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总论课程教学大纲 (Crop Breeding) 课程编号:1613103 课程性质:专业课 适用专业:农学 先修课程:遗传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农业气象学、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作物栽培学 后续课程:作物育种学(2)、种子工程学 总学分:3.0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作物育种学(1)》是农学专业的学位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并结合《作物学实验》课程的学 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作物有种目标的制定:(2)作物的繁殖方式及遗传特点、各类品种的 特性和有种特点:(3)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和创新的的方法:(4)各种有种技术的遗传学 原理及其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的原理及其在作物有种中的应用,从而系统地掌握选有和繁有农作物 优良品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将来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学时分配 序号 章名 实 上讨习其小 授 验 机 论 它计 1 绪论 2 2 2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4 4 3 第二章种质资源 3 3 4 第三章有种目标 2 2 5 第四章引种和选择有种 5 5 6 第五章杂交有种 5 5 7 第六章回交育种 2 2 8 第七章远缘杂交育种 2 2 9 第八章倍性有种 2 10 第九意杂种优势利用 5 5 11第十章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 4 4 12第十一章抗病虫育种 4 4 13第十二章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 4 4 14第十三章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4 4
作物育种学总论课程教学大纲 (Crop Breeding) 课程编号: 1613103 课程性质: 专业课 适用专业: 农学 先修课程: 遗传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农业气象学、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作物栽培学 后续课程: 作物育种学(2)、种子工程学 总 学 分: 3.0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作物育种学(1)》是农学专业的学位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并结合《作物学实验》课程的学 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作物育种目标的制定;(2)作物的繁殖方式及遗传特点、各类品种的 特性和育种特点;(3)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和创新的的方法;(4)各种育种技术的遗传学 原理及其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的原理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从而系统地掌握选育和繁育农作物 优良品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将来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序号 章 名 学 时 分 配 讲 授 实 验 上 机 讨 论 习 题 其 它 小 计 1 绪 论 2 2 2 第一章 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4 4 3 第二章 种质资源 3 3 4 第三章 育种目标 2 2 5 第四章 引种和选择育种 5 5 6 第五章 杂交育种 5 5 7 第六章 回交育种 2 2 8 第七章 远缘杂交育种 2 2 9 第八章 倍性育种 2 2 10 第九章 杂种优势利用 5 5 11 第十章 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 4 4 12 第十一章 抗病虫育种 4 4 13 第十二章 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 4 4 14 第十三章 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4 4
绪论(2学时) 1、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遗传改良、作物育种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意义: (2)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任务、内容: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3)理解品种的概念、优良品种的作用: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及动向。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一、*作物品种的概念 二、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 自然进化的三个因素、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的区别、联系: 三、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 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作物育种学的任务: 二、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三、#作物育种学的技术特点 常规有种的技术特点。 四、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与分子音种的兴起 作物育种学的发展、分子有种的兴起、分子有种的三大优点。 第三节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一、近代育种的成就 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创新、育种新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及利用、目标 性状的选育。 二、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4学时) 1、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作物的花器构造、开花习性、繁殖方式及其不同类型作物特点: (2)理解自交与异交的遗传效应: (3)掌握不同繁殖方式作物以及不同类型品种的群体与个体性状遗传的特点及 其与育种方法的关系。 2、教学基本内容
绪论(2 学时) 1、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遗传改良、作物育种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意义; (2)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任务、内容;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3)理解品种的概念、优良品种的作用;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及动向。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一、*作物品种的概念 二、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 自然进化的三个因素、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的区别、联系; 三、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 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作物育种学的任务; 二、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三、#作物育种学的技术特点 常规育种的技术特点。 四、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与分子育种的兴起 作物育种学的发展、分子育种的兴起、分子育种的三大优点。 第三节 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一、近代育种的成就 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创新、育种新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及利用、目标 性状的选育。 二、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 第一章 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4 学时) 1、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作物的花器构造、开花习性、繁殖方式及其不同类型作物特点; (2)理解自交与异交的遗传效应; (3)掌握不同繁殖方式作物以及不同类型品种的群体与个体性状遗传的特点及 其与育种方法的关系。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作物的繁殖方式 一、有性繁殖 *有性繁殖的概念、自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和异花授粉在花器构造、开花习性等方面的差异: *有性繁殖的主要授粉方式:作物自然异交率的测定:*雄性不有性和自交不亲和及其在有种中的利 用价值。 二、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及无性系的概念及特点:营养体繁殖、无融合生殖、无孢子生殖、二倍体孢子生殖、 不定胚生殖、孤雌生殖、*孤雄生殖。 第二节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一、*自交的遗传效应 1、自交使纯合基因型保持不变: 2、自交引起的杂合基因型的后代性状发生分离: 3、自交引起杂合共同型的后代生活力衰退。 二、自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的基因型 *#自花授粉作物群体和个体的遗传特点:常异花授粉作物群体和个体的遗传特点。 三、异交的遗传效应 1、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 2、异交增强后代的生活力。 四、异花授粉作物的基因型 *#异花授粉作物群体和个体的遗传特点。 第三节作物的品质类型及其特点 一、*作物品种的类型 作物品种必须具备的三个特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自交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 种、无性系品种的概念、#各类品种群体和个体的遗传特点及其在生产上的利用价值。 二、*#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 自交系品种的育种特点:杂交种品种的有种特点:群体品种的育种特点:无性系品种的育种特 点。 第二章种质资源(3学时) 1、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种质资源的重要意义: (2)理解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内容及对育种工作的指导意义: (3)掌握种质资源的搜集、研究、保存方法,不同类别种质资源的特点及其在 育种上的利用价值。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
第一节 作物的繁殖方式 一、有性繁殖 *有性繁殖的概念、自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和异花授粉在花器构造、开花习性等方面的差异; *有性繁殖的主要授粉方式;作物自然异交率的测定;*雄性不育性和自交不亲和及其在育种中的利 用价值。 二、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及无性系的概念及特点;营养体繁殖、无融合生殖、无孢子生殖、二倍体孢子生殖、 不定胚生殖、*孤雌生殖、*孤雄生殖。 第二节 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一、*自交的遗传效应 1、自交使纯合基因型保持不变; 2、自交引起的杂合基因型的后代性状发生分离; 3、自交引起杂合共同型的后代生活力衰退。 二、自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的基因型 *#自花授粉作物群体和个体的遗传特点;常异花授粉作物群体和个体的遗传特点。 三、*异交的遗传效应 1、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 2、异交增强后代的生活力。 四、异花授粉作物的基因型 *#异花授粉作物群体和个体的遗传特点。 第三节 作物的品质类型及其特点 一、*作物品种的类型 作物品种必须具备的三个特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自交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 种、无性系品种的概念、#各类品种群体和个体的遗传特点及其在生产上的利用价值。 二、*#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 自交系品种的育种特点;杂交种品种的育种特点;群体品种的育种特点;无性系品种的育种特 点。 第二章 种质资源(3 学时) 1、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种质资源的重要意义; (2)理解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内容及对育种工作的指导意义; (3)掌握种质资源的搜集、研究、保存方法,不同类别种质资源的特点及其在 育种上的利用价值。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
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第二节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一、瓦维洛夫的起源中心学说 ·瓦维洛夫作物起源中心学说主要内容:作物起源中心的两个特点、原生中心和次生中心、原生 作物和次生作物的概念、遗传变异性的同源系列规律:瓦维洛夫提出的作物起源中心。 二、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与补充 不同学者提出的栽培作物起源或类型形成中心。 三、*瓦维洛夫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在作物育种上的意义 第三节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一、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 *#按育种实用价值和按亲缘关系对种质资源的分类:各类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利用价值。 二、种质资源的搜集和整理 广泛发掘、收集和保存种质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收集种质资源的方法、收集材料的整理。 三、种质资源的保存 种质资源保存的范围、*种质资源保存的原理和方法。 四、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 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创新:基因库(基因银行)的概念、核心种质的概念 第三章育种目标(2学时) 1、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现代农业对优良品种的要求:掌握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和方法以及作物育种 的主要目标性状。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育种目标的概念: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机械化。 一、高产 产量的形成: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高产品种的重要特征和特性、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 株型及理想株型的概念、高光效育种的概念。 二、优质 优质的含义、对各类作物的品质要求。 三、稳产 稳产的概念、稳产的具体表现:抗病虫性、抗早耐瘠性、抗倒伏性、适应性。 四、生育期适宜 五、适应机械化需要 第二节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 一、国民经济的需要和生产发展的前景 二、当地现有品种有待提高和改进的主要性状 三、育种目标的具体化和可行性 四、品种的合理搭配
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一、瓦维洛夫的起源中心学说 *瓦维洛夫作物起源中心学说主要内容:作物起源中心的两个特点、原生中心和次生中心、原生 作物和次生作物的概念、遗传变异性的同源系列规律;瓦维洛夫提出的作物起源中心。 二、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与补充 不同学者提出的栽培作物起源或类型形成中心。 三、*瓦维洛夫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在作物育种上的意义 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一、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 *#按育种实用价值和按亲缘关系对种质资源的分类;各类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利用价值。 二、种质资源的搜集和整理 广泛发掘、收集和保存种质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收集种质资源的方法、收集材料的整理。 三、种质资源的保存 种质资源保存的范围、*种质资源保存的原理和方法。 四、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 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创新;基因库(基因银行)的概念、核心种质的概念。 第三章 育种目标(2 学时) 1、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现代农业对优良品种的要求;掌握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和方法以及作物育种 的主要目标性状。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育种目标的概念;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机械化。 一、高产 产量的形成: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高产品种的重要特征和特性、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 株型及理想株型的概念、高光效育种的概念。 二、优质 优质的含义、对各类作物的品质要求。 三、稳产 稳产的概念、稳产的具体表现:抗病虫性、抗旱耐瘠性、抗倒伏性、适应性。 四、生育期适宜 五、适应机械化需要 第二节 *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 一、国民经济的需要和生产发展的前景 二、当地现有品种有待提高和改进的主要性状 三、育种目标的具体化和可行性 四、品种的合理搭配
第四章引种和选择育种(5学时) 1、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解引种的原理,堂握作物的引种的规律: (2)理解作物品种群体中的变异规律及其在育种中的作用: (3)掌握性状鉴定和选择的方法以及选择育种理论和方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引种 一、引种的意义 二、引种的基本原理 1、作物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类型:生态因素、生态环境、生态适应、生态地区、生态类型、作 物的生有特性的概念:作物的发有特性:①长日照作物:②短日照作物:③中间型作物。 2、*引种的气候相似性原理:气候相似论、温度、光照、纬度、海拔对引种的影响: 三、影响引种成功的其它因素 栽培水平、耕作制度、土壤情况对引种的影响: 四、作物的不同类型引种以后的生长变化规律 1、低温长日照作物的引种规律: 2、温短日性作物的引种规律。 五、引种的基本步骤 1、引种计划的制定和引种材料的收集: 2、引种材料的检疫: 3、引种材料的试验鉴定和评价:(1)观察试验:(2)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试验:(3)栽培试验: 4、引种与繁殖相结合。 第二节选择育种 一、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 *选择有种的概念、选择有种的意义: 1、选择有种的理论基础 作物品种自然变异的现象、纯系学说的主要论点: 2、作物品种自然变异的原因:自然变异在育种上的利用。 二、性状的鉴定与选择 1、种选择的基本方法:(1)混合选择法:(2)单株选择法: 2、*鉴定的作用和方法:(1)直接鉴定和间接鉴定:(2)田间鉴定与室内鉴定:(3)自然鉴定 和诱发鉴定:(4)当地鉴定与异地鉴定: 三、选择育种的程序 1、#钟系有种程序! 2、混合选择有种程序: 3、集团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4、改良混合选择有种。 第五章杂交育种(5学时)
第四章 引种和选择育种(5 学时) 1、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解引种的原理,掌握作物的引种的规律; (2)理解作物品种群体中的变异规律及其在育种中的作用; (3)掌握性状鉴定和选择的方法以及选择育种理论和方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引种 一、引种的意义 二、引种的基本原理 1、*作物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类型:生态因素、生态环境、生态适应、生态地区、生态类型、作 物的生育特性的概念;作物的发育特性:①长日照作物;②短日照作物;③中间型作物。 2、*引种的气候相似性原理;气候相似论、温度、光照、纬度、海拔对引种的影响; 三、影响引种成功的其它因素 栽培水平、耕作制度、土壤情况对引种的影响; 四、作物的不同类型引种以后的生长变化规律 1、低温长日照作物的引种规律; 2、温短日性作物的引种规律。 五、引种的基本步骤 1、引种计划的制定和引种材料的收集; 2、引种材料的检疫; 3、引种材料的试验鉴定和评价:(1)观察试验;(2)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试验;(3)栽培试验; 4、引种与繁殖相结合。 第二节 选择育种 一、*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 *选择育种的概念、选择育种的意义; 1、选择育种的理论基础 作物品种自然变异的现象、纯系学说的主要论点; 2、作物品种自然变异的原因;自然变异在育种上的利用。 二、性状的鉴定与选择 1、*#选择的基本方法:(1)混合选择法;(2)单株选择法; 2、*鉴定的作用和方法:(1)直接鉴定和间接鉴定;(2)田间鉴定与室内鉴定;(3)自然鉴定 和诱发鉴定;(4)当地鉴定与异地鉴定; 三、选择育种的程序 1、*#纯系育种程序; 2、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3、集团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4、*改良混合选择育种。 第五章 杂交育种(5 学时)
1、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解杂交育种的意义及其遗传学原理: (2)掌握亲本选配、杂交技术方法、杂种后代的处理和早代测验的基本理论和 基本方法: (3)掌握熟悉杂交育种的程序。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杂交育种的意义 杂交有种的意义、*杂交有种的遗传学原理。 第二节杂交亲本的选配 *#选配亲本的一般原则:(一)、杂交的亲本必须具有较多的优点,较少的缺点,而且其优缺点 应尽可能达到互补,并且主要性状突出:(二)、亲本之一最好是能适应当地条件、综合性状较好的 推广品种:(三)、注意亲本间的遗传差异,选用生态类型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的亲本材料相互 杂交:(四)、杂交亲本应具有较好的配合力。 第三节杂交技术与杂交方式 一、杂交技术 调节开花期、控制授粉、授粉后的管理。 二、杂交方式 单交(成对杂交)、复交:三交、双交、四交、聚合杂交、多父本授粉、回交的概念及应用 条件 第四节杂种后代的选择 一、*#系谱法 系谱法的工作要点(以单交杂种为例)及各世代的选择方法:株系(系统)系统群及姊妹 系的概念:#系谱法的优缺点。 二、混合法 *混合法的理论依据和工作婴点:#混合法的优缺点。 三、行生系统法 *衍生系统法的工作要点:衍生系统法的优缺点。 第五节杂交育种程序 一、原始材料翻和亲本糊 二、杂种固 三、选种固 四、鉴定固和品系比较试验 五、区域试验(多点试验)和生产试验 第六章 回交育种(2学时) 1、教学的基本要求
1、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解杂交育种的意义及其遗传学原理; (2)掌握亲本选配、杂交技术方法、杂种后代的处理和早代测验的基本理论和 基本方法; (3)掌握熟悉杂交育种的程序。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杂交育种的意义 杂交育种的意义、*杂交育种的遗传学原理。 第二节 杂交亲本的选配 *#选配亲本的一般原则:(一)、杂交的亲本必须具有较多的优点,较少的缺点,而且其优缺点 应尽可能达到互补,并且主要性状突出;(二)、亲本之一最好是能适应当地条件、综合性状较好的 推广品种;(三)、注意亲本间的遗传差异,选用生态类型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的亲本材料相互 杂交;(四)、杂交亲本应具有较好的配合力。 第三节 杂交技术与杂交方式 一、杂交技术 调节开花期、控制授粉、授粉后的管理。 二、杂交方式 *单交(成对杂交)、复交:三交、双交、四交、聚合杂交、多父本授粉、回交的概念及应用 条件。 第四节 杂种后代的选择 一、*#系谱法 系谱法的工作要点(以单交杂种为例)及各世代的选择方法;株系(系统)系统 群 及 姊 妹 系的概念;#系谱法的优缺点。 二、混合法 *混合法的理论依据和工作要点;#混合法的优缺点。 三、衍生系统法 *衍生系统法的工作要点;衍生系统法的优缺点。 第五节 杂交育种程序 一、原始材料圃和亲本圃 二、杂种圃 三、选种圃 四、鉴定圃和品系比较试验 五、区域试验(多点试验)和生产试验 第六章 回交育种(2 学时) 1、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解回交育种的意义及遗传效应: (2)掌握回交育种的方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回交育种的意义及遗传效应 一、回交育种的意义 回交有种的概念、意义:轮回亲本(受体亲本入非轮回亲本(供体亲本)的概念:回交有种的优 二、#回交育种的遗传效应 第二节回交育种方法 一、*亲本的选择 二、种回交育种的方法 1、显性单基因性状的回交转育: 2、隐性单基因性状的回交转育: 3、多个单基因性状的逐步回交转育: 4、数量性状基因的回交转有: 5、聚合杂交 三、回交的次数 四、回交所需要的植株数 第三节回交育种的局限性及用途 一、回交育种工作的局限性: 1、只能对个别性状进行改良,并且改良后的品种难以推广: 2、多基因控制的性状难以改良、杂交工作量大: 3、回交群体回复为轮回亲本基因型经常出现一些偏离。 三、回交育种的用途 1、改良品种: 2、*杂种优势利用: 3、远缘杂交: 4、诉笔基因系的接有: 5、*细胞质雄性不有系的培有。 第七章远缘杂交育种(2学时) 1、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远缘杂交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 (2)理解有关的概念: (3)掌握远缘杂交有种的方法。 2、教学基本内容
(1)理解回交育种的意义及遗传效应; (2)掌握回交育种的方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回交育种的意义及遗传效应 一、回交育种的意义 回交育种的概念、意义;轮回亲本(受体亲本)、非轮回亲本(供体亲本)的概念;回交育种的优 点。 二、#回交育种的遗传效应 第二节 回交育种方法 一、*亲本的选择 二、*#回交育种的方法 1、显性单基因性状的回交转育; 2、隐性单基因性状的回交转育; 3、多个单基因性状的逐步回交转育; 4、数量性状基因的回交转育; 5、聚合杂交 三、回交的次数 四、回交所需要的植株数 第三节 回交育种的局限性及用途 一、回交育种工作的局限性: 1、只能对个别性状进行改良,并且改良后的品种难以推广; 2、多基因控制的性状难以改良、杂交工作量大; 3、回交群体回复为轮回亲本基因型经常出现一些偏离。 三、回交育种的用途 1、 改良品种; 2、 *杂种优势利用; 3、 远缘杂交; 4、近等基因系的培育; 5、*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培育。 第七章 远缘杂交育种(2 学时) 1、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远缘杂交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 (2)理解有关的概念; (3)掌握远缘杂交育种的方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远缘杂交育种的重要性 远缘杂交的概念、远缘杂交育种的重要性。 第二节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方法 一、*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及其克服方法 1、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原因:双亲受精因素的差异:双亲基因组成的差异 2、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亲本选择与组配、染色体预先加倍、桥梁(媒介)法、采用 特殊的授粉方法、外源植物激素处理、植物组织培养。 二、远缘杂种天亡、不育及其克服方法 1、元修杂种的天和不有表现, 2、远缘杂种的天亡和不育的原因: 3、克服远缘杂种的天亡和不育的方法:幼胚的离体培养:杂种染色体加倍法:回交法:延长杂 种的生有期:其他方法。 第三节、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与选择 一、*远缘杂种后代性状分离的特点 3.分离规律性不强: 2.分离类型丰富,并有向两亲分化的倾向: 3.分离世代长、稳定慢。 二、远缘杂种后代分离的控制 1,F,染色体加倍: 2.回交: 3.诱导单倍体: 4.诱导染色体易位 三、#远缘杂交育种技术 1.杂种早代应有较大的群体 2.放宽早代选择的标准: 3.灵活的应用选择方法。 第八章倍性育种(2学时) 1、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植物倍性育种的意义: (2)多倍体的诱导与育种方法: (3)单倍体的起源及其类别:获得单倍体的方法:单倍体的鉴定与二倍化:单倍 体在育种上的应用。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多倍体育种 一、多倍体的种类、起源及特点 1、多倍体的来源:合子染色体数目加倍:分生组织染色体加倍:不减数配子的受精结合:
第一节 远缘杂交育种的重要性 远缘杂交的概念、远缘杂交育种的重要性。 第二节 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方法 一、*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及其克服方法 1、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原因:双亲受精因素的差异;双亲基因组成的差异 2、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亲本选择与组配、染色体预先加倍、桥梁(媒介)法、采用 特殊的授粉方法、外源植物激素处理、植物组织培养。 二、*远缘杂种夭亡、不育及其克服方法 1、远缘杂种的夭亡和不育表现; 2、远缘杂种的夭亡和不育的原因; 3、克服远缘杂种的夭亡和不育的方法:幼胚的离体培养;杂种染色体加倍法;回交法;延长杂 种的生育期;其他方法。 第三节、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与选择 一、*远缘杂种后代性状分离的特点 3. 分离规律性不强; 2.分离类型丰富,并有向两亲分化的倾向; 3.分离世代长、稳定慢。 二、远缘杂种后代分离的控制 1.F1染色体加倍; 2.回交; 3.诱导单倍体; 4.诱导染色体易位。 三、#远缘杂交育种技术 1.杂种早代应有较大的群体; 2.放宽早代选择的标准; 3.灵活的应用选择方法。 第八章 倍性育种(2 学时) 1、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植物倍性育种的意义; (2)多倍体的诱导与育种方法; (3)单倍体的起源及其类别;获得单倍体的方法;单倍体的鉴定与二倍化;单倍 体在育种上的应用。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多倍体育种 一、多倍体的种类、起源及特点 1、多倍体的来源:合子染色体数目加倍;分生组织染色体加倍;不减数配子的受精结合;
2、*多倍体的类别:同源多倍体与异源多倍体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 3、多倍体的有种意义。 二、人工诱导产生多倍体的途径 1、物理因素诱导: 2、化学因素诱导多倍体:处理方法:诱导浓度:处理时的温度:4、处理方式: 3、生物因素诱导 三、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及应用 1、*多倍体育种的基本步骤: 2、诱导材料的倍性鉴定:间接鉴定法:直接鉴定法: 3、多倍体材料的加工和选有: 4、多倍体作物的应用: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 第二节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一、单倍体产生的途径 1、*组织和细胞离体培养(1),花药(花粉)离体培养:(2).未授精的子房(胚珠)培养: 2、元缘张交. 3、染色体消失 4、异质体(异种属细胞质-核替代系): 5、李生苗(双生苗): 6、半配合生殖: 7、辐射诱导: 8、化学药物诱导 二、单倍体的鉴定 三、*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 1、缩短有种年限: 2、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 3、提高诱变育种的效率: 4、合成有种新材料。 四、*单倍体育种的主要步骤 1、诱导材料的选择: 2、单倍体材料的获得: 3、单倍体材料染色体加倍: 4、二倍体材料后代的选择。 五、单倍体育种成就 第九章杂种优势利用(5学时) 1、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杂种优势利用的状况、表现: (2)理解杂种优势的概念,遗传学基础理论: (3)掌握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及育种途径。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与现状
2、*多倍体的类别:同源多倍体与异源多倍体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 3、多倍体的育种意义。 二、人工诱导产生多倍体的途径 1、物理因素诱导; 2、化学因素诱导多倍体:处理方法;诱导浓度;处理时的温度;4、处理方式; 3、生物因素诱导。 三、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及应用 1、*多倍体育种的基本步骤; 2、诱导材料的倍性鉴定:间接鉴定法;直接鉴定法; 3、多倍体材料的加工和选育; 4、多倍体作物的应用: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 第二节 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一、单倍体产生的途径 1、*组织和细胞离体培养(1).花药(花粉)离体培养;(2).未授精的子房(胚珠)培养; 2、远缘杂交; 3、染色体消失; 4、异质体(异种属细胞质-核替代系); 5、孪生苗(双生苗); 6、半配合生殖; 7、辐射诱导; 8、化学药物诱导。 二、单倍体的鉴定 三、*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 1、缩短育种年限; 2、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 3、提高诱变育种的效率; 4、合成育种新材料。 四、*单倍体育种的主要步骤 1、诱导材料的选择; 2、单倍体材料的获得; 3、单倍体材料染色体加倍; 4、二倍体材料后代的选择。 五、单倍体育种成就 第九章 杂种优势利用(5 学时) 1、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杂种优势利用的状况、表现; (2)理解杂种优势的概念,遗传学基础理论; (3)掌握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及育种途径。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与现状
·杂种优势的概念、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 第二节杂种优势的表现 一、杂种优势的表现特性 1、杂种优势的普遍性:生长势和营养体、抗逆性和适应性、产量与产量因素、品质性状、生理 生化表现。 2、杂种优势表现的复杂多样性:组合之间的差异、品种间的差异、性状间的差异:杂种优势与 亲本基因型的纯合度、双亲的亲缘关系、生态类型等密切相关:杂种优势与环境条件密切关系。 二、杂种优势的度量 1、中亲优势或相对优势 2、超亲优势: 3、招标代热: 4、杂种优势指数。 第三节杂种优势的遗传假说 一、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假说 1、显性假说: 2、超显性学说: 3、染色体组-胞质基因互作模式 二、杂种优势遗传机理假说的评价 第四节杂种品种的选育程序 一、*利用杂种优势必需的基本条件 1、有强优势的杂交组合: 2、异交结实率高: 3、繁殖与制种程序简单易行,种子生产成本低。 二、杂种品种的类型 1、品种间杂交品种: 2、自由授粉品种一自交系间杂交种: 3、自交系间杂交种:单交种、三交种、双交种、综合杂交种: 4、雄性不育杂种品种:(1)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2)细胞核雄性不育杂交种(隐性核雄性 不育杂交种、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杂种品种): 5、自交不亲和系杂种品种 6、种间和亚种间杂种品种: 7、核届是种 三、杂种品种亲本的选配原则 1、对杂种亲本的基本要求:(1)纯度高、基因型纯合:(2)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3)具有 优良的农艺性状:(4)亲本自身产量高、开花习性符合制种要求。 2、杂种品种亲本的选配原则:配合力高、亲缘关系较远、类型和性状差异较大、性状良好并互 补、亲本自身产量高,花期相近。 四、杂种亲本自交系的选育 1、选育自交系的原始材料:地方品种和推广品种、各类杂交种、综合品种或人工合成的群体: 一环系和二环系的概念 2、自交系的选有方法:人工套袋自交技术:对自交系农艺性状的选择: 3、种配合力及其测定:(1)配合力的种类: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概念:(2)配合力的测 定:测定时期(早代测定、中代测定、晚代测定):测验种的选择:#测定方法:顶交法、双列杂交 法、轮交法、系×测验系法。 第五节利用作物杂种优势的方法
*杂种优势的概念、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 第二节 杂种优势的表现 一、杂种优势的表现特性 1、杂种优势的普遍性:生长势和营养体、抗逆性和适应性、产量与产量因素、品质性状、生理 生化表现。 2、杂种优势表现的复杂多样性:组合之间的差异、品种间的差异、性状间的差异;杂种优势与 亲本基因型的纯合度、双亲的亲缘关系、生态类型等密切相关;杂种优势与环境条件密切关系。 二、*杂种优势的度量 1、中亲优势或相对优势; 2、超亲优势; 3、超标优势; 4、杂种优势指数。 第三节 杂种优势的遗传假说 一、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假说 1、显性假说; 2、超显性学说; 3、染色体组-胞质基因互作模式。 二、杂种优势遗传机理假说的评价 第四节 杂种品种的选育程序 一、*利用杂种优势必需的基本条件 1、有强优势的杂交组合; 2、异交结实率高; 3、繁殖与制种程序简单易行,种子生产成本低。 二、杂种品种的类型 1、品种间杂交品种; 2、自由授粉品种—自交系间杂交种; 3、自交系间杂交种:单交种、三交种、双交种、综合杂交种; 4、雄性不育杂种品种:(1)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2)细胞核雄性不育杂交种(隐性核雄性 不育杂交种、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杂种品种); 5、自交不亲和系杂种品种; 6、种间和亚种间杂种品种; 7、核质杂种。 三、杂种品种亲本的选配原则: 1、对杂种亲本的基本要求:(1)纯度高、基因型纯合;(2)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3)具有 优良的农艺性状;(4)亲本自身产量高、开花习性符合制种要求。 2、杂种品种亲本的选配原则:配合力高、亲缘关系较远、类型和性状差异较大、性状良好并互 补、亲本自身产量高,花期相近。 四、杂种亲本自交系的选育 1、选育自交系的原始材料:地方品种和推广品种、各类杂交种、综合品种或人工合成的群体; 一环系和二环系的概念; 2、自交系的选育方法:人工套袋自交技术;对自交系农艺性状的选择; 3、*#配合力及其测定:(1)*配合力的种类: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概念;(2)配合力的测 定:测定时期(早代测定、中代测定、晚代测定);测验种的选择;#测定方法:顶交法、双列杂交 法、轮交法、系×测验系法。 第五节 利用作物杂种优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