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语言文字运用(共2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灰烬(jn)瓜蔓(wan)发轫(ren)峥嵘岁月( zheng) B.黑魃魃(xu)饿殍(piao)乌桕树(jiu)强劲有力(jin) C.窈窕(yao) 赭色(zh6) 田塍( cheng)面面相觑(qu) D.诳语( kuang)恣意(zi 愧煞(sha)铩羽而归(sha)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慰籍炫耀潦倒怡笑大方B.笔竿跋涉消谴容销金镜 悲怆矫饰震撼恪尽职守D.雾霭蜇居惶惑得失具亡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 同一的空气,浸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B.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 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C.芜湖那个面临破产的公司在改制以后,理顺了各种关系,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生产,很快出现了回光返 照的良好局面 D.近年来网络文学泛滥,出现一些观点奇诡、情节荒诞、格调低俗的作品,真可谓奇文共赏,点击率非常 高,批评的热帖子也比比皆是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从无到有,中国航母出现在东方的海平面上。从试航、改装到正式入列,“辽宁舰”迈出的这一步,注 定是中国航母从梦想走向现实的一大步。 B.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 的错觉 C.55年来,我国核工业坚持自主创新,形成了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才拥有的完整的新型核工业体系,实 现了从以军为主向军民结合、军民融合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D.网络游戏与电子竞技运动有着本质区别。电子竞技是相互比胜负争上游,有着明确的回合对抗或时间对 抗性,能够锻炼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 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B.②⑤⑥①④③C.③⑤②⑥④①D.⑥④①③②⑤ 6.请根据下面提供的八篇交流论文的题目,推断出“浙江省第四届名校长论坛”的主题。(不超15字)(4 分) 《打造强势品牌学校》《校不在老,有特色才行》《以特色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创建特色学校》《创特色·树品 牌·促发展》《办学特色与特色办学》《学校特色教育及其支点》《实施品牌战略,培养国际人才》《以新的教 学理念创学校质量品牌》
页 1第 浙江省金华一中 2013-2014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 Word 版含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3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灰烬.(jìn) 瓜蔓.(wàn) 发轫.(rèn) 峥.嵘岁月(zhēng) B.黑魆.魆(xū) 饿殍.(piǎo) 乌桕.树(jìu) 强劲.有力(jìn) C.窈.窕(yáo) 赭.色(zhě) 田塍.(chéng) 面面相觑.(qù) D.诳.语(kuáng) 恣.意(zì) 愧煞.(shà) 铩.羽而归(shā)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慰籍 炫耀 潦倒 怡笑大方 B. 笔竿 跋涉 消谴 容销金镜 C. 悲怆 矫饰 震撼 恪尽职守 D. 雾霭 蜇居 惶惑 得失具亡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 同一的空气,浸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B. 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 4.4 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 ....,为中国代 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C. 芜湖那个面临破产的公司在改制以后,理顺了各种关系,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生产,很快出现了回光返 ... 照.的良好局面。 D.近年来网络文学泛滥,出现一些观点奇诡、情节荒诞、格调低俗的作品,真可谓奇文共赏 ....,点击率非常 高,批评的热帖子也比比皆是。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无到有,中国航母出现在东方的海平面上。从试航、改装到正式入列,“辽宁舰”迈出的这一步,注 定是中国航母从梦想走向现实的一大步。 B.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 14 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 的错觉。 C.55 年来,我国核工业坚持自主创新,形成了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才拥有的完整的新型核工业体系,实 现了从以军为主向军民结合、军民融合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D.网络游戏与电子竞技运动有着本质区别。电子竞技是相互比胜负争上游,有着明确的回合对抗或时间对 抗性,能够锻炼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 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6.请根据下面提供的八篇交流论文的题目,推断出“浙江省第四届名校长论坛”的主题。(不超 15 字)(4 分) 《打造强势品牌学校》《校不在老,有特色才行》《以特色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创建特色学校》《创特色•树品 牌•促发展》《办学特色与特色办学》《学校特色教育及其支点》《实施品牌战略,培养国际人才》《以新的教 学理念创学校质量品牌》
7.汉语是非常奇妙的一种语言,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有人喜欢用生动形象的说法来记忆成语,别有 番趣味。比如:最难听的歌曲——陈词滥调,最绵长的口水—一垂涎三尺,等等。请用这种思维方式,任 意趣解两个成语。(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通过电脑屏幕阅读一页页的网络文章,看似与阅读一页页的印刷文章差不多,但事实并非如此。有研 究表明,所有的阅读都是涉及多种感觉的活动,书面作品的物质性感觉一运动经验和文本内容的认知处理 过程之间存在着至关重要的联系。从纸面转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 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深入程度。更令人不安的是,心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教育专家以 及网站设计员进行了大量研究,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结论:当我们上网的时候,就进入了一个鼓励 粗略阅读、三心二意、肤浅学习的环境。 2008年,以色列—家名为“点击报告”的公司收集汇总了全球一百万名网站访问者的行为数据,分 析发现在大部分国家,人们阅读当前网页的平均时间在十九至二十七秒,其中包括网页内容载入的时间。 在网上,不存在气定神闲地从容浏览这回事,我们只是想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搜集信息。同年,一项针 对二万七干五百名年龄介于十八至四十五岁的成年人的国际性上网时间调查显示,人们把大约百分之三十 的闲暇时间用于上网,其中,中国人上网时间占业余闲暇时间的百分之四十四,居世界第一。一方面是长 时间的上网,另一方面是每张网页的短暂停留,这恰怡说明了人们在网上的大部分时间是从一张网页跳转 到另一张。网站上的内容犹如碎布拼成的床单,我们的大脑在神经通路重新排布后,已经完全适应此种安 排,而传媒企业针对这一特点所设计的网页更是将之不断地“正强化”,即越简短、越细碎越受欢迎,一种 恶性循环产生了。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泰勒考恩一针见血的评论:“在能够轻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我们通 常喜欢简短、支窝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内容。 互联网空前地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却又空前地分散着我们的注意力,这或许是互联网对我们思维产 生长远影响的最大悖论了。大部分时候,人们就是在一次接一次的走神造成的分神状态中匆匆完成-次又 次的浅浏览,既没有深度阅读的可能,也没有深度思考的空间,创造性思考更是无从谈起。可以说,互 联网的兴盛宣告了浅浏览时代的全面到来 科学研究表明,智力深度养成的关键在于形成长期记忆,而长期记忆得以巩固和内化的关键在于专注 (精力集中λ以往扮演这一角色的是基于书本媒介的深度阅读,书的读者和作者之间存在着_种微妙的共 生关系,作者的文字充当着读者头脑中的催化剂,激发读者产生新的洞见、新的联想与新的领悟,长期的 深度阅读甚至可以使人与书本、纸张间产生情感升华。很不幸的是,如今的互联网所鼓励的却是持续不断 的精力分散,它以远超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强迫性,让我们在精力投注与精力转移之间疲于奔命,在“忙 者生存”的脑细胞大战中,支持深度思考、批判性思考的大脑功能彻底失败了 (节选自《浅浏览时代的文明忧思》原载《书屋》2012年9期) 8.下列不属于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方式特征的一项是 A.从纸面转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 中的深入程度。 B.不存在气定神闲地从容浏览这回事,我们只是想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搜集信息 C.空前地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在阅读中不致于分散注意力 D.人们是在分神状态中匆匆完成浏览,既没有深度阅读,也没有深度思考,更无创造性思考。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根据心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教育专家以及网站设计员进行大量硏究的结论,我们要彻底远离和抛弃 网络阅读方式
页 2第 . 7. 汉语是非常奇妙的一种语言,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有人喜欢用生动形象的说法来记忆成语,别有一 番趣味。比如:最难听的歌曲——陈词滥调,最绵长的口水——垂涎三尺,等等。请用这种思维方式,任 意趣解两个成语。(4 分) (1) . (2) . 二、现代文阅读(共 3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 通过电脑屏幕阅读一页页的网络文章,看似与阅读一页页的印刷文章差不多,但事实并非如此。有研 究表明,所有的阅读都是涉及多种感觉的活动,书面作品的物质性感觉—运动经验和文本内容的认知处理 过程之间存在着至关重要的联系。从纸面转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 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深入程度。更令人不安的是,心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教育专家以 及网站设计员进行了大量研究,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结论:当我们上网的时候,就进入了一个鼓励 粗略阅读、三心二意、肤浅学习的环境。 2008 年,以色列一家名为“点击报告”的公司收集汇总了全球一百万名网站访问者的行为数据,分 析发现在大部分国家,人们阅读当前网页的平均时间在十九至二十七秒,其中包括网页内容载入的时间。 在网上,不存在气定神闲地从容浏览这回事,我们只是想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搜集信息。同年,一项针 对二万七千五百名年龄介于十八至四十五岁的成年人的国际性上网时间调查显示,人们把大约百分之三十 的闲暇时间用于上网,其中,中国人上网时间占业余闲暇时间的百分之四十四,居世界第一。一方面是长 时间的上网,另一方面是每张网页的短暂停留,这恰恰说明了人们在网上的大部分时间是从一张网页跳转 到另一张。网站上的内容犹如碎布拼成的床单,我们的大脑在神经通路重新排布后,已经完全适应此种安 排,而传媒企业针对这一特点所设计的网页更是将之不断地“正强化”,即越简短、越细碎越受欢迎,一种 恶性循环产生了。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泰勒·考恩一针见血的评论:“在能够轻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我们通 常喜欢简短、支离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内容。” 互联网空前地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却又空前地分散着我们的注意力,这或许是互联网对我们思维产 生长远影响的最大悖论了。大部分时候,人们就是在一次接一次的走神造成的分神状态中匆匆完成一次又 一次的浅浏览,既没有深度阅读的可能,也没有深度思考的空间,创造性思考更是无从谈起。可以说,互 联网的兴盛宣告了浅浏览时代的全面到来。 科学研究表明,智力深度养成的关键在于形成长期记忆,而长期记忆得以巩固和内化的关键在于专注 (精力集中)。以往扮演这一角色的是基于书本媒介的深度阅读,书的读者和作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共 生关系,作者的文字充当着读者头脑中的催化剂,激发读者产生新的洞见、新的联想与新的领悟,长期的 深度阅读甚至可以使人与书本、纸张间产生情感升华。很不幸的是,如今的互联网所鼓励的却是持续不断 的精力分散,它以远超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强迫性,让我们在精力投注与精力转移之间疲于奔命,在“忙 者生存”的脑细胞大战中,支持深度思考、批判性思考的大脑功能彻底失败了。 (节选自《浅浏览时代的文明忧思》原载《书屋》2012 年 9 期) 8.下列不属于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方式特征的一项是( ) A. 从纸面转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 中的深入程度。 B. 不存在气定神闲地从容浏览这回事,我们只是想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搜集信息。 C. 空前地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在阅读中不致于分散注意力。 D. 人们是在分神状态中匆匆完成浏览,既没有深度阅读,也没有深度思考,更无创造性思考。 9.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根据心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教育专家以及网站设计员进行大量研究的结论,我们要彻底远离和抛弃 网络阅读方式
B.中国人上网时间占业余闲暇时间的百分之四十四,居世界第一,说明中国人特别喜欢这种简短、支离破 碎而又令人愉快的阅读方式 C.互联网的兴盛宣告了浅浏览时代的全面到来,人们已经没有了深度阅读的习惯 D.书本媒介时代的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更能够激发读者作深入的思考和创造ε 10.根据文意,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旨。(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6题。(25分) (一)想北平 老舍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 作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 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 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 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 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 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 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 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象北平那样既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 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 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 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 了 11.作者说“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这个”指的是什么意思?(2分) 答: 12.作者为什么说假如住在巴黎会感到“寂苦”,而后面又说巴黎“太热闹”?(4分 答: (二)烧梦 李锐 从东京到仙台只用两个多小时,时速两百多公里的新干线子弹头列车,带着我们一头扎进沉沉的夜幕。 现在回想起来,在黑夜进入仙台是最恰当的。当历史在岁月的磨蚀下面目全非的时候,只有黑夜是不 会褪色的,只有黑夜最符合当时的历史底色,最符合鲁迅先生的心境。离开仙台二十年后,鲁迅在《藤野 先生》里回首往事说:“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 名目——“日暮里”,一个和黑夜衔接的地名,顽固地留在他记忆深处。 百零三年前的一九零四年,二十三岁的鲁迅只身远离东京,远离身边的中国同胞们,到仙台医学专 门学校求学。那是一次真正的天涯孤旅。或者说,那根本就是一次心定如铁的自我放逐。这一去,就到了 四百公里外的“东北”,就到了没有一个中国人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被所有的发达国家打败,被所有的发达国家看不起的时候,一定会有什么说法、 有什么关于身体的符号会被人挑选出来到处流传。比如肤色,比如身高,比如口音,都是现成的佐料。这 就好比是给人起绰号,一下子就能记住。“支那人″丑陋的特点太鲜明:女人腿下的小脚,男人脑后的辫子
页 3第 B. 中国人上网时间占业余闲暇时间的百分之四十四,居世界第一,说明中国人特别喜欢这种简短、支离破 碎而又令人愉快的阅读方式。 C. 互联网的兴盛宣告了浅浏览时代的全面到来,人们已经没有了深度阅读的习惯。 D. 书本媒介时代的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更能够激发读者作深入的思考和创造。 10.根据文意,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旨。(3 分)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6 题。(25 分) (一)想北平 老舍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 作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 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 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 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 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 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 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 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象北平那样既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 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 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 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 了。 11.作者说“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这个”指的是什么意思?(2 分) 答: . . . 12.作者为什么说假如住在巴黎会感到“寂苦”,而后面又说巴黎“太热闹”?(4 分) 答: . . . (二)烧 梦 李 锐 从东京到仙台只用两个多小时,时速两百多公里的新干线子弹头列车,带着我们一头扎进沉沉的夜幕。 现在回想起来,在黑夜进入仙台是最恰当的。当历史在岁月的磨蚀下面目全非的时候,只有黑夜是不 会褪色的,只有黑夜最符合当时的历史底色,最符合鲁迅先生的心境。离开仙台二十年后,鲁迅在《藤野 先生》里回首往事说:“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 名目——“日暮里”,一个和黑夜衔接的地名,顽固地留在他记忆深处。 一百零三年前的一九零四年,二十三岁的鲁迅只身远离东京,远离身边的中国同胞们,到仙台医学专 门学校求学。那是一次真正的天涯孤旅。或者说,那根本就是一次心定如铁的自我放逐。这一去,就到了 四百公里外的“东北”,就到了没有一个中国人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被所有的发达国家打败,被所有的发达国家看不起的时候,一定会有什么说法、 有什么关于身体的符号会被人挑选出来到处流传。比如肤色,比如身高,比如口音,都是现成的佐料。这 就好比是给人起绰号,一下子就能记住。“支那人”丑陋的特点太鲜明:女人腿下的小脚,男人脑后的辫子
举国皆同。鲁迅先生当年跨洋越海、天涯孤旅也还是逃脱不掉这两样东西。其实,鲁迅自己当年也是拖着 一条辫子来到日本的。他一九零二年四月到日本,一九零三年三月剪去发辫后特地照了一张“断发照"。一 个“断”字流露出强烈的心理动作,所谓一刀两断,所谓洗心革面。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说:从别国里窃 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他明白,自己就是耻辱的一部分,自己就是黑夜 冗沉的夜幕是鲁迅记忆的底色,所以他在来仙台的路上牢牢记住了“日暮里”。在我的理解中,远离人 群的鲁迅,就是从“日暮里″开始独自一个走进了自己精神的黑夜,同时也走进了对这黑夜的反抗和挣扎 离开东京,离开同胞的鲁迅,到底还是躲不开历史的阴影。在仙台的学校里发生的两件事情让他最终 决定辍学离开仙台。先是所谓“泄题″作弊,学生会的干事无中生有地认定鲁迅的考试及格是靠了藤野先 生的泄漏考题。接着,就是那个著名的幻灯片事件。鲁迅在日本同学的欢呼声中看见自己的同胞被当作俄 国间谍砍头,而身旁却站满了麻木的中国围观者。于是,被人鄙视,而又看凊楚了被鄙视者的麻木和无可 救药,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这是一种熬人的双重的鄙视,这是一种黑暗无边的精神笼罩 最为难言的是,在这鄙视中有自己对自己难以宽宥的鄙视。 毕竟,那时的鲁迅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年轻是要靠梦想来滋养的。遭遇了这样的鄙视之后,青春 的梦想非但没有折断,反而把小梦换成了大梦。换梦的结果是鲁迅毅然辍学,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回到东 京,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很快,他就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不止是失败,是比失败更让人难熬的寂寞。 独自一人走进黑夜,原本以为可以用梦想来引路。可梦想幻灭后黑暗之中又加上了寂寞和无望。就此 我们可以循着那个双重的鄙视和反省的轨迹,看到鲁迅此后一生的反抗和挣扎——那就是点燃绝望为自己 照明。在东京的失败之后,鲁迅又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天折,军阀们的血腥屠杀,文人的投降…所谓用小说 改造“国民性”的宏图大志,就如同把沙子撒进黑夜。青春不再,梦想幻灭,淹没在无边的历史黑暗中 一个既不相信光明也不相信黑暗的人怎么活下去呢?他只有点燃绝望为自己照明。这让我想起龚自珍的诗 句 今年烧梦先烧笔,检点青天白日诗。 不由得反复思量:鲁迅在日本完成了自己精神上的一刀两断和洗心革面。当中国一片无边黑暗的时候 是什么给了他走进黑夜的勇气又是什么支持了鲁迅终其一生独自对抗比历史还要黑暗的绝望?这深不可测 的黑暗里,有多少是日本给他的鄙视,又有多少是日本给他的滋养? 本来是红叶的季节,可这次在日本一路上都没有见到过像样的红叶。大阪没有,京都没有,东京没有 仙台似乎也没有。就在我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却突然意外地在鲁迅先生曾经学习过的教室外边看见 了一片气势恢宏的红叶。就在阶梯教室的旁边,有一座已经废弃的三层旧楼房。意想不到的是,整整一面 日楼的墙壁都被茂盛的枝藤紧紧地包裏起来,红叶像瀑布一样从楼顶倾泻而下。如水的秋阳,透彻,清亮, 洒满在红叶上,瀑布就变成了火焰的峭壁,一场冲天大火在眼前翻卷,升腾,盘绕,幻化,闪耀……·整座楼 都在灿烂的火焰里燃烧,欢呼。仿佛能听见从火焰里传出的狂歌和浩叹 于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选自2008年第2期《收获》,有删改) 13.初到日本的鲁迅是“拖着一条辫子”的,一年后他剪去辫子并留“断发照”,再过一年,鲁迅到了仙台 学医,作者借这个细节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形象?(3分) 14.如何理解“在这鄙视中有自己对自己难以宽宥的鄙视”这句话的含意。(6分) 答 15.本文以如“冲天大火”的红叶的火焰和仿佛从其中传出的狂歌收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页 4第 举国皆同。鲁迅先生当年跨洋越海、天涯孤旅也还是逃脱不掉这两样东西。其实,鲁迅自己当年也是拖着 一条辫子来到日本的。他一九零二年四月到日本,一九零三年三月剪去发辫后特地照了一张“断发照”。一 个“断”字流露出强烈的心理动作,所谓一刀两断,所谓洗心革面。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说:“从别国里窃 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他明白,自己就是耻辱的一部分,自己就是黑夜。 沉沉的夜幕是鲁迅记忆的底色,所以他在来仙台的路上牢牢记住了“日暮里”。在我的理解中,远离人 群的鲁迅,就是从“日暮里”开始独自一个走进了自己精神的黑夜,同时也走进了对这黑夜的反抗和挣扎。 离开东京,离开同胞的鲁迅,到底还是躲不开历史的阴影。在仙台的学校里发生的两件事情让他最终 决定辍学离开仙台。先是所谓“泄题”作弊,学生会的干事无中生有地认定鲁迅的考试及格是靠了藤野先 生的泄漏考题。接着,就是那个著名的幻灯片事件。鲁迅在日本同学的欢呼声中看见自己的同胞被当作俄 国间谍砍头,而身旁却站满了麻木的中国围观者。于是,被人鄙视,而又看清楚了被鄙视者的麻木和无可 救药,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这是一种熬人的双重的鄙视,这是一种黑暗无边的精神笼罩。 最为难言的是,在这鄙视中有自己对自己难以宽宥的鄙视。 毕竟,那时的鲁迅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年轻是要靠梦想来滋养的。遭遇了这样的鄙视之后,青春 的梦想非但没有折断,反而把小梦换成了大梦。换梦的结果是鲁迅毅然辍学,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回到东 京,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很快,他就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不止是失败,是比失败更让人难熬的寂寞。 独自一人走进黑夜,原本以为可以用梦想来引路。可梦想幻灭后黑暗之中又加上了寂寞和无望。就此, 我们可以循着那个双重的鄙视和反省的轨迹,看到鲁迅此后一生的反抗和挣扎——那就是点燃绝望为自己 照明。在东京的失败之后,鲁迅又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夭折,军阀们的血腥屠杀,文人的投降......所谓用小说 改造“国民性”的宏图大志,就如同把沙子撒进黑夜。青春不再,梦想幻灭,淹没在无边的历史黑暗中, 一个既不相信光明也不相信黑暗的人怎么活下去呢?他只有点燃绝望为自己照明。这让我想起龚自珍的诗 句: “今年烧梦先烧笔,检点青天白日诗。” 不由得反复思量:鲁迅在日本完成了自己精神上的一刀两断和洗心革面。当中国一片无边黑暗的时候, 是什么给了他走进黑夜的勇气,又是什么支持了鲁迅终其一生独自对抗比历史还要黑暗的绝望?这深不可测 的黑暗里,有多少是日本给他的鄙视,又有多少是日本给他的滋养? 本来是红叶的季节,可这次在日本一路上都没有见到过像样的红叶。大阪没有,京都没有,东京没有, 仙台似乎也没有。就在我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却突然意外地在鲁迅先生曾经学习过的教室外边看见 了一片气势恢宏的红叶。就在阶梯教室的旁边,有一座已经废弃的三层旧楼房。意想不到的是,整整一面 旧楼的墙壁都被茂盛的枝藤紧紧地包裹起来,红叶像瀑布一样从楼顶倾泻而下。如水的秋阳,透彻,清亮, 洒满在红叶上,瀑布就变成了火焰的峭壁,一场冲天大火在眼前翻卷,升腾,盘绕,幻化,闪耀......整座楼 都在灿烂的火焰里燃烧,欢呼。仿佛能听见从火焰里传出的狂歌和浩叹: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选自 2008 年第 2 期《收获》,有删改) 13.初到日本的鲁迅是“拖着一条辫子”的,一年后他剪去辫子并留“断发照”,再过一年,鲁迅到了仙台 学医,作者借这个细节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形象?(3 分) 答: . . . 14.如何理解“在这鄙视中有自己对自己难以宽宥的鄙视”这句话的含意。(6 分) 答: . . . 15.本文以如“冲天大火”的红叶的火焰和仿佛从其中传出的狂歌收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分) 答: . .
16.“烧梦”出自龚自珍的诗句,原是反映龚自珍思想上的“绝望的呐喊”的,本文以此为题想要表现鲁迅 当时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9分) 墨妙亭记 (宋)苏轼 煕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①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 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 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 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 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②,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 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 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 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 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 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 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可争者,而其理则 不可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昊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②旁 午:交错紛繁。 1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抚循:抚恤 B.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 适:适合 C.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故事:先例 D.朝廷方更化立法 更化:改革 18.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寡求而不争 蟹六跪而二螯 B.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古之学者必有师 C.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 凌万顷之茫然 D.故具载其说 其皆出于此乎 19.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章第一段点题,交代孙莘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文中借他人之言立为反论,然后引出己论,阐明了自己关于知命的观点。C.作者认为虽然“物 必归于尽”,但“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画龙点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D.文章第三段以议论的方法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 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 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 21.把下面选自课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
页 5第 16.“烧梦”出自龚自珍的诗句,原是反映龚自珍思想上的“绝望的呐喊”的,本文以此为题想要表现鲁迅 当时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结合全文回答。(6 分) 答: . . .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3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1 题。(19 分) 墨妙亭记 (宋)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①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 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 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 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 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②,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 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 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 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 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 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 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可争者,而其理则 不可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②旁 午:交错;纷繁。 1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抚循:抚恤 B.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 适:适合 C.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故事:先例 D.朝廷方更化..立法 更化:改革 18.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寡求而.不争 蟹六跪而.二螯 B.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 古之学者.必有师 C.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 凌万顷之.茫然 D.故具载其.说 其.皆出于此乎 19.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点题,交代孙莘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文中借他人之言立为反论,然后引出己论,阐明了自己关于知命的观点。 C.作者认为虽然“物 必归于尽”,但“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画龙点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D.文章第三段以议论的方法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 20.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虽 知 其 然 而 君 子 之 养 身 也 凡 可 以 久 生 而 缓 死 者 无 不 用 其 治 国 也 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 21.把下面选自课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 分)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 过山农家(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滎烟暗,却喜晒谷夭晴。 22.标题的含意是拜访山农,诗中无一“山”字,却可以从 看出“山”在其中。(2 分) 23.三、四两句是以山农的口吻写的,你认为哪些词语传达了山农的什么性格和感情?(4分) 答 (三)古诗文默写。(8分) 2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1)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沁园春·长沙》) (2)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荀子《劝学》)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师说》)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5)桂棹兮兰桨 渺渺兮予怀 。(苏轼《赤壁赋》) 四、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痕迹约翰罗斯金 把毎一个黎明看作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生命的小结/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 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和你心灵得到实质的痕迹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和痕迹,只是这脚印和痕迹有的清晰,历经岁月 而不蚀;有的模糊,不待日久而消失。那么,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又有些什么感悟呢? 请以“痕迹”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金华一中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语言文字运用 1.A.(B.强劲有力(jng)C.窈窕(yao)D.愧煞(sha)) 2.C(A.慰藉,贻笑大方B.笔杆,消遣D.蛰居,得失俱亡) 3.D(A“浸染”逐渐沾染或感染,此处应用“濡染”,受熏陶之意。B“功败垂成”指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 失败(含惋惜意)。C“回光返照”为贬义词,感情色彩错误) 4.C(A项语序不当;应为:“改装、试航到正式入列”。B项“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是指“松 下公司这个新产品”还是“索尼公司的产品”,所指不明确,有歧义。D“锻炼……精神”搭配不当。) 5.C(注意⑥,是一个带有总结性的句子,先说文化,再说历史,然后转折) 6.参考答案:树立品牌意识,办好特色学校。(答对一个方面给2分。) 7.参考答案 最有学问的人一一博古通今:最怕寒冷的人一一不寒而栗:最荒凉的地方—一不毛之地:最高大的超人 —顶天立地;最难治的疾病—一肝肠寸断;最怪异的动物—一虎头蛇尾;最漂亮的帽子一一冠冕堂皇
页 6第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22—23 题。(6 分)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22. 标题的含意是拜访山农,诗中无一“山”字,却可以从 、 看出“山”在其中。(2 分) 23 .三、四两句是以山农的口吻写的,你认为哪些词语传达了山农的什么性格和感情?(4 分) 答: . . (三)古诗文默写。(8 分) 2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4 小题) (1)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沁园春·长沙》) (2)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荀子《劝学》)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师说》) (4)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5)桂棹兮兰桨, 。渺渺兮予怀, 。(苏轼《赤壁赋》) 四、作文(60 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 分) 痕 迹 约翰·罗斯金 把每一个黎明看作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生命的小结/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 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和你心灵得到实质的痕迹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和痕迹,只是这脚印和痕迹有的清晰,历经岁月 而不蚀;有的模糊,不待日久而消失。那么,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又有些什么感悟呢? 请以“痕迹”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③不少于 800 字。 金华一中 2013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A.( B.强劲有力(jìng)C. 窈窕(yǎo) D. 愧煞(shā)) 2. C(A.慰藉,贻笑大方 B.笔杆,消遣 D.蛰居,得失俱亡) 3.D(A“浸染”逐渐沾染或感染,此处应用“濡染”,受熏陶之意。 B“功败垂成”指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 失败(含惋惜意)。C“回光返照”为贬义词,感情色彩错误) 4.C (A 项语序不当;应为:“改装、试航到正式入列”。B 项“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是指“松 下公司这个新产品”还是“索尼公司的产品”,所指不明确,有歧义 。D“锻炼……精神”搭配不当。) 5.C(注意⑥,是一个带有总结性的句子,先说文化,再说历史,然后转折) 6.参考答案:树立品牌意识,办好特色学校。(答对一个方面给 2 分。) 7.参考答案: 最有学问的人——博古通今 ;最怕寒冷的人——不寒而栗 ;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 ;最高大的超人 ——顶天立地 ;最难治的疾病——肝肠寸断 ;最怪异的动物——虎头蛇尾 ;最漂亮的帽子——冠冕堂皇 ;
最反常的天气—一晴天霹雳;最绝望的前程一一山穷水尽:最神秘的行动—一神出鬼没;最遥远的地方 天涯海角:最宽阔的胸怀—一虚怀若谷;最昂贵的时间一一一刻千金:最为吝啬的人一一一毛不拔 最急速的流水 泻千里;最狭窄的海洋 衣带水:最丰厚的稿酬 字千金;最坚固的工事 固若金汤 现代文阅读 8.C(此项表述错误。) 9.D(其他三项的推论都是错误的。) 10.由于互联网的兴盛,人类全面进入浅浏览时代,传统的书本媒介时代的深度阅读将可能终结。(原因1 分,“全面进入浅浏览时代”1分,“深度阅读将可能终结”1分。) 11.指作者对北平的爱像爱母亲一样是想说而说不出来的 12.感到“寂苦”是因为住在巴黎会思乡。“太热闹”指的是巴黎不象北平那样动中有静,有很多地方使 人疲乏,需要酒精和咖啡的刺激 13.断发学医,是鲁迅人生中的一次挣扎和反抗,刻画了一个要和过去决裂,从而开始坚定走自己的路的 孤独的先行者(前行者)形象。(意思对即可) 14.(1)自己属于被鄙视者:(2)自己作为被鄙视者也鄙视(或“痛心于”)中国围观者的“麻木”;(3)对自 己不能改变被鄙视者的“麻木”和“无可救药”的自责。(每点2分,共6分 15.①照应题目″烧梦″,同时暗寓鲁迅的梦想正在照亮黑暗照亮人生。(2分) ②照应开头,文章以黑夜始,以火焰结束,给人一种敞亮光明热烈的美的感受。(2分) 16.(1)"烧掉"(抛弃)以前不切实际的学医救人的梦想,(2分)和过去的思想一刀两断(或:彻底决裂)。(1 分 (2)点燃绝望为自己照明,为自己找一条出路,(2分)也为国人照亮,找一条生存发展之路。(1分)("烧 在文中有两层意思:一是"烧掉″″烧毁";一是″燃烧″"照亮") 三、古代诗文阅读 17.B适:恰逢,刚好 18.A(A.“而”均表并列B.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代词,……的人。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 性/定语后置的标志。D.代词,这些/语气词,表推测,大概) 19.D(第三段,批判孙莘老不是文段的主要意思,主要意思是表达作者要“知命”的观点) 20.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 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 21.(1)我认为凡是永州特异的山水,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2)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22.“板桥”“泉声” 23.“莫嗔”、“却喜”反映了山农的豪爽性格,体现了淳朴的本色。“莫嗔”,即忙不迭地招呼客人,不要因 焙制山茶时烟雾弥漫而见怪;同时与“却喜”相对,表现了山农在丰收以后赶晴天晒粮食的喜悦之情。(意 对即可) 24.(1)恰同学少年 挥斥方遒 (2)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3)师不必贤于弟子 术业有专攻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5)击空明兮溯流光 望美人兮天一方 墨妙亭记》译文 宋神宗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从广德调任吴兴太守。第二年二月,在住宅的北边,逍遥堂的东 面建造了一座墨妙亭,搜集从汉代以来吴兴境内的古文和前代遗存的碑刻来充实墨妙亭
页 7第 最反常的天气——晴天霹雳 ;最绝望的前程——山穷水尽 ;最神秘的行动——神出鬼没 ;最遥远的地方 ——天涯海角 ;最宽阔的胸怀——虚怀若谷 ;最昂贵的时间——一刻千金 ;最为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 最急速的流水——一泻千里 ;最狭窄的海洋——一衣带水 ;最丰厚的稿酬——一字千金 ;最坚固的工事 ——固若金汤 二、现代文阅读 8.C (此项表述错误。) 9. D(其他三项的推论都是错误的。) 10. 由于互联网的兴盛,人类全面进入浅浏览时代,传统的书本媒介时代的深度阅读将可能终结。(原因 1 分,“全面进入浅浏览时代”1 分,“深度阅读将可能终结”1 分。) 11.指作者对北平的爱像爱母亲一样是想说而说不出来的。 12.感到“寂苦” 是因为住在巴黎会思乡。“太热闹”指的是巴黎不象北平那样动中有静,有很多地方使 人疲乏,需要酒精和咖啡的刺激。 13.断发学医,是鲁迅人生中的一次挣扎和反抗,刻画了一个要和过去决裂,从而开始坚定走自己的路的、 孤独的先行者(前行者)形象。(意思对即可) 14.(1)自己属于被鄙视者;(2)自己作为被鄙视者也鄙视(或“痛心于”)中国围观者的“麻木”;(3)对自 己不能改变被鄙视者的“麻木”和“无可救药”的自责。(每点 2 分,共 6 分,) 15.①照应题目"烧梦",同时暗寓鲁迅的梦想正在照亮黑暗照亮人生。(2 分) ②照应开头,文章以黑夜始,以火焰结束,给人一种敞亮光明热烈的美的感受。(2 分) 16.(1)"烧掉"(抛弃)以前不切实际的学医救人的梦想,(2 分)和过去的思想一刀两断(或:彻底决裂)。(1 分) (2)点燃绝望为自己照明,为自己找一条出路,(2 分)也为国人照亮,找一条生存发展之路。(1 分)("烧" 在文中有两层意思:一是"烧掉""烧毁";一是"燃烧""照亮") 三、古代诗文阅读 17. B 适:恰逢,刚好 18. A (A.“而”均表并列 B.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译/代词,……的人。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 性/定语后置的标志。 D.代词,这些/语气词,表推测,大概) 19.D(第三段,批判孙莘老不是文段的主要意思,主要意思是表达作者要“知命”的观点) 20. 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 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 21. (1)我认为凡是永州特异的山水,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2) 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22.“板桥”“泉声” 23.“莫嗔”、“却喜”反映了山农的豪爽性格,体现了淳朴的本色。“莫嗔”,即忙不迭地招呼客人,不要因 焙制山茶时烟雾弥漫而见怪;同时与“却喜”相对,表现了山农在丰收以后赶晴天晒粮食的喜悦之情。(意 对即可) 24.(1) 恰同学少年 挥斥方遒 (2) 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3) 师不必贤于弟子 术业有专攻 (4)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5) 击空明兮溯流光 望美人兮天一方 《墨妙亭记》译文 宋神宗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从广德调任吴兴太守。第二年二月,在住宅的北边,逍遥堂的东 面建造了一座墨妙亭,搜集从汉代以来吴兴境内的古文和前代遗存的碑刻来充实墨妙亭
从东晋以来,吴兴就是好地方,被称为山水清美幽远。当地老百姓满足于鱼稻蒲莲的收入,欲求少, 相处和睦。不是有特别的事情,很少有宾客到那里去。所以大凡吴兴的太守,大抵把啸歌吟诗、投壶饮酒 之事作为消遣。自从孙莘老到任后,那年吴兴恰逢遭遇水灾,土质好的田地都歉收,湖州的人缺粮非常严 重,准备相随离开那里。孙莘老开仓放粮赈灾,亲自抚恤慰劳前来的百姓.非常真诚。有余粮的富裕人家, 都争相拿出粮食帮助官府赈灾,救活的人不计其数。这个时候,朝廷正改革立法,使者频繁往来,以为孙 莘老会日夜处理文书,前往约期聚会,不能够再像以前那样举止从容自得其乐。可是孙莘老更加喜欢与宾 客聚会,吟诗饮酒作乐,又在空闲时间,搜集遗散的文章,得到前人数百篇文章,编辑成《吴兴新集》,又 把那些遗留在荒山野草中字迹尚存的残破碑刻,汇集到墨妙亭中。这一年的十二月,我因事到湖州,遍览 后顿生叹息,孙莘老求我为墨妙亭写一篇记述的文章 有人对我说,一切事物都要归于消亡,而依靠形体坚固的物体,更不能够长久,即使是坚固的金石 不久就会变坏。至于功业、名声和文章,它们流传到后世,才可以略为长久一些,现在竟然把功业、名声 和文章托于金石,是久存的东西反而求助于速坏的东西。这已经是前人的糊涂,可孙莘老又用高大的屋子 来保存它们,推测他的心意,那恐怕是不懂得事物生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我认为知命的人,一定要尽 人事,这以后理当如此也就没有遗憾。事物之有成形也必定有毁坏,就像人有出生必有死亡,国有兴盛一 定会有灭亡一样。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君子保养身体,大凡可以生缓死的东西没有不用的,那治理国 家,大凡可以保存国家挽救亡的措施没有不使用的,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才罢了。这才叫作懂得事物生都 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这个亭子是否该建造,不值得争辩,但其中的道理是不能不辨析的。所以我把这些 情况全部记载下来,并且把墨妙亭里的各种文物记录如下 《过山农家》鉴赏 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六言绝句一体,整个唐代作者寥寥,作品很少。顾况的这首六言 绝句质朴清淡、萧散自然,写出了地道的农家本色。 首句“板桥人渡泉声”,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当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他 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便颇有气氛地烘托出了山行的环境 “人渡泉声”,看似无理,却真切地表达了人渡板桥时满耳泉声淙淙的独特感受。“泉声”的“声”字, 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这一句写出农家附近的环境,暗点“过”字。“人渡”的“人”,实即 诗人自己,写来却似画外观己,抒情的主体好像融入客体,成为景物的一部分了。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 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 从首句到次句,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跳跃。“茅檐日午鸡鸣”,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 这时,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山农家的鸡咯咯鸣叫,像是在欢迎来客。鸡鸣并不新奇,但安排在这句诗 中,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茅檐陋舍,乃“山农家”本色:日午 鸡鸣,仿佛是打破山村沉静的,却更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这句中的六个字,依次构成三组情 事,与首句中按同样方式构成的三组情事相对,表现出六言诗体的特点。在音节上,又正好构成两字一顿 的三个“音步”。由于采用这种句子结构和下平声八庚韵的韵脚,读起来特别富于节奏感,而且音节响亮。 前两句可以说是各自独立又紧相承接的两幅图画。前一幅“板桥人渡泉声”,画的是山农家近旁的一座 板桥,桥下有潺湲的山泉流过,人行桥上,目之所接,耳之所闻,都是清澈叮咚的泉色水声。诗中有画, 这画便是仿佛能听到泉声的有声画。后一幅“茅檐日午鸡鸣”,正写“到山农家”。在温煦的阳光下,茅 檐静寂无声,只传出几声悠长的鸡鸣。这就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 来了。“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王维《新晴野望》)。这里写日午鸡鸣的闲静,正是为了反托闲静后 面的忙碌。从表现手法说,这句是以动衬静:从内容的暗示性说,则是以表面的闲静暗写繁忙。故而到了 四两句,笔触便自然接到山农家的劳作上来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这两句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 意的话。诗人到山农家的前几天,这里连日阴雨,茶叶有些返潮,割下的谷子也无法曝晒:来的这天,雨 后初晴,全家正忙着趁晴焙荼、晒谷。屋子里因为焙茶烧柴充满烟雾,屋外晒场上的谷子又时时需要翻晒
页 8第 从东晋以来,吴兴就是好地方,被称为山水清美幽远。当地老百姓满足于鱼稻蒲莲的收入,欲求少, 相处和睦。不是有特别的事情,很少有宾客到那里去。所以大凡吴兴的太守,大抵把啸歌吟诗、投壶饮酒 之事作为消遣。自从孙莘老到任后,那年吴兴恰逢遭遇水灾,土质好的田地都歉收,湖州的人缺粮非常严 重,准备相随离开那里。孙莘老开仓放粮赈灾,亲自抚恤慰劳前来的百姓.非常真诚。有余粮的富裕人家, 都争相拿出粮食帮助官府赈灾,救活的人不计其数。这个时候,朝廷正改革立法,使者频繁往来,以为孙 莘老会日夜处理文书,前往约期聚会,不能够再像以前那样举止从容自得其乐。可是孙莘老更加喜欢与宾 客聚会,吟诗饮酒作乐,又在空闲时间,搜集遗散的文章,得到前人数百篇文章,编辑成《吴兴新集》,又 把那些遗留在荒山野草中字迹尚存的残破碑刻,汇集到墨妙亭中。这一年的十二月,我因事到湖州,遍览 后顿生叹息,孙莘老求我为墨妙亭写一篇记述的文章。 有人对我说,一切事物都要归于消亡,而依靠形体坚固的物体,更不能够长久,即使是坚固的金石, 不久就会变坏。至于功业、名声和文章,它们流传到后世,才可以略为长久一些,现在竟然把功业、名声 和文章托于金石,是久存的东西反而求助于速坏的东西。这已经是前人的糊涂,可孙莘老又用高大的屋子 来保存它们,推测他的心意,那恐怕是不懂得事物生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我认为知命的人,一定要尽 人事,这以后理当如此也就没有遗憾。事物之有成形也必定有毁坏,就像人有出生必有死亡,国有兴盛一 定会有灭亡一样。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君子保养身体,大凡可以生缓死的东西没有不用的,那治理国 家,大凡可以保存国家挽救亡的措施没有不使用的,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才罢了。这才叫作懂得事物生都 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这个亭子是否该建造,不值得争辩,但其中的道理是不能不辨析的。所以我把这些 情况全部记载下来,并且把墨妙亭里的各种文物记录如下。 《过山农家》鉴赏 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六言绝句一体,整个唐代作者寥寥,作品很少。顾况的这首六言 绝句质朴清淡、萧散自然,写出了地道的农家本色。 首句“板桥人渡泉声”,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当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他。 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便颇有气氛地烘托出了山行的环境。 “人渡泉声”,看似无理,却真切地表达了人渡板桥时满耳泉声淙淙的独特感受。“泉声”的“声”字, 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这一句写出农家附近的环境,暗点“过”字。“人渡”的“人”,实即 诗人自己,写来却似画外观己,抒情的主体好像融入客体,成为景物的一部分了。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 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 从首句到次句,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跳跃。“茅檐日午鸡鸣”,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 这时,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山农家的鸡咯咯鸣叫,像是在欢迎来客。鸡鸣并不新奇,但安排在这句诗 中,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茅檐陋舍,乃“山农家”本色;日午 鸡鸣,仿佛是打破山村沉静的,却更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这句中的六个字,依次构成三组情 事,与首句中按同样方式构成的三组情事相对,表现出六言诗体的特点。在音节上,又正好构成两字一顿 的三个“音步”。由于采用这种句子结构和下平声八庚韵的韵脚,读起来特别富于节奏感,而且音节响亮。 前两句可以说是各自独立又紧相承接的两幅图画。前一幅“板桥人渡泉声”,画的是山农家近旁的一座 板桥,桥下有潺湲的山泉流过,人行桥上,目之所接,耳之所闻,都是清澈叮咚的泉色水声。诗中有画, 这画便是仿佛能听到泉声的有声画。后一幅“茅檐日午鸡鸣”,正写“到山农家”。在温煦的阳光下,茅 檐静寂无声,只传出几声悠长的鸡鸣。这就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 来了。“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王维《新晴野望》)。这里写日午鸡鸣的闲静,正是为了反托闲静后 面的忙碌。从表现手法说,这句是以动衬静;从内容的暗示性说,则是以表面的闲静暗写繁忙。故而到了 三四两句,笔触便自然接到山农家的劳作上来。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这两句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 意的话。诗人到山农家的前几天,这里连日阴雨,茶叶有些返潮,割下的谷子也无法曝晒;来的这天,雨 后初晴,全家正忙着趁晴焙茶、晒谷。屋子里因为焙茶烧柴充满烟雾,屋外晒场上的谷子又时时需要翻晒
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意,说:您别怪罪焙茶弄得屋里乌烟瘴气,将就着在破茅屋里歇歇脚;可喜 的是今天正好有大太阳,场上的谷子要趁晴晒干,分不开身来招待您,请千万包涵。山农的话不仅神情口 吻毕肖,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睛之际农家的繁忙与喜悦。如此本色的语言,质朴 的人物,与前面所描绘的清幽环境和谐统一,呈现出一种朴素、真淳的生活美。而首句“泉声”暗示雨后, 次句“鸡鸣”逗引天晴,更使前后幅贯通密合,浑然一体。通过“板桥”、“泉声”表现了“山”:既有 板桥,下必有溪;溪流有声,其为山溪无疑 前两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物,而第三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笔法的改变是为了突出山农的形 象,作者在“焙茶烟暗”之前,加上“莫嗔”二字,便在展现劳动场景的同时,写出了山农的感情。从山 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他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 富有情韵。继“莫嗔”之后,第四句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 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六言绝句,由于每句字数都是偶数,六字明显分为三顿,因此天然趋于对偶骈俪,趋于工致整饬,绝 大多数对起对结,语言较为工丽。顾况的这首六言绝虽也采取对起对结格式,但由于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 进行白描,前后幅句式又有变化,读来丝毫不感单调、板滞,而是显得相当轻快自然、清新朴素,诗的风 格和内容呈现出一种高度的和谐美。如果按司空图的《诗品》归类,这首诗似属于“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俱道适往,着手成春”的“自然”一品。作者像是不经心地道出一件生活小事,却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
页 9第 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意,说:您别怪罪焙茶弄得屋里乌烟瘴气,将就着在破茅屋里歇歇脚;可喜 的是今天正好有大太阳,场上的谷子要趁晴晒干,分不开身来招待您,请千万包涵。山农的话不仅神情口 吻毕肖,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之际农家的繁忙与喜悦。如此本色的语言,质朴 的人物,与前面所描绘的清幽环境和谐统一,呈现出一种朴素、真淳的生活美。而首句“泉声”暗示雨后, 次句“鸡鸣”逗引天晴,更使前后幅贯通密合,浑然一体。通过“板桥”、“泉声”表现了“山”:既有 板桥,下必有溪;溪流有声,其为山溪无疑。 前两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物,而第三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笔法的改变是为了突出山农的形 象,作者在“焙茶烟暗”之前,加上“莫嗔”二字,便在展现劳动场景的同时,写出了山农的感情。从山 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他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 富有情韵。继“莫嗔”之后,第四句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 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六言绝句,由于每句字数都是偶数,六字明显分为三顿,因此天然趋于对偶骈俪,趋于工致整饬,绝 大多数对起对结,语言较为工丽。顾况的这首六言绝虽也采取对起对结格式,但由于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 进行白描,前后幅句式又有变化,读来丝毫不感单调、板滞,而是显得相当轻快自然、清新朴素,诗的风 格和内容呈现出一种高度的和谐美。如果按司空图的《诗品》归类,这首诗似属于“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俱道适往,着手成春”的“自然”一品。作者像是不经心地道出一件生活小事,却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 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