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考考点】 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常考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常考点):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常考点):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 【考向分析】 1、从内容上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历史高考的重点,每年都有所涉及, 实践的概念及特点考查较少 2、从形式上看,往年高考中,既有大量的的选择题,也有相当比例的非选择题。选择题以漫画、古诗文 以及热点材料为考查背景,非选择题往往以热点材料为考查背景 【重点、难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学习方法和使用说明】 ①背诵、默写主干基础知识,小组内相互检查;②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明确主干知识间的联系; ③将复习中的疑问和收获进行整理写到反思栏中。 【知识链接】辩证唯物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自主学习 课前案】 Ⅰ、教材助读,梳理知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注序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到后面的我的疑 惑处,限时15分钟) 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判断改错: 考点一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1)实践是人们认识 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 的 活动。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2)科学实验是社会 (1)客观物质性:①实践的基本要素一一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存在的基础。()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社会。 (2)能动性: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3)人们只有在失败 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后才能获得正确的认 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识。() (3)社会历史性: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人的(4)人们对同一确定 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 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3.实践的基本形式: 考点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5)马克思主义不是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终极真理。( (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6)马克思主义是科 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学理论。() 工具同客观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 (7)固守本本的做法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不断 推是唯心主义和形而
1 畅游学海敢搏风浪誓教金榜题名。决战高考,改变命运。凌风破浪击长空,擎天揽日跃龙门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考考点】 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常考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常考点):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常考点):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 【考向分析】 1、从内容上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历史高考的重点,每年都有所涉及, 实践的概念及特点考查较少。 2、从形式上看,往年高考中,既有大量的的选择题,也有相当比例的非选择题。选择题以漫画、古诗文 以及热点材料为考查背景,非选择题往往以热点材料为考查背景。 【重点、难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学习方法和使用说明】 ①背诵、默写主干基础知识,小组内相互检查;②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明确主干知识间的联系; ③将复习中的疑问和收获进行整理写到反思栏中。 【知识链接】 辩证唯物论 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自主学习 课前案】 I、教材助读,梳理知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注序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到后面的我的疑 惑处,限时 15 分钟) 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考点一 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 的 活动。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 ; (1)客观物质性:①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社会。 (2)能动性: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 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 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社会历史性: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人的 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 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3.实践的基本形式: 、 、 。 考点二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 。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 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 工具同客观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 。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不断产 、提出 ,推 一、判断改错: (1)实践是人们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 动。( ) (2)科学实验是社会 存在的基础。( ) (3)人们只有在失败 后才能获得正确的认 识。( ) (4)人们对同一确定 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 认识。( ) (5)马克思主义不是 终极真理。( ) (6)马克思主义是科 学理论。( ) (7)固守本本的做法 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
动人们进行新的 ③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学在生活中的表现。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 ④实践锻|() 炼和提高了人的 (3)实践是 (8)对同一对象可以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有多个真理 事物是否相符合 (4)实践是 (9)真理在任何情况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下都是真理 才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思考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 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1.科学理论、党的指 实践活动 导思想、路线、方针 3.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②重视科学理论、真政策、国家的法律法 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 规、专家言论、权威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观点、书本知识、伟 考点一真理是客观的 人名言、被实践证明 1.真理的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 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了的正确的认识能否 规律的 作为检验真理的标 2.真理具有客观性: 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准?为什么? 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 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真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考点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都是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如果超出了这 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 2.真理都是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 来说的,都是主观 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 2.认识的来源就是认 考点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识的途径吗?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到 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 识总要受具体的 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 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 变化着的,其 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是 的物质世界: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 延续的:③作为认识基础的 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 识到实践的循环是是一种 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 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 在实践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4.方法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 真理,在实践中 真理 II、预习检测: 1.实践的含义和特征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3.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2 动人们进行新的 。 ③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 的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 。④实践锻 炼和提高了人的 。 (3)实践是 。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 事物是否相符合。 (4)实践是 。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 才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 ;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 实践活动 。 3.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②重视科学理论、真 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考点一 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 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 。 2.真理具有客观性: 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 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 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真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考点二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如果超出了这 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 。 2.真理都是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 来说的,都是主观 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 。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 考点三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 到 ,再 从 到 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 识总要受具体的 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 、思 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 变化着的,其 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是 的物质世界;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 延续的;③作为认识基础的 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 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是一种 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 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 ,而是 在实践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4.方法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 中 真理,在实践中 真理。 学在生活中的表现。 ( ) (8)对同一对象可以 有多个真理。 (9)真理在任何情况 下都是真理。 二、思考: 1.科学理论、党的指 导思想、路线、方针、 政策、国家的法律法 规、专家言论、权威 观点、书本知识、伟 人名言、被实践证明 了的正确的认识能否 作为检验真理的标 准?为什么? 2.认识的来源就是认 识的途径吗? II、预习检测: 1.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3.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IⅠ、课堂反思,我的疑惑 IV、构建知识体系 V、知识拓展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解题指导:“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 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 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认识发展的过程】 解题模板:实践与认识发展的过程 实践与认识发展的过程是近年来各地高考的高频考点。试题多结合人们改造自然、社会改革和科学实验的 重大成果等进行考查。 常见设问角度 (1)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三步走”战略 (2)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态度。 (3)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党对……问题的探索过程 常用答题术语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 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4)认识发展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 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本本主义】 即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表现为夸大理性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不知理性来源于感 性,来源于实践,必须和实践相结合。本本主义者不从实际出发,拒绝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中国土 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中的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某些字句看成包医百疾的灵丹妙药,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本本”当作教条,脱离实际,生搬硬套,在讨论中国革命问题时,对于中国社会、中国革 命的历史和现状,不作周密的调查研究,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毛泽东为反对党内的这种教条主义,1930 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 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课堂探究课中案】 探究一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 情的改革方法。要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 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 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应如何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探究二科学面对转基因 转基因技术依据分子生物学原理,通过基因提取、基因重组、人工选育等技术,可以创造出具有特定遗传 性状的个体。转基因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个新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但是自应用于农作物商业化种
3 III、课堂反思,我的疑惑 IV、构建知识体系 Ⅴ、知识拓展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解题指导:“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 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 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认识发展的过程】 解题模板:实践与认识发展的过程 实践与认识发展的过程是近年来各地高考的高频考点。试题多结合人们改造自然、社会改革和科学实验的 重大成果等进行考查。 常见设问角度 (1)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三步走”战略。 (2)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态度。 (3)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党对……问题的探索过程。 常用答题术语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4)认识发展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 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本本主义】 即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表现为夸大理性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不知理性来源于感 性,来源于实践,必须和实践相结合。本本主义者不从实际出发,拒绝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中国土 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中的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某些字句看成包医百疾的灵丹妙药,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本本”当作教条,脱离实际,生搬硬套,在讨论中国革命问题时,对于中国社会、中国革 命的历史和现状,不作周密的调查研究,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毛泽东为反对党内的这种教条主义,1930 年 5 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 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课堂探究 课中案】 探究一 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 情的改革方法。要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 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 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应如何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探究二 科学面对转基因 转基因技术依据分子生物学原理,通过基因提取、基因重组、人工选育等技术,可以创造出具有特定遗传 性状的个体。转基因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个新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但是自应用于农作物商业化种
植以来,有关其安全性的争论不断。2014年8月28日,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发布《关于科学面对转 基因的几点意见》,指出转基因技术是把双刃剑,合理合法的应用对解决世界性粮食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但违法滥用也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并呼吁学术界、政府监管部门、媒体、公众科学面对。学术界应该 以“积极大胆研究”的原则对待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持续进行科学研究,大胆创新,力求占领转基 因技术的高地。 根据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在转基因技术安全性问题上出现争论的原因,并说 明深入研究转基因技术的必要性c 【达标训练】 1.(2014·大纲全国卷)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 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 和硏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D.③④ 2.(2014·海南高考)以往台湾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水果以甜而多汁著称。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台湾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使菠萝、释迦、葡萄等当地优质水果带 有一定酸味,以扩大销路。这表明() ①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 ②认识决定于实践并始终落后于实践 认识始终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④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观察漫画《鲁班落聘》。招聘者的主要错误在于()
4 植以来,有关其安全性的争论不断。 2014 年 8 月 28 日,中国食品安全 30 人论坛发布《关于科学面对转 基因的几点意见》,指出转基因技术是把双刃剑,合理合法的应用对解决世界性粮食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但违法滥用也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并呼吁学术界、政府监管部门、媒体、公众科学面对。学术界应该 以“积极大胆研究”的原则对待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持续进行科学研究,大胆创新,力求占领转基 因技术的高地。 根据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在转基因技术安全性问题上出现争论的原因,并说 明深入研究转基因技术的必要性。 【达标训练】 1.(2014•大纲全国卷)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 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 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4·海南高考)以往台湾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水果以甜而多汁著称。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台湾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使菠萝、释迦、葡萄等当地优质水果带 有一定酸味,以扩大销路。这表明( ) ①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 ②认识决定于实践并始终落后于实践 ③认识始终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 ④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观察漫画《鲁班落聘》。招聘者的主要错误在于( )
没文凭,不能用!招聘 古建筑 修缮技 会 名 鲁班落聘 ①没有看到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没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③没有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④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4.(2014·北京高考)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 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 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③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14·山东高考)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 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 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6.(2013·重庆高考)莫言的文学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 民间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张力的“民间深层经验”。这表明 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
5 ①没有看到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没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③没有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④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2014·北京高考)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 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 ) 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 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③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14·山东高考)19 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 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 核外电子构成。20 世纪 30 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 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6.(2013·重庆高考)莫言的文学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 民间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张力的“民间深层经验”。这表明 ( ) 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
B.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 C.“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学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的物质性的统 D.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对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 提示:在涉及实践的基本特征时,材料中强调“计划”“方案”“规划”的制定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能 动性:材料中强调历史过程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材料中强调“合作”等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 社会性 7.(2013·安徽高考)为破解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党和政府 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作用。这表明认识是()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提醒: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8.(2012·福建高考)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 “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 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提醒:真理是客观的,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 自己的适用范围,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9.(2013·新课标全国Ⅱ)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 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 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 变进一步证实了()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 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14·新课标全国I)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 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 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 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提醒正确理解认识的发展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并不意味着”:(1)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意味 着人类没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2)认识具有反复性,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正确认识事物:(3)单个人的 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意味着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11.(2015·山东潍坊一模)随着山东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全省统一、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的条件已经成熟,山东省提出2014年全面完成整合,2015年全省基本实现市级统筹,2017年年底全面实 现市级统收统支。由此可见()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实践具有能动性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2.(2015·福建龙岩质检)与下图漫画寓意最相近的是(
6 B.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 C.“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学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 D.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对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 提示:在涉及实践的基本特征时,材料中强调“计划”“方案”“规划”的制定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能 动性;材料中强调历史过程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材料中强调“合作”等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 社会性。 7.(2013·安徽高考)为破解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党和政府 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作用。这表明认识是( )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提醒: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8.(2012·福建高考)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 200 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 “永恒定律”。20 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 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 )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提醒:真理是客观的,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 自己的适用范围,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9.(2013·新课标全国Ⅱ)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 经济增长;20 世纪 70 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 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 变进一步证实了( )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 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14·新课标全国Ⅰ)2013 年 8 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 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 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 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提醒 正确理解认识的发展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并不意味着”:(1)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意味 着人类没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2)认识具有反复性,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正确认识事物;(3)单个人的 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意味着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11.(2015·山东潍坊一模)随着山东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全省统一、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的条件已经成熟,山东省提出 2014 年全面完成整合,2015 年全省基本实现市级统筹,2017 年年底全面实 现市级统收统支。由此可见( )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实践具有能动性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2.(2015·福建龙岩质检)与下图漫画寓意最相近的是( )
语言的巨人,通常是行动的矮子 A.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D.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13.(2015·广东广州一模)多年来,国家不断调整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起推行“一对夫妻生育 胎子女”,本世纪初又开始实行“双独二胎”,2014年再过渡到“单独二胎”,再到2015年党的十八届 五中全会宣布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表明() ①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调整政策的前提和基础④政策制定要坚持与社会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4.随着3D打印技术日趋成熟,小到一件衣服、一块巧克力,大到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陆续被成功的“打 印”出来。近日有媒体报道,有10幢应用3D打印技术建成的房屋在上海张江高新青浦园区正式交付使用 这些建筑的墙体是用建筑垃圾制成的特殊“油墨”,依据电脑设计的图纸和方案,经一台大型的3D打印 机层层叠加喷绘而成,建筑过程仅花费24小时。这一材料直接佐证了() 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新的联系④实践是一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15.3D打印技术以数字化、智能化和新型材料的应用为标志,被认为是改变世界的“破坏性”新技术,将 使设计和制造更为简化:工厂里或许不再有生产线,模具可能退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上述材料蕴含的 哲理不包括() A.人们认识的深化能够促进事物发展B.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和改变事物 C.发展的实质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D.科学实验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存在 16.3D打印技术具有划时代意义。运用3D打印技术可以打印从艺术品到人体器官等各种物体,让人欢欣 鼓舞,但任何人都可以在家里打印枪支,又让人忧心忡忡。这告诉我们() ①任何事物都有优点与缺点 ②新事物始终是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事物的价值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④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 17.(2014·海南高考)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以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黏合材料为原料,通过逐 层打印的方式生产各种形状的产品的技术;3D打印不用模具,无需机械加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 动生产率。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 ①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差别 ③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 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联接纽带 A.①② B.① C.②④ D.③④ 18.(2012·大纲全国卷)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 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 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 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 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9.(2014·新课标全国Ⅱ)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
7 语言的巨人,通常是行动的矮子 A.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D.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13.(2015·广东广州一模)多年来,国家不断调整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1982 年起推行“一对夫妻生育一 胎子女”,本世纪初又开始实行“双独二胎”,2014 年再过渡到“单独二胎”,再到 2015 年党的十八届 五中全会宣布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表明( ) ①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调整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④政策制定要坚持与社会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4.随着 3D 打印技术日趋成熟,小到一件衣服、一块巧克力,大到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陆续被成功的“打 印”出来。近日有媒体报道,有 10 幢应用 3D 打印技术建成的房屋在上海张江高新青浦园区正式交付使用, 这些建筑的墙体是用建筑垃圾制成的特殊“油墨”,依据电脑设计的图纸和方案,经一台大型的 3D 打印 机层层叠加喷绘而成,建筑过程仅花费 24 小时。这一材料直接佐证了( ) 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④实践是一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5.3D 打印技术以数字化、智能化和新型材料的应用为标志,被认为是改变世界的“破坏性”新技术,将 使设计和制造更为简化:工厂里或许不再有生产线,模具可能退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上述材料蕴含的 哲理不包括( ) A.人们认识的深化能够促进事物发展 B.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和改变事物 C.发展的实质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 D.科学实验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存在 16.3D 打印技术具有划时代意义。运用 3D 打印技术可以打印从艺术品到人体器官等各种物体,让人欢欣 鼓舞,但任何人都可以在家里打印枪支,又让人忧心忡忡。这告诉我们( ) ①任何事物都有优点与缺点 ②新事物始终是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③事物的价值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④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②③ 17.(2014•海南高考)3D 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以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黏合材料为原料,通过逐 层打印的方式生产各种形状的产品的技术;3D 打印不用模具,无需机械加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 动生产率。3D 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 ) ①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差别 ③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 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联接纽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2012•大纲全国卷)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 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 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 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 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9.(2014·新课标全国Ⅱ)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
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 磷酸腺苷 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 的可能性。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 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 识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015全国卷II23)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 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 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21.(2015浙江卷27)中国的先哲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构成。到了19世纪,人们认为世界的最基本成 分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上100个左右的元素。现在人们认为最基本的是夸克、电子等。由此可见: ①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 ②具体认识会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 ③真理的价值要到实践中才能实现④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改造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2015江苏卷27)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 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海南卷17)中国珠算以算盘为工具,通过计算口诀和手指拨珠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 运算,珠动数出,算存一体,实用方便,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代发明”。201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之美誉的中国珠算 ①产生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②体现了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有机统 ③表明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④印证了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全国卷I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 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 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 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 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 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1)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10分) (2)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4分) 【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提示:都不能,因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需要具有联系主客观的特性,而以上所说的都是主观 认识,都不具有这一特性。也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8 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 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 的可能性。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 )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 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 识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015 全国卷 II 23)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 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 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21.(2015 浙江卷 27)中国的先哲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构成。到了 19 世纪,人们认为世界的最基本成 分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上 100 个左右的元素。现在人们认为最基本的是夸克、电子等。由此可见: ①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 ②具体认识会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 ③真理的价值要到实践中才能实现 ④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改造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2015 江苏卷 27)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 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海南卷 17)中国珠算以算盘为工具,通过计算口诀和手指拨珠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 运算,珠动数出,算存一体,实用方便,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代发明”。2013 年 12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之美誉的中国珠算 ①产生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②体现了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有机统一 ③表明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 ④印证了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4.(全国卷 I 39)(2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 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录片《记住乡愁》于 2015 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 100 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 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 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 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 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1)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10 分) (2)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4 分) 【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提示:都不能,因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需要具有联系主客观的特性,而以上所说的都是主观 认识,都不具有这一特性。也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合作探究 探究一解析:“摸着石头过河”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加强顶层设计”强调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明确 上述内容是做好本题的第一步:;做好本题的第二步就是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与材料内容结合起来进行 论述 答案:①实践决定认识,要求我们重视实践作用,摸着石头过河,大胆试验突破,在实践基础上谋划顶层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发挥认识的作用,推进实践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 ③推进改革开放,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 探究二解析:本题以转基因技术为载体,考查“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考生要注意设问限定的 知识范围,同时注意设问分为两问,第一问是要求分析转基因技术在安全性问题上存在争论的原因,考生 可以从影响认识的主客观因素等角度分析,第二问要求说明深入研究转基因技术的必要性,考生可以从实 践以及认识的发展等角度阐述 答案:原因分析:①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由于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 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每个人参加的社会实践不同,便会对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产生不同的认识,因此 存在争论是正常的。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特点,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对转 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产生的不同认识,也是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必要性:①是实践发展的需要。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农作物商业化种植方面的应用,要求学 术界深入研究,以“积极大胆硏究”的原则对待转基因技术的硏究和应用,持续进行科学硏究,大胆创新 力求占领转基因技术的高地,以更好地指导实践。②是认识发展的需要。人们对转基因技术安全性问题存 在争论,就更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检验和深化对转基因技术的认识 1.C2.B3.D4.D5.C6.C7.B8.A9.C10.A11.B12.A13.D14.B15.C16.D17.D18.B19.B20.D21.A22.D23.A 2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4分)不同学者 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3分)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 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胜利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3分) 答案:在保持原有村落形态的基础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2分)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传承,使其转化 为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念。(2分)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特点:②客观物质性、③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④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⑤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⑥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⑦目的 求索真以向(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具有导你用 的历程 正(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①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客观性:是真理①最基本的属性,真理面前②人人平等 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 直理特点个条件和范围,直理就会变成 具体性:任何直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的①具体的历史的统 认识过程{无限性}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斯在实践中俗认识和发现真理 上升性 在实践中检验和①发展真理
9 合作探究 探究一解析:“摸着石头过河”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加强顶层设计”强调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明确 上述内容是做好本题的第一步;做好本题的第二步就是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与材料内容结合起来进行 论述。 答案:①实践决定认识,要求我们重视实践作用,摸着石头过河,大胆试验突破,在实践基础上谋划顶层 设计。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发挥认识的作用,推进实践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 ③推进改革开放,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 探究二 解析:本题以转基因技术为载体,考查“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考生要注意设问限定的 知识范围,同时注意设问分为两问,第一问是要求分析转基因技术在安全性问题上存在争论的原因,考生 可以从影响认识的主客观因素等角度分析,第二问要求说明深入研究转基因技术的必要性,考生可以从实 践以及认识的发展等角度阐述。 答案:原因分析:①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由于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 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每个人参加的社会实践不同,便会对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产生不同的认识,因此 存在争论是正常的。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特点,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对转 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产生的不同认识,也是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必要性:①是实践发展的需要。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农作物商业化种植方面的应用,要求学 术界深入研究,以“积极大胆研究”的原则对待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持续进行科学研究,大胆创新, 力求占领转基因技术的高地,以更好地指导实践。②是认识发展的需要。人们对转基因技术安全性问题存 在争论,就更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检验和深化对转基因技术的认识。 1.C2.B3.D4.D5.C6.C7.B8.A9.C10.A11.B12.A13.D14.B15.C16.D17.D18.B19.B20.D21.A22.D23.A 2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4 分)不同学者 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3 分)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 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胜利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3 分) 答案:在保持原有村落形态的基础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2 分)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传承,使其转化 为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念。(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