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Ecology 课程类别 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编号 1020109B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学、动 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 适用专业 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 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统 计学 总学时 32 学 分 2 授 24 实 践 8 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生态学是生物科学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涉及生物、环境、地理、经济、农、林、牧、渔等多个学科,是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 环境、资源、人口、粮食等问题的综合学科。因此,生态学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生 态学内容的同时,还要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如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人类生态、城市生 态、景观生态、农业生态、环境生态、以及生态工程、生态旅游等;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生态 知识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之中,保护现有的完好的生态系统,改造已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 使我们的居住环境朝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二)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 1.系统掌握经典生态学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 法。 2.了解国内外生态学发展现状与趋势,深刻认识人在自然中的作用及人类所面临的生 态学问题,并初步学会应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践任务的方式提高学生沟通合作和共同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及反思能力。 4.通过生态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和生态优先意识,增强学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Ecology 课程类别 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编号 1020109B 适用专业 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学、动 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统 计学 总 学 时 32 学 分 2 讲 授 24 实 践 8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生态学是生物科学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涉及生物、环境、地理、经济、农、林、牧、渔等多个学科,是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 环境、资源、人口、粮食等问题的综合学科。因此,生态学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生 态学内容的同时,还要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如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人类生态、城市生 态、景观生态、农业生态、环境生态、以及生态工程、生态旅游等;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生态 知识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之中,保护现有的完好的生态系统,改造已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 使我们的居住环境朝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二)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 1. 系统掌握经典生态学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 法。 2. 了解国内外生态学发展现状与趋势,深刻认识人在自然中的作用及人类所面临的生 态学问题,并初步学会应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3.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践任务的方式提高学生沟通合作和共同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及反思能力。 4. 通过生态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和生态优先意识,增强学
生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生态学的发展历史及趋势,掌握个体、种 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及规律,理解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1) 课程目标2:通过课程思政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和生态优先意识,能够从多角度深入认 识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学问题,掌握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 分析和解决当前诸多生态问题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2) 课程目标3:通过课堂提问、拓展延伸、课后作业及小组实践任务等方式提高学生反思 能力与沟通合作能力,使其学会独立思考,能够创新性地解决生态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相关 问题,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技能,能够在小组合作中与小组成员进行有效倾听、有效表达。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7.2、8.2)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3.1[学科基础]具有系统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 课程目标1 学科素养(H) 技能,熟悉生物专业知识体系和架构,能综合运用生物学科知识 和技能解释生命现象,科学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服务社会。 3.2[知识整合]关注生物学科发展前沿,掌握生物学科的思维 课程目标2 学科素养(H) 和方法,了解生物科学与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之间的关联,具 有环境保护与生态优先意识。 7.2[反思创新]系统进行批判性思维方法和反思技能的训练, 学会独立思考,掌握基本的反思方法与技能,创新性地解决专业 学习及中学生物教育教学等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具有积极的 学会反思(M) 教学反思体验。 课程目标3 沟通合作(M) 8.2[交流沟通]掌握小组学习、专题研讨、网络分享等交流合 作的方式方法,能够在教育实践中与中学生、家长、同事等进行 有效倾听、有效表达,具有良好的积极的交流沟通技能与和谐的 人际关系。 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应关系
生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生态学的发展历史及趋势,掌握个体、种 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及规律,理解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3.1) 课程目标 2:通过课程思政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和生态优先意识,能够从多角度深入认 识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学问题,掌握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 分析和解决当前诸多生态问题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3.2) 课程目标 3:通过课堂提问、拓展延伸、课后作业及小组实践任务等方式提高学生反思 能力与沟通合作能力,使其学会独立思考,能够创新性地解决生态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相关 问题,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技能,能够在小组合作中与小组成员进行有效倾听、有效表达。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7.2、8.2)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学科素养(H) 3.1 [学科基础] 具有系统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 技能,熟悉生物专业知识体系和架构,能综合运用生物学科知识 和技能解释生命现象,科学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服务社会。 课程目标 2 学科素养(H) 3.2 [知识整合] 关注生物学科发展前沿,掌握生物学科的思维 和方法,了解生物科学与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之间的关联,具 有环境保护与生态优先意识。 课程目标 3 学会反思(M) 沟通合作(M) 7.2 [反思创新] 系统进行批判性思维方法和反思技能的训练, 学会独立思考,掌握基本的反思方法与技能,创新性地解决专业 学习及中学生物教育教学等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具有积极的 教学反思体验。 8.2 [交流沟通] 掌握小组学习、专题研讨、网络分享等交流合 作的方式方法,能够在教育实践中与中学生、家长、同事等进行 有效倾听、有效表达,具有良好的积极的交流沟通技能与和谐的 人际关系。 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应关系
学时分配 课堂讨 支撑 模块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小 论与延 课程目标 计 讲授 伸等 讲授法、案例法、自主 绪论 课程目标1、2 o 1 第一章生物与环 学习法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第一部 课程目标1、2 o 1 境 教学法、 分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第二章能量环境 o 课程目标1、2 1 教学法 1 有机体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课程目标1、2、 与环境 0.5 0.5 1 教学法、讨论法 3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第四章种群及其 课程目标1、2、 教学法、讨论法、自主 0.5 1.5 第三章物质环境 基本特征 2 3 学习法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第二部 第五章生物种及 课程目标1、2、 教学法、讨论法、自主 1.5 10.5 其变异与进化 2 分 学习法 3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种群生 第六章生活史对 课程目标1、2、 教学法、讨论法、自主 1.5 0.5 态学 2 策 学习法 3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第七章种内与种 课程目标1、2、 教学法、讨论法、自主 1.5 0.5 间关系 2 3 学习法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第八章群落的组 课程目标1、2、 教学法、讨论法、自主 1.5 0.5 2 成与结构 学习法 3 分 第三部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第九章群落的动 课程目标1、2、 教学法、讨论法、自主 1.5 0.5 2 态 3 群落生 学习法 态学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第十章群落的分 课程目标1、2、 教学法、讨论法、自主 1.5 0.5 类与排序 2 学习法 3 第十一章生态系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 1 o 1 课程目标1、2 统的一般特征 自主学习法 第四部 第十二章生态系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课程目标1、2、 分 0.5 0.5 统中的能量流动 教学法、讨论法 1 3 第十三章生态系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生态系 o 1 课程目标1、2 教学法、自主学习法 1 统的物质循环 统生态 第十四章地球上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课程目标1、2、 0.5 学 生态系统的主要 0.5 教学法、讨论法 2 3 类型及其分布
模块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学时分配 支撑 讲授 课程目标 课堂讨 论与延 伸等 小 计 绪论 讲授法、案例法、自主 学习法 1 0 1 课程目标 1、2 第一部 分 有机体 与环境 第一章 生物与环 境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教学法、 1 0 1 课程目标 1、2 第二章 能量环境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教学法 1 0 1 课程目标 1、2 第三章 物质环境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教学法、讨论法 0.5 0.5 1 课程目标 1、2、 3 第二部 分 种群生 态学 第四章 种群及其 基本特征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教学法、讨论法、自主 学习法 1.5 0.5 2 课程目标 1、2、 3 第五章 生物种及 其变异与进化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教学法、讨论法、自主 学习法 1.5 0.5 2 课程目标 1、2、 3 第六章 生活史对 策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教学法、讨论法、自主 学习法 1.5 0.5 2 课程目标 1、2、 3 第七章 种内与种 间关系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教学法、讨论法、自主 学习法 1.5 0.5 2 课程目标 1、2、 3 第三部 分 群落生 态学 第八章 群落的组 成与结构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教学法、讨论法、自主 学习法 1.5 0.5 2 课程目标 1、2、 3 第九章 群落的动 态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教学法、讨论法、自主 学习法 1.5 0.5 2 课程目标 1、2、 3 第十章 群落的分 类与排序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教学法、讨论法、自主 学习法 1.5 0.5 2 课程目标 1、2、 3 第四部 分 生态系 统生态 学 第十一章 生态系 统的一般特征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 自主学习法 1 0 1 课程目标 1、2 第十二章 生态系 统中的能量流动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教学法、讨论法 0.5 0.5 1 课程目标 1、2、 3 第十三章 生态系 统的物质循环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教学法、自主学习法 1 0 1 课程目标 1、2 第十四章 地球上 生态系统的主要 类型及其分布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教学法、讨论法 0.5 0.5 1 课程目标 1、2、 3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课程目标1、2、 教学法、讨论法、自主 0.5 1.5 应用生态学 2 3 学习法 合计 18.5 5.5 24 学习内容: 绪论 了解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分子学科及研究方法;理解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内容与对象。 重点:生态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与对象。 难点: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史;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了解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掌握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和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 应。 重点: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难点: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第二章能量环境 掌握生物对光质、光照强度的适应和生物的光周期现象。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光周期 现象;温度的生态作用:外温动物和植物对温度的适应;内温动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生物 对周期性变温的适应。 重点:生物的光周期现象: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难点:有效积温法则、内温动物对低温的适应方式、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第三章物质环境 了解水的生态作用、大气组成、土壤的理化性质,掌握生物对水分的适应,土壤对生物 的影响,火作为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管理。 重点:水、大气、土壤对生物的作用。 难点:火作为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管理。 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掌握种群的概念及其种群的参数,种群的增长模型,了解生命表的编制:理解种群的数 量动态和空间格局和种群调节理论。 重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增长模型。 难点:种群的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种群调节理论。 第五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理解生物种的概念,掌握两种进化动力和物种形成方式。 重点:生物种的概念;两种进化动力;物种形成方式 难点:两种进化动力的理解;遗传瓶颈与建立者效应;物种形成的三种方式
应用生态学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教学法、讨论法、自主 学习法 1.5 0.5 2 课程目标 1、2、 3 合计 18.5 5.5 24 学习内容: 绪论 了解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分子学科及研究方法;理解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内容与对象。 重点:生态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与对象。 难点: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史;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了解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掌握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和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 应。 重点: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难点: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第二章 能量环境 掌握生物对光质、光照强度的适应和生物的光周期现象。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光周期 现象;温度的生态作用;外温动物和植物对温度的适应;内温动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生物 对周期性变温的适应。 重点:生物的光周期现象;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难点:有效积温法则、内温动物对低温的适应方式、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第三章 物质环境 了解水的生态作用、大气组成、土壤的理化性质,掌握生物对水分的适应,土壤对生物 的影响,火作为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管理。 重点:水、大气、土壤对生物的作用。 难点:火作为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管理。 第四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掌握种群的概念及其种群的参数,种群的增长模型,了解生命表的编制;理解种群的数 量动态和空间格局和种群调节理论。 重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增长模型。 难点:种群的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种群调节理论。 第五章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理解生物种的概念,掌握两种进化动力和物种形成方式。 重点:生物种的概念;两种进化动力;物种形成方式 难点:两种进化动力的理解;遗传瓶颈与建立者效应;物种形成的三种方式
第六章生活史对策 了解种群的生活史对策;繁殖成本、繁殖格局、繁殖成效以及掌握种群的繁殖策略r一 选择和K—选择。 重点:繁殖策略:r-选择和k-选择。 难点:种群繁殖的基本方式及其各自的生态学意义,种群的繁殖格局。 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了解生物种间关系的基本类型;掌握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了解动物的婚配制度和性行 为;掌握生物种间关系及生态位理论。 重点: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及其主要特征;生物种间关系:生态位理论。 难点: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理论模型;生态位理论。 第八章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种类组成、结构: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 因素。 重点:生物群落的概念、种类组成、结构;中度干扰理论。 难点:群落的种类组成的调查方法,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中度干扰理论。 第九章群落的动态 了解群落变化及群落演替类型和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掌握三种演替顶级学说。 重点:群落演替类型:顶级演替理论。 难点:群落演替及其功能过程;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第十章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了解群落的分类系统和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了解群落的直接排序与间接排序:了解3S 技术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 重点:群落分类的系统:群落的直接排序和间接排序。 难点:群落分类的系统;群落数量分类方法优、缺点。 第十一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与结构;理解食物链与食物网以及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了解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重点: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与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难点: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第十二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与能量环境;掌握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初级生产及次级生产:掌握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重点: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初级生产及次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难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及信息流动:分解过程的特点及速率
第六章 生活史对策 了解种群的生活史对策;繁殖成本、繁殖格局、繁殖成效以及掌握种群的繁殖策略 r— 选择和 K—选择。 重点:繁殖策略:r-选择和 k-选择。 难点:种群繁殖的基本方式及其各自的生态学意义,种群的繁殖格局。 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了解生物种间关系的基本类型;掌握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了解动物的婚配制度和性行 为;掌握生物种间关系及生态位理论。 重点: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及其主要特征;生物种间关系;生态位理论。 难点: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理论模型;生态位理论。 第八章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种类组成、结构;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 因素。 重点:生物群落的概念、种类组成、结构;中度干扰理论。 难点:群落的种类组成的调查方法,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中度干扰理论。 第九章 群落的动态 了解群落变化及群落演替类型和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掌握三种演替顶级学说。 重点:群落演替类型;顶级演替理论。 难点:群落演替及其功能过程;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第十章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了解群落的分类系统和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了解群落的直接排序与间接排序;了解 3S 技术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 重点:群落分类的系统;群落的直接排序和间接排序。 难点:群落分类的系统;群落数量分类方法优、缺点。 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与结构;理解食物链与食物网以及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了解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重点: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与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难点: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第十二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与能量环境;掌握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初级生产及次级生产;掌握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重点: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初级生产及次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难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及信息流动;分解过程的特点及速率
第十三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掌握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了解有毒有害物质循环、射 性核素循环及生物地化循环与人体健康。 重点:物质循环的概念、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难点: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 第十四章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掌握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分布的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认识中国植 被水平分布的地带性规律,熟悉森林(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夏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针叶林)、草原、荒漠与冻原等群落的特征、分布规律,尤其在中国的群落特点与分布规律 以及青藏高原的植被特征要有熟悉的认识。 重点: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分布的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 难点: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 应用生态学 掌握导致全球变化、酸雨、荒漠化、水资源紧缺、人口与健康受到威胁的原因;了解生 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意义。 重点: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变化、酸雨、荒漠化、水资源短缺、人口与健康受到威胁、 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产生的原因。 难点: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管理。 五、课程目标与实践内容和实践方法对应关系 类型 支撑 序号 实践方法 学时 要求 课程目标 实践项目名称 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 课程目标1、 验证性 必做 N 及种群内分布型的测 法、任务驱动法 2、3 定 群落多样性和相似性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 课程目标1、 验证性 必做 4 2 的测定 法、任务驱动法 2、3 学习内容: 实验1.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及种群内分布型的测定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熟悉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的基本原理,掌握该方法技术要点。 通过实验,理解几种种群内分布型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测定动物种群内分布型的技术。 实验原理: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 方内的个体数,计算每个样方内的平均个体数,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样 方的形状可以是方形、长方形、圆形或条带状,但样方必须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这可以通过
第十三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掌握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了解有毒有害物质循环、射 性核素循环及生物地化循环与人体健康。 重点:物质循环的概念、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难点: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 第十四章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掌握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分布的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认识中国植 被水平分布的地带性规律,熟悉森林(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夏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针叶林)、草原、荒漠与冻原等群落的特征、分布规律,尤其在中国的群落特点与分布规律 以及青藏高原的植被特征要有熟悉的认识。 重点: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分布的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 难点: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 应用生态学 掌握导致全球变化、酸雨、荒漠化、水资源紧缺、人口与健康受到威胁的原因;了解生 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意义。 重点: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变化、酸雨、荒漠化、水资源短缺、人口与健康受到威胁、 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产生的原因。 难点: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管理。 五、课程目标与实践内容和实践方法对应关系 学习内容: 实验 1. 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及种群内分布型的测定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熟悉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的基本原理,掌握该方法技术要点。 通过实验,理解几种种群内分布型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测定动物种群内分布型的技术。 实验原理: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 方内的个体数,计算每个样方内的平均个体数,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样 方的形状可以是方形、长方形、圆形或条带状,但样方必须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这可以通过 序号 实践项目名称 实践方法 学时 类型 要求 支撑 课程目标 1 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 及种群内分布型的测 定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 法、任务驱动法 4 验证性 必做 课程目标 1、 2、3 2 群落多样性和相似性 的测定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 法、任务驱动法 4 验证性 必做 课程目标 1、 2、3
随机取样来保证。种群内分布型的判断标准:S2/m即方差/所有样方平均值;S/m=0:均匀: S2/m=1:随机;S2/m>1:成群。 实验工具:皮尺、卷尺、测绳等。 实验安排:教师讲授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学生按要求在野外开展植 物种群数量样方调查,完成实验数据分析,撰写实验报告;教师随时指导、答疑。 实验场所:植物种群数量较多的自然生态区域。 实验报告要求:内容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结果 与分析、实验心得与思考题,要求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实验结果分析合理。 实验2.群落多样性和相似性的测定 实验目的:熟悉并掌握常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如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与 Pielou均匀度指数的计算方法;熟悉群落相似性与聚类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相似性及聚类 分析的技术要点。 实验原理: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物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可以反映群落组织化水 平,而且可以通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间接反映群落功能的特征。 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可分为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和y多样性指数三类。 其中,α多样性指数是反映群落中(群落内部)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量均匀程度的指标;β多 样性指数是反映随群落内环境异质性变化或随群落间环境变化而导致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 程度变化的指标:Y样性指可以用来在更大的生态学尺度上如景观水平上测量物种样性变化 或差异。 群落相似性表示两个群落共有的基本特征。相似性指标有两类。一类是相似性指标,它 的大小直接反映群落间的相似程度:另一类是相异性指标,反映了群落的差异程度。 群落的聚类分析是根据各群落(样方)间的相似关系,将群落归纳为若干组,使组内的 群落尽量相似,而组间群落尽量相异,从而在客观上达到对群落分类的目的。 实验工具:皮尺、卷尺、测绳等。 实验安排:教师讲授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学生按要求在野外开展植 物群落多样性样方调查,完成实验数据分析,撰写实验报告;教师随时指导、答疑。 实验场所:植物群落多样性丰富的自然生态区域。 实验报告要求:内容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结果 与分析、实验心得与思考题,要求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实验结果分析合理
随机取样来保证。种群内分布型的判断标准:S 2 /m 即方差/所有样方平均值;S 2 /m = 0:均匀; S 2 /m = 1:随机;S 2 /m > 1:成群。 实验工具:皮尺、卷尺、测绳等。 实验安排:教师讲授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学生按要求在野外开展植 物种群数量样方调查,完成实验数据分析,撰写实验报告;教师随时指导、答疑。 实验场所:植物种群数量较多的自然生态区域。 实验报告要求:内容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结果 与分析、实验心得与思考题,要求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实验结果分析合理。 实验 2. 群落多样性和相似性的测定 实验目的:熟悉并掌握常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如 Simpson 指数、Shannon-Wiener 指数与 Pielou 均匀度指数的计算方法;熟悉群落相似性与聚类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相似性及聚类 分析的技术要点。 实验原理: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物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可以反映群落组织化水 平,而且可以通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间接反映群落功能的特征。 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可分为 α 多样性指数、β 多样性指数和 γ 多样性指数三类。 其中,α 多样性指数是反映群落中(群落内部)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量均匀程度的指标;β 多 样性指数是反映随群落内环境异质性变化或随群落间环境变化而导致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 程度变化的指标;γ 样性指可以用来在更大的生态学尺度上如景观水平上测量物种样性变化 或差异。 群落相似性表示两个群落共有的基本特征。相似性指标有两类。一类是相似性指标,它 的大小直接反映群落间的相似程度;另一类是相异性指标,反映了群落的差异程度。 群落的聚类分析是根据各群落(样方)间的相似关系,将群落归纳为若干组,使组内的 群落尽量相似,而组间群落尽量相异,从而在客观上达到对群落分类的目的。 实验工具:皮尺、卷尺、测绳等。 实验安排:教师讲授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学生按要求在野外开展植 物群落多样性样方调查,完成实验数据分析,撰写实验报告;教师随时指导、答疑。 实验场所:植物群落多样性丰富的自然生态区域。 实验报告要求:内容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结果 与分析、实验心得与思考题,要求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实验结果分析合理
六、达成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1.课前引导学生在学习通APP上自主学习生态学课程内容及文献资料,了解课程大纲、 教学重难点及研究方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为实现课堂高效教 学奠定基础。 2.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导向讲授生态学课程主要内容,通过一系列案 例的分析,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效果,营造轻松、高效的课堂氛围。课 后督促学生完成思考题,鼓励学生主动查阅文献资料,在课中进行分享。 3.建立生态学实践小组,将学生带入大自然中,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现场演示,以小组 任务的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野外样方调查,共同讨论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及沟 通合作能力。 七、考核方式与评定方法 (一)考核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出勤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生态 生态学发展历史,个体、 学的发展历史及趋势,掌握个体、种群、群落、生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 课堂问答 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及规律,理解生态环境对 态学的基本知识及规律 课后作业 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 闭卷考试 课堂问答 课程目标2:通过课程思政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和 人类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 生态优先意识,能够从多角度深入认识人类所面临 问题,生态学研究的基本 课后作业 的生态学问题,掌握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初步 方法,生态学问题的解决 拓展延伸 具备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当前诸多生 方案 态问题的能力。 实践 闭卷考试 课程目标3:通过课堂提问、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 课堂问答 况,拓展延伸的能力,生 课后作业 态学涉及的野外调查方 及小组实践任务等方式提高学生反思能力与沟通合 作能力,使其学会独立思考,能够创新性地解决生 法,数据的处理方法,实 拓展延伸 态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具有良好的交流 沟通技能,能够在小组合作中与小组成员进行有效 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实验 实践 倾听、有效表达。 过程的参与度 闭卷考试 (二)评定方法 1.成绩评定 考试课程成绩采取“N+1"的评定模式,“N"指平时成绩,占总成绩比30%,其中包括出
六、达成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1. 课前引导学生在学习通 APP 上自主学习生态学课程内容及文献资料,了解课程大纲、 教学重难点及研究方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为实现课堂高效教 学奠定基础。 2. 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导向讲授生态学课程主要内容,通过一系列案 例的分析,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效果,营造轻松、高效的课堂氛围。课 后督促学生完成思考题,鼓励学生主动查阅文献资料,在课中进行分享。 3. 建立生态学实践小组,将学生带入大自然中,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现场演示,以小组 任务的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野外样方调查,共同讨论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及沟 通合作能力。 七、考核方式与评定方法 (一)考核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1: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生态 学的发展历史及趋势,掌握个体、种群、群落、生 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及规律,理解生态环境对 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生态学发展历史,个体、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 态学的基本知识及规律 出勤 课堂问答 课后作业 拓展延伸 闭卷考试 课程目标 2:通过课程思政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和 生态优先意识,能够从多角度深入认识人类所面临 的生态学问题,掌握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初步 具备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当前诸多生 态问题的能力。 人类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 问题,生态学研究的基本 方法,生态学问题的解决 方案 课堂问答 课后作业 拓展延伸 实践 闭卷考试 课程目标 3:通过课堂提问、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及小组实践任务等方式提高学生反思能力与沟通合 作能力,使其学会独立思考,能够创新性地解决生 态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具有良好的交流 沟通技能,能够在小组合作中与小组成员进行有效 倾听、有效表达。 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 况,拓展延伸的能力,生 态学涉及的野外调查方 法,数据的处理方法,实 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实验 过程的参与度 课堂问答 课后作业 拓展延伸 实践 闭卷考试 (二)评定方法 1. 成绩评定 考试课程成绩采取“N+1”的评定模式,“N”指平时成绩,占总成绩比 30%,其中包括出
勤(5%)、课堂问答(20%)、课后作业(30%)、拓展延伸(20%)、实践(25%):“1指期 末考试成绩,占比70%。 2.课程目标考核占比与达成度计算 考核环节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出勤(5%) 5分 课堂问答 根据考核占比折合成分数共20分 (20%) 平时成绩 课后作业 过程性考核 根据考核占比折合成分数共30分 (30%) (30%) 拓展延伸 根据考核占比折合成分数共20分 (20%) 实践(25%) 根据考核占比折合成分数共25分 期末成绩 闭卷考试 100分,各课程目标根据考核实际情况而定 (70%) 终结性考核 课程达成度 分目标达成度=Z各考核环节样本总均分/总分*权重(总达成度以分目标最小值确定) (三)评分标准 1.出勤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 70-79 0-59 90-100 课程目标 80-89 60-69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学习态度较端 优 学习态度端正,按 学习态度较端 学习态度不端 正,偶有迟到 学习态度端正, 正,经常迟到早 按时上课,不迟 时上课,不迟到早 正,偶有迟到现 现象,遇事请 退,请假及旷课 退,遇事请假次数 象,遇事请假次 到早退,没有请 课程目标1 假次数达到3 次数达总课次的 假情况 不超过1次。 数达到2次。 次。 50%及以上。 2.课堂问答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 60-69 0-59 80-89 90-100 70-79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课中积极回答问 课中能够回答 课中能够回答 课中积极回答问 课中不回答问 题,课程回顾时能 题,课程回顾时能 问题,对所学知 问题,对所学 题,对所学知 准确回答出所学 较准确回答出所 识的概念及理 知识的概念及 识的概念、理 学知识的概念及 论内容回答得 理论内容,生 知识的概念及理 课程目标1 论内容及生态 较准确,对生态 态学一般规律 理论内容,对生态 论内容,能准确表 学一般规律的 述出生态学一般 学一般规律表述 学一般规律表 的表述均较模 掌握较差。 规律。 较准确。 述较模糊。 糊
勤(5%)、课堂问答(20%)、课后作业(30%)、拓展延伸(20%)、实践(25%);“1”指期 末考试成绩,占比 70%。 2. 课程目标考核占比与达成度计算 考核环节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过程性考核 平时成绩 (30%) 出勤(5%) 5 分 课堂问答 (20%) 根据考核占比折合成分数共 20 分 课后作业 (30%) 根据考核占比折合成分数共 30 分 拓展延伸 (20%) 根据考核占比折合成分数共 20 分 实践(25%) 根据考核占比折合成分数共 25 分 终结性考核 期末成绩 (70%) 闭卷考试 100 分,各课程目标根据考核实际情况而定 课程达成度 分目标达成度=∑各考核环节样本总均分/总分*权重(总达成度以分目标最小值确定) (三)评分标准 1. 出勤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课程目标 1 学习态度端正, 按时上课,不迟 到早退,没有请 假情况 学习态度端正,按 时上课,不迟到早 退,遇事请假次数 不超过 1 次。 学 习 态 度 较 端 正,偶有迟到现 象,遇事请假次 数达到 2 次。 学习态度较端 正,偶有迟到 现象,遇事请 假次数达到 3 次。 学 习 态 度 不 端 正,经常迟到早 退,请假及旷课 次数达总课次的 50%及以上。 2. 课堂问答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课程目标 1 课中积极回答问 题,课程回顾时能 准确回答出所学 知识的概念及理 论内容,能准确表 述出生态学一般 规律。 课中积极回答问 题,课程回顾时能 较准确回答出所 学知识的概念及 理论内容,对生态 学一般规律表述 较准确。 课中能够回答 问题,对所学知 识的概念及理 论内容回答得 较准确,对生态 学一般规律表 述较模糊。 课中能够回答 问题,对所学 知识的概念及 理论内容,生 态学一般规律 的表述均较模 糊。 课中不回答问 题,对所学知 识的概念、理 论内容及生态 学一般规律的 掌握较差
课中偶尔能回 课中能主动回答 课中能主动回答 课中能回答老 答老师提出的 课中不能回答 老师提出的生态 老师提出的生态 师提出的生态 生态学问题, 老师提出的生 学问题,仅能应 生态学原理应 学问题,并能应用 学问题,并能应用 态学问题,不 生态学原理提出 生态学原理提出 用生态学原理 用能力较差, 会应用生态学 些 课程目标2 可行的生态治理 提出简单的治 仅能提出一 原理分析、解 决生态问题, 有效的生态治理 方案,综合能力 方案,综合能力较 理方案,综合能 简单的治理措 强。 强。 力一般。 施,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差。 较差。 课中能对老师 课中能思考老 课中能对老师提 师提出的问 课中不思考老 提出的问题进 出的问题进行较 课中能深入思考 老师提出的问题, 题,但不主动 师提出的问 行思考,并能对 并能对自己的回 深入地思考,并能 对自己的回答 题,对小组实 自己的回答进 进行反思;在 对自己的回答进 答进行反思:在小 践中出现的问 课程目标3 行反思;在小组实 行反思;在小组 组实践中能主动 小组实践中不 实践中能简单 题也不进行反 践中能回答小组 思,只能被动 能回答小组成 回答小组成员的 回答小组成员 成员的疑问,共同 员的疑问,只 地参与到实践 的疑问,共同完 疑问,共同完成实 践任务。 完成实践任务。 能简单参与到 任务中。 实践任务中。 成实践任务。 3.课后作业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基础知识习题完 基础知识习题完 基础知识习题基 基础知识习题完 基础知识习题完 整性好,书写工 整性较好,书写 本完整,书写基 整性较差,书写不 课程目标1 整,准确率达到 本工整,准确率 工整,准确率较 整性差,书写凌 较工整,准确率 乱,准确率低。 90%以上。 达到80%以上。 达到70%以上。 低。 计算类习题步骤 计算类习题步骤 计算类习题步骤 计算类习题步骤 计算类习题步骤 较完整,结果正 基本完整,结果 完整性较差,结果 不完整,结果正 完整,结果正确 确率达80%以 正确率达到70% 正确率不高;逻辑 确率太低:逻辑 率达90%以上; 思维题思路不清 课程目标2 上;逻辑思维题 以上:逻辑思维 思维题思路不太 逻辑思维题思路 思路较清晰,答 题思路基本清 清晰,答案准确率 晰,答案错误率 清晰,答案准确。 案较准确。 晰,答案不全面。 低。 高。 能思考作业中存 能积极思考作业 不主动思考作业 能思考作业中存 在的问题,并能 中存在的问题,在 对作业中存在的 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目标3 在的问题,并能 在老师或同学的 老师催促与指导 问题视而不见, 并能独立更正错 独立进行更正。 帮助下更正错 从不更正错误。 误。 误。 下才能更正错误。 4.拓展延伸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 2 课中能主动回答 老师提出的生态 学问题,并能应用 生态学原理提出 有效的生态治理 方案,综合能力 强。 课中能主动回答 老师提出的生态 学问题,并能应用 生态学原理提出 可行的生态治理 方案,综合能力较 强。 课中能回答老 师提出的生态 学问题,仅能应 用生态学原理 提出简单的治 理方案,综合能 力一般。 课中偶尔能回 答老师提出的 生态学问题, 生态学原理应 用能力较差, 仅能提出一些 简单的治理措 施,综合能力 较差。 课中不能回答 老师提出的生 态学问题,不 会应用生态学 原理分析、解 决生态问题, 综合能力差。 课程目标 3 课中能深入思考 老师提出的问题, 并能对自己的回 答进行反思;在小 组实践中能主动 回答小组成员的 疑问,共同完成实 践任务。 课中能对老师提 出的问题进行较 深入地思考,并能 对自己的回答进 行反思;在小组实 践中能回答小组 成员的疑问,共同 完成实践任务。 课中能对老师 提出的问题进 行思考,并能对 自己的回答进 行反思;在小组 实践中能简单 回答小组成员 的疑问,共同完 成实践任务。 课中能思考老 师提出的问 题,但不主动 对自己的回答 进行反思;在 小组实践中不 能回答小组成 员的疑问,只 能简单参与到 实践任务中。 课中不思考老 师提出的问 题,对小组实 践中出现的问 题也不进行反 思,只能被动 地参与到实践 任务中。 3. 课后作业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课程目标 1 基础知识习题完 整性好,书写工 整,准确率达到 90%以上。 基础知识习题完 整性较好,书写 较工整,准确率 达到 80%以上。 基础知识习题基 本完整,书写基 本工整,准确率 达到 70%以上。 基础知识习题完 整性较差,书写不 工整,准确率较 低。 基础知识习题完 整性差,书写凌 乱,准确率低。 课程目标 2 计算类习题步骤 完整,结果正确 率达 90%以上; 逻辑思维题思路 清晰,答案准确。 计算类习题步骤 较完整,结果正 确 率 达 80% 以 上;逻辑思维题 思路较清晰,答 案较准确。 计算类习题步骤 基本完整,结果 正确率达到 70% 以上;逻辑思维 题 思 路 基 本 清 晰,答案不全面。 计算类习题步骤 完整性较差,结果 正确率不高;逻辑 思维题思路不太 清晰,答案准确率 低。 计算类习题步骤 不完整,结果正 确率太低;逻辑 思维题思路不清 晰,答案错误率 高。 课程目标 3 能积极思考作业 中存在的问题, 并能独立更正错 误。 能思考作业中存 在的问题,并能 独立进行更正。 能思考作业中存 在的问题,并能 在老师或同学的 帮 助 下 更 正 错 误。 不主动思考作业 中存在的问题,在 老师催促与指导 下才能更正错误。 对作业中存在的 问题视而不见, 从不更正错误。 4. 拓展延伸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