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 [教学内容及要求]本章研究生产者行为规律,应当掌握的主要内容有:生产者行为目 标、生产函数、边际收益递堿规律、要素的合理投入的条件、成本及成本函数、短期成本分 析、长期成本分析、收益分析和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第节生产者行为目标 生产者 生产者就是市场上产品和劳务的提供者,在经济学中通常把生产者称为厂商或企业。所 谓厂商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厂商可以是生产产品的企业,也可以是提供服务的企业。因此、厂商可以是指工厂、农 场、银行,甚仝是指医院、学校等。作为一种经济决策单位,除了消费者与政府以外,其余 的绎济组织都是厂商。厂商主要有二种组织形式: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企业。个人 企业是指单个人独立经营的厂商组织,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通常是同一个人。合伙制企业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合资经营的厂商组织。公司制企业是指按公司法建立和经营的具有 法人资格的厂商组织。公司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一是股东终极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 离的产权制度;二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以上特点,使 公司较好地适应了社会分工和规模小产的要求,成为现代厂商的主要形式。 生产者行为目标 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计划绎济体制下的厂商只追求产量 目标,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或提前完成上级规定的产量指标即可,从来不计投入产出,不 讲求绎济效益: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厂商的行为目标就变成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即在既 定的产量之下实现成本最小,或者在既定的成本之下实现产量最大 而我们现代西方经济学硏究的就是市场绎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因此,厂商的行为 目标自然就是在现有的技术和资源约束下如何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厂商 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因素,即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看这种生产在技术上是否合理 是绎济因素,即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看这种生产在经济上是否划算。技术上合理,经济 上不一定划算:技术上不合理,绎济上一定不划算:只有当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划算的生产 才是最可取的。下面就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第二节生产理论 生产理论主要从技术角度来分析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品产出量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尽可 能地实现少投入多产出,或者说是在既定资源约束下实现产出最大化 生产函数 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就是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投入品的总称。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土 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劳动就是劳动者在生产中提供的服务。土地就是指各种自然资源(土
地、水、空气、阳光、矿臧、森林等)。资本就是指生产中使用的厂房、设备、原料等实物 资本和用来结算的货币资本。企业家才能是企业家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工作。生产 就是这四种生产要素合作的过程,产品则是这四种生产要素共同努力的结果 自然资源是既定的,企业家才能蚀然很重要,但难以计算。因此,为了研究问题的简化, 般地,在研究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时就只考虑劳动和资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2、生产函数 山于生产要素的数量和组合与它能生产出来的产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生产函 数就是用来描述在给定技术条件下产量与生产要素数量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即投入与产出 的关系 生产函数既可以用表格、曲线来表示,也可以用函数代数式来表示。不妨用Q来代表产 量,用L、K、N、E分别来代表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则这时的生产函数就可以 表示为 Qf(L, K, N, E) 在经济学分析中,为了简化分析,通常假定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 若以L表示劳动投入数量,以表示资本投人数量,则生产函数可以简化为: Q=f(L, K 实证研究中最常见的生产函数应当算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AKL-“,其中00,且都是常数。α和1-α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产量弹性,即资本(劳动) 投入增加1%,产量增加α%(β%)。A有时用来表示技术进步因素(或称技术系数),表示生 产中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 根据统计资料计算,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具体化为 Q1.0123,即在生产中,劳动对产量的贡献率为0.75,技术对产量的贡献率为 0.25。但这一统计计算结果不一定适合于任何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学把生产过程看作一个黑箱,只关心两头,即生产投入和产出 而不去关心具体的生产过程,即采用什么工艺和技术等,这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人员要做 的事情(但对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关系的协调与监督上绎济学也是要研究的)。一定的生产 技术就对应了一个确定的生产函数。 投入和产出本身就体现了一定的资源配置:生产过程的一端通过投入需求与要素市场 发生关系,另一端通过产品供应与产品市场发生关系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在分析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时,我们先从最简单的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开始,即在其他生 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一种要素投入量的变动对产量的影响。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 须了解一个重要的绎济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在技术水平和其它生产要素投入固定不变的情况下, 只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则这种要素投入的增加最初会使边际产量增加,但当这种生产 要素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边际产量就会开始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这甲的边际收益就是指一种要素的边际 产出或者边际生产力,即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量。关于边际收益递减 的现实例证很多,例如,对于给定的1公顷麦田来说,在技术水半和其他投入不变的前提下 考察使用化肥的效果,如果只使用1公斤的化肥,这1公斤化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即边 际产量是很小的,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随着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其边际产出会逐步提高, 直仝达到最佳的效果,即最大的边际产量。但必须看到,若超过化肥的最佳使用量后,还继 续增加化肥使用量,就会对小麦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化肥的边际产量就会下降。过多的化肥
甚至于会烧坏小麦,导致负的边际产量。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象工业部门中增加劳动力过多 会降低生产效率;行政部门中机构过多,人员臃肿也会降低小事效率;“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也是对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形象描述。 三、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总产量( Total Product,简称TP) 总产量是投入一定量的生产要素以后所得到的产出量的总和 在生产函数Q=f(L,K)中,假定资本K不变,只增加劳动L,此时的总产量可以表示 为TP=f(L) 2、平均产量( Average Product,简称AP) 平均产量是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产出量。即 AP=TP/L 3、边际产量( Marginal Product,简称M) 边际产量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即 MP=△TP/△L=d(TP)/dL 4、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在生产函数Q=f(L,K)中,我们仍然假定资本K不变,只变动劳动L,那么随着劳动 L的增加,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化如何呢?为了比较清楚地说明这一问题,我 们先看表4-1。 表4-1 资本量 劳动量 劳动增量 总产量 边际产量平均产量 (K) (L) (TP) (AP) 100 100 20 240 140 120 20 150 130 130 610 110 660 0 94.25 8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作出图4-1
图4-1总产量、半均产量,边际产量曲线匡:TP应改为倒“S”形状 根据图4-2,我们可以看出总产量、半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有这样几个特点 1)在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 是递增的。但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分别递减。所以,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 际产量曲线都是倒“”形曲线。这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2)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当边际产量曲线位于 平均产量曲线的上方时,平均产量是递增的:当边际产量曲线位于平均产量曲线的下方时, 平均产量是递减的:当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时,半均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 等于平均产量(MP=AP) 3)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四、一种要素的合理投入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我们就从这种关系 来说明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问题 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把图4-1可以划分为三个区域。I区域是 OA段,这时随着劳动量的增加,半均产量一直在增加,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这说明了, 在这一区域,相对于不变的资本量而言,劳动量不足,所以劳动量的增加可以使资本得到充 分利用,从而使产量递增。山此来看,劳动量最少要增加到A点为止,否则资本无法得到充 分利用。Ⅱ区域是AB段,这时均产量开始下降,边际产量递减,即增加劳动量仍可使边 际产量增加,但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山于边际产量仍然大于零,所以总产量仍在增加。在 劳动量增加到B时,总产量达到最大。Ⅲ区域是劳动量增加到B点以后,这时边际产量为负 数,总产量绝对减少。山此看来,劳动量的增加超过B点之后是不利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劳动量的增加应在Ⅱ区域(AB)为宜。但应在Ⅱ区域的哪一点上 呢?这就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首先要考虑厂商的目标,如果厂商的目标是使平均产量达到 最大,那么,劳动量增加到A点就可以了:如果厂商的目标是使总产量达到最大,那么,劳 动量就可以增加到B点。其次,如果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那就要考虑成本,产品价格 等因素。因为半均产量为最大时,并不一定是利润最大:总产量为最大时,利润也不一定最 大。劳动量增加到哪一点所达到的产量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还必须结合成本与产品价格来分
五、两种要素的合理投入 前面在假定技术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介绍了基本的生产理论,并研究了 种要素的合理投入问题。本节我们将要放宽假设条件,假定技术水平不变,让两种生产要素 按原来的技术系数同步增加,那么此时厂商的最佳投入又如何确定呢? 1、规模经济与适度规模 规模绎济是指在技术水半不变的情况下,当两种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增加,即生产规 模扩大时,最初这种生产规模扩大会使产量的増加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但当规模的扩大超 过一定限度时,则会使产量的增加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使产量绝对减少,出现规模不 经济 产生规模绎济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分工与专业化以及技术因紊。企业规模扩大后使得劳 动分工史细,专业化程度史高,这将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技术因素 是指规模扩大后可以使生产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产生规模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是山于企业规 模过大会造成管理信息不畅、企业内部公文履行低效、决策失误等 山此可见,一个厂商或行业的生产规模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而是要实现适度规模。 适度规模就是使两种生产要素的增加正好使收益递增并达到最大。当收益递增达到最大时就 不再增加生产要素,并使这一生产规模维持下去 那么,当两种生产要素可变时,一个厂商如何才能确定自己的适度规模呢?下面就对此 展开讨论。 经济学小品:分工与专业化 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他对一个扣针厂的参观描 述了一个例子。斯密所看到的工人之间的专业化和引起的规模经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写道: “一个人抽铁丝,另一个人拉直,笫三个人截断,第四个人削尖,笫五个人磨光顶端以 便安装圆头;做圆头要求有两三道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是一项专门的业务,把针涂白是另 项;甚至将扣针装进纸盒中也是一门职业。” 斯密说,由于这种专业化,扣针厂每个工人每天生产几千枚针。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 工人选择分开工作,而不是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团队,"那他们肯定不能每人每天制造出20 枚扣针,或许连一枚也造不出来"。换句话说,由于专业化,大扣针厂可以比小扣针厂实现 更高人均产量和毎枚扣针更低的平均成本 斯密在扣针厂观察到的专业化在现在经济中普遍存在。例如,如果你想盖一个房子,你 以自己努力去做毎一件事。但大多效人找建筑商,建筑商又雇佣木匠、瓦匠、电工、油漆 工和许多其他类型工人。这些工人专门从事某种工作,而且,这使他们比作为通用型工人时 做得更妤。实际上,运用专业化实现规模经济是现代社会保持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2、边际分析下的两种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假定厂商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是资本与劳动。我们用K代表资本,Pκ代表资本的价格,Mε 代表资本的边际产量:Q代表购买的资本量,用L代表劳动,P代表劳动的价格,MP代表 劳动的边际产量,Q代表劳动的购买量:M代表货币成本,Ⅷ代表货币的边际产量,则两 种生产要素最适组合条件可表述为 P·Q|P·QL=M (1) MPk/Px=MPL/ PL=MP 其中,(1)式是厂商所拥有的货币资本的限制条件,厂商的投资支出不能超过这一货币 量,但小于这一货币量的购买也达不到既定资源下的产量最大化。(2)式是生产要素最适组 合的条件,即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其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只有当每一单位货
币不论用于购买资本,还是购买劳动,所得到的边际产量都相等时,厂商才能实现既定成本 下的产量最大(或者称为生产者均衡)。 为什么呢?假如厂商单位支出购买劳动的边际产出大于单位支出所购买的资本的边际 产出,则厂商一定会调整其投入策略,即增加对劳动的购买而减少对资本的购买,因为这样 做会给他带来产量的增加:反之亦然。只有当单位支出所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相 等时,厂商会维持这一购买组合,因为其他任何购买策略的调整都以能会导致其产量的减少。 同理,如果厂商购买的是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则其均衡条件可以概括为: P1·Q1|P2·Q2|P:·Q3|……+Pn·Q=M MP1/P1=MP2/P2=MP3/P3=……=MUn/Pn=MPn 其中,(1)式同样是货币资本限制条件,(2)式是在货币资本约束下的生产要素最适组 合条件,其含义是:当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与其价格之比相等时,厂商采实现了 产量最大化。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当厂商单位支出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均相等 时,他采实现了产量最大化 3、等产量线分析下的两种要素的最优组合 1)等产量线 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或者 说是表示某一固定数量的产品,可以用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生产出来的 条曲线 通过描点法可以作出等产量线,如图4-2 图4-2
图1-3 等产量线具有入下特征 ①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这就表明,在生 产者的资源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了达到相同的产量,在增加一种生产要素时, 必须减少另一种生产要素 ②在同一半面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线,每条等产量线代表不同的产量水平,且离 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半越高,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低 (如图4-3) ③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 2)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在维持相同的产量水平时,减少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增加的另 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之比。 以△L上代表劳动的增加量,△K代表资本的减少量,则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MRTS=△K/AL=MP/MP。其几何意义是: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线的斜率 边际技术替代率也应该是负值,因为一种生产要素增加,另一种生产要素就要减少,但 为了方便起见,一般用其绝对值。因此,作为等产量线的斜率,边际技术替代率为负就决定 了等产量线是向右下方倾斜 边际技术替代率同样具有递减规律,其原因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起作用,随着劳动的 增加,劳动的边际产岀在递减,每增加一定量劳动所能代替的资本量也就越来越少,边际技 术替代率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外在表现。因此,边际技术替代率作为等产量线的斜率,其 递减的特性就决定了等产量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 3)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又称企业预算线,它是一条表示在生产者的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 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点的轨迹。 等成本线表明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的货币成本约束条件,等成本线的函数方程是: M=PLQ+PQ 其中,M为厂商的货币成本,R、R、Q、Q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价格与购买量 根据以上函数方程可以作出等成本线的曲线图形(如图4-4) 7
图4-4等成本线 山等成本函数和图4-4可以看出,等成本线斜率为一P/Pk 等成本线的几何意义就是说明了厂商购买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的预算空间, 在图4-4中,ΔOAB即为该厂商在货币资本和要紊价格既定条件下购买要素的预算空间, 只有在该预算空间之内(包括边界AB)厂商对要素的购买行为才是可能实现的,超出预算 空间的购买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预算线AB上,厂商花光了自己欲投资的全部货币资本。 4)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条件是:在生产者的货币成本与要素价格既定条件下,只有当 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时,厂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即既定成本下产量最大活既定产量下 的成本最小。下面对此加以讨论 首先,与前面消费者均衡的分析方法类似,现在我们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结合起来分 析厂商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决策 图1-5 在图4-5中,Q1,Q2,Q3为三条等产量线,其产量大小的顺序为Q<Q2(Q。AB为等成本 线。AB线与Q相切于E,这时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这就是说,在生产者的货币成 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OM的劳动与0N的资本结合,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即既定 产量下成本最小或既定成本下产量最大。之所以在E点实现了最优组合,其理山是:首先 等产量线Q在预算空间之外,其投资行为不可能实现,故不予考虑:;其次,Q1上的CD段在 预算空间之内,虽可以实现,但QQ,尚未实现最大产出:只有在E点,厂商不仅用尽了 自己的货币资本,还实现了较大的产出。因此,E点就是厂商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前 提下,受预算约東下的均衡点,该点所确定的K=0N,L=0M即为厂商的最佳投资组合 其次,在切点E处,等成本线斜率等于等产量线斜率,即P/P= MRTSU=MPk/MP,将 该式变形得WPκ/P=P/R,与边际分析下的两种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刚好相一致。 4、厂商投资扩张的路径选择 如图4-6所示,如果厂商可用于投资的货币资本增加,则厂商的预算线在假设条件不 变的情况下就会平行向外移动,如果厂商继续个断追加投资,则其预算线就会不断向外平移 在预算线向外半移的过程中,厂商分别实现了最优投资组合E、E、E。这样,厂商就会沿 着℃C线向外不断实现投资扩张。因此,OC也称为扩张线。厂商沿着扩张线进行投资规模扩 张,就会实现既定产量下成本最小或既定成本下产量最大
第三节成本与收益 在上节从物质技术角度分析了投入一产出的关系之后,问题并没用得到完全解决,因为 我们已经知道,厂商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我们不仪要考虑这种物质技 术关系,同时还必须考虑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绎济关系。本节就是从绎济角度出发来研究厂商 的成本与收益问题,以探求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成本即生产费用,是厂商投资支出及其潜在损失的总合。绎济学上的成本一般是指经 济成本,它个仪包括了会计学上的会计成本,还包括了那些没有或不能在账面上反映出来的 潜在成本。成本分为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成本及成本函数 1、成本的有关概念 (1)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显性成本是指厂商为购买或租用各种生产要素而支付的一切费用,它能够反映在会计账 簿上,因而称之为显性成本。它包括工资支出、原材料和燃料及电力的费用、借贷利息和租 金等 隐性成本是厂商所使用的与自有资源相联系的成本,厂商使用自有资源之所以考虑生产 费用,是因为要素具有多种用途这一事实,它包括使用自有资本设备的折旧费、使用自有资 金的利息,以及企业主为该厂提供的劳务应得的薪金。山于这部分成本一般不在会计账簿上 反映,因而称之为隐性成本。例如,一个使用自己土地并直接进行经营管理的企业家,如果 他为别人从事管理工作可以得到5万美元的年薪,其土地若出租给别人得到年租金1力美元, 那么,这6力美元就是该厂商的隐性成本。 (2)经济成本与会计成本 绎济成本是一个很宽泛的成本概念,是指企业为将资源从其他生产机会中吸引过来而必 须向资源提供者支付的报酬。这些报酬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经济成本就是所有 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经济学上讲的成本一般都是指经济成本 会计成本是指会计学上使用的成本概念,它一般是指企业为了获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各 种耗费,会计成本概念史强调成本的计量属性,会计成本必须是可计量和可用货币表示的 9
能够在会计帐溥上进行记录和反映,因而会计成本也是一种显性成本。例如企业生产中所必 须支付的工资、利息、原材料费等都属于会计成本 (3)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资源所有用途中的最佳收益,或者是因为选择了一项投资而个得不放弃的其 它投资项目中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例如一笔10力元的资本有3个可供投资的项目A、B C,这三个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分别为:1万元、2力元和25力元。那么投资A项目和B 项目的机会成本都是2.5力元,投资C项目的机会成本是2力元。 2、成本函数 成本函数( cost function)表示一定产量与生产该产量的最低成本之间的关系。给定生 产函数,成本可以表示为产量和要素价格的函数 C=Φ(Q,P,P) 其中,C表示成本,Q,P,P分别表示产量、劳动价格、资本价格 成本函数可以从生产函数中推导出来。假设生产函数为Q=f(L,K),P,P分别为两种 要素价格,则成本函数是 C(Q, PL, P3)=min(PLL, Pkk s t. Q=f(L, K) 用条件极值法求出使成本最小的L*(Q,P,P3)、K*(Q,P,P3) 这样就可以得到成本函数 C(Q,P,P3)=P·L(Q,P,P)+P·K*(Q,P,P) [例]给定生产函数Q=min(L,K),成本方程为C=PL+Pk,那么当产量为Q时,必须 使用Q单位的L和Q单位的K,所以最小成本为 C=PLL+Pkk=(P+P)Q 短期成本分析 短期与长期的概念 绎济学中的短期是指这样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厂商来不及调整其所有生产要素,只 有部分要素可以变动,其他投入是固定的,产量的变化完全是变动要素投入变化的结果。例 如,一般来说,短期内厂商可以调整的生产要素有原料、燃料、工人数量,来不及调整的生 产要素有厂房、设备等。 绎济学中的长期是指这样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所有的投入都是可以变动的。例如 长期内厂商要想扩大产量,可以通过扩大厂房、增加设备达到目的,而不一定象短期那样通 过劳动的加班加点与机器设备的超常规使用达到目的,若厂商在长期内降低产量,可以处置 掉一些设备 短期与长期是绎济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但这甲所谈的时期的长短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 尺度,对二者划分的基本依据不是时间究竟有多长,而主要看对因变量的影响因素是否全部 都在变,如果只有部分可变,则为短期:如果都可变动,则为长期。 2、短期成本的分类 (1)短期总成本(STC) 短期总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短期总成本分为固 定成本(FC)与可变成本(VC)。 固定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这种成本不随产量 的变动而变动,是固定不变的,其中主要包括厂房和设备的折旧,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 可变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可以调整的生产要紊的费用。这种成本随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