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一)20079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①现代文学观念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使读者拉开心理距离,能够为读者提供 种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假如有一天,你拿起先前酷爱的一部作品重读,却 发现它已经了无新意,也就是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这说明在你的心目中它的生命力已 经开始枯萎,它已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 ②其实,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自我发现,是在唤醒自己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思想 意识。一切能够使心灵发生震撼的、产生重大影响的,都应是一种心理的共鸣和内在的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普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鲁 迅说过,没有悲哀和思索的地方,就没有文学。有人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 家成为思想者,因为学者未必就是思想者。思想的自觉,是学者最高的自觉。有些书的作 者很聪明,有才气,文章也流光溢彩,可就是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读过之后获益 无多。同样,作为读者也应该善于思索。读书应该善于提问题,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 题意识”,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我曾写过一首七绝,描绘读书犯险历难的情态:“缒 幽探险苦般般,夜半劳思入睡艰。设问存疑挥战帜,堂堂书阵百重关。” ③长时期以来,人们将读书、学习的基点定在掌握知识上,“知识就是力量”成为公认 的真理。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值得珍视的,是人生智意、哲学感悟。信息、知识与智意, 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信息好比是矿砂,是所有容易获得或不易获得的事物、事实、认识的 总和,可供人们据以分析与参考:知识是人们把大量的事实与认识的矿粉投入熔炉之后,提 炼与组合而成的可供使用的材料。大部分知识都是专门知识,是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科目 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准则等方面的认识;而智慧则是在生命体验、哲学感悟的基 础上,经过升华了的知识,它是知识的灵魂,是统率知识的。知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 问,而智意关乎人生,它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属于哲学层次。 ④马克思曾经把哲学形象化,比喻为“迎接黎明的高卢雄鸡”,意思是哲学是武装头脑 的,是精神武器,是在前面指导人生的。黑格尔则说,哲学是反思的科学,是事后的思索, 因此,他把晢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两位大师讲的都是关乎智慧、关乎人生的。 古希腊的哲人把哲学说成是爱智慧。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 ⑤在读书、思考中,悟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具备悟性。知识只有化 作对生命的一种观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因此,智慧总是与内在生命感悟和创造性 思维有关,知识则未必。智意是指能够把知识、感受转化为创造性的特殊能力。我国记录 哈雷彗星的出现,始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613年,一直到清末1910年,两千余年从未间断 过,总共出现过31次。这可以称作“世界的唯一”。但是,记是记了,却没有人对它进行 思索、研究,不知道这出现了31次的彗星竞然是同一个。到了公元1875年,英国天文学家 哈雷在没有掌握这份天文记录的情况下,只是依照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 预言了它出现的周期每隔76年回归到太阳身边一次。可见,信息、知识重要,而运 用知识、从知识出发使之成为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博 学不能使人智慧。”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 ⑥思考重在找到一个准确的、独特的视角。其实,哲学研索本身就是一种视角的选择, 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这是著名学者李泽厚说的。视角和眼光是联系着的。 爱因斯坦看人看世界,用的是宇宙的眼光,因而能够跳出“人为中心”这个成见,得出人不 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埃尘——没有骄傲的理由的结论
1 2008 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一)2007-9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6 分) ①现代文学观念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使读者拉开心理距离,能够为读者提供 一种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假如有一天,你拿起先前酷爱的一部作品重读,却 发现它已经了无新意,也就是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这说明在你的心目中它的生命力已 经开始枯萎,它已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 ②其实,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自我发现,是在唤醒自己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思想 意识。一切能够使心灵发生震撼的、产生重大影响的,都应是一种心理的共鸣和内在的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鲁 迅说过,没有悲哀和思索的地方,就没有文学。有人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 家成为思想者,因为学者未必就是思想者。思想的自觉,是学者最高的自觉。有些书的作 者很聪明,有才气,文章也流光溢彩,可就是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读过之后获益 无多。同样,作为读者也应该善于思索。读书应该善于提问题,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 题意识”,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我曾写过一首七绝,描绘读书犯险历难的情态:“缒 幽探险苦般般,夜半劳思入睡艰。设问存疑挥战帜,堂堂书阵百重关。” ③长时期以来,人们将读书、学习的基点定在掌握知识上,“知识就是力量”成为公认 的真理。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值得珍视的,是人生智慧、哲学感悟。信息、知识与智慧, 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信息好比是矿砂,是所有容易获得或不易获得的事物、事实、认识的 总和,可供人们据以分析与参考;知识是人们把大量的事实与认识的矿粉投入熔炉之后,提 炼与组合而成的可供使用的材料。大部分知识都是专门知识,是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科目、 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准则等方面的认识;而智慧则是在生命体验、哲学感悟的基 础上,经过升华了的知识,它是知识的灵魂,是统率知识的。知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 问,而智慧关乎人生,它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属于哲学层次。 ④马克思曾经把哲学形象化,比喻为“迎接黎明的高卢雄鸡”,意思是哲学是武装头脑 的,是精神武器,是在前面指导人生的。黑格尔则说,哲学是反思的科学,是事后的思索, 因此,他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两位大师讲的都是关乎智慧、关乎人生的。 古希腊的哲人把哲学说成是爱智慧。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 ⑤在读书、思考中,悟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具备悟性。知识只有化 作对生命的一种观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因此,智慧总是与内在生命感悟和创造性 思维有关,知识则未必。智慧是指能够把知识、感受转化为创造性的特殊能力。我国记录 哈雷彗星的出现,始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 613 年,一直到清末 1910 年,两千余年从未间断 过,总共出现过 31 次。这可以称作“世界的唯一”。但是,记是记了,却没有人对它进行 思索、研究,不知道这出现了 31 次的彗星竟然是同一个。到了公元 1875 年,英国天文学家 哈雷在没有掌握这份天文记录的情况下,只是依照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 预言了它出现的周期———每隔 76 年回归到太阳身边一次。可见,信息、知识重要,而运 用知识、从知识出发使之成为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博 学不能使人智慧。”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 ⑥思考重在找到一个准确的、独特的视角。其实,哲学研索本身就是一种视角的选择, 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这是著名学者李泽厚说的。视角和眼光是联系着的。 爱因斯坦看人看世界,用的是宇宙的眼光,因而能够跳出“人为中心”这个成见,得出人不 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埃尘———没有骄傲的理由的结论
⑦从前的史学只注重史实与过程的记述,着眼于历史的客体;而自从分析的历史哲学提 出以来,就逐步转到历史思维上来,即转到主体如何认识历史的客体上来。我国古代史学, 以叙述为主,阐释为辅。所谓“叙述”,主要是指翔实地记述史实、事件;而“阐释”则着 眼于史论,重视历史研究。《左传》中的“君子曰”,《史记》篇末的“太史公曰”,都属 于史论性质。它们往往并不独立成章,只是附于书后,或者夹叙在行文中间。史论的大量出 现和独立成篇,大体上肇始于宋代,到了清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前,有些饱学之士炫富 矜博,腹笥不可谓不丰厚,占据史料也十分充足,但由于缺乏浓烈的研索意识,不善于发现 问题,穷追苦诘,结果终其一生缺乏理论建树。这个教训我们应该认真地记取。 (选自王充闾《堂堂书阵百重关》,有删节) 1.(2分)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审美期待”在文中是指 2.(2分)第②段作者阐述的观点是 3.(2分)找出第③段中的两个关键词:口囗、□囗 4.(2分)说说文章标题“堂堂书阵百重关”在文中的含义 5.(4分)下列各项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好文章要流传于世,需要作者深刻的思想和丰厚的精神内涵。 B.知识只有上升到智慧的高度才有价值和意义 C.哲学是关乎智慧、人生的,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二者相互映衬。 D.第⑤段列举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事例从反而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E.思考就是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就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F.对于史学研究,既要有详尽的“叙述”,更要有独到的“阐释” 6.(4分)请你举一实例,说明智慧比知识更为重要的道理,并作简要的阐述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8分)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候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 而见利则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候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取 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 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 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 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候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 不悲哉! 2
2 ⑦从前的史学只注重史实与过程的记述,着眼于历史的客体;而自从分析的历史哲学提 出以来,就逐步转到历史思维上来,即转到主体如何认识历史的客体上来。我国古代史学, 以叙述为主,阐释为辅。所谓“叙述”,主要是指翔实地记述史实、事件;而“阐释”则着 眼于史论,重视历史研究。《左传》中的“君子曰”,《史记》篇末的“太史公曰”,都属 于史论性质。它们往往并不独立成章,只是附于书后,或者夹叙在行文中间。史论的大量出 现和独立成篇,大体上肇始于宋代,到了清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前,有些饱学之士炫富 矜博,腹笥不可谓不丰厚,占据史料也十分充足,但由于缺乏浓烈的研索意识,不善于发现 问题,穷追苦诘,结果终其一生缺乏理论建树。这个教训我们应该认真地记取。 (选自王充闾《堂堂书阵百重关》,有删节) 1.(2 分)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审美期待”在文中是指 2.(2 分)第②段作者阐述的观点是 3.(2 分)找出第③段中的两个关键词:□□、□□ 4.(2 分)说说文章标题“堂堂书阵百重关”在文中的含义。 5.(4 分)下列各项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好文章要流传于世,需要作者深刻的思想和丰厚的精神内涵。 B.知识只有上升到智慧的高度才有价值和意义。 C.哲学是关乎智慧、人生的,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二者相互映衬。 D.第⑤段列举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事例从反而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E.思考就是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就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F.对于史学研究,既要有详尽的“叙述”,更要有独到的“阐释”。 6.(4 分)请你举一实例,说明智慧比知识更为重要的道理,并作简要的阐述。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1 题(18 分)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候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 而见利则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候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取 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 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 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 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候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 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心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 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 岁。向使有擅(shan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 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7.(6分)解释下列各句加点词 (1)窃怪天下之诸侯( (4)天下诸侯以自困矣( (2)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5)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3)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6)未可专心罪秦也( 8.(6分)句子翻译: (1)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2)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9.(1分)苏辙以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 10.(2分)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处在于 不同之处在于 11.(3分)李桢“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 他以为 六国“视秦无异也”是因为 他观点的局限性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2-16题(13分)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 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 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 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 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 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 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 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商君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 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2.(2分)根据最后一小节可以判断本段选自: 作者:
3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心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 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 岁。向使有擅(shàn 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 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7. (6 分)解释下列各句加点词 (1)窃怪天下之诸侯( ) (2)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 (3)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 (4)天下诸侯以自困矣( ) (5)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 (6)未可专心罪秦也( ) 8. (6 分)句子翻译: (1) 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2) 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9.(1 分)苏辙以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 10.(2 分)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处在于 ; 不同之处在于 。 11.(3 分)李桢“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 ;他以为 六国“视秦 无异也” 是因为 , 他观点的 局限性 是 。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12-16 题(13 分)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 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 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 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 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 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 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 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商君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 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12.(2 分)根据最后一小节可以判断本段选自: ,作者:
13.(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令既具未布。( ②E 民怪之,莫敢徙。 ③秦人皆趋令。( ④所利不能药其所伤。 14.(2分)与“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句式相同的是() A.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B.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C.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D.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 15.(2分)卫鞅斥责乱法之民,将他们“尽迁之于边”是因为 16.(3分)从最后一段看,作者将卫鞅的变法记述下来的目的是 (四)课内文言知识积累(7分) 17.(6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属于以下哪种词类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B.名词作状语C.使动用法D.意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④赢粮而景从()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18.(1分)找出不是判断句的一句:( A.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C.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D.刘备天下枭雄 五)名句填空(6分) 19.任选6空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②.忧劳可以兴国, ,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欧阳修《伶官传序》)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⑤.古人云:“以地事秦 …”(《六国论》)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⑦.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辛弃疾《青玉案》 (六)作文(40分) 悲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墙;乐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门:现实 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是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沟通的门组成。结合你的体验谈你的认识,题目 自拟,不少于800字
4 13.(4 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令既具.未布。( ) ②民怪.之,莫敢徙。( ) ③秦人皆趋.令。( ) ④所利不能药.其所伤。( ) 14.(2 分)与“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句式相同的是 ( ) A.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B.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C.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D.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 15. (2 分)卫鞅斥责乱法之民,将他们“尽迁之于边”是因为 16.(3 分)从最后一段看,作者将卫鞅的变法记述下来的目的是 (四)课内文言知识积累(7 分) 17.(6 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属于以下哪种词类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B.名词作状语 C.使动用法 D.意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 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④赢粮而景.从( ) ⑤外连衡而斗.诸侯( )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 18.(1 分)找出不是判断句的一句:( ) A.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C.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D.刘备天下枭雄 (五)名句填空(6 分) 19.任选 6 空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 ___(《过秦论》) ②.忧劳可以兴国, ,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欧阳修《伶官传序》)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⑤.古人云:“以地事秦, ,……”(《六国论》) ⑥.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⑦.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辛弃疾《青玉案》 (六)作文(40 分) 悲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墙; 乐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门; 现实 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是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沟通的门组成。 结合你的体验谈你的认识,题目 自拟,不少于 800 字
2008届高三语文月考答卷(一)20079 班级 学号 姓名 题号现代文 文言文 文言积累 作文(六)总分 (一)|(一)(二) (四) (五) 分值16分|18分|13分 7分 6分 40分 100分 得分 选择题 5.()()17①()②()③()④()⑤()⑥()18 (一)16分 1.(2分)“审美期待”是指 2.(2分)第②段作者阐述的观点是 分)口口、口口 4.(2分) 6.(4分)请你举一实例,说明智慧比知识更为重要的道理,并作简要的阐述。 (二)18分 7.(6分) (1)窃( )(2)咎( )(3)摈( (4)困( )(5)曾( )(6)罪( 8.(6分)句子翻译 (1)
5 2008 届高三语文月考答卷(一)2007-9 班级 学号 姓名 题号 现代文 文言文 文言积累 作文(六) 总 分 (一) (一) (二) (四) (五) 分值 16 分 18 分 13 分 7 分 6 分 40 分 100 分 得分 选择题 5.( )( )17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8( ) (一)16 分 1.(2 分) “审美期待”是指 2.(2 分)第②段作者阐述的观点是 3.(2 分) □□、□□ 4.(2 分) 6.(4 分)请你举一实例,说明智慧比知识更为重要的道理,并作简要的阐述。 (二)18 分 7. (6 分) (1)窃( ) (2) 咎( ) (3) 摈( ) (4)困( )(5)曾( )(6)罪( ) 8. (6 分)句子翻译: (1) (2)
9.(1分)条件是 10.(2分)相同处在于 不同之处在于 11.(3分)“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 他以为六国 “视秦无异也”是因为 他观点的局限性 是 (三)13分 12.(2分)选自: ,作者: 13.(4分)①具()②怪( )③趋( )④药 15.(2分)因为 16.(3分)目的是 (五)(6分) 19.任选6空 (《过秦论》) (欧阳修《伶官传序》) (欧阳修《伶官传序》) (杜牧《阿房宫赋》) (《六国论》) 。(《与朱元思书》 辛弃疾《青玉案》
6 9.(1 分)条件是 10.(2 分)相同处在于 ; 不同之处在于 。 11.(3 分) “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 ;他以为六国 “ 视秦无异也 ” 是因为 ,他观点的局限性 是 。 (三)13 分 12.(2 分)选自: ,作者: 13.(4 分) ①具. ( ) ②怪. ( ) ③趋. ( ) ④药. ( ) 15.(2 分)因为 16.(3 分)目的是 (五)(6 分) 19.任选 6 空 ①. _____________ ___(《过秦论》) ②. (欧阳修《伶官传序》) ③. 。(欧阳修《伶官传序》) ④. (杜牧《阿房宫赋》) ⑤. (《六国论》) ⑥. ; 。(《与朱元思书》) ⑦. 。辛弃疾《青玉案》
2008届高三语文月考答案(一)2009 ()(16分) 1.(2分)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 2.(2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 3.知识智慧信息(写出两个即可) 4.(2分)大意:读书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应该历经思索的磨砺:求学者不能满足于 占有知识与学问,而应该有浓烈的研索意识,以独特的视角与眼光发现问题 5.(4分)BE(第③段中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当然重要”等句子,说明知识的 价值和意义;E与第⑥段中“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不符) 6.(4分)举例(2分)阐述(2分) (二)(18分) 7.窃:私下:咎:责怪:摈:排斥:困:困窘:曾:竟然罪:责怪 8.(1)齐、楚、燕、赵这些国家因此能够凭借这点在那中间使自己完整(保全自己) (2)只是他们不能够做到秦国的行为,因此最终使自己衰败,从而获取被铲平灭亡的命运 9.1分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10.2分六国皆欲为秦所为秦得天助而六国未得天助 11.3分六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六国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认 为秦统一六国得天助,有种天命论思想 (三)13分 12.2分《资治通鉴》;司马光 13.(4分)(1)制订完毕(2)觉得奇怪(3)遵从(4)治疗,拯救 (2分)B 15.(2分)那些人随意议论国家法令,扰乱法律制度的推行。 16.(3分)告诫当政者“诚信”是治理国家至高无上的法宝。只有树立信誉,收服民心,国 家才能长治久安 (四)7分17. CABBCC18A (五)(6分)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逸豫可以亡身
7 2008 届高三语文月考答案(一)2007-9 (一)(16 分) 1.(2 分)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 2.(2 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 3.知识 智慧 信息(写出两个即可) 4.(2 分)大意:读书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应该历经思索的磨砺;求学者不能满足于 占有知识与学问,而应该有浓烈的研索意识,以独特的视角与眼光发现问题。 5.(4 分) B E (第③段中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当然重要”等句子,说明知识的 价值和意义; E 与第⑥段中“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不符) 6.(4 分)举例(2 分)阐述(2 分) (二)(18 分) 7.窃:私下;咎:责怪;摈:排斥;困:困窘;曾:竟然 罪:责怪 8.(1)齐、楚、燕、赵这些国家因此能够凭借这点在那中间使自己完整(保全自己)。 (2)只是他们不能够做到秦国的行为,因此最终使自己衰败,从而获取被铲平灭亡的命运。 9.1 分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10.2 分 六国皆欲为秦所为 .秦得天助而六国未得天助 11.3 分 六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六国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认 为秦统一六国得天助,有种天命论思想。 (三)13 分 12.2 分《资治通鉴》;司马光 13. (4 分)(1)制订完毕 (2)觉得奇怪 (3)遵从 (4)治疗,拯救 14.(2 分)B 15.(2 分)那些人随意议论国家法令,扰乱法律制度的推行。 16.(3 分)告诫当政者“诚信”是治理国家至高无上的法宝。只有树立信誉,收服民心,国 家才能长治久安。 (四)7 分 17.CABBCC 18 A (五)(6 分)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逸豫可以亡身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犹抱薪救火 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月考一文言译文 李桢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 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 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 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 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象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 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苏辙: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 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 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 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 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 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 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 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 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 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 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 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 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 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公孙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他对秦孝公说:“对下层百姓,不能和 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与凡夫俗子没有共 同语言,要建功立业的人也不去与普通人商议。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效法旧 的传统。”甘龙反驳说:“不是这样。按照旧的章法来治理,才能使官员熟悉规矩而百姓安定 不乱。”公孙鞅说:“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习,学者往往只沉湎于自己的所知,这两种人,让 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们商讨在旧章法之外(开创大业)的事。有才能的人制订法规 政策,蠢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动礼法,无能的人只会被现成的礼法束缚 住。”秦孝公说:“说得好!”便任命公孙鞅担任左庶长的要职,最终确定变法的法令。 法令已制订完备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能确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
8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犹抱薪救火 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月考一文言译文 李桢: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 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 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 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 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象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 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苏辙: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 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 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 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 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 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 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 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 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 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 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 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 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 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公孙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他对秦孝公说:“对下层百姓,不能和 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与凡夫俗子没有共 同语言,要建功立业的人也不去与普通人商议。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效法旧 的传统。”甘龙反驳说:“不是这样。按照旧的章法来治理,才能使官员熟悉规矩而百姓安定 不乱。”公孙鞅说:“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习,学者往往只沉湎于自己的所知,这两种人,让 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们商讨在旧章法之外(开创大业)的事。有才能的人制订法规 政策,蠢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动礼法,无能的人只会被现成的礼法束缚 住。”秦孝公说:“说得好!”便任命公孙鞅担任左庶长的要职,最终确定变法的法令。 法令已制订完备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能确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
三丈长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移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人动手去搬 公孙鞅又说:“能移到北门去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杆搬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 的重赏。公孙鞅这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变法令颁布一年后,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 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施行,原因在于从上层的人开始就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 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把他的老师公子虔处以刑罚,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第 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勇于 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治理得很好。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秦国百姓,有些 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扰乱法规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赶到边疆。此后老 百姓没有人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臣司马光说:诚信,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诚信来保护: 不讲诚信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 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騙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 其道而行之:欺騙邻国,欺騙百姓,更厉害的还欺騙兄弟、欺骗父子。上面的人不信下面的 人,下面的人不信上面的人,上下离心,以至到了失败的地步。靠欺骗所占的便宜拯救不了 所受到的伤害,所得的收益不能弥补所失去的东西,这难道不令人痛心吗!公孙鞅处于你攻 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 况今日治理天下的当政者呢
9 三丈长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移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人动手去搬。 公孙鞅又说:“能移到北门去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杆搬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 的重赏。公孙鞅这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变法令颁布一年后,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 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施行,原因在于从上层的人开始就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 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把他的老师公子虔处以刑罚,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第二 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勇于 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治理得很好。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秦国百姓,有些 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扰乱法规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赶到边疆。此后老 百姓没有人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臣司马光说:诚信,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诚信来保护: 不讲诚信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 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 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更厉害的还欺骗兄弟、欺骗父子。上面的人不信下面的 人,下面的人不信上面的人,上下离心,以至到了失败的地步。靠欺骗所占的便宜拯救不了 所受到的伤害,所得的收益不能弥补所失去的东西,这难道不令人痛心吗!公孙鞅处于你攻 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 况今日治理天下的当政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