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当代国际关系经典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5,文件大小:431.12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当代国际关系经典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当代国际关系经典案例分析》 课程英文名称:Slected Case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anal Relations 课程号:405020472 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 开课学期:春 总学时:36学时(课堂授课学时:36学时) 学分:2 先修课程:国际政治学原理、国际关系史、当代国际关系 面向对象: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专业本科生 开课院/部(室/所):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系 一、课程教学目标: 当代国际关系经典案例(以下简称案例)是为国际政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通过经典案例的回原和分析,帮助同学们对当代国际关系 中一些带有标志性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有全面了解和掌握,以弥补在其他课程学习过程中无 法涉及的内容。第 ,本课程将具体的个案分析与以往学习过的相关理论课程、国际关系史 相互联系和衔接,促进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分析向题和研究问 题的能力。第三,对任何一个案例的分析,都需要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事态发展进程的梳 理,并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在国际法上的意义等多重视角,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术视 野,促进各门学科和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加强跨学科研究的意识。最后,对任何一个案例 的分析和讨论都 建立在对史实和研究成果熟悉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通过布置参考文献 和开展课程讨论等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课堂教学参与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一)理论教学:36学时 知识单元1:导论 参考学时:3学时 学习内容: 主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特色、教学方法与要求、研究方法等。 知识单元2:经典案例之一:世纪审判(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 参考学时:6学时 学习内容: (一)世纪审判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 这场历时6年之久的世界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占 当时世界人口的80%),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 洋。作战区域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1亿人,因战争死亡的 军人和平民超过5500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3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 60%至70%,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4万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大 居杀和日本人对中国南京的屠城大居杀是人 类历史上最惨烈的种族灭绝灾难。为了惩罚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肃清法西斯的余孽

《当代国际关系经典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当代国际关系经典案例分析》 课程英文名称: Slected Case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anal Relations 课程号:405020472 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 开课学期:春 总学时:36 学时(课堂授课学时:36 学时) 学分:2 先修课程:国际政治学原理、国际关系史、当代国际关系 面向对象: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专业本科生 开课院/部(室/所):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系 一、课程教学目标: 当代国际关系经典案例(以下简称案例)是为国际政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通过经典案例的回顾和分析,帮助同学们对当代国际关系 中一些带有标志性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有全面了解和掌握,以弥补在其他课程学习过程中无 法涉及的内容。第二,本课程将具体的个案分析与以往学习过的相关理论课程、国际关系史 相互联系和衔接,促进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和研究问 题的能力。第三,对任何一个案例的分析,都需要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事态发展进程的梳 理,并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在国际法上的意义等多重视角,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术视 野,促进各门学科和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加强跨学科研究的意识。最后,对任何一个案例 的分析和讨论都应建立在对史实和研究成果熟悉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通过布置参考文献 和开展课程讨论等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课堂教学参与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一) 理论教学:36 学时 知识单元 1:导论 参考学时:3 学时 学习内容: 主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特色、教学方法与要求、研究方法等。 知识单元 2:经典案例之一:世纪审判(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 参考学时:6 学时 学习内容: (一)世纪审判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 这场历时6年之久的世界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占 当时世界人口的80%),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 洋。作战区域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1亿人,因战争死亡的 军人和平民超过5500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3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 60%至70%,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4万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和日本人对中国南京的屠城大屠杀是人 类历史上最惨烈的种族灭绝灾难。为了惩罚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肃清法西斯的余孽

通过法庭审判的方式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维护人性和生命的尊严。战争结束后,盟国在纽 伦堡和东京两地组津国际军事法庭,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别、组织和实施者追究个人的战 争责任。 世纪审判的法理基础 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自然法的复兴作为三大支柱, 构成了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的理论基础。 格老秀斯的万国法理论是国际公法学的开之作。对后世影响是大。他认为,国与国 之间的关系不外乎战争与和平两种,战争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之分。战争还必须具备应 当遵守的共同规则。这些对国 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格老秀斯有关国际法所提出的主要 原则包括:(1)守法原则:(2)中立国原则:(3)和平原则:(4)人道主义原则:(5)海洋自由原则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西方具有广泛的影响。在战争问题上,他认为,交战双方损害 敌方的权力不是无限的,隐含者超出军事需要的破坏和屠杀行为应是违法行为,战俘的生命 应受到保护和尊重,而不能任意剥夺。 自然法学派强调法的正义性,即“恶法非法”,而实证法学派正相反,强调只要是经过 法定程序制定实施的法律,就是需要得到遵守的,即“恶法亦法 新康德主义法学的著名 代表人物拉德布鲁赫促进了实证法与自然法的统一与融合,他主张自然法和实证法不是截然 对立的,法律应该是实证的,而其精神却应该是自然法的。这样,传统的自然法和实证法就在 拉德布鲁赫的理论中找到了一条妥协折衷之路,新自然法开始流行。 1899年在海牙召开的和平会议及随之缔结的《国际纷争和平解决公约》(他称《关于和 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实 公约》),第 一次明确对以战争解决国际 端的 “权利” 以限制。 1928年的《非战公约》,是第一个正式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工具的普遍性 国际公约。而在此之前,西方传统国际法和国际实践一向认为主权国家有诉诸战争的绝对权 利。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审判和惩处德日甲级战犯(危害和平罪)的主要法律根据。 (三)世纪审判的国际实践 第 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 苦与伤害 为 避免类似惨剧的再次发生,191g 年1月,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以及日本的外交部长在凡尔赛召开会议期间,任命了一个 委员会负责处理战争发动者的责任和刑罚问题(Commission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Author of War and Enforcement of Penalties) 这是国际社会对以建立国际法庭的方式审判战争罪犯讲行的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学试 国阿 变幻的 响,审判工作并未取得预期效 尽管如此,国际社会将 在国际联盟 内又 了多次尝试 1945年11月至1946年10月,美、苏、英、法四大盟国共同组织对德国纳粹战犯的红 伦堡审判(the Nuremberg Trial)).经过10个月多的审判,法庭最终判决22名被告中的12人绞 刑。 946年1月19日同国发布《军最高统帅部省布成立元东国际军事法庭》的通告 决定在东京设立临时军事法庭,对日本的战争罪行进行审判,这是二战结束以后依照国际公法 成立的第二个战争犯罪市判法庭,也是继纽伦堡审判以后第二个具有完备规范性和程序性的 国际军事法庭,其管辖范围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与日本战争犯罪有关的国际刑事案件,判如 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绞刑。 (四)世纪审判的意义与影响 1、纽伦堡原则的确立。1946年12月1日联合国大会确认并通过了“纽伦堡国际军 法庭宪章及该法庭应适用的国际法原则,即“纽伦堡七原则,确立了国际战争犯罪的认定 种类和责任。纽伦堡审判及东京审判修改传统国际法,认定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必须在法律 上承担责任:明确规定国家及其领导人不仅要对本国及其人民承担义务,而且必须对人类共

通过法庭审判的方式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维护人性和生命的尊严。战争结束后,盟国在纽 伦堡和东京两地组建国际军事法庭,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划、组织和实施者追究个人的战 争责任。 (二)世纪审判的法理基础 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自然法的复兴作为三大支柱, 构成了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的理论基础。 格老秀斯的万国法理论是国际公法学的开山之作,对后世影响最大。他认为,国与国 之间的关系不外乎战争与和平两种,战争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之分。战争还必须具备应 当遵守的共同规则。这些对国际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格老秀斯有关国际法所提出的主要 原则包括:(1)守法原则;(2)中立国原则;(3)和平原则;(4)人道主义原则;(5)海洋自由原则。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西方具有广泛的影响。在战争问题上,他认为,交战双方损害 敌方的权力不是无限的,隐含着超出军事需要的破坏和屠杀行为应是违法行为,战俘的生命 应受到保护和尊重,而不能任意剥夺。 自然法学派强调法的正义性,即“恶法非法”,而实证法学派正相反,强调只要是经过 法定程序制定实施的法律,就是需要得到遵守的,即“恶法亦法”。 新康德主义法学的著名 代表人物拉德布鲁赫促进了实证法与自然法的统一与融合,他主张自然法和实证法不是截然 对立的,法律应该是实证的,而其精神却应该是自然法的。这样,传统的自然法和实证法就在 拉德布鲁赫的理论中找到了一条妥协折衷之路,新自然法开始流行。 1899 年在海牙召开的和平会议及随之缔结的《国际纷争和平解决公约》(也称《关于和 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第一公约》) ,第一次明确对以战争解决国际争端的“权利”加以限制。 1928 年的《非战公约》,是第一个正式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工具的普遍性 国际公约。而在此之前,西方传统国际法和国际实践一向认为主权国家有诉诸战争的绝对权 利。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审判和惩处德日甲级战犯(危害和平罪)的主要法律根据。 (三)世纪审判的国际实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痛苦与伤害。为了避免类似惨剧的再次发生,1919 年 1 月,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以及日本的外交部长在凡尔赛召开会议期间,任命了一个 委员会负责处理战争发动者的责任和刑罚问题(Commission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Author of War and Enforcement of Penalties)。 这是国际社会对以建立国际法庭的方式审判战争罪犯进行的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尝试。 由于受当时国际关系风云变幻的影响,审判工作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尽管如此,国际社会将 战争罪犯绳之于法的努力并未因此停顿,在国际联盟框架内又作了多次尝试。 1945 年 11 月至 1946 年 10 月, 美、苏、英、法四大盟国共同组织对德国纳粹战犯的纽 伦堡审判(the Nuremberg Trial)。经过 10 个月多的审判,法庭最终判决 22 名被告中的 12 人绞 刑。 1946 年 1 月 19 日,同盟国发布《盟军最高统帅部宣布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通告, 决定在东京设立临时军事法庭,对日本的战争罪行进行审判,这是二战结束以后依照国际公法 成立的第二个战争犯罪审判法庭,也是继纽伦堡审判以后第二个具有完备规范性和程序性的 国际军事法庭,其管辖范围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与日本战争犯罪有关的国际刑事案件,判处 东条英机等 7 名甲级战犯绞刑。 (四)世纪审判的意义与影响 1、纽伦堡原则的确立。1946 年 12 月 11 日联合国大会确认并通过了“纽伦堡国际军事 法庭宪章及该法庭应适用的国际法原则”,即“纽伦堡七原则”,确立了国际战争犯罪的认定、 种类和责任。纽伦堡审判及东京审判修改传统国际法,认定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必须在法律 上承担责任;明确规定国家及其领导人不仅要对本国及其人民承担义务,而且必须对人类共

同体及世界和平负有责任:由此,国际安全的归责原则被改变,引导了战后国际安全观的改 2、确立了现代战争伦理。以格老秀斯的正义战争学说为理论框架,以《海牙公约》、《非 战公约》、《国际联盟盟约》、《联合国宪章》为法理依据,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最终实现了 关于战争伦理的法律实践。西方世界大致确认了关于正义战争的规范标准,影响了以联合国 为框架的集体安全体系的构建。 3、促进了战后国际刑法的发展。推动国际法的发展和新原则的确立,通过追究个人的 刑事责任来避免和减少战争的发生,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20世纪90年代起,前南法庭 卢旺达法庭、国际刑事法庭相继实践,国际安全问题纳入国际刑事法律的规范, 4、促进了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一方面,现实主义流派产生。另一方面,战后 盟国着手对德国和日本进行政治改造,实施非军国主义化和民主化,肃清纳粹主义和法西斯军 国主义,消灭垄断集团。在传统的国家惩罚措施以外还对德国实施政权变更,改变日本的改 治体制,从而开创了对犯有国际罪行战败国内政进行干预的先例。 学习目标: 本讲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历史背景的回顾,对这一重大审判过程的介绍和意义的 分析,使同学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以及战后对法西斯集团的处置、战争罪犯的惩处有 更为清晰的了解,特别要明晰细伦堡原则的产牛及其对国际关系的意义。要求洗课同学事先 阅读相关参考文献 了解事件的全貌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作业: 1、伦堡宙判和东京宙判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2、如何客观评价世纪审判? 人类如何才能避免和遏制战争 知识单元3:经典案例之二:柏林危机 参考学时:3学时 欧洲战事结束后,盟军占领了纳粹德国,美、英、法部队从西部,苏军从东部接连进 柏林,分别占据了柏林东西两部分。在德国分裂成两个国家后不久,柏林成为苏联控制下的 东欧和资本主义的西欧之间的分界线,而西柏林则成为一块东德辖区内的飞地。 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6-1949.5)1948年6月24日,苏联占领当局开始封锁柏林与西 占区之间的交通,禁运各种物质, 切断了柏林与西方盟友的联系,美、英、法三国对此作出 了强烈的反应,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 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1-1959.春)1958年11月27日,苏联單方面向英美法二国发 出照会,要求它們六個月内撒出西柏林的駐軍,使西柏林成為自由市,否則,苏联会把西柏 林的过境检查改由东德负责。苏联自知统一無望,故迫使西方承認东德。英美法三因拒绝了 苏联的要求,並且宣称如果苏 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 它们們将不惜诉诸武力,苏联对回 作出强烈抗议,史称第二次柏林危机。 第三次柏林危机(1961.6-8)1961年6月,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在维也纳会谈,在谈判 德国和柏林问题时,双方意见尖锐对立,互不相让。6月4日,赫鲁晓夫向肯尼迪递交了

同体及世界和平负有责任;由此,国际安全的归责原则被改变,引导了战后国际安全观的改 变。 2、确立了现代战争伦理。以格老秀斯的正义战争学说为理论框架,以《海牙公约》、《非 战公约》、《国际联盟盟约》、《联合国宪章》为法理依据,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最终实现了 关于战争伦理的法律实践。西方世界大致确认了关于正义战争的规范标准,影响了以联合国 为框架的集体安全体系的构建。 3、促进了战后国际刑法的发展。推动国际法的发展和新原则的确立,通过追究个人的 刑事责任来避免和减少战争的发生,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20 世纪 90 年代起,前南法庭、 卢旺达法庭、国际刑事法庭相继实践,国际安全问题纳入国际刑事法律的规范。 4、促进了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一方面,现实主义流派产生。另一方面,战后, 盟国着手对德国和日本进行政治改造,实施非军国主义化和民主化,肃清纳粹主义和法西斯军 国主义,消灭垄断集团。在传统的国家惩罚措施以外,还对德国实施政权变更,改变日本的政 治体制,从而开创了对犯有国际罪行战败国内政进行干预的先例。 学习目标: 本讲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历史背景的回顾,对这一重大审判过程的介绍和意义的 分析,使同学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以及战后对法西斯集团的处置、战争罪犯的惩处有 更为清晰的了解,特别要明晰纽伦堡原则的产生及其对国际关系的意义。要求选课同学事先 阅读相关参考文献,了解事件的全貌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作业: 1、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2、如何客观评价世纪审判? 3、世纪审判留给我们的物质和精神遗产是什么? 4、人类如何才能避免和遏制战争? 知识单元 3:经典案例之二:柏林危机 参考学时:3 学时 学习内容: (一)柏林危机案例回放 欧洲战事结束后,盟军占领了纳粹德国,美、英、法部队从西部,苏军从东部接连进驻 柏林,分别占据了柏林东西两部分。在德国分裂成两个国家后不久,柏林成为苏联控制下的 东欧和资本主义的西欧之间的分界线,而西柏林则成为一块东德辖区内的飞地。 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6-1949.5)1948 年 6 月 24 日,苏联占领当局开始封锁柏林与西 占区之间的交通,禁运各种物质,切断了柏林与西方盟友的联系,美、英、法三国对此作出 了强烈的反应,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 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1-1959.春)1958 年 11 月 27 日,苏联單方面向英美法二国发 出照会,要求它們六個月內撤出西柏林的駐軍,使西柏林成為自由市,否則,苏联会把西柏 林的过境检查改由东德负责。苏联自知统一無望,故迫使西方承認东德。英美法三國拒绝了 苏联的要求,並且宣称如果苏联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它們將不惜诉诸武力,苏联对回应 作出强烈抗议,史称第二次柏林危机。 第三次柏林危机((1961.6-8)1961 年 6 月,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在维也纳会谈,在谈判 德国和柏林问题时,双方意见尖锐对立,互不相让。6 月 4 日,赫鲁晓夫向肯尼迪递交了一

份备忘录,要求迅速缔结对德和约,结束西方对西柏林的占领和交通权,使西柏林成为一个 白由域市。6月15日,赫鲁晓夫在就维也纳会谈所作的电视进话中声明了6个月的最后期 限和苏联以武力对武力的决心。7月8日,赫鲁晓夫宣布增加军事预算1/3,同时暂停执行 1960年1月宣布的裁减军队员额120万的计划。苏联的陆咄逼人使得柏林形势在6月4 之后迅速紧张,出现危机。8月13日,长达166公里的柏林墙开始修建,将整个西柏林环 形包围。 二)柏林危机的终结与柏林墙的拆除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柏林危机有所缓和。1971年9月3日,苏.美、英、法四国签 署《西柏林协定》,柏林危机基本结来 1987年6月12日,罗纳德·里根访问西柏林时,在勃兰登堡门的柏林墙前发表演说并 建议推倒这堵墙。 1989年11月9日,新东德政府开始计划放松对东德人民的旅游限制,人民误以为柏林 墙即将开放,导致数以万计的市民走上街头,拆毁用墙。此事件后来被称为“柏林墙倒場 事件。 柏林墙的推倒最终导致德国在1990年10月3日实现了国家统 改变了德国以及 万万德国人的命运,同时也使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政治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两大政治 阵营从此放弃了冷战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显现 (三)对柏林危机事件的解读与分析 1、柏林危机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本质的典型体现 战后美国的全球权战略与苏联关注的周边地区,特别是东欧的地缘政治利益之间的矛 盾日趋激烈。美苏公开 全面的对抗不可避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在现代国际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彻底让位于美国与苏联这两 个侧翼大国。但是美苏冷战在欧洲正式爆发后,依然是以欧洲作为对抗与僵持的主战场。 2、柏林危机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危机加强了美国同欧洲国家的政治军事联系和合作,促进了美国在欧洲的地位和影响, 由于柏林封锁给美国等西方国家带来的危机感,促使它们加快了筹建北约的步伐,1949年 月由12国组建,8月正式成立 苏联封锁柏林,使保持中立的北欧国家感受到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除了瑞典继续 保持中立外,挪威、丹麦和冰岛均加入了北约组织。 3、柏林危机与核战争 年。 美制订“战略空中计划与柏林“的备忘录 (S1P-62) 腐空中痒配所精的全部武库258段导和找美毯线铁击” 求战 著总数为3423核武 的轰炸机)全部投向“东方集团”的1077个军事和城市工业目标”。做好了核战争准备 4、柏林危机与大国关系 法国坚持强硬立场,主张不对苏联进行任何形式的妥协,认为要改变现状的应该是苏联 人。西德希望美英法能够承担责任,坚决不承认东德,不希望看到任何西方对苏联的妥协。 英 一方面向维护西方在西柏林的利益 一方面又不想与苏联兵我相见,对法德的不合作态 度表示不满。 5、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认为只有加强战略地位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解决问题,这种观念推动了赫鲁晓夫在 起西方的品列反应 合赫鲁晓夫造成一种错觉,即只 对美国施加更大的直接压力,美国就会屈服于苏联的要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战争骨险 6、柏林危机与解决国际危机新机制 经过柏林危机的严峻对抗,美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夺依然在进行,但是如何避免对立和

份备忘录,要求迅速缔结对德和约,结束西方对西柏林的占领和交通权,使西柏林成为一个 自由城市。6 月 15 日,赫鲁晓夫在就维也纳会谈所作的电视讲话中声明了 6 个月的最后期 限和苏联以武力对武力的决心。7 月 8 日,赫鲁晓夫宣布增加军事预算 1/3,同时暂停执行 1960 年 1 月宣布的裁减军队员额 120 万的计划。苏联的咄咄逼人使得柏林形势在 6 月 4 日 之后迅速紧张,出现危机。8 月 13 日,长达 166 公里的柏林墙开始修建,将整个西柏林环 形包围。 (二)柏林危机的终结与柏林墙的拆除 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后柏林危机有所缓和。1971 年 9 月 3 日,苏﹑美﹑英﹑法四国签 署《西柏林协定》,柏林危机基本结束。 1987 年 6 月 12 日,罗纳德·里根访问西柏林时,在勃兰登堡门的柏林墙前发表演说并 建议推倒这堵墙。 1989 年 11 月 9 日,新东德政府开始计划放松对东德人民的旅游限制,人民误以为柏林 墙即将开放,导致数以万计的市民走上街头,拆毁围墙。此事件后来被称为“柏林墙倒塌” 事件。 柏林墙的推倒最终导致德国在 1 9 9 0 年 1 0 月 3 日实现了国家统一,改变了德国以及 千千万万德国人的命运,同时也使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政治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两大政治 阵营从此放弃了冷战,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显现。 (三)对柏林危机事件的解读与分析 1、柏林危机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本质的典型体现 战后美国的全球覇权战略与苏联关注的周边地区,特别是东欧的地缘政治利益之间的矛 盾日趋激烈。美苏公开、全面的对抗不可避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在现代国际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彻底让位于美国与苏联这两 个侧翼大国。但是美苏冷战在欧洲正式爆发后,依然是以欧洲作为对抗与僵持的主战场。 2、柏林危机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危机加强了美国同欧洲国家的政治军事联系和合作,促进了美国在欧洲的地位和影响。 由于柏林封锁给美国等西方国家带来的危机感,促使它们加快了筹建北约的步伐,1949 年 4 月由 12 国组建,8 月正式成立。 苏联封锁柏林,使保持中立的北欧国家感受到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除了瑞典继续 保持中立外,挪威、丹麦和冰岛均加入了北约组织。 3、柏林危机与核战争 1961 年 9 月,美制订“战略空中计划与柏林”的备忘录,详细描述了 美军核战争计划 (SIOP-62),要求战略空中指挥部所辖的全部武库(2258 枚导弹和携带著总数为 3423 核武器 的轰炸机)全部投向“东方集团”的 1077 个军事和城市工业目标”。做好了核战争准备。 4、柏林危机与大国关系 法国坚持强硬立场,主张不对苏联进行任何形式的妥协,认为要改变现状的应该是苏联 人。西德希望美英法能够承担责任,坚决不承认东德,不希望看到任何西方对苏联的妥协。 英美一方面向维护西方在西柏林的利益,一方面又不想与苏联兵戎相见,对法德的不合作态 度表示不满。 5、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认为只有加强战略地位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解决问题,这种观念推动了赫鲁晓夫在 古巴部署中程导弹的决定。 1961 年 8 月 13 日,苏联在东柏林修建柏林墙的行动并没有引 起西方的强烈反应,事后美国还主动作出种种建议方案,给赫鲁晓夫造成一种错觉,即只要 对美国施加更大的直接压力,美国就会屈服于苏联的要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战争冒险。 6、柏林危机与解决国际危机新机制 经过柏林危机的严峻对抗,美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夺依然在进行,但是如何避免对立和

斗争演变成亚重的对抗和失控的冷战特点更加明显。 美苏开始谋求在重大问题上达成妥协并实行合作共治,1963年6月美苏两国达成的“热 线“协定。 决定在两国首都之间建立常年畅通的直 联系线路,以便两国最高领导层在紧 情况下及时磋商。为解决围标社会解决国际危机提供了一个控制机制模本。 学习目标 本讲的主要数学目的在于:通过对三次柏林危机历史的回顾,爆发原因及解决过程的分 析,使同学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爆发初期的历史,特别是美国与苏联的对抗历史有更 为清嘶的了解,深刻体会两大阵营的对立冲突的严性。要求选课同学事先阅读相关参考文 献,了解事件的全貌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作业 ,柏林危机对冷战的影 3、柏林危机中大国关系研究 4、柏林危机对德国历史的影响 知识单元4:经典案例之三:古巴导弹危机 参考学时:6学 学习内容: (一)20世纪60年代的古巴 古巴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墨西哥湾入口处,是西印度群岛中最大的岛国,面积约为11 万多平方公里」 1959年1 月 日,卡斯特罗与格瓦拉等人一同起义,建古巴共和国,任第一任总理 1965年卡斯特罗鲁斯组建的七,二六运动组织政名为古巴共产党,卡斯特罗任第一书记。 60年代初,卡斯特罗·鲁斯政府领导古巴人民同美国的侵略、干涉、封锁和颠覆进行了 不屈的斗争。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实行一系列改革,废除一切租让地,把美资企业和私营银 行收归国有。对53,636家私营商业和手工业实行国有化,在农村进行两次土地改革。 在对外政策上,与社会主义国家保持良好关系。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保持着友好 的关系,在1963 1981年 与苏联签署了5项经济协定。1972年古巴参加经济互助委员会 苏古贸易额1977年达44亿美元,约占古巴外贸总额61%,1983年占至67%。向苏联出口 的主要产品是糖和镍。从苏联进口石油、机械、粮食等。 (二)古巴导弹危机案例回放 1959年8月,美国在美洲国家会议上拟通过“监督委员会"“泛美警察部队“,干涉古巴内 政,并支持流亡的兰斯上将从佛罗里 起飞,对古巴进行空袭 1960年4月,“猪湾事件"发生,中情局训练的流亡者在古巴登陆,企图推翻卡政权。 行动失败后,美停止对古巴的一切援助:1961年1月,美国与古巴两国断交。 为了应对美国的挑战,古巴调整对苏政策,两国达成布署导弹的秘密协定,苏古同盟关 系宣告建立。 1962年10月,美国一架U-2型高空侦察机首次拍摄到苏联在古巴部署地对地中程导弹 的照片背尼迪总统立即组成国家安全委员会执委会((ExComm).】 研究如何应对问 最终决定采纳海上封锁方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苏两个核大国在加勒比海的严重对护 公开化。 苏联发表强硬声明,坚决拒绝美国拦截开往古巴的船只,表示将对美国的威胁进行最强

斗争演变成严重的对抗和失控的冷战特点更加明显。 美苏开始谋求在重大问题上达成妥协并实行合作共治,1963 年 6 月美苏两国达成的“热 线”协定。决定在两国首都之间建立常年畅通的直接联系线路,以便两国最高领导层在紧急 情况下及时磋商。为解决国际社会解决国际危机提供了一个控制机制模本。 学习目标: 本讲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三次柏林危机历史的回顾,爆发原因及解决过程的分 析,使同学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爆发初期的历史,特别是美国与苏联的对抗历史有更 为清晰的了解,深刻体会两大阵营的对立冲突的严峻性。要求选课同学事先阅读相关参考文 献,了解事件的全貌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作业: 1、柏林危机的起源及发展 2、柏林危机对冷战的影响 3、柏林危机中大国关系研究 4、柏林危机对德国历史的影响 知识单元 4:经典案例之三:古巴导弹危机 参考学时:6 学时 学习内容: (一)20 世纪 60 年代的古巴 古巴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墨西哥湾入口处,是西印度群岛中最大的岛国,面积约为 11 万多平方公里。 1959 年 1 月 1 日,卡斯特罗与格瓦拉等人一同起义,建古巴共和国,任第一任总理。 1965 年卡斯特罗·鲁斯组建的七·二六运动组织改名为古巴共产党,卡斯特罗任第一书记。 60 年代初,卡斯特罗·鲁斯政府领导古巴人民同美国的侵略、干涉、封锁和颠覆进行了 不屈的斗争。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实行一系列改革,废除一切租让地,把美资企业和私营银 行收归国有。对 53,636 家私营商业和手工业实行国有化,在农村进行两次土地改革。 在对外政策上,与社会主义国家保持良好关系。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保持着友好 的关系,在 1963~1981 年与苏联签署了 5 项经济协定。1972 年古巴参加经济互助委员会, 苏古贸易额 1977 年达 44 亿美元,约占古巴外贸总额 61%,1983 年占至 67%。向苏联出口 的主要产品是糖和镍。从苏联进口石油、机械、粮食等。 (二)古巴导弹危机案例回放 1959 年 8 月,美国在美洲国家会议上拟通过“监督委员会”“泛美警察部队”,干涉古巴内 政,并支持流亡的兰斯上将从佛罗里达起飞,对古巴进行空袭。 1960 年 4 月,“猪湾事件”发生,中情局训练的流亡者在古巴登陆,企图推翻卡政权。 行动失败后,美停止对古巴的一切援助;1961 年 1 月,美国与古巴两国断交。 为了应对美国的挑战,古巴调整对苏政策,两国达成布署导弹的秘密协定,苏古同盟关 系宣告建立。 1962 年 10 月,美国一架 U-2 型高空侦察机首次拍摄到苏联在古巴部署地对地中程导弹 的照片。肯尼迪总统立即组成国家安全委员会执委会(Ex Comm.)、,研究如何应对问题, 最终决定采纳海上封锁方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美苏两个核大国在加勒比海的严重对抗 公开化。 苏联发表强硬声明,坚决拒绝美国拦截开往古巴的船只,表示将对美国的威胁进行最强

烈的回击。在联合国秘书长吴丹的建议下,苏联同意停止向古巴输送军火3星期。在双方剑 拔驽张,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之时,赫鲁晓夫与肯尼油基于对可能引起热核战争的忧虑 做出了最后的抉择。苏联政府作出拆除进攻性武器,并将其包装运回国的表示,苏美之间的 公开对抗暂告缓和 11月,苏联在古巴部署的42枚导弹及其装备运离古巴港口。美国宣布停止隔离政策 取消了其中对武装部队发布的命令。随后,苏联也解除了对武装力量的有关动员令,古巴导 弹危机的军事对抗格局遂告结束。 (三)古巴导弹危机的分析与解读 古巴导弹危机燥发的原因分析:苏联在全球构筑与美国的战略平衡是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的根本缘由:猪湾事件的发生是古巴接受苏联军援的直接原因:“门罗主义“是美国做出激烈 反应的重要原因。 古巴导弹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标志着冷战时期苏美关系的转折 1963年6月 20日,苏美两国签订了两国首脑直接通讯联系的协定,在克里姆林宫和白 宫之间架起了直接电话线。1963年8月5日,美、苏、英 三国外长在莫斯科正式签署了《禁 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根据该条约,签字国不得在大气层、星际 空间或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或任何其他核爆炸。双方在核战略方面的协调明显加强。 2、坚定了苏联抢占战路核优势的决心 962年至1972年的十年间,苏联共建造了910艘舰艇,平均每年90艘 航空母舰和为海军装备的陆基超音速逆火 式轰炸机 从而大大提高了远洋投送和攻击能力。 美苏战略态势发生转变,美攻苏守为苏攻美守所取代。 3、对拉美地区和平进程产生积极影响 为了换取苏联撤出导弹核武器,美国苏联作出了不入侵古巴的承诺,基本上停止了对古 巴的入侵计划。 加速建立拉美无核区。危机后,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和厄瓜多尔向联合国递交建立拉 美无核区的决议案 1967年15个拉美国家签订“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宣布:只为 和平目的使用核材料和核设施,禁止在各自领土上设置或储存核武器。 4、推动国际社会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法国不满意美国的核垄断立场,1966年2月21日,官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与美长期以来的特殊关系,开始回归欧洲,调整了自己的外交策略,多次提 危机直接导致苏联与其盟国的关系恶化。 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与苏联的关系出现裂痕,中苏关系走向决裂。 学习目标 本讲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古巴导弹危机发生背景的介绍,危机发生及其解决过 程的回顾,使同学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的高度对抗,核战争一触即发的危险性有 更为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危机的解决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说明对抗无法解决国际冲突,只有 对话才能够化解危机。要求选课同学事先阅读相关参考文献,了解事件的全貌和相关的研究 成果,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作业: 1、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的起源 2、从战后苏联与古巴的关系看社会主义阵营的构成

烈的回击。在联合国秘书长吴丹的建议下,苏联同意停止向古巴输送军火 3 星期。在双方剑 拔弩张,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之时,赫鲁晓夫与肯尼迪基于对可能引起热核战争的忧虑, 做出了最后的抉择。苏联政府作出拆除进攻性武器,并将其包装运回国的表示,苏美之间的 公开对抗暂告缓和。 11 月,苏联在古巴部署的 42 枚导弹及其装备运离古巴港口。美国宣布停止隔离政策, 取消了其中对武装部队发布的命令。随后,苏联也解除了对武装力量的有关动员令,古巴导 弹危机的军事对抗格局遂告结束。 (三)古巴导弹危机的分析与解读 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苏联在全球构筑与美国的战略平衡是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的根本缘由;猪湾事件的发生是古巴接受苏联军援的直接原因;“门罗主义”是美国做出激烈 反应的重要原因。 古巴导弹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标志着冷战时期苏美关系的转折 1963 年 6 月 20 日,苏美两国签订了两国首脑直接通讯联系的协定,在克里姆林宫和白 宫之间架起了直接电话线。1963 年 8 月 5 日,美、苏、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正式签署了《禁 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根据该条约,签字国不得在大气层、星际 空间或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或任何其他核爆炸。双方在核战略方面的协调明显加强。 2、坚定了苏联抢占战略核优势的决心 1962 年至 1972 年的十年间,苏联共建造了 910 艘舰艇,平均每年 90 艘,其中包括 航空母舰和为海军装备的陆基超音速逆火式轰炸机,从而大大提高了远洋投送和攻击能力。 美苏战略态势发生转变,美攻苏守为苏攻美守所取代。 3、对拉美地区和平进程产生积极影响 为了换取苏联撤出导弹核武器,美国苏联作出了不入侵古巴的承诺,基本上停止了对古 巴的入侵计划。 加速建立拉美无核区。危机后,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和厄瓜多尔向联合国递交建立拉 美无核区的决议案。 1967 年 15 个拉美国家签订“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宣布:只为 和平目的使用核材料和核设施,禁止在各自领土上设置或储存核武器。 4、推动国际社会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法国不满意美国的核垄断立场,1966 年 2 月 21 日,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英国改变了与美长期以来的特殊关系,开始回归欧洲,调整了自己的外交策略,多次提 出申请加入西欧共同体。 危机直接导致苏联与其盟国的关系恶化。 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与苏联的关系出现裂痕,中苏关系走向决裂。 学习目标: 本讲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古巴导弹危机发生背景的介绍,危机发生及其解决过 程的回顾,使同学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的高度对抗,核战争一触即发的危险性有 更为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危机的解决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说明对抗无法解决国际冲突,只有 对话才能够化解危机。要求选课同学事先阅读相关参考文献,了解事件的全貌和相关的研究 成果,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作业: 1、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的起源 2、从战后苏联与古巴的关系看社会主义阵营的构成

3、解读美国与苏联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处理模式 4、古巴导弹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知识单元5:经典案例之四:伊朗人质危机 参考学时:6学时 学习内容: (一)伊朗与美伊关系 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北邻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西与土耳其和伊拉克接 壤,东面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连,南面濒临海湾和阿曼湾,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伊朗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是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国。己探明的石油储量居于世界第 五位。 探 天然气储量仅次于俄罗斯 ,居世界第二位。石油收入占全部外汇收入的90% 并以此成 为欧佩克成员国中 大原油出口国。 伊朗是一个多民族的穆斯林国家,有波斯、阿塞拜疆、库尔德、阿拉伯及土库曼等多个 民族,98.8%的伊朗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1%为什叶派,7.8%为逊尼派。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应伊朗政府之邀,支持伊朗充当海湾地区的警察,向伊朗出 售大量的武器,并提供军事训练和技术帮助。美国将这一政策称为“双柱"政策,即将伊朗和 沙特打造成美国中东战略 两大支柱 1979年伊朗革命以后,伊朗认为美国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变世界的面貌,美国的政 策是要遏制和制裁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以压服伊朗追随美国指定的全球新秩序之路,双边关 系恶化 (一)伊朗伊斯兰革命与人质危机 1978年,革命风暴席卷伊朗全国。巴列维国王的统治发发可危。199年2月, 曾被巴 列维驱逐出境的宗教领袖霍梅尼重返伊朗,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对内实行政教合一的 神权统治,对外推行“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政策路线,美伊关系恶化。伊 朗伊斯兰革命强烈的反美色彩也使美国卡特政府对霍梅尼持敌对态度。 在如何对待伊朗国王的问题上,美国政府内部也有不同的意见。美国又不顿伊朗当局的 抗议,于10月2日准许前国王巴列维途经墨西哥赴美治病,更激起了伊朗人对美国政府的 不满,伊朗与美国之 间的对抗与较量渐趋高潮 1979年11月4日,伊朗学生包围了德黑兰美国大使馆,将美国大使馆28名使馆外交 人员、20余名使馆行政技术人员和多名美国国民扣押在使馆馆舍内作为人质人员,要求美 国引渡巴列维并将巴列维王室在美国的财产归还伊朗。卡特政府随即宜布冻结伊朗在美国的 所有财产,并对伊朗实施经济制栽,伊朗人质事件发生】 1980年 月2 日,巴列维在美国病逝。人质 机的最初诱因消失 ,高度对峙的美伊关 系进入相对缓和时期。伊拉克与伊朗关系进一步恶化,连续发生边境冲突事件:9月,两伊 战争爆发,美伊矛盾得到大大缓解。 1980年11月2日,伊朗议会通过了释放人员的4项条件。1980年底,在11月举行的 美国大选中,里根当选为新总统。伊朗急于在里根上台前解决问题,与美在1981年1月19 日达成协议持续两年之久的人质危机最终得以解决。 (三)伊朗人房 危机的分析与解读 1、美国干涉他国内政导致美伊关系的严重恶化。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在伊朗维护巴 列维国王的统治,反对伊朗的民主改革,对他国内政进行粗暴干涉,引起了伊朗人民的不满。 1979年伊朗革命以后,政治形势发生变化,新的政权一改以往政府的亲美政策,认为

3、解读美国与苏联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处理模式 4、古巴导弹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知识单元 5:经典案例之四:伊朗人质危机 参考学时:6 学时 学习内容: (一)伊朗与美伊关系 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北邻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西与土耳其和伊拉克接 壤,东面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连,南面濒临海湾和阿曼湾,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伊朗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是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居于世界第 五位。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仅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位。石油收入占全部外汇收入的 90%, 并以此成为欧佩克成员国中第二大原油出口国。 伊朗是一个多民族的穆斯林国家,有波斯、阿塞拜疆、库尔德、阿拉伯及土库曼等多个 民族,98.8%的伊朗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 91%为什叶派,7.8%为逊尼派。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美国应伊朗政府之邀,支持伊朗充当海湾地区的警察,向伊朗出 售大量的武器,并提供军事训练和技术帮助。美国将这一政策称为“双柱”政策,即将伊朗和 沙特打造成美国中东战略的两大支柱。 1979 年伊朗革命以后,伊朗认为美国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变世界的面貌,美国的政 策是要遏制和制裁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以压服伊朗追随美国指定的全球新秩序之路,双边关 系恶化。 (二)伊朗伊斯兰革命与人质危机 1978 年,革命风暴席卷伊朗全国,巴列维国王的统治岌岌可危。1979 年 2 月,曾被巴 列维驱逐出境的宗教领袖霍梅尼重返伊朗,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对内实行政教合一的 神权统治,对外推行“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政策路线,美伊关系恶化。伊 朗伊斯兰革命强烈的反美色彩也使美国卡特政府对霍梅尼持敌对态度。 在如何对待伊朗国王的问题上,美国政府内部也有不同的意见。美国又不顾伊朗当局的 抗议,于 10 月 22 日准许前国王巴列维途经墨西哥赴美治病,更激起了伊朗人对美国政府的 不满,伊朗与美国之间的对抗与较量渐趋高潮。 1979 年 11 月 4 日,伊朗学生包围了德黑兰美国大使馆,将美国大使馆 28 名使馆外交 人员、20 余名使馆行政技术人员和多名美国国民扣押在使馆馆舍内作为人质人员,要求美 国引渡巴列维并将巴列维王室在美国的财产归还伊朗。卡特政府随即宣布冻结伊朗在美国的 所有财产,并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伊朗人质事件发生。 1980 年 7 月 27 日,巴列维在美国病逝。人质危机的最初诱因消失,高度对峙的美伊关 系进入相对缓和时期。伊拉克与伊朗关系进一步恶化,连续发生边境冲突事件;9 月,两伊 战争爆发,美伊矛盾得到大大缓解。 1980 年 11 月 2 日,伊朗议会通过了释放人员的 4 项条件。1980 年底,在 11 月举行的 美国大选中,里根当选为新总统。伊朗急于在里根上台前解决问题,与美在 1981 年 1 月 19 日达成协议持续两年之久的人质危机最终得以解决。 (三)伊朗人质危机的分析与解读 1、美国干涉他国内政导致美伊关系的严重恶化。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在伊朗维护巴 列维国王的统治,反对伊朗的民主改革,对他国内政进行粗暴干涉,引起了伊朗人民的不满。 1979 年伊朗革命以后,政治形势发生变化,新的政权一改以往政府的亲美政策,认为

美国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变世界,进而遏制和制裁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特别是强烈要去引 度巴列维国王,双方分歧严重,最终导致了危机的发生 2、“伊斯兰革命“激发了穆斯林国家的反美意识 “革命“得到了许多稳斯林国家特别是 穆斯林国家的认同和支持。伊斯兰意识的上升使得建立伊斯兰政府的呼声此起彼伏。伊拉克、 沙特等国都先后爆发了原教旨主义的强动或企图夺取政权的行动。 3、美国的中东政策导致冲突发生的必然性。美国在中东的“双柱”政策,将伊朗作为美 国中东战略的重要支撑点之一。一方面扶植伊朗制衡其他国家,另一方面也坚决不允许伊朗 的崛起。伊朗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与美冲突带有文明冲突的成分。 伊朗人质危机是一起严重违反国际法的行为。1979年1月 美国政府向 法院 书记处递交了一份申请书,对伊朗提起诉讼,请求国际法院判决并宣布伊朗违反1961年《编 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等国际条约。1979年12月,国际法院在伊朗未出庭的情况下开庭审理 本案,要求伊朗放人,陪修 根据美国与伊朗达成的协议,1981年1月20日美国人质全部获释。美国随后请求国际 法院中止关于赔偿要求的诉讼 国际法院据此将本案从其案件总表上注销 危机后伊朗社会、政治生活全面倒退。危机后,西方国家纷纷与伊朗断交,伊朗 外交上陷入空前的孤立姿态。政治生活中权力斗争激烈,霍梅尼与巴尼萨德尔总统之间的斗 争残酷血腥。 学习日标 本讲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伊朗概况的介绍,20世纪70年代伊朗伊斯兰革命和伊 朗人质危机发生的基本情况的了解,对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宗教情况全面把握,特别是 要熟悉美国在中东的战略重点,美国与伊朗关系的发展演变,以便对危机的发生及解决有更 为深刻的理解。伊朗人质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亦包含两种文化的冲突。要求选课同学事先阅读 相关参老文献,了解事件的全始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并积极参与课背时论。 作业: 1、伊斯兰革命兴起的原因与过程 2、关国的中东政策与伊斯兰革命的关系 3、伊朗人质危机对围际法的母影响 4 伊朗人质危机及其解决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知识单元6:经典案例之五:卢旺达大居杀 参考学时:6学时 学习内容: (一)卢旺达信机的由来 卢旺达位于非洲中东部赤消南侧,内陆国家。西和西北与刘果(金)为邻,北与乌干达 接壤,东与坦桑尼亚毗连, 南界布隆迪。面积为26338平方公里,首都基加利(K1g)。人 口801万,由胡图(占85%)、图西(占14%)和特瓦(占1%) 三个部族组成。 卢旺达族群纷争的由米:从1894年开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卢旺达、布隆迪 和坦桑尼亚的大部分土地被德国占领,当时称为德属东非

美国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变世界,进而遏制和制裁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特别是强烈要去引 渡巴列维国王,双方分歧严重,最终导致了危机的发生。 2、“伊斯兰革命”激发了穆斯林国家的反美意识。“革命”得到了许多穆斯林国家特别是 穆斯林国家的认同和支持。伊斯兰意识的上升使得建立伊斯兰政府的呼声此起彼伏。伊拉克、 沙特等国都先后爆发了原教旨主义的骚动或企图夺取政权的行动。 3、美国的中东政策导致冲突发生的必然性。美国在中东的“双柱”政策,将伊朗作为美 国中东战略的重要支撑点之一。一方面扶植伊朗制衡其他国家,另一方面也坚决不允许伊朗 的崛起。伊朗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与美冲突带有文明冲突的成分。 4、伊朗人质危机是一起严重违反国际法的行为。1979 年 11 月,美国政府向国际法院 书记处递交了一份申请书,对伊朗提起诉讼,请求国际法院判决并宣布伊朗违反 1961 年《维 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等国际条约。1979 年 12 月,国际法院在伊朗未出庭的情况下开庭审理 本案,要求伊朗放人,赔偿。 根据美国与伊朗达成的协议,1981 年 1 月 20 日美国人质全部获释。美国随后请求国际 法院中止关于赔偿要求的诉讼,国际法院据此将本案从其案件总表上注销。 5、危机后伊朗社会、政治生活全面倒退。危机后,西方国家纷纷与伊朗断交,伊朗在 外交上陷入空前的孤立姿态。政治生活中权力斗争激烈,霍梅尼与巴尼萨德尔总统之间的斗 争残酷血腥。 学习目标: 本讲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伊朗概况的介绍,20 世纪 70 年代伊朗伊斯兰革命和伊 朗人质危机发生的基本情况的了解,对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宗教情况全面把握,特别是 要熟悉美国在中东的战略重点,美国与伊朗关系的发展演变,以便对危机的发生及解决有更 为深刻的理解。伊朗人质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亦包含两种文化的冲突。要求选课同学事先阅读 相关参考文献,了解事件的全貌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作业: 1、伊斯兰革命兴起的原因与过程 2、美国的中东政策与伊斯兰革命的关系 3、伊朗人质危机对国际法的影响 4、伊朗人质危机及其解决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知识单元 6:经典案例之五:卢旺达大屠杀 参考学时:6 学时 学习内容: (一)卢旺达危机的由来 卢旺达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内陆国家。西和西北与刚果(金)为邻,北与乌干达 接壤,东与坦桑尼亚毗连,南界布隆迪。面积为 26338 平方公里,首都基加利(Kigali)。人 口 801 万,由胡图(占 85%)、图西(占 14%)和特瓦(占 1%)三个部族组成。 卢旺达族群纷争的由来:从 1894 年开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卢旺达、布隆迪 和坦桑尼亚的大部分土地被德国占领,当时称为德属东非

德国殖民者利用图西族国王对当地进行间接统治,并把社会达尔文主义移植到非洲,杜 撰了“含米特假说”,认为图西族是优等民族,而胡图族和特瓦族是劣等民族,利用图西国王 加强在殖民 的统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其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卢旺达和布隆迪成为比 利时的委任统治地。 比利时强化图西人的统治,将卢旺达的统治阶层更换为清一色的图西人。1959年,45 个首领中有43个是图西人,559个下级首领中有549个是图西人,在某些地区83%的法官、 地方官和兽医都由图西人控制】 20世纪50年代后,比利时政府转而支持胡图 ,1959年两族发生冲突,大量图西人进 亡国外,胡图人疯狂迫害图西人,图西人在国外成立武装流亡组织,对抗升级。1962年6 月,联合国大会结束了比利时在中非的托管,同年7月1日,卢旺达宣布独立。 1973年7月,哈比亚利马纳带领军人发动政变,推翻了卡伊班达政权,成立第二共和 国并自任总统。他拒绝流亡国外的图西族难民回国的要求,引起了难民的不满。 1979 难民在乌干达成 以图 西族为主的卢旺达全国统一联盟 198 年改名“卢旺 达爱国阵线”,目标是抗击卢旺达政府,要求回国。1990年,发动了卢旺达内战。在国内列 的重重压力下,卢旺达政府与卢旺达爱国阵线进行了多次谈判。交战双方于1993年8月4 日在坦桑尼亚的阿鲁沙取得了一致,达成了《阿鲁沙和平协议》,同意停火。 (二)卢肝达大居杀 1994年4月, 卢旺达总统、胡图人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恩塔里亚米拉乘坐的飞 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机场被不明飞弹击落,两位总统和其他机上人员全部遇难。随即, 旺达总统卫队(胡图族为主)与卢旺达爱国阵线(图西族为主)在基加利市区爆发激烈冲突 规模不断扩大,烈度不斯升级,蔓延至全国,演变成一场胡图族极端分子对图西族人的疯狂 杀饿。卢旺达大屠杀惨剧便由此展开。 从4月6日到7月初的100天,约有100万人被屠杀,其中94%是图西人,约占卢旺达 总人口的17 7月,卢旺达爱国前线与邻国乌干达的军队反攻进入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击败了胡图人 政府。1994年7月官布推翻前政府,成立过渡政府,宜布内战结束并执政至今。 (三)卢旺达军事法庭及其审判 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的规定及联合国安理会《第995(1994)号决议》的精神,国 达国际刑事法 ninal Court for R 并批准了《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规约》(CTR Statue)。目的是起诉在199 年1月1日至1994年12月31日期间凡在卢旺达境内对犯有种族灭绝和其他严重破坏国际 人道主义法负有责任的人卢旺达公民。 自1995年11月卢旺达刑庭提出了第一项起诉以来,刑庭已对22名被告作出判决,其 中9名被判处终身监禁。到2004年年底,刑庭审结和审理中的案件将涉及80名被告。目前 有21人在押候审 2003年8月,安理会通过第1503号决议,要求卢旺达刑庭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落实“完 成战略“",即在2004年底完成所有的调查和起诉,2008年底完成所有案件的一审,2010年 完成上诉案件的审理。 (四)占肝达悲剧的分折与思考 国家恐怖主义的典 国家由于不法行为需要承担国际责任的主观要件是:不法行为归因于国家,是由政府主 导或指使,因此,需要追究卢旺达政府的法律责任。 胡图族政权实施国家恐怖主义的作法,包括:通过意识形态灌输和媒体宜传为大屠杀制

德国殖民者利用图西族国王对当地进行间接统治,并把社会达尔文主义移植到非洲,杜 撰了“含米特假说”,认为图西族是优等民族,而胡图族和特瓦族是劣等民族,利用图西国王 加强在殖民地的统治。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其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卢旺达和布隆迪成为比 利时的委任统治地。 比利时强化图西人的统治,将卢旺达的统治阶层更换为清一色的图西人。 1959 年,45 个首领中有 43 个是图西人,559 个下级首领中有 549 个是图西人,在某些地区 83%的法官、 地方官和兽医都由图西人控制。 20 世纪 50 年代后,比利时政府转而支持胡图族,1959 年两族发生冲突,大量图西人逃 亡国外,胡图人疯狂迫害图西人,图西人在国外成立武装流亡组织,对抗升级。1962 年 6 月,联合国大会结束了比利时在中非的托管,同年 7 月 1 日,卢旺达宣布独立。 1973 年 7 月,哈比亚利马纳带领军人发动政变,推翻了卡伊班达政权,成立第二共和 国并自任总统。他拒绝流亡国外的图西族难民回国的要求,引起了难民的不满。 1979 年,难民在乌干达成立以图西族为主的“卢旺达全国统一联盟”,1987 年改名“卢旺 达爱国阵线”,目标是抗击卢旺达政府,要求回国。1990 年,发动了卢旺达内战。在国内外 的重重压力下,卢旺达政府与卢旺达爱国阵线进行了多次谈判。 交战双方于 1993 年 8 月 4 日在坦桑尼亚的阿鲁沙取得了一致,达成了《阿鲁沙和平协议》,同意停火。 (二)卢旺达大屠杀 1994 年 4 月,卢旺达总统、胡图人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恩塔里亚米拉乘坐的飞 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机场被不明飞弹击落,两位总统和其他机上人员全部遇难。随即,卢 旺达总统卫队(胡图族为主)与卢旺达爱国阵线(图西族为主)在基加利市区爆发激烈冲突, 规模不断扩大,烈度不断升级,蔓延至全国,演变成一场胡图族极端分子对图西族人的疯狂 杀戮,卢旺达大屠杀惨剧便由此展开。 从 4 月 6 日到 7 月初的 100 天,约有 100 万人被屠杀,其中 94%是图西人,约占卢旺达 总人口的 1/7。 7 月,卢旺达爱国前线与邻国乌干达的军队反攻进入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击败了胡图人 政府。1994 年 7 月宣布推翻前政府,成立过渡政府,宣布内战结束并执政至今。 (三)卢旺达军事法庭及其审判 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的规定及联合国安理会《第 995 (1994)号决议》的精神,国 际社会决定设立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for Rwanda, ICTR)(筒称“卢 旺达刑庭”) , 并批准了《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规约》(ICTR Statue)。目的是起诉在 1994 年 1 月 1 日至 1994 年 12 月 31 日期间凡在卢旺达境内对犯有种族灭绝和其他严重破坏国际 人道主义法负有责任的人卢旺达公民。 自 1995 年 11 月卢旺达刑庭提出了第一项起诉以来,刑庭已对 22 名被告作出判决,其 中 9 名被判处终身监禁。到 2004 年年底,刑庭审结和审理中的案件将涉及 80 名被告。目前 有 21 人在押候审。 2003 年 8 月,安理会通过第 1503 号决议,要求卢旺达刑庭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落实“完 成战略”,即在 2004 年底完成所有的调查和起诉,2008 年底完成所有案件的一审,2010 年 完成上诉案件的审理。 (四)卢旺达悲剧的分析与思考 1、国家恐怖主义的典型 国家由于不法行为需要承担国际责任的主观要件是:不法行为归因于国家,是由政府主 导或指使,因此,需要追究卢旺达政府的法律责任。 胡图族政权实施国家恐怖主义的作法,包括:通过意识形态灌输和媒体宣传为大屠杀制

造气氛和依据:由各层级地方政府领导人直接指挥大居杀行动:以身份证来确定种族身份, 并以此作为大居杀的依据:所有反对这个行动的人和组织都将被视为违法乱纪者而被施以报 复 2、联合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联合国卢旺达援助团司令、加拿大人达莱尔将军在3个月前就预感到可能发生大屠杀, 并向联合国维和行动部发出警告,但没有得到重视。 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向安理会请求向卢旺达增派维和部队,但是美国态度消极,安理会决 定象征性地在卢旺达保留270人,职责仅仅是调停停火和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大居杀持续一个多月后 ,联合国终于决定将联合国驻卢旺达援助团人数增加到550人 并扩大其行动授权,但是悲剧已经无可挽回。 3、美国的漠然和无动于衷 美国在非洲的战略利益主要集中于地缘和石油方面,所以卢旺达并未引起美国足够的重 视。美国对于世界各个角落的政治动态了如指掌,但是大居杀发生前美国漠视不管:大居杀 发生后,美国纵容而不加制止 法国在卢旺达的干预行动无以为继时,美国不费吹灰之力就实现了对非洲中部地区的 有效占领,把法国势力排挤出该地区,反映了美国的国家政策和利益考虑。 4、国际社会的反思 从1990年10月起的三年内,位处世界上最穷国家行列的卢旺达,变成了非洲第三大武 器进口国。在导致屠杀发生的这三年间总共有1120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购买武器。但是,这 并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这些武器直接为卢旺达内战的升级和大居杀的扩大提供了技才 前提。 出于维护国家主权的考虑,大部分国家对于国际干涉持否定态度,“世界舍弃了卢旺达”。 学习日标 本讲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卢旺达国情和历史的介绍,对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 卢旺达境内的种族大屠杀残案的背景、基本情况及其最终解决有全面的了解。特别是要通过 对这一案例的分析,引发一些深层次的思考.面对一场发生在国家内部的国家恐怖主义行为, 国际社会应该如何有效的干预?联合国应该如何有效的行动?同时,还要对卢旺达国际刑庭 的审判过程及结果予以关注。要求选课同学事先阅读相关参考文献,了解事件的全貌和相关 的研究成果,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作业: 1、卢旺达种族纠纷的由来 2、卢旺达大屠杀的悲剧是如何形成的 3、卢旺达大居杀对人类社会的启示是什么 4、从卢旺达国际刑庭的设立看国际刑法的发展 知识单元7:经典案例之大:科索沃战争 参考学时:6学时 学习内容: (一)料索沃问题的由米 科索沃(阿尔巴尼亚语:Kosova),是塞尔维亚的两个自治省之一。在国际上至今仍被

造气氛和依据;由各层级地方政府领导人直接指挥大屠杀行动;以身份证来确定种族身份, 并以此作为大屠杀的依据;所有反对这个行动的人和组织都将被视为违法乱纪者而被施以报 复。 2、联合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联合国卢旺达援助团司令、加拿大人达莱尔将军在 3 个月前就预感到可能发生大屠杀, 并向联合国维和行动部发出警告,但没有得到重视。 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向安理会请求向卢旺达增派维和部队,但是美国态度消极,安理会决 定象征性地在卢旺达保留 270 人,职责仅仅是调停停火和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大屠杀持续一个多月后,联合国终于决定将联合国驻卢旺达援助团人数增加到 550 人, 并扩大其行动授权,但是悲剧已经无可挽回。 3、美国的漠然和无动于衷 美国在非洲的战略利益主要集中于地缘和石油方面,所以卢旺达并未引起美国足够的重 视。美国对于世界各个角落的政治动态了如指掌,但是大屠杀发生前美国漠视不管;大屠杀 发生后,美国纵容而不加制止。 在法国在卢旺达的干预行动无以为继时,美国不费吹灰之力就实现了对非洲中部地区的 有效占领,把法国势力排挤出该地区,反映了美国的国家政策和利益考虑 。 4、国际社会的反思 从 1990 年 10 月起的三年内,位处世界上最穷国家行列的卢旺达,变成了非洲第三大武 器进口国。在导致屠杀发生的这三年间总共有 11200 万美元的资金用于购买武器。但是,这 并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这些武器直接为卢旺达内战的升级和大屠杀的扩大提供了技术 前提。 出于维护国家主权的考虑,大部分国家对于国际干涉持否定态度,“世界舍弃了卢旺达”。 学习目标: 本讲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卢旺达国情和历史的介绍,对 20 世纪 90 年代发生在 卢旺达境内的种族大屠杀残案的背景、基本情况及其最终解决有全面的了解。特别是要通过 对这一案例的分析,引发一些深层次的思考。面对一场发生在国家内部的国家恐怖主义行为, 国际社会应该如何有效的干预?联合国应该如何有效的行动?同时,还要对卢旺达国际刑庭 的审判过程及结果予以关注。要求选课同学事先阅读相关参考文献,了解事件的全貌和相关 的研究成果,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作业: 1、卢旺达种族纠纷的由来 2、卢旺达大屠杀的悲剧是如何形成的 3、卢旺达大屠杀对人类社会的启示是什么 4、从卢旺达国际刑庭的设立看国际刑法的发展 知识单元 7:经典案例之六:科索沃战争 参考学时:6 学时 学习内容: (一)科索沃问题的由来 科索沃(阿尔巴尼亚语:Kosova),是塞尔维亚的两个自治省之一。在国际上至今仍被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