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光的衍射 波动具有两大特性:干涉、衍射。现在我们 根据光的衍射现象和实验事实进一步提示光的 波动性。说明衍射是光在空间或物质中传播的 基本方式。同时也介绍衍射现象的几种重要应 用
第二章 光的衍射 波动具有两大特性:干涉、 衍射。现在我们 根据光的衍射现象和实验事实进一步提示光的 波动性。说明衍射是光在空间或物质中传播的 基本方式。同时也介绍衍射现象的几种重要应 用
§21光的衍射现象 酸(0)y计吗(b】轮()(d)上 图2-1 光的干涉现象是几束光相互叠加的结果,让一束光通过狭缝投射在屏 上。在影的中央,应该是最暗的地方,实际观察到的却是亮的。光通 过狭缝,甚至经过任何物体的边缘,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类似的情况。 这种光绕过障碍物偏离直线传播而进入几何阴影,并在屏幕上出现光 强不均匀的分布现象,叫做光的衍射 ●衍射现象的出现与否,主要决定于障碍物线度和波长大小的对比,只 有在障碍物线度和波长可以比拟时,衍射现象才明显地表现出来
§2—1 光的衍射现象 图2-1 ⚫ 光的干涉现象是几束光相互叠加的结果,让一束光通过狭缝投射在屏 上。在影的中央,应该是最暗的地方,实际观察到的却是亮的。光通 过狭缝,甚至经过任何物体的边缘,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类似的情况。 这种光绕过障碍物偏离直线传播而进入几何阴影,并在屏幕上出现光 强不均匀的分布现象,叫做光的衍射。 ⚫ 衍射现象的出现与否,主要决定于障碍物线度和波长大小的对比,只 有在障碍物线度和波长可以比拟时,衍射现象才明显地表现出来
§22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惠更斯原理 ●在研究波的传播时,总可以找到同位相各点的几何位置,这些点的轨 迹是等相面,叫做波面。惠更斯曾提出次波的假设来阐述波的传播现 象,从而建立了惠更斯原理:任何时刻波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作为次 波的波源,各自发出球面次波:在其后的任何时刻,所有这些次波波 面的保络面形成整个波在该时刻的新波面 根据这个原理,可以从某一时刻已知的波面位置,求出另一时刻波面 的位置。可以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还可解释晶体的双折 射现象。但有倒退波的存在,也不能说明有明暗相间条纹的出现。 二、菲涅耳对惠更斯原理的改进 ●菲涅耳根据惠更斯的“次波”假设,补充了描述次波的基本特征 位相和振幅的定量表示式,并增加了“次波相干叠加”的原理,从而 发展成为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这个原理的内容表述如下
§2—2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一、惠更斯原理: ⚫ 在研究波的传播时,总可以找到同位相各点的几何位置,这些点的轨 迹是等相面,叫做波面。惠更斯曾提出次波的假设来阐述波的传播现 象,从而建立了惠更斯原理:任何时刻波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作为次 波的波源,各自发出球面次波;在其后的任何时刻,所有这些次波波 面的保络面形成整个波在该时刻的新波面。 ⚫ 根据这个原理,可以从某一时刻已知的波面位置,求出另一时刻波面 的位置。可以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还可解释晶体的双折 射现象。但有倒退波的存在,也不能说明有明暗相间条纹的出现。 二、菲涅耳对惠更斯原理的改进 ⚫ 菲涅耳根据惠更斯的“次波”假设,补充了描述次波的基本特征—— 位相和振幅的定量表示式,并增加了“次波相干叠加”的原理,从而 发展成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这个原理的内容表述如下:
●波面s上每个面积元d都可以看成新的波源,它们均发出次波,波面前方空 间某一点D的振动可以由s面上所有面积元发出的次波在该点叠加后的合振 幅来表示。面积元d所发出的各次波的振幅和位相符合下列四个假设: dS T 图2-2 (1)波面是一个等位相面,因而可以认为面上各点所发出的所有次波 都有相同的初位相(可令=0 (2)次波在p点处所引起的振动的振幅与r成反比,这相当于表明次波是 球面波 3)从面积元ds所发次波在D点处的振幅正比于ds的面积,且与倾角6有 关,振幅随θ的增大而减小 (4)次波在p点处的位相由光程△=触定(
⚫ 波面s上每个面积元ds都可以看成新的波源,它们均发出次波,波面前方空 间某一点p的振动可以由s面上所有面积元发出的次波在该点叠加后的合振 幅来表示。面积元ds所发出的各次波的振幅和位相符合下列四个假设: 图2-2 (1) 波面是一个等位相面,因而可以认为ds面上各点所发出的所有次波 都有相同的初位相(可令 ) (2) 次波在p点处所引起的振动的振幅与r成反比,这相当于表明次波是 球面波。 (3) 从面积元ds所发次波在p点处的振幅正比于ds的面积,且与倾角θ有 关,振幅随θ的增大而减小。 (4) 次波在p点处的位相由光程 决定( ) = 0 = nr = 2
根据以上的假设,可知面积ds发出的次波在p点的振动可表示为 K(e de=c- cos(hr-@t )ds K(θ角增大而缓慢减小 如果波面上的各点振幅有一定的分布,分布函数为A(Q de=c K(0)A4(Q) cos(kr-ot)ds 波面在p点所产生的合振动为 e=dE=C K(6)4(Q cos(hr-ot)ds 或 E K(O)(O ei(kr-ot)ds 上式称为菲涅耳衍射积分,一般来说计算此积分式是相当复杂的,但 在波面对于通过p点的波面法线具有旋转对称性的情况下,积分就比 较简单,可用代数加法或矢量加法来代替积分
根据以上的假设,可知面积ds发出的次波在p点的振动可表示为 随θ角增大而缓慢减小 如果波面上的各点振幅有一定的分布,分布函数为 , 则: 波面s在p点所产生的合振动为 或 ⚫ 上式称为菲涅耳衍射积分,一般来说计算此积分式是相当复杂的,但 在波面对于通过p点的波面法线具有旋转对称性的情况下,积分就比 较简单,可用代数加法或矢量加法来代替积分。 k r t ds r K dE c cos( ) ( ) = − K( ) A(Q) k r t ds r K A Q dE c cos( ) ( ) ( ) − = = = − s s k r t ds r K A Q E dE c cos( ) ( ) ( ) − = s i kr t ds r K A Q E c ( ) ( ) ( )
菲涅耳衍射:障碍物离光源和考察点的距离都是有限的,或其中 之一的距离是有限的。也称近场衍射 夫琅和费衍射:光源和考察点到障碍物的距离可以认为是无限远, 即实际上使用的是平行光束,又称远场衍射。较菲涅耳衍射更为 重要。 §2-3菲涅耳半波带 .菲涅耳半波带 现以点光源为例说明惠一菲原理的应用。确定光波到达对称轴上 任一P点时波面S所起的作用。B称为P点对于波面的极点
⚫ 菲涅耳衍射:障碍物离光源和考察点的距离都是有限的,或其中 之一的距离是有限的。也称近场衍射。 ⚫ 夫琅和费衍射:光源和考察点到障碍物的距离可以认为是无限远, 即实际上使用的是平行光束,又称远场衍射。较菲涅耳衍射更为 重要。 §2—3 菲涅耳半波带 一. 菲涅耳半波带 ⚫ 现以点光源为例说明惠—菲原理的应用。确定光波到达对称轴上 任一P点时波面S所起的作用。 B0 称为P点对于波面的极点
R3n2=r0+2(/2) +342) n1=r+(A2) PB。=r 设想将波面分为许多环形带,使由每两个相邻带的边缘到P 点的距离相差为半波长,即, B,P-BP=B2P-B,P=B3P-B2P=.BkP-Bk-P ●在这种情况下,由任何两个相邻带的对应部分所发的次波 到达P点时的光程差为,亦即它们以相反的位相同时到 达P点。这样分成的环形带叫做菲涅耳半波带
图2-3 ⚫ 令 设想将波面分为许多环形带,使由每两个相邻带的边缘到P 点的距离相差为半波长,即, ⚫ 在这种情况下,由任何两个相邻带的对应部分所发的次波 到达P点时的光程差为 ,亦即它们以相反的位相同时到 达P点。这样分成的环形带叫做菲涅耳半波带。 0 0 PB = r 2 1 0 2 1 3 2 1 B P − B P = B P − B P = B P − B P =BK P − BK− P = 2
合振幅的计算 以a12C2…别表示各半波带发出的次波在P点所产生的振幅,k 个半波带所发次波到达P点时叠加的结果,其合振幅为Ak a2+a3-a4+a5+…+(-1) k+1 B R 方B 图24
二、合振幅的计算 ⚫ 以 分别表示各半波带发出的次波在P点所产生的振幅,k 个半波带所发次波到达P点时叠加的结果,其合振幅 为 a a ak , , 1 2 Ak k k Ak a a a a a a 1 1 2 3 4 5 ( 1) + = − + − + ++ − 图2-4
按惠一菲原理:4x人1Sk 为了计算—,我们看下面的球冠,其面积为 S=2R. R(1-cos p)=2cR(1-cos P) 而 R2+(R+r0) 2R(R+r0) 将上列两式分别微分,得 ds= 2TR sin do ri drk sin a R(R+ro) 则 ds 2Tr drk rr+
按惠—菲原理: 为了计算 ,我们看下面的球冠,其面积为 而 将上列两式分别微分,得 则 k k k k r S a k ( ) k k r S 2 (1 cos ) 2 (1 cos ) 2 S = R R − = R − 2 ( ) ( ) cos 0 2 2 0 2 R R r R R r rk + + + − = ( ) sin 2 sin 0 2 R R r r dr d ds R d k k + = = k k dr R r R r ds 0 2 + =
△S4mR 因为r>可将4作2而即为半波带的面积,于是 R+ △S 由此可知r与k无关。即它对每个半波带都是相同的。影响本小的因 素中只剩下倾斜因子k(O)从一个半波带到邻近一个半波带,前数值变 化甚微,因而k)的增加而缓慢地减小 (-1) k+1 (a1±ak) 奇数时取正号,偶数时取负号。 a 2 图25
⚫ 因为 ,可将 视作 ,而ds即为半波带的面积,于是 由此可知 与k无关。即它对每个半波带都是相同的。影响 大小的因 素中只剩下倾斜因子 ,从一个半波带到邻近一个半波带, 的数值变 化甚微,因而 和 随k的增加而缓慢地减小。 奇数时取正号,偶数时取负号。 rk drk 2 0 R r R r S k k + = k k r S Ak ( ) k k k ( ) k k ak ( ) 2 1 ( 1) 2 1 1 1 1 k k k Ak = a + − a = a a + 图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