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 ●历 主编∠林忠军 周易集 张文智著 导 解 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丛书 沙读 3 社
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丛书 周易集解导读 IsBN7-5333-1610-X ISBN7-5333-1610-X 9"87533316105> B·211定价:32.00元 红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 主编/林忠军 张文智著 e⊥p 易 催 导解 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丛书 读 齊喜言 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周易集解》导读/张文智著.一济南:齐鲁书社 2005.12 (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丛书/林忠军主编) ISBN7-5333-1610-X I.周..Ⅱ.张..Ⅲ.①周易一注释②周易 集解-研究Ⅳ.B221.2 中国版本图书馆CP数据核字(2005)第142641号 《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丛书 《周易集解》导读 张文智著 齐鲁书社出版发行 (地址:济南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邮编:250001) E-mail:qlss@sdpress.com.cn 日照报业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850×1168毫米32开本14.875印张2插页334千字 2005年12月第1版2005年12月第1次印刷 ISBN7-5333-1610X B211定价:3200元
《历代易学名著理与研兜》 丛书学术委员会 主任:刘大钧 成员:吕绍刚刘大钧张立文 周立升萧汉明 主编:林忠军
看华次 连
总序 易学作为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的笺注之学,用 当今西方用语说是诠释学(或解释学)。说它是诠释学,是因为 易学以传注、说解、笺疏、释疑、考证等为主要形式理解和解释 《周易》文本,探寻《周易》作者意识到的和未意识到的思想或义 总序 理,这种注释不仅着眼于《周易》的字词句的意义,即通过训诂对 《周易》进行语言和意义的转换,简单地复制、转述《周易》本义和 再现作者的生活世界,而且在此基础上依据解释者的知识和体 验对《周易》文本进行再创造,使其意义得到拓展和升华,达到更 好理解作者思想的目的。成书于殷周之际的《周易》本为卜筮之 书,生活在春秋时的孔子及儒家在传授、整理《周易》时,首先把 它视为诠释的对象,以儒家独特的语言和思维对《周易》成书(包 括成书的过程和时间、作者)、主要概念、符号系统、思想内容、卦 爻辞、筮法和治易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解说,在保持对象 性质不变的大前提下,极大限度地促进了《周易》与儒家的思想 会通,使其诠释客观上远远超越了《周易》本义,开了易学诠释学 的先河。西汉以降,为迎合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需求,汉武帝 独尊儒术,《周易》因孔子及儒家的整理和诠释而跃居五经之首。 统治者的倡导和功利驱使,使易学诠释趋向繁荣。西汉今文易
学家在儒家取代黄老之时,以张扬儒家思想为己任,以《易传》为 最高权威,运用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说和天文历法,探求《周易》 微言大义,重建了偏于天道、以占验为功用的易学诠释体系。东 汉古文易学家轻视今文易学比附的诠释方法,绝对崇拜易学圣 贤和权威的言论,主观上严格遵循注不破经的原则,专以象数、 训诂为工具,通过对《周易》经传的文本整理和文辞的注释,力图 恢复《周易》经传作者本意,凸显圣贤的易学思想,建立了貌似规 范的诠释体系。如果说两汉易学家主观上是以还原和凸显《周 易》本来思想为主要任务的话,那么两宋学者则是以改造和重塑 儒家易学体系为已任。宋代易学家以反对佛道、复兴儒学为旗 周易集解√导读 帜,通过对《周易》经传的文辞的训释,以自己的悟性和智慧体察 和揭示圣贤之道,建立了比《周易》文本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融 儒道释为一体的易学思想体系。 《周易》与其他古代典籍的不同是它不仅有着用于占验的古 奥晦涩的文字语言,还有一套与这文辞相关的、极为严密的、高 度抽象的符号系统,这就是《周易》成为后世诠释者理解和解释 无穷的源泉和永恒的母体关键之所在。如清代学者所言:“盖易 包万汇,随举一义,皆有所通,数惟人所推,象惟人所取,理惟人 所说,故一变再变而不已。”(《四库全书总目·五经总义类后案》) 这就决定了易学发展是易学家遵循一定规则不间断地理解和诠 释易学原典的过程。由于易学诠释者对于易学原典的态度、诠 释的目的和诠释时使用的规则和方法不同,易学诠释学有象数 和义理之分。四库馆臣按照治易方法的不同把古代易学分为 “两派六宗”。“两派”指象数、义理两大派,“六宗”指象数中的占 卜、机祥、造化宗和义理中之老庄、儒理、史事宗。无论是象数易 学、义理易学,还是由两派延伸出的“六宗”,它们皆是易学家对
易学原典诠释、再诠释的结果,易学正是以诠释、诠释、再诠释这 种独特的形式完善自己,拓展自已,有更多的机会或条件与中国 其他文化发生碰撞、渗透、融合,对当时的社会发生影响。也就 是说,如果没有易学家依据自己和自己所处的具体的诠释学境 遇,对易学文夲的理解、解释和再理解、再解释这种持续的诠释 过程,易学就不会融旧铸新,伴随时代的发展改变自身形态,建 构自己生机勃勃的、充满活力的思想体系,也就不会迎合不同时 代的需要,对中国古代哲学、宗教、伦理、心理、科技和社会各个 层面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因此,我们今天研究易学发展史、易学 诠释学、经学诠释学、古代哲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不能忽视作 为活水源头的《周易》和由此引发的不同时代的具体易学诠释学 总 文献的整理和硏究。具体地说,易学诠释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 序 取决于当今易学、哲学和整个文化发展的需求 就易学而言,当今易学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哲理化、多元 化、国际化成为当今易学的主流。所谓哲理化是指用哲学的概 念、思维探讨和整合易学问题。按照传统,在中国,易学属中国 古代哲学,易学研究多为从事哲学研究者承担。自马克思主义 哲学传入中国后,哲理化一直是大陆易学研究的主流。多元化 是指20世纪末由不同的学者立足于不同的学科、运用不同的思 维方式对《周易》进行探讨而形成的多层次、多渠道、交叉研究的 新局面。国际化是指《周易》自17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世人的 关注,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个特征表现为易学 研究领域(包括地域)的广度性和理论的抽象性。也就是说,当 今易学从主流看只停留在整体、抽象、广泛的层面上,还缺乏对 其自身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从易学的发展趋势看,易 学正在由宏观向微观、由抽象向具体、由广度向深度发展。其
中,易学史的研究是一个与易学自身紧密相关的、具体的、重要 的大课题。而当今海内外学界关于易学史的研究非常薄弱,大 陆至今还未有一部系统的、完整的易学史,因此,研究易学史是 当今易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向,而作为易学史研究的首要工 作是整理和探讨历代易学名著,故此课题在当今易学研究中显 得尤为重要。同时,在新的知识背景下,整合20世纪已取得的 易学研究成果,建构全新的易学诠释方法,指导当下正在进行的 易学研究,建立富有时代特色的、充满活力的科学易学体系,也 是当今易学发展的大趋势。然而易学研究与传统知识结构、方 周易集解√导 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诠释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如何运用西方 诠释学推陈出新、探讨传统易学成为海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 在此情况下,把易学研究重点放在对易学原典的整理和研究上 势在必行。 从文化上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类面临着新的挑 战,诸如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科技、人与神、人与宗教、宗教与宗 四 教、宗教与民族等问题不时困扰人类,如何运用《周易》和以《周 易》为主要框架而建立起的儒家哲学及儒道释共存互补会通而 形成博大的中华文化,与世界平等对话,回应和解决人类所面临 的新问题;如何建立适应当今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哲学文化体系,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在经济大潮中的竞争力,是每一 个有良知的学者都应当思考的问题。诠释和继承古代传统文化 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新哲学文化体系、指导人类摆脱困扰的 个重要的前提。那么,如何继承古代传统文化?这首先需要对 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尤其是易学典籍加以爬梳、整理、研究,以 剔除糟粕,吸收精华,故这一课题的选取在新文化的建构中极为 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