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环境 新加坡的环保故事和垃圾治理3R原则 教学设计 年级:四年级 主讲人:傅明主讲人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南湾学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新加坡国家环境局网站内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国际上垃圾治理的3原则: 源头减量、物尽其用、分类回收,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2.通过讲述新加坡的环保故事和迈向“零废物”国家的措施,扩展学生国际视野,明白 美好的环境需要靠自己来创造。 3.在交流中提高环保意识,在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理念,并带动身边人积极进行绿色低 碳生活行动,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 了解国际上垃圾治理的3R原则。 【教学难点】 如何将垃圾治理原则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理念,并带 动身边人积极进行绿色低碳生活行动,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全球花园城市 有这样一座城市,它非常干净,在他们的国家,破环公共场合的环境是违法的,这座城 市是在一个热带小岛上的,面积虽然非常小,但是却是人们所公认的最干净的一座城市,被 誉为“全球花园城市”。大家知道是哪个城市吗?(新加坡) 2.欣赏新加坡风光 3.简介新加坡概况 【设计意图】直观感受今日新加坡的花园城市风光。 二、狮城巨变 1.对比照片:50年前和今天的新加坡的照片。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新加坡从一个脏 乱落后之地发展成为宜居的“花园城市”,并被誉为“亚洲生活品质最高的城市”。它是怎 么做到的呢?
我们与环境 ——新加坡的环保故事和垃圾治理 3R 原则 教学设计 年级:四年级 主讲人:傅明 主讲人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南湾学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新加坡国家环境局网站内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国际上垃圾治理的 3R 原则: 源头减量、物尽其用、分类回收,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2.通过讲述新加坡的环保故事和迈向“零废物”国家的措施,扩展学生国际视野,明白 美好的环境需要靠自己来创造。 3.在交流中提高环保意识,在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理念,并带动身边人积极进行绿色低 碳生活行动,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 了解国际上垃圾治理的 3R 原则。 【教学难点】 如何将垃圾治理 3R 原则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理念,并带 动身边人积极进行绿色低碳生活行动,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全球花园城市 有这样一座城市,它非常干净,在他们的国家,破环公共场合的环境是违法的,这座城 市是在一个热带小岛上的,面积虽然非常小,但是却是人们所公认的最干净的一座城市,被 誉为“全球花园城市”。大家知道是哪个城市吗?(新加坡) 2.欣赏新加坡风光 3.简介新加坡概况 【设计意图】直观感受今日新加坡的花园城市风光。 二、狮城巨变 1.对比照片:50 年前和今天的新加坡的照片。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新加坡从一个脏 乱落后之地发展成为宜居的“花园城市”,并被誉为“亚洲生活品质最高的城市”。它是怎 么做到的呢?
2.出示劳动照片:新加坡领导和群众积极打扫卫生。引导学生思考:劳动如何创造美好 环境? 3.出示高尔基名言: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 【设计意图】扩展学生国际视野,并与劳动教育结合,让学生明白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美好的环境需要靠自己辛勤劳动来创造。 三、新加坡的环保故事 1.学习新加坡国家环境局网页 教师用中英双语教导学生国际上垃圾处理的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介绍新 加坡的垃圾治理经验。 2.介绍新加坡新生水的故事,以及新加坡的水资源观:每一滴用后水都是新的水资源。 3.垃圾治理的3R原则 4.我们班的环保3R之星解释3R原则的内涵。 【设计意图】教师结合自己多年在新加坡政府学校进行教学的经历,介绍新加坡进行环 境保护的措施,开拓学生国际视野,让学生了解国际上垃圾治理的3原则。 四、环保诗词大会,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1.诗句中体现的环保3R原则 2.你知道哪些体现勤俭节约的古诗词?课前让大家准备了,现在来比比看,哪个小组是 今天的诗词大王? 3.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体现了环保3R原则当中的哪个原则? 【设计意图】结合语文知识,进行跨学科学习。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头脑风暴 你还能提出日常生活中与环保3R原则有关的问题吗?分小组讨论,每组的记录员将本 组想到的问题写在纸上,并进行全班分享。 1.全班同学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判断,将无关问题去掉 2.每组利用思维导图将提出的问题按照“源头减量、物尽其用、分类回收”三类进行归 类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关于归类的逻辑思维能 力。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环保3R原则。 六、分组讨论 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讨论,问题如下:
2.出示劳动照片:新加坡领导和群众积极打扫卫生。引导学生思考:劳动如何创造美好 环境? 3.出示高尔基名言: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 【设计意图】扩展学生国际视野,并与劳动教育结合,让学生明白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美好的环境需要靠自己辛勤劳动来创造。 三、新加坡的环保故事 1.学习新加坡国家环境局网页 教师用中英双语教导学生国际上垃圾处理的 3R 原则(Reduce,Reuse,Recycle),介绍新 加坡的垃圾治理经验。 2.介绍新加坡新生水的故事,以及新加坡的水资源观:每一滴用后水都是新的水资源。 3.垃圾治理的 3R 原则 4.我们班的环保 3R 之星解释 3R 原则的内涵。 【设计意图】教师结合自己多年在新加坡政府学校进行教学的经历,介绍新加坡进行环 境保护的措施,开拓学生国际视野,让学生了解国际上垃圾治理的 3R 原则。 四、环保诗词大会,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1.诗句中体现的环保 3R 原则 2.你知道哪些体现勤俭节约的古诗词?课前让大家准备了,现在来比比看,哪个小组是 今天的诗词大王? 3.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体现了环保 3R 原则当中的哪个原则? 【设计意图】结合语文知识,进行跨学科学习。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头脑风暴 你还能提出日常生活中与环保 3R 原则有关的问题吗?分小组讨论,每组的记录员将本 组想到的问题写在纸上,并进行全班分享。 1.全班同学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判断,将无关问题去掉 2.每组利用思维导图将提出的问题按照“源头减量、物尽其用、分类回收”三类进行归 类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关于归类的逻辑思维能 力。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环保 3R 原则。 六、分组讨论 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讨论,问题如下:
类型一:源头减量(Reduce) 1.“一次性”消费品:是福还是祸? 2.如何避免餐桌上的浪费? 类型二: 3.高档酒瓶要敲碎后扔了吗? 4.不要的玩具应该怎么处理? 类型三: 5.垃圾分类为什么是老大难的问题? 6.最简单的垃圾分类口诀是什么?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合作精神。加深对环保3原则的内化,提高 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对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认同,促进对垃圾分类标准的掌握。 七、创意大挑战 1.展示班级学生制作的变废为宝的手工艺品:手推车、农家庭院、云朵灯 2.能不能用一首诗表达这几样手工艺品所代表的意象? 3.学生分享: (1)云的意象:《独坐敬亭山》、《登黄鹤楼》 (2)车的意象:《登乐游原》 (3)农家庭院的意象:《过故人庄》 (4)一首诗里包括这三种意象:《山行》 【设计意图】创意性地把语文学习与环保原则融合起来。是之前“环保诗词大会” 的深入,充满语文味,体现了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八、讨论如何落实环保3R原则 1.小组讨论在生活中做到环保3R,并在全班分享。可以把完成“我的五个一工程”的 部分也纳入评价表中。 2.环保3R原则行为评价表 3.扩展作业:完成“我的五个一工程” 【设计意图】内化环保3R原则,鼓励知行合一。 课堂反思:学生通过这节课可以锻炼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类整理的能力,从而提高逻辑 思维能力,同时也开拓了国际视野。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环保3原则的内 涵,为之后践行环保3原则,并带动身边人积极进行绿色低碳生活行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类型一:源头减量(Reduce) 1.“一次性”消费品:是福还是祸? 2.如何避免餐桌上的浪费? 类型二: 3.高档酒瓶要敲碎后扔了吗? 4.不要的玩具应该怎么处理? 类型三: 5.垃圾分类为什么是老大难的问题? 6.最简单的垃圾分类口诀是什么?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合作精神。加深对环保 3R 原则的内化,提高 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对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认同,促进对垃圾分类标准的掌握。 七、创意大挑战 1.展示班级学生制作的变废为宝的手工艺品:手推车、农家庭院、云朵灯 2.能不能用一首诗表达这几样手工艺品所代表的意象? 3.学生分享: (1)云的意象:《独坐敬亭山》、《登黄鹤楼》 (2)车的意象:《登乐游原》 (3)农家庭院的意象:《过故人庄》 (4)一首诗里包括这三种意象:《山行》 【设计意图】创意性地把语文学习与环保 3R 原则融合起来。是之前“环保诗词大会” 的深入,充满语文味,体现了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八、讨论如何落实环保 3R 原则 1.小组讨论在生活中做到环保 3R,并在全班分享。可以把完成“我的五个一工程”的 部分也纳入评价表中。 2.环保 3R 原则行为评价表 3.扩展作业:完成“我的五个一工程” 【设计意图】内化环保 3R 原则,鼓励知行合一。 课堂反思:学生通过这节课可以锻炼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类整理的能力,从而提高逻辑 思维能力,同时也开拓了国际视野。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环保 3R 原则的内 涵,为之后践行环保 3R 原则,并带动身边人积极进行绿色低碳生活行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