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案例)案例十二:纳斯达克风暴透析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5,文件大小:32.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纳斯达克风暴透视 案例介绍 Nasdaq是世界二板市场发展的成功典范,它成立于1971年2月 8日,成立之初,就有2500家公司上市,随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高科技公司如微软、英物尔等公司的 加盟,大大提高了 Nasdaq的公司素质,使其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电 子股票交易市场和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孵化器”。 目前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的企业共有5500家左右,包括微软、英物 尔、戴尔、思科、朗讯、美国在线、雅虎、亚马逊等大批实力雄厚的 世界级高科技企业。美国软件行业的93.6%、半导体行业的848% 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的84.5%、通信行业的81.7%的上市公司都在纳斯 达克上市。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股市,生物制药行业的股票大行其道。而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计算机类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许 多公司凭借自己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巨大的市场前景烽绩蒸蒸日上。这 些高科技类的股票近年来成为美国股市中的主流热点,频频领涨领 跌,成为引导美国股市走势的重要指针。纳指开始交易时基本指数为 100点,1995年,纳指首次冲破千点大关,1998年7月,又一举越 过2000点。其后其上扬速度不断加快,而1999年连续跨越3000点、 4000点,2000年3月10日创下了5048.62点的历史记录,随后即逆 转而下,同年连续跌穿4000点、3000点,到2001年3月12日跌破 2000点大关,后仍不断下滑,3月20日再创新低收盘于1857.44点。 与去年最高点相比跌幅已达63.2%,是纳斯达克历史上最大跌幅。 NASDAQ怎么了?

纳斯达克风暴透视 一、案例介绍 Nasdaq 是世界二板市场发展的成功典范,它成立于 1971 年 2 月 8 日,成立之初,就有 2500 家公司上市。,随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尤其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一批高科技公司如微软、英物尔等公司的 加盟,大大提高了 Nasdaq 的公司素质,使其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电 子股票交易市场和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孵化器”。 目前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的企业共有 5500 家左右,包括微软、英物 尔、戴尔、思科、朗讯、美国在线、雅虎、亚马逊等大批实力雄厚的 世界级高科技企业。美国软件行业的 93.6%、半导体行业的 84.8%、 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的 84.5%、通信行业的 81.7%的上市公司都在纳斯 达克上市。 20 世纪 80 年代的美国股市,生物制药行业的股票大行其道。而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计算机类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许 多公司凭借自己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巨大的市场前景烽绩蒸蒸日上。这 些高科技类的股票近年来成为美国股市中的主流热点,频频领涨领 跌,成为引导美国股市走势的重要指针。纳指开始交易时基本指数为 100 点,1995 年,纳指首次冲破千点大关,1998 年 7 月,又一举越 过 2000 点。其后其上扬速度不断加快,而 1999 年连续跨越 3000 点、 4000 点,2000 年 3 月 10 日创下了 5048.62 点的历史记录,随后即逆 转而下,同年连续跌穿 4000 点、3000 点,到 2001 年 3 月 12 日跌破 2000 点大关,后仍不断下滑,3 月 20 日再创新低收盘于 1857.44 点。 与去年最高点相比跌幅已达 63.2%,是纳斯达克历史上最大跌幅。 NASDAQ 怎么了?

回顾纳斯达克发展历史,上一次大跌发生于1973年1月11日 至1974年10月3日,21个月纳指跌幅达599%,究其下跌的主要根 源在于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企盈利下降。随后纳指用了五年时间才收复 失地。 本次暴跌是在纳指经历了1999年高达85.6%的涨幅之后出现的, 从技术上看,纳指在2000年3月突破5000点大关,随后出现适度回 调很正常的,这是对短期暴涨的一个修正。但是纳指却从此一蹶不振, 连连下挫,在创新高后的一年内跌去了63.2% 原因分析 导致纳指暴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泡沫是纳指暴涨暴跌的直接诱因 以亚马逊、雅虎等网络股在 Nasdaq创造的“网络神话”激起了投资 者的极大热情,导致了纳指1999年底和2000年初的加速上扬。随即 网络迅速崩盘,纲指急速下挫,把投资者从虚幻的概念拉回现实中。 人们对网络股开始重新评价,不仅注重网络企业的商业模式,更重视 其能否快速盈利。随着人们对网络投资热情的降低,大批网络公司纷 纷破产。 高科技公司的快速扩张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效益下降 200年的纳斯达克市场网络类、计算机硬件、软件、半导体和电讯 行业的公司巨头盈利预警的消息接踵而至,尤其是下半年,苹果、朗 讯、英特尔、美国在线、戴尔、惠普、捷普、捷威、摩托罗拉等不断 报出盈余低于预期的消息,尤其是2001年3月8日英特尔预计第 季度营业收入目标低于预测和9日思科宣布将裁员16%即8000人, 以节约营运成本和应付销售下滑,直接引发了纳指3月12日跌破 2000点,这是26个月来的首次

回顾纳斯达克发展历史, 上一次大跌发生于 1973 年 1 月 11 日 至 1974 年 10 月 3 日,21 个月纳指跌幅达 59.9%,究其下跌的主要根 源在于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企盈利下降。随后纳指用了五年时间才收复 失地。 本次暴跌是在纳指经历了 1999 年高达 85.6%的涨幅之后出现的, 从技术上看,纳指在 2000 年 3 月突破 5000 点大关,随后出现适度回 调很正常的,这是对短期暴涨的一个修正。但是纳指却从此一蹶不振, 连连下挫,在创新高后的一年内跌去了 63.2%。 二、原因分析 导致纳指暴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泡沫是纳指暴涨暴跌的直接诱因 以亚马逊、雅虎等网络股在 Nasdaq 创造的“网络神话”激起了投资 者的极大热情,导致了纳指 1999 年底和 2000 年初的加速上扬。随即 网络迅速崩盘,纲指急速下挫,把投资者从虚幻的概念拉回现实中。 人们对网络股开始重新评价,不仅注重网络企业的商业模式,更重视 其能否快速盈利。随着人们对网络投资热情的降低,大批网络公司纷 纷破产。 2、高科技公司的快速扩张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效益下降 2000 年的纳斯达克市场网络类、计算机硬件、软件、半导体和电讯 行业的公司巨头盈利预警的消息接踵而至,尤其是下半年,苹果、朗 讯、英特尔、美国在线、戴尔、惠普、捷普、捷威、摩托罗拉等不断 报出盈余低于预期的消息,尤其是 2001 年 3 月 8 日英特尔预计第一 季度营业收入目标低于预测和 9 日思科宣布将裁员 16%即 8000 人, 以节约营运成本和应付销售下滑,直接引发了纳指 3 月 12 日跌破 2000 点,这是 26 个月来的首次

近年来,由于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许多高科技行业 如计算机、电信等已经进入了行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市场增长潜力 下降。而由于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企业和投资者对市场前景估计 乐观,投资的不断增长导致美国高科技企业规模增长过快,产品的生 产能力大大超过国内外市场的实际需求,导致库存增加,利润降低, 便纷纷裁员减少投资。美国金融评级机构近来纷纷调低对一些公司的 利润预测。像思科、惠普等大公司都遭到评级机构降级的“礼遇”。 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认为,美国公司2001年盈余的增长速度 将从去年同期的11%降低到25%。 3、美国经济增长首次出现减速迹象 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开始,持续增长了近十年。1997年以来年增 长率在4%以上,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罕见的。美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 的主要原因是90年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90年代末以 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奇迹有极大的贡献。2000 年上半年美国经济还增势良好,而下半年却出现了减缓的趋势。去年 第二季度美国经济的增速的5.6%,第三季度为2.7%,而第四季度同 只有1.4%,远低于市场预测的22%,创下了1995年二季度以来的最 低水平。 美国信息产业与美国经济的高度相关性。尽管科技业仅占美国经 济总量的8%,而据统计,2000年前三个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中的40% 来源于信息技术的效益和相关作用,由于纳斯达克股指的连连下跌, 以及美国高新技术公司高预期与低效益的反差导致美国经济下降明 显,尤其是制造业受到的明显冲击,主要是消费支出增长放慢和企业 投资出现199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为阻止美国经济的下滑,美联储2001年连续三次降息,联邦基

近年来,由于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许多高科技行业 如计算机、电信等已经进入了行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市场增长潜力 下降。而由于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企业和投资者对市场前景估计 乐观,投资的不断增长导致美国高科技企业规模增长过快,产品的生 产能力大大超过国内外市场的实际需求,导致库存增加,利润降低, 便纷纷裁员减少投资。美国金融评级机构近来纷纷调低对一些公司的 利润预测。像思科、惠普等大公司都遭到评级机构降级的“礼遇”。 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认为,美国公司 2001 年盈余的增长速度 将从去年同期的 11%降低到 2.5%。 3、美国经济增长首次出现减速迹象 美国经济自 1991 年 3 月开始,持续增长了近十年。1997 年以来年增 长率在 4%以上,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罕见的。美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 的主要原因是 90 年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 90 年代末以 Internet 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奇迹有极大的贡献。2000 年上半年美国经济还增势良好,而下半年却出现了减缓的趋势。去年 第二季度美国经济的增速的 5.6%,第三季度为 2.7%,而第四季度同 只有 1.4%,远低于市场预测的 2.2%,创下了 1995 年二季度以来的最 低水平。 美国信息产业与美国经济的高度相关性。尽管科技业仅占美国经 济总量的 8%,而据统计,2000 年前三个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中的 40% 来源于信息技术的效益和相关作用,由于纳斯达克股指的连连下跌, 以及美国高新技术公司高预期与低效益的反差导致美国经济下降明 显,尤其是制造业受到的明显冲击,主要是消费支出增长放慢和企业 投资出现 1992 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为阻止美国经济的下滑,美联储 2001 年连续三次降息,联邦基

金利率已由6.50%调降至5.0%,贴现率由6.0%降至4.5%,为1999 年中以来最低水准。美联储表示,过度疲弱仍是美国经济的主要风险, 该声明显示,若经济持续恶化,美联储将进一步调降利率,但是降息 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有一个滞后效应 4、石油价格持续上扬加剧市场下跌 2000年国际油价持续上扬,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对企业降低 成本十分不利油价上涨直接削弱了像航空、公共运输等行业的利润 但间接地影响到许多行业企业的盈利和发展前景,特别是物技企业 5、经济增速的减缓、高科技公司盈余的降低导致投资者信心受 挫 网络神话的破灭、高科技巨头盈余的预警,使投资者对科技股的 兴趣下降。据统计,目前美国家庭有49%投资于股票,1998年美国家 庭收入的30%来自于股市。由于美国家庭资产在股市中所占比例较 大,股价下跌引起的负财富效应使美国家庭净资产55年来首次出现 下降。2001年2月,美国消费者信心已降至7年来的最低点。在经 济增速减缓的大环境下,科技类股的股价与其利润增长减缓相比仍然 过高。这种忧惧心理在市场上迅速蔓延,令科技类股走势更加低迷。 在美国,高科技行业与美国经济增长、高科技企业与美国证券市 场、美国股市与个人资产是高度相关的,高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高 科技企业盈余的增加带动美国经济的增长和企业股价的上扬,股价的 上升使个人财富增长,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又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 这种效应是逐级放大的。近十年,美国经济就是以这样一个良性循环 来保持持续增长的。去年由于带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高科技企业发展出 现了减速,而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即经济增长的速度减缓、个人 财富下降、消费市场疲软,投资热情降低,促使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

金利率已由 6.50%调降至 5.0%,贴现率由 6.0%降至 4.5%,为 1999 年中以来最低水准。美联储表示,过度疲弱仍是美国经济的主要风险, 该声明显示,若经济持续恶化,美联储将进一步调降利率,但是降息 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有一个滞后效应。 4、石油价格持续上扬加剧市场下跌 2000 年国际油价持续上扬,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对企业降低 成本十分不利。油价上涨直接削弱了像航空、公共运输等行业的利润, 但间接地影响到许多行业企业的盈利和发展前景,特别是物技企业。 5、经济增速的减缓、高科技公司盈余的降低导致投资者信心受 挫 网络神话的破灭、高科技巨头盈余的预警,使投资者对科技股的 兴趣下降。据统计,目前美国家庭有 49%投资于股票,1998 年美国家 庭收入的 30%来自于股市。由于美国家庭资产在股市中所占比例较 大,股价下跌引起的负财富效应使美国家庭净资产 55 年来首次出现 下降。2001 年 2 月,美国消费者信心已降至 7 年来的最低点。在经 济增速减缓的大环境下,科技类股的股价与其利润增长减缓相比仍然 过高。这种忧惧心理在市场上迅速蔓延,令科技类股走势更加低迷。 在美国,高科技行业与美国经济增长、高科技企业与美国证券市 场、美国股市与个人资产是高度相关的,高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高 科技企业盈余的增加带动美国经济的增长和企业股价的上扬,股价的 上升使个人财富增长,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又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 这种效应是逐级放大的。近十年,美国经济就是以这样一个良性循环 来保持持续增长的。去年由于带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高科技企业发展出 现了减速,而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即经济增长的速度减缓、个人 财富下降、消费市场疲软,投资热情降低,促使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

克市场的持续暴跌。 原载《证券时报》,曹燕(2001年3月23日)

克市场的持续暴跌。 原载《证券时报》,曹燕(2001 年 3 月 23 日)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