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敕造(chi)惫懒(bei)贮存(ch)泥古不化(ni) 点缀(zhui)忖度(cin)匿迹(ni)泾渭分明(jing) C.眩晕(yn)款识(shi)弓弩(m)不稂不莠(lang) D.漂泊(piao)蹒跚(pan)憎恶(zeng)一语中的( zho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烦躁发祥地两全齐美 B.羸弱万户侯坐镇指挥 C.精萃挖墙脚金榜题名 D.纽带核辐射老生长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在表演秦腔时,嗓音穿云裂石,极富感染力,征服了现场的观众,更征服了眼光挑剔的评委, 获得了本次比赛金奖。 B.贵州高三学生抛书事件引起广泛争论,有人力主严惩,其实学生只是借此缓解压力,不足为训 C.入夜,月色溶溶,水面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促膝畅谈,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 上对月凝思 D.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 石油安全体系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红船精神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素材。 B.二孩政策在全面放开后,“能不能生二孩”“该不该生二孩”“生二孩后怎么办”之类的话题一 直被民众热烈讨论 C.秦汉魏石刻书法艺术展增进了中日两国书法艺术家的友好往来,对两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 作用。 D.要深化对南极地区海冰融化现象和南极上空大气运动过程的认识,就必须扩大科学考察区域 加强科研观测精度,改进试验设计方法。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21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浙江省绍兴市 2018-2019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敕.造(chì) 惫.懒(bèi) 贮.存(chǔ) 泥.古不化(nì) B.点缀. (zhuì) 忖.度 (cǔn) 匿.迹 (nì) 泾.渭分明(jìng) C.眩晕. (yùn) 款识.(shí) 弓弩.(nǔ) 不稂.不莠(láng) D.漂.泊 (piāo) 蹒.跚 (pán) 憎.恶 (zēng) 一语中.的(zhò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烦躁 发祥地 两全齐美 B.羸弱 万户侯 坐镇指挥 C.精萃 挖墙脚 金榜题名 D.纽带 核辐射 老生长谈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在表演秦腔时,嗓音穿云裂石 ....,极富感染力,征服了现场的观众,更征服了眼光挑剔的评委, 获得了本次比赛金奖。 B.贵州高三学生抛书事件引起广泛争论,有人力主严惩,其实学生只是借此缓解压力,不足为训 ....。 C.入夜,月色溶溶,水面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促膝畅谈,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 上对月凝思。 D.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 ....,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 石油安全体系。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红船精神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素材。 B.二孩政策在全面放开后,“能不能生二孩”“该不该生二孩”“生二孩后怎么办”之类的话题一 直被民众热烈讨论。 C.秦汉魏石刻书法艺术展增进了中日两国书法艺术家的友好往来,对两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 作用。 D.要深化对南极地区海冰融化现象和南极上空大气运动过程的认识,就必须扩大科学考察区域, 加强科研观测精度,改进试验设计方法。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 21 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①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②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他们把大自然看作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从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②③①④⑤⑥ B.③①⑤②④⑥ C.②③⑥④①⑤ D.③④②①⑥⑤ 6.下列修辞手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B.雪花似的水鸟栖息在我们的头/飞去又回来 C.一根根草茎深入肌肤/我听得见花儿匆匆赶路的声音 D.懒惰像一条蛇/藏在洞穴里昏迷不醒 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今天是小女婷婷的十岁生日,借此机会,聊备薄酒,感谢各位亲友多年来对我全家的关怀和帮 助,请大家开怀畅饮! B.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你送我的笔筒虽不贵重,但盛满浓浓的友情,我就笑纳了, 定好自珍藏! C.这么多年来承蒙你的关怀照顾,我是受益匪浅。现在你家里遇到了难处,我自然也应该鼎力相 助,竭诚回报。 D.杨总率先发言,抛砖引玉,提出不少建设性的建议。接下来,请未发言的同志不吝才智,献计 献策,畅所欲言。 8.下列诗句描写的内容,与右图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B.独上层城倚危槛,柳营春尽马嘶闲
, , ; , ,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①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②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他们把大自然看作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从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②③①④⑤⑥ B.③①⑤②④⑥ C.②③⑥④①⑤ D.③④②①⑥⑤ 6.下列修辞手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B.雪花似的水鸟栖息在我们的肩头/飞去又回来 C.一根根草茎深入肌肤/我听得见花儿匆匆赶路的声音 D.懒惰像一条蛇/藏在洞穴里昏迷不醒 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今天是小女婷婷的十岁生日,借此机会,聊备薄酒,感谢各位亲友多年来对我全家的关怀和帮 助,请大家开怀畅饮! B.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你送我的笔筒虽不贵重,但盛满浓浓的友情,我就笑纳了, 一定好自珍藏! C.这么多年来承蒙你的关怀照顾,我是受益匪浅。现在你家里遇到了难处,我自然也应该鼎力相 助,竭诚回报。 D.杨总率先发言,抛砖引玉,提出不少建设性的建议。接下来,请未发言的同志不吝才智,献计 献策,畅所欲言。 8.下列诗句描写的内容,与右图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 A.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B.独上层城倚危槛,柳营春尽马嘶闲
C.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D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人皆得以隶使之 10.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夫晋,何厌之有?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D.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1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一一向我询问古代的事情,有时靠着书桌读书 B.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一假如不是我所拥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 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一一女子也不高兴,因为男子的行为反复无常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为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13.下列对《琵琶行(并序)》选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慘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开头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选择秋风中的枫叶和荻花为意象,渲染了一种悲凉 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B.“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演奏做铺垫 C.五六两句中提到江月,这是全诗第一次提到,进一步渲染了沉郁感伤的心情 D.末两句琵琶弹奏的声音使送者忘归,行者不发,正面衬托了音乐的美妙动人。 14.下列对《林黛玉进贾府》节选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 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 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 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 起身接见。 A.王熙凤出场的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表现出其在贾府的地位之特殊,性格之泼辣
C.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D.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D.人皆得以隶.使之 10.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夫晋,何厌之有?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D.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1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向我询问古代的事情,有时靠着书桌读书。 B.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假如不是我所拥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 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也不高兴,因为男子的行为反复无常。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因为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13.下列对《琵琶行(并序)》选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开头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选择秋风中的枫叶和荻花为意象,渲染了一种悲凉 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B.“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演奏做铺垫。 C.五六两句中提到江月,这是全诗第一次提到,进一步渲染了沉郁感伤的心情。 D.末两句琵琶弹奏的声音使送者忘归,行者不发,正面衬托了音乐的美妙动人。 14.下列对《林黛玉进贾府》节选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 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 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 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 起身接见。 A.王熙凤出场的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表现出其在贾府的地位之特殊,性格之泼辣
B.黛玉“纳罕”和众人的“敛声屏气”,从侧面衬托了凤姐的放肆性格和受宠的程度。 C.极力铺写服饰,表现了贾府的豪华和富贵,暗示了贾府上下的腐化生活。 D.“三角眼”“吊梢眉”的肖像描写,刻画了王熙凤美丽和善背后隐藏着刁钻和狡黠 15.对《荷塘月色》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 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 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A.作者遥想古代江南采莲胜景,虽不现实,但借助联想,使荷塘画面扩展,更显清新雅致。 B.《西洲曲》是南北朝时期以爱情为主题的民歌,作者借此表达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江南的美好回忆让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最终平静下来了 D.作者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这种复杂的心情隐约潜藏在字里行间。 、阅读题(共45分)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6-18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莫把汉学当国学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煕》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 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 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面对 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 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 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 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 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 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 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 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 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 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 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
B.黛玉“纳罕”和众人的“敛声屏气”,从侧面衬托了凤姐的放肆性格和受宠的程度。 C.极力铺写服饰,表现了贾府的豪华和富贵,暗示了贾府上下的腐化生活。 D.“三角眼”“吊梢眉”的肖像描写,刻画了王熙凤美丽和善背后隐藏着刁钻和狡黠。 15.对《荷塘月色》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 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 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A.作者遥想古代江南采莲胜景,虽不现实,但借助联想,使荷塘画面扩展,更显清新雅致。 B.《西洲曲》是南北朝时期以爱情为主题的民歌,作者借此表达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江南的美好回忆让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最终平静下来了。 D.作者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这种复杂的心情隐约潜藏在字里行间。 二、阅读题(共 45 分)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6—18 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莫把汉学当国学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 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 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 600 多年历史。面对 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 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 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 100 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二 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 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 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 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 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 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 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 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
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 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 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 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 里的“汉学心态”一一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 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实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 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 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 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 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 学的中心。 16.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汉学已有600多年历史,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等几大阶 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文明 进程。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生态中 的方位和价值。 17.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 B.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C.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D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应当负有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因而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 及中华文化的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 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 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 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 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 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 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 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实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 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 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 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 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 学的中心。 16.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汉学已有 600 多年历史,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等几大阶 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文明 进程。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生态中 的方位和价值。 17.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 B.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C.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 100 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D.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应当负有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 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因而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 及中华文化的。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 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 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汉学定能成为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 学应当快速地复兴。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9-22题。(共20分) 城市牛哞 刘亮程 ①我是在路过街心花园时,一眼看见花园中冒着热气的一堆牛粪的。在城市能见到这种东西我 有点不敢相信,城市人怎么也对牛粪感起兴趣?我翻进花园,抓起一把闻了闻,是正宗的乡下牛粪, 股熟悉的遥远乡村的气息扑鼻而来,沁透心肺。那些在乡下默默无闻的牛,苦了一辈子最后被宰 掉的牛,它们知不知道自己的牛粪被运到城市,作为上好肥料养育着城里的花草树木?它们知道牛 圈之外有一个叫乌鲁木齐的城市吗? ②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从乡下运来的一卡车牛,它们并排横站在车厢里,像一群没买到坐票的乘 客,东张西望,目光天真而好奇。我低着头,不敢看它们。我知道它们是被运来干啥的,在卡车缓 缓开过的一瞬,我听到熟悉的一声牛哞,紧接着一车牛的眼睛齐刷刷盯住了我:它们认出我来了 ˉ这不是经常扛一把铁锨在田间地间转悠的那个农民吗?他不好好种地跑到城里干啥来了?瞧他 挟一只黑包在人群中奔波的样子,跟在乡下时挟一条麻袋去偷玉米是一种架势。我似乎听到牛议论 我,我羞愧得抬不起头 ③这些牛不是乘车来逛街的。街上没有牛需要的东西,也没有牛要干的活。城市的所有工作被 一种叫市民的承揽了,他们不需要牲畜。牛只是作为肉和皮子被运到城市。他们为了牛肉的新鲜才 把活牛运到城里。一头牛从宰杀到骨肉被分食,这段时间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胃口和消化速度。早晨 还活蹦乱跳的一头牛,中午已摆上了市民的餐桌,进入肠胃转化成热量和情欲 ④而牛知不知道它们的下场呢?它们会不会正天真地想,是人在爱护它们抬举它们呢?它们耕 了一辈子地,它们拉了一辈子车,它们驮了一辈子东西。人把它们当老工人或劳动模范一样尊敬和 爱戴,从千万头牛中选出些代表,免费乘车到城囯旅游-趟,让它们因这仅有的一次荣耀而忘记一 辈子的困苦和屈辱,对熬煎了自己一生的社会和生活再没有意见,无怨无悔。牛会不会在屠刀搭在 脖子上时还做着这样的美梦呢? ⑤我是从装满牛的车厢跳出来的那一个 ⑥是冲断缰绳跑掉的那一个 ⑦是挣脱屠刀昂着鲜红的血脖子远走他乡的那一个 ⑧我最终逃到城市,躲在煕煕攘攘的人群中,让他们再认不出来。我尽量装得跟人似的,跟 个城里人似的说话、做事和走路。但我知道我和他们是两种动物。我沉默无语,偶尔在城市的喧嚣 中发出一两声沉沉牛哞,惊动周围的人。他们惊异地注视着我,说我发出了天才的声音。我默默接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汉学定能成为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 学应当快速地复兴。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9—22 题。(共 20 分) 城 市 牛 哞 刘亮程 ①我是在路过街心花园时,一眼看见花园中冒着热气的一堆牛粪的。在城市能见到这种东西我 有点不敢相信,城市人怎么也对牛粪感起兴趣?我翻进花园,抓起一把闻了闻,是正宗的乡下牛粪, 一股熟悉的遥远乡村的气息扑鼻而来,沁透心肺。那些在乡下默默无闻的牛,苦了一辈子最后被宰 掉的牛,它们知不知道自己的牛粪被运到城市,作为上好肥料养育着城里的花草树木?它们知道牛 圈之外有一个叫乌鲁木齐的城市吗? ②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从乡下运来的一卡车牛,它们并排横站在车厢里,像一群没买到坐票的乘 客,东张西望,目光天真而好奇。我低着头,不敢看它们。我知道它们是被运来干啥的,在卡车缓 缓开过的一瞬,我听到熟悉的一声牛哞,紧接着一车牛的眼睛齐刷刷盯住了我:它们认出我来了─ ─这不是经常扛一把铁锨在田间地间转悠的那个农民吗?他不好好种地跑到城里干啥来了?瞧他 挟一只黑包在人群中奔波的样子,跟在乡下时挟一条麻袋去偷玉米是一种架势。我似乎听到牛议论 我,我羞愧得抬不起头。 ③这些牛不是乘车来逛街的。街上没有牛需要的东西,也没有牛要干的活。城市的所有工作被 一种叫市民的承揽了,他们不需要牲畜。牛只是作为肉和皮子被运到城市。他们为了牛肉的新鲜才 把活牛运到城里。一头牛从宰杀到骨肉被分食,这段时间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胃口和消化速度。早晨 还活蹦乱跳的一头牛,中午已摆上了市民的餐桌,进入肠胃转化成热量和情欲。 ④而牛知不知道它们的下场呢?它们会不会正天真地想,是人在爱护它们抬举它们呢?它们耕 了一辈子地,它们拉了一辈子车,它们驮了一辈子东西。人把它们当老工人或劳动模范一样尊敬和 爱戴,从千万头牛中选出些代表,免费乘车到城里旅游一趟,让它们因这仅有的一次荣耀而忘记一 辈子的困苦和屈辱,对熬煎了自己一生的社会和生活再没有意见,无怨无悔。牛会不会在屠刀搭在 脖子上时还做着这样的美梦呢? ⑤我是从装满牛的车厢跳出来的那一个。 ⑥是冲断缰绳跑掉的那一个。 ⑦是挣脱屠刀昂着鲜红的血脖子远走他乡的那一个。 ⑧我最终逃到城市,躲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让他们再认不出来。我尽量装得跟人似的,跟一 个城里人似的说话、做事和走路。但我知道我和他们是两种动物。我沉默无语,偶尔在城市的喧嚣 中发出一两声沉沉牛哞,惊动周围的人。他们惊异地注视着我,说我发出了天才的声音。我默默接
受着这种赞誉,只有我知道这种声音曾经遍布大地,太普通、太平凡了。只是发出这种声音的喉管 被人们一个个割断了。多少伟大生命被人们当食物吞噬。人们用太多太珍贵的东西喂了肚子。浑厚 无比的牛哞在他们的肠胃里翻个滚,变作一个咯或一个屁被排掉——工业城市对所有珍贵事物的处 理方式无不类似于此。 ⑨那一天,拥拥挤挤的城里人来来往往,没人注意到坐在街心花园的一堆牛粪上一根接一根抽 烟的我。他们顶多把我当成给花园施肥的工人或花匠,我已经把自己伪装得不像农民。几个月前我 扔掉铁锨和锄头跑到城市,在一家文化单位打工。我遇到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们家里摆着成架 成架的书,读过古今中外的所有名著。被书籍养育的他们,个个满腹经纶。我感到惭愧,感到十分 窘迫。我的家除了成堆的苞谷棒子,便是房前屋后的一堆堆牛粪,我惟一的养分便是这些牛粪。小 时候在牛粪堆上玩耍,长大后又担着牛粪施肥。长年累月地熏陶我的正是弥漫在空气中的牛粪味儿。 我不敢告诉他们,我就是在这种熏陶中长大,并混到文人作家的行列中。 ⑩这个城市正一天天长高,但我感到它是脆弱的、苍白的,我会在适当的时候给城市上点牛粪, 我是个农民,只能用农民的方式做我能做到的,尽管无济于事。我也会在适当时候邀请我的朋友们 到一堆牛粪上来坐坐,他们饱食了现代激素,而人类最本原的底肥是万不可少的。没这种底肥的人 如同无本之木,是结不出硕大果实的。 19.梳理全文,简要概括“我”的心理产生了哪些变化。(4分) 20.请赏析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特色。(6分) 21.请分析⑤⑥⑦三小节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22.请探究文中最后一句的深刻意蕴。(6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3-26题(23-25每题3分,26题4分,共13分)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受着这种赞誉,只有我知道这种声音曾经遍布大地,太普通、太平凡了。只是发出这种声音的喉管 被人们一个个割断了。多少伟大生命被人们当食物吞噬。人们用太多太珍贵的东西喂了肚子。浑厚 无比的牛哞在他们的肠胃里翻个滚,变作一个咯或一个屁被排掉──工业城市对所有珍贵事物的处 理方式无不类似于此。 ⑨那一天,拥拥挤挤的城里人来来往往,没人注意到坐在街心花园的一堆牛粪上一根接一根抽 烟的我。他们顶多把我当成给花园施肥的工人或花匠,我已经把自己伪装得不像农民。几个月前我 扔掉铁锨和锄头跑到城市,在一家文化单位打工。我遇到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们家里摆着成架 成架的书,读过古今中外的所有名著。被书籍养育的他们,个个满腹经纶。我感到惭愧,感到十分 窘迫。我的家除了成堆的苞谷棒子,便是房前屋后的一堆堆牛粪,我惟一的养分便是这些牛粪。小 时候在牛粪堆上玩耍,长大后又担着牛粪施肥。长年累月地熏陶我的正是弥漫在空气中的牛粪味儿。 我不敢告诉他们,我就是在这种熏陶中长大,并混到文人作家的行列中。 ⑩这个城市正一天天长高,但我感到它是脆弱的、苍白的,我会在适当的时候给城市上点牛粪, 我是个农民,只能用农民的方式做我能做到的,尽管无济于事。我也会在适当时候邀请我的朋友们 到一堆牛粪上来坐坐,他们饱食了现代激素,而人类最本原的底肥是万不可少的。没这种底肥的人 如同无本之木,是结不出硕大果实的。 19.梳理全文,简要概括“我”的心理产生了哪些变化。(4 分) 20.请赏析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特色。(6 分) 21.请分析⑤⑥⑦三小节在全文中的作用。(4 分) 22.请探究文中最后一句的深刻意蕴。(6 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23—26 题(23—25 每题 3 分,26 题 4 分,共 13 分)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 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 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选自《六国论》) 2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秦击赵者再 再:第二次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祖父:祖辈和父辈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自:等到 D.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底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与秦相较 苏子与客泛舟赤壁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尊以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于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5.下列对选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散文的一种,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长于析理,表达的是个人对人、事、文章等 的看法。“论”可以分为政论和史论。 B.选文第二段以史实为据,回顾了六国灭亡的进程,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具体论证了“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的道理 C.“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三国贿赂秦国的频繁,“五城”“十城”都是虚指,说明贿赂秦国 的土地越来越多。 D.本文行文纵横恣肆,善用对比,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 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 对比,气势逼人,富有表现力 2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 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 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选自《六国论》) 2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秦击赵者再. 再:第二次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祖父:祖辈和父辈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洎:等到 D.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底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当与.秦相较 苏子与.客泛舟赤壁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尊以.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于.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5.下列对选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是散文的一种,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长于析理,表达的是个人对人、事、文章等 的看法。“论”可以分为政论和史论。 B.选文第二段以史实为据,回顾了六国灭亡的进程,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具体论证了“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的道理。 C.“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三国贿赂秦国的频繁,“五城”“十城”都是虚指,说明贿赂秦国 的土地越来越多。 D.本文行文纵横恣肆,善用对比,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 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 对比,气势逼人,富有表现力。 2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文: (四)古诗文默写(3分) 2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共3分)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苏轼《赤壁赋》) (2)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 ,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四、写作(45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5分) 有位著名画家创作的肖像画里,许多成年人的肖像只有一只眼睛露出来。别人问其是何用意, 他说:“因为我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用另一只眼睛审视自己。”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得少于800字;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③书写工整清晰:④不得 抄袭套作
译文: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文: (四)古诗文默写(3 分) 2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如全选,则取前 3 题评分,共 3 分)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苏轼《赤壁赋》) (2)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3)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 ,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四、写作(45 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5 分) 有位著名画家创作的肖像画里,许多成年人的肖像只有一只眼睛露出来。别人问其是何用意, 他说:“因为我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用另一只眼睛审视自己。”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得少于 800 字;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③书写工整清晰;④不得 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答案】D (A.贮存(zh)B.泾渭分明(jng)C.款识(zhi) 2.【答案】B (A.两全其美C.精粹D.老生常谈 3.【答案】A 【解析】A项,穿云裂石:该成语意为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符合语境。B项, 不足为训:不能作为典范与法则。望文生义。C项,寥廓:高远空旷。辽阔:广阔:宽广。此处形 容“水面”,应用“辽阔”。D项,厝火积薪: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本句要表 达的是事先做好准备,未雨绸缪的意思。不合语境。 4.【答案】C 【解析】中A项,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应分别在“爱国主义”“改革创新”前加上“以”:B项, 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在”应放在“二孩”之前;D项,搭配不当,“加强”与“精度”不搭 可将“加强”改为“提高”。故选C 5.【答案】C 【解析】④中的“然而”表转折,③⑥和①⑤应该形成转折意,⑥在③后,⑤紧跟①,依据后文的 “也”表明①⑤应该在④后,③⑥在④之前,②最适宜位于句首 6.【答案】C 【解析】C拟人,A、B、D三项为比喻。 7.【答案】A 【解析】选项B,笑纳:套语,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此处是自己接受别人礼物。选项C,鼎 力相助:鼎力:大力。大力相助。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词,多用于求人相助时的客气话 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此处语境是我帮助别人。选项D,抛砖引玉:意思是抛出砖去, 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此处用词不符合语境中 的身份。故答案选A 8.【答案】D 【解析】结合两头系住的马匹、垂柳、高楼等内容分析,综合D项正确。 9.【答案】A 【解析】A项,“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B、D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D 【解析】D项,定语后置;A、B、C均为宾语前置
【参考答案】 1.【答案】D (A.贮存(zhù)B.泾渭分明(jīng) C.款识(zhì) 2.【答案】B (A.两全其美 C.精粹 D.老生常谈) 3.【答案】A 【解析】A 项,穿云裂石:该成语意为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符合语境。B 项, 不足为训:不能作为典范与法则。望文生义。C 项,寥廓:高远空旷。辽阔:广阔;宽广。此处形 容“水面”,应用“辽阔”。D 项,厝火积薪: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本句要表 达的是事先做好准备,未雨绸缪的意思。不合语境。 4.【答案】C 【解析】题中 A 项,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应分别在“爱国主义”“改革创新”前加上“以”;B 项, 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在”应放在“二孩”之前;D 项,搭配不当,“加强”与“精度”不搭配, 可将“加强”改为“提高”。故选 C。 5.【答案】C 【解析】④中的“然而”表转折,③⑥和①⑤应该形成转折意,⑥在③后,⑤紧跟①,依据后文的 “也”表明①⑤应该在④后,③⑥在④之前,②最适宜位于句首。 6.【答案】C 【解析】C 拟人,A、B、D 三项为比喻。 7.【答案】A 【解析】选项 B,笑纳:套语,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此处是自己接受别人礼物。选项 C,鼎 力相助:鼎力:大力。大力相助。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词,多用于求人相助时的客气话。 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此处语境是我帮助别人。选项 D,抛砖引玉:意思是抛出砖去, 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此处用词不符合语境中 的身份。故答案选 A。 8.【答案】D 【解析】结合两头系住的马匹、垂柳、高楼等内容分析,综合 D 项正确。 9.【答案】A 【解析】A 项,“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B、D 均为名词作状语。 10.【答案】D 【解析】D 项,定语后置;A、B、C 均为宾语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