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横渠易说》导读/丁原明著.一济南:齐鲁书社 2004.4 (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 ISBN7-5333-1282-1 Ⅰ.横..Ⅱ.丁..Ⅲ.①周易一研究②横渠易 说注释Ⅳ.B221.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109154号 《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丛书 《横渠易说》导读 」原明著 齐鲁书社出版发行 (地址:济南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邮编:25001) E-mail: glss@ sdp press,com·cn 日照报业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850×1168毫米32开本7.125印张2插页154千字 2004年4月第1版2004年4月第1次印刷 ISBN 5333 B·167定价:19.00元
总序 易学作为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的笺注之学,用 当今西方用语说是诠释学(或解释学)。说它是诠释学是因为易 学以传注、说解、笺疏、释疑、考证等为主要形式理解和解释《周 总 易》文本,探寻《周易》作者意识到的和未意识到的思想或义理, 序 这种注释不仅着眼于《周易》的字词句的意义,即通过训诂对《周 易》进行语言和意义的转换,简单地复制、转述《周易》本义和再 现作者的生活世界,而且在此基础上依据解释者的知识和体验 对《周易》文本进行再创造,使其意义得到拓展和升华,达到更好 理解作者思想的目的。成书于殷周之际的《周易》本为卜筮之 书,生活在春秋时的孔子及儒家在传授、整理《周易》时,首先把 它视为诠释的对象,以儒家独特的语言和思维对《周易》成书(包 括成书的过程和时间、作者)、主要概念、符号系统、思想内容、卦 爻辞、筮法和治易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解说,在保持对象 性质不变的大前提下,极大限度地促进了《周易》与儒家的思想 会通,使其诠释客观上远远超越了《周易》本义,开了易学诠释学 的先河。西汉以降,为迎合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需求,汉武帝 独尊儒术,《周易》因孔子及儒家的整理和诠释而跃居五经之首, 统治者的倡导和功利驱使,使易学诠釋趋向繁荣。西汉今文易
学家在儒家取代黄老之时,以张扬儒家思想为己任,以《易传》为 最高权威,运用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说和天文历法,探求《周易》 微言大义,重建了偏于天道、以占验为功用的易学诠释体系。东 汉古文易学家轻视今文易学比附的诠释方法,绝对崇拜易学圣 贤和权威的言论,主观上严格遵循注不破经的原则,专以象数、 训诂为工具,通过对《周易》经传的文本整理和文辞的注释,力图 恢复《周易》经传作者本意,凸显圣贤的易学思想,建立了貌似规 范的诠释体系。如果说两汉易学家主观上是以还原和凸显《周 易》本来思想为主要任务的话,那么两宋学者则是以改造和重塑 横渠易说导 儒家易学体系为已任。宋代易学家以反对佛道、复兴儒学为旗 帜,通过对《周易》经传的文辞的训释,以自己的悟性和智慧体察 和揭示圣贤之道,建立了比《周易》文本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融 读 儒道释为一体的易学思想体系。 《周易》与其他古代典籍的不同是它不仅有着用于占验的古 奥晦涩的文字语言,还有一套与这文辞相关的、极为严密的、高 度抽象的符号系统,这就是《周易》成为后世诠释者理解和解释 无穷的源泉和永恒的母体关键之所在。如清代学者所言:“盖易 包万汇,随举一义,皆有所通,数惟人所推,象惟人所取,理惟人 所说,故一变再变而不已。”(《四库全书总目·五经总义类后案》) 这就决定了易学发展是易学家遵循一定规则不间断地理解和诠 释易学原典的过程。由于易学诠释者对于易学原典的态度、诠 释的目的和诠释时使用的规则和方法不同,易学诠释学便有了 象数和义理之分。四库馆臣按照治易方法不同把古代易学分为 两派六宗”。“两派”指象数、义理两大派,“六宗”指象数中的占 卜、机祥、造化宗和义理中之老庄、儒理、史事宗。无论是象数易 学、义理易学,还是由两派延伸出的“六宗”,它们皆是易学家对
易学原典诠释、再诠释的结果,易学正是以诠释、诠释、再诠释这 种独特的形式完善自己,拓展自已,才有更多的机会或条件与中 国其他文化发生碰撞、渗透、融合,从而对当时的社会发生影响。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易学家依据自己和自已所处的具体的诠释 学境遇,对易学文本的理解、解释和再理解、再解释这种持续的 诠释过程,易学就不会融旧铸新,伴随时代的发展改变自身形 态,建构自己生机勃勃的、充满活力的思想体系;也就不会迎合 不同时代的需要,对中国古代哲学、宗教、伦理、心理、科技和社 会各个层面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因此,我们今天研究易学发展 史、易学诠释学、经学诠释学、古代哲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不能 忽视作为活水源头的《周易》和由此引发的不同时代的、具体易 学诠释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具体地说,易学诠释学文献的整 总序 理和研究取决于当今易学、哲学和整个文化发展的需求。 就易学而言,当今易学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哲理化、多元 化、国际化成为当今易学的主流。所谓哲理化是指用哲学的概 念、思维探讨和整合易学问题。按照传统,在中国易学属中国古 代哲学,易学研究多为从事哲学研究者承担。自马克思主义哲 学传入中国后,哲理化一直是大陆易学研究的主流。多元化是 指本世纪末由不同的学者立足于不同的学科、运用不同的思维 方式对《周易》进行探讨而形成的多层次、多渠道、交叉研究的新 局面。国际化是指《周易》自十七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世人的 关注,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个特征表现为易学 研究领域(包括地域)的广度性和理论的抽象性。也就是说,当 今易学从主流看只停留在整体、抽象、广泛的层面上,还缺乏对 其自身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从易学的发展趋势看,易 学正在经历着由宏观向微观、由抽象到具体、由广度到深度的发 ++,一
展。其中易学史的研究是一个与易学自身紧密相关的、具体的、 重要的大课题。而当今海内外学界关于易学史的研究非常薄 弱,大陆至今还未有一部系统的、完整的易学史,因此,研究易学 史是当今易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向,而作为易学史研究的首 要工作是整理和探讨历代易学名著,故此课题在当今易学研究 中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新的知识背景下,整合二十世纪已取 得的易学研究成果,建构全新的易学诠释方法,指导当下正在进 行的易学研究,建立富有时代特色的、充满活力的科学易学体 系,也是当今易学发展的大趋势。然而易学研究与传统知识结 构、方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诠释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如何运 横渠易说导读 用西方诠释学推陈出新、探讨传统易学成为海内外学界关注的 焦点。在此情景下,把易学研究重点放在对易学原典的整理和 研究上势在必行。 从文化上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类面临着新的挑 战,诸如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科技、人与神、人与宗教、宗教与宗 教、宗教与民族等问题不时困扰人类,如何运用《周易》和以《周 易》为主要框架而建立起的儒家哲学及儒道释共存互补会通而 形成博大的中华文化,与世界平等对话,回应和解决人类所面临 的新问题;如何建立适应当今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哲学文化体系,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在经济大潮中的竞争力,是每 个有良知的学者应当思考的问题。诠释和继承古代传统文化是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新哲学文化体系、指导人类摆脱困扰的一个 重要的前提,那么如何继承古代传统文化?这首先需要对中国 古代的文化典籍尤其是易学典籍加以爬梳、整理、研究,以剔除 糟粕,吸收精华,故这一课题选取在新文化的建构中极为重要。 从目前出版界看,易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属于古籍整理,这
类著作出版相对困难,这恐怕出自两方面的原因:从出版者看 这类书远离现实,读者较少,市场疲软,发行困难,不会有丰厚的 利润。从研究者看,整理和研究易学文献需要专门易学、古文、 历史的知识,有一定难度,对于从事哲学、史学、文学理论研究等 社科工作者来说撰写此类著作往往不被认可,故宁愿把精力化 在其他方面,也不愿在易学典籍整理上下工夫。基于以上原因, 近几年大陆易学典籍出版不尽人意,有的古籍出版社出版过系 列丛书,但或为未加整理和研究的影印本,或不成系列、或只整 理不研究。这种状况对于易学研究者来说感到非常痛心,而又 万般无奈。 1991年,在刘大钩教投倡导和推动下,山东大学成立了周 易研究中心。中心成立之始,正值大陆《周易》热兴起之时,刘大 总序 钩教授和中心全体成员在制定研究规划时,并未急功近利而凑 一时之热闹,仅以出书为目的,而是把长期无人问津的、高难度 的易学史和易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列为重点之一,并拟订出版 一套易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丛书,期望在完成本项目之后,撰写 五 部易学史,从而推动国内易学向更深层次发展。但由于经费 和人力等问题而长期被搁置。1999年,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 参加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评选;2000年,山东大学周易 研究中心更名为“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以学科优势 正式被确立为教育部百所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在各位评审专家 建议下,把长期搁置的课题重新调整,作为基地重大课题而立 项,鄙人有幸成为项目负责人 自孔子学《易》传《易》,至今已有几千年,易学图书浩如烟 海。据有关学者不完全统计,古今易学著作多达6000~7000 种,其中现存世者也近3000多种。为了能够准确地反映中国古
代易学发展全貌,我们从《四库全书》和《续修四库全书》中精选 了十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易学著作列入“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 究”这个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中。十几种易学著作选 取遵循了以下原则:1.能反映时代特色。2.有重要学术价值和 资料价值。3.在易学史和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4.学界未整 理或未研究过的易学著作。这个项目名称冠之“整理”、“研究”, 是有特定含义的。“整理”是一般的文字句读、校,“研究”是作 者对该著作的研究新成果。每一本书前至少三万字的“导读”就 是作者的研究成果。这是本项目与一般古籍整理项目或其他研 究项目的区别。为了保证更好地完成这个重大课题,我们聘请 横渠易说导读 国内学有所长的专家来承担,力求做到站在学术前沿,重视前贤 研究成果,关注当前易学动态,尤其是注意利用新出土的易学资 料,论证和阐发自己的思想;在校勘方面选择最好的版本为底 本,参校其他版本,整理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易学版本。但是由 于我们肩负着编刊、教学、基地建设等繁重工作,加上能力和水 六 平所限,故在本丛书的出版策划以及学术研究过程中难免会出 现纰漏,欢迎海内外学界专家和学者批评指正。该课题计划实 施和本丛书出版,多蒙学界专家和同仁的关爱,尤其刘大钓教授 拨冗专门为本丛书题词,在此感谢刘大钩教投的鼓励和学术指 导,感谢学界先辈的关怀,感谢各位参加项目的专家教授支持, 也感谢山东齐鲁书社严茜子女士为本丛书出版所付出的劳 动 林忠军 2002年4月于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