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冰心精神 杨昌江 冰心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有自己的传统,这传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他们的科学、艺术、哲学等文化产品, 另一类是推动他们创造这些文化产品的精神力量,诸如科学态度、理想追求、独立人格、社会责任感等,即被人 们称为“第二传统”的那些东西。我们这里说的冰心精神”就属于这种“第二传统”。近一个世纪以来,冰心受到了 几代人的热爱和敬仰,其原因,除了她文学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外,还在于她的身上有一种精神人格力量,极富 魅力,极有影响,我们可以特别名之曰ˆ冰心精神”,就像鲁迅有“鲁迅精神”·样。“鲁迅精神ˆ树立起对敌人憎的 丰碑,“冰心精神”则树立起对人民爱的大旗,这两种精神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第二传统 值得我们继承弘扬。我们应该从这个高度来看待冰心的价值 具体地讲,“冰心精神”包含了以下四个突出的方面:一是强调终极关怀的求“道”弘“道精神;二是充满人间情怀 的社会参与精神:三是树立高尚人格的道德修养精神:四是坚持刚健有为的不断创造精神 一、强调终极关怀的求“道”弘“道”精神 从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诞生之时起,中国知识分子就把对“道”的求索与弘扬当作自己信念的集中概 括,故孔子说“士志于道”,孟子说“君子志于道”。也就是说,中国知识分子历来认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是概括、阐 发包含在具体事物中的一般意义和原则,维护人类的基本价值,以期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认 知的、道德的、审美的正确关系,把这看做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而与安享尊荣的贵族、奉旨驭民的官吏、垄 断牟利的商贾区别开来。冰心也是这样,她孜孜不倦于形而上的“道”的求索与弘扬,她的作品在描绘人生图景时 总是充满了对生活和生命价值的理性思考,哲理内涵十分丰富。 冰心所求索与弘扬的道”,其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突出的是她的终极关怀之“道”。所谓终极关怀,就是对 人的生存意义、人的终极价值的关注,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的根源与痛苦最终解脱之途的关注,因而这种关注 是极具人文精神的。冰心从她青年时代写《无限之生”的界限》、《问答词》等作品到她晚年写《病榻呓语》、《施 者比受者更有福》等作品,一直都在求索“生有什么用处”“死又是什么”的人生观答案,求索的结果,她认为生命 的终极价值是“爱”,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人与万物之间的爱,即她称之为“万全的爱”,每个人有了这种“爱”,生 命就有了价值和意义;即使他死了,躯壳消逝了,他的“爱”的精神可以永留人间,因而他的生命可以不朽。同时, 她还认为“无爱”是造成人类痛苦、社会上有种种邪恶和不义的根源,而“爱”则是克服人类痛苦、使人类走向和谐 光明的根本动力。总之,他认为“爱”是人和人类的终极价值,显示了她的终极关怀。这种终极关怀甚至在她那里 具有类似于宗教信仰的性质,这样,她才在自己的作品中倾注全力抒写、歌颂了那么多具体形态的“爱”:爱母亲 爱童年、爱家庭、爱朋友、爱故乡、爱祖国、爱草木山川和日月花鸟.….以此来向读者弘扬这种终极关怀之“道”。 冰心这种以“爱”为最高价值的终极关怀之“道”,由于鲜明地弘扬着人文精神,而很有反潮流的思想意义。中国古 代从《老子》的“人之大患,在有吾身”的思虑,到《红楼梦》中警幻仙境对人生的咏叹,都体现了终极关怀、人 文精神。但近现代以来,“经世致用”、“救亡图存”思潮占了思想领域的主流地位之后,形而上的终极关怀就被认 为是无补于世的空谈,对人的生存价值和人类命运的思考,被对现实政治斗争急功近利的思考所取代,一切都迅 速向现实政治需要认同,人的最终价值被视为实现某种政治功利的工具。而事实却是近现代以来的政治斗争、政 治需要总是纷繁多变,从而使得人们对人的存在价值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也总是朝秦暮楚、随波逐流,难有开阔 的、恒久的信仰。中国要救亡,要现代化,要解决现实政治问题,这些都是合理的,但人们却忘了这一切本身不 能成为终极目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这样,终极关怀及由其而生的人文精神便被冷 被遮蔽了。同时,近现代以来的商业社会和市场经济使享乐型的消费主义盛行,高技术的发展可以用低成本 造出大量消费品刺激人的消费欲望,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人的存在的意义的追求,日渐变为对生活数量 对物欲满足的追求,这也使得人们的终极关怀及由其而生的人文精神被冷落,被遮蔽。在这种人们过分强调政治 功利和物质功利的情况下,冰心和托尔斯泰、泰戈尔等世界哲人一样,敢于超越狭隘的政治功利和物欲功利,以 包容全人类的开阔胸襟来强调终极关怀,探讨人的存在的终极意义和人类痛苦的终极解脱之道,呼唤人文精神, 应该说是很有意义很有思想勇气的。 冰心弘扬以“爱”为最高价值的终极关怀之“道”,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和合文化”本是中华传统 文化的精髓,儒、道、佛、墨各家都讲“和合”,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庄子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佛 教说因缘和合”,墨子说“兼相爱”,可见“和合”,是中华传统文化各家殊途同归之“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冰心求索、弘扬的终极关怀之“道”,也可以用“仁为体,和为用”加以概括,继承了传统“和合文化”,强调人与人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的身心都要“和合”,强调和谐、和气、祥和、谦和、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 和等等。尽管冰心的这种和合之“道”早已突破了传统封建“和合文化”的阶级时代局限,具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 国际主义的新性质,但长期以来还是遭到了来自“左”的过分责难,认为那是与“斗争哲学唱反调,是人性论、超
论“冰心精神” 杨昌江 冰心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有自己的传统,这传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他们的科学、艺术、哲学等文化产品, 另一类是推动他们创造这些文化产品的精神力量,诸如科学态度、理想追求、独立人格、社会责任感等,即被人 们称为“第二传统”的那些东西。我们这里说的“冰心精神”就属于这种“第二传统”。近一个世纪以来,冰心受到了 几代人的热爱和敬仰,其原因,除了她文学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外,还在于她的身上有一种精神人格力量,极富 魅力,极有影响,我们可以特别名之曰“冰心精神”,就像鲁迅有“鲁迅精神”一样。“鲁迅精神”树立起对敌人憎的 丰碑,“冰心精神”则树立起对人民爱的大旗,这两种精神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第二传统”, 值得我们继承弘扬。我们应该从这个高度来看待冰心的价值。 具体地讲,“冰心精神”包含了以下四个突出的方面:一是强调终极关怀的求“道”弘“道”精神;二是充满人间情怀 的社会参与精神;三是树立高尚人格的道德修养精神;四是坚持刚健有为的不断创造精神。 一、 强调终极关怀的求“道”弘“道”精神 从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诞生之时起,中国知识分子就把对“道”的求索与弘扬当作自己信念的集中概 括,故孔子说“士志于道”,孟子说“君子志于道”。也就是说,中国知识分子历来认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是概括、阐 发包含在具体事物中的一般意义和原则,维护人类的基本价值,以期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认 知的、道德的、审美的正确关系,把这看做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而与安享尊荣的贵族、奉旨驭民的官吏、垄 断牟利的商贾区别开来。冰心也是这样,她孜孜不倦于形而上的“道”的求索与弘扬,她的作品在描绘人生图景时 总是充满了对生活和生命价值的理性思考,哲理内涵十分丰富。 冰心所求索与弘扬的“道”,其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突出的是她的终极关怀之“道”。所谓终极关怀,就是对 人的生存意义、人的终极价值的关注,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的根源与痛苦最终解脱之途的关注,因而这种关注 是极具人文精神的。冰心从她青年时代写《“无限之生”的界限》、《问答词》等作品到她晚年写《病榻呓语》、《施 者比受者更有福》等作品,一直都在求索“生有什么用处”“死又是什么”的人生观答案,求索的结果,她认为生命 的终极价值是“爱”,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人与万物之间的爱,即她称之为“万全的爱”,每个人有了这种“爱”,生 命就有了价值和意义;即使他死了,躯壳消逝了,他的“爱”的精神可以永留人间,因而他的生命可以不朽。同时, 她还认为“无爱”是造成人类痛苦、社会上有种种邪恶和不义的根源,而“爱”则是克服人类痛苦、使人类走向和谐 光明的根本动力。总之,他认为“爱”是人和人类的终极价值,显示了她的终极关怀。这种终极关怀甚至在她那里 具有类似于宗教信仰的性质,这样,她才在自己的作品中倾注全力抒写、歌颂了那么多具体形态的“爱”:爱母亲、 爱童年、爱家庭、爱朋友、爱故乡、爱祖国、爱草木山川和日月花鸟……以此来向读者弘扬这种终极关怀之“道”。 冰心这种以“爱”为最高价值的终极关怀之“道”,由于鲜明地弘扬着人文精神,而很有反潮流的思想意义。中国古 代从《老子》的“人之大患,在有吾身”的思虑,到《红楼梦》中警幻仙境对人生的咏叹,都体现了终极关怀、人 文精神。但近现代以来,“经世致用”、“救亡图存”思潮占了思想领域的主流地位之后,形而上的终极关怀就被认 为是无补于世的空谈,对人的生存价值和人类命运的思考,被对现实政治斗争急功近利的思考所取代,一切都迅 速向现实政治需要认同,人的最终价值被视为实现某种政治功利的工具。而事实却是近现代以来的政治斗争、政 治需要总是纷繁多变,从而使得人们对人的存在价值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也总是朝秦暮楚、随波逐流,难有开阔 的、恒久的信仰。中国要救亡,要现代化,要解决现实政治问题,这些都是合理的,但人们却忘了这一切本身不 能成为终极目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这样,终极关怀及由其而生的人文精神便被冷 落,被遮蔽了。同时,近现代以来的商业社会和市场经济使享乐型的消费主义盛行,高技术的发展可以用低成本 造出大量消费品刺激人的消费欲望,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人的存在的意义的追求,日渐变为对生活数量、 对物欲满足的追求,这也使得人们的终极关怀及由其而生的人文精神被冷落,被遮蔽。在这种人们过分强调政治 功利和物质功利的情况下,冰心和托尔斯泰、泰戈尔等世界哲人一样,敢于超越狭隘的政治功利和物欲功利,以 包容全人类的开阔胸襟来强调终极关怀,探讨人的存在的终极意义和人类痛苦的终极解脱之道,呼唤人文精神, 应该说是很有意义很有思想勇气的。 冰心弘扬以“爱”为最高价值的终极关怀之“道”,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和合文化”本是中华传统 文化的精髓,儒、道、佛、墨各家都讲“和合”,孔子说“礼 之用,和为贵”,庄子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佛 教说“因缘和合”,墨子说“兼相爱”,可见“和合”,是中华传统文化各家殊途同归之“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冰心求索、弘扬的终极关怀之“道”,也可以用“仁为体,和为用”加以概括,继承了传统“和合文化”,强调人与人、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的身心都要“和合”,强调和谐、和气、祥和、谦和、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 和等等。尽管冰心的这种和合之“道”早已突破了传统封建“和合文化”的阶级时代局限,具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 国际主义的新性质,但长期以来还是遭到了来自“左”的过分责难,认为那是与“斗争哲学”唱反调,是人性论、超
政治、回避现实的幻想。冰心自己是坚持不馁的,从早年到晚年,她都坚信“和合文化”的必要与价值。事实上, 新时期以来思想界、学术界一直在讨论“和合文化”的现代价值,认为“和合文化”有助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和道德水平;有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安定团结 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价值评判标准,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潮流 充满人间情怀的社会参与精神 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前途都有一种深沉博大的忧患意识,在担负自己的文化创造职责以外,还以 国事民瘼为怀,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冰心继承了这个传统,她不是自我封闭、离群索居的人,她充 满人间情怀,抱着忧国忧民之心,关心国家大事和周围生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五四”运动时期,她冲进时代 潮流,演剧、演讲、游行示威,搞平民教育、体察并描写各种社会问题;抗日战争时期,她流离西南与人民同甘 苦,关心战局,为抗战事业宣传呐喊,赞美在后方平凡岗位上,为抗战出力的人:新中国成立后,她作为人大代 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为国际文化交流奔忙,深入生活,了解并歌颂新社会新人物:新时期以来,她的社会参 与意识更其浓厚了,她不顾年迈,克服病痛,始终关心儿童、关心妇女、关心教育、关心知识分子、关心青年作 家的成长,关心散文创作的发展。正是这种社会参与精神赋予她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创作内容 在社会参与中,冰心表现出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的特点,仗义直言,敢说真话。她交往的朋友也多是敢说真 话的人。她对国家大事常常有所臧否,外柔内刚,并非一味温情。新时期以来,她写的《我请求》、《无士则如何》、 《我的家在哪里》等作品,就教育危机、知识分子待遇、社会腐败现象等热点问题向社会舆论直陈己见,社会影 响很大。所以人们常说冰心新时期以来的文章都是“醒世文章”,比以前“辣”了起来,比以前“烫手”。她的思想性 格,除温情之外,还有另一方面,就是对愚昧、虚伪、邪恶的嫌弃与抗争,有一股凛然的正气,而且愈到晚年愈 是如此,所以萧乾说:“老年的冰心更勇敢,更辉煌,她那支一向写人间之爱的笔,挥向邪恶的势力及腐朽的风 气,真是光芒万丈。 她的社会参与精神具有知识分子身分的特点,很有分寸。她不愿像古代知识分子那样走“官学一体”学而优则仕 的道路,把自己的人格依附在权势者身上以求闻达。她也不是要当“国师”“王者师”,以为自己真有一套治国方略 才去议政,做一个大言不惭的清谈家。她明白知识分子有自己的文化职责,承认政治运作的复杂性,知道自己 适合做些什么,不适合做些什么。她的社会参与是源于对知识分子本阶层的使命的自觉意识,是知识分子本体意 义上的自我需求,是用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性去评判社会现象的是非及现实政治的得失,在政府之外起舆论监督的 作用。她既不越俎代疱、做政府的“代言人”,也不过分追求政治表态的“姿态”和“效果”,她只是在社会生活中因 有人间情怀,有情,不忍,出于道德的良知、道德上自我完善的需要而不能不开口。 、树立高尚人格的道德修养精神 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文化、伦理型文化相一致,中国知识分子又有重人格、重道德修养的传统,把自己道德人 格的养成当作人生奋斗的目标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根本。在他们看来,所谓人生“三不朽”的“立德、立功、立言”, 首先就是“立德”。且他们每以“道德文章”连称,司马迁作史赞常有“读其文而想见其为人”的赞叹,无论诗文或论 著最终都要求能凸现岀作者本人至善的人格来,有才无德是被人瞧不起的ˆ轻薄之徒”。冰心继承了这个传统,她 不但在作品中表现了以“爱”为主旨的终极关怀之“道”,弘扬道德理想,而且对道德理想重践履,重力行,明心见 性,知行合 冰心的道德修养显示出她道德活动的主体自觉性。冰心深知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人不是机械地 接受道德准则的被动客体,而是作为道德体现者的积极主体,因而她的道德活动是“自律的”而不是“他律的”,她 把自己的道德活动当做探索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很高的自觉性。“文革 中,她遭到辱骂,遭到欧打,进行所谓劳动改造,痛苫是可想而知的,但就在这时候她想到的还是孩子们,痛心 于这些孩子连最基本的是非、最起码的道德观念都被搞乱了,在公园里任意摘花,在马路上乱抛纸屑,对父母长 辈不尊敬没礼貌,甚至打骂老师,于是“文革”一过去她就写了《三寄小读者》,对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一个人 在自己横遭不幸的时候仍在想到别人,这就是自觉的道德活动。“文革”后,单位落实政策,专案组把一些抄家时 抄出的东西发还她,就是所谓说明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手表、珠宝等,她把那些不是她的栽赃的东西都退了 回去,六块手表两块是她的,更别说什么珠宝了,别人说她傻,既然已作为“罪证”展览了,赌气也该留下,干吗 要退?她说:“因为那原本不是我的东西。”这就是自觉的道德活动。 冰心的道德修养全面地继承了各种中华传统美德,且具有时代特色。中国古代有许多标示道德规范的德目,如 “仁”、“义”、“礼”、“智”、“信”等等,冰心都加以批判地继承,按现代生活的要求使之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很 全面。比如说,她同情灾区人民和贫困地区的儿童,一次又一次把她的稿酬积蓄捐献给灾区和“希望工程”学校 这不就是“仁”吗?文革”中造反派阴谋把矛头指向周总理,想从冰心身上挖到材料,强迫她承认她建国初期是经 周总理安排返回祖国有“不可告人的计划”,她坚决否认,说自己是为了爱国目的自愿决定回国的,结果遭造反派
政治、回避现实的幻想。冰心自己是坚持不馁的,从早年到晚年,她都坚信“和合文化”的必要与价值。事实上, 新时期以来思想界、学术界一直在讨论“和合文化”的现代价值,认为“和合文化”有助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和道德水平;有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安定团结; 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价值评判标准,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潮流。 二、充满人间情怀的社会参与精神 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前途都有一种深沉博大的忧患意识,在担负自己的文化创造职责以外,还以 国事民瘼为怀,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冰心继承了这个传统,她不是自我封闭、离群索居的人,她充 满人间情怀,抱着忧国忧民之心,关心国家大事和周围生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五四”运动时期,她冲进时代 潮流,演剧、演讲、游行示威,搞平民教育、体察并描写各种社会问题;抗日战争时期,她流离西南与人民同甘 苦,关心战局,为抗战事业宣传呐喊,赞美在后方平凡岗位上,为抗战出力的人;新中国成立后,她作为人大代 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为国际文化交流奔忙,深入生活,了解并歌颂新社会新人物;新时期以来,她的社会参 与意识更其浓厚了,她不顾年迈,克服病痛,始终关心儿童、关心妇女、关心教育、关心知识分子、关心青年作 家的成长,关心散文创作的发展。正是这种社会参与精神赋予她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创作内容。 在社会参与中,冰心表现出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的特点,仗义直言,敢说真话。她交往的朋友也多是敢说真 话的人。她对国家大事常常有所臧否,外柔内刚,并非一味温情。新时期以来,她写的《我请求》、《无士则如何》、 《我的家在哪里》等作品,就教育危机、知识分子待遇、社会腐败现象等热点问题向社会舆论直陈己见,社会影 响很大。所以人们常说冰心新时期以来的文章都是“醒世文章”,比以前“辣”了起来,比以前“烫手”。她的思想性 格,除温情之外,还有另一方面,就是对愚昧、虚伪、邪恶的嫌弃与抗争,有一股凛然的正气,而且愈到晚年愈 是如此,所以萧乾说:“老年的冰心更勇敢,更辉煌,她那支一向写人间之爱的笔,挥向邪恶的势力及腐朽的风 气,真是光芒万丈。” 她的社会参与精神具有知识分子身分的特点,很有分寸。她不愿像古代知识分子那样走“官学一体”“学而优则仕” 的道路,把自己的人格依附在权势者身上以求闻达。她也不是要当“国师”“王者师”,以为自己真有一套治国方略 才去议政,做一个大言不惭的清谈家。 她明白知识分子有自己的文化职责,承认政治运作的复杂性,知道自己 适合做些什么,不适合做些什么。她的社会参与是源于对知识分子本阶层的使命的自觉意识,是知识分子本体意 义上的自我需求,是用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性去评判社会现象的是非及现实政治的得失,在政府之外起舆论监督的 作用。她既不越俎代疱、做政府的“代言人”,也不过分追求政治表态的“姿态”和“效果”,她只是在社会生活中因 有人间情怀,有情,不忍,出于道德的良知、道德上自我完善的需要而不能不开口。 三、树立高尚人格的道德修养精神 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文化、伦理型文化相一致,中国知识分子又有重人格、重道德修养的传统,把自己道德人 格的养成当作人生奋斗的目标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根本。在他们看来,所谓人生“三不朽”的“立德、立功、立言”, 首先就是“立德”。且他们每以“道德文章”连称,司马迁作史赞常有“读其文而想见其为人”的赞叹,无论诗文或论 著最终都要求能凸现出作者本人至善的人格来,有才无德是被人瞧不起的“轻薄之徒”。冰心继承了这个传统,她 不但在作品中表现了以“爱”为主旨的终极关怀之“道”,弘扬道德理想,而且对道德理想重践履,重力行,明心见 性,知行合一。 冰心的道德修养显示出她道德活动的主体自觉性。冰心深知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人不是机械地 接受道德准则的被动客体,而是作为道德体现者的积极主体,因而她的道德活动是“自律的”而不是“他律的”,她 把自己的道德活动当做探索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很高的自觉性。“文革” 中,她遭到辱骂,遭到欧打,进行所谓劳动改造,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但就在这时候她想到的还是孩子们,痛心 于这些孩子连最基本的是非、最起码的道德观念都被搞乱了,在公园里任意摘花,在马路上乱抛纸屑,对父母长 辈不尊敬没礼貌,甚至打骂老师,于是“文革”一过去她就写了《三寄小读者》,对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一个人 在自己横遭不幸的时候仍在想到别人,这就是自觉的道德活动。“文革”后,单位落实政策,专案组把一些抄家时 抄出的东西发还她,就是所谓说明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手表、珠宝等,她把那些不是她的栽赃的东西都退了 回去,六块手表两块是她的,更别说什么珠宝了,别人说她傻,既然已作为“罪证”展览了,赌气也该留下,干吗 要退?她说:“因为那原本不是我的东西。”这就是自觉的道德活动。 冰心的道德修养全面地继承了各种中华传统美德,且具有时代特色。中国古代有许多标示道德规范的德目,如 “仁”、“义”、“礼”、“智”、“信”等等,冰心都加以批判地继承,按现代生活的要求使之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很 全面。比如说,她同情灾区人民和贫困地区的儿童,一次又一次把她的稿酬积蓄捐献给灾区和“希望工程”学校, 这不就是“仁”吗?“文革”中造反派阴谋把矛头指向周总理,想从冰心身上挖到材料,强迫她承认她建国初期是经 周总理安排返回祖国有“不可告人的计划”,她坚决否认,说自己是为了爱国目的自愿决定回国的,结果遭造反派
殴打,这不就是“义”吗?她应《人民文学》之约,采访写作一篇关于一位全国劳模事迹的报告文学,当时盛夏天 热,编辑部冋志考虑到她年事已髙怕她身体吃不消,建议把那位劳模请到她家里来谈,她说“那可不行,咱们要 写人家,就该登门拜访,不能让人家跑路”,这不就是“礼”吗?她的老伴吴文藻先生去世了,人们来看望安慰她 没想到她能一如既往沉静亲切地与客人交谈,仿佛她倒是心情悲痛的客人的安慰者,如此看待生死和友情,这不 就是“智”吗?她一再呼吁要培训青年作家,并且自己说到做到,经常给青年作家进行指导,撰文推荐青年作家的 作品,这不就是“信”吗?她确实是集许许多多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的知识分子人格典范 冰心常说“文学里有人格,文学最重要的是人格”,正是她如此完美的人格造就了她完美的人生,这才引发出她对 生活无穷无尽的诗情画意,使她的作品那么健康,那么纯净,那么美。她的作品是她人格的诗化和象征 四、坚持刚健有为的不断创造精神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礼记》说“苟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对这种精神传统所作的经典性表述。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自尊自强从事文 化创造,进行功业追求。冰心一生也充满了这种精神。她总是自强不息,积极有为,勇于创造,不断开拓。她有 种高层次文化功业追求的强劲自觉意识。早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她就表现出这种特点,先后在“问题小说”、 “小诗体”诗歌、抒情写景“美文”、“冰心体”语言诸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各种开创性的贡献 冰心这种刚健有为、不断创造的精神是和她正确的人生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我们还是谈谈她的晩年情况吧。 谁都会老的,有的人一入老境光想着自己还有多少日子可活,便心情悲凉,行动和思想的天地也越来越窄,生命 之灯再也发不出旺盛的光焰来。但冰心不是这样,她在《霞》、《我从来没觉得老》等许多文章中都谈到死亡。在 她看来,“死”并不随个人之愿而不来,那又何不旷达些呢?何必要紧盯一个“老”字呢?不如撇开这个烦恼,忙碌 你的、奋斗你的、追求你的,心灵自然充实,生活也会更有兴味。她甚至还用孔子“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话,请别 人刻了一颗“是为贼”的图章来调侃自己,表明自己不怕死。她真实的心态是,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跑好人生最后 段途程,死成了尽量多做工作多写作品的动力,萌生出生命的紧迫感,有一种鲁迅“万事要赶快做”的想法。这 种让生命的每一瞬间都充满创造意义的精神状态,使晚年的冰心以“生命从八十岁开始”的信心创作不辍,以致出 现了一个十分美丽灿烂的晩年创作景观,形成她继“五四ˆ时期的第一个创作高峰之后的第二个创作高峰。这样灿 烂的晚年创作景观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冰心这种刚健有为、不断创造的精神,既使她永不自满、不断否定自己,又使她看到自己的长处,“走自己的路” 而有独特的创造。有一位编者从冰心早期作品里选取出五六篇作品收入一个文集,冰心打开目录一看,想都没想 便说,这里边只有两篇好文章。她还总对别人说她非常害怕看自己早期的作品,觉得那些作品不像样子。她在给 冰心硏究会成立大会致谢的信上也说,希望大家硏究她时千万别只说好话,因为她不喜欢恭维。这种谦逊、不断 否定旧我的态度,正是不断超越旧我、创造新我、追求更高层次的功业所必须的。当然,要创造就要会“走自己 的路”,对自己的经验积累进行总结,找到自己思想艺术的长处,发挥这些长处,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来开创 切合自己实际的新功业。比如说,新时期以来,冰心创作成就最高的是散文,这些散文是“走自己的路”不断创造 的结晶。其中她的自传散文,如《我的童年》、《我的大学生涯》、《我的老伴—吴文藻》等,以自己人生经历为 线索串连写出她所熟悉的许多知识分子人物,这些人物生活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90年代的好几个历史时期, 这样大的历史跨度,只有冰心这位长寿的世纪同龄人才写得出,很有史料和教育价值,它们融记实和艺术描写于 炉,勾勒人物,映带时代,情韵典雅,所以成为传记文学的精品。她的晢理散文,如《绿的歌》《霞》等,往 往就某个自然景象的描写寄托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诗的特点和哲理思考入文,发挥了她的一贯作风,所以皆是 散文诗的佳作,对新时期散文诗的振兴起了推动作用。她的梦思散文,如《我的梦中的小翠鸟》、《病榻呓语》等, 专写梦境,以梦境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向往,文中感觉、幻觉、潜意识交错岀现,篇幅精短但艺术思维自由而开 阔,也体现了她一贯的长处。她的随笔散文,如《我家的对联》、《我喜爱的小动物》等,以灵动流转、诙谐活泼 的文字,写对联、猫狗、花鸟、雪月,表现自己光风霁月、仁慈厚生的襟怀,十分贴近她的老年生活和她的精气 神,所以是宣传健康闲暇文化的好作品。她的杂感散文,如《无士则如何》、《开卷有益》等,匡正时弊,忧思如 涌,至诚至真,极有风骨,更是她自我人格的写照,所以社会影响力比一般的议论文大。 (作者系湖北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
殴打,这不就是“义”吗?她应《人民文学》之约,采访写作一篇关于一位全国劳模事迹的报告文学,当时盛夏天 热,编辑部同志考虑到她年事已高怕她身体吃不消,建议把那位劳模请到她家里来谈,她说“那可不行,咱们要 写人家,就该登门拜访,不能让人家跑路”,这不就是“礼”吗?她的老伴吴文藻先生去世了,人们来看望安慰她, 没想到她能一如既往沉静亲切地与客人交谈,仿佛她倒是心情悲痛的客人的安慰者,如此看待生死和友情,这不 就是“智”吗?她一再呼吁要培训青年作家,并且自己说到做到,经常给青年作家进行指导,撰文推荐青年作家的 作品,这不就是“信”吗?她确实是集许许多多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的知识分子人格典范。 冰心常说“文学里有人格,文学最重要的是人格”,正是她如此完美的人格造就了她完美的人生,这才引发出她对 生活无穷无尽的诗情画意,使她的作品那么健康,那么纯净,那么美。她的作品是她人格的诗化和象征。 四、 坚持刚健有为的不断创造精神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礼记》说“苟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对这种精神传统所作的经典性表述。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自尊自强从事文 化创造,进行功业追求。冰心一生也充满了这种精神。她总是自强不息,积极有为,勇于创造,不断开拓。她有 一种高层次文化功业追求的强劲自觉意识。早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她就表现出这种特点,先后在“问题小说”、 “小诗体”诗歌、抒情写景“美文”、“冰心体”语言诸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各种开创性的贡献。 冰心这种刚健有为、不断创造的精神是和她正确的人生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我们还是谈谈她的晚年情况吧。 谁都会老的,有的人一入老境光想着自己还有多少日子可活,便心情悲凉,行动和思想的天地也越来越窄,生命 之灯再也发不出旺盛的光焰来。但冰心不是这样,她在《霞》、《我从来没觉得老》等许多文章中都谈到死亡。在 她看来,“死”并不随个人之愿而不来,那又何不旷达些呢 ?何必要紧盯一个“老”字呢?不如撇开这个烦恼,忙碌 你的、奋斗你的、追求你的,心灵自然充实,生活也会更有兴味。她甚至还用孔子“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话,请别 人刻了一颗“是为贼”的图章来调侃自己,表明自己不怕死。她真实的心态是,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跑好人生最后 一段途程,死成了尽量多做工作多写作品的动力,萌生出生命的紧迫感,有一种鲁迅“万事要赶快做”的想法。这 种让生命的每一瞬间都充满创造意义的精神状态,使晚年的冰心以“生命从八十岁开始”的信心创作不辍,以致出 现了一个十分美丽灿烂的晚年创作景观,形成她继“五四”时期的第一个创作高峰之后的第二个创作高峰。这样灿 烂的晚年创作景观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冰心这种刚健有为、不断创造的精神,既使她永不自满、不断否定自己,又使她看到自己的长处,“走自己的路” 而有独特的创造。有一位编者从冰心早期作品里选取出五六篇作品收入一个文集,冰心打开目录一看,想都没想 便说,这里边只有两篇好文章。她还总对别人说她非常害怕看自己早期的作品,觉得那些作品不像样子。她在给 冰心研究会成立大会致谢的信上也说,希望大家研究她时千万别只说好话,因为她不喜欢恭维。这种谦逊、不断 否定旧我的态度,正是不断超越旧我、创造新我、追求更高层次的功业所必须的。当然,要创造就要会“走自己 的路”,对自己的经验积累进行总结,找到自己思想艺术的长处,发挥这些长处,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来开创 切合自己实际的新功业。比如说,新时期以来,冰心创作成就最高的是散文,这些散文是“走自己的路”不断创造 的结晶。其中她的自传散文,如《我的童年》、《我的大学生涯》、《我的老伴——吴文藻》等,以自己人生经历为 线索串 连写出她所熟悉的许多知识分子人物,这些人物生活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 90 年代的好几个 历史时期, 这样大的历史跨度,只有冰心这位长寿的世纪同龄人才写得出,很有史料和教育价值,它们融记实和艺术描写于 一炉,勾勒人物,映带时代,情韵典雅,所以成为传记文学的精品。她的哲理散文,如《绿的歌》、《霞》等,往 往就某个自然景象的描写寄托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诗的特点和哲理思考入文,发挥了她的一贯作风,所以皆是 散文诗的佳作,对新时期散文诗的振兴起了推动作用。她的梦思散文,如《我的梦中的小翠鸟》、《病榻呓语》等, 专写梦境,以梦境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向往,文中感觉、幻觉、潜意识交错出现,篇幅精短但艺术思维自由而开 阔,也体现了她一贯的长处。她的随笔散文,如《我家的对联》、《我喜爱的小动物》等,以灵动流转、诙谐活泼 的文字,写对联、猫狗、花鸟、雪月,表现自己光风霁月、仁慈厚生的襟怀,十分贴近她的老年生活和她的精气 神,所以是宣传健康闲暇文化的好作品。她的杂感散文,如《无士则如何》、《开卷有益》等,匡正时弊,忧思如 涌,至诚至真,极有风骨,更是她自我人格的写照,所以社会影响力比一般的议论文大。 (作者系湖北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