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 Crop Breeding 课程编号:1623150 课程类别:专业课 适用专业:植保 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农业气象学等 后续课程:无 总学分:2.0学分,其中实验:025学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作物有种学》是以遗传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其它学科知识,研究选 有和繁有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学习《作物育种 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 基本技能,为将来在育种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国营农场、种子管理和农业推广部门及其它 相关行业从事农业种 刮研 推产作打 下坚实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 (①作物不同紧殖方式及传特点 物不同品种类 及有种特点:(2 作物有 种的 目标及其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3)种质资源的类别和特点以及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 利用的基本方法:(4)作物类型及其引种规律:(⑤)各种作物育种方法的遗传学原理及其应 用:(6)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学时分配 序号 章名 讲实 上 习其小 授验机论题它计 绪论 2 2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3 3 第二章种质资源 2 4 第三章有种目标 1 1 5 第四章引种和选择有种 3 3 6 第五章杂交育种 3 8 11 第六章回交育种 2 2 8 第七章杂种优势利用 3 9 第八章雄性不有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 3 10 第九章抗病虫有种 11第十章 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3 绪论 (2学时)
1 作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 Crop Breeding 课程编号:1623150 课程类别:专业课 适用专业:植保 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农业气象学等 后续课程:无 总 学 分:2.0 学分,其中实验:0.25 学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作物育种学》是以遗传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其它学科知识,研究选 育和繁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学习《作物育种 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 基本技能,为将来在育种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国营农场、种子管理和农业推广部门及其它 相关行业从事农业种子科研与推广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1)作物不同繁殖方式及遗传特点、作物不同品种类型及育种特点;(2)作物育种的主要 目标及其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3)种质资源的类别和特点以及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 利用的基本方法;(4)作物类型及其引种规律;(5)各种作物育种方法的遗传学原理及其应 用;(6)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序号 章 名 学 时 分 配 讲 授 实 验 上 机 讨 论 习 题 其 它 小 计 1 绪 论 2 2 2 第一章 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3 3 3 第二章 种质资源 2 2 4 第三章 育种目标 1 1 5 第四章 引种和选择育种 3 3 6 第五章 杂交育种 3 8 11 7 第六章 回交育种 2 2 8 第七章 杂种优势利用 3 3 9 第八章 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 3 3 10 第九章 抗病虫育种 3 3 11 第十章 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3 3 绪 论 (2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作物品种的概念,生物进化的基本因素,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 展中的作用,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任务及其主要内容,常规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 的基本特点,作物育种的成就及其展望: (2)理解选择对生物进化的重要作用,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关系和存在 矛盾。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一、作物品种的概念 幸作物品种的概今 二、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 生物进化的3个基本因素:·自然进化和人工进化的区别与联系 三、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 物有种学的概念、性质: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 二、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三、作物育种学的技术特点 幸常规有种的技术特点 四、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与分子育种的兴起 作物有种学的发展历程:·基因工程有种的显著优点(结合常规有种的特点进行比较 和理解)。 第三节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一、近代育种的成就 近代有种在品种选育、种质资源、有种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 二、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3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其相应的概念,依授粉方式划分的作物类型, 依个体和群体遗传特性划分的品种类型: ( 理解自 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3)掌握不同繁殖方式作物及不同类型品种的遗传特点和育种特点。 2、教学基本内容 2
2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作物品种的概念,生物进化的基本因素,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 展中的作用,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任务及其主要内容,常规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 的基本特点,作物育种的成就及其展望; (2)理解选择对生物进化的重要作用,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关系和存在 矛盾。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一、作物品种的概念 ﹡作物品种的概念。 二、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 ﹡生物进化的 3 个基本因素;﹡自然进化和人工进化的区别与联系。 三、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 ﹡作物育种学的概念、性质;﹡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 二、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三、作物育种学的技术特点 ﹡常规育种的技术特点。 四、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与分子育种的兴起 作物育种学的发展历程;﹡基因工程育种的显著优点(﹟结合常规育种的特点进行比较 和理解)。 第三节 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一、近代育种的成就 近代育种在品种选育、种质资源、育种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 二、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 第一章 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3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其相应的概念,依授粉方式划分的作物类型, 依个体和群体遗传特性划分的品种类型; (2)理解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3)掌握不同繁殖方式作物及不同类型品种的遗传特点和育种特点。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作物的繁殖方式 一、有性繁殖 *有性繁殖的概念:*依授粉方式划分作物类型:天然异交率测定。 二、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营养(体)繁殖、无性系(或营养系)、无融合生殖的概念。 第二节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一、自交的遗传效应 *自交的遗传效应 二、自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的基因型 ·兼自花授粉作物个体和群体的遗传特点:#常异花授粉作物个体和群体的遗传特点。 三、异交的遗传效应 异交的遗传效应 四、异花授粉作物的基因型 ·#异花授粉作物个体和群体的遗传特点。 第三节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 一、作物的品种类型 农作物品种的3个基本特性(DS):依据个体和群体的遗传特性划分品种类型: ·不同类型品种的概念 二、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 *#自交系品种、杂种品种、群体品种(纯合异质、杂合异质)和无性系品种的有种特 点。 第二章种质资源 (2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种质资源的概念及其在育种工作中的重要性: (2)理解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在育种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3)掌握种质资源收集、研究、保存的方法,不同类别种质资源的特点及 其育种利用价值。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 幸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资源在有种上的重要性。 第二节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一、瓦维洛夫的起源中心学说 ·#作物起源中心的两个主要特征:*原生起源中心、次生起源中心的概念及其特点: 遗传变异性的同源系列规律:·原生作物、次生作物的概念:瓦维洛夫提出的作物起源中心。 二、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与补充
3 第一节 作物的繁殖方式 一、有性繁殖 ﹡有性繁殖的概念;﹡依授粉方式划分作物类型;天然异交率测定。 二、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营养(体)繁殖、无性系(或营养系)、无融合生殖的概念。 第二节 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一、自交的遗传效应 ﹡自交的遗传效应。 二、自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的基因型 ﹡﹟自花授粉作物个体和群体的遗传特点;﹟常异花授粉作物个体和群体的遗传特点。 三、异交的遗传效应 ﹡异交的遗传效应。 四、异花授粉作物的基因型 ﹡﹟异花授粉作物个体和群体的遗传特点。 第三节 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 一、作物的品种类型 ﹡农作物品种的 3 个基本特性(DUS);﹡﹟依据个体和群体的遗传特性划分品种类型; ﹡不同类型品种的概念。 二、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 ﹡﹟自交系品种、杂种品种、群体品种(纯合异质、杂合异质)和无性系品种的育种特 点。 第二章 种质资源 (2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种质资源的概念及其在育种工作中的重要性; (2)理解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在育种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3)掌握种质资源收集、研究、保存的方法,不同类别种质资源的特点及 其育种利用价值。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 ﹡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 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一、瓦维洛夫的起源中心学说 ﹡﹟作物起源中心的两个主要特征;﹡原生起源中心、次生起源中心的概念及其特点; 遗传变异性的同源系列规律;﹡原生作物、次生作物的概念;瓦维洛夫提出的作物起源中心。 二、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与补充
三、作物起源中心学术在作物育种上的意义 第三节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一、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 ·按育种实用价值分类的种质资源类别、特点及利用价值:按亲缘关系分类的种质资源 类别。 二、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发掘、收集、保存种质资源的紧迫性:收集种质资源的方法:收集材料的整理:·种质 资源的保存方法与原理 三、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种质资源的研究内容:种质资源的鉴定方法:种质资源的创新:基因库(基因银行)的 概念与拓建:核心种质的概念。 第三章育种目标 (1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现代农业对农作物新品种的基本要求 (2)掌握制定育种目标的一般原则。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有种目标的概念:·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 1、高产: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的概念: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 *高产品种的主要特征:◆高产育种的策略。 2、优质:优质的含义:不同作物对品质的要求。 3、稳产:作物品种对抗病虫性、抗逆性、抗倒伏性和活应性的要求: 有期适宜 5、适应机械化需要 第二节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 *制定育种目标的一般原则 第四章引种和选择育种 (3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引种的基本原理,选择育种的概念和原理 (2)理解温度、光照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作物发育特性与引种的关 系: (3)掌握高温短日性作物、低温长日性作物的引种规律,性状鉴定与选择
4 三、作物起源中心学术在作物育种上的意义 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一、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 ﹡按育种实用价值分类的种质资源类别、特点及利用价值;按亲缘关系分类的种质资源 类别。 二、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发掘、收集、保存种质资源的紧迫性;收集种质资源的方法;收集材料的整理;﹡种质 资源的保存方法与原理。 三、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种质资源的研究内容;种质资源的鉴定方法;种质资源的创新;基因库(基因银行)的 概念与拓建;核心种质的概念。 第三章 育种目标 (1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现代农业对农作物新品种的基本要求; (2)掌握制定育种目标的一般原则。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育种目标的概念;﹡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 1、高产: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的概念;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 ﹡高产品种的主要特征;﹡高产育种的策略。 2、优质:优质的含义;不同作物对品质的要求。 3、稳产:作物品种对抗病虫性、抗逆性、抗倒伏性和适应性的要求。 4、生育期适宜 5、适应机械化需要 第二节 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 ﹡制定育种目标的一般原则。 第四章 引种和选择育种 (3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引种的基本原理,选择育种的概念和原理; (2)理解温度、光照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作物发育特性与引种的关 系; (3)掌握高温短日性作物、低温长日性作物的引种规律,性状鉴定与选择
的方法及选择育种的基本程序。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引种 一、引种的意义 *引种的概念:引种的意义。 二、引种的基本原理 1、作物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类型:·生态因素、生态环境、生态地区、生态适应性、生 态类型的概念。 2、作物的发有特性:幸#温度、光照对作物生长、发有的影响:幸#作物的感温性、 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和中间型作物。 3、引种的气候相似性原理:*气候相似论:··不同纬度、海拔因温度、光照的变化 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影响引种成功的因素 *气候因素(包括温度、光照的变化):*品种因素(作物对温度、光照的反应):其它 环境因素(栽培水平、耕作制度、土壤情况)。 四、作物的不同类型引种后的生长变化规律 ,高温短日性作物、 低温长日性作物的引种规律 五、引种的基本步骤 ·引种的基本步强 第二节选择育种 一、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 选择有种的概念:纯系学说:·作物品种自然变异的原因。 二、性状鉴定与选择 ·单株选择和混合选择:·鉴定的基本方法。 三、选择育种的程序 *纯系有种(系统育种)的概念和程序:混合选择有种程序:集团混合选择有种程序: 改良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第五章杂交育种 (11学时,其中实验8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杂交育种的遗传学原理,亲本选配原则、杂交方式、杂种后代的 选择方法,杂交育种各试验圃的工作内容: (2)理解性状的遗传力和世代选择的关系,根据单株和系统(株系)进行 选择的差异: (3)掌握杂交育种的基本程序和关键技术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杂交育种的意义
5 的方法及选择育种的基本程序。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引种 一、引种的意义 ﹡引种的概念;引种的意义。 二、引种的基本原理 1、作物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类型:﹡生态因素、生态环境、生态地区、生态适应性、生 态类型的概念。 2、作物的发育特性:﹡﹟温度、光照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作物的感温性、 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和中间型作物。 3、引种的气候相似性原理:﹡气候相似论;﹡﹟不同纬度、海拔因温度、光照的变化 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影响引种成功的因素 ﹡气候因素(包括温度、光照的变化);﹡品种因素(作物对温度、光照的反应);其它 环境因素(栽培水平、耕作制度、土壤情况)。 四、作物的不同类型引种后的生长变化规律 ﹡﹟高温短日性作物、低温长日性作物的引种规律。 五、引种的基本步骤 ﹡引种的基本步骤 第二节 选择育种 一、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 ﹡选择育种的概念;﹡纯系学说;﹡作物品种自然变异的原因。 二、性状鉴定与选择 ﹡单株选择和混合选择;﹡鉴定的基本方法。 三、选择育种的程序 ﹡纯系育种(系统育种)的概念和程序;混合选择育种程序;集团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改良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第五章 杂交育种 (11 学时,其中实验 8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杂交育种的遗传学原理,亲本选配原则、杂交方式、杂种后代的 选择方法,杂交育种各试验圃的工作内容; (2)理解性状的遗传力和世代选择的关系,根据单株和系统(株系)进行 选择的差异; (3)掌握杂交育种的基本程序和关键技术。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杂交育种的意义
幸杂交有种的意义和遗传学原理:杂交有种的基本环节。 第二节杂交亲本的选配 #杂交有种亲本选配的原则。 第三节杂交技术与杂交方式 一、杂交技术 调节花期:控制授粉:授粉后的管理 二、杂交方 *#单交、复交(三交、双交、四交、聚合杂交)和回交的概念、应用和书写表示方式。 第四节杂种后代的选择 一、系谱法 *系谱法的工作要点、程序及其优缺点, 性状的遗传力和世代选择的关系:幸#根 据单株和系统(株系)进行选择的差异:田间评定为主,室内鉴定为辅的选种原则 二、混合法 混合法的工作要点、程序及其优缺点。 三、衍生系统法 衍生系统法的工作要点、程序及其优缺点。 四、单籽传法 单籽传法的工作要点、程序及其优缺点。 第五节杂交育种程序 ·杂交育种程序(包括原始材料国和亲本周、杂种国、选种同、鉴定间和品种比较试验 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3、实验内容 实验一、作物有性杂交 (3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根据季节选定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一种主要农作物进行杂交。 实验目的与要求:熟悉和掌握主要农作物有性杂交的基本方法。 注意点:保管和使用好杂交用品,防止丢失在田间,用后及时归还。 实验二、作物育种程序参观 (2字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根据季节参观水稻、小麦、玉米等一种主要农作物的有种试验圃。 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参观,了解主要农作物杂交育种的全过程及其各周的工作内容。 注意点:严格道守室外教学的纪律,爱护田间种植的试验材料。 实验三、杂种后代的选择 (3学时) 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
6 ﹡杂交育种的意义和遗传学原理;﹡杂交育种的基本环节。 第二节 杂交亲本的选配 ﹡﹟杂交育种亲本选配的原则。 第三节 杂交技术与杂交方式 一、杂交技术 调节花期;控制授粉;授粉后的管理。 二、杂交方式 ﹡﹟单交、复交(三交、双交、四交、聚合杂交)和回交的概念、应用和书写表示方式。 第四节 杂种后代的选择 一、系谱法 ﹡系谱法的工作要点、程序及其优缺点;﹡﹟性状的遗传力和世代选择的关系;﹡﹟根 据单株和系统(株系)进行选择的差异;田间评定为主,室内鉴定为辅的选种原则。 二、混合法 混合法的工作要点、程序及其优缺点。 三、衍生系统法 衍生系统法的工作要点、程序及其优缺点。 四、单籽传法 单籽传法的工作要点、程序及其优缺点。 第五节 杂交育种程序 ﹡杂交育种程序(包括原始材料圃和亲本圃、杂种圃、选种圃、鉴定圃和品种比较试验、 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3、实验内容 实验一、作物有性杂交 (3 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根据季节选定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一种主要农作物进行杂交。 实验目的与要求:熟悉和掌握主要农作物有性杂交的基本方法。 注意点:保管和使用好杂交用品,防止丢失在田间,用后及时归还。 实验二、作物育种程序参观 (2 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根据季节参观水稻、小麦、玉米等一种主要农作物的育种试验圃。 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参观,了解主要农作物杂交育种的全过程及其各圃的工作内容。 注意点:严格遵守室外教学的纪律,爱护田间种植的试验材料。 实验三、杂种后代的选择 (3 学时) 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
实验内容:重要性状的鉴定及分离世代的单株选择。 实验目的与要求:选定一种主要农作物,利用已学习的遗传学知识,通过田间实际调查,了 解和验证杂种后代分离群体主要质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利用已学习的有种学选择理 通过 田间独立操作,选择聚合了有利数量性状基因、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个体,增强作物育 感性认识,初步掌握杂种后代的选择技术。 注意点:下田时注意爱护有种材料。 第六章回交育种 (2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回交育种的概念、用途、优点及其缺陷: (2)理 解回 交育种的基 本遗传规律 (3)掌握轮回亲本、非轮回亲本选择的基本要求和回交育种的基本方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回交育种的意义及遗传效应 *#回交有种、轮回亲本(受体亲本、非轮回亲本(供体亲本)的概念:#自交及回 交群体的纯合烦率。 第二节回交育种方法 一、亲本的选择 ·轮回亲本的选择:非轮回亲本的选择。 二、回交育种的方法 ·#显性单基因的导入:·幸隐性单基因的导入:·#多个目标性状基因的导入(逐步 改良回交法、聚合回交法):*#数量性状基因的导入。 三、回交的次数 确定回交的次数的一般原则 四、回交所需的植株数 幸兼回交所需的植株数的估算。 第三节回交育种的特点及其应用价值 一、回交育种的优越性 ·回交育种的优点, 二、回交育种的局限性 ·回交育种的局限性。 三、回交育种的用途 *改良品种单个不良性状:*回交转有不有系:*解决远缘杂交杂种不有和分离世代 过长的问题:·打破有利基因与不利菇因的连锁:+选育近等基因系
7 实验内容:重要性状的鉴定及分离世代的单株选择。 实验目的与要求:选定一种主要农作物,利用已学习的遗传学知识,通过田间实际调查,了 解和验证杂种后代分离群体主要质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利用已学习的育种学选择理论,通过 田间独立操作,选择聚合了有利数量性状基因、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个体,增强作物育种的 感性认识,初步掌握杂种后代的选择技术。 注意点:下田时注意爱护育种材料。 第六章 回交育种 (2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回交育种的概念、用途、优点及其缺陷; (2)理解回交育种的基本遗传规律; (3)掌握轮回亲本、非轮回亲本选择的基本要求和回交育种的基本方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回交育种的意义及遗传效应 ﹡﹟回交育种、轮回亲本(受体亲本)、非轮回亲本(供体亲本)的概念;﹟自交及回 交群体的纯合频率。 第二节 回交育种方法 一、亲本的选择 ﹡轮回亲本的选择;﹡非轮回亲本的选择。 二、回交育种的方法 ﹡﹟显性单基因的导入;﹡﹟隐性单基因的导入;﹡﹟多个目标性状基因的导入(逐步 改良回交法、聚合回交法);﹡﹟数量性状基因的导入。 三、回交的次数 ﹡﹟确定回交的次数的一般原则。 四、回交所需的植株数 ﹡﹟回交所需的植株数的估算。 第三节 回交育种的特点及其应用价值 一、回交育种的优越性 ﹡回交育种的优点。 二、回交育种的局限性 ﹡回交育种的局限性。 三、回交育种的用途 ﹡改良品种单个不良性状;﹡回交转育不育系;﹡解决远缘杂交杂种不育和分离世代 过长的问题;﹡打破有利基因与不利基因的连锁;﹡选育近等基因系
第七章杂种优势利用 (3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杂种优势的概念及其表现特点,杂种优势利用的条件,杂种品种 的类型,对杂种亲本的要求,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配合力的概念 2)理解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机理假说 (3)掌握杂种优势的度量方法、自交系的选育方法和配合力的测定方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与现状 ·杂种优势的概念: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 第二节杂种优势的表现 一、杂种优势的表现特性 杂种优势的普遍性:杂种优势表现的复杂多样性:F及其以后世代杂种优势的衰退。 二、杂种优势的度量 ·中亲优势(相对优势或平均优势),·超亲优势,·超标优势(竞争优势),·杂种优 势指数。 第三节杂种优势的遗传假说 一、杂种优势的遗传假说 性假说 #超显性假说。 二、杂种优势遗传假说的评价 #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第四节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条件与方法 一、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条件 ·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条件 二、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 ·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人工去雄、化学杀雄、自交不亲和性、雄性不育性的概念。 三、杂种品种的类型 按昭 又亲亲缘关系远近、亲本类型和杂交方式的杂种品种分类。 第五节自交系杂种品种的选育 一、亲本自交系选育 *对杂种亲本自交系的基本要求:选育自交系的原始材料:*一环系、二环系的概念: 自交系的选育方法。 二、配合力及其测定 ·#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概念:·#自交系配合力测定时期、测验种的选择、配 合力的测定方法。 三、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
8 第七章 杂种优势利用 (3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杂种优势的概念及其表现特点,杂种优势利用的条件,杂种品种 的类型,对杂种亲本的要求,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配合力的概念; (2)理解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机理假说; (3)掌握杂种优势的度量方法、自交系的选育方法和配合力的测定方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与现状 ﹡杂种优势的概念;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 第二节 杂种优势的表现 一、杂种优势的表现特性 杂种优势的普遍性;杂种优势表现的复杂多样性;F2及其以后世代杂种优势的衰退。 二、杂种优势的度量 ﹡中亲优势(相对优势或平均优势),﹡超亲优势,﹡超标优势(竞争优势),﹡杂种优 势指数。 第三节 杂种优势的遗传假说 一、杂种优势的遗传假说 ﹟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 二、杂种优势遗传假说的评价 ﹟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第四节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条件与方法 一、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条件 ﹡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条件 二、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 ﹡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人工去雄、化学杀雄、自交不亲和性、雄性不育性的概念。 三、杂种品种的类型 ﹡按照双亲亲缘关系远近、亲本类型和杂交方式的杂种品种分类。 第五节 自交系杂种品种的选育 一、亲本自交系选育 ﹡对杂种亲本自交系的基本要求;选育自交系的原始材料;﹡—环系、二环系的概念; 自交系的选育方法。 二、配合力及其测定 ﹡﹟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概念;﹡﹟自交系配合力测定时期、测验种的选择、配 合力的测定方法。 三、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
*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 第八章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 (3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雄性不育的类型及其生物学特性,三系及光敏温雄性不育系的概 念: (2)理解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原理和光敏温核雄性不育的育性转换机 理; (3)掌握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保存系)、恢复系及光敏温雄性不育系的选 有方法及相应杂种品种的选配和利用。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雄性不育性的遗传 一、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 质核互作雄性不 有的遗传解释:·三系的概念:·胞质不有基因的多样性、特异性与 质核有性基因的对应性:*孢子体不有和配子体不有:主基因不有和多基因不有。 二、核雄性不育的透传 隐性核雄性不有、显性核雄性不有、环境敏感核雄性不有。 第二节雄性不育的生物学特性 雄性不有的植株形态特征和花药形态特征:·不同败有时期的花粉形态特征:雄性不有 的生理生化特性。 第三节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 一、不育系和保持系选育 胞质雄性不有资源的发掘:·不育系、保持系的选育标准·#不育系、保持系的选 有方法。 二、恢复系的选育 ◆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发掘:·恢复系的选育标准:·恢复系的选育方法(测交筛选、 杂交选育、回交转有):·#单交选有恢复系恢恢、保×恢、不X恢三种杂交方式的优、 缺点 三、杂种品种的选配 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三系杂交种的生产利用。 第四节核雄性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 一、核不育种质的获得及鉴定 获得核不有种质的途径 :核不有种质的遗传特性鉴定 二、光温敏核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的概念:#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的育性转换机理:·年光温敏核不育 系的选有(杂交选有、回交转有):光温敏核不有系的鉴定:*两系杂种品种的选配及利用:
9 ﹡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 第八章 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 (3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雄性不育的类型及其生物学特性,三系及光敏温雄性不育系的概 念; (2)理解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原理和光敏温核雄性不育的育性转换机 理; (3)掌握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保存系)、恢复系及光敏温雄性不育系的选 育方法及相应杂种品种的选配和利用。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雄性不育性的遗传 一、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解释;﹡三系的概念;﹡胞质不育基因的多样性、特异性与 质核育性基因的对应性;﹡孢子体不育和配子体不育;主基因不育和多基因不育。 二、核雄性不育的遗传 隐性核雄性不育、显性核雄性不育、环境敏感核雄性不育。 第二节 雄性不育的生物学特性 雄性不育的植株形态特征和花药形态特征;﹡不同败育时期的花粉形态特征;雄性不育 的生理生化特性。 第三节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 一、不育系和保持系选育 ﹡胞质雄性不育资源的发掘;﹡不育系、保持系的选育标准;﹡﹟不育系、保持系的选 育方法。 二、恢复系的选育 ﹡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发掘;﹡恢复系的选育标准;﹡恢复系的选育方法(测交筛选、 杂交选育、回交转育);﹡﹟单交选育恢复系恢×恢、保×恢、不×恢三种杂交方式的优、 缺点。 三、杂种品种的选配 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三系杂交种的生产利用。 第四节 核雄性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 一、核不育种质的获得及鉴定 获得核不育种质的途径;核不育种质的遗传特性鉴定。 二、光温敏核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的概念;﹟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的育性转换机理;﹡﹟光温敏核不育 系的选育(杂交选育、回交转育);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鉴定;﹡两系杂种品种的选配及利用;
标志性状在光温敏核不有杂种品种选有中的利用。 三、其它核基因不育类型的利用 单隐性基因核不有系的选有和利用:双显性基因核不有系的选有和利用 第九章抗病虫育种 (3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 (2)理解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抗病虫性的遗传、寄主与寄生物之 间的关系及基因对基因学术的内容: (3)掌握作物抗病虫性鉴定及抗病虫品种的选育方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抗病虫育种的意义和特点 一、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作用 ·作物的抗病性、抗虫性的概念,抗病虫有种的意义。 二、抗病虫育种的特点 ·#抗病虫育种的特点:·定向选择和稳定化选择的概念。 第二节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 一、病原菌致病性及其变异 (专化性致病性 侵袭力(非专化性致病性)的概念:生理小种(毒性小种)的 概念、鉴定与鉴别寄主:致病性的遗传:致病性的变异。 二、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 ·按抗病虫性的程度分类:·按寄主 一病原菌(害虫)的专化性有无分类:·垂直抗 病性、水平抗病性的概含。 三、抗病虫性的机制 抗病性的机制:抗虫性的机制。 第三节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 一、抗病虫性的遗传 #主效基因遗传:#微效基因遗传:#细胞质遗传 二、基因对基因学说 #括因对基因字学说。 三、抗病虫性的鉴定 抗病性、抗虫性的田间鉴定:抗病性、抗虫性的室内鉴定。 第四节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及利用 一、抗源的收集和创新 抗源的收集:抗源的创新:优良抗源的标准。 二、选育抗病虫品种的方法 公
10 标志性状在光温敏核不育杂种品种选育中的利用。 三、其它核基因不育类型的利用 单隐性基因核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双显性基因核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 第九章 抗病虫育种 (3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 (2)理解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抗病虫性的遗传、寄主与寄生物之 间的关系及基因对基因学术的内容; (3)掌握作物抗病虫性鉴定及抗病虫品种的选育方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抗病虫育种的意义和特点 一、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作用 ﹡作物的抗病性、抗虫性的概念,抗病虫育种的意义。 二、抗病虫育种的特点 ﹡﹟抗病虫育种的特点;﹡定向选择和稳定化选择的概念。 第二节 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 一、病原菌致病性及其变异 毒性(专化性致病性)、侵袭力(非专化性致病性)的概念;生理小种(毒性小种)的 概念、鉴定与鉴别寄主;致病性的遗传;致病性的变异。 二、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 ﹡按抗病虫性的程度分类;﹡按寄主——病原菌(害虫)的专化性有无分类;﹡垂直抗 病性、水平抗病性的概念。 三、抗病虫性的机制 抗病性的机制;抗虫性的机制。 第三节 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 一、抗病虫性的遗传 ﹟主效基因遗传;﹟微效基因遗传;﹟细胞质遗传。 二、基因对基因学说 ﹡﹟基因对基因学说。 三、抗病虫性的鉴定 抗病性、抗虫性的田间鉴定;抗病性、抗虫性的室内鉴定。 第四节 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及利用 一、抗源的收集和创新 抗源的收集;抗源的创新;优良抗源的标准。 二、选育抗病虫品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