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道路纵断面 第一节纵断面及其设计要求 纵断面的概念 通过道路中心线的竖向剖面。 纵断面的设计内容 纵坡了坡度1变坡点 坡长 竖曲线了凸 纵断面上的标高 1)地面标高 2)设计标高 第二节纵坡设计 1设计洪水位,应高出0.5米。 、断面设计标高 2底下管线,覆土要求 3.周围建筑标高。 二、纵坡度 最大纵坡:设计纵坡时,各登记道路可采用的最大值。 1)影响因素 汽车的动力特性 a.等速上坡: b.下坡安全 ②道路等级 等级高→V高→D低→i小 公路i大 城市道路、机非混合→i小。约为公路对应车速时减1% 大、中桥≯4% 非机动车2.5%>25%时有坡长限制。 隧道≯3% ③自然因素 海拔:公路:2000m以上,i≯8%。 3000m以上,ib比正常值减1~3% 公路 3000~4000 4000~5000 5000以上 高寒冰冻:公路:i≯8% 城道:i≯6% 2.最小纵坡 1)影响因素一一排水 2)最小纵坡值0.3%。一般使用0.5% 3合成坡度 1)概念:路线在平曲线上的最大坡度纵坡与超高横坡组合后形成的最大坡度。 2)构成:投影仪演示 纵坡+横坡=合成坡
第四章 道路纵断面 第一节 纵断面及其设计要求 一、纵断面的概念 通过道路中心线的竖向剖面。 二、纵断面的设计内容 纵坡 坡度 变坡点 坡长 竖曲线 凸 凹 三、纵断面上的标高 1)地面标高 2)设计标高 第二节 纵坡设计 1.设计洪水位,应高出 0.5 米。 一、断面设计标高—— 2.底下管线,覆土要求 3.周围建筑标高。 二、纵坡度 1.最大纵坡:设计纵坡 时,各登记道路可采用的最大值。 1)影响因素 ①汽车的动力特性 a.等速上坡: b.下坡安全: ②道路等级 等级高→V 高→D 低→i 小。 公路 i 大 城市道路、机非混合→i 小。约为公路对应车速时减 1%。 大、中桥≯4% 非机动车 2.5%>2.5%时有坡长限制。 隧道≯3% ③自然因素: 海拔:公路:2000m 以上,i≯8%。 3000m 以上,ib 比正常值减 1~3%。 公路 3000~4000 4000~5000 5000 以上 1 2 3 高寒冰冻:公路:i≯8% 城道:i≯6% 2.最小纵坡 1)影响因素——排水。 2)最小纵坡值 0.3%。一般使用 0.5%。 3.合成坡度 1)概念:路线在平曲线上的最大坡度纵坡与超高横坡组合后形成的最大坡度。 2)构成:投影仪演示 纵坡+横坡=合成坡
3)计算 4)应用: ①.已知ie, lH dimit)→iz ②.已知ia, lh dimity→i ③.已知i,i2→iH 结论:①i(ma,i2(max不能同时用 ②i(min+0.5% 4.平均纵坡: 某段路线高差与水平距离之比。i平=H(%) 1)作用: ①衡量纵断面线型质量。 ②可供放坡定线参考。 2)规定 ①.越岭线方差200~500m时,i平≈5.5%为宜。 ②.越岭线方差>500m时,i平≈5.0%为宜。 ②.任何连续3km内,i平≤5.5% ④要考虑公路等级影响 坡长限制 坡长:变坡点间的水平距离 1最小坡长的限制 1)考虑因素 ①行车平顺,避免台阶式起伏。 ②方便司机换档。 ③设置竖曲线要求 2)规定 ①公路 ③.城道 ③非机动车 2.最大坡长限制 )考虑因素 ①上坡时,汽车的动力性能。∫连续大油门行驶一开端 ②下坡的行车安全。 冲坡 2)规定 ①二、三、四级:大于5%有坡长限制,大于限制坡长应设4% ②V下降例(表5-21)(表4-15)爬坡车道宽度3.5m 城道:①快速路及V≥60km/h的主干道,i>5%的路段 ②大车V下降,80→50时
3)计算 4)应用: ①.已知 ic,iH(limit)→iz ②. 已知 ia,iH(limit)→ic ③. 已知 ic,iz→iH 结论:①.ic(max),iz(max)不能同时用。 ②.iH(min)≮0.5%。 4.平均纵坡: 某段路线高差与水平距离之比。i 平=H/l(%) 1)作用: ①.衡量纵断面线型质量。 ②.可供放坡定线参考。 2)规定 ①. 越岭线方差 200~500m 时,i 平≈5.5%为宜。 ②. 越岭线方差>500m 时,i 平≈5.0%为宜。 ②. 任何连续 3km 内,i 平≤5.5%。 ④.要考虑公路等级影响。 三、坡长限制 坡长:变坡点间的水平距离。 1.最小坡长的限制 1)考虑因素 ①.行车平顺,避免台阶式起伏。 ②.方便司机换档。 ③.设置竖曲线要求。 2)规定 ①.公路 ③. 城道 ③.非机动车 2.最大坡长限制 1)考虑因素 ①.上坡时,汽车的动力性能。 连续大油门行驶—开端 ②.下坡的行车安全。 冲坡 2)规定 ①.二、三、四级:大于 5%有坡长限制,大于限制坡长应设<3%的缓坡。其长度应大于最小 坡长。 ②.高速公路与一级路:根据经验、美国方法。 例题演示 四、爬坡车道 1.定义:陡坡路段为载重车上坡行驶所设置的专用附加车道。 2.设置条件 公路:①.高速、一级公路纵坡长度受限制路段(i>4% ) ②.V 下降例(表 5-21)(表 4-15)爬坡车道宽度 3.5 m。 城道:①.快速路及 V≥60km/h 的主干道,i>5%的路段。 ②.大车 V 下降,80→50 时
0→40 ③由于上坡路段混入大型车辆的干扰降低适行能力时 ④经综合分析认为设置爬坡车道比降低纵坡经济合理时,爬坡车道宽3.5m 第三节竖曲线设计 、几个概念 1变坡点:两坡度线的交点。 2坡长:两变坡点之间坡段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 3.坡差w:w=ik-ik+1(k=0,1..n) ik、ik+1,上坡为正,下坡为负。 w为正时,为凸型曲线。 W为负时,为凹型曲线 4竖曲线长度:竖曲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 、竖曲线的几何性质 竖曲线原为圆,为方便计算采用二次抛物线。但仍以竖曲线半径来表示 2.二次抛物线与圆的关系(可否用圆来代替) 例题演示 、竖曲线半径 影响因素 ①力学 ②视距 2离心加速度 3.视距 ①需设凸线型的变坡角 例题演示 ②凸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例题演示 竖曲线半径的控制因素 1舒适—(凹)凸一一重力+离心力 2.视距——凸,头灯视距—一凹 四、竖曲线长度 第四节纵断面设计方法及纵断面图 、设计原则 1满足技术要求 Δ坡度( △坡长( min max) △Rmin 2.纵断面线型均匀平顺 3.填挖平衡 4.满足控制点 △交叉口
60→40 ③.由于上坡路段混入大型车辆的干扰降低适行能力时。 ④.经综合分析认为设置爬坡车道比降低纵坡经济合理时,爬坡车道宽 3.5m。 第三节 竖曲线设计 一、几个概念 1.变坡点:两坡度线的交点。 2.坡长:两变坡点之间坡段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 3.坡差 w:w=ik-ik+1(k=0,1…n) ik、ik+1,上坡为正,下坡为负。 w 为正时,为凸型曲线。 w 为负时,为凹型曲线。 4.竖曲线长度:竖曲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 二、竖曲线的几何性质 竖曲线原为圆,为方便计算采用二次抛物线。但仍以竖曲线半径来表示。 1. R T E 2 2 = 2.二次抛物线与圆的关系(可否用圆来代替) 例题演示 三、竖曲线半径 1.影响因素: ①.力学 ②.视距 2.离心加速度 3.视距 ①.需设凸线型的变坡角 例题演示 ②.凸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例题演示 4.竖曲线半径的控制因素 1.舒适——(凹)凸——重力+离心力 2.视距——凸,头灯视距——凹 四、竖曲线长度 第四节 纵断面设计方法及纵断面图 一、设计原则 1.满足技术要求 Δ坡度(min max) Δ坡长(min max) ΔRmin Δhmin 2.纵断面线型均匀平顺 3.填挖平衡 4.满足控制点 △交叉口
△管线 △老路 △垭口 △河流 △桥、涵、隧 △街坊 5平纵结合 6满足排水要求 7断背曲线要避免 二、设计步骤 绘地面线 绘平曲线一览 3定控制点 △控制点类型: 必经点 ↑只上不下 ↓只下不上 O零挖点 4.拉坡 检查——→调 定坡 平纵 纵横 土方 5竖曲线
△管线 △老路 △垭口 △河流 △桥、涵、隧 △街坊 5.平纵结合 6.满足排水要求 7.断背曲线要避免 二、设计步骤 1.绘地面线 2.绘平曲线一览 3.定控制点 △控制点类型: ×必经点 ↑只上不下 ↓只下不上 ○零挖点 4.拉坡 试坡 检查 调整 定坡 平纵 纵横 土方 5.竖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