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本书是我们二人师从金景芳先生学《易》的成果。作者署名 以撰稿的先后为序。其中廖名春擴写了绪论、第章、第六章、第 七章:康学伟攒写了第二章、第三章;梁韦弦撰写丁第四章、第 五章。书稿写成后,由廖名春负贲统稿。 本书所用资料至1989年底为止,易学的发展也只写到1989 年。因事属草创,所以尽管参考了前人及时贤的一些研究成果,但 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它的进一恭完善,只有俟之来日了。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吉林大学古籍所博士导师金景芳教 授的多方指导,并承蒙他校阅过部分书稿,在此谨表示裒心的感 谢。青林大学古籍所吕绍刚教授、陈恩林副教授对本书的撰写也 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帮助;董莲池、舒大刚、黄也平、张希峰、刘 贵军、刘佑平等学友对我们的工作也给了很多的支持;吉林大学 图书馆、古籍所资料室、湖南省委党校图书馆、四平师院图书馆 给我们提供了熟情的帮助,一并在此致谢! 责任编辑蕭元对本书的体例内容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交稿后对书稿的部分观点作∫改进,对部分内容作了调整,付出 了辛勤的劳动,待致以诚挚的谢意 作者 子1990年8月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日录 绪论………………………………………………(1) 第一章先泰易学………………(9 第一节先秦易学概说………… 第二节先秦时期的各家易说… (11) 占筮易说…………………………(12) 二义理易说………………………………………………(23) 第三节由传而经的《易传》………………………………(33) 先秦时期的易学著作专《易专》…………………(33) 《易传》竹代和作者 (36 三《易传》的易学观………………………………(53) 第二章两汉易学……… (72) 第一节两汉易学概说…………………………………(72) 第二节两汉象数易学的崛起………………………(79) 汉易象数学概观………………………………………(79) 二孟喜的卦气说……………………………(82) 三京房易学……………………………………(85) 四《易纬》与象数学 (95) 五郑玄的五行宝成浇与爻辰说……………(104) 六苟爽与阳升阴降说……………… ……·(106) 七虞翻对象数学的贡献 第三节费氏古文易的兴盛及其影响……………(116) 费直学派对汉初易学的继承……………… 116 东汉古文易的兴盛………………………(118) 第四节两汉黄老派易学的发展…………………………(122 严君乎与《道禳经指归》…………………………(123)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二扬雄与《太玄》…………………………………(124) 魏伯阳与《周易参同契》………………………(127) 第三章魏隋唐易学………………………………………(133) 第-一节麴晋隋唐易学穊说………………………………(133)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玄学义理派的兴盛与发展…………(140) 玄兰义望派发展的一般状沉…………………(140) 开创玄学义望派的王粥易学………………………(149) 三韩原伯对工强易学的发展…… …………(160)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的象数派易学………………(16:) 塊象数学的特点及其与玄学义理派均对立……(157) 象数派在丽北朝的余绪…………………………(176) 第四节唐代对前人易学的总结……………………(179) 隋唐易学发展的一般状况……………………………(179) 二孔穎达和《周易正义》………………………(186) 三李鼎祚及其《周易集解》……………灬………(195) 第四章宋元易学(上)……………………………………(198) 第一节宋代易学概说………………………………(198) 第二节北宋的象数派易学…… ……(207 陈抟、刘收、李之才的易学………………………(207) 二周敦頤的易学…………………………………(221 三邵雍约易学…………… (227) 笫二节南宋的象数派易学 (235) 朱震的易学…………………………………………(235) 茶元定父子的易学 ………………………(241) 第五章宋元易学(下)………………………………………(249) 第一节北未的义理派易学…………………………(29 范但淹、李觏、欧阳修的易学……………“………(249) 程頤的易学…………………"………(265) 三张载的易学…… ……(278)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第二节南来的义理派易学… 289) 矢熹的易学………………………(289) 杨万里、杨筒、叶适等人的易学………………(301) 第三节宋易在元代的发展……………………………(312) 第六章明清易学 甲中年.甲4自4甲 ………………(322) 第一节明濟易学概说 (322) 第二节宋易在明清的发展和影响………………(326) 明代的义理派宋易………………………………(326) 明末清初义理派宋易的发展………(331) 义理派宋易在清中叶以后的影响 (345) 四明清的象数派宋易…………………………(350) 第三节清代易学的主流一—朴学易的发展……(362) 炎武的易学思想…………………………(363) 黄宗、黄宗炎对图书象数学的批判……(366) 三毛奇势对朴学易的提倡和对图#学的辨证………(371) 的胡渭钓《易图明辨》→………………………(375 五惠恭对汉易的研究………………………(380 六张惠言对《虞氏易》的研究… 385) 七焦循对象数易学的创新……………………(383 八《四库全书总目》的易学思想… (392) 算七章现代易学………………………………(399) 第一节现代易学概说…… 鲁·午非,带 看看 99) 第二节现代义理易学……………………;……(413 第三节现代象数易学……………………(428) 第四节现代考据易学……………m ………(440) 第土节易学在国外的流传和影响…………………(455)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绪论 《周易》是我国先秦时代一部由符号和文字线成的神秘典籍。 长期以来,它被尊为五经之首、三玄之冠,甚至被认为囊括了天 地、人间的一叨知识,是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总汇。它的思 维模式,它的人生哲学,它的象数理论,深深地影响甚至支配了中 国乃至中国文化圈内各国人的思维习惯、人生态度;就是对白然科 学的发展,它也在相当程度上充当了至少是首学指导的角色。它不 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着罕与伦比的地位,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史 上一颗灿的明星。 对《周易)的研究,称之为易学。易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即使 只从春秋时代算起,也有两千多年。在这段漫漫的历史长河里,为 周易》本身的价值和它的特殊历史地位所决定,易学一直是中国 学术研究的重点有人说宋代的理学家,几乎每-个都是易学家, 都有自已的一套易学理论。其实这又何止宋代,何上理学家?中国 的大多数哲学家思想家数家学天文学察经学家,甚至政治家、 文学家,都和易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故《四陣余书总日》说:“《易〕道 产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速方外 之炉火皆可攒《易》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 繁。”据不完全统计,易学著作已达三下多种。按照中国传统的目录 分类,大部分郁再于经部和子部的术数类,前者是中国哲学著作的 渊袭,后者是中国科技着作的荟萃。可以说,不论是研究中国的哲 学还是文学,不管是讲儒家的精神还是佛、道的理论,不管治中国 科技中还是治中外文化交流史,都离不开易学,都不能不研充《周 易》。 但是,与人们对易学的重视和易学研究的繁荣相反,易学史的 研究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是一个薄弱环节。迄今为止,中国甚至世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界上都还没有一部易学通史。日本学者今东光写过一部《易学史》 但内容只写到朱熹为止;户田丰三郎写过《周易注释史纲》,但也只 写到清代,而且局限于注疏之学中国学者在这方面也作了很重要 的工作如高怀民著有《两汉易学史)朱伯著有《易学哲学史》 的上、中两册,高著为断代史,朱著为专题史,也只写到南宋因此, 对两千多年来的易学研究进行历史与逻辑的总结,为易学的发展 提供史的借鉴,撰写易学通史就显得尤有必要了 易学史是门研易学的发履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它应该 包括易学文献史、易学哲学史、易学人物史、应用易学史。易学文献 史研究历史上易学著作的流传、传授的世系、注豌的情况以及对易 学著作的校勘辨伪、文字训话的考证,属于史料学的范用易学哲 学史研究历代易学中的理论思维并由此而形成的哲学体系发展的 历史①,履于哲学史、思想史的范围。易学人物史研究历史上易学 家的情况,包抬他们的易学观点,易学著作在易学史上的地位以 及其易学的渊派,其易学研究与其思想、学术的关系,隔于传记史 学。应用易学史主要研究历代易学的应用情况,包括两个方面 是研究易学作为一般哲半在历史上对其他各门学问的指导情况, 二是研兖易学在历史上是如何被直接、具体地应用于其他学问的 作为青学指导属于思维的启发,作为直接应用大多属于缺乏必然 联系的比附。这类着作古人称之为“《易》外别传”,所以,对历代这 类应用易学进行研究的应用易学史,也就是一门易外别传史,属于 交又史学或边缘史学的范圈概而言之相对于中国传统学术史或 文化史,易学史具有专题史的性质但就其所涉及的内容,它又具 有相当大的综合性,所订“《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远非·般的尚 书学史、诗经学史等所能比。这就是治易学难、拾易学史特别是易 学通史尤其难之所在 关于易学史研究的方法,我们认为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①用朱幽说,见《易学哲学史》〔上)算2页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第…要以易学研究的本体作为重点。如前所述,易学史的研 究对象应包括易学文献学,易学哲学、易学人物、应用易学四个方 面。这四个方面谁是研充的主要对象呢?我们认为应该是易学文 渐学和易学哲学,它们是易学的主体,自然也应该是易学史研究的 重点。而其中对《周易》经、传的文献研究、传本研究,对《周易》经 传义理的阐发,应该是易学的本体因而也应该是易学史所应首先 考虑的。正因如此,所以历代《周易注硫首先成为了我们研究 的重点;现代关于《周易》经传的作者、时代及内容的辨析,考古学 上关于数字卦、帛书《同易》经传的发现,也被我们置士突出的地 位其次那些借用《周易》概念、范嗨命题以立新说的著作虽然 它们在某和程度上已离开了《周易》经传的原意,但其理论是《周 易》学说的发展,或者说在不同程度上丰寓了《周易思想如王 夫之的《属易内传》《同易外传),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等,我们也 将其列为易学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不然易学史就成了一部《周易》 注疏史或经学戛,这是不合乎易学发展的夹际的应用易学是易学 史研兖的对象,但它们属于易学的外围因而不能成为易学史研究 的主要对象,不然易学史就成为了一部卜筮史、一部自然科学发展 史。应用易学与对周易》经传的研究是易学外围与易学本体的关 系,所以易学史对它们的研究也就有轻求之别,主、次之分。可是 目前许多人治《易》,似乎忘记了这一点。当然,这并不意味誉易学 史可以不谈《周易参同契》不谈邵雍。没有他们,不讲应用易学的 情况,易学发展的脉胳就难以清楚,一部易学史也就残缺不全了 易学人物的研统我们认为只能将其融入易学文献、易学哲学、应 用易学的研究中,研究易学人物是为易学研究服务的,我们只取他 与易学有关的方面,这是与般地研究历史人物所不同的。 第二,要辩证地处理义理、象数的关系。历史上易学研究派别 至为纷紫复杂。四库馆臣综观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将其概括为 两派六宗”,“六宗”之说已难以概括至今为止的易学发展但两 派”之论却至为精当。义理派誉重通过《周易》的文辞来啊明《周 3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易》哲学大义,象数派则着重于《易》象、《易)数的阐发。易学派别 尽管名目繁多,但其要却难逃这两派之外。如现代兴起的“科学 易”,名目很新、似乎不在两派六宗之内,但考其实,其根据和理论 基本上都是从象数易学中化出,不过是象数易在现代的新应用.又 如从文学方面研究《周易》,从心理方血岍究《周易》,从现代管理学 方面研究《周易》,从经济学方面研充《周易》等,其根据不在丁象 数,就在于文猝,所以也不出两派之外。 义埋和象数在易学史上似乎势同水火,互不相容,其实这也是 种误解。研究《周易》要以义理为主,但也离不开象数。言义理 并不等于就把量住了《間易》探奥思想,如不顾《周易》学说的系 统性和整体性,将其文辞支离玻碎或将其渐俗化,强《易》以就我, 其售也不在卜筮者之下。《周易》的象、数和其文辞是有必然联系 的。《易》生于筮筮源于数。“名物为象数所依象数为义理而设 黄宗羲认为,《易有真象伪象之别,所谓真象,就是与《周易的 卦爻辞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的卦象;所谓伪象,就与卦爻辞无意义联 系,为后人所附会的卦象。《易》数也须作如是观,离开了《周易9所 固有的象、数去解释卦爻辞的意义,其说如脱缀之野马,其正确性 难于得到保证但如果认为《易》无象外之辞每一词一字都可在象 数中找到依据,那么,实际是贬低了语音文字的作用,夸大了卦画 符号的表现力,过高地估计∫处于前史时代的先民的智盘但应该 拍出,卦爻部由于是语言文宇,其意义的规定性强象数属于符 号,模糊性大。所以,对于任意发挥前言象数显然较义理为长。故 历史上研充《周易》本体的,以义理为主流;应用易学的多以象 数为归依。对易学作史的研究,我们肯定孔子开创的以义理解 《易》的学风,这是研究《周易》正确道路但对《周易》本身所磁有 的象数,我们也视为易学的本体。对易学家的这类易说,我们力求 予以重概,正确地反映易学发展的规律,对于属于“《易》外别传”之 类的象数学我们认为既要指出它们在《周易》研究上的荒谬性, 又要充分肯定其在自然科学研究或其他方面客观存在的积极作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用,在易学史土给予其应有的地位。所以我们重视义理,却不以义 理为全是;不重象数,却不以象数为全非 第三,对统易学的认识要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现代以前的 易学,基本上属于经学研究的范围,其长在传统意识强,其短在 保守。“五四”以后的现代易学,其长在敢于创立新说,其短在疑古 过勇。而现在人们论《易》,往往只看到疑古派易学家反传统约成 就,对之评价甚高;对于其恃勇逞强过于轻视传统的一面,却大多 认识不足。这“点,尤其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过去关于《易经》的创 制年代,有战国成书说;关于《易传》的成书年代,有秦、汉之际昭、 宣前后之说风行一时,大家以为这是用“新史学”考证出来的结 论,信之惟恐不及。结果,马王堆帛书的出土,证明这些新说还不如 传统的说法可靠当然,这不是说古人说的都对但比较而言,传统 旧说经过了长时间的历史考验我们没有十分充足的理由,是不能 轻易地予以否定的。对于易学史的研究,我们更要坚持协史的研究 方法。例如关于《周易》经、传的关系问题,古人认为《易传》因《易 经》缘而发,《易经》因有《易传》的解释方可理解。而近人却认为 在《易传》中作为《周易》学的核心而加以閘发“阴阳”和“道”范 薄,在《易经》中是找不到的《易传》对《易经》思想的解释是“郢书 燕说”甚至说凡卦观念不是《易约》有的这种新解,实质是割断 历史。哲学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概念的充分规定极少是第一个 引进该概念的思想家的工作。因为一个哲学的慨念一般说来更多 地是一个问题而不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一而这个问题只要还处 在它最初的潜在状态中时它的全部意义就不可能被理解。为了使 人们理解它的真正的意义,它就必须成为明显的,而这种从潜在状 态到显状态的转变则是未来的工作。《易传》所作的正是这种 从潜在状态到明显状态的转变工作易经》所载的,是来自以往 ①对“现代·词的时解事见后文 ②[]斯神·卡西尔:《人论》上译立出凝社985年版第22~22页 5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社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对后人来说不是自明的。《易经)是在用 它自匚的语言—善、卦、爻及卦爻辞—一向人们说话,而《易传》 的作者去古未远,对这些信息还是相当熟悉的。因此,《易传》对《易 经》的解释并不是什么不足为训“郢书燕说”而是信据的,两者 的关系应是源与流的关系没有经卦画的阴爻和阳爻,就决不会有 传的阴阳观念割断经、传的历史联系,从根本上否认经、传关系的 致性,这种研究方法对易学有害无益.我们在进行史的总结时, 尤其要吸取这方面的教训不能以虚无主义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易 代有一代之学对《間易》的砰究也是如此,不问的历史时期 有不同的易学,我们循着历史前进的足迹,根据易学发展的内在逻 辑,将从古至今的易学发展史划分为六个时期: 第一是先秦时期。这是易学产生并且奠定了其发慶基础的时 期,它分为两个阶段:春秋以前直至西周初年,这是易学的萌生阶 段:春秋至战国,这是易学的奠基阶段。后世易学的象数、义理炳 派,在这时已见端倪。以左传)《国语》中的巫史为代表的占筮派 和以孔子为代表的义理派对于《周易》研究,已形成了截然不同 的看法,这对后来易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代表孔子易学思想 的《易传》,是先袭易学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义理派易学的第座里 程碑中国的传统学术思想基本都肇端于先秦,易学的发展更是如 此 第二是两汉时期,即汉易时期。汉易称之为象数学,易学同当 时的大文法相融合,并受到占星术和天人感应说的影响,形成了 套以卦气说为中心的易学象数学体系。汉易以孟喜、京房为代 表他们主要以说卦》为据以奇偶之数和八卦取象说解《易》,以 卦气说!释《易》,利用银易阴阳灾变。到东汉,郑玄又提出 爻辰说、五行说,荀爽又提出乾升坤降说,虞翻又通过其卦变说、旁 通说、互体说、半象说,将汉易引向极其繁杂的象数解《易》之路。此 外,西汉的严君平、扬雄以道家黄老之学解《易》至东汉末,魏伯阳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