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第2课 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园圃(pu)攘(rang)鸡犬豕(shi) B.兹(ci)甚栏厩(jiu)抽(tuo)农 C.衣裘(qu)誉(yu)之以此说(shu)往 遗(y)后世鸡豚(tun)不辜(gu 【答案】A(B兹:,C说:shuo,D辜:gu)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攘:窃取 B.至杀不辜人也辜:清白 C.情不知其不义也情:确实,的确 多尝苦曰甘甘:甜 【答案】B(辜:罪)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B.至杀不辜人也,抛其衣裘,取戈剑者。 C.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D.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答案】C(A兹一滋,B拖一拖,D辩一辨) 4.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以亏人自利也。 B.若以此说往。 C.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D.则必以此人为不知黑白之辩矣。 E.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F.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答案】CF(A:因为,B:根据,CF:连词,来,D:认为,E:把)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B.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C.赵王鼓瑟,秦御史书曰。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答案】C(例句与C都当“写”讲,A书本知识,B书信,D国书) 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句亏人愈多,其不仁欲甚,罪厚 曾益其所不能 杀一人,谓之不义 (坎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
第 6 单元 第 2 课 一、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园圃.(pǔ) 攘.(rǎnɡ)鸡 犬豕.(shǐ) B.兹.(cí)甚 栏厩.(jiù) 扡.(tuō)衣 C.衣裘.(qiú) 誉.(yù)之 以此说.(shuì)往 D.遗.(yí)后世 鸡豚.(tún) 不辜.(ɡǔ) 【答案】 A(B 兹:zī,C 说:shuō,D 辜:ɡū)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攘:窃取 B.至杀不辜.人也 辜:清白 C.情.不知其不义也 情:确实,的确 D.多尝苦曰甘. 甘:甜 【答案】 B(辜:罪)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B.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 C.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D.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答案】 C(A 兹—滋,B 扡—拖,D 辩—辨) 4.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以.亏人自利也。 B.若以.此说往。 C.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D.则必以.此人为不知黑白之辩矣。 E.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F.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答案】 CF(A:因为,B:根据,CF:连词,来,D:认为,E:把)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B.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C.赵王鼓瑟,秦御史书.曰。 D.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答案】 C(例句与 C 都当“写”讲,A 书本知识,B 书信,D 国书) 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曾益.其所不能 B. 杀一人,谓.之不义 (坎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
此何故也 C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若知其不义也 若以此说往 【答案】D(D如果。A益:①更加,②增加。B谓:①叫做,②对……说。C故:① 缘故,②所以) 7.下列句子中的“遗”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D.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答案】CDCD原来的,旧的,A留给,B损失,丢失) 8.下列句子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B.吾以南面而君天下 C.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D.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 E.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答案】DE(都表转折)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 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 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 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抛其衣裘、取戈剑 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 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 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众闻则非之 非:责怪,反对 B.从而誉之 誉:称赞 C.至杀不辜人也 辜:辜负 D.至攘人犬豕鸡豚者攘:偷盗 【答案】(辜:罪。) 0.下列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入人园圃 B.抱其衣裘 C.罪益厚 D.则弗知非 【答案】B(“抛”同“拖”。) 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例句“之”字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义与不义之别乎 A.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B.谓之不义 C.吾欲之南海 D.句读之不知
C. 此何故.也 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D. 若.知其不义也 若.以此说往 【答案】 D(D 如果。A 益:①更加,②增加。B 谓:①叫做,②对……说。C 故:① 缘故,②所以) 7.下列句子中的“遗”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D.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答案】 CD(CD 原来的,旧的,A 留给,B 损失,丢失) 8.下列句子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B.吾以南面而君天下 C.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D.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 E.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答案】 DE(都表转折)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 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 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 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 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 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 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众闻则非.之 非:责怪,反对 B.从而誉.之 誉:称赞 C.至杀不辜.人也 辜:辜负 D.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攘:偷盗 【答案】 C(辜:罪。) 10.下列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入人园圃 B.扡其衣裘 C.罪益厚 D.则弗知非 【答案】 B(“扡”同“拖”。) 11.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例句“之”字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义与不义之.别乎 A.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B.谓之.不义 C.吾欲之.南海 D.句读之.不知
【答案】A(A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均为助词“的”:B项中的“之”是代 词,代替“攻国”这件事。C项中的“之”为动词,到。D项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12.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比喻论证,以偷盗和杀人比喻掠夺战争,说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B.墨子认为掠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 C.墨子无情地揭露了天下之君子非大不义而誉小不义的可耻行径 D.墨子认为偷盗、杀人乃至战争都是不正义的行为,因为这三者都是“以亏人自利 的 【答案】C(揭露的是非小不义而誉大不义。)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 曹彬,字国华,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千戈,右手持俎豆, 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及长,气质淳厚。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从母也。周祖受 禅,召彬归京师。彬执礼益谨,公府燕集,端简终日,未尝旁视。仁镐谓从事曰:“老夫自 谓夙夜匪懈,及见监军矜严,始觉己之散率也。” 显德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 四,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出为晋 州兵马都监。一日,与主帅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使人驰书来诣,使者素不识彬,潜 问人日:“孰为曹监军?”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为绐己,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 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 年冬,卒平蜀乱,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七年,将伐江南。 李煜危急,遺其臣徐铉奉表诣阙,乞缓师,上不之省。长围中,彬毎缓师,冀煜归服。十一 月,彬又使人谕之曰:“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归命,策之上也。”城垂克,彬 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日:“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 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共焚香为誓。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 初,太祖谓日:“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日:“不然,夫 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谋,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 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待之。”既 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 万。彬退日:“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未几,拜枢密使,太宗即位,加同 平章事。 彬性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 不以等威自异。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奉入给宗族 无余积。平蜀回,太祖从容问官吏善否,对曰:“军政之外,非臣所闻也。”固问之,唯荐 随军转运使沈伦廉谨可任。知徐州日,有吏犯罪,既貝案,逾年而后杖之,人莫知其故。彬 曰:“吾闻此人新娶妇,若杖之,其舅姑必以妇为不利,而朝夕笞詈之,使不能自存。吾故 缓其事,然法亦未尝屈焉。”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府燕集,端简终日 燕:燕子,名词作状语 B.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 C.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衣:穿
【答案】 A(A 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均为助词“的”;B 项中的“之”是代 词,代替“攻国”这件事。C 项中的“之”为动词,到。D 项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12.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比喻论证,以偷盗和杀人比喻掠夺战争,说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B.墨子认为掠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 C.墨子无情地揭露了天下之君子非大不义而誉小不义的可耻行径。 D.墨子认为偷盗、杀人乃至战争都是不正义的行为,因为这三者都是“以亏人自利” 的。 【答案】 C(揭露的是非小不义而誉大不义。)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3~16 题。 曹彬,字国华,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 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及长,气质淳厚。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从母也。周祖受 禅,召彬归京师。彬执礼益谨,公府燕集,端简终日,未尝旁视。仁镐谓从事曰:“老夫自 谓夙夜匪懈,及见监军矜严,始觉己之散率也。” 显德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 四,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出为晋 州兵马都监。一日,与主帅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使人驰书来诣,使者素不识彬,潜 问人曰:“孰为曹监军?”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为绐己,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 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 二年冬,卒平蜀乱,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七年,将伐江南。 李煜危急,遣其臣徐铉奉表诣阙,乞缓师,上不之省。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十一 月,彬又使人谕之曰:“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归命,策之上也。”城垂克,彬 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 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共焚香为誓。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 初,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 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谋,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 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待之。”既 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 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未几,拜枢密使,太宗即位,加同 平章事。 彬性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 不以等威自异。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奉入给宗族, 无余积。平蜀回,太祖从容问官吏善否,对曰:“军政之外,非臣所闻也。”固问之,唯荐 随军转运使沈伦廉谨可任。知徐州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人莫知其故。彬 曰:“吾闻此人新娶妇,若杖之,其舅姑必以妇为不利,而朝夕笞詈之,使不能自存。吾故 缓其事,然法亦未尝屈焉。”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府燕.集,端简终日 燕:燕子,名词作状语 B.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 C.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 衣:穿
D.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愈:痊愈 【答案】A(燕通“宴”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曹彬“仁敬和厚”的性格特点的一项是() ①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②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③在 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④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⑤伐二国,秋毫无所取⑥ 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答案】C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彬在“抓周”仪式时就表现不同一般。他虽与周太祖贵妃有亲戚关系,长大后仍 然严格遵守礼节法度,就连自认为表现很不错的仁镐也自愧不如,这里运用了衬托手法。 B.讨伐江南李煜时曹彬不贪婪;平定蜀乱时曹彬以慈悲为怀,“称病不管事”是典型 的细节描写:“做宰相”一事,刻画了他谦敬、豁达的性格特点。 C.第二自然段写了两件事情,刻画曹彬廉洁的性格特点:一是出使吴越期间,拒绝接 受礼物:二是外任晋州兵马都监时,由于他穿着朴素,邻道守将派来的信使都不敢相信国戚 重臣竞然如此俭朴 D.最后一段文字叙述了好几件事情,拓展了文章的内容,进一步突出了曹彬“仁敬和 厚”的性格特点 【答案】B(平蜀时不贪婪,伐李煜时慈悲为怀)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李煜危急,遣其臣徐铉奉 表诣阙,乞缓师,上不之省。 译文 (2)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谋,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 译文: 【答案】(1)李煜见国势危险紧急,派遺他的大臣徐铉捧着国书到宋朝,请求暂缓攻 打,皇上不看李煜的国书 (2)这次征讨,依仗皇上的威势,遵照朝廷的计谋,才能取得成功,我有什么功劳呢, 何况宰相是多么重要的位置啊! 四、高考热点 17.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 ①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 ②这雨丝,是溪头的越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 ③然后悄悄撒向扁舟,撒向村落,撒向群山 ④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 ⑤春雨如丝。 依次填入的序号是 【答案】⑤②④①③ 整合下列句子中的信息,给“道德风险”下定义 ①道德风险并不等同于道德败坏 ②道德风险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 ③道德风险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或签约的一方的一种私自行为 ④这种私自行为的目的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⑤这种私自行为可以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 ⑥这种私自行为是一种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道德风险是指
D.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 愈:痊愈 【答案】 A(燕通“宴”)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曹彬“仁敬和厚”的性格特点的一项是( ) ①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 ②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③在 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 ④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 ⑤伐二国,秋毫无所取 ⑥ 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答案】 C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彬在“抓周”仪式时就表现不同一般。他虽与周太祖贵妃有亲戚关系,长大后仍 然严格遵守礼节法度,就连自认为表现很不错的仁镐也自愧不如,这里运用了衬托手法。 B.讨伐江南李煜时曹彬不贪婪;平定蜀乱时曹彬以慈悲为怀,“称病不管事”是典型 的细节描写;“做宰相”一事,刻画了他谦敬、豁达的性格特点。 C.第二自然段写了两件事情,刻画曹彬廉洁的性格特点:一是出使吴越期间,拒绝接 受礼物;二是外任晋州兵马都监时,由于他穿着朴素,邻道守将派来的信使都不敢相信国戚 重臣竟然如此俭朴。 D.最后一段文字叙述了好几件事情,拓展了文章的内容,进一步突出了曹彬“仁敬和 厚”的性格特点。 【答案】 B(平蜀时不贪婪,伐李煜时慈悲为怀)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李煜危急,遣其臣徐铉奉 表诣阙,乞缓师,上不之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谋,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李煜见国势危险紧急,派遣他的大臣徐铉捧着国书到宋朝,请求暂缓攻 打,皇上不看李煜的国书。 (2)这次征讨,依仗皇上的威势,遵照朝廷的计谋,才能取得成功,我有什么功劳呢, 何况宰相是多么重要的位置啊! 四、高考热点 17.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 ①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 ②这雨丝,是溪头的越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 ③然后悄悄撒向扁舟,撒向村落,撒向群山。 ④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 ⑤春雨如丝。 依次填入的序号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⑤②④①③ 18.整合下列句子中的信息,给“道德风险”下定义。 ①道德风险并不等同于道德败坏 ②道德风险是 20 世纪 80 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 ③道德风险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或签约的一方的一种私自行为 ④这种私自行为的目的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⑤这种私自行为可以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 ⑥这种私自行为是一种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道德风险是指
【答案】(道德风险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的不 利于他人的行动。或:(道德风险指)签约的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追求自身效 用最大化的私自行为 19.仔细揣摩下面这首咏物诗的含意,自拟两个对象(如蝴蝶和蜜蜂,大树和小草……), 仿写一首小诗 春蚕也是一种吐丝的昆虫 却缺少蜘蛛那份高超的智慧 蜘蛛结网,为的是捕捉飞虫 春蚕做茧,反而牢禁了自己 答 【答案】蝴蝶也是一种会飞的昆虫 却缺少蜜蜂那高尚的情操 蜜蜂飞舞,为的是酿造蜂蜜 蝴蝶飞翔,只是嬉戏招摇 五、读写创新 20.以“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 【写作指向】只要细心地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处于新的形态,万 物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日有新貌的自然景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创新发展的社会潮 这些新的事物,无一不给人新的启示,无一不给人新的感悟,描述其“新”,感悟其 新”,定能参透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借景抒情,借事抒怀,借物言志。 当然也可以从历史上,去关注那些体现着“新”、蕴含着“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以其为突破口,挖掘有关“新”的哲理,借这些历史文化素材,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悟。 总之,只要关注自己的生活视野和书本视野中的“新”现象、“新”景象、“新”事物, 体悟其中蕴藏的道理,探求其中饱含的真善美,融入自己的情感,新鲜华美、意蕴丰富的文 字自会流淌于笔端,书就景“新”、意“新”、事“新”、情“新”的新鲜文章 【佳作赏读】 新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世界上本无所谓新,敢于开辟另一片天地、 新的领域,那就是新。 人生一路走来,不宜从俗随众;人生一路走去,理应活出新意。借彩练让自己的心跳舞 收获自己新鲜精彩的人生。遥想那漫漫的历史长河,一个个走出世俗,走出新天地的身影映 入我的脑海。 司马迁虽受宫刑之奇耻大辱,但并未从俗饮恨而辞世。他恨私心有所不尽,思垂空文以 自见,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以自己的彩练舞自己的新舞,以自己的热血书就那“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以自己的心开辟新的人生。 陶渊明虽是怀着“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壮志而来 但“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官场的现实并不是他心灵的归宿,但其并未折节屈从,不 为五斗米折腰,他能认清自己性本爱丘山,终于挂印而去,隐身于山林之中,醉心于自己的 方天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田园中寻得自己的一方新的心灵净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道德风险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的不 利于他人的行动。或:(道德风险指)签约的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追求自身效 用最大化的私自行为。 19.仔细揣摩下面这首咏物诗的含意,自拟两个对象(如蝴蝶和蜜蜂,大树和小草……), 仿写一首小诗。 春蚕也是一种吐丝的昆虫 却缺少蜘蛛那份高超的智慧 蜘蛛结网,为的是捕捉飞虫 春蚕做茧,反而牢禁了自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蝴蝶也是一种会飞的昆虫 却缺少蜜蜂那高尚的情操 蜜蜂飞舞,为的是酿造蜂蜜 蝴蝶飞翔,只是嬉戏招摇 五、读写创新 20.以“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 800 字。(2)不要写成诗歌。 【写作指向】 只要细心地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处于新的形态,万 物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日有新貌的自然景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创新发展的社会潮 流……这些新的事物,无一不给人新的启示,无一不给人新的感悟,描述其“新”,感悟其 “新”,定能参透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借景抒情,借事抒怀,借物言志。 当然也可以从历史上,去关注那些体现着“新”、蕴含着“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以其为突破口,挖掘有关“新”的哲理,借这些历史文化素材,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悟。 总之,只要关注自己的生活视野和书本视野中的“新”现象、“新”景象、“新”事物, 体悟其中蕴藏的道理,探求其中饱含的真善美,融入自己的情感,新鲜华美、意蕴丰富的文 字自会流淌于笔端,书就景“新”、意“新”、事“新”、情“新”的新鲜文章。 【佳作赏读】 新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世界上本无所谓新,敢于开辟另一片天地、 新的领域,那就是新。 ——题记 人生一路走来,不宜从俗随众;人生一路走去,理应活出新意。借彩练让自己的心跳舞, 收获自己新鲜精彩的人生。遥想那漫漫的历史长河,一个个走出世俗,走出新天地的身影映 入我的脑海。 司马迁虽受宫刑之奇耻大辱,但并未从俗饮恨而辞世。他恨私心有所不尽,思垂空文以 自见,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以自己的彩练舞自己的新舞,以自己的热血书就那“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以自己的心开辟新的人生。 陶渊明虽是怀着“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壮志而来, 但“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官场的现实并不是他心灵的归宿,但其并未折节屈从,不 为五斗米折腰,他能认清自己性本爱丘山,终于挂印而去,隐身于山林之中,醉心于自己的 一方天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田园中寻得自己的一方新的心灵净土
李白虽梦想做官,但并未卑躬屈膝而从俗,他一任自己的本性,让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傲岸不屈,不隐本性,他怎能摧眉折腰以事权贵,最终他把自己交给了酒与明月,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以他那傲岸的灵魂开启 了自己新的人生境界。 苏轼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似乎天妒贤才,他在政治上连遭打击,家中又频遭厄运。但 其并未沉沦,亦未退缩,却以一种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入世。他为官一地,造福一方 心系百姓,关注民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了其宦海沉浮后新 的人生感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是其感于生命易逝,对人生态度的新的解读——随缘自适。 一个个令人敬慕的伟人从我的心中渐渐淡去但他们在我的心中都留下了一个印记 坚守自我,不宜随俗从众,开辟新的人生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在审题立意方面能够做到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赋予“新”以具体的内涵 新的人生境界。可谓独辟蹊径 在选材上,材料虽是老的素材,但作者能变换新的角度来运用,选取司马迁、陶渊明 李白、苏轼几个历史文化名人,以他们在人生关键时刻不随世俗、开辟新的人生为切入点, 恰当地运用材料表现题目,彰显主旨。 在语言上,作者能化用诗人的诗句,增添文采,也丰富了语句意蕴,增强了语言的表现 力 总之,本文作为考场作文,审题立意独特新颖,素材运用角度较新,语言优美,富于文
李白虽梦想做官,但并未卑躬屈膝而从俗,他一任自己的本性,让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傲岸不屈,不隐本性,他怎能摧眉折腰以事权贵,最终他把自己交给了酒与明月,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以他那傲岸的灵魂开启 了自己新的人生境界。 苏轼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似乎天妒贤才,他在政治上连遭打击,家中又频遭厄运。但 其并未沉沦,亦未退缩,却以一种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入世。他为官一地,造福一方, 心系百姓,关注民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了其宦海沉浮后新 的人生感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是其感于生命易逝,对人生态度的新的解读——随缘自适。 一个个令人敬慕的伟人从我的心中渐渐淡去,但他们在我的心中都留下了一个印记—— 坚守自我,不宜随俗从众,开辟新的人生。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在审题立意方面能够做到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赋予“新”以具体的内涵 ——新的人生境界。可谓独辟蹊径。 在选材上,材料虽是老的素材,但作者能变换新的角度来运用,选取司马迁、陶渊明、 李白、苏轼几个历史文化名人,以他们在人生关键时刻不随世俗、开辟新的人生为切入点, 恰当地运用材料表现题目,彰显主旨。 在语言上,作者能化用诗人的诗句,增添文采,也丰富了语句意蕴,增强了语言的表现 力。 总之,本文作为考场作文,审题立意独特新颖,素材运用角度较新,语言优美,富于文 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