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疏 水经注疏 后魏郦道元撰 宜郁杨守敬纂疏门人枝江熊会贞疏 卷一 河水一 昆仑墟在西北,(赵改墟作虚,下同。戴亦改下《山海经》文作虚。守敬按:言河源者当以《汉 书·西域传》为不刊之典,以今日与图证之,若重规迭矩,作《水经》者惟但言葱岭、于阗未明 言昆仑不能知昆仑所在。又见《史记·大宛传赞》云,恶睹所谓昆仑,《汉书·张骞传赞》亦云尔。) 遂以昆仑置于葱岭之西,郦氏又博采传记以符合之,遂与《经》文同为悠谬。会贞按:《一统志》 西藏有冈底斯山,在阿里之达克喇城东北三百一里,此处为天下之脊,众山之脉皆由此起,乃释氏 《西域记》所谓阿耨达山即昆仑也。又齐召南《水道提纲》,巴颜喀喇山即古昆仑山,其脉西自金沙 冮源犁石山,蜿蜒东来,结为此山。山石黑色,蒙古渭富贵为巴颜,黑为喀喇,即唐刘光鼎谓之紫 山者,亦名枯尔坤,即昆仑之转音。戴震《水地记》,自山东北至西宁府界千四百余里。《尔雅》,河 出昆仑虚,不曰山。察其地势,山脉自紫山西连犁石山,又南迤西连,接恒水所出山。今番语冈底 度斯者,译言群山水根也。置西宁府边外五干五百余里,绵亘二千里,皆古昆仑虚也。) 三成为昆仑丘。(赵云:见《尔雅·释丘》。赵琦美据《河水》四《注》,三成上增山字,非也。 守敬按:赵说是,而赵本有山字,适相违反,当是刊刻者妄加王校本乃改赵说曰,赵琦美据《尔 雅》,三成上补山字,以符合之,冤矣。郭璞《注》,成犹重也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是《尔雅》 因昆仑有三重,取以名三成之山。郦氏据《尔雅》释昆仑则正坐实昆仑丘之三成,盖《山海经》 亦释昆仑山为昆仑丘也。)《昆仑记》日(朱记作说,全、赵戴同。守敬按:《昆仑说》未闻。《尔 雅》疏引《昆仑山记》,昆仑山一名昆丘,三重,与此文称昆仑之山三级合。则昆仑说为《昆仑记》 之误,今订。)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守敬按:樊桐见《淮南子》,后文引之,一名板桐;(朱 桐作松,《笺》引《广雅》板桐及嵇康《游仙诗》结友家板桐,云:未闻板松,疑或字误。守敬按 《楚辞·哀时命》称板桐,则松当作桐无疑。赵、戴改桐,全仍作松,失之。孙星衍曰,樊亦扳字。 按:攀、扳同,则樊当攀之省,板当扳之误也。)二曰玄圃,守敬按:《山海经》。作平圃,《穆天子 传》作县圃,郭璞注《山海经》引《传》作县圃,又引作玄圃。玄、平形近错出,玄、县音同通用。) 名阆风;(守敬按:《楚辞·离骚》云,登阆风而纟口马。)上曰层城,(朱层作增,赵、戴改。守 敬按:《大典》本、黄本并作层,知原是层字。层与增同。《淮南·坠形训》,昆仑虚中有增城九层。 又云,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闾阖之中。则后文引之不数增城。《广雅》,昆仑墟有三山,阆风、 板桐、玄圃,皆分玄圃、阆风为二,亦不数增城,并与此异。而《十洲记》言昆仑三角,一名阆风 巅,一名玄圃台,一名昆仑宫。后文又引之,则又异。)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戴改谓作为。 守敬按:《淮南子》有是谓太帝之居语,后文引之。高诱云,太帝,天帝也。) 去嵩高五万里,(守敬按:此沿《禹本纪》之误,古时中外未通,传闻异辞,转相传会,荒诞不 经。于是《禹本纪》言昆仑有去嵩高五万里之说,而《水经》以为据,郦氏亦深信不疑。观本卷后 文,考东方朔之言及《经》五万里之说,难言康泰、浮备调之是。下卷《异物志》曰,葱岭之水 分流东西,西入大海,东为河源,非原脱此字。《禹纪》所云昆仑,张骞使大夏而穷河源,谓极于此 而不达于昆仑,其明征也。是《禹本纪》一误《水经》再误,郦氏三误矣。推其致误之由,乃限于 地,并限于时耳。今按图以索,相去不过万里,无稽之言,存而不论可也。)地之中也
水经注疏 1 水经注疏 后魏郦道元撰 宜都杨守敬纂疏 门人枝江熊会贞疏 卷一 河水一 昆仑墟在西北,(赵改墟作虚,下同。戴亦改下《山海经》文作虚。守敬按:言河源者当以《汉 书·西域传》为不刊之典,以今日与图证之,若重规迭矩,作《水经》者惟但言葱岭、于阗未明, 言昆仑不能知昆仑所在。又见《史记·大宛传赞》云,恶睹所谓昆仑,《汉书·张骞传赞》亦云尔。) 遂以昆仑置于葱岭之西,郦氏又博采传记以符合之,遂与《经》文同为悠谬。会贞按:《一统志》, 西藏有冈底斯山,在阿里之达克喇城东北三百一里,此处为天下之脊,众山之脉皆由此起,乃释氏 《西域记》所谓阿耨达山即昆仑也。又齐召南《水道提纲》,巴颜喀喇山即古昆仑山,其脉西自金沙 江源犁石山,蜿蜒东来,结为此山。山石黑色,蒙古渭富贵为巴颜,黑为喀喇,即唐刘光鼎谓之紫 山者,亦名枯尔坤,即昆仑之转音。戴震《水地记》,自山东北至西宁府界千四百余里。《尔雅》,河 出昆仑虚,不曰山。察其地势,山脉自紫山西连犁石山,又南迤西连,接恒水所出山。今番语冈底 度斯者,译言群山水根也。置西宁府边外五千五百余里,绵亘二千里,皆古昆仑虚也。) 三成为昆仑丘。(赵云:见《尔雅·释丘》。赵琦美据《河水》四《注》,三成上增山字,非也。 守敬按:赵说是,而赵本有山字,适相违反,当是刊刻者妄加。王校本乃改赵说曰,赵琦美据《尔 雅》,三成上补山字,以符合之,冤矣。郭璞《注》,成犹重也。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是《尔雅》 因昆仑有三重,取以名三成之山。郦氏据《尔雅》释昆仑,则正坐实昆仑丘之三成,盖《山海经》 亦释昆仑山为昆仑丘也。)《昆仑记》曰:(朱记作说,全、赵、戴同。守敬按:《昆仑说》未闻。《尔 雅》疏引《昆仑山记》,昆仑山一名昆丘,三重,与此文称昆仑之山三级合。则昆仑说为《昆仑记》 之误,今订。)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守敬按:樊桐见《淮南子》,后文引之,一名板桐;(朱 桐作松,《笺》引《广雅》板桐及嵇康《游仙诗》结友家板桐,云:未闻板松,疑或字误。守敬按: 《楚辞·哀时命》称板桐,则松当作桐无疑。赵、戴改桐,全仍作松,失之。孙星衍曰,樊亦扳字。 按:攀、扳同,则樊当攀之省,板当扳之误也。)二曰玄圃,守敬按:《山海经》。作平圃,《穆天子 传》作县圃,郭璞注《山海经》引《传》作县圃,又引作玄圃。玄、平形近错出,玄、县音同通用。) 一名阆风;(守敬按:《楚辞·离骚》云,登阆风而纟�马。)上曰层城,(朱层作增,赵、戴改。守 敬按:《大典》本、黄本并作层,知原是层字。层与增同。《淮南·坠形训》,昆仑虚中有增城九层。 又云,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则后文引之不数增城。《广雅》,昆仑墟有三山,阆风、 板桐、玄圃,皆分玄圃、阆风为二,亦不数增城,并与此异。而《十洲记》言昆仑三角,一名阆风 巅,一名玄圃台,一名昆仑宫。后文又引之,则又异。)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戴改谓作为。 守敬按:《淮南子》有是谓太帝之居语,后文引之。高诱云,太帝,天帝也。) 去嵩高五万里,(守敬按:此沿《禹本纪》之误,古时中外未通,传闻异辞,转相传会,荒诞不 经。于是《禹本纪》言昆仑有去嵩高五万里之说,而《水经》以为据,郦氏亦深信不疑。观本卷后 文,考东方朔之言及《经》五万里之说,难言康泰、浮备调之是。下卷《异物志》曰,葱岭之水, 分流东西,西入大海,东为河源,非原脱此字。《禹纪》所云昆仑,张骞使大夏而穷河源,谓极于此 而不达于昆仑,其明征也。是《禹本纪》一误《水经》再误,郦氏三误矣。推其致误之由,乃限于 地,并限于时耳。今按图以索,相去不过万里,无稽之言,存而不论可也。)地之中也
水经注疏 《禹本纪》与此同。(会贞按:《史记·大宛传赞》称《禹本纪》。梁玉绳《史记志疑》日,《困 学纪闻》云,《三礼义宗》引《禹受地记》,王逸注《离骚》引《禹大传》,岂即太史公所谓《禹本纪》 者欤?余因考郭璞《山海经》注,亦引《禹大传》,《汉·艺文志》有《大A0》三十七篇。师古曰 〓,古禹字。《列子·汤问》篇引《大禹》,疑皆一书而异其篇目耳。守敬按:《山海经》郭《注》 去嵩高五万里,盖天地之中也,见《禹本纪》。当郦氏时,《禹本纪》未必存,盖据郭书。又按《初 学记》五引《河图括地象》曰,昆仑者,地之中也。《水经》从《禹本纪》而省作地之中,盖参以《河 图》说欤?)高诱称,河出昆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会贞按:诱是涿人 见《易水》篇。《隋志》《淮南子》二十一卷,高诱《注》。此《淮南·口形训》注文。今本《注》 昆山作昆仑,积石详本篇二卷。)按《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一千(戴删一字。会贞按:黄本有一 字,各本同,戴乃臆改。以后凡首称一千、或一百、或一十者,戴并删一字。其武断实甚,特揭于 此,后不复出。)七百四十里,(守敬按:此郦氏就《西次三经》总计之文。即今本《山海经》历数 之,凡二千一百里。然《续博物志》三引《山海经》,与《注》同。《释迦方志》引书云云亦同。则 此无讹文,当是今本《山海经》所叙里数有误字。)自积石出陇西郡至洛,准地志可五千余里。(守 敬按:后魏陇西郡治襄武,在积石之东。言至洛者,洛阳为当时都城,嵩高即在其东南也。准地志 句,郦氏据典籍约计之辞。按《续汉志》,陇西郡在洛阳西南二千二百二十里。后汉郡治狄道,在襄 武西北百余里。稽《图》,魏陇西郡西去积石约千余里。合观之,是自积石至洛不过三千余里,此五 千当三千之误。)又按《穆天子传》,天子自昆仑山入于宗周,(朱昆下有仑字。赵同,戴无。守敬按 《大典》本、黄本并无仑字,《穆天子传》中,昆仑凡六见,无单称昆山者,然注上引高说,变称昆 山,此盖亦变称之非,必脫仑字也。《传》记穆王至昆仑事,在卷一二,朝于宗周之庙乃里西士云云 在卷四,比郦氏隐括《传》文,谓自昆仑入于宗周也乃里西土之数。(守敬按:郭璞《注》,里 谓计其道里也。)自宗周囗水以西,北至于河宗之邦,(全以北字属上,云:据本传则羡文也,依沉 炳巽本删。赵、戴删同。守敬按:本传无北字,盖脱《传》下文称南至于某处,北至于某处,可证。 故洪颐煊据此《注》以补《传》,不当删。《史记赵世家,正义》,河宗在龙门河之上流,岚胜二 州之地也。)阳纤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河首/四里,(守敬按:《穆天子传》,自阳纤 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郦氏就传合并言之。)合七手四百里。(守敬按:此句郦氏总计语。)《外 国图》(守敬按:《后汉书·东夷传》注、《文选·郭璞《游仙诗》注、《类聚》八十九、《通典》边 防门,并引《外国图》《寰宇记·四夷部》屡引《外国图》,俱不言何时人撰。《史记·始皇本纪·正 义》称吴人《外国图》,此《外国图》称大晋,则为晋人之书,是《外国图》有二矣。观后文引《支 僧载外国事》云,据,晋言十里也。称晋与此条同,此岂《支僧载外国事》之图欤?)又云:从大 晋国正西七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居之。(守敬按:《博物志》一引《河图括地象》,圣人、仙人之 所集。)数说不同。道阻且长,)朱阻作囗,赵同,戴改。)经记绵禠,(朱经作迳,《笺》日:疑当作 经记绵邈。赵改经云:按禠字不误。《易·讼卦》疏云,三见禠脱。盖禠有脱义,言纪记岁远禠脱耳。 《巨洋水注》云,遗文沿禠,其词例然也。戴改经同。)水陆路殊,径复不同,浅见末闻,非所详究, 不能不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也。(会贞按:以上博引诸书,释《经》去嵩高五万里之说。如高诱说《及 山海经》《穆天子传》,则不及五万里,如《外国图》则更过五万里,县殊实甚勃氏曲为解说,谓 经记绵禠,或等亥豕之讹,水陆路殊,复有迂直之异,故存而不论,然亦由未确知昆仑所在,遂不 敢质言之也。)其高万一千里。守敬按:此《河图括地象》文,引见王逸《离骚》注及《博物志》 《山海经》称,方八百里,高万仞。(守敬按:《海内西经》文。)郭景纯以为自上二千五百余里 〔守敬按:郭注《宛传》、《汉书·张骞传赞》引《禹本纪》文。)《淮南子》称,高万一千里百一十 四步二尺六寸。(赵据《淮南子》校改二尺作三尺,戴改同。守敬按:《囗形训》文,庄校《淮南子》 作二尺,《汉魏丛书》本及日本刻本并同。不知赵氏见何误本也。此引《山海经》注及《淮南子》为 《经》言昆仑之高作证证,而其说歧出,盖亦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与上文同。)河水(全移出其东北 陬五字于河水下相属,云此七字万无分作二句之理,旧乃妄割《注》文分配。) 《春秋说题辞》曰:河之为言荷也。〔守敬按:《广雅》,河,何也。何与荷同。)荷精分布,怀
水经注疏 2 《禹本纪》与此同。(会贞按:《史记·大宛传赞》称《禹本纪》。梁玉绳《史记志疑》曰,《困 学纪闻》云,《三礼义宗》引《禹受地记》,王逸注《离骚》引《禹大传》,岂即太史公所谓《禹本纪》 者欤?余因考郭璞《山海经》注,亦引《禹大传》,《汉·艺文志》有《大A0》三十七篇。师古曰, 〓,古禹字。《列子·汤问》篇引《大禹》,疑皆一书而异其篇目耳。守敬按:《山海经》。郭《注》, 去嵩高五万里,盖天地之中也,见《禹本纪》。当郦氏时,《禹本纪》未必存,盖据郭书。又按《初 学记》五引《河图括地象》曰,昆仑者,地之中也。《水经》从《禹本纪》而省作地之中,盖参以《河 图》说欤?)高诱称,河出昆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会贞按:诱是涿人, 见《易水》篇。《隋志》《淮南子》二十一卷,高诱《注》。此《淮南·�形训》注文。今本《注》, 昆山作昆仑,积石详本篇二卷。)按《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一千(戴删一字。会贞按:黄本有一 字,各本同,戴乃臆改。以后凡首称一千、或一百、或一十者,戴并删一字。其武断实甚,特揭于 此,后不复出。)七百四十里,(守敬按:此郦氏就《西次三经》总计之文。即今本《山海经》历数 之,凡二千一百里。然《续博物志》三引《山海经》,与《注》同。《释迦方志》引书云云亦同。则 此无讹文,当是今本《山海经》所叙里数有误字。)自积石出陇西郡至洛,准地志可五千余里。(守 敬按:后魏陇西郡治襄武,在积石之东。言至洛者,洛阳为当时都城,嵩高即在其东南也。准地志 句,郦氏据典籍约计之辞。按《续汉志》,陇西郡在洛阳西南二千二百二十里。后汉郡治狄道,在襄 武西北百余里。稽《图》,魏陇西郡西去积石约千余里。合观之,是自积石至洛不过三千余里,此五 千当三千之误。)又按《穆天子传》,天子自昆仑山入于宗周,(朱昆下有仑字。赵同,戴无。守敬按: 《大典》本、黄本并无仑字,《穆天子传》中,昆仑凡六见,无单称昆山者,然注上引高说,变称昆 山,此盖亦变称之非,必脱仑字也。《传》记穆王至昆仑事,在卷一二,朝于宗周之庙乃里西土云云, 在卷四,比郦氏隐括《传》文,谓自昆仑入于宗周也。)乃里西土之数。(守敬按:郭璞《注》,里, 谓计其道里也。)自宗周�水以西,北至于河宗之邦,(全以北字属上,云:据本传则羡文也,依沉 炳巽本删。赵、戴删同。守敬按:本传无北字,盖脱。《传》下文称南至于某处,北至于某处,可证。 故洪颐煊据此《注》以补《传》,不当删。《史记·赵世家·正义》,河宗在龙门河之上流,岚、胜二 州之地也。)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河首,四千里,(守敬按:《穆天子传》,自阳纡 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郦氏就传合并言之。)合七千四百里。(守敬按:此句郦氏总计语。)《外 国图》(守敬按:《后汉书·东夷传》注、《文选·郭璞〈游仙诗〉》注、《类聚》八十九、《通典》边 防门,并引《外国图》。《寰宇记·四夷部》屡引《外国图》,俱不言何时人撰。《史记·始皇本纪·正 义》称吴人《外国图》,此《外国图》称大晋,则为晋人之书,是《外国图》有二矣。观后文引《支 僧载外国事》云,据,晋言十里也。称晋与此条同,此岂《支僧载外国事》之图欤?)又云:从大 晋国正西七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居之。(守敬按:《博物志》一引《河图括地象》,圣人、仙人之 所集。)数说不同。道阻且长,)朱阻作�,赵同,戴改。)经记绵褫,(朱经作迳,《笺》曰:疑当作 经记绵邈。赵改经云:按褫字不误。《易·讼卦》疏云,三见褫脱。盖褫有脱义,言纪记岁远褫脱耳。 《巨洋水注》云,遗文沿褫,其词例然也。戴改经同。)水陆路殊,径复不同,浅见末闻,非所详究, 不能不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也。(会贞按:以上博引诸书,释《经》去嵩高五万里之说。如高诱说《及 山海经》、《穆天子传》,则不及五万里,如《外国图》则更过五万里,县殊实甚 勃氏曲为解说,谓 经记绵褫,或等亥豕之讹,水陆路殊,复有迂直之异,故存而不论,然亦由未确知昆仑所在,遂不 敢质言之也。)其高万一千里。守敬按:此《河图括地象》文,引见王逸《离骚》注及《博物志》一。 《山海经》称,方八百里,高万仞。(守敬按:《海内西经》文。)郭景纯以为自上二千五百余里。 (守敬按:郭注《宛传》、《汉书·张骞传赞》引《禹本纪》文。)《淮南子》称,高万一千里百一十 四步二尺六寸。(赵据《淮南子》校改二尺作三尺,戴改同。守敬按:《�形训》文,庄校《淮南子》 作二尺,《汉魏丛书》本及日本刻本并同。不知赵氏见何误本也。此引《山海经》注及《淮南子》为 《经》言昆仑之高作证证,而其说歧出,盖亦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与上文同。)河水(全移出其东北 陬五字于河水下相属,云此七字万无分作二句之理,旧乃妄割《注》文分配。) 《春秋说题辞》曰:河之为言荷也。(守敬按:《广雅》,河,何也。何与荷同。)荷精分布,怀
水经注疏 阴引度也。〔守敬按:《古微书》同。)《释名》曰: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守敬按:《释水》 文。)《考异邮》曰:河者,水之气,四渎之精也,所以流化。(守敬按:《御览》六十一,《事类赋注》 六引《考异邮》同。)《元命苞》曰:五行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守敬按:《初学记》六引《元命苞》 所作信,误。)元气之腠液也。(守敬按:《文选·郭景纯〈江赋》注引《元命苞》,腠作凑,《古微 书》作津。)《管子》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朱无如字,越同,戴増。守敬按:原 书有如字。)故曰,水具财也。(朱具上有其字,赵同,戴删。按原书无其字,财作材。守敬按:以 上《水地》文。)而水最为大。(戴删而字,上增五害之属四字。)水有大小,有远近,水出山而流入 海者,命曰经水。引佗水〔守敬按:原书引作别。)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出于地沟守敬按 原书作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于海者,又命曰川水也。(守敬按:以上《度地》文。)《庄子》日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经流之大〔守敬按:《秋水》文,经作泾,一作径,又或作淫。)《孝经援神契》 曰: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守敬按:《博物志》、《类聚》八、《初学记》六、《御览》八、六十 《事类賦注》六引《援神契》同。《白帖》六引汉作河。)《新论》〔守敬按:《后汉书·桓谭传》, 谭着书二十九篇,号曰《新论》。《隋志》及新、旧《唐志》并作十七卷,已佚。)曰:四渎之源,河 最高而长,从高注下,水流激峻,故其流急。(守敬按:《类聚》九引《新论》此条,末句作故为平 地灾害。)徐干〔守敬按∶徐干,《魏志》附,《王粲传》)《齐都赋》曰:川渎则泂洋洋,发源昆仑 九流分逝。〔朱作游,《笺》曰:《玉海》引此《赋》作逝。赵、戴改。会贞按:《大典》本、明抄本 并作逝。)北朝沧洲,惊波沛后,浮沬扬奔。(朱浮讹作望。全校改,戴、赵改同。会贞按:《类聚》 六十一节引《齐都赋》,有此前后四句,正作浮。)《风俗通》曰:江、河、淮、济为四渎。(朱河字 在淮字下,赵同。戴乙。会贞按:《风俗通》引《尚书大传》、《礼·三正记》,以江、河、淮、济为 四渎,与《尔雅》合。此《注》盖传钞倒错戴之是也。)渎,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守敬按 《山泽》文。)《白虎通》曰:其德着大,故称渎。(会贞按;《巡狩》文。德作功,《尔雅》疏引亦作 功。)《释名》日:渎,独也,各独出其所而入海。(会贞按:亦《释水》文。即《尔雅》所云,四渎 者,发源注海者也。) 出其东北陬,(孙星衍曰:《说文》,隅也。董佑诚日/此河水自蒲昌海伏流重源所出,当 仑东北陬也。今中国诸山之脉,皆起自西藏阿里部落东北冈底斯山,即梵书之阿耨达山。绵亘东北 数干里,至青海之玉树土司境,为巴颜哈喇山,河源岀焉。河源左右之山,统名枯尔坤,即昆仑之 转音。盖自冈底斯东,皆昆仑之脊,古所称昆仑墟,即在乎此。《山海经·西山经》称,昆仑之邱, 河水、赤水、洋水、黑水出焉。郭《注》,洋或作清。《海内西经》称,海內昆仑之墟,赤水出东南 隅,河水出东北隅、黑水出西北隅。《大荒西经》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 有大山,名曰昆仑之邱。《穆天子传》称,天子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今金沙江上源三,日那木 齐图乌兰木伦河,托克托乃乌兰木伦河,喀齐乌兰木伦河,蒙古谓赤色为乌兰,盖即赤水。怒江上 源有池曰喀喇池,东流曰喀喇乌苏河,蒙古谓黑色为喀喇,盖即黑水。其西流即今青海,亦曰西海。 蒙古曰库可诺尔库可者,译言青,盖即青水。流沙即今戈壁,当安西州南,青海之西。是青海西北 滨戈壁,黄河、金沙江、怒江三源之间,山名昆仑而迤东山脊为昆仑之证。惟《经》叙四水所出之 方隅,前后互异,则传写之误也。《海内东经》称,西胡白玉山在流沙西,昆仑墟东。今冈底斯山北 支为葱岭,戈壁当其东。《穆天子传》亦先升昆仑之丘,复西征至西王母之邦,是迤西山脊皆为昆仑 之证。昆仑本在域中,《尔雅》以西王母与觚竹、北户、日下为四荒,则亦国名。周衰,德不及远 怪迂之说复兴,遂谓运河中国有五万里之远,又移昆仑于海外,指西王母为仙人。后儒震于怪物, 并《禹贡》昆仑而疑之。《山海经》秦、汉人据古图所为,更经错乱,加以附会,故太史公已不敢言。 然遗文轶句,犹资考证勃氏有云,自不登两龙于云辙,骋八骏于龟途,等轩辕之访百灵,方大禹 之集会计,儒、墨之说,孰使辨哉?今中外一家,西陲万里,并入图籍,文轨之盛远轶轩姒,郦氏 所称,适应今日。惜古籍散亡,仅亡大略耳。会贞按:董氏《水经注图说》甚精细。此条说昆仑亦 合。惟以为河水自蒲昌海伏流重源所出,当昆仑东北陬,则误。详见卷末。) 《山海经》曰:昆仑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守敬按:《海内西经》文。)《尔雅》曰:(朱 3
水经注疏 3 阴引度也。(守敬按:《古微书》同。)《释名》曰: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守敬按:《释水》 文。)《考异邮》曰:河者,水之气,四渎之精也,所以流化。(守敬按:《御览》六十一,《事类赋注》 六引《考异邮》同。)《元命苞》曰:五行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守敬按:《初学记》六引《元命苞》 所作信,误。)元气之腠液也。(守敬按:《文选·郭景纯〈江赋〉》注引《元命苞》,腠作凑,《古微 书》作津。)《管子》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朱无如字,越同,戴增。守敬按:原 书有如字。)故曰,水具财也。(朱具上有其字,赵同,戴删。按原书无其字,财作材。守敬按:以 上《水地》文。)而水最为大。(戴删而字,上增五害之属四字。)水有大小,有远近,水出山而流入 海者,命曰经水。引佗水(守敬按:原书引作别。)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出于地沟守敬按: 原书作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于海者,又命曰川水也。(守敬按:以上《度地》文。)《庄子》曰: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经流之大(守敬按:《秋水》文,经作泾,一作径,又或作淫。)《孝经援神契》 曰: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守敬按:《博物志》、《类聚》八、《初学记》六、《御览》八、六十 一、《事类赋注》六引《援神契》同。《白帖》六引汉作河。)《新论》(守敬按:《后汉书·桓谭传》, 谭着书二十九篇,号曰《新论》。《隋志》及新、旧《唐志》并作十七卷,已佚。)曰:四渎之源,河 最高而长,从高注下,水流激峻,故其流急。(守敬按:《类聚》九引《新论》此条,末句作故为平 地灾害。)徐干(守敬按:徐干,《魏志》附,《王粲传》。)《齐都赋》曰:川渎则河洋洋,发源昆仑, 九流分逝。(朱作游,《笺》曰:《玉海》引此《赋》作逝。赵、戴改。会贞按:《大典》本、明抄本 并作逝。)北朝沧洲,惊波沛后,浮沫扬奔。(朱浮讹作望。全校改,戴、赵改同。会贞按:《类聚》 六十一节引《齐都赋》,有此前后四句,正作浮。)《风俗通》曰:江、河、淮、济为四渎。(朱河字 在淮字下,赵同。戴乙。会贞按:《风俗通》引《尚书大传》、《礼·三正记》,以江、河、淮、济为 四渎,与《尔雅》合。此《注》盖传钞倒错,戴乙是也。)渎,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守敬按: 《山泽》文。)《白虎通》曰:其德着大,故称渎。(会贞按:《巡狩》文。德作功,《尔雅》疏引亦作 功。)《释名》曰:渎,独也,各独出其所而入海。(会贞按:亦《释水》文。即《尔雅》所云,四渎 者,发源注海者也。) 出其东北陬,(孙星衍曰:《说文》,陬,隅也。董佑诚曰:此河水自蒲昌海伏流重源所出,当昆 仑东北陬也。今中国诸山之脉,皆起自西藏阿里部落东北冈底斯山,即梵书之阿耨达山。绵亘东北 数千里,至青海之玉树土司境,为巴颜哈喇山,河源出焉。河源左右之山,统名枯尔坤,即昆仑之 转音。盖自冈底斯东,皆昆仑之脊,古所称昆仑墟,即在乎此。《山海经·西山经》称,昆仑之邱, 河水、赤水、洋水、黑水出焉。郭《注》,洋或作清。《海内西经》称,海内昆仑之墟,赤水出东南 隅,河水出东北隅、黑水出西北隅。《大荒西经》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 有大山,名曰昆仑之邱。《穆天子传》称,天子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今金沙江上源三,曰那木 齐图乌兰木伦河,托克托乃乌兰木伦河,喀齐乌兰木伦河,蒙古谓赤色为乌兰,盖即赤水。怒江上 源有池曰喀喇池,东流曰喀喇乌苏河,蒙古谓黑色为喀喇,盖即黑水。其西流即今青海,亦曰西海。 蒙古曰库可诺尔库可者,译言青,盖即青水。流沙即今戈壁,当安西州南,青海之西。是青海西北 滨戈壁,黄河、金沙江、怒江三源之间,山名昆仑而迤东山脊为昆仑之证。惟《经》叙四水所出之 方隅,前后互异,则传写之误也。《海内东经》称,西胡白玉山在流沙西,昆仑墟东。今冈底斯山北 支为葱岭,戈壁当其东。《穆天子传》亦先升昆仑之丘,复西征至西王母之邦,是迤西山脊皆为昆仑 之证。昆仑本在域中,《尔雅》以西王母与觚竹、北户、日下为四荒,则亦国名。周衰,德不及远, 怪迂之说复兴,遂谓运河中国有五万里之远,又移昆仑于海外,指西王母为仙人。后儒震于怪物, 并《禹贡》昆仑而疑之。《山海经》秦、汉人据古图所为,更经错乱,加以附会,故太史公已不敢言。 然遗文轶句,犹资考证 勃氏有云,自不登两龙于云辙,骋八骏于龟途,等轩辕之访百灵,方大禹 之集会计,儒、墨之说,孰使辨哉?今中外一家,西陲万里,并入图籍,文轨之盛远轶轩姒,郦氏 所称,适应今日。惜古籍散亡,仅亡大略耳。会贞按:董氏《水经注图说》甚精细。此条说昆仑亦 合。惟以为河水自蒲昌海伏流重源所出,当昆仑东北陬,则误。详见卷末。) 《山海经》曰:昆仑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守敬按:《海内西经》文。)《尔雅》曰:(朱
水经注疏 《笺》曰:此下当补河岀昆仑墟五字。戴依补。赵云:按《注》上文引《山海经》曰,昆仑墟在西 北,河水出其东北隅,故节去《尔雅》之文,以免重复。朱氏欲补之,未识古人裁取之妙尔。戴亦 误补。)色白;(守敬按:郭璞《注》云,发源处高洁峻凑,故水色白也。)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 黄。《物理论》〔守敬按:《隋志》,杨子《物理论》十六卷,晋征士杨泉撰。新、旧《唐志》卷同。 已佚。)曰:河色黄者,众川之流,盖浊之也。(戴云:按此十六字,当是《注》内之小《注》,故杂 在所引《尔雅》之间,书内如此类者甚多。守敬按:戴说是也。《尔雅》色黄下,即接百里一小曲 千里一曲一直二句,而《类聚》八、《御览》六十一引《物理论》此条,并有下二句,盖以郦书为据 误认《尔雅》文为《物理论》也。不知《尔雅》上言所渠并千七百一川,故下统言百里千里之曲直 《物理论》但释色黄,与下词义不相属也。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守敬按:《释水》文 汉大司马张仲《议》曰:(朱《笺》曰:按张仲事岀桓谭《新论》,而《汉书·沟洫志》议河浊不宜 溉田者,乃大司马史长安张戎,字仲功。今称大司马张仲,疑误。戴云,脱史字、功字。赵据《沟 洫志》颜《注》增功,失增史。)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竞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 〔朱令讹今,戴改,赵同。)至三月桃花水至,则河决,(守敬按:《汉书·沟洫志》,来春桃华水盛 河必羡溢。师古曰,《月令》仲舂之月,始雨水,桃始华。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 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华水耳,而《韩诗传》云,三月桃华水。此称三月,与《韩诗传》同。) 以其噎不泄也。(守敬按:《说文》,噎,饭窒也。此谓水壅塞也。)禁民勿复引河。(守敬按:《御览》 六十一、《事类賦注》六,并引张说,禁止有可字,此当据增。)是黄河兼浊河之名矣。〔守敬按:《燕 策》,齐有清济浊河,足以为固。则浊河之名久矣。)《述征记》(守敬按:《隋志》,《述征记》二卷, 郭缘生撰。《旧唐志》有郭象《述征记》二卷,当即此书,误题郭象耳。)曰:盟津河津恒浊,〔守敬 按∶盟津详本篇卷五。)方江为狭,比淮济为阔。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 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声乃过。(守敬按《初学记》二十九略引郭缘生《述征记》无水下有声字。 《御览》九百九引作伏滔《北征记》/亦云听水无声乃过,此当据增声字。)人见狐行方渡。余案《风 俗通》云:里语称狐欲渡河,无如尾何,(守敬按:《正失》文。)且狐性多疑,(守敬按:《埤雅 狐性疑,疑则不可以合类,故从孤省)故俗有狐疑之说,(会贞按:《离骚》,心犹豫而狐疑。)亦末 必一如缘生之言也。(会贞按:《颜氏家训》狐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后渡,今俗云狐疑 则又与缘生说合。《经》方言河出,郦氏因引《尔雅》色白,兼引渠并众川,色黄,又引《物理论》 张氏《议》、《述征记》详言河之浊,且牵连缕叙狐之渡河,皆下流事,殊为蔓衍。) 屈从其东南流,入于渤海。(戴删于字。守敬按:《通典》引有于字。《海内西经》作西南入渤海, 此变称东南耳。然《山海经》所云渤海,即指蒲昌海。《水经》既从《山海经》叙河入勃海后,复从 《汉书·西域传》叙葱岭于阗河注蒲昌海,是为大错勃氏此下及叙辛头河之λ南海,恒水之入东 海,《经》《注》实不相应也。) 《山海经》曰:南(守敬按:昆仑虚南也。)即从极之渊也,(孙星衍曰:郦君说从极之渊,不 知却在何处,反驳阳纡秦数之说,谬矣。)一曰中极之渊,(守敬按:《山海经》作忠极,忠、中古通。) 深三百仞,〔守敬按:《海內西经》亦云昆仑南渊,深三百仞。)惟冯夷都焉。(赵云:按《山海经》 本作冰夷,郭璞《注》,冰夷,冯夷也,即河伯也。守敬按:《庄子》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释文》 引司马彪云,《清泠传》曰:冯夷,华阴潼乡堤首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为河伯。一云,以八月 庚子浴于河而溺死。)《括地图》曰:冯夷恒乘云车,驾二龙。(戴云:按此十三字当亦是《注》内之 小《注》,故杂在所引《山海经》之间。守敬按:《山海经》,冰夷人面,乘两龙。郭《注》,画四面 各乘灵车,驾二龙。《御览》六十一引作云车。是郭本《括地图》。)河水又出于阳纡。凌门之山,(朱 陵作凌,赵同,戴作陵。守敬按:《山海经》,阳纡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郭《注》 云,皆河之枝源所出之处也。《类聚》八引《山海经》,作陵门。)而注于冯逸之山。〔守敬按:此句 当亦《海内北经》逸文。)《穆天子传》一日:天子西征,至阳纡之山,河伯冯夷之所都居,(赵云 按《穆天子传》本作无夷。《注》,无夷,冯夷也。)是惟河宗氏。天子乃沈囗璧礼焉。河伯乃与天子 披图礼典,以观天子之宝器,玉果、囗珠、(戴囗改璇。守敬按:郭璞《注》,口音旋。)烛银、金膏
水经注疏 4 《笺》曰:此下当补河出昆仑墟五字。戴依补。赵云:按《注》上文引《山海经》曰,昆仑墟在西 北,河水出其东北隅,故节去《尔雅》之文,以免重复。朱氏欲补之,未识古人裁取之妙尔。戴亦 误补。)色白;(守敬按:郭璞《注》云,发源处高洁峻凑,故水色白也。)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 黄。《物理论》(守敬按:《隋志》,杨子《物理论》十六卷,晋征士杨泉撰。新、旧《唐志》卷同。 已佚。)曰:河色黄者,众川之流,盖浊之也。(戴云:按此十六字,当是《注》内之小《注》,故杂 在所引《尔雅》之间,书内如此类者甚多。守敬按:戴说是也。《尔雅》色黄下,即接百里一小曲, 千里一曲一直二句,而《类聚》八、《御览》六十一引《物理论》此条,并有下二句,盖以郦书为据, 误认《尔雅》文为《物理论》也。不知《尔雅》上言所渠并千七百一川,故下统言百里千里之曲直。 《物理论》但释色黄,与下词义不相属也。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守敬按:《释水》文。 汉大司马张仲《议》曰:(朱《笺》曰:按张仲事出桓谭《新论》,而《汉书·沟洫志》议河浊不宜 溉田者,乃大司马史长安张戎,字仲功。今称大司马张仲,疑误。戴云,脱史字、功字。赵据《沟 洫志》颜《注》增功,失增史。)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竞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 (朱令讹今,戴改,赵同。)至三月桃花水至,则河决,(守敬按:《汉书·沟洫志》,来春桃华水盛, 河必羡溢。师古曰,《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 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华水耳,而《韩诗传》云,三月桃华水。此称三月,与《韩诗传》同。) 以其噎不泄也。(守敬按:《说文》,噎,饭窒也。此谓水壅塞也。)禁民勿复引河。(守敬按:《御览》 六十一、《事类赋注》六,并引张说,禁止有可字,此当据增。)是黄河兼浊河之名矣。(守敬按:《燕 策》,齐有清济浊河,足以为固。则浊河之名久矣。)《述征记》(守敬按:《隋志》,《述征记》二卷, 郭缘生撰。《旧唐志》有郭象《述征记》二卷,当即此书,误题郭象耳。)曰:盟津河津恒浊,(守敬 按:盟津详本篇卷五。)方江为狭,比淮、济为阔。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 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声乃过。(守敬按:《初学记》二十九略引郭缘生《述征记》无水下有声字。 《御览》九百九引作伏滔《北征记》,亦云听水无声乃过,此当据增声字。)人见狐行方渡。余案《风 俗通》云:里语称狐欲渡河,无如尾何,(守敬按:《正失》文。)且狐性多疑,(守敬按:《埤雅》, 狐性疑,疑则不可以合类,故从孤省。)故俗有狐疑之说,(会贞按:《离骚》,心犹豫而狐疑。)亦未 必一如缘生之言也。(会贞按:《颜氏家训》,狐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后渡,今俗云狐疑。 则又与缘生说合。《经》方言河出,郦氏因引《尔雅》色白,兼引渠并众川,色黄,又引《物理论》、 张氏《议》、《述征记》详言河之浊,且牵连缕叙狐之渡河,皆下流事,殊为蔓衍。) 屈从其东南流,入于渤海。(戴删于字。守敬按:《通典》引有于字。《海内西经》作西南入渤海, 此变称东南耳。然《山海经》所云渤海,即指蒲昌海。《水经》既从《山海经》叙河入勃海后,复从 《汉书·西域传》叙葱岭于阗河注蒲昌海,是为大错 勃氏此下及叙辛头河之入南海,恒水之入东 海,《经》、《注》实不相应也。) 《山海经》曰:南(守敬按:昆仑虚南也。)即从极之渊也,(孙星衍曰:郦君说从极之渊,不 知却在何处,反驳阳纡秦数之说,谬矣。)一曰中极之渊,(守敬按:《山海经》作忠极,忠、中古通。) 深三百仞,(守敬按:《海内西经》亦云昆仑南渊,深三百仞。)惟冯夷都焉。(赵云:按《山海经》 本作冰夷,郭璞《注》,冰夷,冯夷也,即河伯也。守敬按:《庄子》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释文》 引司马彪云,《清泠传》曰:冯夷,华阴潼乡堤首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为河伯。一云,以八月 庚子浴于河而溺死。)《括地图》曰:冯夷恒乘云车,驾二龙。(戴云:按此十三字当亦是《注》内之 小《注》,故杂在所引《山海经》之间。守敬按:《山海经》,冰夷人面,乘两龙。郭《注》,画四面 各乘灵车,驾二龙。《御览》六十一引作云车。是郭本《括地图》。)河水又出于阳纡。凌门之山,(朱 陵作凌,赵同,戴作陵。守敬按:《山海经》,阳纡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郭《注》 云,皆河之枝源所出之处也。《类聚》八引《山海经》,作陵门。)而注于冯逸之山。(守敬按:此句 当亦《海内北经》逸文。)《穆天子传》一曰:天子西征,至阳纡之山,河伯冯夷之所都居,(赵云: 按《穆天子传》本作无夷。《注》,无夷,冯夷也。)是惟河宗氏。天子乃沈�璧礼焉。河伯乃与天子 披图礼典,以观天子之宝器,玉果、�珠、(戴�改璇。守敬按:郭璞《注》,�音旋。)烛银、金膏
水经注疏 等物。(守敬按:以上《穆天子传》文。)皆《河图》所载,河伯以礼穆王。(守敬按:二句郭《注》 文。)视图,方乃导以西迈矣。(守敬按:此句约《穆天子传》文。)粤在伏羲,受龙马图于河,八卦 是也。(守敬按:《周易正羲序》、孔安图、马融、王肃、姚信等并云,伏牺得《河图》而作《易》。 《礼记·礼运》疏引《中候注》,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故《命历序》 曰:《河图》,帝王之阶,图载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后尧坛于河,受《龙图》,(守敬按:《路史余论》 六引孙氏《瑞图》云,帝尧即位,坐河渚,神龙赤色,负图而至,备载山泽河海之形,国土之分域。 亦见《洛水》篇。)作《握河记》。(守敬按:《初学记》九引《帝王世纪》云,尧率诸侯群臣沈璧于 洛河,受图书。今《尚书中侯握河纪》之篇是也。《文选·王元长〈曲水诗序》注引《世纪》作《握 河记》,与此同考《诗》、《周礼》、《礼记》三《疏》及《路史》,并称《握河记》。)逮虞舜、夏、商 咸亦受焉。(守敬按:并见《洛水篇》)李尤(守敬按∶李尤见《后汉书·文苑传》)《盟津铭》:洋 洋河水,朝宗于海。径自中州,《龙图》所在。(守敬按:《类聚》八引此铭,朝作赴,径作经。)《淮 南子》曰:昔禹治洪水,身祷阳纡。(朱身作具,赵、戴同。守敬按:《修条训》,禹之为水,以身解 于阳眄之河。高诱《注》,为治水解祷,以身为质。又《蜀志·务正传》注引作以身请于阳盱之河。 《文选·应休琏〈与广川长岑文瑜书》注引作以身解于阳旴之河。据诸书称身,则此具祷确为身祷 之误。原书眄与纡声不近,乃盱之误,《蜀志》注作盱,可证。《文选》注作口于,又以形近错出勃 以阳盱即阳纡,故直引作阳纡。)盖于此也。高诱以为阳纡,秦薮,非也。(守敬按:《修务训》高》 阳盱河盖在秦地。又《囗形训》,九薮,一日秦之阳纡,《注》,盖在冯翊池阳。是高以为阳纡秦薮也 勃氏盖据《山海经》、《穆天子传》,谓阳纡去秦甚远,故驳秦薮之说,而郝懿行斥其谬。) 释氏《西域志》曰:(戴志改记,下同。守礅按:《类聚》七十六引释道安《西域志》三条,《御 览》七百九十七引释道安《西域志》六条。《通典》一百九十一云,诸家纂西域事。多引道安《西域 志》等书。又一百九十三云,诸家纪天竺事,多录诸僧法明、道安之流。此《注》屡引释氏《西域 志》,即道安之书无疑。然则本当作志《注》下文或作记,又作传,乃变文耳。戴不惟改传作记 并尽改志作记,失考甚矣。又按《高僧释道安传》,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安以 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乃以释命氏后获《增一回含),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 称释种。既悬与经符,遂为永式。然则中郾以释为姓耆,自道安始。加以道安名重,人共知之,故 《注》引其说,只称释氏,后文论昆仑条,且只称释云焉。朱氏不察,谓释云富是僧名,误矣。)阿 耨达太山,(赵作大山。)其上有大渊水,(会贞按:《大唐西域记》一,阿那婆答多池,唐言无热恼 池,旧曰阿耨达池,讹也。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里。金、银、琉璃、颇胝,饰其岸焉 金沙弥漫,清波皎镜,大地菩萨以原力故,化为龙王,于中潜宅,出清泠水。是以池东面银牛口 流岀殖伽河,绕池一币,入东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岀信度河,绕池-币,入西南海。池西面琉 璃马口,流出缚刍河,绕池一币,入西北海。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岀徙多河,绕池一币,入东北海。 或曰潜流地下,岀积石山,即徙多河之流,为中国之河源。阿耨达池,盖即此大渊水。因池在山上, 故亦有阿耨达之名。下文新头河,即信度河,恒水即殖伽河,下卷出葱岭西流之水,即缚刍河,出 于阗南山之水,即徙多河勃氏叙四大水与《西域记》合。此不接言山出四大水,而言出六大水者, 因山即昆仑山,而以《山海经》昆仑所出之水为说也。)宫殿楼观甚大焉,山即昆仑山也。(守敬按 康泰《扶南传》谓阿耨达山即昆仑山,引见后。《括地志》,阿耨达山亦名建末达山,亦名昆仑山。) 《穆天子传》二曰: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朱作天子升昆仑,封丰隆 之葬,赵同,戴依原书增。守敬按:今本《穆天子传》作而丰口隆之葬,然《西山经》郭《注》引 《传》,与此文合,此足以正今本之脱误。全云,吴中沉氏本,葬作莽,谓雷师不应有葬地也。)丰 隆,雷公也。〔守敬按:郭《注》,丰隆筮御云,得大壮卦,遂为雷师。《初学记》,雷神曰雷公。)雷 电龙(朱《笺》曰:三字误。赵云:按三字句截,龙即垄字,古通用。《沔水注》,龙下,地名也, 有邱郭坟墟。即是此义。戴改作黄帝宫。)即阿耨达宫也。其山出六大水。山西有大水,名新头河。 会贞按:《海内西经》,昆仑之虚,赤水出东南隅,河水出东北隅,洋水、黑水出西北隅,弱水、 青水出西南隅。盖即《注》所云六大水,而《注》不出水名,随言山西有大水名新头河,下又言山
水经注疏 5 等物。(守敬按:以上《穆天子传》文。)皆《河图》所载,河伯以礼穆王。(守敬按:二句郭《注》 文。)视图,方乃导以西迈矣。(守敬按:此句约《穆天子传》文。)粤在伏羲,受龙马图于河,八卦 是也。(守敬按:《周易正羲序》、孔安图、马融、王肃、姚信等并云,伏牺得《河图》而作《易》。 《礼记·礼运》疏引《中候注》,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故《命历序》 曰:《河图》,帝王之阶,图载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后尧坛于河,受《龙图》,(守敬按:《路史余论》 六引孙氏《瑞图》云,帝尧即位,坐河渚,神龙赤色,负图而至,备载山泽河海之形,国土之分域。 亦见《洛水》篇。)作《握河记》。(守敬按:《初学记》九引《帝王世纪》云,尧率诸侯群臣沈璧于 洛河,受图书。今《尚书中侯握河纪》之篇是也。《文选·王元长〈曲水诗序〉》注引《世纪》作《握 河记》,与此同考《诗》、《周礼》、《礼记》三《疏》及《路史》,并称《握河记》。)逮虞舜、夏、商 咸亦受焉。(守敬按:并见《洛水篇》。)李尤(守敬按:李尤见《后汉书·文苑传》。)《盟津铭》:洋 洋河水,朝宗于海。径自中州,《龙图》所在。(守敬按:《类聚》八引此铭,朝作赴,径作经。)《淮 南子》曰:昔禹治洪水,身祷阳纡。(朱身作具,赵、戴同。守敬按:《修条训》,禹之为水,以身解 于阳眄之河。高诱《注》,为治水解祷,以身为质。又《蜀志·务正传》注引作以身请于阳盱之河。 《文选·应休琏〈与广川长岑文瑜书〉》注引作以身解于阳盱之河。据诸书称身,则此具祷确为身祷 之误。原书眄与纡声不近,乃盱之误,《蜀志》注作盱,可证。《文选》注作�于,又以形近错出 勃 以阳盱即阳纡,故直引作阳纡。)盖于此也。高诱以为阳纡,秦薮,非也。(守敬按:《修务训》高《注》, 阳盱河盖在秦地。又《�形训》,九薮,一日秦之阳纡,《注》,盖在冯翊池阳。是高以为阳纡秦薮也 勃氏盖据《山海经》、《穆天子传》,谓阳纡去秦甚远,故驳秦薮之说,而郝懿行斥其谬。) 释氏《西域志》曰:(戴志改记,下同。守敬按:《类聚》七十六引释道安《西域志》三条,《御 览》七百九十七引释道安《西域志》六条。《通典》一百九十一云,诸家纂西域事。多引道安《西域 志》等书。又一百九十三云,诸家纪天竺事,多录诸僧法明、道安之流。此《注》屡引释氏《西域 志》,即道安之书无疑。然则本当作志,《注》下文或作记,又作传,乃变文耳。戴不惟改传作记, 并尽改志作记,失考甚矣。又按《高僧释道安传》,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安以 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乃以释命氏后获《增一阿含》,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 称释种。既悬与经符,遂为永式。然则中国以释为姓者,自道安始。加以道安名重,人共知之,故 《注》引其说,只称释氏,后文论昆仑条,且只称释云焉。朱氏不察,谓释云富是僧名,误矣。)阿 耨达太山,(赵作大山。)其上有大渊水,(会贞按:《大唐西域记》一,阿那婆答多池,唐言无热恼 池,旧曰阿耨达池,讹也。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里。金、银、琉璃、颇胝,饰其岸焉。 金沙弥漫,清波皎镜,大地菩萨以原力故,化为龙王,于中潜宅,出清泠水。是以池东面银牛口, 流出殖伽河,绕池一币,入东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绕池一币,入西南海。池西面琉 璃马口,流出缚刍河,绕池一币,入西北海。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出徙多河,绕池一币,入东北海。 或曰潜流地下,出积石山,即徙多河之流,为中国之河源。阿耨达池,盖即此大渊水。因池在山上, 故亦有阿耨达之名。下文新头河,即信度河,恒水即殖伽河,下卷出葱岭西流之水,即缚刍河,出 于阗南山之水,即徙多河 勃氏叙四大水与《西域记》合。此不接言山出四大水,而言出六大水者, 因山即昆仑山,而以《山海经》昆仑所出之水为说也。)宫殿楼观甚大焉,山即昆仑山也。(守敬按: 康泰《扶南传》谓阿耨达山即昆仑山,引见后。《括地志》,阿耨达山亦名建末达山,亦名昆仑山。) 《穆天子传》二曰: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朱作天子升昆仑,封丰隆 之葬,赵同,戴依原书增。守敬按:今本《穆天子传》作而丰口隆之葬,然《西山经》郭《注》引 《传》,与此文合,此足以正今本之脱误。全云,吴中沉氏本,葬作莽,谓雷师不应有葬地也。)丰 隆,雷公也。(守敬按:郭《注》,丰隆筮御云,得大壮卦,遂为雷师。《初学记》,雷神曰雷公。)雷 电龙(朱《笺》曰:三字误。赵云:按三字句截,龙即垄字,古通用。《沔水注》,龙下,地名也, 有邱郭坟墟。即是此义。戴改作黄帝宫。)即阿耨达宫也。其山出六大水。山西有大水,名新头河。 (会贞按:《海内西经》,昆仑之虚,赤水出东南隅,河水出东北隅,洋水、黑水出西北隅,弱水、 青水出西南隅。盖即《注》所云六大水,而《注》不出水名,随言山西有大水名新头河,下又言山
水经注疏 西南有恒水,盖隐隐以新头河、恒水为六水之二水,而不直言二水为《山海经》何水,此郦氏之慎 也。)郭义恭《广志》曰:甘水也。在西域之东,名曰新陶水。山在天竺国西,水甘,故曰甘水。有 石盐,白如水精,(会贞按:《书钞》一百四十六引《吴时外国传》,天竺国有新陶水,水甘美,下有 石盐,白如水精。与《广志》合。而《梁书·海南诸国传》云,恒水甘美,下有真盐,色白如水精 以新陶水文混入恒水。非也。《御览》五十九引《南州异物志》,恒水一号新陶水,水特甘香,下有 真盐,混恒水、新陶二水为一。尤非也。)大段则破而用之。(朱《笺》日:大段当作火煅。全、赵 依改,戴谓朱说非。)康泰曰:(守敬按:此注下文称康泰《扶南传》,《隋志》不着录,而《御览》 亦屡引之。又《御览》三百五十九引康泰《吴时外国传》,据《梁书·海南诸国传》吴孙权遣宣化从 事朱应、中郎康泰通诸国,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因立记传。然则《吴时外国传》,其总名, 《扶南传》又其书之一种。此言安息等国,当《吴时外国传》文也。)安息、月支、(戴支作氏。守 敬按:二字古通。安息、月氏,并详下卷。)天竺、(守敬按:《通典》,天竺,后汉通焉,即前汉身 毒国,在葱岭之南,去月氏东南数千里,地方三万余里。其中分为五天竺,一日中天竺,二曰东天 竺,三曰南天竺,四曰西天竺,五曰北天竺。地各数千里,城邑数百。南天竺际大海,北天竺距雪 山,东天竺东际大海,与扶南、林邑接,但隔小海,西天竺与囗宾、波斯接,中天竺据四天竺之间。) 至伽那调洲,(朱洲作御,赵、戴同。会贞按:后文引康泰《扶南传》曰,从伽那调洲西南入大湾。 即此所指也,则御乃洲之误。)皆仰此盐。(会贞按:《书钞》一百四十六引《南州异物志》,盐水 万国毕仰。)释法显曰:度葱岭已,入北天竺境。于此顺岭,西南行十五日,其道艰阻,(朱作囗 《笺》曰:一作阻。赵仍,戴改。)崖岸险绝,其山惟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欲进则投足无所。 下有水,名新头河。昔人有凿石通路施倚梯者ξ朱倚作傍,赵据黄本改,戴作倚。守敬按:《大典》 本、明抄本并作倚。)凡度七百梯。度已(朱下度字作渡在梯上,赵改乙,戴改乙同,)蹑悬纟亘 过河,(朱悬作县,赵同,戴作悬。守敬按:慧琳《法显传音义》改纟亘作为,云古恒反。《说文》, 为,大索也,从纟,恒声。《传》作纟,音桓,非,亦传写脱去心也。)河两岸相去咸八十步。(守 敬按:《佛国记》作减八十步,后文又称减由句,《左传·昭士四年》,叔鱼之罪,不为末减。服虔读 减为咸,盖古字通。)九译所绝,(朱作九驿,《笺》曰:《法显传》作九驿所记。谢兆申云,驿当作 译。赵改译,云:按谢说是。《温水注》引《林邑记》日,重九译而来。《旧唐书·张仲武传》,李德 裕铭云,万里昆夷,九译而通。李商隐诗还期九译通。九译所绝,道路险远,无人行迹也。绝字 义长。戴改译同)汉之张骞、甘英皆不至也。(会贞按:以上《佛国记》文。据《注》下文,谓法 显所指在囗宾之境,即县度也。《汉书·西域传》,武帝始通囗宾。又云,元帝放囗宾使者于县度。 则囗宾往来经县度明矣。《张骞传》,骞至大夏还,并南山。大夏即塞王君囗宾者也。骞自口宾还, 非道县度而何?《后汉书·西域传》,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虽不言过县度,然 《班超传》云,超逾葱岭,迄县度。英随超在西域,亦未必非出其途也。法显欲夸己之至,而谓骞、 英皆不至,未足据也。)余诊诸史传,即所谓囗宾之境,有盘石之囗登,(守敬按:《汉书》作盘石阪。 徐松曰,《西域记》,咀叉始罗国东南行二百余里,度大石门。)道狭尺余,行者骑步相持,为桥相引, 〔守敬按:《汉书》作绳索相引。)二十许里,(赵据《汉书·西域传》十改千,戴谓千字误,当以十 为正,与齐召南说同。守敬按:《唐西域记》,乌刺尸国,东南登山屐险,度铁桥行千余里,至迦湿 弥罗国,即囗宾也。是合度桥及以后所行,共千余里至宾。口宾尚在县度之西,足征盘石无二千 余里矣。)方到县度。(朱作县渡,下同。赵渡改度,戴改同,县作悬。守敬按:明抄本、黄本并作 悬。)阻险危害,不可胜言。(守敬按:自盘石句至此,《汉书·西域传》口宾国下文。)郭义恭曰 乌口乇之西,(守敬按:《汉书·西域传》,乌囗乇国治乌囗乇城,东北至者护治所四千八百九十二里 北与子合、蒲梨,西与难兜接。后魏为权于摩国。《清通考》,当今巴达克山地,在葱岭西。)有悬度 之国,(守敬按:《汉书·西域传》,县度去都护治所五千二百里,合乌囗乇去都护治所计之,是悬度 在乌囗乇、西一百二十八里。又《后汉书》,德若国下云,自皮山西南经乌囗乇,涉县度,历宾, 则县度在乌囗乇、囗宾间。)山溪不通,引绳而度,故国得其名也。(守敬按:《汉书·西域传》,乌 囗乇西有县度,县度者,石山也,溪谷不通,以绳索相引而度。为郭所本。)其人山居,佃于石壁间
水经注疏 6 西南有恒水,盖隐隐以新头河、恒水为六水之二水,而不直言二水为《山海经》何水,此郦氏之慎 也。)郭义恭《广志》曰:甘水也。在西域之东,名曰新陶水。山在天竺国西,水甘,故曰甘水。有 石盐,白如水精,(会贞按:《书钞》一百四十六引《吴时外国传》,天竺国有新陶水,水甘美,下有 石盐,白如水精。与《广志》合。而《梁书·海南诸国传》云,恒水甘美,下有真盐,色白如水精。 以新陶水文混入恒水。非也。《御览》五十九引《南州异物志》,恒水一号新陶水,水特甘香,下有 真盐,混恒水、新陶二水为一。尤非也。)大段则破而用之。(朱《笺》曰:大段当作火煅。全、赵 依改,戴谓朱说非。)康泰曰:(守敬按:此注下文称康泰《扶南传》,《隋志》不着录,而《御览》 亦屡引之。又《御览》三百五十九引康泰《吴时外国传》,据《梁书·海南诸国传》吴孙权遣宣化从 事朱应、中郎康泰通诸国,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因立记传。然则《吴时外国传》,其总名, 《扶南传》又其书之一种。此言安息等国,当《吴时外国传》文也。)安息、月支、(戴支作氏。守 敬按:二字古通。安息、月氏,并详下卷。)天竺、(守敬按:《通典》,天竺,后汉通焉,即前汉身 毒国,在葱岭之南,去月氏东南数千里,地方三万余里。其中分为五天竺,一曰中天竺,二曰东天 竺,三曰南天竺,四曰西天竺,五曰北天竺。地各数千里,城邑数百。南天竺际大海,北天竺距雪 山,东天竺东际大海,与扶南、林邑接,但隔小海,西天竺与�宾、波斯接,中天竺据四天竺之间。) 至伽那调洲,(朱洲作御,赵、戴同。会贞按:后文引康泰《扶南传》曰,从伽那调洲西南入大湾。 即此所指也,则御乃洲之误。)皆仰此盐。(会贞按:《书钞》一百四十六引《南州异物志》,盐水, 万国毕仰。)释法显曰:度葱岭已,入北天竺境。于此顺岭,西南行十五日,其道艰阻,(朱作�, 《笺》曰:一作阻。赵仍,戴改。)崖岸险绝,其山惟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欲进则投足无所。 下有水,名新头河。昔人有凿石通路施倚梯者,(朱倚作傍,赵据黄本改,戴作倚。守敬按:《大典》 本、明抄本并作倚。)凡度七百梯。度已,(朱下度字作渡,在梯上,赵改乙,戴改乙同,)蹑悬纟亘 过河,(朱悬作县,赵同,戴作悬。守敬按:慧琳《法显传音义》改纟亘作ㄌ,云古恒反。《说文》, ㄌ,大索也,从纟,恒声。《传》作纟亘,音桓,非,亦传写脱去心也。)河两岸相去咸八十步。(守 敬按:《佛国记》作减八十步,后文又称减由旬,《左传·昭十四年》,叔鱼之罪,不为末减。服虔读 减为咸,盖古字通。)九译所绝,(朱作九驿,《笺》曰:《法显传》作九驿所记。谢兆申云,驿当作 译。赵改译,云:按谢说是。《温水注》引《林邑记》曰,重九译而来。《旧唐书·张仲武传》,李德 裕铭云,万里昆夷,九译而通。李商隐诗,还期九译通。九译所绝,道路险远,无人行迹也。绝字 义长。戴改译同。)汉之张骞、甘英皆不至也。(会贞按:以上《佛国记》文。据《注》下文,谓法 显所指在�宾之境,即县度也。《汉书·西域传》,武帝始通�宾。又云,元帝放�宾使者于县度。 则�宾往来经县度明矣。《张骞传》,骞至大夏还,并南山。大夏即塞王君�宾者也。骞自�宾还, 非道县度而何?《后汉书·西域传》,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虽不言过县度,然 《班超传》云,超逾葱岭,迄县度。英随超在西域,亦未必非出其途也。法显欲夸己之至,而谓骞、 英皆不至,未足据也。)余诊诸史传,即所谓�宾之境,有盘石之�登,(守敬按:《汉书》作盘石阪。 徐松曰,《西域记》,咀叉始罗国东南行二百余里,度大石门。)道狭尺余,行者骑步相持,ㄌ桥相引, (守敬按:《汉书》作绳索相引。)二十许里,(赵据《汉书·西域传》十改千,戴谓千字误,当以十 为正,与齐召南说同。守敬按:《唐西域记》,乌刺尸国,东南登山履险,度铁桥行千余里,至迦湿 弥罗国,即�宾也。是合度桥及以后所行,共千余里至�宾。�宾尚在县度之西,足征盘石无二千 余里矣。)方到县度。(朱作县渡,下同。赵渡改度,戴改同,县作悬。守敬按:明抄本、黄本并作 悬。)阻险危害,不可胜言。(守敬按:自盘石句至此,《汉书·西域传》�宾国下文。)郭义恭曰: 乌�乇之西,(守敬按:《汉书·西域传》,乌�乇国治乌�乇城,东北至者护治所四千八百九十二里, 北与子合、蒲梨,西与难兜接。后魏为权于摩国。《清通考》,当今巴达克山地,在葱岭西。)有悬度 之国,(守敬按:《汉书·西域传》,县度去都护治所五千二百里,合乌�乇去都护治所计之,是悬度 在乌�乇、西一百二十八里。又《后汉书》,德若国下云,自皮山西南经乌�乇,涉县度,历�宾, 则县度在乌�乇、�宾间。)山溪不通,引绳而度,故国得其名也。(守敬按:《汉书·西域传》,乌 �乇西有县度,县度者,石山也,溪谷不通,以绳索相引而度。为郭所本。)其人山居,佃于石壁间
水经注疏 守敬按:《汉书》山居田石间。)累石为室,民接手而饮,所谓犭爰饮也。(守敬按:《汉书·西域 传》无所谓犭爰饮也句。师古云,如犭爰之为,此当是《汉书》古注语,故郦氏得引之,师古盗袭 而没其名耳。例见余《汉书古注辑存》。)有白草、(朱草讹作羊,赵、戴改。)小步马。(赵依《汉书》 小上补出字。守敬按:无出字亦通,郦氏抄略《汉书》文,不必补也。)有驴无牛。是其悬度乎?(守 敬按:自山居以下至有驴无牛,皆《汉书·西域传》叙乌囗乇文勃氏惟间以犭爰饮句耳。至县度 事则传接叙于后,此概属之县度,与《汉书》不合。)释法显又言:度河〔守敬按:谓新头河也。) 便到乌长国(朱长作苌,下同。赵、戴改长。守敬按:《大典》本、黄本并作长。《佛国记》,法显自 子合南行四日,入葱岭山,到于麾国又行二十五日,到竭义国,又西行一月,度葱岭,又西南行十 五日,渡河到乌苌国。《北史》,权于摩国,故乌囗乇国也。后复载乌苌国,是乌苌与乌囗乇为二国, 相去绝远。而《唐书》云,乌茶者,一名乌仗那,一名乌苌,西距囗宾四百里。《唐书》因苌、茶音 近,以乌苌为乌茶,或因茶、口乇音同,遂混乌茶、乌囗乇为一。不知《汉书·西域传》云,口宾 东至乌囗乇二千二百五十里,何止距四百里乎?)乌长国即是北天竺,(守敬按:《佛国记》文。《伽 蓝记》,乌场国北接葱岭,南连天竺,土气和囗〓,地方数千里。)佛所到国也。佛遗足迹于此,其 迹长短在人心念,至今犹尔。(守敬按:《佛国记》文。《洛阳伽蓝记》,乌场国,王城北八十里,有 如来履石之迹,起塔笼之。履石之处,若水践泥,量之不足,或长或短。)及晒衣石尚在。(守敬按 《佛国记》,石高丈四,阔二丈许,一《伽蓝记》,宋云出乌场国城外,寻如来教迹,水东有佛晒衣 处。初如来在乌场国行化,龙王囗怒,兴边平。大风雨。佛僧伽黎表裹通湿。雨止,佛在石下东面 而坐,晒袈裟。年岁虽久,彪炳若新,非直条缝明见,至于细缕亦新。乍往观之,如似未彻,假令 刮削,其文转明。佛坐处及晒衣所,并有塔记。)新头河又西南流,屈而东南流,迳中天竺国。(守 敬按:中天竺详上。)两岸平地,有国名毗荼,佛法兴盛。(守敬按:《佛国记》,南度小雪山至罗夷 国,南下行十日,到跋那国。从此东行三日,复渡新头河两岸皆平地,过河有国名毗茶,佛法兴 盛。)又迳蒲那般河,〔朱无般字,《筅》日:蒲,《法显传》作捕。赵改捕,据黄本校增般字,戴仍 蒲,增同。)河边左右,有二十僧伽蓝。(守敬按:三句,《佛国记》文。玄应《大集日藏分经音义》 日,僧伽蓝,旧译云村,此应讹也、正言僧伽罗,此云众园也。《纟番译名义集》七称《僧史略》 云,为众人园圃。园圃,生殖之所,佛弟子则生殖道芽圣果也。)此水流迳摩头罗国,(朱讹作迳流, 赵删迳字,戴删流迳二字。守敬按:《佛国记》,从毗荼国东南行,减八十由延。到一国,名摩头罗, 又经捕那河。以摩头罗、捕那河连叙,则捕那河流迳摩头罗审矣。)而下合新头河。自河以西,〔守 敬按:《佛国记》于叙捕那河下云,凡沙河已西,天竺诸国,国王皆笃信佛法。据记前叙度沙河,在 敦煌、鄯善间,郦氏嫌其太远,改作自河以西,盖即指捕那河,下从是以南,亦谓捕那河南也。)天 竺诸国,自是以南,皆为中国,人民殷富。〔守敬按:《佛国记》作殷乐。《后汉书·西域传论》注引 《天竺国记》,亦云中天竺人殷乐。)中国者,服食与中国同,故名之为中国也。(守敬按:《佛国记》, 乌苌国是正北天竺,尽作中天竺语。中天竺所谓中国,俗人衣服饮食亦与中国同,只谓北天竺语既 与中天竺同,服食亦与中天竺同。此中国即指中天竺,非指诸夏之中国也。若注所解,是谓服食与 诸夏同矣,非《佛国记》之意。中天竺详上。)泥洹已来,圣众所行威仪法则,相承不绝。自新头河 〔会贞按:《佛国记》,渡新头河便到乌苌国。又云,复渡新头河,有国名毗荼。故下言自渡新头河 至南天竺,即承上渡新头河为说。《注》引其辞,但作自新头河,省渡字,则不知指何处。盖新头河 源流数千里,绕天竺北西两面,安得泛云自新头河,至南天竺乎?此郦氏删节之过。)至南天竺国 〔会贞按南天竺详下。迄于南海,四万里也。朱四下有五字,赵同,戴无。自泥洹已来以下,并 《佛国记》文。)《释氏西域记》曰:新头河,经囗宾,(宾详上。)犍越、(会贞按:下卷叙葱岭西 流之水,两称犍陀越。)摩诃剌诸国,(朱诃讹作河。赵改,戴改同。守敬按:摩诃剌,《唐西域记》 十一作摩诃剌佗,云南印度境,都城西临大河,周三十余里。《佛祖统纪》《五印图》摩诃咤。)而 入南海,是也。(董佑诚曰:新头河《注》引郭义恭《广志》曰,甘水在西域之东,名曰新陶水,释 典亦作辛头河,《大唐西域记》作信度河,《梁史·诸夷传》谓新陶河总曰恒水,非也。今痕都斯坦 有河,东西二源,俱岀北境,西南流折而东南流,至痕都斯坦所居阿噶拉城北而合。南流迳城东 7
水经注疏 7 (守敬按:《汉书》山居田石间。)累石为室,民接手而饮,所谓犭爰饮也。(守敬按:《汉书·西域 传》无所谓犭爰饮也句。师古云,如犭爰之为,此当是《汉书》古注语,故郦氏得引之,师古盗袭 而没其名耳。例见余《汉书古注辑存》。)有白草、(朱草讹作羊,赵、戴改。)小步马。(赵依《汉书》 小上补出字。守敬按:无出字亦通,郦氏抄略《汉书》文,不必补也。)有驴无牛。是其悬度乎?(守 敬按:自山居以下至有驴无牛,皆《汉书·西域传》叙乌�乇文 勃氏惟间以犭爰饮句耳。至县度 事则传接叙于后,此概属之县度,与《汉书》不合。)释法显又言:度河(守敬按:谓新头河也。) 便到乌长国(朱长作苌,下同。赵、戴改长。守敬按:《大典》本、黄本并作长。《佛国记》,法显自 子合南行四日,入葱岭山,到于麾国又行二十五日,到竭义国,又西行一月,度葱岭,又西南行十 五日,渡河到乌苌国。《北史》,权于摩国,故乌�乇国也。后复载乌苌国,是乌苌与乌�乇为二国, 相去绝远。而《唐书》云,乌茶者,一名乌仗那,一名乌苌,西距�宾四百里。《唐书》因苌、茶音 近,以乌苌为乌茶,或因茶、�乇音同,遂混乌茶、乌�乇为一。不知《汉书·西域传》云,�宾 东至乌�乇二千二百五十里,何止距四百里乎?)乌长国即是北天竺,(守敬按:《佛国记》文。《伽 蓝记》,乌场国北接葱岭,南连天竺,土气和�〓,地方数千里。)佛所到国也。佛遗足迹于此,其 迹长短在人心念,至今犹尔。(守敬按:《佛国记》文。《洛阳伽蓝记》,乌场国,王城北八十里,有 如来履石之迹,起塔笼之。履石之处,若水践泥,量之不足,或长或短。)及晒衣石尚在。(守敬按: 《佛国记》,石高丈四,阔二丈许,一《伽蓝记》,宋云出乌场国城外,寻如来教迹,水东有佛晒衣 处。初如来在乌场国行化,龙王�怒,兴边平。大风雨。佛僧伽黎表裹通湿。雨止,佛在石下东面 而坐,晒袈裟。年岁虽久,彪炳若新,非直条缝明见,至于细缕亦新。乍往观之,如似未彻,假令 刮削,其文转明。佛坐处及晒衣所,并有塔记。)新头河又西南流,屈而东南流,迳中天竺国。(守 敬按:中天竺详上。)两岸平地,有国名毗荼,佛法兴盛。(守敬按:《佛国记》,南度小雪山至罗夷 国,南下行十日,到跋那国。从此东行三日,复渡新头河,两岸皆平地,过河有国名毗荼,佛法兴 盛。)又迳蒲那般河,(朱无般字,《笺》曰:蒲,《法显传》作捕。赵改捕,据黄本校增般字,戴仍 蒲,增同。)河边左右,有二十僧伽蓝。(守敬按:二句,《佛国记》文。玄应《大集日藏分经音义》 曰,僧伽蓝,旧译云村,此应讹也。正言僧伽罗磨,此云众园也。《纟番译名义集》七称《僧史略》 云,为众人园圃。园圃,生殖之所,佛弟子则生殖道芽圣果也。)此水流迳摩头罗国,(朱讹作迳流, 赵删迳字,戴删流迳二字。守敬按:《佛国记》,从毗荼国东南行,减八十由延。到一国,名摩头罗, 又经捕那河。以摩头罗、捕那河连叙,则捕那河流迳摩头罗审矣。)而下合新头河。自河以西,(守 敬按:《佛国记》于叙捕那河下云,凡沙河已西,天竺诸国,国王皆笃信佛法。据记前叙度沙河,在 敦煌、鄯善间,郦氏嫌其太远,改作自河以西,盖即指捕那河,下从是以南,亦谓捕那河南也。)天 竺诸国,自是以南,皆为中国,人民殷富。(守敬按:《佛国记》作殷乐。《后汉书·西域传论》注引 《天竺国记》,亦云中天竺人殷乐。)中国者,服食与中国同,故名之为中国也。(守敬按:《佛国记》, 乌苌国是正北天竺,尽作中天竺语。中天竺所谓中国,俗人衣服饮食亦与中国同,只谓北天竺语既 与中天竺同,服食亦与中天竺同。此中国即指中天竺,非指诸夏之中国也。若注所解,是谓服食与 诸夏同矣,非《佛国记》之意。中天竺详上。)泥洹已来,圣众所行威仪法则,相承不绝。自新头河 (会贞按:《佛国记》,渡新头河便到乌苌国。又云,复渡新头河,有国名毗荼。故下言自渡新头河 至南天竺,即承上渡新头河为说。《注》引其辞,但作自新头河,省渡字,则不知指何处。盖新头河 源流数千里,绕天竺北西两面,安得泛云自新头河,至南天竺乎?此郦氏删节之过。)至南天竺国, (会贞按:南天竺详下。迄于南海,四万里也。朱四下有五字,赵同,戴无。自泥洹已来以下,并 《佛国记》文。)《释氏西域记》曰:新头河,经�宾,(�宾详上。)犍越、(会贞按:下卷叙葱岭西 流之水,两称犍陀越。)摩诃剌诸国,(朱诃讹作河。赵改,戴改同。守敬按:摩诃剌,《唐西域记》 十一作摩诃剌佗,云南印度境,都城西临大河,周三十余里。《佛祖统纪》、《五印图》摩诃咤。)而 入南海,是也。(董佑诚曰:新头河《注》引郭义恭《广志》曰,甘水在西域之东,名曰新陶水,释 典亦作辛头河,《大唐西域记》作信度河,《梁史·诸夷传》谓新陶河总曰恒水,非也。今痕都斯坦 有河,东西二源,俱出北境,西南流折而东南流,至痕都斯坦所居阿噶拉城北而合。南流迳城东
水经注疏 又西南流,右合二水。又东南流,迳得恳部落东,又迳斯布部落南,入南海。通为札马讷必拉。必 拉,译言河,疑即新头河也。会贞按:下文移恒水末引释氏《西域记》,即新头河也,曰,恒水东流 入东海,盖二水所注,自为东西也,二水谓新头河、恒水。恒水在东,新头河在西。二水皆入南海。 此称新头河入南海,而恒水入海在新头河之东,故变称入东海也。) 阿耨达山西南,有水名遥奴。山西南小东,有水名萨罕,小东,有水名恒伽。(守敬按:明抄本 恒作恒,下并同,足征据宋本。)此三水同出一山,俱入恒水。守敬按:玄应《瑜伽师地论音义》曰 囗克伽河译云天堂来。以彼外书,见高处出,谓从天来也。按佛经,此河从无热恼池东面出,流入 东海,旧云恒河,亦言恒伽河,或作恒迦河,皆讹也。是恒伽当作囗克伽,即恒水。此注称遥奴、 萨罕、恒伽三水,俱入恒水,叙次稍差。岂恒伽为恒水之源,另有遥奴、萨罕二水入焉,合为恒水 也。)康泰《扶南传》日:恒水之源,乃极西北,出昆仑山中,有五大源。(会贞按:前云,昆仑山 出六大水,此云,出昆仑山有五大源,郦氏盖各据旧文书之,不能详也。而《梁书·海南诸国传》 云,中天竺国临大江,名新陶,源出昆仑,分为五江,总名曰恒水。既误恒水为新陶,又谓分为五 江,总名恒水,亦非。据后引释氏称昆仑山出五水,与此同,足征五大源指昆仑四面分出之水,非 专指恒水也。)诸水分流,皆由此五大源。枝扈黎大江出山,(句。)西北流,(句。)东南注大海。枝 扈黎即恒水也。〔全云:《通典》,恒河一名迦毗黎河。守敬按:《史记·大宛传·正义》,引《括地志》 作拔扈利水。)故释氏《西域志》有恒曲之目。(守敬按:故字承上言,恒水先西北流,后东南注海, 所以释氏《西域志》称为恒曲也。)恒北有四国,最西头恒曲中者是也。(会贞按:四国字疑误。此 拘夷那竭国,即释氏《西域志》恒曲之一国。后又引释氏《西域志》曰,恒曲中次东,有申迦扇柰 揭城。又引释氏《西域记》曰,恒曲次东,有贍婆国,合之只三国,然则四国当作三国。且《佛国 记》谓瞻婆国在恒水南岸,与恒北之说异。有拘夷那褐国。(朱褐作竭,下同,全改喝,赵同。戴 作褐。会贞按:玄应《如来记法住经音义曰拘尸,旧经中或作拘夷那竭,又作究施那城者,以 梵言那伽罗,此云城也。释言上茅城者,多有好茅故也。《唐西域记》又称,拘尸那揭罗国,中印度 境。)《法显传》日:恒水东南流,迳拘夷那竭国南,城北双树间,(会贞按∶《翻译名义集》三引《大 经》云,东方双者,喻常无常,南方双者,喻乐无乐,西方双者,喻我无我,北方双者,喻净不净。 四方各双,故名双树,方面皆悉一枯一)有希连禅河(朱《笺》日:《观佛三昧经》作熙连河 《佛国记》作希连禅河,《佛本行经》作尼连禅河,《法显传》无禅字。会贞按:希、熙音同,希 尼音近。玄应《胜天王般若经音义》曰,尼连禅,应云尼连禅那,或云熙连禅,此译云尼者,不也 连禅那者,乐着也,名不乐着河也。玄应又于《大般涅囗经》之《阿利罗跋提河》,以为即熙连河。 《翻译名义集》三称章安曰,跋提大,熙连小,煕连在城北,跋提在城南,相去百里。)河边,(朱 边上无河字,《笺》曰:谢兆申云,疑有河字。赵、戴增。)世尊于此北首般泥洹,(朱洹作涅,《笺》 曰:《佛国记》作北首般泥洹。远法师《不敬王者论》云,冥神绝境,谓之泥洹。旧作泥涅,误。各 本皆改作洹,下同。守敬按∶锺、谭本、项囗本、黄晟本,载此条《笺》引《佛国记》文,讹为泥 恒,改末句为旧作泥涅误,而不标朱《笺》之名。王氏朱见朱氏原本,依各本所载,直题作朱《笺》 曰,冤矣。王书如此者甚多,今悉还朱《笺》之旧。)分舍利处。(会贞按:《翻译名义集》五,舍利 新云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即所遗骨分,通名舍利。)支僧载《外国事》日:佛 泥洹后,天人以新白纟口裹佛,以香花供养,满七日,盛以金棺,(守敬按:《释迦谱》四,以新劫 贝周币缠身,内身金棺。)送出王宫,度一小水,水名醯兰那,去王宫可三里许,在宫北,以十檀木 为薪,(朱无檀字,《笺》曰:脱檀字。《中阿含经》云,诸树香以赤乍檀为第一。《智度论》云 切木香中,牛头卩檀为第一。)天人各以火烧薪,薪了不然。(会贞按:《唐西域记》二,天竺之葬 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流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大迦叶从流沙还 守敬按:《隋志》,大迦叶,释迦弟子。《翻译名义集》二,释者佛弟子中,多名迦叶,如十力三迦 叶等,于同姓中,尊者最长,故标大以简之。)不胜悲号,感动天地。从是之后,他薪不烧而自然也。 王敛舍利,用金作斗。量得八斛四斗诸国王、天、龙,神王,各得少许,(会贞按:《唐西域记》六 八王分舍利处,建石柱刻记其事。佛入涅囗后,八国王备四兵至拘尸,请分舍利,即时均量,欲作
水经注疏 8 又西南流,右合二水。又东南流,迳得恳部落东,又迳斯布部落南,入南海。通为札马讷必拉。必 拉,译言河,疑即新头河也。会贞按:下文移恒水末引释氏《西域记》,即新头河也,曰,恒水东流 入东海,盖二水所注,自为东西也,二水谓新头河、恒水。恒水在东,新头河在西。二水皆入南海。 此称新头河入南海,而恒水入海在新头河之东,故变称入东海也。) 阿耨达山西南,有水名遥奴。山西南小东,有水名萨罕,小东,有水名恒伽。(守敬按:明抄本 恒作恒,下并同,足征据宋本。)此三水同出一山,俱入恒水。守敬按:玄应《瑜伽师地论音义》曰, �克伽河译云天堂来。以彼外书,见高处出,谓从天来也。按佛经,此河从无热恼池东面出,流入 东海,旧云恒河,亦言恒伽河,或作恒迦河,皆讹也。是恒伽当作�克伽,即恒水。此注称遥奴、 萨罕、恒伽三水,俱入恒水,叙次稍差。岂恒伽为恒水之源,另有遥奴、萨罕二水入焉,合为恒水 也。)康泰《扶南传》曰:恒水之源,乃极西北,出昆仑山中,有五大源。(会贞按:前云,昆仑山 出六大水,此云,出昆仑山有五大源,郦氏盖各据旧文书之,不能详也。而《梁书·海南诸国传》 云,中天竺国临大江,名新陶,源出昆仑,分为五江,总名曰恒水。既误恒水为新陶,又谓分为五 江,总名恒水,亦非。据后引释氏称昆仑山出五水,与此同,足征五大源指昆仑四面分出之水,非 专指恒水也。)诸水分流,皆由此五大源。枝扈黎大江出山,(句。)西北流,(句。)东南注大海。枝 扈黎即恒水也。(全云:《通典》,恒河一名迦毗黎河。守敬按:《史记·大宛传·正义》,引《括地志》 作拔扈利水。)故释氏《西域志》有恒曲之目。(守敬按:故字承上言,恒水先西北流,后东南注海, 所以释氏《西域志》称为恒曲也。)恒北有四国,最西头恒曲中者是也。(会贞按:四国字疑误。此 拘夷那竭国,即释氏《西域志》恒曲之一国。后又引释氏《西域志》曰,恒曲中次东,有申迦扇柰 揭城。又引释氏《西域记》曰,恒曲次东,有瞻婆国,合之只三国,然则四国当作三国。且《佛国 记》谓瞻婆国在恒水南岸,与恒北之说异。)有拘夷那褐国。(朱褐作竭,下同,全改喝,赵同。戴 作褐。会贞按:玄应《如来记法住经音义》曰,拘尸,旧经中或作拘夷那竭,又作究施那城者,以 梵言那伽罗,此云城也。释言上茅城者,多有好茅故也。《唐西域记》又称,拘尸那揭罗国,中印度 境。)《法显传》曰:恒水东南流,迳拘夷那竭国南,城北双树间,(会贞按:《翻译名义集》三引《大 经》云,东方双者,喻常无常,南方双者,喻乐无乐,西方双者,喻我无我,北方双者,喻净不净。 四方各双,故名双树,方面皆悉一枯一荣。)有希连禅河,(朱《笺》曰:《观佛三昧经》作熙连河, 《佛国记》作希连禅河,《佛本行经》作尼连禅河,《法显传》无禅字。会贞按:希、熙音同,希、 尼音近。玄应《胜天王般若经音义》曰,尼连禅,应云尼连禅那,或云熙连禅,此译云尼者,不也。 连禅那者,乐着也,名不乐着河也。玄应又于《大般涅�经》之《阿利罗跋提河》,以为即熙连河。 《翻译名义集》三称章安曰,跋提大,熙连小,熙连在城北,跋提在城南,相去百里。)河边,(朱 边上无河字,《笺》曰:谢兆申云,疑有河字。赵、戴增。)世尊于此北首般泥洹,(朱洹作涅,《笺》 曰:《佛国记》作北首般泥洹。远法师《不敬王者论》云,冥神绝境,谓之泥洹。旧作泥涅,误。各 本皆改作洹,下同。守敬按:锺、谭本、项�本、黄晟本,载此条《笺》引《佛国记》文,讹为泥 恒,改末句为旧作泥涅误,而不标朱《笺》之名。王氏朱见朱氏原本,依各本所载,直题作朱《笺》 曰,冤矣。王书如此者甚多,今悉还朱《笺》之旧。)分舍利处。(会贞按:《翻译名义集》五,舍利, 新云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即所遗骨分,通名舍利。)支僧载《外国事》曰:佛 泥洹后,天人以新白纟�裹佛,以香花供养,满七日,盛以金棺,(守敬按:《释迦谱》四,以新劫 贝周币缠身,内身金棺。)送出王宫,度一小水,水名醯兰那,去王宫可三里许,在宫北,以ヤ檀木 为薪,(朱无檀字,《笺》曰:脱檀字。《中阿含经》云,诸树香以赤ヤ檀为第一。《智度论》云,一 切木香中,牛头ヤ檀为第一。)天人各以火烧薪,薪了不然。(会贞按:《唐西域记》二,天竺之葬, 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流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大迦叶从流沙还, (守敬按:《隋志》,大迦叶,释迦弟子。《翻译名义集》二,释者佛弟子中,多名迦叶,如十力三迦 叶等,于同姓中,尊者最长,故标大以简之。)不胜悲号,感动天地。从是之后,他薪不烧而自然也。 王敛舍利,用金作斗。量得八斛四斗诸国王、天、龙,神王,各得少许,(会贞按:《唐西域记》六, 八王分舍利处,建石柱刻记其事。佛入涅�后,八国王备四兵至拘尸,请分舍利,即时均量,欲作
水经注疏 八分。帝释谓诸王曰,天当有分,勿特力竟。阿那婆莟多龙王、文邻龙王、医那钵口旦罗龙王,复 作是议,即作三分,一诸天,二龙众,三留人间,八国重分。)斋还本国,以造佛寺。(会贞按:《类 聚》七十六、《御览》七百九十七引支僧载《外国事》止此,与《注》互有详略异同。)阿育王起浮 屠于佛泥洹处,双树及塔,今无复有也。(会贞按:玄应《如来记法住经音义》日,阿轮迦,此云无 忧,或言阿育者,讹略也,是阿囗世王孙也。《妙法莲华经音义》曰,宝塔,诸经论中,或作薮斗波 或作塔婆,或云兜婆,或言偷婆,或言苏偷婆,或言支帝浮者,亦言支提浮图,皆讹略也,正言宰 睹波,塔字诸书所无,唯葛洪《字苑》云,塔,佛堂也。按《金光明经》云,佛生迦维卫,成道摩 竭提,说法波罗柰,入灭俱尸那,故此四处皆建囗堵波。此则建于俱尸那者也。《佛国记》云今现在 此言今无复有,异。)此树名娑罗树,〔朱娑作婆,戴改,赵改同。会贞按:《大典》本、明抄本并作 娑罗。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曰,娑罗,此云髙远,以其林木森竦,岀于余林之上也。 旧翻云坚固者,误。)其树华名娑罗亻去也。(朱亻去讹作法,赵改云,亻去是梵音。戴改同。)此花 色白如霜雪,香无比也。竺芝《扶南记》曰:(朱芝作枝,《笺》 作芝。赵改芝,戴以芝为讹 守敬按:《御览》七百八十八及七百九十两引竺芝《扶南记》则芝字是也勃书本篇此卷,两见黄本 作枝,下卷一见,《温水》篇两见,黄并作芝,枝、芝错出,似两存之。然此卷《大典》本作芝,则 作枝者传抄之误也。各本皆前后枝、芝杂见,戴本俱作枝,尤非。赵俱作芝,得之。)林杨国,去金 陈国步道二千里,(守敬按:《文选·吴都赋》《南史·扶南传》作金邻。《御览》八百十二引《异物 志》及《通典》、《寰宇记》作金囗口,邻、同。《温水注》引《晋功臣表》,金囗清迳。张籍诗 行人几日到金口,遴囗又口口之变文。《御览》十一引《扶南日南传》作金陈,又七百九十引《异物 志》,金囗口一名金陈,并引《外国传》作金陈。而《类聚》二引《扶南传》作金障,即金陈之误 此引竺芝《扶南记》,亦作金陈,口口、陈形声并近当是纪录错出已久。《异物志》谓金口口一名 金陈,非也。《外国传》称,从扶南西去二千余里到金陈。林杨则在扶南西七干余里,是金陈在扶南 之西,林阳又在金陈之西也。)车马 道,举国事佛。(会贞按:《御览》七百八十七引康泰《扶 南土俗》曰,扶南之西南有林杨国,去扶南七干里,土地奉佛有数千沙门。又引《南州异物志》, 林杨在扶南西七干余里,地皆平博,民余万家,男女行仁善,首事佛)有一道人命过,烧葬,烧 之数千束樵,故坐火中,乃更着石室中、从来六十余年尸如故不朽,竺芝目见之。(朱目讹作自 赵据孙潜校改。戴作目。)夫金刚常住,是明永存。(守敬按:《晋起居注》云,武帝十三年,敦煌有 人献金刚宝,生于金中,色如紫石英,状如荞麦,百炼不消。)舍利刹见,朱刹作利,《笺》日 作刹。赵、戴改刹。)毕天不朽,所谓智空罔穷,大觉难测者矣。(会贞按:上因近恒水有拘夷那褐 国引《法显传》及《外国事》,叙佛泥洹事,又因佛事有烧薪之文,类及《扶南记》述林杨道人烧葬 事耳。林杨国去恒水甚远也。)其水乱流注于恒。〔朱脱注字,赵、戴增。)恒水又东迳毗舍利城北。 〔朱利作离,戴改利,赵同。会贞按:《大典》本、黄本并作利。《维摩诘所说经》作毗耶离。玄应 《音义》曰,或作毗舍离,或言维耶离,亦云奢隶夜,皆梵语讹转也。正言吠舍囗,在恒河南, 中天竺界上,与此言恒水东迳城北合,而《唐西域记》七云,东北渡囗克伽河,行百四五十里,至 吠舍囗国。又云,自吠舍囗国南渡囗克伽河,至摩揭陀国,则以此国在恒水北。)释氏《西域志》日 毗舍利,维邪离国也。会贞按:《唐西域记》七,吠舍囗国,旧曰毗舍利国。讹也。离、利一声之转 据玄应毗舍离,维耶离并举,是毗舍利即维耶离也。)支僧载《外国事》曰:维邪离国,去王舍城五 十由旬。(朱十讹作千。赵改云:当作五十。十六里为一由旬,五千由旬,得八万里矣。相距不应如 是之远也。戴改同。守敬按:《类聚》七十六、《御览》七百九十七引《外国事》,并作五十。王舍城 即罗阅囗国,详后。由旬亦详后。)城周圆三由旬。(守敬按:《唐西域记》,城已甚倾颓,其故基趾 周六七十里。)维摩诘(朱无摩字,戴、赵同。守敬按:《类聚》、《御览》引《外国事》,并有摩字, 今增。后秦释僧肇注《维摩诘经》一,什曰维摩诘,秦言净名,即五百童子之一也。肇曰,秦言净 名法身大士也。玄应《维摩诘经音义》曰,或言毗摩罗诘,亦言磨罗鸡利帝,此译云无垢称,称者, 名称也,或为净名,其义一也。亦足征无维诘之目矣。)家在大城里,宫之南,去宫七里许,屋宇坏 尽,惟见处所尔。〔守敬按:《类聚》引《外国事》,基井尚存。又《维摩诘经》二,毗耶离大城中
水经注疏 9 八分。帝释谓诸王曰,天当有分,勿特力竞。阿那婆答多龙王、文邻龙王、医那钵�旦罗龙王,复 作是议,即作三分,一诸天,二龙众,三留人间,八国重分。)斋还本国,以造佛寺。(会贞按:《类 聚》七十六、《御览》七百九十七引支僧载《外国事》止此,与《注》互有详略异同。)阿育王起浮 屠于佛泥洹处,双树及塔,今无复有也。(会贞按:玄应《如来记法住经音义》曰,阿轮迦,此云无 忧,或言阿育者,讹略也,是阿�世王孙也。《妙法莲华经音义》曰,宝塔,诸经论中,或作薮斗波, 或作塔婆,或云兜婆,或言偷婆,或言苏偷婆,或言支帝浮者,亦言支提浮图,皆讹略也,正言宰 睹波,塔字诸书所无,唯葛洪《字苑》云,塔,佛堂也。按《金光明经》云,佛生迦维卫,成道摩 竭提,说法波罗柰,入灭俱尸那,故此四处皆建�堵波。此则建于俱尸那者也。《佛国记》云今现在。 此言今无复有,异。)此树名娑罗树,(朱娑作婆,戴改,赵改同。会贞按:《大典》本、明抄本并作 娑罗。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曰,娑罗,此云高远,以其林木森竦,出于余林之上也。 旧翻云坚固者,误。)其树华名娑罗亻去也。(朱亻去讹作法,赵改云,亻去是梵音。戴改同。)此花 色白如霜雪,香无比也。竺芝《扶南记》曰:(朱芝作枝,《笺》曰:一作芝。赵改芝,戴以芝为讹。 守敬按:《御览》七百八十八及七百九十两引竺芝《扶南记》则芝字是也 勃书本篇此卷,两见黄本 作枝,下卷一见,《温水》篇两见,黄并作芝,枝、芝错出,似两存之。然此卷《大典》本作芝,则 作枝者传抄之误也。各本皆前后枝、芝杂见,戴本俱作枝,尤非。赵俱作芝,得之。)林杨国,去金 陈国步道二千里,(守敬按:《文选·吴都赋》、《南史·扶南传》作金邻。《御览》八百十二引《异物 志》及《通典》、《寰宇记》作金��,邻、��同。《温水注》引《晋功臣表》,金�清迳。张籍诗 行人几日到金�,遴�又��之变文。《御览》十一引《扶南日南传》作金陈,又七百九十引《异物 志》,金��一名金陈,并引《外国传》作金陈。而《类聚》二引《扶南传》作金障,即金陈之误。 此引竺芝《扶南记》,亦作金陈,��、陈形声并近,当是纪录错出已久。《异物志》谓金��一名 金陈,非也。《外国传》称,从扶南西去二千余里到金陈。林杨则在扶南西七千余里,是金陈在扶南 之西,林阳又在金陈之西也。)车马行,无水道,举国事佛。(会贞按:《御览》七百八十七引康泰《扶 南土俗》曰,扶南之西南有林杨国,去扶南七千里,土地奉佛,有数千沙门。又引《南州异物志》, 林杨在扶南西七千余里,地皆平博,民十余万家,男女行仁善,皆事佛。)有一道人命过,烧葬,烧 之数千束樵,故坐火中,乃更着石室中,从来六十余年,尸如故不朽,竺芝目见之。(朱目讹作自, 赵据孙潜校改。戴作目。)夫金刚常住,是明永存。(守敬按:《晋起居注》云,武帝十三年,敦煌有 人献金刚宝,生于金中,色如紫石英,状如荞麦,百炼不消。)舍利刹见,朱刹作利,《笺》曰:一 作刹。赵、戴改刹。)毕天不朽,所谓智空罔穷,大觉难测者矣。(会贞按:上因近恒水有拘夷那褐 国引《法显传》及《外国事》,叙佛泥洹事,又因佛事有烧薪之文,类及《扶南记》述林杨道人烧葬 事耳。林杨国去恒水甚远也。)其水乱流注于恒。(朱脱注字,赵、戴增。)恒水又东迳毗舍利城北。 (朱利作离,戴改利,赵同。会贞按:《大典》本、黄本并作利。《维摩诘所说经》作毗耶离。玄应 《音义》曰,或作毗舍离,或言维耶离,亦云な奢隶夜,皆梵语讹转也。正言吠舍�,在恒河南, 中天竺界上,与此言恒水东迳城北合,而《唐西域记》七云,东北渡�克伽河,行百四五十里,至 吠舍�国。又云,自吠舍�国南渡�克伽河,至摩揭陀国,则以此国在恒水北。)释氏《西域志》曰: 毗舍利,维邪离国也。会贞按:《唐西域记》七,吠舍�国,旧曰毗舍利国。讹也。离、利一声之转, 据玄应毗舍离,维耶离并举,是毗舍利即维耶离也。)支僧载《外国事》曰:维邪离国,去王舍城五 十由旬。(朱十讹作千。赵改云:当作五十。十六里为一由旬,五千由旬,得八万里矣。相距不应如 是之远也。戴改同。守敬按:《类聚》七十六、《御览》七百九十七引《外国事》,并作五十。王舍城 即罗阅�国,详后。由旬亦详后。)城周圆三由旬。(守敬按:《唐西域记》,城已甚倾颓,其故基趾, 周六七十里。)维摩诘(朱无摩字,戴、赵同。守敬按:《类聚》、《御览》引《外国事》,并有摩字, 今增。后秦释僧肇注《维摩诘经》一,什曰维摩诘,秦言净名,即五百童子之一也。肇曰,秦言净 名法身大士也。玄应《维摩诘经音义》曰,或言毗摩罗诘,亦言磨罗鸡利帝,此译云无垢称,称者, 名称也,或为净名,其义一也。亦足征无维诘之目矣。)家在大城里,宫之南,去宫七里许,屋宇坏 尽,惟见处所尔。(守敬按:《类聚》引《外国事》,基井尚存。又《维摩诘经》二,毗耶离大城中
水经注疏 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唐西域记》七,吠舍囗宫城周四五里。宫城西北五六里,至 伽蓝,伽蓝东北三四里有口堵波,是毗摩罗诘故宅基趾,多有灵异。据《唐西域记》,则维摩诘家 在宫之西北。)释法显云:城北有大林重阁,佛住于此,本囗婆罗女家施佛起塔也。(戴囗作奄,会 贞按:《佛国记》本作囗,又遍考释典,或称¤罗,或称囗摩罗,或称囗没罗,或称囗婆罗。慧琳《大 乘顶王经音义》,且明引文字典说,从草,奄声。则囗字是也。作奄者省艹耳。僧肇注《维摩诘经》 曰,口罗,果树名也。其果似桃而非桃。《大般涅囗经》口罗女,释云公《音义》日,口罗果其形似 柰。《温室经》云,柰女者,是也。依花以孕质,故号湿生,即频婆娑罗王之贵妃,良医耆婆之母也。 《纟番译名义集》七引《阐义》云,此树开花,华生一女,国人叹异,以园封之。园既属女,女人 守护,故言口罗树园。宿善冥熏,见佛欢喜,以园奉佛,佛即受之,而为所住。)城之西北三里,塔 名放弓仗,恒水上流,有一国,国王小夫人(朱作有一国王,王小夫人。戴上王字作国下属。赵同 守敬按:戴从《大典》本是也。盖上句但言国,下句方言国王,于义为长。赵同戴而不言所出,盖 校刻者袭戴。观赵但言王上依黄本增国字,而黄上句作国王不辨其非,则赵原未见及也。)生一肉胎 大夫人妒之,言汝之生,不祥之征。即盛以木函,掷恒水中。下流有国王游观,见水上木函,开看 见千小儿,端正殊好。〔朱作特,赵据黄本改好,戴作好。)王取养之,遂长大,甚勇健,所往征伐 无不摧服。〔朱作状,赵同,戴改作服。守敬按:《大典》本、明抄本、黄本并作服。)次欲伐父王本 国,王大愁忱。小夫人问何故愁忧?王曰:彼国王有千子,勇健无比,欲来伐吾国,是以愁尔。小 夫人言勿愁,但于城西作高楼,(朱西讹作东,赵据黄本改。言上岀城之西北三里,塔名放弓仗,西 字是也。戴改作西。)贼来时,置我楼上,(戴时下有上字,置我作我置。守敬按:《佛国记》本作置 我。楼上四字,最明了,戴作上我置楼上,反费解。)则我能却之。王如是言。贼到,小夫人于楼上 语贼云:汝是我子,何故反作逆事?贼日,汝是何人云是我母?小夫人曰:汝等若不信者,尽张 口仰向。小夫人即以两手捋乳,(朱捋作将,《笺》曰:《佛国记》作两手构乳。按《大集月藏经》云 牛乳时,出醇净乳,亦读若构,互相为用。赵据孙潜校改将言。《诗诂》云,以指历取也,本 作囗,音律。《说文》,五指捋也,从爪,从又,从一。一者物也。《佛国记》之构乳,义本难通 朱氏又引《大集月藏经》,孛殳乳读若构解之,史之愈远。将捋字形相似,捋字是也。戴改将同。) 乳作五百道,俱坠干子口中。贼知是母即放弓仗。二父王作是思惟(戴改二父王作父母。守敬按 《佛国记》作二父王,一是其生父本国王一是其收养国王也。)皆得辟支佛。(守敬按:慧苑《新 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曰,辟支,梵音具云毕勒支底迦,此言各各独行。佛者,觉也,旧翻为独 觉,正得其意。)今二塔犹在。(戴二作其。守敬按:《佛国记》本作二。)后世尊成道,(守敬按:《纟 番绎名义集》一,路迦那他。《大论》云,纟番世尊。《成道论》云,具上九号,为物钦重,故曰世 尊,天上人间所共尊故。此十号义若总略释,无虚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 三明名明行足,不还来名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名无上士,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为众 生眼名天人师,知三聚名佛。具兹十德,名世闲尊。)告诸弟子,是吾昔时放弓仗处,后人得知,于 此处立塔,故以名焉。千小儿者,即贤劫千佛者。(守敬按:以上《佛国记》文。)释氏《西域志》 曰:恒曲中次东,有申迦扇柰揭城,(赵据下文引《法显传》,恒水东南流迳僧迦施国南,改申为僧, 戴改同。守敬按:释氏《西域志》自作申迦扇,不必与《法显传》文同,如上文释氏言毗舍利,法 显作毗舍离是也。此不当改。一作僧迦舍,《唐西域志》四,劫比他国,旧谓僧迦舍国,中印度境, 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即佛下三道宾阶国也。(朱即作也,属上,脱道字,《笺》日 也疑当作即。赵改即,依下文增道字。戴删也字,增同。) 《法显传》曰:恒水东南流,迳僧迦施国南。〔守敬按:《佛国记》,经捕那河,东南行十八由延 有国名僧迦施。)佛自忉利天东下三道宝阶,为母说法处。(守敬按:《佛国记》先叙佛上忉利天,后 叙下三道宝阶。据《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佛在忉利天三月安居,为母摩耶说法。天帝释知佛当 下,使鬼神作三道宝阶。佛下蹑宝阶,为《佛国记》所本勃氏先言下三道宝阶,后言为母说法 嫌倒置。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日,忉利天,梵言正云怛囗利耶怛利奢,言怛囗利耶者, 此云三也。怛利奢者,三十也,谓须弥山顶,四方各有八天城,当中有一大城,帝释所居,总数有 10
水经注疏 10 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唐西域记》七,吠舍�宫城周四五里。宫城西北五六里,至 一伽蓝,伽蓝东北三四里有�堵波,是毗摩罗诘故宅基趾,多有灵异。据《唐西域记》,则维摩诘家 在宫之西北。)释法显云:城北有大林重阁,佛住于此,本�婆罗女家施佛起塔也。(戴�作奄,会 贞按:《佛国记》本作�,又遍考释典,或称�罗,或称�摩罗,或称�没罗,或称�婆罗。慧琳《大 乘顶王经音义》,且明引文字典说,从草,奄声。则�字是也。作奄者省艹耳。僧肇注《维摩诘经》 曰,�罗,果树名也。其果似桃而非桃。《大般涅�经》�罗女,释云公《音义》曰,�罗果其形似 柰。《温室经》云,柰女者,是也。依花以孕质,故号湿生,即频婆娑罗王之贵妃,良医耆婆之母也。 《纟番译名义集》七引《阐义》云,此树开花,华生一女,国人叹异,以园封之。园既属女,女人 守护,故言�罗树园。宿善冥熏,见佛欢喜,以园奉佛,佛即受之,而为所住。)城之西北三里,塔 名放弓仗,恒水上流,有一国,国王小夫人(朱作有一国王,王小夫人。戴上王字作国下属。赵同。 守敬按:戴从《大典》本是也。盖上句但言国,下句方言国王,于义为长。赵同戴而不言所出,盖 校刻者袭戴。观赵但言王上依黄本增国字,而黄上句作国王不辨其非,则赵原未见及也。)生一肉胎。 大夫人妒之,言汝之生,不祥之征。即盛以木函,掷恒水中。下流有国王游观,见水上木函,开看, 见千小儿,端正殊好。(朱作特,赵据黄本改好,戴作好。)王取养之,遂长大,甚勇健,所往征伐, 无不摧服。(朱作状,赵同,戴改作服。守敬按:《大典》本、明抄本、黄本并作服。)次欲伐父王本 国,王大愁忧。小夫人问何故愁忧?王曰:彼国王有千子,勇健无比,欲来伐吾国,是以愁尔。小 夫人言勿愁,但于城西作高楼,(朱西讹作东,赵据黄本改。言上出城之西北三里,塔名放弓仗,西 字是也。戴改作西。)贼来时,置我楼上,(戴时下有上字,置我作我置。守敬按:《佛国记》本作置 我。楼上四字,最明了,戴作上我置楼上,反费解。)则我能却之。王如是言。贼到,小夫人于楼上 语贼云:汝是我子,何故反作逆事?贼曰:汝是何人,云是我母?小夫人曰:汝等若不信者,尽张 口仰向。小夫人即以两手捋乳,(朱捋作将,《笺》曰:《佛国记》作两手构乳。按《大集月藏经》云, 牛乳时,出醇净乳,亦读若构,互相为用。赵据孙潜校改将言。《诗诂》云,以指历取也,本 作�,音律。《说文》,五指捋也,从爪,从又,从一。一者,物也。《佛国记》之构乳,义本难通, 朱氏又引《大集月藏经》,孛殳乳读若构解之,史之愈远。将、捋字形相似,捋字是也。戴改将同。) 乳作五百道,俱坠千子口中。贼知是母,即放弓仗。二父王作是思惟(戴改二父王作父母。守敬按: 《佛国记》作二父王,一是其生父本国王,一是其收养国王也。)皆得辟支佛。(守敬按:慧苑《新 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曰,辟支,梵音具云毕勒支底迦,此言各各独行。佛者,觉也,旧翻为独 觉,正得其意。)今二塔犹在。(戴二作其。守敬按:《佛国记》本作二。)后世尊成道,(守敬按:《纟 番绎名义集》一,路迦那他。《大论》云,纟番世尊。《成道论》云,具上九号,为物钦重,故曰世 尊,天上人间所共尊故。此十号义若总略释,无虚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 三明名明行足,不还来名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名无上士,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为众 生眼名天人师,知三聚名佛。具兹十德,名世闲尊。)告诸弟子,是吾昔时放弓仗处,后人得知,于 此处立塔,故以名焉。千小儿者,即贤劫千佛者。(守敬按:以上《佛国记》文。)释氏《西域志》 曰:恒曲中次东,有申迦扇柰揭城,(赵据下文引《法显传》,恒水东南流迳僧迦施国南,改申为僧, 戴改同。守敬按:释氏《西域志》自作申迦扇,不必与《法显传》文同,如上文释氏言毗舍利,法 显作毗舍离是也。此不当改。一作僧迦舍,《唐西域志》四,劫比他国,旧谓僧迦舍国,中印度境, 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即佛下三道宾阶国也。(朱即作也,属上,脱道字,《笺》曰: 也疑当作即。赵改即,依下文增道字。戴删也字,增同。) 《法显传》曰:恒水东南流,迳僧迦施国南。(守敬按:《佛国记》,经捕那河,东南行十八由延, 有国名僧迦施。)佛自忉利天东下三道宝阶,为母说法处。(守敬按:《佛国记》先叙佛上忉利天,后 叙下三道宝阶。据《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佛在忉利天三月安居,为母摩耶说法。天帝释知佛当 下,使鬼神作三道宝阶。佛下蹑宝阶,为《佛国记》所本 勃氏先言下三道宝阶,后言为母说法, 嫌倒置。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曰,忉利天,梵言正云怛�利耶怛利奢,言怛�利耶者, 此云三也。怛利奢者,三十也,谓须弥山顶,四方各有八天城,当中有一大城,帝释所居,总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