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 的政党 张玉法著 岳麓书社 海外名家名作
序 言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政治运作,以政党为其枢纽。就各国所实 行的政党制度而论,有一党制、两党制。实行哪一种制度,常与该 国的政治传统和政治文化有关。四十年来,我投入中国近代史研 究,以研究近代中国政治史为起点,而我对政治史的研究,又以政 党史为门径。中国政党,真正开始公开在政治上运作,并形成政治 上的制衡力量,始于民国建立之初。这是我在研究近代中国政治 史之初,选择《民国初年的政党》作为研究专题的主要动机之一。 民国初年的政党,其能在政治上形成一派势力者,大部分不是 在民国建立之初才成立的;追其本源,其领袖人物开始抱有一定的 政治宗旨从事政治活动,起于甲午战争后所兴起的改革运动与革 命运动,前者由康有为、梁启超主导,后者由孙中山、黄兴主导,他 们都组有运动改革或运动革命的政治团体,团体的名称虽然不一, 先后也有许多变动,但领袖人物和他们的政治宗旨,大体没有改 变,一直维持到辛亥武昌革命爆发、民国建立。为了探讨民初政党 的起源,我先后撰写了《清季的立宪团体》和《清季的革命团体》二 书,涵盖的年代都是从1895年到1911年,而《民国初年的政党》这 本书,则直接探讨1911年至1913年间政党的领袖、组织、宣传,以
民国初年的政党 及政党在国会运作、内阁组成、宪法制定中所扮演的角色。 《民国初年的政党》这本书原在台北出版,是“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的专刊之一。从出版到现在已将近二十年,其间再版 时曾稍加修订。二十年来,台海两岸实行改革开放,研究近代中国 政治改革的专书出版不少,但迄今甚少《民国初年的政党》一类的 新书出版,长沙岳麓书社愿意重印这本专书,不管是在学术上,还 是在两岸学术交流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近二十年来,台海两岸学术交流频繁。学术交流的方式,就史 学而论,约有四途:一为图书资料交换,即两岸学术机构或个人,将 出版的学术论文和专书,互相寄赠。二为召开学术研讨会,即两岸 学者齐集一堂发表论文、讨论相关问题。三为进行访问研究和讲 学,即两岸研究机构或大学互相邀请对方学者作访问研究或讲学。 四为两岸出版机构互相出版两岸学者的学术论著。他者不论,近 年大陆学者的学术论著在台湾出版者渐多,台湾地区学者的学术 论著在大陆出版者亦渐多,这不仅增加了图书市场的多元性,也增 加了图书馆收藏和个人藏书的多元性,对促进两岸的学术发展有 很大的贡献。 本书承北京大学历史系欧阳哲生教授的安排,得在长沙岳麓 书社出版,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出版期间,对本书细读一遍,由 于时间仓卒,未再参考新近开放的有关资料或出版的新书加以增 补或修订。书中如有错误,由作者负责,并请各方学者专家不吝 指正。 张玉法 2003.12.25于台北
原 序 1964年7月,个人进人近代史研究所做研究工作,所长郭廷 以先生嘱研究20世纪中国史,乃试以“民国初年的政党”为题,开 始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加以探讨。研究进行期间,曾对民国初年 的政党做了一些追源性的工作,于1971年完成“清季立宪团体”的 研究,1975年完成“清季革命团体”的研究。在1973年8月至1980 年2月间,由于参加“中国现代化研究”集体计划,使民初政党的研 究计划无法掌握一定的进度,然仍在点滴进行,到1984年底始得 全部脱稿,可谓了却20年的一桩心愿。 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民初对政党移植问题的争论”,探讨民 初国人对政党制度的认识和评价,从而了解民初政党发展的思想 因素。第二章“民初政党的勃兴及其派别”,除对民初政党作统计 分析外,主要就激进、保守两派,探讨民初政党对抗的大势。第三 章“国民党与进步党的比较”,探讨民初对抗的两大党,其内部结构 和对外方略。第四章“政党竞争与国会政治”,探讨政党在国会议 员选举及国会议案讨论中的对抗情形。第五章“政党对内阁及制 宪问题的态度”,探讨民初政党政治的另外两个层面,即对内阁组 成的关系和对宪法制定的关系,此二层面虽亦为国会政治的一部
2 民国初年的政党 分,但就政党活动的范围而论,实跨越国会以外。第六章“结论”, 系就政党观念、政党派别、国会、内阁、制宪等方面,论述民初政党 政治的性质与意义。 对民初政党及其与政治关系的研究,迄今仍以对政党领袖的 研究较多,如梁启超、宋教仁等;对政党政治本身的研究相当少。 研究民初政党问题,需要大量借助报纸和期刊资料;此类资料,散 失颇多,本书所能使用者,亦属有限。尽管资料不足,此一论题仍 值深入研究,盖在民国初建时期,国人曾努力建立两党政治,建立 失败之后,才走一党制度的路。这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可以说是一 个很大的转折点。 本书撰写期间,全书大纲及部分章节,曾数度在近史所讨论会 提出报告;分章发表之际及成书之后,原稿亦分别请同仁过目;提 出的意见很多,或已据以改正,或激发进一步的思考,对本书的架 构及资料处理,皆有很多帮助。在此,特别感谢王聿均、王树槐、张 朋园诸先生。本书排印期间,承魏秀梅小姐及刘增富先生代为校 对,亦于此致谢。但本书若有任何错误,仍由个人负完全责任。 1985年3月于台北
目 录 原序 1 第一章 民初对政党移植问题的争论 2 第一节 民主先进国家的政党制度 9 第二节 清末民初国人的政党观念 14 第三节 民初的反对移植论和赞成移植论 21 第四节 赞成移植论者的努力方向 30 第二章 民初政党的勃兴及其派别 3 第一节 民初政党的统计与分析 42 第二节 国会中的激进派政党 79 第三节 国会中的保守派政党 136 第三章 国民党与进步党的比较 137 第一节 政党领袖 176 第二节 组织与运动 218 第三节 地方势力
2 民国初年的政党 248 第四章 政党竞争与国会政治 248 第一节 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时期 253 第二节 临时参议院时期 283 第三节 正式国会选举与议员背景分析 302 第四节 正式国会组织与政党对峙大势 361 第五节 正式国会停闭及其善后 367 第五章 政党对内阁及制宪问题的态度 367 第一节 政党态度与内阁演变 399 第二节 政党对制宪问题的争论 441 第六章 结 论 460 附录一 民初党会调查表 534 附录二 两院议员表 598 征引书目
□第一章 民初对政党移植问题的争论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一种政治或社会制度常被移植到另一 种文化去。此一制度,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未必能发挥原有的功 能,但行之既久,亦足以促使文化变迁。近代以来,西方的政治和 社会制度大量传入中国,许多制度虽然改变了原有的形态,仍有助 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更新。政党制度是政治制度的一部分,与社会 制度也有关联。它是西方宪政运动的产物;当中国发生宪政运动 的时候,国人把它移植进来。惟西方的政党制度在不断发展中,各 国所实行的彼此也不相同,因此移人的政党观念非常分歧,从而影 响政党制度的建立。 1912、1913年间,共和初建,中国曾经试行西方的民主制度,政 党制度即为其中的一部分。试行失败,袁世凯企图恢复专制,孙中 山不得不把革命的事业从头做起。此后的中国,虽仍有部分知识 分子醉心于西方的民主制度,握有政治实力的人大都认为言之过 早,不切实际。主要是因为中国普遍贫穷,教育也不普及,一般人 民对民主政治缺乏认识,也无余暇从事政治活动。 从碎心于西方的民主,转注意力于中国的实际问题,其主要关 键即在民初试行西方民主制度之失败。本章旨在探讨当时国人对
民国初年的政党 移植西方政党制度的看法和努力方向,藉以了解移植失败的原因 及其所发生的影响。 第一节 民主先进国家的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起于英国,行于世界各国。由于各国政党的差异性, 政治学者已很难为政党下一个标准的定义。就今日看来,没有哪 一种政党制度可以算作正宗。广义地说,任何团体,只要本一定的 政见,竞选政府职位,都可视为政党。①但在民国初年,以共产党国 家为代表的一党制尚未出现,英、美、法、德、日等国的两党或多党 制度,为国人政党知识的主要来源。研究民国初年的政党移撞问 题,首须了解上述各国的政党发展及其特征,否则无法认清民初政 党的性质。 从17世纪的英国起,到20世纪初叶共产党在俄国执政止,西 方政党制度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时期。初期的发展,主要是在代 议政治建立以后。19世纪初叶,议会中的议员因为意识型态(ide o0gw)分歧,志同道合者结为团体,而有自由党、保守党、共和党、民 主党等名目。此期间的政党领袖,多不赞成弥勒(John Stuart Mill) 等人所鼓吹的“一人一票”(one man,one vote)制,而信服柏克(Ed- mund Burke,1729-1797)的实质代表制(Virtual representation),他 们恐惧“群众”会利用政党为工具来谋自身的利益,如法国的季造 (Francois P.G.Guizot,1787-1874)和康斯坦斯(Benjamin Con- stans)、英国的维新党人(Whig,自由党前身)和保皇党人(Tories,保 守党前身)、以及美国的麦迪逊(James Madison,1751-1836)等,都 怀有这种恐惧。他们企图限制选举权,藉以维护中产阶级的权益。 D Leon D.Epstein,Political Parties in Western Democracies (.New York,1967),p.9
第一章民初对政党移植问题的争论 3 政党在当时不过是贵族或中产阶级的集团,党员不多。事实上,当 时参加政争的人,皆出身于富贵阶层。 19世纪中叶前后,政党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美国在19世 纪30年代中期,英国自1832年以后,法、德等国在1870年以后,由 于选举权的扩张,使政党制度发生变化。当时的政党领袖和干部 虽仍为议会中的议员,支持他们的党员则来自议会以外的各阶层。 为了争取选票、募集基金、宣传政纲,政党需要常设的中央机构。 最初在美国,后来在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和西欧,政党的组织扩 大,有如金字塔式:顶峰人物多为议会议员,但基层则包括大多数 选民。不过,当时的政党组织并不强固,党魁不受党员的控制,一 旦当选且不受政纲的约束,他们与群众的距离很远。在这种情况 下,许多低层社会的党员又游离而去。当时的议会仍是贵族的、中 产阶级的,议员大多不重视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他们所关 心的是选举权、结社自由、政教关系和政府的本身。 在19世纪结束前后的数十年,是政党发展的第三阶段。此期 间,杜维基(Maurice Duverger)所谓的超议会政党(extra-parliamen- tary parties)出现。许多组织政党的人不来自议会,他们不仅对议 会政治没有什么兴趣,甚至想废除议会政治。他们从组织下层社 会,特别是工人阶层着手,多方网罗党员。每个党员都要缴纳党 费,参加政治活动,从事宣传。这些政党的政纲,多依据工业革命 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弊病而拟订,具有革命色彩,深受群众支持。 如约莱斯(Jeanéon Jauris.,1859-1914)领导下的法国社会党(The French Socialists)、贝包(August Bebel,1840-1913)领导下的德国社 会民主党(German Social Democratic Party)和哈戴(Keir Hardie)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