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宏观经济改策目标,掌握财政政策、货 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掌握功能财政思想,理解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功能财政思想,充分就业预 算盈余,自动稳定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绎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整个社会绎济福利、改进国民纤济的运行状况 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有意识和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而制定的解决绎济问题的指 导原则和措施。 宏观绎济政策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政策目标而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指宏观 经济政策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宏观绎济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 长和国际收支半衡四大目标。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一般分为三类:摩擦性 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信息不畅而产生的一 种暂时的、短期的失业,是人们变换工作和寻找新的工作的过程而存在的失业。自愿失业指 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导致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即使愿意接受现行 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充分就业并非百分之百的就业,充分就业时仍有一定的失业,凯恩斯认为,消除了非自 愿失业、但仍存在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业。也就是说,经济社会实 现了充分就业时,仍然有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存在 物价稳定是宏观绎济改策的第二个目标。物价稳定就是避免或减少通货膨胀,但并不是 通货膨胀率为零。物价稳定是指整体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在任何一个经济社会中,山于各种 经济和非绎济因素的影响,物价不可能保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水平上,一般来说,随着经济 的发展会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或高或低的通货膨胀,因此,物价稳定并不意味着每种商品和劳 务的价格固定不变 绎济增长是指一个绎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即产量或 收入的增加,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年均GDP或年人均GDP来衡量 际收支平衡是指既无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国际收支盈余。从长期看,一国的国际收支状 况无论是赤字还是盈余对一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会对其他宏观经济目标 的实现造成障碍。具体说来,若国际收支长期处于盈余状态,会减少国内消费与投资,使社 会总需求减少,不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如果出现长期的国际收支赤字, 赤字将山外汇储备或通过对外举债偿还,必将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的发生。 从长期来看,这四个宏观经济目标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经济增长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 和国际收支半衡的物质基础;物价稳定又是绎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国际收支丬衡有利于 国内物价的稳定,有利于利用国际资源扩大本国的生产能力,加速本国经济的增长;充分就 业本身就意味着资源的充分利用,这当然会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但是,在短期中,从迄今 为止的各国宏观绎济政策实践来看,这几个目标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着 矛盾
绎济政策之间的矛盾给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带來了一定的困难,但宏观绎济政策是为了全 面实现这四个宏观绎济目标,而不仪仪是要达到其中某一、两个目标,这样,就需要考虑各 种因素来对各种政策目标进行协调 第二节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概念 财政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政府为了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而对政府收入、政府支出和公债水 平所作出的决策。 二、财政政策工具及其运用 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是通过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收入政策进行的。 政府购买是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包括购买军需品、警察装备用品、政府机关办公 用品、付给政府雇员的酬金、各种公共工程项目的支出等等都属于政府购买。可以说,政府 购买涉及各种项目,从航空母舰到森林管理人员的薪金,无所不包。山于政府购买发生了商 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换,直接形成了社会总需求和实际购买力,是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因此是一种实质性的支出,它的大小是决定国民收入水半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关系到 社会总需求的规模。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对整个社会总支出水半起着举足轻重的调节作用 当社会总支出水半过低,人们的有效需求不足,存在严重的失业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购买 支出,例如兴办学校、增加教育投入、举小公共工程,以增加整个社会的总需求水平,减少 失业,同经济衰退进行斗争。相反,当社会总支出水平过高、社会存在超额需求、存在通货 膨胀时,政府应该采取减少政府的购买性支出的政策,以降低社会的总体有效需求,抑制通 货膨胀,从而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通过改变政府购买性支出水平是政府财政 政策的强有力手段之 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是转移支付,与政府购买性支出不同,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的社 会福利等支出,如卫生侏健支出、收入俫障支出、退伍军人福利、失业救济和各种补贴等方 面的支出。既然转移支付也是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减对整个社会总 支出同样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与改府购买性支出一样,政府转移支付也是一项重要的财政 政策工具。一般来说,当社会总支出水半不足、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社会失业增加时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政府的转移支付、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使公众手中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从 而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增加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减少失业;当社会总支出水平过高、有 效需求过旰、存在通货膨胀时,政府则应该减少政府的转移支付,降低社会福利水平,使人 们的可支配收入减少,降低公众的消费水平,从而使社会的有效需求降低,以制止通货膨胀。 总之,通过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政 府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的变动通过乘数效应作用于国民收入,山于购买支出乘数大于转移支 付乘数,因此,政府的购买支出乘数效应大于转移支付乘数效应。 在政府的收入中,税收是最主要的部分。经济学家普遍给税收这样定义:税收是个人和 企业不能等价交换商品和服务而向政府的非自慝的支付。西方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在很大 程度上源自于税收收入的增长。税收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课税对象的 不同,税收可以分为:财产税、所得税和流转税三类。财产税是指对纳税人的动产和个动产 课征的税收。许多国家对财产的赠予或继承征税,有些国家还对纳税人的净财产(资产减去 负债)征税,称之为个人财产税。所得税是对个人和公司赚取的所得课征的税收。在西方政 府税收中,所得税占有的比例较大,因此,其税率的变动对社会经济生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流转税是对流通中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额课征的税收。増值税是其中主要的税种之一。根据 收入中被扣除的比例,税收可分为累退税、累进税和比例税。累退税是指税率随征税客体总 量增加而递减的一种税,比例税是税率不随征税客体总量变动而变动的一种税,即按一个统 的税率比例从收入中征收,多适用于流转税和财产税。累进税是税率随征税客体总量增加 而增加的一种税。西方国家的所得税大部分属于累进税。这三种类型的税通过税率的变动反 映了赋税的负担轻重和税收总量的关系,因此,税率的高低以及变动的方向对绎济活动如个 人收入和消费、企业投资、社会总需求等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税收既是作为西方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又是国家实施其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 手段,它与政府的购买性支出、政府的转移支付一样,同样具有乘数效应,即政府税收的变 动对国民收入的变动具有成倍的作用。在讨论税收乘数时,一般要分清两种情况:一种是税 率的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因此,税收作 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既可以通过改变税率也可以通过变动税收总量来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 标。例如,可以通过一次性减税即变动税收总量来达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目的,还可以通过 改变税率使社会总需求得以变动,以此达到预定的目标。山于改变税率主要使所得税率的变 ,一般而言,当税率降低时,会引起税收的减少,个人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增加以致整个 社会的总需求增加以及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反之,税率的提高,会导致社会总需求的减少 和国民收入水的降低。因此,当经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时,一般可采用减税这种扩张性的 财政政策抑制经济的衰退,而经济出现需求过旰通货膨胀时,可通过增加税收这种紧缩性的 财政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公债是政府向公众举借的债务,或者说是公众对政府的债权,它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另 个组成部分。公债是相对于私债而言的,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公债的债务人是批有政治权利 的政府。公债与税收不同,公债是以国家(或政府)信用为基础的,是政府以其信用向公众 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从公债发行的主体看,有中央(联邦)政府公债和地方各级政府 公债,通常将中央政府发行的内债称为国债,它是指本国公民持有的政府债券。公债一般分 为短期公债、中期公债、长期公债三种形式。短期公债一般指偿还期在1年或1年以内的公 债,短期公债最常见的形式是国库券,主要是为了弥补当年财政赤字或解决临时资金周转不 灵的问题,利息一般较低,主要进入短期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中期公债是指偿还期限在 l—-5年的公债,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筹措绎济建设资。长期公债则是指偿还期 限在5年以上的公债,但一般按预先确定的利率逐年支付利息,主要是为了筹措经济建设资 金。中长期公债山于期限长风险大因而利率较高,也是西方国家资本市场上最主要的交易手 段之一。从以上对公债的性质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发行公债,一方面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 入,弥补财政赤字,筹措建设资金,影响财政收支,属于政府的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又能 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产生扩张和收缩的作用,通过公债的发行在余融市场 上影响货币的供求,促使利率发生变动,进而影响消费和投资,调节社会总需求水平,对经 济产生扩张和收缩的效应。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公债既具有财政政策的功能,又有 的货币政策作用。 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或二者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解 决衰退和失业问题:;相反,当总需求过旺、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政府要实行紧缩性财政政 策,如减少政府支岀、增加改府税收或二者双管齐下,以抑制总需求,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这种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而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財政政策或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三、自动稳定器和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器也称为内在稳定器,是经济中一种自动的作用机制,它可以自动地减少山于 自发总需求变动而引起的国民收入波动,使绎济发展较为平稳。自动稳定器主要是指那些对
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自动起到缓冲作用的财政调节工具如政府税收等,它的功能表现在:当 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出现萧条时自动减轻萧条,而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措 施。自动稳定器是通过以下几项制度发挥其作用的 首先是政府税收。税收特别是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是重要的稳定器。在经济萧条时 期,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在税率不变的条件下,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而人 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因此自动地少减少一些,茧然萧条时期的消费和需求有一些下降,但会 下降得少一些。例如,在累进税制地情况下,山于经济萧条会引起收入的降低,使某些原来 属于纳税对象的人下降到纳税水平以下,另外一些人也被降到较低的纳税等级。结果,个人 缴纳的税因为国民收入水平的降低而减少了,政府税收下降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下降的幅度 从而起到抑制经济萧条的作用。反之,在通货膨胀时期,失业率较低,人们收入会自动增加 税收会因个人收入的增加而自动增加,使得个人可支配收入山于税收的增加少增加一些,从 而使消费和总需求自动增加得少一些在实行累进税制情况下,经济的繁荣使人们收入增加 史多的人山于收入的上升自动地进入到较高的纳税等级。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上 升的幅度,从而使得通货膨胀有所收敛。另外,公司所得税也具有同样的作用。 其次是政府转移支付。这甲的政府转移支付主要包括政府的失业救济金和其他的社会福 利支出。在绎济出现衰退和萧条时期,山于失业人数增加,符合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数相应 增加,政府转移支付会自动增加,使得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会增加一些,这就可以抑制经济萧 条使人们收入下降而使个人消费和总需求的下降,起到抑制经济萧条的作用。反之,当经济 过热产生通货膨胀时,山于失业率降低,符合领取失业救济金和各种补贴的人数减少,政府 的这笔支出会因此自动的减少,从而自动的抑制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消费和总支出减少, 内在稳定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降温和遏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最后是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期,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导致价格水平会降低, 农产品价格也将下降,政府为了抑制经济的衰退,依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 购农产品,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不会因国民收入水平的降低而减少太多 也起到刺激消费和总需求的作用。当绎济繁荣时,山于国民收入水半提高使整体价格水平上 升,农产品价格也因此上升,这时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售出库存的农产品,平抑农产 品价格,无形中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降低了消费和总需求水平,起到抑制通货膨胀 的作用 总之,税收、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动和农产品的价格维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宏观绎 济运行起到了稳定的作用,成为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和防止绎济大幅度波动的第一道防 线。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都在起减轻经济波动的作用,但效果有限 四、功能财政与平衡预算财政 根据上述积极的财政政策,改府在财改方面实施积极的政策主要目的是实现物价稳定的 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了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的,也可以是赤字的。这样的财政称 之为功能财政 预算赤字往往是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改策即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而造成的政府支出 大于收入的结果,政府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即为预算赤字。预算盈余则是政府实行紧缩性财 政政策即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而造成政府的收入大于支出的结果,政府收入超过支出的 余额产生了预算盈余 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思想,是对凯恩斯以前的财政屮衡预算思想的否定。 3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奉行的理财思想基本上还是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 中提出的原则:一个谨慎行事的政府应该厉行节约,量入为出,每年预算都要侏持半衡。这 就是所谓的年度平衡预算思想,它要求毎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30年代的世界绎济危机 和“凯恩斯革命”使人们意识到在经济衰退时期机械地俫持预算平衡既无必要同时也会加深
衰退。在衰退时税收会山于收入的减少而减少,要俫持年度预算平衡,就必然减少政府支出 或提高税率,结果加深了衰退;在经济繁荣、通货膨胀严重时,山于税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 加,为了减少盈余,保持年度预算平衡,政府必然增加支岀或降低税率,结果造成史严重的 通货膨胀。因此,年度预算屮衡的思想受到众多经济学家的质疑。这样,年度丬衡预算思想 发展为保持锊一个绎济周期的预算屮衡思想,这就是周期平衡预算。在萧条时期政府采取扩 张性政策,可以允许赤字的存在;在繁荣时期政府采取紧缩性政策,可以有预算盈余,但要 以繁荣时期的预算盈余弥补衰退时期的预算赤字,使每个绎济周期政府的盈余和赤字相抵, 实现整个绎济周期的预算平衡。周期平衡预算的思想仪从理论上讲|分完美,但具体实行起 来却非常困难,因为在一个经济周期内很难准确地估计出繁荣和衰退的时间和程度,并且两 者史难相等,因此,周期平衡预算很难实现 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提出一个新的思想,认为每年度的预算平 衡甚全周期的预算平衡都是不必要的。财政政策目标应该是提供足够的有效需求在制止通货 膨胀的同时实现充分就业,因此,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对待预算盈余和预 算赤宁,而应从反绎济周期的需要出发来合理地利用预算盈余和预算赤字。当存在通货紧缩 缺口即有大量失业存在时,政府有责任不惜一切代价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和 减少税收,实现充分就业。即使原来存在预算赤字,政府也应不惜赤字的继续扩大而果断地 执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经济存在通货膨胀缺口时,政府要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减少支 出、増加税收,即使原先存在预算盈余,也要惜盈余的继续扩大实施紧缩性政策。功能财 政的中心思想就是: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的稳定,应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采取相应 的政策措施,需要有赤字就有赤字,需要存在盈余就有盈余,而不应单纯为实现财政的收支 平衡而影响政府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财政政策。 功能财政思想否定了原來的预算思想,主张预算的目标是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而不是仪仪追求政府的收支平衡,因此,这一思想的提出同单纯强调政府收支平衡的思想相 比是一大进步。但是,也因该看到,功能财政的实施也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一方面,经济形 势的波动常常难以预测,对经济形势的估计也不会|分准确:另一方面,政府的决策需要 定的时间,并且效果也具有某种滞后性,所以导致这种政策难以奏效。例如,为消除失业采 取了减税和増加政府支出等扩张性财政政策后,山于政策的滞后性,经济形势可能已转入了 繁荣,但扩张性政策仍在实施,结果会导致史加严重的通货膨胀 五、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 依照功能财政的思想,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即政府增加支岀或降低税率会提高国 民收入水平,刺激经济。反之,政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如减少支出或提高税率将使国民收 入水平降低,从而抑制经济。政府支出增加会使预算盈余减少或使预算赤字增加,而税率的 提高则会使预算盈氽增加或使预算赤字减少。这样就容易将预算盈余或预算赤字作为衡量财 政政策对绎济产生影响大小的一种简单标准,一般将预算盈余减少或预算赤字增加看成扩张 性财政改政策的结果,将预算盈余的増加或预算赤字的减少看成紧缩性财政政策的结果,但事 实并非如此。因为预算盈余或预算赤字有时并不是山财政政策的主动变动引起的,而是山某 些自发的支出变动被动地引起的。例如,在经济衰退时期,山于收入水半下降,私人消费和 投资支出的减少引起国民收入水平的下降,在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下,进而引起税收的自动减 少,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也会引起预算盈余减少或预算赤字增加:在经济高涨时期,山于 收入水平上升,会引起私人消费和投资支出的增加,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在自动稳定器机制 的作用下,税收自动会增加,政府转移支付会自动减少,从而使预算盈余增加或预算赤字减 少。上述两种情况下出现的预算盈余或预算赤字的变动与财政政策本身无关,也就说明不能 简单地将预算盈余或预算赤宇的变动作为判断财政政策是紧缩性的还是扩张性的标准。引起 预算盈余或预算赤字的变动的原因可能来自两方面:一是经济运行情况本身的变动,即经济
趋向高涨时会引起预算盈余的增加或赤字的减少,经济趋向衰退时会引起预算盈余的减少或 赤字的増加。二是财政政策的变动,即扩张性财政改策会使预算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紧缩 性政策会使预算盈余增加,赤字减少。因而,仪凭预算盈余或赤字的变动很难判断出财政政 策是扩张性的还是紧缩性的。要使预算盈余或赤字成为衡量财改政策是扩张性的还是紧缩性 的标准就必须消除绎济周期波动本身的影响。美国绎济学家C·布朗(C·Brow)在1956 年提出了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概念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国民收入水 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它是以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而不是实际国民收入水平 来衡量预算状况的。以实际国民收入水平衡量的预算盈余,是实际的预算盈余。充分就业的 预算盈余和实际的预算盈余两者的差别就在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和实际国民收入水 半的差额。如果以BS*代表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BS代表实际的预算盈余,yr代表充分就 业的国民收入水半,y表示实际国民收入水平,t、G、TR分别表示边际税率、既定的政府 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支出,则: BS*-BS=tyr-G-TR-(ty-G-TR) t(y-y) 如果实际国民收入水半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大于实际预 算盈余,即y>y时则有:BS*>BS 反之,如果实际国民收入水半高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就小 于实际预算盈余,即:yr<y时有 如果实际国民收入水平等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等于实际预 算盈余,即y=y时有:BS*=BS 西方绎济学家认为,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的提出有两个重要的作用。第一,把国民收 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时的水平上,消除了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 从而就能准确地反应财政政策对预算状况的影响,并为判断财政政策究竟是扩张性还是紧 缩性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依据。如果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者预算赤字减少了,就 说明财政政策是紧缩性的,反之则说明政策是扩张性的。第二,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的提 出,使政策的制定者史加重视充分就业的问题,把充分就业作为目标来确定预算盈余或赤字 的规模,以便正确地确定财政政策。正因为如此,这一概念一绎提出就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但是,也要注意到,这一概念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或者说 潜在的国民收入很难被较为准确地估算出来。 六、公债与赤字 遵循功能财政的思想,许多西方国家先后实行了政府干预绎济的积极财改政策,这种政 策就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相机抉择”。但山于政府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大部分是实行消除 失业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结果造成财政赤字的上升和国家债务的累积 财政赤字是国家的预算开支超过收入的结果。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有二:借债和出售政 府债券。政府借债又有两种方法:一是向中央银行借款,山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这会引 起货币供给增加。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实际上是通过创造新货币来进行支付,这种为赤 字筹资的方式称为货币筹资,结果会引发通货膨胀,其本质上是用征收通货膨胀税的方法解 决赤字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解决赤字问题往往采用这种方法,但发达国家却很少使用这种 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发行公债包括内债和外债。内债是政府向本居民、企业和各种金融机 构发行的债券,外债是向外国举借的债务,包括向外国借款和发行外币债券,发行债券可称 为债务筹资。从一般意义上讲,内债是向国内公众举借的债务,是将购买力山公众向政府进
行转移,山于基础货币并没有增加,故不会引起直接的通货膨胀。但政府债券的发行往往会 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中央银行要想稳定利率,只有在公开市场业务中买进政府债 券,无形中增加了货币供给,使得预算赤字增加的同时引起了通货膨胀 公债作为政府取得收入的一种形式起到了弥补财政赤字的作用,但政府发行公债毕竟是 一种负债,与税收不同,发行公债是要还本付息的,当每年累积的债务构成了巨大的债务净 存量时,这些债务净存量所支付的利息又构成政府预算支出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在美国,政 府的利息支出在GDP中的比重在60年代为13%,到90年代初上升到3.5%,政府的利息 支付在30年间增长了近3倍,利息支付已成为政府支出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政府预算的 总赤字中,包括两个主要部分:非利息赤字(除利息支出外的全部政府支出与政府收入之差) 和利息支出。因此,当非利息赤字为零或不变时,只要利息支出增加,政府的预算赤字就会 进一步增长。假设其他条件不变,赤字增长会引起政府增加债券的发行,导致政府债务增加, 债务的增加又会引起政府利息负担的加重,使赤字进一步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公债的利息 支付成为与政府赤字、公债便会同步增长。衡量一国债务负担率的指标是债务—收入比率 它是一国债务与GDP的比率。债务——收入比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公债的 实际利率、实际GDP的增长率和非利息预算盈余的状况。当非利息预算盈余不变时,公债 的利率越高,GDP的增长率越低,这一比率将会上升:若非利息预算盈余不断增加,实际 利率有所下降,实际GDP不断提高,则这一比率将会逐步下降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债务累积额都在不断的增加,1992年底,美国的政府债 务总量已达到4亿美元。面对山益庞大并且不断增长的政府债务,西方绎济学家对公债的 是非功过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争论的焦点涉及到两大问题:公债的资源配置效应和公债 的收入分配效应。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公债无论时内债还是外债,和税收一样,都是政府加 在人民身上的一种负担。原因是公债要还本付息,它最终是要通过征税和发行货币的方法得 以解决,必然加重人民的负担。同时这种负担还将转移到未来几代人的身上,往往通过发行 新债的办法来偿还旧债。然而,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外债对一国公民而言是一种负担 因为其本金和利息必须使用本国公民创造的产品来偿还,但内债则不同,因为内债是政府欠 人民的债,而内债的还本付息,归根结底来自课税,所以是“自己欠自己的债”。从整个国 家来看,债权和债务总是恰好相抵的,因而不构成负担。况且政府总是存在的,会通过发新 债的办法偿还旧债:即使通过征税的小法来偿还债务,实际上也仪是财富的再分配而已,对 整个国家来说,财富并未损失。尤其使当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时,山于发行公债可以促进资 本的形成,增加有效需求,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可以为子孙后代创造吏多的财富,因此个 会对子孙后代产生不良影响。只有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发行公债并且不是用于资本的形成, 或者公债的增加挤占了私人投资,这种公债的发行就会成为人们的负担。 第三节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 1.银行的分类 在银行制度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中,对金融媒介机构的分类可以根据需要采取多种方法 例如,按照各种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业务性质,划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 行、政策性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按金融机构创造货币、创造交换媒介和支付手段的能力, 划分为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和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按受雇人员的数量、资本和营业额的大小 划分为大、中、小型金融机构:按金融中介机构的资产和负债性质,划分为主要银行部门 次要银行部门、其他吸收存款的机构、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等。西方主要国家的金融机构不是
完全相同的,但是,大体说来,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和金融中介机构两类,金融中介机构中最 主要的是商业银行、专业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2.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绎营对象、具有综合 性服务功能的金融企业。在各类金融机构中,是一种历史最悠久、业务范围最广泛、对社会 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 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繁多,主要有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负债业务是商业银 行筹措资金、借以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按存款的性质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资产业务是指银行运用资财的业务,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在放款和证券投资上。放款业务是 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贷款的业务,它是商业银行的一项基本业务,也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 产。在美国,放款约占银行全部总资产的60%70%。证券投资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资金 运用业务,银行通过有价证券的买卖活动取得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为客户 小理支付、进行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各项业务 3.中央银行的职能 中央银行身处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地位,作为领导和管理国家货币金融的首脑机构,代 表国家发行货币、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处理国际性金融事务、对金融体系进行监管、 通过货币政策影响绎济活动。 中央银行具有以下三个职能: 作为发行的银行,独享发行国家货币的权利。 作为银行的银行,一方面通过票据再贴现、抵押贷款等方式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另 方面为商业银行集中休管存款准备金,还为各商业银行集中办理全国的结算业务。 作为国家的银行,第一,国家可以向中央银行借款,即山中央银行用贴现国家的短期国 库券的形式为政府提供短期资金,也可以帮助政府发行公债或以直接购买公债方式为政府提 供长期资金,帮助政府弥补政府预算中出现的财政赤字。第二,代理国厍,一方面将国库委 托代收各种税款和公债价款等收入作为国庳的活期存款,另一方面代理国库拨付各项经费, 代办各种付款和转帐。第三,充当政府在一般经济事务和处理政府债务等方面的顾问。第四, 监督、管理国家的金融市场活动,代表国家处理与外国发生的金融业务关系。第五,根据经 济形势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配合,为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服务。 与一般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中央银行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不以盈利为目的; 第二,不绎营普通的银行业务,只与政府和各类金融机构往来,不小理厂商和居民的存 贷款业务 第三,具有服务机构和管理机构的双重性质,有执行金融监管、扶持金融发展的双重任 第四,处于超脱地位,在一些国家中甚仝独立于中央政府,免受政治周期的影响 4.供给货币的问题 狭义的货币供给(M1)是指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货币被定义为在商品和劳 务的交换以及债务的清偿中作为交换媒介或工具而被法定为普遍接受的物品,最符合这个定 义的就是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一般说来,硬币和纸币通常被称为通货,山于活期存款可 以和通货一样,随时支取,也可随时用来支付债务,因此,也将其看作严格意义上的货币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货币,因为在货币的供给中活期存款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史主要的是活期 存款的派生机制还会创造货币。 、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 1.存款创造货币的前提条件
在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具有创造货币的功能,原因是在金融体系中只有商业银行才允许 接受活期存款,并可以签发支票,从而具有了创造货币的能力。商业银行创造货币应具备两 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第一,准备金制度。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之分。在商业银行的 经营过程中,银行除将客户的绝大部分存款贷放出去或购买短期有价证券以获取盈利外,只 需H下一小部分的存款作为应付客户提款需要的准备金,这种银行经常保留的为应付客户随 时提取存款的现金称为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叫存款准备金率或准备率。中 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叫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按照法定准备率对自己所接受的存款而 休留的准备金称为法定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一部分是银行的库存现金,另一部分存放在 中央银行的存款帐户上,它一般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方的项目。超额准备金指商业银行持 有的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 第二,非现金结算制度。在非现金结算制度下,所有经济主体之间的往来均通过银行开 具的支票形式或转帐的方法进行结算,人们对现金的需要转而变成对存款的需要。只有满足 这两个条件,银行才具有创造货币的功能。 2.货币创造的过程 假定商业银行系统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为20%,山于某种原因商业银行新增1000元的 存款,1000万元元新增货币究竟最终会增加多少银行存款呢?这甲必须有两个假定:(1) 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会将一切货币收入全部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入银行,不能将一分钱的 现金放入自己的口袋中。(2)银行接受客户的存款后,除法定准备金外,全部贷放出去,没 有超额准备金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客户甲将1000万元存入A银行,银行系统因此增加 了1000元的准备金,A银行按法定存款准备率保留200万元准备金存入自己在中央银行 的帐户,其余800力元全部贷放出去:得到这800力元贷款的客户乙将全部贷款存入与自己 有业务往来的B银行,B银行得到了800力元的存款,在留足160力元的法定准备金并将 其存入自己在中央银行的帐户以后,将剩余的640力元再贷放出去:得到这640元的客户 丙又将全部贷款存入与其有业务往来的C银行,C银行留下其中的128力元作为法定准备 金而把其余512力元再贷放出去。如此反复,以全无穷,各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究竟是多少 呢?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 1000+1000×0.8+1000×0.82+1000×0.832+1000×0.84+ =1000(1+0.8+082+0.83+0.84+…) 1000 00(力元) 贷款总和为 800+640+512+ =1000(0.8+082+0.83+0.84+…) =4000力元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存款总额(用D表示)同原始存款(用R表示)及法定准备 R 率(用ra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D= 1_D 或者 3.简单的货币创造乘数 从前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这笔原始存款如果来自于中央银行增加的一笔原始的货币供
给,而中央银行新增的这笔原始货币供给流入公众或企业手中并转存在支票账户上,就使活 期存款总额即货币供给量扩大为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亠倍,这个亠倍数被称为货币创造 乘数,如果用km表示货币创造乘数,则:kn 即货币创造乘数等于法定准备率的倒数,它表示增加一美元存款所创造出的货币的倍 数。另外,根据存款总额D同原始存款R及法定准备率τ的关系,货币创造乘数又可表示 R 山此可见,(1)货币的供给不能仪看到中央银行最初发行了多少货币,而必须史为重视 派生存款或派生货币,即山于货币创造乘数的作用使货币供给量增加了多少,这种增加被称 为货币的创造。(2)货币创造量的大小,不仪取决于中央银行新增的货币量,而月取决于法 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越大,货币创造乘数越小:反之,法定准备率越小,货币创造乘数越 大,两者呈反比关系。这是因为,法定存款准备率越大,商业银行吸收的每一轮存款中,保 留的法定准备金所占存款的比例越大,可用于贷款的份额越小,山于贷款又转化成下一轮的 存款,因而造成下一轮的存款就越少 4.复杂的货币创造乘数 关于以上所论述的货币创造乘数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的分析实际上隐含有两个假定:第 一,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储备,商业银行将客户的存款在扣除了法定准备金后全部贷放了出去。 但是,商业银行如果找个到合适的贷款对象,或厂商山于预期利润率低于市场贷款利率而个 愿借款,诸如此类原因都会使银行的实际贷款小于其贷款能力,实际贷款小于其贷款能力的 差额即没有贷放出去的款项就是超额准备金,也就是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余要求以外的 准备金(用ER表示)。超额准备金与全部存款的比率称为超额准备率(可用r表示),法定 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之和形成了银行的实际准备金,法定准备率加上超额准备率就是银行的 实际准备率。当存在超额准备率后,货币创造乘数就个再是一即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而是 变为:kn R 上式表明,货币创造乘数成为实际准备率的倒数,这时,派生存款总额为:D= ra +r 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都是一种漏出,不能形成银行的派生存款,两者在存款总额中 所占比重越大,银行的货币创乘数越小,派生存款总额越少。因此,货币创造乘数不但与法 定准备率有关,还与超额准备率有关。所以,市场贷款利率(用r表示)越高,银行越不愿 多留超额准备金,因为准备金不能给银行带来利润。因此,市场利率上升,导致超额准备率 从而实际准备率下降,货币创造乘数变大。另外,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利率即再贴现 率也会影响超额准备率。再贴现率上升,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增加,商业 银行为此将自己多留准备金,超额准备率提高,从而提高了实际准备率,货币创造乘数变小。 第二,银行客户将一切借款都存入银行,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支付皆以支票形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