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 抉教者薛志辉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 情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蓝图 、结合音画效果,让学生进入乡愁世界 2、教学分为几大板块:(1)音画情景;(2)朗读领悟 (3)诗歌欣赏;(4)自主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导人新课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 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 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写作背景及作者 1、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 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 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 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广为传诵 2、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 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 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
1 一、诗两首 执执教教者者 薛薛志志辉辉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 情。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蓝图 1、 结合音画效果,让学生进入乡愁世界 2、教学分为几大板块:(1)音画情景;(2)朗读领悟; (3)诗歌欣赏;(4)自主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一、导人新课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 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早在 1938 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 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二、写作背景及作者 1、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 1938 年,当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 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 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 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广为传诵。 2、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 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 苦农妇养育到 5 岁回家。1932 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 举成名。1935 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
情调忧郁而感伤。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1985年, 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感知、研习 1、范读欣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 时要着重体会出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见书) 3、“土地”的含义(练习一/1) 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 是“土地”和“太阳”。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 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 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 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4、合作探究 (1)找出诗中的意象(让学生找出,并在前面加上定语) 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是有象征意义的。“被暴风雨打击着”的 “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永远汹涌着”的“悲愤”的“河 流”和“激怒”的“风”抒写了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 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 胜利的“黎明”。 (2)诗人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结合语境,我们可知,“”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歌唱是持续不断、不畏艰 险,直到生命的终结 “我”这只鸟不是百灵,也不是蓝天中啼叫的黄鹂,诗人在诗中仅仅选用了“嘶哑 ˉ词表现出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这是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 是个悲愤的爱国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里如果改用“珠圆玉润”动听柔 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 民执著的爱。 (3)感情——强烈的爱国情—一永恒的主题 诗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鸟,具备了歌唱的天赋,具备了广阔的视角。它 为我们的土地苦难的历史,为我们悲愤的人民,为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而歌, 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诗表现出一种“沉郁”¨的感情是对灾难深重的祖 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动人。同时,诗人对祖国的“黎明”抱乐 观的信念,所以,对可以预期的光明幸福的未来,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恋歌 最后,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感激流再次升华,用直抒胸臆的自白点燃了情感爆发的 导火线:“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诗在此呼应了 标题,省略号的运用再次表达了这份“爱”的凝重。这两句,曾激起了多少炎黄子孙的
2 情调忧郁而感伤。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 1985 年, 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感知、研习 1、范读欣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 时要着重体会出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见书) 3、“土地”的含义(练习一/1) 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 是“土地”和“太阳”。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 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 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 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4、合作探究 (1)找出诗中的意象(让学生找出,并在前面加上定语) 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是有象征意义的。“被暴风雨打击着”的 “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永远汹涌着”的“悲愤”的“河 流”和“激怒”的“风”抒写了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 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 胜利的“黎明”。 (2) 诗人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结合语境,我们可知,“”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歌唱是持续不断、不畏艰 险,直到生命的终结。 “我”这只鸟不是百灵,也不是蓝天中啼叫的黄鹂,诗人在诗中仅仅选用了“嘶哑” 一词表现出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这是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 是个悲愤的爱国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里如果改用“珠圆玉润”“动听”“柔 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 民执著的爱。 (3) 感情——强烈的爱国情——永恒的主题 诗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鸟,具备了歌唱的天赋,具备了广阔的视角。它 为我们的土地苦难的历史,为我们悲愤的人民,为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而歌, 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诗表现出一种“沉郁”的感情是对灾难深重的祖 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动人。同时,诗人对祖国的“黎明”抱乐 观的信念,所以,对可以预期的光明幸福的未来,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恋歌。 最后,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感激流再次升华,用直抒胸臆的自白点燃了情感爆发的 导火线:“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诗在此呼应了 标题,省略号的运用再次表达了这份“爱”的凝重。这两句,曾激起了多少炎黄子孙的
共鸣啊!之所以不断地为人们所引用,所传颂,长久的感动人们,成为有口皆碑的名 句,是基于它的诗性的直觉的语言对我们的心灵世界所造成的冲击。“为什 么……?”因为.…”这种句式组合,直抒胸臆,情如潮涌,酣畅淋漓 四、练习 1、书后练习二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 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2)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 系?(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一诗的两处难点,进而加深理解诗的思 想感情。 【1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 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 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2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 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 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 提炼和升华 2、对课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 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 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 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 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简析:《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 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 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 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 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 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 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 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为不恰当的了。】 五、作业 1、仿照“为什么…,因为…”句式特点造句
3 共鸣啊!之所以不断地为人们所引用,所传颂,长久的感动人们,成为有口皆碑的名 句,是基于它的诗性的直觉的语言对我们的心灵世界所造成的冲击。“为什 么……?”“因为……”这种句式组合,直抒胸臆,情如潮涌,酣畅淋漓。 四、练习 1、书后练习二 (1)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 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2) 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 系?(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一诗的两处难点,进而加深理解诗的思 想感情。) 【1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 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 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2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 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 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 提炼和升华。】 2、 对课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 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 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 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 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 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 “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简析:《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 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其中 C、D 两项,一 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 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 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 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 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 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 D 项为不恰当的了。 】 五、作业 1、仿照“为什么……,因为……”句式特点造句
2、读背这首诗,并默写在作业本上。 3、预习第二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乡愁》,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欣赏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 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容的《乡愁》进行比较阅读。 、导入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现代诗我们已不再陌生,也认识了不少现代诗人,在当代 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 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 二、认识余光中 1、学生自主介绍,相互交流,说出对于光中的初步认识。 2、老师适当补充其人其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 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 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 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 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 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欣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提问: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分四组朗诵。注意模仿节奏、重音、诗歌感情。 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剩下几个什么词语? 四、意象、感情的理解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 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 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 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4 2、读背这首诗,并默写在作业本上。 3、预习第二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乡愁》,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欣赏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 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容的《乡愁》进行比较阅读。 一、导入: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现代诗我们已不再陌生,也认识了不少现代诗人,在当代 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 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 界。 二、认识余光中: 1、 学生自主介绍,相互交流,说出对于光中的初步认识。 2、老师适当补充其人其事。 余光中:1928 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 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 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 年 10 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 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 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 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 1972 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欣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提问: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分四组朗诵。注意模仿节奏、重音、诗歌感情。 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剩下几个什么词语? 四、意象、感情的理解: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 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 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 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 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一长大后一一后来一一现在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一一长 大后的夫妻分离一一后来的母子死别—一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 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 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 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 余味。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练习三) 3、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 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 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4、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 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 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 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 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5、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6、“乡愁”的含义(练习一/2)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一一中国意识。在诗中,随 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 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五、小结: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 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
5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 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 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 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 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 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 余味。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练习三) 3、 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 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 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4、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 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 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 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 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5、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6、“乡愁”的含义(练习一/2)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 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 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五、小结: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 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
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 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 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 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 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 怅惘的基调。 朗诵、领略音乐美 明确余光中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六、联想迁移 1、读全诗,再次领悟全诗意境 2、以“读 (余诗中的句子),我联想到 。(课外 诗词曲均可)”为例造句,请说说余光中《乡愁》让你想起了什么? (教师出示幻灯总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另外,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 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5、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 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 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 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七、比较阅读:(练习四)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参考: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 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 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 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
6 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 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 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 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 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 怅惘的基调。 朗诵、领略音乐美 明确余光中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六、联想迁移: 1、读全诗,再次领悟全诗意境。 2、以“读__________”(余诗中的句子),我联想到_____________ 。(课外 诗词曲均可)”为例造句,请说说余光中《乡愁》让你想起了什么? (教师出示幻灯总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另外,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 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 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 5、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 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 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 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七、比较阅读: (练习四)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参考: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 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 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 直到 80 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
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 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 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八、拓展模仿 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课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 九、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乡愁》 4、自己写一篇《乡愁》,可以是诗,可以是散文,下节课配乐朗读交流。 附学生作品 乡愁 作者:西安中学初二、十班王锦 乡愁是一抹净净的黄土 风吹不走的相思 乡愁是滴在草间的露水 感念中的芜杂 乡愁是我心中思念不死的枝桠 从爱到痴从生到死
7 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 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 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八、拓展模仿: 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课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 九、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乡愁》 4、 自己写一篇《乡愁》,可以是诗,可以是散文,下节课配乐朗读交流。 附学生作品: 乡 愁 作者:西安中学初二、十班 王锦 乡愁是一抹净净的黄土 风吹不走的相思 乡愁是滴在草间的露水 感念中的芜杂 乡愁是我心中思念不死的枝桠 从爱到痴 从生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