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蚊治忠想名者远实》 数字大纲 张春林编著 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编印 2015年
《中国政治思想名著选读》 教学大纲 张春林 编著 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编印 2015 年
目录 课程说明… 3 第一音 《论语》选读 6 第二章《孟子》选读 9 第三章《荀子》选读 ..11 第四章《墨子》选读 .14 第五章《老子》选读 +*4…+4t……t4 .16 第六章《庄子》选读 19 第七章《韩非子》选读 .22 第八章《商君书》选读… …24 第九章《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选读…26 第十章《原道》、《原性》选读… ….30 第十一章《天说》、《天对》、《封建论》选读32 第十二章《正蒙》选读… .34 第十三章《传习录》选读… ..37 第十四章《明夷待访录》选读…40
目 录 课程说明................................................................................................. 3 第一章 《论语》选读........................................................................6 第二章 《孟子》选读............................................................................9 第三章 《荀子》选读..........................................................................11 第四章 《墨子》选读..........................................................................14 第五章 《老子》选读..........................................................................16 第六章 《庄子》选读..........................................................................19 第七章 《韩非子》选读...................................................................... 22 第八章 《商君书》选读...................................................................... 24 第九章 《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选读.......................................26 第十章 《原道》、《原性》选读.......................................................... 30 第十一章 《天说》、《天对》、《封建论》选读................................... 32 第十二章 《正蒙》选读...................................................................... 34 第十三章 《传习录》选读.................................................................. 37 第十四章 《明夷待访录》选读.......................................................... 40
课程说明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政治思想名著选读 课程英文名称:Selective Reading in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Works 课程号:405010662 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 开课学期:春季 总学时:36学时(课堂授课学时:36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 学分:2 先修课程:《中国政治思想史》 面向对象:政治学专业学生 开课院/部(室/所):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政治学专业的选修课程,本课程是面向政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 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阅读原典文献,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内容有 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把握。2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 文献的能力。3扎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理论分析能力。 开设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原典文献的阅读,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家的 思想观点有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够完整把握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演变 的脉络线索,通过阅读文言文献,进一步扎实专业基础知识,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和理论分析评判能力,为系统学习中国政治思想相关课程打下扎实专业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本课程属于理论学科,以理论教学研讨为主。考虑到学分和课时的要求,这 门课的教学内容只能是少而精的,该课程只精选了各个历史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原 典文献中的名篇来讲,而且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所选 内容还考虑到要尽可能地和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相配合。该课程的内容主 要包括各不同历史时段主要思想流派、主要思想家的经典文献。大致包括以下几 部分:先秦部分(《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 子》《商君书》):两汉部分(《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盐铁论》);隋 唐部分(《天说》《天对》《封建论》《原道》《原性》),宋明部分(《正蒙》 《朱子语类》《传习录》《水心文集》《明夷待访录》): 三、课程进度表 周次 课程内容 学 备注
课程说明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政治思想名著选读 课程英文名称: Selective Reading in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Works 课程号:405010662 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 开课学期:春季 总学时:36 学时(课堂授课学时:36 学时;实验学时:0 学时) 学分:2 先修课程:《中国政治思想史》 面向对象:政治学专业学生 开课院/部(室/所):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政治学专业的选修课程,本课程是面向政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 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阅读原典文献,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内容有 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把握。2.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 文献的能力。3.扎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理论分析能力。 开设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原典文献的阅读,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家的 思想观点有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够完整把握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演变 的脉络线索,通过阅读文言文献,进一步扎实专业基础知识,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和理论分析评判能力,为系统学习中国政治思想相关课程打下扎实专业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本课程属于理论学科,以理论教学研讨为主。考虑到学分和课时的要求,这 门课的教学内容只能是少而精的,该课程只精选了各个历史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原 典文献中的名篇来讲,而且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所选 内容还考虑到要尽可能地和“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相配合。该课程的内容主 要包括各不同历史时段主要思想流派、主要思想家的经典文献。大致包括以下几 部分:先秦部分(《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 子》《商君书》);两汉部分(《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盐铁论》);隋 唐部分(《天说》《天对》《封建论》《原道》《原性》),宋明部分(《正蒙》 《朱子语类》《传习录》《水心文集》《明夷待访录》)。 三、课程进度表 周次 课 程 内 容 学 备 注
时 1. 《论语》、《孟子》节选 2. 《荀子》节选 3 3. 《老子》、《庄子》节选 3 4.《韩非子》、《商君书》节选 先秦诸子思想比较分析讨论 6 《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节选 7. 《天说》、《天对》、《封建论》节选 3 8. 《原道》、《原性》节选 9. 《正蒙》节选 3 10. 《传习录》节选 3 11.《明夷待访录》节选 3 12. 宋明儒学与原始儒学的比较分析 13. 14. 15. 16. 四、说明 1、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关系 先修课程:《中国政治思想史》 后续课程:《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当代中国政治思湖》 2、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本课程以阅读先秦诸子原典文献为主,结合《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 内容,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加强阅读理解深度。 难点:首先,是学生的文言文基础,阅读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典籍,需要学生 具有良好扎实的文言文基础。其次,是学生要有坚持阅读和反复阅读的习惯,做 到真正读下来和读明白,真正了解大义和理清思路。 3、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以学生阅读,教师课堂教授和讨论为主。 教学手段:传统讲授和ppt多媒体展示相结合 4、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时 1. 《论语》、《孟子》节选 3 2. 《荀子》节选 3 3. 《老子》、《庄子》节选 3 4. 《韩非子》、《商君书》节选 3 5. 先秦诸子思想比较分析讨论 3 6. 《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节选 3 7. 《天说》、《天对》、《封建论》节选 3 8. 《原道》、《原性》节选 3 9. 《正蒙》节选 3 10. 《传习录》节选 3 11. 《明夷待访录》节选 3 12. 宋明儒学与原始儒学的比较分析 3 13. 14. 15. 16. 四、说明 1、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关系 先修课程:《中国政治思想史》 后续课程:《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当代中国政治思潮》 2、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本课程以阅读先秦诸子原典文献为主,结合《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 内容,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加强阅读理解深度。 难点:首先,是学生的文言文基础,阅读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典籍,需要学生 具有良好扎实的文言文基础。其次,是学生要有坚持阅读和反复阅读的习惯,做 到真正读下来和读明白,真正了解大义和理清思路。 3、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以学生阅读,教师课堂教授和讨论为主。 教学手段:传统讲授和 ppt 多媒体展示相结合 4、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课程考核方法:考查 考核要求: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占30%,期末撰写读书报告和 学术论文占70%。 5、作业要求: 每次内容讲授之前布置阅读内容和撰写读书报告 6、教材选用或自主编写的原则 结合本课程特点,自主打印和借阅相关阅读书。 五、教材选用及推荐参考书 没有固定教材,随阅读要求,借阅相关书目 执笔:张春林审稿:XXX审定:XXXX学院/教学部教学指导委员会 制(修)订时间:××××年××月×X日
课程考核方法:考查 考核要求: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占 30%,期末撰写读书报告和 学术论文占 70%。 5、作业要求: 每次内容讲授之前布置阅读内容和撰写读书报告 6、教材选用或自主编写的原则 结合本课程特点,自主打印和借阅相关阅读书。 五、教材选用及推荐参考书 没有固定教材,随阅读要求,借阅相关书目 执笔:张春林 审稿:××× 审定:××××学院/教学部教学指导委员会 制(修)订时间:××××年××月××日
第一章《论语》选读 课程教学目标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通过对《论语》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儒家思想 的一些基本理念,把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理论特征,特别是孔子提出的“仁”与“礼” 的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一直影响了以后的儒家思想的发展。 课程教学内容 一、导读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有家,对中国思想 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 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 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 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 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 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现代以来,钱穆先生的 《论语新解》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也较有影响。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 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 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 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二)主要思想内容介绍 《论语》通过对孔子言行的记载,来阐发其以“仁”、“礼”为核心的思想 在《论语》中,“仁”字共出现了一百零五次,而论述“仁”的地方则有五十八 处之多。那么,“仁”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仁者爱人”,这种爱是
第一章 《论语》选读 课程教学目标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通过对《论语》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儒家思想 的一些基本理念,把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理论特征,特别是孔子提出的“仁”与“礼” 的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一直影响了以后的儒家思想的发展。 课程教学内容 一、导读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 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 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 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 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 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 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现代以来,钱穆先生的 《论语新解》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也较有影响。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 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 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 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二)主要思想内容介绍 《论语》通过对孔子言行的记载,来阐发其以“仁”、“礼”为核心的思想。 在《论语》中,“仁”字共出现了一百零五次,而论述“仁”的地方则有五十八 处之多。那么,“仁”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仁者爱人”,这种爱是
一种基于道德情感的互相体谅互相尊重,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 近取譬”(《雍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前者是尽己 之心以待人的忠道,后者是推己之心以及人的恕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里仁》)“仁”的根基则是“孝弟”,“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 本与?”(《学而》)在孔子看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亲情是仁义礼智信等 道德规范的发源地。 “仁“是孔子思想的精神内核,在具体的为人处事上,则表现为恭、宽、信、 敏、智、勇、忠、恕、孝、悌等诸多内容。孝悌是仁的基本内容,把仁用于人与 人的关系就是爱人,爱人的具体办法是忠恕,爱人的原则贯彻到政治上或落实在 政策上,表现为先德而后刑和富民足君两大政策。作为统治者如果“为政以德”, 则会“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他说:“道之以政,齐之 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对待百姓, 如果只用权力和刑罚,百姓可能不犯罪了,但不会有廉耻之心:但如果用仁义来 教导他们,用礼制来约束他们,他们就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归服于统治 者。孔子还提倡“养民”、“富(民)”、“教(民)”(《子路》),主张“因 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 “礼”是另一重要范畴,“礼”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和准则。在 《论语》中,“礼”字出现了七十四次,讲到“礼”的地方有四十九处。孔子公 开维护礼制,这是他思想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他批评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 对西周初期的礼制推崇备至。孔子以”六艺”治世和教育学生,而“礼”则为六艺之 道。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以礼治国”,以礼作为言行规范,以礼作为社会整合 的准则,正名为礼治之始。复礼是仁的终点和客观标准,是基本政治目的。复礼 的关键是“克己”。 孔子思想的另一主要方面便是他的“中庸”思想,他说:“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最高的德性, 人们很久已经不具备了。孔子认为维护和巩固“道”的最好办法就是采用“中庸” 的方法,所谓“允执厥中”(《尧日》)。在谈到有人向他请教,他采取的方法 时说:“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所以,他反对“攻乎异端”(《为 政》),反对“过”和“不及”。正唯此,孟子称赞他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
一种基于道德情感的互相体谅互相尊重,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 近取譬”(《雍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前者是尽己 之心以待人的忠道,后者是推己之心以及人的恕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里仁》)“仁”的根基则是“孝弟”,“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 本与?”(《学而》)在孔子看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亲情是仁义礼智信等 道德规范的发源地。 "仁"是孔子思想的精神内核,在具体的为人处事上,则表现为恭、宽、信、 敏、智、勇、忠、恕、孝、悌等诸多内容。孝悌是仁的基本内容,把仁用于人与 人的关系就是爱人,爱人的具体办法是忠恕,爱人的原则贯彻到政治上或落实在 政策上,表现为先德而后刑和富民足君两大政策。作为统治者如果“为政以德”, 则会“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他说:“道之以政,齐之 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对待百姓, 如果只用权力和刑罚,百姓可能不犯罪了,但不会有廉耻之心;但如果用仁义来 教导他们,用礼制来约束他们,他们就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归服于统治 者。孔子还提倡“养民”、“富(民)”、“教(民)”(《子路》),主张“因 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 “礼”是另一重要范畴,“礼”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和准则。在 《论语》中,“礼”字出现了七十四次,讲到“礼”的地方有四十九处。孔子公 开维护礼制,这是他思想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他批评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 对西周初期的礼制推崇备至。孔子以"六艺"治世和教育学生,而"礼"则为六艺之 道。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以礼治国”,以礼作为言行规范,以礼作为社会整合 的准则,正名为礼治之始。复礼是仁的终点和客观标准,是基本政治目的。复礼 的关键是“克己”。 孔子思想的另一主要方面便是他的“中庸”思想,他说:“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最高的德性, 人们很久已经不具备了。孔子认为维护和巩固“道”的最好办法就是采用“中庸” 的方法,所谓“允执厥中”(《尧曰》)。在谈到有人向他请教,他采取的方法 时说:“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所以,他反对“攻乎异端”(《为 政》),反对“过”和“不及”。正唯此,孟子称赞他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
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的“圣之时者也”(《孟 子万章》下)。 二、《论语》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三、课堂讨论 作业 1.孔子的“仁”与“礼”的关系是怎样的? 2.儒家思想的理论特征是什么? 参考阅读书目 1.《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2.《论语正义》,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3.《论语新解》,钱穆著,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4.《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的“圣之时者也”(《孟 子·万章》下)。 二、《论语》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三、课堂讨论 作业 1.孔子的“仁”与“礼”的关系是怎样的? 2.儒家思想的理论特征是什么? 参考阅读书目 1.《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版。 2.《论语正义》,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版。 3.《论语新解》,钱穆著,北京:三联书店2002 年版。 4.《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版
第二章《孟子》选读 课程教学目标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学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 “仁政”、“王道”的主张,通过对《孟子》的研读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孟子 的性善论思想,以及“仁政”、“王道”思想的主要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 一、导读 (一)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 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 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 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 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 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 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 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历代为《孟子》作注释比较重要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 子集注》。清代的焦循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义》一书,是集大成 的著作 (二)主要思想内容介绍 《孟子》认为人之有“四心”,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赋本性, 即“不忍人之心”、“侧隐之心”,除此之外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第二章 《孟子》选读 课程教学目标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学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 “仁政”、“王道”的主张,通过对《孟子》的研读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孟子 的性善论思想,以及 “仁政”、“王道”思想的主要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 一、导读 (一)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 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 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 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 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 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 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 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历代为《孟子》作注释比较重要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 子集注》。清代的焦循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义》一书,是集大成 的著作。 (二)主要思想内容介绍 《孟子》认为人之有“四心”,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赋本性, 即“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除此之外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羞恶之心”。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品质的就是从这四种天赋的 “心“发端的。 他坚持人性善,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 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孟轲发展 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 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 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 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 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二、《孟子》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尽心上》、《尽心下》、《公孙丑上》、《公孙丑下》、《告子上》、《告子下》、《梁 惠王上》、《梁惠王下》、《离娄上》、《离娄下》 三、课堂讨论 作业 1.孟子“性善论”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3.孟子“王道”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阅读书目 1.《孟子正义》,焦循撰,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2.《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六),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版。 3.《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4.《孟子译注》,杨伯峻注译,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羞恶之心”。孟子认为 “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品质的就是从这四种天赋的 “心“发端的。 他坚持人性善,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 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 孟轲发展 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 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 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 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 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二、《孟子》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尽心上》、《尽心下》、《公孙丑上》、《公孙丑下》、《告子上》、《告子下》、《梁 惠王上》、《梁惠王下》、《离娄上》、《离娄下》 三、课堂讨论 作业 1.孟子“性善论”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3.孟子“王道”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阅读书目 1.《孟子正义》,焦循撰,北京:中华书局1998 年版。 2.《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六),合肥:黄山书社1995 年版。 3.《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版。 4.《孟子译注》,杨伯峻注译,北京:中华书局2003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