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26分) 1、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略) 2、C3、A4、A5、B6、“社会各界”放到“受到了” 后面。7、(1)萍乡市“全民共创全国文明城市”行动启动仪式在 秋收起义广场举行。(2)A:武松B:李逵(3)评判一 评判二:黑网吧文明的毒瘤,学生成长的杀手。 二、文言文阅读 )8、在哪里采药?在山上的哪个地方? 9、用青松、白云衬托隐者品质的高洁,抒发诗人对隐者的羡 慕之情和没能见到隐者的惆怅之情。 二)10、司马迁纪传 1、有的人往、去 12、(略) 13、“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14、A、置书鱼腹B、篝火狐鸣 15、对当前的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做事周密,足智多谋, 有很强的领导才能。 、现代文阅读 16、有比喻、拟人的写法,突出了红线和银针的形状和色彩, 表达了母亲石带给作者的震撼
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6 分) 1、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略) 2、 C 3、A 4、A 5、B 6、“社会各界”放到“受到了” 后面。 7、(1)萍乡市“全民共创全国文明城市”行动启动仪式在 秋收起义广场举行。 (2)A:武松 B:李逵 (3)评判一: 评判二:黑网吧------文明的毒瘤,学生成长的杀手。 二、文言文阅读 (一)8、在哪里采药? 在山上的哪个地方? 9、用青松、白云衬托隐者品质的高洁,抒发诗人对隐者的羡 慕之情和没能见到隐者的惆怅之情。 (二)10、司马迁 纪传 11、有的人 往、去 12、(略) 13、“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14、A、置书鱼腹 B、篝火狐鸣 15、对当前的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做事周密,足智多谋, 有很强的领导才能。 三、现代文阅读 16、有比喻、拟人的写法,突出了红线和银针的形状和色彩, 表达了母亲石带给作者的震撼
17、母亲此刻内心充满了对离家求学的儿子情感上的不舍,对 离开母亲呵护的儿子独立生活的牵挂与担忧。 18、母亲年近80,我却要离开母亲去外地工作 表达了“我”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内疚和自责 19、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旨。 在赞颂母亲伟大的同时,警醒天下儿女多关心母亲,爱母亲。 20、母亲石“身不高”,“形不奇”,外表平凡,所以普通。但是 它又是寄托了新教创始人宗喀巴母亲的盼儿望儿之情,深情的望儿石 被请到庙门口接受信徒崇拜,成为圣母石。普通的石头赋予了浓郁的 文化内涵,当然是一快真正的文化石 21、A、从低碳足迹谈什么是低碳生活。 B、从个人日常生活可以减少碳排量,选择低碳生活 C、面对高碳生活,应利用碳中和进行补偿,降低碳排量 22、“两个更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强调了与生产棉布衣服相比,生产化纤衣服将带来更多的碳 排放,说明了生活中我们通过选择衣服也可以性质低碳生活。 举例子、作比较 作用:(1)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说明生活中的个人是可 以选择低碳生活的 (2)通过做比较,让人们更具体,更明确的知道哪一 种烹任方式更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人们在生活中选择低碳
17、母亲此刻内心充满了对离家求学的儿子情感上的不舍,对 离开母亲呵护的儿子独立生活的牵挂与担忧。 18、母亲年近 80,我却要离开母亲去外地工作 表达了“我”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内疚和自责。 19、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旨。 在赞颂母亲伟大的同时,警醒天下儿女多关心母亲,爱母亲。 20、母亲石“身不高”,“形不奇”,外表平凡,所以普通。但是 它又是寄托了新教创始人宗喀巴母亲的盼儿望儿之情,深情的望儿石 被请到庙门口接受信徒崇拜,成为圣母石。普通的石头赋予了浓郁的 文化内涵, 当然是一快真正的文化石。 21、A、从低碳足迹谈什么是低碳生活。 B、从个人日常生活可以减少碳排量,选择低碳生活 C、面对高碳生活,应利用碳中和进行补偿,降低碳排量。 22、“两个更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强调了与生产棉布衣服相比,生产化纤衣服将带来更多的碳 排放,说明了生活中我们通过选择衣服也可以性质低碳生活。 23、举例子、作比较 作用:(1)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说明生活中的个人是可 以选择低碳生活的。 (2)通过做比较,让人们更具体,更明确的知道哪一 种烹饪方式更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人们在生活中选择低碳
生活。 24、高碳生活是无法回避的,必须正视。 (1)因为高碳生活是对前面低碳生活内容的补充,使文章 更加全面,完整。 (2)高碳生活通过碳中和补偿,可以降低碳排放。因此, 谈高碳生活有助于加强对“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这一认识的理解 四、写作(略)
生活。 24、高碳生活是无法回避的,必须正视。 (1)因为高碳生活是对前面低碳生活内容的补充,使文章 更加全面,完整。 (2)高碳生活通过碳中和补偿,可以降低碳排放。因此, 谈高碳生活有助于加强对“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这一认识的理解。 四、写作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