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三重门 2010河北中考语文备考研讨 李锦奎 2009河北中考语文试卷具体解读 2009年河北中考语文试卷总体保持相对稳定,难度比去年略降低,在不少 题目上富有创意,更凸显学科特点。可以说是:稳健延续与力求创新共存,回归 基础与注重能力兼顾,人文精神与时代特色并重,进一步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稳健延续与力求创新共存 2009年河北中考语文试卷,保持了河北中考一贯稳健的风格,总体难度比 去年适当降低,体现了新课标的命题导向。 其延续性体现在 考试形式、试卷的总体结构、题型等与前几年基本保持一致。仍为闭卷,笔 试,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仍由“积累与运用”、“阅读” “写作”三部分组成。题量与2008年试卷相同,共24个题。简约适中,给学生 充分思考和写作的时间。 在延续稳健的同时,也力求创新,许多题很有创意,让人耳目一新 如:第6小题,以新闻标题形式考概括。 以应用文的形式巧妙的考査了学生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同时材料的选择密 切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这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 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要求。给新闻拟标题 形式新颖 以对联的形式考查名著,显得别具匠心 如第5题,上联:贝多芬呕心沥血谱名曲下联: 使已沉寂两年的名著阅读重出江湖,而且名著试题考査面大,涉及《西游记》 《水浒》、《童年》、《鲁宾逊漂流记》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五篇名著,学生选 择面大,并且名著试题以对联形式来考,一箭双雕,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 拟写下联是一种高级的仿写,富有较高的思维含量。这道题力图摒除“浅阅读 “伪阅读”的倾向,是一道全新的试题,既有综合性又有创新性。这在我省中考 试题中还是首次 文言文对比阅读首次出现。 古文部分选用了《爱莲说》和《与朱元思书》两个课内语段对比阅读,一改 以往单一语段的形式;加大了试题的容量,引导师生进一步重视课本的教学,有 利于义务教育阶段文言教学的扎实进行,同时第11题出现简短的课外文言语句 的链接,使课内内容得以拓展延伸,考生能力得以迁移彰显。这符合《语文课程 标准》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与学生文化学习发展的需求。 首次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 考查了“出淤泥而不染”的“而”字。对此《河北省2009年中考文化课学 科说明》中已经作了明确的规定: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章中的含义。应 该说,对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有利于加强文言虚词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
跨越三重门 ——2010 河北中考语文备考研讨 李锦奎 2009 河北中考语文试卷具体解读 2009 年河北中考语文试卷总体保持相对稳定,难度比去年略降低,在不少 题目上富有创意,更凸显学科特点。可以说是:稳健延续与力求创新共存,回归 基础与注重能力兼顾,人文精神与时代特色并重,进一步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稳健延续与力求创新共存 2009 年河北中考语文试卷,保持了河北中考一贯稳健的风格,总体难度比 去年适当降低,体现了新课标的命题导向。 其延续性体现在: 考试形式、试卷的总体结构、题型等与前几年基本保持一致。仍为闭卷,笔 试,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试卷仍由 “积累与运用”、“阅读”、 “写作”三部分组成。题量与 2008 年试卷相同,共 24 个题。简约适中,给学生 充分思考和写作的时间。 在延续稳健的同时,也力求创新,许多题很有创意,让人耳目一新。 如:第 6 小题,以新闻标题形式考概括。 以应用文的形式巧妙的考查了学生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同时材料的选择密 切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这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 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要求。给新闻拟标题, 形式新颖; 以对联的形式考查名著,显得别具匠心。 如第 5 题,上联:贝多芬呕心沥血谱名曲 下联: 使已沉寂两年的名著阅读重出江湖,而且名著试题考查面大,涉及《西游记》、 《水浒》、《童年》、《鲁宾逊漂流记》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五篇名著,学生选 择面大,并且名著试题以对联形式来考,一箭双雕,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 拟写下联是一种高级的仿写,富有较高的思维含量。这道题力图摒除“浅阅读”、 “伪阅读”的倾向,是一道全新的试题,既有综合性又有创新性。这在我省中考 试题中还是首次。 文言文对比阅读首次出现。 古文部分选用了《爱莲说》和《与朱元思书》两个课内语段对比阅读,一改 以往单一语段的形式;加大了试题的容量,引导师生进一步重视课本的教学,有 利于义务教育阶段文言教学的扎实进行,同时第 11 题出现简短的课外文言语句 的链接,使课内内容得以拓展延伸,考生能力得以迁移彰显。这符合《语文课程 标准》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与学生文化学习发展的需求。 首次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 考查了“出淤泥而不染”的“而”字。对此《河北省 2009 年中考文化课学 科说明》中已经作了明确的规定: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章中的含义。应 该说,对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有利于加强文言虚词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
文言文阅读能力。忽视文言虚词的教学是有残缺的语文教学,“而”字的考查将 有力的纠正教学中的这一偏颇。 作文以“说墙”或“墙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首次出现两个全命题作 文选其一的形式,创新得大刀阔斧 、回归基础与注重能力兼顾 2009试卷既强调回归基础,又重视能力养成,既考査了学生的语文基础, 又考査了理解分析的能力,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重视基础,引导教学方向的回归。 今年的试题,出现了一些富有创意的题目。如第3题是一道字形辨析题, 采用选择题的考査形式,将错别字放在具有时代感的具体的语境中让考生去辨 识,更加新颖实用。这也符合《课程标准》中“评价识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 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的要求。 试卷第1题考查了名篇名句的背诵,使得古诗文现代诗文的积累得到应有 的重视。第2、3题分别为字音辨读和错别字辨析题,均为选择题,意在引领加 强对识字写字这一基础的考查。如第4题修改病句的考査,修改病句考査了关联 词运用不当和词语搭配不当两种类型,分值为4分。这就使语言运用的考査范围 扩大到了复句的范畴,将语法教学的触角引导到更加广阔的领域。这将进一步引 领加强语法教学。 如第7题,首次将解释文言虚词的含义列入考査范围,称得上是历史性的 突破,这对加强文言虚词教学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了 两篇课文(一篇是课标推荐背诵篇目,另一篇是非推荐背诵篇目),扩大了考査 的范围,可以有效避免猜题押宝,这个导向无疑是良好的 记叙文第21题“选文第8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也将 表达方式”这一阅读的基础知识考查得非常巧妙 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综合能力 文言文的变化尤为突出。 如第11题:荀子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 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就“环境与人 的关系”说出以上两种现象各自蕴含的观点。 这道题打通了课内外的联系,彰显迁移能力的考查。将文言文课内外阅读 巧妙结合起来,同时又考査了考生抽象的思辨能力。荀子的话,比喻环境对人的 影响极大,而周敦颐的话,是说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这样,从“环境与人的 关系”这一话题出发巧妙设题,考查了考生“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 的假设或观点”的能力。 如第13题:“‘长信宫灯’为什么堪称‘中华第一灯’”;第15题根据议 论文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考査把握全文整体感知、分析综合的能力, 需要考生深入阅读全文,提炼概括,才能作答。 第14题“选文②③④段的位置能否调换?”这其实是对说明中逻辑顺序的 考査,需要考生通读这三段文字,概括每段的说明内容,然后再思考它们位置能 否互换及原因,这就需要深入思考,增加了思维含量 《课程标准》要求:“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 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如第16题:“大概一词能否删去,说出理由”意 在让考生从语言严密性角度进行分析,使考生认识到议论文语言严密的特点,弥 补了我省中考语文的空白
文言文阅读能力。忽视文言虚词的教学是有残缺的语文教学,“而”字的考查将 有力的纠正教学中的这一偏颇。 作文以“说墙”或“墙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首次出现两个全命题作 文选其一的形式,创新得大刀阔斧。 二、回归基础与注重能力兼顾 2009 试卷既强调回归基础,又重视能力养成,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基础, 又考查了理解分析的能力,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重视基础,引导教学方向的回归。 今年的试题,出现了一些富有创意的题目。如第 3 题是一道字形辨析题, 采用选择题的考查形式,将错别字放在具有时代感的具体的语境中让考生去辨 识,更加新颖实用。这也符合《课程标准》中“评价识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 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的要求。 试卷第 1 题考查了名篇名句的背诵,使得古诗文现代诗文的积累得到应有 的重视。第 2、3 题分别为字音辨读和错别字辨析题,均为选择题,意在引领加 强对识字写字这一基础的考查。如第 4 题修改病句的考查,修改病句考查了关联 词运用不当和词语搭配不当两种类型,分值为 4 分。这就使语言运用的考查范围 扩大到了复句的范畴,将语法教学的触角引导到更加广阔的领域。这将进一步引 领加强语法教学。 如第 7 题,首次将解释文言虚词的含义列入考查范围,称得上是历史性的 突破,这对加强文言虚词教学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了 两篇课文(一篇是课标推荐背诵篇目,另一篇是非推荐背诵篇目),扩大了考查 的范围,可以有效避免猜题押宝,这个导向无疑是良好的。 记叙文第 21 题“选文第 8 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也将 “表达方式”这一阅读的基础知识考查得非常巧妙。 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综合能力。 文言文的变化尤为突出。 如第 11 题:荀子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 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就“环境与人 的关系”说出以上两种现象各自蕴含的观点。 这道题打通了课内外的联系,彰显迁移能力的考查。将文言文课内外阅读 巧妙结合起来,同时又考查了考生抽象的思辨能力。荀子的话,比喻环境对人的 影响极大,而周敦颐的话,是说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这样,从“环境与人的 关系”这一话题出发巧妙设题,考查了考生“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 的假设或观点”的能力。 如第 13 题:“‘长信宫灯’为什么堪称‘中华第一灯’”;第 15 题根据议 论文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考查把握全文整体感知、分析综合的能力, 需要考生深入阅读全文,提炼概括,才能作答。 第 14 题“选文②③④段的位置能否调换?”这其实是对说明中逻辑顺序的 考查,需要考生通读这三段文字,概括每段的说明内容,然后再思考它们位置能 否互换及原因,这就需要深入思考,增加了思维含量。 《课程标准》要求:“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 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如第 16 题:“大概一词能否删去,说出理由”意 在让考生从语言严密性角度进行分析,使考生认识到议论文语言严密的特点,弥 补了我省中考语文的空白
再如第19题“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 的词语。”此题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考生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需要考生深入文 本,“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态度、观点、情感”,理清文本思路,在把握行 文脉络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 又如第20题:“简要分析选文第4段划线句子“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 微启小口”的表达效果。”考生首先要判断这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再体会 它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让考生通过品析句子中拟人修辞的运用,来赏析语 言。这是对语言因素的理解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的综合考查。 可见,在阅读上,今年的试卷注重引导考生充分阅读文本,依据文本,深入 文本,进行缜密思考,来表现其理解、分析、感悟、概括等多种阅读能力 三、人文精神与地方特色并重 份语文试卷质量的高低与选文质量的优劣有很重要的关系。今年河北中考 语文试卷的阅读材料非常厚重,综观整份试卷,选用的材料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和厚重的人文气息,又紧扣社会时事,鲜活多元,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首先,选文富有人文精神,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对考生是一次精神的升华。 文言文阅读选取了两篇材料,一篇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另 篇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两篇文章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具 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说明文阅读材料选取的是社科文《“长信宫”灯》。这篇文章不但条理非常清 晰、语言简练通畅,而且文化含量丰富,具有浓郁的河北地方文化特色。为了便 于考生理解说明的内容,试卷上还配置了精美的实物图片,文字与图片相映成趣。 这在以往的说明文阅读试卷中是不多见的。 议论文阅读材料一一《读书杂谈》出自《鲁迅全集》第三卷中的《而已集》。 此文是鲁迅于1927年7月16日在广州知用中学对中学生的一次演讲,也是一篇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这篇演讲稿,观点鲜明、思路清晰、结构谨严、通俗易懂、 耐人寻味。此文内容贴近中学生生活实际,阅读这样的文章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与 态度有很好的指向作用。 记叙文阅读材料是香港作家张诗剑的一篇记叙性的散文精品。全文篇幅短 小,仅有八百多字。作者从昙花历经三年终于怒放的过程中得出了“世上一切美 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的人生感悟,获得了有益的 启示。这篇文章将景物、情感、哲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篇美文。既能 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思想上的收益,又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浓郁的地方色彩是今年河北语文试题的一大特色 说明文阅读材料介绍的是出土于我省保定满城汉墓的国家一级文物——“长 信宫”灯。长久以来,“长信宫”灯因其独一无二的造型、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 和奇特巧妙的艺术构思被视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巅峰之作,堪称“中华第 灯”。国家邮电部和邮政总局曾先后两次发行以“长信宫”灯为图案的邮票,“长 信宫”灯还多次作为文化使者到国外展出。“长信宫”灯是河北省博物馆的镇馆 之宝,是河北人民的骄傲。选取《“长信宫”灯》作为说明文阅读材料,对于提 高我省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对于宣传河北文化意义重大。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将 会感受到河北历史的悠久、文化的丰厚,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试卷第6题要求学生为一则新闻拟标题。材料取自2009年4月22日《河北 日报》,原题为《“文化国门·河北华章”活动启帷》。“文化国门·河北华章”大 型文化展示活动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文化部、民航总局和省政府指导,旨在借
再如第 19 题“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 的词语。”此题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考生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需要考生深入文 本,“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态度、观点、情感”,理清文本思路,在把握行 文脉络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 又如第 20 题:“简要分析选文第 4 段划线句子“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 微启小口”的表达效果。” 考生首先要判断这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再体会 它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让考生通过品析句子中拟人修辞的运用,来赏析语 言。这是对语言因素的理解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的综合考查。 可见,在阅读上,今年的试卷注重引导考生充分阅读文本,依据文本,深入 文本,进行缜密思考,来表现其理解、分析、感悟、概括等多种阅读能力。 三、人文精神与地方特色并重 一份语文试卷质量的高低与选文质量的优劣有很重要的关系。今年河北中考 语文试卷的阅读材料非常厚重,综观整份试卷,选用的材料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和厚重的人文气息,又紧扣社会时事,鲜活多元,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首先,选文富有人文精神,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对考生是一次精神的升华。 文言文阅读选取了两篇材料,一篇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另一 篇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两篇文章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具 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说明文阅读材料选取的是社科文《“长信宫”灯》。这篇文章不但条理非常清 晰、语言简练通畅,而且文化含量丰富,具有浓郁的河北地方文化特色。为了便 于考生理解说明的内容,试卷上还配置了精美的实物图片,文字与图片相映成趣。 这在以往的说明文阅读试卷中是不多见的。 议论文阅读材料——《读书杂谈》出自《鲁迅全集》第三卷中的《而已集》。 此文是鲁迅于 1927 年 7 月 16 日在广州知用中学对中学生的一次演讲,也是一篇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这篇演讲稿,观点鲜明、思路清晰、结构谨严、通俗易懂、 耐人寻味。此文内容贴近中学生生活实际,阅读这样的文章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与 态度有很好的指向作用。 记叙文阅读材料是香港作家张诗剑的一篇记叙性的散文精品。全文篇幅短 小,仅有八百多字。作者从昙花历经三年终于怒放的过程中得出了“世上一切美 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的人生感悟,获得了有益的 启示。这篇文章将景物、情感、哲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篇美文。既能 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思想上的收益,又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浓郁的地方色彩是今年河北语文试题的一大特色。 说明文阅读材料介绍的是出土于我省保定满城汉墓的国家一级文物——“长 信宫”灯。长久以来,“长信宫”灯因其独一无二的造型、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 和奇特巧妙的艺术构思被视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巅峰之作,堪称“中华第一 灯”。国家邮电部和邮政总局曾先后两次发行以“长信宫”灯为图案的邮票,“长 信宫”灯还多次作为文化使者到国外展出。“长信宫”灯是河北省博物馆的镇馆 之宝,是河北人民的骄傲。选取《“长信宫”灯》作为说明文阅读材料,对于提 高我省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对于宣传河北文化意义重大。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将 会感受到河北历史的悠久、文化的丰厚,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试卷第 6 题要求学生为一则新闻拟标题。材料取自 2009 年 4 月 22 日《河北 日报》,原题为《“文化国门·河北华章”活动启帷》。“文化国门·河北华章”大 型文化展示活动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文化部、民航总局和省政府指导,旨在借
助首都国际机场这一平台,通过一系列的动态展示、文化体验和静态展示活动, 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河北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河北 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特色文化,通过文化国门活动让世界进一步了解河北和中 国文化。选取这则新闻材料,一方面开发利用了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加强了语 文与生活的联系,考查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使考 生了解了河北文化的丰富多彩,也使今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凸显了浓郁的河北地方 文化特色。 第11题链接材料选用的是燕赵大儒荀子的名言,让广大师生及全社会在欣 赏试题之余深深地感受到我们河北的深厚文化底蕴 富有地方特色的试题,有利于广大考生加深对家乡文化的认识,激发他们 的家乡自豪感以及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对于挖掘和弘扬本土文化具有不 同凡响的意义
助首都国际机场这一平台,通过一系列的动态展示、文化体验和静态展示活动, 展示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河北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河北 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特色文化,通过文化国门活动让世界进一步了解河北和中 国文化。选取这则新闻材料,一方面开发利用了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加强了语 文与生活的联系,考查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使考 生了解了河北文化的丰富多彩,也使今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凸显了浓郁的河北地方 文化特色。 第 11 题链接材料选用的是燕赵大儒荀子的名言,让广大师生及全社会在欣 赏试题之余深深地感受到我们河北的深厚文化底蕴。 富有地方特色的试题,有利于广大考生加深对家乡文化的认识,激发他们 的家乡自豪感以及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对于挖掘和弘扬本土文化具有不 同凡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