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与中国政治发展》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现代化与中国政治发展 课程英文名称:Moderiz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 课程号:405010262 课程属性:政治学类选修课 开课学期:春 总学时:36学时(课堂授课学时:36学时;实验学时:无) 举公,) 面向对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开课院/部(室 所):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学部政治学研究所/教研室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的通识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现代化及其进程的性质和特点:2、了解现代化作为一种社会 形态和文明模式与中国文明的关系:3、了解国内外围绕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主要争 论:4、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难点。 开设本课积 目的是使学生在初步掌握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 对现代化、现代社会、中国现代化进程,以及围饶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产生的相关争论有初 步之了解,通过相关知识的讲授,激发学生对现代化、特别是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兴趣,提高 其理论思辨能力,培养其关注重大理论问题、特别是关系中国社会未来走向的重大理论问题 的习惯与情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一)理论教学:36学时 知识单元1:现代化及其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 参考学时:10 学习内容 一、现代社会的一般性特征 1、经济特征 2、社会特征 3。政治特征 4、文化 二、现代社会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形态
1 《现代化与中国政治发展》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现代化与中国政治发展 课程英文名称: Moderniz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 课程号:405010262 课程属性:政治学类选修课 开课学期:春 总学时:36 学时(课堂授课学时:36 学时;实验学时:无) 学分:2 面向对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开课院/部(室/所):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学部 政治学研究所/教研室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的通识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现代化及其进程的性质和特点;2、了解现代化作为一种社会 形态和文明模式与中国文明的关系;3、了解国内外围绕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主要争 论;4、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难点。 开设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初步掌握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 对现代化、现代社会、中国现代化进程,以及围绕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产生的相关争论有初 步之了解,通过相关知识的讲授,激发学生对现代化、特别是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兴趣,提高 其理论思辨能力,培养其关注重大理论问题、特别是关系中国社会未来走向的重大理论问题 的习惯与情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一) 理论教学:36 学时 知识单元 1:现代化及其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 参考学时:10 学习内容 一、现代社会的一般性特征 1、经济特征 2、社会特征 3、政治特征 4、文化特征 二、现代社会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形态
1、理解“系统”的含义 现代让会是一个冬个方面相互联系的系 现代社会各个方面有着同质性 同质性:行为模式及其核心价值取向 2、理解“独特 现代文明作为一种文明形态不同于以往任何传统文明 现代文明由英国文明孕有发展而来,逐渐护展而具有的世界性 对非西方国家而言,尽管形式上可能有所不同, 但实质却不能不同 三、 中国传统的独特性 里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前提 1、如何理解中国文明的“独特性 2、“独特性”:现代化不是中国文明演进的合乎逻辑的结果 中国文明有着自身的演进逻辑 现代化在中国的启动是西方文明压力的结黑 现代化对中国文明而言具有更明显的革命性 文明模式的革命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实质 四、传统文明转换为现代文明必须完成的主要工作 1、社会组织之重建 现代性要素的孕有当社会的碎片化 克服危机与组织重建 相互矛盾的组织再造目标 2、民主政治之建立 政治民主产生之的必然性 民主政治的内在罗辑 民主制度的主要特征 3、 法制秩序的建立 传统治理模式与法治治理模式 公平与效率:法治秩序的目标模式 4、法理型权威的建立 传韩杖威合法性的来源 法理型权威 五、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难题 1、权威一元下的三大政治传统 集权模式: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权力支配社会 政一休化 2、三大政治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根本冲突 有现代性经济要素却难生长为现代经济模式 有社会自由空间却难以生长出市民社会 意识衫态优先与政治改革的极限 整合危机的克服与现代要素的培育 4、危机克服的途径选择 2
2 1、理解“系统”的含义 现代社会是一个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的系统 现代社会各个方面有着同质性 同质性:行为模式及其核心价值取向 2、理解“独特” 现代文明作为一种文明形态不同于以往任何传统文明 现代文明由英国文明孕育发展而来,逐渐扩展而具有的世界性 对非西方国家而言,尽管形式上可能有所不同,但实质却不能不同 三、中国传统的独特性:理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前提 1、如何理解中国文明的“独特性” 2、“独特性”:现代化不是中国文明演进的合乎逻辑的结果 中国文明有着自身的演进逻辑 现代化在中国的启动是西方文明压力的结果 现代化对中国文明而言具有更明显的革命性 文明模式的革命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实质 四、传统文明转换为现代文明必须完成的主要工作 1、社会组织之重建 现代性要素的孕育与社会的碎片化 克服危机与组织重建 相互矛盾的组织再造目标 2、民主政治之建立 政治民主产生之的必然性 民主政治的内在逻辑 民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法制秩序的建立 传统治理模式与法治治理模式 公平与效率:法治秩序的目标模式 4、法理型权威的建立 传统权威合法性的来源 法理型权威 五、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难题 1、权威一元下的三大政治传统 集权模式: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权力支配社会 政教一体化 2、三大政治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根本冲突 有现代性经济要素却难生长为现代经济模式 有社会自由空间却难以生长出市民社会 意识形态优先与政治改革的极限 3、整合危机的克服与现代要素的培育 4、危机克服的途径选择
知识单元2:现代化:几个理论问题的讨论 参考学时:8 “现代化”:概念和指标体系的合理性问题 1、“两分法1 与概念合理性 分类概念与两分法 “现代“与“传统” 2、现代化的开放性与“指标参照系利 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选择欧美蓝本的合理性 二、现代化:选择中的价值问题 1、欧洲中心论及其批判 现代化并程与殖民主义:马思的经典坝占 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以汤因比为例 2、文化价值的相对主 作为事实认识的文化价值相对主义 作为价值认识的文化价值相对主义 3、社会选择中的唯美主义 没有最好的,我们还要不要 价值唯美主义与价值相 主义 三、现代化:普世模式的有与无 1、非西方化:20世纪三种现代化模式的实践 苏联东欧模式及其破产 的提代以的 2 国情论 真理与谬误的交错 作为工具理性的国情论 作为现代化目标模式的国情论 3、现代化不等于西化:隐蔽在常识中的荒诞 从白马非马起 普遍性与特殊性 荒诞逻辑背后的政治意图 四、现代化:自发或人为的社会形态 1、哈耶克命题:意义与局限 2、自发与人为:社会变化中的自然演进与理性建构 哈耶克命题下中国自由主义的幼稚转向 4、文化保守主义与政治保守主义 五、拉美经验与依附理论 1、依附理论的特点 2、殖民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 知识单元3:学界对现代化以及中国现代化路径的认识 参考学时:8 一、19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对现代化认识 3
3 知识单元 2:现代化:几个理论问题的讨论 参考学时:8 一、“现代化”:概念和指标体系的合理性问题 1、“两分法”与概念合理性 分类概念与两分法 “现代“与“传统” 2、现代化的开放性与“指标参照系” 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选择欧美蓝本的合理性 二、现代化:选择中的价值问题 1、欧洲中心论及其批判 现代化进程与殖民主义:马恩的经典观点 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以汤因比为例 2、文化价值的相对主义 作为事实认识的文化价值相对主义 作为价值认识的文化价值相对主义 3、社会选择中的唯美主义 没有最好的,我们还要不要 价值唯美主义与价值相对主义 三、现代化:普世模式的有与无 1、非西方化:20 世纪三种现代化模式的实践 苏联东欧模式及其破产 意大利、德国的法西斯模式及其破产 所谓第三条道路:印度及其 1990 年代以来的改革 2、国情论:真理与谬误的交错 作为工具理性的国情论 作为现代化目标模式的国情论 3、现代化不等于西化:隐蔽在常识中的荒诞 从白马非马说起 普遍性与特殊性 荒诞逻辑背后的政治意图 四、现代化:自发或人为的社会形态 1、哈耶克命题:意义与局限 2、自发与人为:社会变化中的自然演进与理性建构 3、哈耶克命题下中国自由主义的幼稚转向 4、文化保守主义与政治保守主义 五、拉美经验与依附理论 1、依附理论的特点 2、殖民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 知识单元 3:学界对现代化以及中国现代化路径的认识 参考学时:8 一、19 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对现代化认识
1、对现代化认识上的几个特点 启动和推进现代化的根杰动力是对物质累面的追 现代化是实现强国梦的 从未完全接受现代化的主要价值信念和制度安排 对现代化内涵的个人主义、市场经济、法治核心价值等接受极其缓慢 2、20世纪中国社会对现代化目标模式的认识 全盘西化 以西方现代社会为蓝本,杂糅中国传统 以西方国某些批判现代化而产生的社会理想作为目标模式 杂糅各种西方社会理论 3、路径选择 数良与革命的轮回 士地。农村与农民问颗 新权成主义 80年代对中国现代化路径 一种战略思考 1、新权威主义:问题意识与产生背景 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 意识形态的消解与整合危机 法侯经济当中央权的流失 2、 新权威主义的主要理论诉 新权威主义的兴起与代表性人物 新权威主义的概念 历史哲学:新权威主义的理论特点 善病规律与过湾性权成:新权成主义历史哲学的两种里解 新成 市场经这 民主政治的三步走 3、 新权威主义的理论的局限与价 粗糙的理论 敏锐的问题意识 较强的实践意义 市场经济意义的发现 个充满悖论的选择 1、市民社会思潮:问题意识与产生背景 新权威主义预言成藏 保守主义的全面兴起 《社会科学季刊》与市民社会讨论的兴起 2、市民社会理论思潮的兴起与主要观,点 市场经济 市民社 政治民主的路线图 3、市民社会理论思潮的局限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的匮乏:学术精致化下的孱弱与贫困 理论价值:市场、社会、民主三者关系的首次发现 学求价估· 开启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的新视角 四、 从大共同体本位到公民社全 化的 一种路径思考 1、中国传统社会大共同体本位与现代化的关系 个人自由与现代社会 对租佃决定论和乡村和谐论批评
4 1、对现代化认识上的几个特点 启动和推进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对物质界面的追求 现代化是实现强国梦的一种手段 从未完全接受现代化的主要价值信念和制度安排 对现代化内涵的个人主义、市场经济、法治核心价值等接受极其缓慢 2、20 世纪中国社会对现代化目标模式的认识 全盘西化 以西方现代社会为蓝本,杂糅中国传统 以西方因某些批判现代化而产生的社会理想作为目标模式 杂糅各种西方社会理论 3、路径选择 改良与革命的轮回 土地、农村与农民问题 二、新权威主义:80 年代对中国现代化路径的一种战略思考 1、新权威主义:问题意识与产生背景 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 意识形态的消解与整合危机 诸侯经济与中央权威的流失 2、新权威主义的主要理论诉求 新权威主义的兴起与代表性人物 新权威主义的概念 历史哲学:新权威主义的理论特点 普遍规律与过渡性权威:新权威主义历史哲学的两种理解 新权威——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三步走 3、新权威主义的理论的局限与价值 粗糙的理论 敏锐的问题意识 较强的实践意义 市场经济意义的发现 三、市民社会,一个充满悖论的选择 1、市民社会思潮:问题意识与产生背景 新权威主义预言成谶 保守主义的全面兴起 《社会科学季刊》与市民社会讨论的兴起 2、市民社会理论思潮的兴起与主要观点 市场经济——市民社会——政治民主的路线图 3、市民社会理论思潮的局限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的匮乏:学术精致化下的孱弱与贫困 理论价值:市场、社会、民主三者关系的首次发现 学术价值:开启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的新视角 四、从大共同体本位到公民社会—现代化的一种路径思考 1、中国传统社会大共同体本位与现代化的关系 个人自由与现代社会 对租佃决定论和乡村和谐论批评
中国传统社会的大共同体本位定位 大共同体本位与权力支配社会 2、 两种现代化富讲摸式的提计 公民 王权联盟对抗小共同 公民联合对抗王权争取个体自由 公民与小共同体联盟对抗大共同体 公民反对小共同体争取自由 3、模式的长处与弱点 重要变量的缺失 屈中玉哈 解构大共同体本位必然带来的整合危机 亡压倒启蒙的现代经验 知识单元4: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的难点与出路 参考学时:8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特征:政教合一与大共同体本位 1、大共同体本位理论的局限 外在之技术条件限制:技术手段之置习 政治法律技术手段的落后 财政能力之不足 官僚制一般性通病 前现代国家控制能力上的疑问 2、政教一体化:对大共同体本位理论的支持 政教一体化: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的高度一体化 政教一体化的结构特点之 政教一体化的结构特点之二 3、 的大共同体本位现象 政治权力支配经 政治权力支配社会领域 政治权力支配宗教文化领城 二、政教合一下大共同体本住社会结构之功能分析 之横延:突破地城 文化 习俗差异 权力之下延:通过乡绅实现对农村的统治 儒生作为载体的意识形态网络将帝国连成整体 2、权威重叠下之危机并发症 技威联体与权威丧失的交互量影哈 治乱两极与中国之周期性大动 3、托古改制与政治革命 政教一体化下政治共同体社会天然具有保守性 托古改制:政教一体化社会的危机应对模式: 托古改制必然命运:大动乱 革命的序言篇 政教一体化对政治的影响 1、 政治整合依赖于意识形态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资源依赖于意识形态 行政、司法统一性依赖于意识形态
5 中国传统社会的大共同体本位定位 大共同体本位与权力支配社会 2、两种现代化演进模式的提出 公民与王权联盟对抗小共同体---公民联合对抗王权争取个体自由 公民与小共同体联盟对抗大共同体-----公民反对小共同体争取自由 3、模式的长处与弱点 重要变量的缺失 历史经验 解构大共同体本位必然带来的整合危机 救亡压倒启蒙的现代经验 知识单元 4: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的难点与出路 参考学时:8 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特征:政教合一与大共同体本位 1、大共同体本位理论的局限 外在之技术条件限制:技术手段之匮乏 政治法律技术手段的落后 财政能力之不足 官僚制一般性通病 前现代国家控制能力上的疑问 2、政教一体化:对大共同体本位理论的支持 政教一体化: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的高度一体化 政教一体化的结构特点之一 政教一体化的结构特点之二 3、政教一体化结构下的大共同体本位现象 政治权力支配经济领域 政治权力支配社会领域 政治权力支配宗教文化领域 二、政教合一下大共同体本位社会结构之功能分析 1、社会整合之双剑合壁 权力之横延:突破地域、文化、习俗差异; 权力之下延:通过乡绅实现对农村的统治 儒生作为载体的意识形态网络将帝国连成整体 2、权威重叠下之危机并发症 权威联体与权威丧失的交互影响 治乱两极与中国之周期性大动乱 3、托古改制与政治革命 政教一体化下政治共同体社会天然具有保守性; 托古改制:政教一体化社会的危机应对模式; 托古改制必然命运:大动乱——革命的序言篇。 三、政教一体化对政治的影响 1、政治整合依赖于意识形态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资源依赖于意识形态 行政、司法统一性依赖于意识形态
政治权力的联结纽带:意识形态 政治运行动力之获得:意识彩态 2、意识形态规则弥散为政治规则 权咸合法性观念的意识形态化 行政与司法目标、原则的意识形态化 任官标准的意识形态化 官员者评制度的意识彩态化 政第评的开本化 政治冲突的意识形态化 3、人治主义与无规则政治 政治的宗教人伦化与形式主义政治 对政治的扭曲认知及其危害 暴力主导之政治:政治无规则(流氓文化) 四 中国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的 本性冲突 、政教一体化下自由之必然缺席 人存在合理性后置 政治权力与宗教权力合体的后果 人权现金之热席 全民目的论对个体权利实现二次剥夺 有限政府观念之缺席 权力制衡观念的缺席 2、理性政治之缺席 依赖意识形态,抑制制度创新与政治技术之进步 意识形态笼罩下的煽情政治 3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几个核心问题及其基础 为政府祛魅与为政治正名 人权观念之建立 有限政府之观念建立 理性(法治)政治之读 五、 中国现代化的成绩与困局 1、现代化与改草开放 意识形态的消解与现代化的重新启动 分权:自由增量扩大与经济增长 现代性要素的增长当整合危机 2、30年来的两种改革走向 分权与市场化 1980年 代的改革思路 集权与克服整合危机:1990年代中期以后的改革走向 3、中国摸式:成特、困境与出路 6
6 政治权力的联结纽带:意识形态 政治运行动力之获得:意识形态 2、意识形态规则弥散为政治规则 权威合法性观念的意识形态化 行政与司法目标、原则的意识形态化 任官标准的意识形态化 官员考评制度的意识形态化 政策评估的意识形态化 政治冲突的意识形态化 3、人治主义与无规则政治 政治的宗教人伦化与形式主义政治 对政治的扭曲认知及其危害 暴力主导之政治:政治无规则(流氓文化) 四、中国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的根本性冲突 1、政教一体化下自由之必然缺席 人存在合理性后置 政治权力与宗教权力合体的后果 人权观念之缺席 全民目的论对个体权利实现二次剥夺 有限政府观念之缺席 权力制衡观念的缺席 2、理性政治之缺席 依赖意识形态,抑制制度创新与政治技术之进步 意识形态笼罩下的煽情政治 3、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几个核心问题及其基础 为政府祛魅与为政治正名 人权观念之建立 有限政府之观念建立 理性(法治)政治之建立 五、中国现代化的成绩与困局 1、现代化与改革开放 意识形态的消解与现代化的重新启动 分权:自由增量扩大与经济增长 现代性要素的增长与整合危机 2、30 年来的两种改革走向 分权与市场化:1980 年代的改革思路 集权与克服整合危机:1990 年代中期以后的改革走向 3、中国模式:成绩、困境与出路
(二)实践教学无 三、课程进度表 周次 课程内容 学 时 备注 1.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与特点 2 中华文明的独特性 2 3 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4. 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5.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难题 2 6. 现代化概念与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现代化讨论中的价值问题 2 现代化讨论中的价值问题 9.现代化讨论中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 10. 现代化是自发的或人为秩序 2 11. 依附理论、中国学界对现代化认识的主要特点 2 12. 新权威主义思潮 2 13. 市民社会理论思潮 14. 大共同体本位与两种现代化模式 2 15. 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16.中国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根本冲突 17.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成绩与困局 18.考试 四、说明 1、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关系 先修课程:政治学原理 后续课程: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制度史、西方政治思想史、比较政治制度等 2、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现代化理论与各国的实践,特别是中国现代化启动以来所产生的种种争论,中国
7 (二) 实践教学 无 三、课程进度表 周次 课 程 内 容 学 时 备 注 1. 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与特点 2 2. 中华文明的独特性 2 3. 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 4. 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 5.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难题 2 6. 现代化概念与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2 7. 现代化讨论中的价值问题 2 8. 现代化讨论中的价值问题 2 9. 现代化讨论中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 2 10. 现代化是自发的或人为秩序 2 11. 依附理论、中国学界对现代化认识的主要特点 2 12. 新权威主义思潮 2 13. 市民社会理论思潮 2 14. 大共同体本位与两种现代化模式 2 15. 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2 16. 中国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根本冲突 2 17. 1980 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成绩与困局 2 18. 考试 2 四、说明 1、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关系 先修课程:政治学原理 后续课程: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制度史、西方政治思想史、比较政治制度等 2、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现代化理论与各国的实践,特别是中国现代化启动以来所产生的种种争论,中国
现代化进程的目的与路径。 难点:课程涉及面很广,需要学生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更为宽广的知识视野和知识储备 3、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以授课为主,兼有课堂讨论和演示等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法论 素质和对世界与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 4、实践教学环境(实验室、设备和软件) 无。 5、课程自主学习和课外实验课时 按照课程进度完成课前教材、参考书内容,以及课后推荐阅读材料的阅读:组织课外读 书活动,鼓励选课学生积极参与。 6、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课程考核方法:考试 7、作业要求 每章结束均布置相应作业, 8、教材选用或自主编写的原则 结合课程内容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教学教材及其他阅读参考资料。 五、教材选用及推荐参考书 (一)选用教材 无
8 现代化进程的目的与路径。 难点:课程涉及面很广,需要学生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更为宽广的知识视野和知识储备。 3、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以授课为主,兼有课堂讨论和演示等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法论 素质和对世界与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 4、实践教学环境(实验室、设备和软件) 无。 5、课程自主学习和课外实验课时 按照课程进度完成课前教材、参考书内容,以及课后推荐阅读材料的阅读;组织课外读 书活动,鼓励选课学生积极参与。 6、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课程考核方法:考试 7、作业要求 每章结束均布置相应作业。 8、教材选用或自主编写的原则 结合课程内容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教学教材及其他阅读参考资料。 五、教材选用及推荐参考书 (一)选用教材 无
(二)推荐参考书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罗荣渠、牛大勇编:《现代化新论续编:东亚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7年版。 3.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4、【以】NS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美】C.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 6、杨阳:《家、国、天下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 执笔:杨阳 审定: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制(修)订时间:2015年1
9 (二)推荐参考书 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2、罗荣渠、牛大勇编:《现代化新论续编:东亚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 社 1997 年版。 3. 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 年版。 4、【以】N.S.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5、【美】C.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年。 6、杨阳:《家、国、天下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 年。 执笔:杨阳 审定: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制(修)订时间:2015 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