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郑州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2020版)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8,文件大小:565.93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图郑州大字 机械工程专业 《机械原理》 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制订人:陈江义、张三川、武红霞、袁峰 大纲审定人:陈江义 修订日期:2020年7月19日

1 郑州大学 机械工程专业 《机械原理》 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制订人:陈江义、张三川、武红霞、袁峰 大纲审定人:陈江义 修订 日期:2020 年 7 月 19 日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3204 课程名称(中/英文):机械原理/Theory of Mechanisms&Machines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 总学时:48 学分:3 适用对象:机械工程及相关专业 先修课程:理论力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机械制图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机床、机床夹具、机械制造工艺 开课单位: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中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不仅为学生学习相关 技术基础和专业课程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和研究工作起到增强适应能力 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目标1:理解机构、构件、运动副、约束、自由度及运动链等概念:理解机构自由度计算中的 复合较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能绘制简单机械的机构运动简图,计算机构的自由度,分析机构 是否具有确定运动:能对平面机构进行结构分析,理解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能对平面机构进行基 本杆组划分,能用高副低代对含有高副的平面机构进行分析研究。 目标2:理解速度晔心的概念:能确定简单平面机构中各个解心的位置,利用瞬心法对简单机 构进行速度分析:能用矢量方程图解法或解析法对二级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目标3:理解驱动力、阻抗力、运动副反力、平衡力或平衡力偶、摩擦圆等定义:理解什么是 动态静力分析,怎样进行质量代换,构件组的静定条件:能用一般力学方法或质量代换法确定构件 惯性力:能确定移动副、转动副、高副中的摩擦力:能用图解法或解析法进行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目标4: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机械自锁现象:能计算串联、并联、混联机构的效率:能分析 不同运动副中发生自锁的条件。 目标5:理解机械平衡的目的,刚性转子、柔性转子的定义:理解静平衡、动平衡的原理和方 法,许用不平衡量的规定:能对刚性转子进行静平衡、动平衡计算。能用实验的方法对刚性转子进 行静平衡和动平衡。 目标6:理解机械周期性速度波动和非周期性速度波动调节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飞轮调速的原 理:理解什么是机械系统的等效动力学模型:能建立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及运动方程: 能画出能量指示图,利用能量指示图计算最大盈亏功,计算调速飞轮的转动惯量

2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3204 课程名称(中/英文):机械原理/Theory of Mechanisms & Machines 课程类型: 专业核心 总 学 时: 48 学 分:3 适用对象: 机械工程及相关专业 先修课程:理论力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机械制图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机床、机床夹具、机械制造工艺 开课单位: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中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不仅为学生学习相关 技术基础和专业课程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和研究工作起到增强适应能力 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目标 1:理解机构、构件、运动副、约束、自由度及运动链等概念;理解机构自由度计算中的 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能绘制简单机械的机构运动简图,计算机构的自由度,分析机构 是否具有确定运动;能对平面机构进行结构分析,理解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能对平面机构进行基 本杆组划分,能用高副低代对含有高副的平面机构进行分析研究。 目标 2:理解速度瞬心的概念;能确定简单平面机构中各个瞬心的位置,利用瞬心法对简单机 构进行速度分析;能用矢量方程图解法或解析法对二级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目标 3:理解驱动力、阻抗力、运动副反力、平衡力或平衡力偶、摩擦圆等定义;理解什么是 动态静力分析,怎样进行质量代换,构件组的静定条件;能用一般力学方法或质量代换法确定构件 惯性力;能确定移动副、转动副、高副中的摩擦力;能用图解法或解析法进行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目标 4: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机械自锁现象;能计算串联、并联、混联机构的效率;能分析 不同运动副中发生自锁的条件。 目标 5:理解机械平衡的目的,刚性转子、柔性转子的定义;理解静平衡、动平衡的原理和方 法,许用不平衡量的规定;能对刚性转子进行静平衡、动平衡计算。能用实验的方法对刚性转子进 行静平衡和动平衡。 目标 6:理解机械周期性速度波动和非周期性速度波动调节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飞轮调速的原 理;理解什么是机械系统的等效动力学模型;能建立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及运动方程; 能画出能量指示图,利用能量指示图计算最大盈亏功,计算调速飞轮的转动惯量

目标7:了解连杆机构的传动特点及其主要优缺点,实现预定连杆曲线的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方法:理解平面连杆机构、平面四杆机构、曲柄、摇杆的定义,理解什么样的机构是曲柄摇杆机构、 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曲柄滑块机构、导杆机构:理解四杆机构有曲柄的条件,行程速比系数 及急回运动、传动角及死点,以及运动连续性:能根据连杆的预定位置设计四杆机构,能按给定的 急回要求设计四杆机构,能用解析法设计四杆机构。 目标8: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理解推杆常用的运动规律及其特点,理解基圆、推程运 动角、回程运动角、休止角凸轮机构压力角等概念:能根据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设计盘形凸轮轮廓曲 线的设计:能确定盘形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压力角、基圆半径、滚子半径: 目标9:了解齿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齿廓加工基本原理: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的概念,理 解渐开线的形成及其特性,渐开线齿廓的呐合特点:理解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和斜齿圆柱齿轮的基 本参数,能进行几何尺寸计算:理解渐开线齿轮的正确呐合条件,中心距、呐合角,连续传动条件: 理解根切现象及原因,不发生根切的条件;理解变位齿轮、变位齿轮传动的概念:了解标准直齿圆 锥齿轮传动的特点及其几何尺寸的计算。 目标10:理解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复合轮系的定义:能对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复合轮系进 行传动比大小的计算和方向判定:了解轮系的作用。 能力目标: 目标11:通过课程设计能综合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设计机构运动方案的能 力,并能客观评价运动方案的优缺点;具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 目标12:具有应用计算机解决机构分析与综合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机械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 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构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各种常用基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初步具有按照机械的使用要求确定机构运动方案、分 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了解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 本课程所能支排的毕业要求、以及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如下: 序 单业要求 单业要求指标点具体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半 指标点 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1.3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中的专业 1.3工程 基础知识,能针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进行分析与设 1 课程目标1-10 知识 计,揭示机械产品或生产系统的工作原理,确定关 键因素 毕业要求 2.1能够识别和判断影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 2 2.1问题 化领域/系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健环节和参数: 课程目标11 分析 3

3 目标 7:了解连杆机构的传动特点及其主要优缺点,实现预定连杆曲线的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方法;理解平面连杆机构、平面四杆机构、曲柄、摇杆的定义,理解什么样的机构是曲柄摇杆机构、 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曲柄滑块机构、导杆机构;理解四杆机构有曲柄的条件,行程速比系数 及急回运动、传动角及死点,以及运动连续性;能根据连杆的预定位置设计四杆机构,能按给定的 急回要求设计四杆机构,能用解析法设计四杆机构。 目标 8: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理解推杆常用的运动规律及其特点,理解基圆、推程运 动角、回程运动角、休止角凸轮机构压力角等概念;能根据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设计盘形凸轮轮廓曲 线的设计;能确定盘形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压力角、基圆半径、滚子半径; 目标 9:了解齿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齿廓加工基本原理;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的概念,理 解渐开线的形成及其特性,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点;理解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和斜齿圆柱齿轮的基 本参数,能进行几何尺寸计算;理解渐开线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中心距、啮合角,连续传动条件; 理解根切现象及原因,不发生根切的条件;理解变位齿轮、变位齿轮传动的概念;了解标准直齿圆 锥齿轮传动的特点及其几何尺寸的计算。 目标 10:理解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复合轮系的定义;能对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复合轮系进 行传动比大小的计算和方向判定;了解轮系的作用。 能力目标: 目标 11: 通过课程设计能综合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设计机构运动方案的能 力,并能客观评价运动方案的优缺点;具备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 目标 12:具有应用计算机解决机构分析与综合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机械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 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构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各种常用基本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初步具有按照机械的使用要求确定机构运动方案、分 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了解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 本课程所能支撑的毕业要求、以及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如下: 序 号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毕业要求指标点具体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毕 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1 毕业要求 1.3 工 程 知识 1.3 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中的专业 基础知识,能针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进行分析与设 计,揭示机械产品或生产系统的工作原理,确定关 键因素; 课程目标 1-10 2 毕业要求 2.1 问 题 分析 2.1 能够识别和判断影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 化领域/系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课程目标 11

毕业要求6.2了解机械工程领域的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能 6.2工程够对复杂机械工程问愿的解决方案进行合理性分 课程目标12 与社会 析: 三、课堂教学内容及目标 本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教学内容共有十个模块。 模块一:机构的结构分析(反映教学目标1) 目标: (1)明确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及其在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全局中的地位、任 务和作用: (2)掌握构件、运动副、约束、自由度及运动链等重要概念: (3)掌握简单机械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分析其是否具有确定运动: (4)掌握机构基本杆组的划分和结构分类,平面机构中的高副低代: (5)了解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 模块二: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反映教学目标2) 目标: (1)掌握速度瞬心的定义和位置确定: (2)掌握用矢量方程图解法对二级机构进行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3) 掌握用矢量法和矩阵法建立二级机构的位置方程并进行运动分析, 模块三:平面机构的力分析(反映教学目标3) 目标: (1)了解机构中作用的各种力的分类及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2)理解运动刷反力、平衡力或平衡力偶、构件的质量代换、摩擦圆等定义: (3)学握几种最常见的运动副中的摩擦力的分析和计算: (4)掌握构件惯性力的确定方法,用图解法作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模块四:机械的效率和自锁(反映教学目标4) 目标: (1)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机械自锁现象: (2)掌握串联、并联、混联机构的效率计算: (3)掌握简单机械自锁条件的确定。 模块五:机械的平衡(反映教学目标5) 目标: (1)了解机械平衡的目的和机械平衡的内容: (2)理解刚性转子、柔性转子的定义,静平衡、动平衡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刚性转子静、动平衡的原理和方法和平衡基面选不同位置时质径积的换算问题:

4 3 毕业要求 6.2 工 程 与社会 6.2 了解机械工程领域的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能 够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合理性分 析; 课程目标 12 三、课堂教学内容及目标 本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教学内容共有十个模块。 模块一:机构的结构分析(反映教学目标 1) 目标: (1)明确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及其在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全局中的地位、任 务和作用; (2)掌握构件、运动副、约束、自由度及运动链等重要概念; (3)掌握简单机械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分析其是否具有确定运动; (4)掌握机构基本杆组的划分和结构分类,平面机构中的高副低代; (5)了解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 模块二: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反映教学目标 2) 目标: (1) 掌握速度瞬心的定义和位置确定; (2) 掌握用矢量方程图解法对二级机构进行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3) 掌握用矢量法和矩阵法建立二级机构的位置方程并进行运动分析。 模块三:平面机构的力分析(反映教学目标 3) 目标: (1)了解机构中作用的各种力的分类及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2)理解运动副反力、平衡力或平衡力偶、构件的质量代换、摩擦圆等定义; (3)掌握几种最常见的运动副中的摩擦力的分析和计算; (4)掌握构件惯性力的确定方法,用图解法作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模块四:机械的效率和自锁(反映教学目标 4) 目标: (1)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机械自锁现象; (2)掌握串联、并联、混联机构的效率计算; (3)掌握简单机械自锁条件的确定。 模块五:机械的平衡(反映教学目标 5) 目标: (1)了解机械平衡的目的和机械平衡的内容; (2)理解刚性转子、柔性转子的定义,静平衡、动平衡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刚性转子静、动平衡的原理和方法和平衡基面选不同位置时质径积的换算问题;

模块六: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反映教学目标6) 目标: (1)了解建立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及运动方程的方法: (2)了解飞轮调速的原理:了解机械非周期性速度波动调节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掌握能量指示图的画法,利用能量指示图计算最大盈亏功,计算调速飞轮的转动惯量: 棋块七: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反映教学目标7) 目标: (1)了解连杆机构的传动特点及其主要优缺点: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演化型式及 平面四杆机构的一些应用实例: (2)了解实现预定连杆曲线的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方法: (3)理解并掌握曲柄存在条件,急回运动,行程速比系数,传动角,压力角,死点,运动连 续性; (4)掌握按连杆的三个位置,两连架杆的三个对应位置,及行程速比系数等条件设计平面四 杆机构。 模块八:凸轮机构及其设计(反映教学目标8) 目标: (1)了解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高速凸轮机构: (2)掌握基圆、推程运动角、回程运动角、休止角凸轮机构压力角等概念: (3)掌握推杆常用运动规律的特点及其选择原则:盘形凸轮机构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4)掌握凸轮基圆半径与压力角及自锁半径的关系,学生能根据上述基本原理解决凸轮设计 中的实际问题。 模块九:齿轮机构及其设计(反映教学目标9) 目标: (1)了解齿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点,标准直齿圆锥齿轮传动 的特点及其几何尺寸的计算: (2)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的概念,理解渐开线的形成及其特性,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点: (3)掌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和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 (4)掌握渐开线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中心距、啮合角、压力角的定义,连续传动条件: (5)了解根切现象及根切发生的原因,理解变位齿轮、变位齿轮传动的概念。 棋块十:齿轮系及其应用(反映教学目标10) 目标: (1)了解轮系的分类和应用:了解行星轮系的效率计算,以及选型和齿轮齿数选取等行星轮 系设计的基本知识:对新型行星齿轮传动有所了解。 (2)掌握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及复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复合轮系中基本轮系的划分: 5

5 模块六: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反映教学目标 6) 目标: (1)了解建立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及运动方程的方法; (2)了解飞轮调速的原理;了解机械非周期性速度波动调节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掌握能量指示图的画法,利用能量指示图计算最大盈亏功,计算调速飞轮的转动惯量; 模块七: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反映教学目标 7) 目标: (1)了解连杆机构的传动特点及其主要优缺点;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演化型式及 平面四杆机构的一些应用实例; (2)了解实现预定连杆曲线的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方法; (3)理解并掌握曲柄存在条件,急回运动,行程速比系数,传动角,压力角,死点,运动连 续性; (4) 掌握按连杆的三个位置,两连架杆的三个对应位置,及行程速比系数等条件设计平面四 杆机构。 模块八:凸轮机构及其设计(反映教学目标 8) 目标: (1)了解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高速凸轮机构; (2)掌握基圆、推程运动角、回程运动角、休止角凸轮机构压力角等概念; (3)掌握推杆常用运动规律的特点及其选择原则;盘形凸轮机构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4)掌握凸轮基圆半径与压力角及自锁半径的关系,学生能根据上述基本原理解决凸轮设计 中的实际问题。 模块九:齿轮机构及其设计(反映教学目标 9) 目标: (1)了解齿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点,标准直齿圆锥齿轮传动 的特点及其几何尺寸的计算; (2)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的概念,理解渐开线的形成及其特性,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点; (3)掌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和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 (4)掌握渐开线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中心距、啮合角、压力角的定义,连续传动条件; (5)了解根切现象及根切发生的原因,理解变位齿轮、变位齿轮传动的概念。 模块十:齿轮系及其应用(反映教学目标 10) 目标: (1)了解轮系的分类和应用;了解行星轮系的效率计算,以及选型和齿轮齿数选取等行星轮 系设计的基本知识;对新型行星齿轮传动有所了解。 (2)掌握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及复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复合轮系中基本轮系的划分;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 注:课程配套实验单独设课,课程名称为《机械设计基础综合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一 研究型实验”两个模块 模块一:基础性实验(反映教学目标1,5,9,12) 1.机械运动简图的绘制 (1)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方法: (2)熟悉分析和验证机构自由度的基本技能,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3)加深对机构结构分析的了解。 2.运动参数测试 (1)了解机械运动参数电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掌握简单机械机构运动参数(直线运动的线位移,线速度,线加速度:转动的角位移,角 速度,角加速度)的测试和分析。 3.回转件的动平衡 (1)掌握动平衡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2)验证刚性转子和回转构件动平衡的理论知识: (3)巩固和验证回转构件动平衡的基本概念。 4齿轮范成 (1)掌握用范成法制造渐开线齿轮齿廓的基本原理: (2)了解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方法: (3)加深理解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加工原理和异同点, 棋块二:研究型实验(反映教学目标11) 1.机构搭接创新实验 (1)加深学生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为机构创新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2)拳握利用若干不同的杆组,拼接各种不同的平面机构 (3)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设计意识及综合设计的能力。 五、课程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思想: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它既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 又强调创新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因此,木课程的教学思想为:强化基础、 联系实际、追求创新。 2教学方法:针对目前本课程的学时少、内容多的现状,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重点、讲难 点、讲思路、讲方法,突出精度设计主线、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既注意严格的逻辑推理又进行渗透 式、归纳式、讨论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传统线下教学基础上,利用 学校厚山学堂平台,增加线上教学内容,采用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方式。 3教学手段:板书、PPT、动画、实验

6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 注:课程配套实验单独设课,课程名称为《机械设计基础综合实验 I》,分为“基础性实验— 研究型实验”两个模块 模块一:基础性实验(反映教学目标 1,5,9,12) 1. 机械运动简图的绘制 (1)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方法; (2)熟悉分析和验证机构自由度的基本技能,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3)加深对机构结构分析的了解。 2.运动参数测试 (1)了解机械运动参数电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掌握简单机械机构运动参数(直线运动的线位移,线速度,线加速度;转动的角位移,角 速度,角加速度)的测试和分析。 3.回转件的动平衡 (1)掌握动平衡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2)验证刚性转子和回转构件动平衡的理论知识; (3)巩固和验证回转构件动平衡的基本概念。 4.齿轮范成 (1)掌握用范成法制造渐开线齿轮齿廓的基本原理; (2)了解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方法; (3)加深理解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加工原理和异同点。 模块二:研究型实验(反映教学目标 11) 1.机构搭接创新实验 (1)加深学生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为机构创新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2)掌握利用若干不同的杆组,拼接各种不同的平面机构; (3)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设计意识及综合设计的能力。 五、课程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思想: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它既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 又强调创新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思想为:强化基础、 联系实际、追求创新。 2.教学方法:针对目前本课程的学时少、内容多的现状,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重点、讲难 点、讲思路、讲方法,突出精度设计主线、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既注意严格的逻辑推理又进行渗透 式、归纳式、讨论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传统线下教学基础上,利用 学校厚山学堂平台,增加线上教学内容,采用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方式。 3.教学手段:板书、PPT、动画、实验

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讲课(学时)讨论课实验(学时)合计 模块一:机构的结构分析 7 模块二: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4 模块三: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2 模块四:机械的效率和自锁 4 模块五:机械的平衡 2 模块六: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 4 动调节 模块七: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6 模块八: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5 模块九: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10 莫块十:齿轮系及其应用 合计 48 12◆60* 进:()课程配套实验单独设课,相关内容见《机械设计基础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2)习愿误和讨论课不计课内学时。 七、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总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期中测验、幕课学习、 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各部分占比如下表所示。 1.综合评分法 课程目标 目标1-10目标11目标12 各考核环节 毕业要求 1.3 2.1 6.2 占比(%) 平时作业 10 课堂表现 10 考核环节 慕课学习 10 期中测验 10 期末考试 75% 15% 10% 60 毕业要求指标点所占比例合计(%) 100 注:任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小幅调整各考核环节分值的比重,原则上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不低于60%。 2.各部分评分标准: 1)作业:每次作业必须在规定时间上交,迟交作业或未交作业以零分计:每次作业按百分制评 分,作业评分标准如下表。 7

7 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讲课(学时) 讨论课 实验(学时) 合计 模块一:机构的结构分析 7 模块二: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4 模块三: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2 模块四:机械的效率和自锁 4 模块五:机械的平衡 2 模块六: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 动调节 4 模块七: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6 模块八: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5 模块九: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10 模块十:齿轮系及其应用 4 合计 48 12* 60* *注:(1)课程配套实验单独设课,相关内容见《机械设计基础综合实验 I》课程教学大纲; (2)习题课和讨论课不计课内学时。 七、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总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期中测验、慕课学习、 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各部分占比如下表所示。 1.综合评分法 课程目标 目标1-10 目标 11 目标 12 各考核环节 毕业要求 1.3 2.1 6.2 占比(%) 考核环节 平时作业 10 课堂表现 10 慕课学习 10 期中测验 10 期末考试 75% 15% 10% 60 毕业要求指标点所占比例合计(%) 100 注:任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小幅调整各考核环节分值的比重,原则上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不低于 60%。 2.各部分评分标准: 1)作业:每次作业必须在规定时间上交,迟交作业或未交作业以零分计;每次作业按百分制评 分,作业评分标准如下表

完成情况 得分 严格按照作业要求并及时完成,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想的方 80-100分 案正确、合理,能提出不同的解决问愿方案。 基本按照作业要求并及时完成,基本概念基本清晰,解决问 60-79分 的方案基本正确、基本合理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基本概念不清晰,解决问题 40-59分 的方案基本不正确、不合理,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基本概念不清晰,不能制定 0-39分 正确和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案。 2)课堂表现:案例分析讨论、知识点讨论、问题讨论等,按百分制评分,评分标准如下表。 完成情况 得分 资料的查阅、知识熟练运用,积极参与讨论、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80-100分 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基本做到资料的查阅、知识的运用,能参与讨论、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 60-79分 想法,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做到一些资料的查阅和知识的运用,参与讨论一般、不能阐明自己的观 40-59分 点和想法,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态度一般。 不能做到资料的查阅和知识的运用,不积极参与讨论,不能与其他同学 0-39分 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按评分标准进行百分制评分。 八、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材: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第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参考书目: [山于靖军.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张春林.机械原理(英汉双语,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B)陈作模.机械原理学习指南(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九、说明 本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时间为2周,包括上机时间:实验单独开课。 大纲制订人:陈江义,张三川,武红霞,袁蜂 大纲审定人:陈江义 制订日期:2018/3/5 修订日期:2020719 8

8 完成情况 得分 严格按照作业要求并及时完成,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 案正确、合理,能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 80-100 分 基本按照作业要求并及时完成,基本概念基本清晰,解决问题 的方案基本正确、基本合理 60-79 分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基本概念不清晰,解决问题 的方案基本不正确、不合理, 40-59 分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基本概念不清晰,不能制定 正确和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案。 0-39 分 2)课堂表现:案例分析讨论、知识点讨论、问题讨论等,按百分制评分,评分标准如下表。 完成情况 得分 资料的查阅、知识熟练运用,积极参与讨论、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80-100 分 基本做到资料的查阅、知识的运用,能参与讨论、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 想法,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60-79 分 做到一些资料的查阅和知识的运用,参与讨论一般、不能阐明自己的观 点和想法,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态度一般。 40-59 分 不能做到资料的查阅和知识的运用,不积极参与讨论,不能与其他同学 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0-39 分 3)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按评分标准进行百分制评分。 八、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 材:孙桓, 陈作模, 葛文杰. 机械原理(第 8 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参考书目: [1] 于靖军. 机械原理.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2] 张春林. 机械原理(英汉双语, 第 2 版).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3] 陈作模. 机械原理学习指南(第 5 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九、说明 本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时间为 2 周,包括上机时间;实验单独开课。 大纲制订人:陈江义,张三川,武红霞,袁峰 大纲审定人:陈江义 制订日期:2018/3/5 修订日期:2020/7/19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