 (二)卡特尔 16 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 16PF 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于 1949 年编制的,共 187 个题目。量表包括乐群性、 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 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这 16 种根源特质。16PF 应用广泛, 可以作为了解心理障碍的个性原因,作为心理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也可以用于人才的 选拔。 (三)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Q是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及其夫人编制的,包含了4个分量表,分别是①内外向 (E量表),主要测量人格的外显或内隐倾向:②神经质(N量表),测查情绪稳定性: ③精神质(P量表),测查潜在的精神特质:④掩饰性(L量表),是效度量表,用来测 受试者的掩饰或防卫,也有测量其淳朴性的作用。我国龚耀先教授、陈仲庚教授分别对 艾森克人格问卷进行修订,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在临床评估、心理健康调查 等领域是重要的人格评估工具。 (四)罗夏墨迹测验(TNT) 罗夏墨迹测验属于投射测验。投射测验是通过向受试者提供一些模糊的刺激情境, 让受试者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由地做出反应,分析反应结果,以推断其人格情况。如 罗夏墨迹测验时将10张模糊、无固定形状的墨迹图呈现给被试,让被试解释这些图形 像什么,然后按一定的积分原则进行分析。 (五)大五人格测验 大五人格量表,即0人格量表,是建立在大五人格理论的基础之上,有关国心理 学家科斯塔和麦克雷在1987年编制,后来经过两次修订,该测验的中文版由中科院的 心理学家张建新教授修订,属于人格理论中特质流派的人格测试工具。它很少用于职业 规划,主要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测查五个人格维度: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 绪稳定性、开放性。 第二节人格成长的影响因素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人格的形城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 作用。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遗传与 环境共同影响者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遗传是人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和浩在因素,提供了人 格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则把这种可能性变为了现实。 一、生物遗传因素 心理学家对生物遗传因素对人格影响的研究由来已久。华生在《行为主义观点的心 理学》(1919年)一书中,并不否认遗传和本能。他把人类的动作,分为先天遗传和后 天或的两种。其中先天遗传的反应,就包括情绪和本能在内。 国内外关于双生子的研究结果表明:遗传是人格形成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但遗传 因素对人格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不同。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 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 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 8
8 EPQ 是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及其夫人编制的,包含了 4 个分量表,分别是①内外向 (E 量表),主要测量人格的外显或内隐倾向;②神经质(N量表),测查情绪稳定性; ③精神质(P量表),测查潜在的精神特质;④掩饰性(L量表),是效度量表,用来测 受试者的掩饰或防卫,也有测量其淳朴性的作用。我国龚耀先教授、陈仲庚教授分别对 艾森克人格问卷进行修订,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在临床评估、心理健康调查 等领域是重要的人格评估工具。 (四)罗夏墨迹测验(TNT) 罗夏墨迹测验属于投射测验。投射测验是通过向受试者提供一些模糊的刺激情境, 让受试者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由地做出反应,分析反应结果,以推断其人格情况。如 罗夏墨迹测验时将 10 张模糊、无固定形状的墨迹图呈现给被试,让被试解释这些图形 像什么,然后按一定的积分原则进行分析。 (五)大五人格测验 大五人格量表,即 ENO 人格量表,是建立在大五人格理论的基础之上,有美国心理 学家科斯塔和麦克雷在 1987 年编制,后来经过两次修订,该测验的中文版由中科院的 心理学家张建新教授修订,属于人格理论中特质流派的人格测试工具。它很少用于职业 规划,主要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测查五个人格维度: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 绪稳定性、开放性。 第二节 人格成长的影响因素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 作用。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遗传与 环境共同影响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遗传是人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和潜在因素,提供了人 格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则把这种可能性变为了现实。 一、生物遗传因素 心理学家对生物遗传因素对人格影响的研究由来已久。华生在《行为主义观点的心 理学》(1919 年)一书中,并不否认遗传和本能。他把人类的动作,分为先天遗传和后 天或的两种。其中先天遗传的反应,就包括情绪和本能在内。 国内外关于双生子的研究结果表明:遗传是人格形成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但遗传 因素对人格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不同。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 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 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
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形成难易。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遗传是人个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生 物学基础和素质。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对智力九、气质影 响较大,而对性格、兴趣、人生观、价值观等而言,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人格 的发展是遗传与华宁联众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文化因素 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1920年出版的《民族心理学》中,坚持并强调一切更高级的 心理过程的研究均属于民族心理学的范畴。他认为语言、神话、是组成民族心理的三个 要素。冯特认为,生物国共同的生活,高等动物也是这样。蚂蚁的生活和蜜蜂的生活, 动物学家把它叫做“动物国家”的一种团体生活。但是它们的结合,彼此交换心理活动, 并无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满足物质的要求而己。因而它们的结合是始终统一的,既没有 变化,也没有目的。然而,到了人类就大不相同了。人类并不仅是为了满足某种物质上 的目的,个人和团体之间经常进行心理上的相互作用。他的十卷本《民族心理学》一书, 分别论述语言、一书、神话、宗教、社会、法律等。 而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如霍妮,沙利文等认为,心理疾病是由生活困境,人 际关系的失调所引起的。他们受到社会科学的影响,把人看作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把人个解释为个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把理论和治疗的重心从个体内部转移到人与人、 人与环境的关系。每一个个体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群体文化氛围及人际关系对 人格有重要的影响。 (一)家庭因素 家庭式社会生活的一个功能单位,是个体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它与每个家庭成员的 关系最为密切。缨儿从呱呱坠地时起,面对的第一个世界就是家庭。在父母身边,他们 开始接受哺养和学习各种生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父母的言行举止,喜怒好恶,都会对 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家庭动力、家庭模式、父母教养方式等都对家庭中成员的人格以 及行为[方式等产生重要影响昂。家庭成员之间密切的交往,互相产生正性的和负性的 影响。但是,由于家庭功能不良,诸如家庭领导功能不良、家庭界限不清、家庭关系扭 曲、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及家庭交流模式不同等,都能使所有家庭成员在不同程度上卷 入家庭纠纷,从而导致产生各种病态情感和行为障碍。 家庭对人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教养方式
9 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形成难易。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遗传是人个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生 物学基础和素质。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对智力、气质影 响较大,而对性格、兴趣、人生观、价值观等而言,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人格 的发展是遗传与华宁联众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文化因素 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 1920 年出版的《民族心理学》中,坚持并强调一切更高级的 心理过程的研究均属于民族心理学的范畴。他认为语言、神话、是组成民族心理的三个 要素。冯特认为,生物国共同的生活,高等动物也是这样。蚂蚁的生活和蜜蜂的生活, 动物学家把它叫做“动物国家”的一种团体生活。但是它们的结合,彼此交换心理活动, 并无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满足物质的要求而已。因而它们的结合是始终统一的,既没有 变化,也没有目的。然而,到了人类就大不相同了。人类并不仅是为了满足某种物质上 的目的,个人和团体之间经常进行心理上的相互作用。他的十卷本《民族心理学》一书, 分别论述语言、一书、神话、宗教、社会、法律等。 而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如霍妮,沙利文等认为,心理疾病是由生活困境,人 际关系的失调所引起的。他们受到社会科学的影响,把人看作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把人个解释为个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把理论和治疗的重心从个体内部转移到人与人、 人与环境的关系。每一个个体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群体文化氛围及人际关系对 人格有重要的影响。 (一)家庭因素 家庭式社会生活的一个功能单位,是个体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它与每个家庭成员的 关系最为密切。婴儿从呱呱坠地时起,面对的第一个世界就是家庭。在父母身边,他们 开始接受哺养和学习各种生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父母的言行举止,喜怒好恶,都会对 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家庭动力、家庭模式、父母教养方式等都对家庭中成员的人格以 及行为 I 方式等产生重要影响昂。家庭成员之间密切的交往,互相产生正性的和负性的 影响。但是,由于家庭功能不良,诸如家庭领导功能不良、家庭界限不清、家庭关系扭 曲、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及家庭交流模式不同等,都能使所有家庭成员在不同程度上卷 入家庭纠纷,从而导致产生各种病态情感和行为障碍。 家庭对人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教养方式
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一般研究者把家庭的教 养方式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权威性教养方式,父母处于支配地位,孩子易形成消极、被 动、以米、服从、怯弱、缺乏主动性、不诚实等人格特征:第二类是放纵型教育方式, 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表达到失控的状态,孩子易 形成幼稚、人性、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等特点:第三类是民主性教养方式,尊重 孩子,与孩子的关系平等和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这种教养方式 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善于交往、思维活跃 等。 2、依恋 依恋理论的创始人John bowlby认为,良好的母婴依恋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顺利进 行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依恋所创造的纽带能够提供保持终生的关 怀和保护。弗洛伊德认为随着力比多驱力固定在不同客体上,旧有的依恋会被打破:旧 有的依恋如果未能被打破,就会成为一种心理创伤,并会在将来导致心理疾患。 发展心理学家ary Ainswor th设计了一种被称为“陌生情境”的实验过程,以观察 母亲和儿童间的依恋关系。通过实验依恋,她指出,婴儿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A型(约占20%)为回避型,这个类型的要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 在与母体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肚子在陌生环境中待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 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B型(约占 70%)为安全型,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婴儿很愉快地玩:当陌上人进入 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躁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 玩,婴儿很容易被安慰。C型(约占10%)为反抗型,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 离焦虑。由于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 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客体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玛勒认为,心理诞生是一个分离与个体化的过程,由此婴 儿才能与母亲分离并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婴儿心理诞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自闭 共生,分离一个体化,建立客体恒久性。玛勒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 挑战和危机。如果儿童特定发展阶段不能如期完成或突遇创伤性事件,便会导致严重的 心理障碍。尤其在封闭阶段和公升阶段亲子关系中断或者遇到严重的创伤性事件时,就 会导致各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当分离与个体化过程均停顿或者失败时,常导致精神病或 边缘型人格违常:当分离过程停顿或失败,但个体化正常,常导致自恋人格违常
10 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一般研究者把家庭的教 养方式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权威性教养方式,父母处于支配地位,孩子易形成消极、被 动、以来、服从、怯弱、缺乏主动性、不诚实等人格特征;第二类是放纵型教育方式, 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表达到失控的状态,孩子易 形成幼稚、人性、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等特点;第三类是民主性教养方式,尊重 孩子,与孩子的关系平等和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这种教养方式 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善于交往、思维活跃 等。 2、依恋 依恋理论的创始人 John bowlby 认为,良好的母婴依恋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顺利进 行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依恋所创造的纽带能够提供保持终生的关 怀和保护。弗洛伊德认为随着力比多驱力固定在不同客体上,旧有的依恋会被打破;旧 有的依恋如果未能被打破,就会成为一种心理创伤,并会在将来导致心理疾患。 发展心理学家 Mary Ainsworth 设计了一种被称为“陌生情境”的实验过程,以观察 母亲和儿童间的依恋关系。通过实验依恋,她指出,婴儿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A 型(约占 20%)为回避型,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 在与母体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肚子在陌生环境中待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 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B 型(约占 70%)为安全型,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婴儿很愉快地玩;当陌上人进入 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躁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 玩,婴儿很容易被安慰。C 型(约占 10%)为反抗型,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 离焦虑。由于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 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客体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玛勒认为,心理诞生是一个分离与个体化的过程,由此婴 儿才能与母亲分离并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婴儿心理诞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自闭, 共生,分离一个体化,建立客体恒久性。玛勒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 挑战和危机。如果儿童特定发展阶段不能如期完成或突遇创伤性事件,便会导致严重的 心理障碍。尤其在封闭阶段和公升阶段亲子关系中断或者遇到严重的创伤性事件时,就 会导致各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当分离与个体化过程均停顿或者失败时,常导致精神病或 边缘型人格违常;当分离过程停顿或失败,但个体化正常,常导致自恋人格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