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不规则高层混合结构整体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9,文件大小:1.3MB,团购合买
以厦门福隆大厦为背景,对不规则高层结构的1/20整体模型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测试了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阻尼比及其在7度多遇、7度基本、7度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和位移反应等,研究了模型结构的破坏机理和破坏模式.结果表明:模型结构前三阶振型频率依次为:1.74Hz(Y向平动)、2.28Hz(X向平动)和3.12Hz(整体扭转),其中X向和Y向平动对应阻尼比分别为6.5%和6.3%.在7度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X向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956和1/147,Y向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570和1/83.因此原型结构的布置基本合理,整体抗震性能较好.最后对原型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案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D0I:10.13374/i.i8sn1001-t53.2010.05.02 第32卷第5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Vol 32 No 5 2010年5月 Journal of Un 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May 2010 不规则高层混合结构整体模型模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 蔡 斌2)牟在根)沈银澜)田春雨)肖从真2) 1)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3 摘要以厦门福隆大厦为背景,对不规则高层结构的120整体模型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测试了模型结构的动力 特性、阻尼比及其在7度多遇、7度基本、7度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和位移反应等,研究了模型结构的破坏机理和破坏 模式.结果表明:模型结构前三阶振型频率依次为:1.74Hz(Y向平动)、2.28Hz(X向平动)和3.12Hz(整体扭转)其中X向 和Y向平动对应阻尼比分别为6.%和6.%.在7度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X向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56和1/ 147,Y向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570和183因此原型结构的布置基本合理,整体抗震性能较好.最后对原型结构的 抗震设计方案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层混合结构:整体模型;钢管混凝土;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 分类号TU317+.2 Shak ing table testing study on the in tegrated m odel of a high-rise hybrid building structure w ith irregu larity CAI Bin,MU Zai gen,SHEN Yin-lan,TIAN Chun yu,X IAO Cong-hen) 1)School ofCivil and Envimmment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2)China Academny of Builing Research Beijing 100013 Chna ABSTRACT A shaking table testing study on a 1/20 scale model of a hybrid high-rise builing w ith irregularity was carried out with the Fulong Builing in X iamen as the project background In the test the model's dynamn ic properties damp ratio as well as the reac- tion of acceleration and defomation in frequent earthquake basic seia ic intensity and mare earthquake of7 degree were exan ined and the cracking pattem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model were studied The result of this test denonstrates that the frequencies of the first three modes of the model are 1.74Hz (Y direction translation).2.28Hz (X direction translation)and 3.12Hz (over motation). and the danp ratio corresponded to X direction and Y direction is 6.3 and 6.5%respectively Under the finction of frequent earth- quake and mare earthquake the maxinum story drift angle of the prototype in X direction is 1/956 and 1/147 respectively and in Y di rection is 1/570 and 1/83 respectively Therefore a rational arrangement of stmuctral ekments with good overall anti-seis ic behavior was presented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seism ic design of the structure are put forwand in this paper KEY W ORDS hybrid structre in tegrated mode!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shaking table test 钢管混凝土框筒高层混合结构,指的是钢筋 侧移刚度较大,其承受主要的水平荷载:钢管混凝土 混凝土核心筒连同钢管混凝土框架共同承受水平和 框架具有较高的强度,主要承受竖向荷载,因此二者 竖向荷载作用的一种高层建筑结构形式,这种结构混合结构被认为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理想结构形 兼有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刚度大、防火性能好和成本 式,近年来,混合结构体系高层建筑发展很快,应用 低以及钢管混凝土柱框架材料相容性好、施工速度 也逐渐增加,但国内外对其抗震性能的系统性研究 快、强度高和延性好的优点.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抗 还不够充分,设计上也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另 收稿日期:2009-06-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50878022):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8082017):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N。 EESR2008-01) 作者简介:蔡斌(198-),男,硕士;牟在根(1960)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 zg@ces ust山edcm

第 32卷 第 5期 2010年 5月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Journal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 Vol.32No.5 May2010 不规则高层混合结构整体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 蔡 斌 1‚2) 牟在根 1) 沈银澜 1) 田春雨 2) 肖从真 2) 1)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2)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3 摘 要 以厦门福隆大厦为背景‚对不规则高层结构的 1/20整体模型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测试了模型结构的动力 特性、阻尼比及其在 7度多遇、7度基本、7度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和位移反应等‚研究了模型结构的破坏机理和破坏 模式.结果表明:模型结构前三阶振型频率依次为:1∙74Hz(Y向平动 )、2∙28Hz(X向平动 )和 3∙12Hz(整体扭转 )‚其中 X向 和 Y向平动对应阻尼比分别为 6∙5%和 6∙3%.在 7度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X向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 1/956和 1/ 147‚Y向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 1/570和 1/83.因此原型结构的布置基本合理‚整体抗震性能较好.最后对原型结构的 抗震设计方案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 高层混合结构;整体模型;钢管混凝土;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 分类号 TU317 +.2 Shakingtabletestingstudyontheintegratedmodelofahigh-risehybridbuilding structurewithirregularity CAIBin 1‚2)‚MUZai-gen 1)‚SHENYin-lan 1)‚TIANChun-yu 2)‚XIAOCong-zhen 2) 1) SchoolofCivil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Beijing100083‚China 2) ChinaAcademyofBuildingResearch‚Beijing100013‚China ABSTRACT Ashakingtabletestingstudyona1/20scalemodelofahybridhigh-risebuildingwithirregularitywascarriedoutwith theFulongBuildinginXiamenastheprojectbackground.Inthetest‚themodelʾsdynamicproperties‚dampratio‚aswellasthereac- tionofaccelerationanddeformationinfrequentearthquake‚basicseismicintensityandrareearthquakeof7degreewereexamined‚and thecrackingpatternandfailuremechanismofthemodelwerestudied.Theresultofthistestdemonstratesthatthefrequenciesofthe firstthreemodesofthemodelare1∙74Hz(Ydirectiontranslation)‚2∙28Hz(Xdirectiontranslation) and3∙12Hz(overrotation)‚ andthedampratiocorrespondedtoXdirectionandYdirectionis6∙3% and6∙5% respectively.Underthefunctionoffrequentearth- quakeandrareearthquake‚themaximumstorydriftangleoftheprototypeinXdirectionis1/956and1/147respectively‚andinYdi- rectionis1/570and1/83respectively.Thereforearationalarrangementofstructuralelementswithgoodoverallanti-seismicbehavior waspresented.Finally‚somesuggestionsfortheseismicdesignofthestructureareputforwardinthispaper. KEYWORDS hybridstructure;integratedmodel;concretefilledsteeltube;shakingtabletest 收稿日期:2009--06--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No.50878022);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No.8082017);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 (No. EESR2008--01) 作者简介:蔡 斌 (1984— )‚男‚硕士;牟在根 (1960—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zgmu@ces.ustb.edu.cn 钢管混凝土框--筒高层混合结构‚指的是钢筋 混凝土核心筒连同钢管混凝土框架共同承受水平和 竖向荷载作用的一种高层建筑结构形式.这种结构 兼有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刚度大、防火性能好和成本 低以及钢管混凝土柱框架材料相容性好、施工速度 快、强度高和延性好的优点.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抗 侧移刚度较大‚其承受主要的水平荷载;钢管混凝土 框架具有较高的强度‚主要承受竖向荷载‚因此二者 混合结构被认为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理想结构形 式.近年来‚混合结构体系高层建筑发展很快‚应用 也逐渐增加‚但国内外对其抗震性能的系统性研究 还不够充分‚设计上也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 [1--3].另 DOI :10.13374/j.issn1001—053x.2010.05.022

第5期 蔡斌等:不规则高层混合结构整体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 ,683. 一方面,由于使用功能、建筑艺术及城市规划等的需 要,平面和竖向不规则的高层建筑难以避免,而 且近年来高层建筑中抗震设防超限的情况也屡见不 鲜.历次地震调查表明,不规则结构其震害严重性 远远超过了规则结构,因此,在建筑抗震研究领域 内,对不规则高层混合结构抗震性能和地震反应的 深入研究非常必要[5-刃 本文对某工程高层混合结构进行整体模型模拟 地震振动台试验,并根据模型试验结果对原型结构 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进行了分析,揭示地震作用 下该结构的受力性能和反应特点,并为原型结构的 抗震设计提出一些建议. 1工程背景 图1建筑效果图 Fg 1 Architectural effect bheprint 福隆大厦是一座滨海甲级写字楼,位于厦门鹭 江道一侧的海岸,地上23层,地下3层,图1为其建 筑效果图,地上主要为办公建筑,底层层高 17.20m,避难层及顶层层高11.70m,其余标准层层 高均为3.9m,主体结构总高度约135m,并于顶层 设置直升飞机停机坪.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 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s设计地震分 组为第1组,场地类别为Ⅱ类,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取 %.,主楼采用钢管混凝土框筒高层混合结构体 系,主要的抗侧力体系由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框架 组成、建筑高宽比为5.3长宽比为1.9 本工程结构形式复杂,核心筒偏置,结构层高变 化较大,结构刚度及承载力沿竖向分布不均匀,存在 图2振动台试验模型图 薄弱层,且楼板局部不连续、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初 Fig 2 Shaking table testmodel 步判断,底部顶部及中部避难层楼层层高相对标准 性模量及强度均较适合的材料来制作模型.原型结 层高过大,个别楼层楼板掏空面积过大·为判断结 构采用的主要材料为内筒的钢筋、混凝土及外框架 构是否满足抗震要求,有必要进行振动台模型试 的钢管和钢梁.经过材料力学性能试验以及以往模 验⑧]图2为振动台试验模型图. 型制作经验的选择,采用砂浆模拟混凝土,镀锌铁丝 2模型设计 模拟钢筋,黄铜管与焊接黄铜梁模拟钢管柱和型钢 梁.主要材料砂浆和黄铜的材料属性如表1所示, 2.1模型尺寸与材料 2.2模型制作 选择模型与原型结构的比例,要综合考虑振动 振动台试验模型的加工与结构实际施工过程相 台承载能力、实验室吊车起吊能力以及模型加工的 似,也是采用逐层施工的方法,首先加工底板并预埋 可行性,最终模型比例定为120与结构分析采用 吊钩,然后加工上部模型.对于本试验模型,每层先 的方法类似,模型的嵌固端位置取地下室顶板,地 安装外框架铜管柱(柱是若干层一次安装的),接着 上结构模型高度约为6.75m(不含底座)模型底板 绑扎竖向构件钢筋,安装水平铜梁,再绑扎水平钢 尺寸为3.5m×2.5m,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实验室 筋,布置模板(可采用木板或泡沫塑料),最后浇筑 振动台台面尺寸为6m×6m,可以满足试验模型比 墙、水平构件及楼板·每23层浇注一次铜管柱内 例要求 砂浆,并确保灌实,原结构中钢筋混凝土墙、板和梁 根据相似比的要求及加工的可行性,应选择弹 柱均采用配筋砂浆模拟,钢管混凝土柱采用铜管砂

第 5期 蔡 斌等: 不规则高层混合结构整体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 一方面‚由于使用功能、建筑艺术及城市规划等的需 要‚平面和竖向不规则 [4]的高层建筑难以避免‚而 且近年来高层建筑中抗震设防超限的情况也屡见不 鲜.历次地震调查表明‚不规则结构其震害严重性 远远超过了规则结构.因此‚在建筑抗震研究领域 内‚对不规则高层混合结构抗震性能和地震反应的 深入研究非常必要 [5--7]. 本文对某工程高层混合结构进行整体模型模拟 地震振动台试验‚并根据模型试验结果对原型结构 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进行了分析‚揭示地震作用 下该结构的受力性能和反应特点‚并为原型结构的 抗震设计提出一些建议. 1 工程背景 福隆大厦是一座滨海甲级写字楼‚位于厦门鹭 江道一侧的海岸‚地上 23层‚地下 3层‚图 1为其建 筑效 果 图.地 上 主 要 为 办 公 建 筑‚底 层 层 高 17∙20m‚避难层及顶层层高 11∙70m‚其余标准层层 高均为 3∙9m‚主体结构总高度约 135m‚并于顶层 设置直升飞机停机坪.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 度为 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0∙15g‚设计地震分 组为第 1组‚场地类别为Ⅱ类‚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取 5%.主楼采用钢管混凝土框--筒高层混合结构体 系.主要的抗侧力体系由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框架 组成.建筑高宽比为 5∙3‚长宽比为 1∙9. 本工程结构形式复杂‚核心筒偏置‚结构层高变 化较大‚结构刚度及承载力沿竖向分布不均匀‚存在 薄弱层‚且楼板局部不连续.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初 步判断‚底部顶部及中部避难层楼层层高相对标准 层高过大‚个别楼层楼板掏空面积过大.为判断结 构是否满足抗震要求‚有必要进行振动台模型试 验 [8--9 ].图 2为振动台试验模型图. 2 模型设计 2∙1 模型尺寸与材料 选择模型与原型结构的比例‚要综合考虑振动 台承载能力、实验室吊车起吊能力以及模型加工的 可行性‚最终模型比例定为 1/20.与结构分析采用 的方法类似‚模型的嵌固端位置取地下室顶板.地 上结构模型高度约为6∙75m(不含底座 ).模型底板 尺寸为 3∙5m×2∙5m‚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实验室 振动台台面尺寸为 6m×6m‚可以满足试验模型比 例要求. 根据相似比的要求及加工的可行性‚应选择弹 图 1 建筑效果图 Fig.1 Architecturaleffectblueprint 图 2 振动台试验模型图 Fig.2 Shakingtabletestmodel 性模量及强度均较适合的材料来制作模型.原型结 构采用的主要材料为内筒的钢筋、混凝土及外框架 的钢管和钢梁.经过材料力学性能试验以及以往模 型制作经验的选择‚采用砂浆模拟混凝土‚镀锌铁丝 模拟钢筋‚黄铜管与焊接黄铜梁模拟钢管柱和型钢 梁.主要材料砂浆和黄铜的材料属性如表 1所示. 2∙2 模型制作 振动台试验模型的加工与结构实际施工过程相 似‚也是采用逐层施工的方法‚首先加工底板并预埋 吊钩‚然后加工上部模型.对于本试验模型‚每层先 安装外框架铜管柱 (柱是若干层一次安装的 )‚接着 绑扎竖向构件钢筋‚安装水平铜梁‚再绑扎水平钢 筋‚布置模板 (可采用木板或泡沫塑料 )‚最后浇筑 墙、水平构件及楼板.每 2~3层浇注一次铜管柱内 砂浆‚并确保灌实.原结构中钢筋混凝土墙、板和梁 柱均采用配筋砂浆模拟‚钢管混凝土柱采用铜管砂 ·683·

,684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2卷 浆柱模拟,钢梁均采用焊接铜梁模拟,所有构件尺寸 土梁的节点按照原型结构采用环梁节点,表2为模 严格按照相似比例尺,其中,铜管混凝土柱与混凝 型各层标高· 表1主要材料性能 TableI Pmoperties ofman materials 材料 弹性模量GPa 受压强度MPa 重度kWm3) 泊松比 混凝土 3.25-3.60 26.8~38.5 25.0 0.20 砂浆 1.47-1.58 12.3~13.1 22.0 0.20 钢材Q345 210.00 345.0 78.5 0.30 黄铜 80.00 135.0 85.0 0.330.35 表2模型各层标高 Table 2 Elevations of each layer of the model 层号 标高加 层号 标高加 层号 标高加 24 6.710 16 4.175 8 2.225 23 6.125 15 3.980 7 2.030 22 5.540 14 3.785 1.835 21 5.150 13 3.590 5 1.640 20 4.955 12 3.395 4 1.445 19 4.760 3.200 1.250 18 4.480 10 3.005 0.860 17 4.370 9 2.810 1 0.000 2.3传感器布置 励输入前、后,输入双向白噪声进行扫频,结构模型 在结构模型底板布置双向加速度传感器,测试 的具体加载方案见表3 实际的地震输入,结构2层、3层、8层、9层、12层、 3.2试验现象 18层、21层、22层和顶层各布置四个水平单向加速 试验模型结构经历了相当于7度小震到8度半 度传感器,部分楼层布置单个加速度传感器,以测试 大震的地震波输入过程,峰值加速度从60.5am·$2 结构沿竖向的地震加速度反应分布,由加速度时程 开始,逐渐增大直到561am·§2.各级地震波输入 积分可得到速度和位移反应、层间位移等信息,并可 下结构的动力响应简述如下. 得到结构各层的扭转反应 (1)7度多遇地震波输入阶段,整体结构振动 根据程序计算初步分析结果,结构在地震作用 幅度小,模型结构其他反应亦不明显,没有明显响 下,底层轴力最大柱为D轴和5轴线上柱,弯矩较 声,输入结束后,模型结构构件未见裂缝及损坏,整 大一排框架为6轴框架,应变传感器主要布置在6 体完好,到达了小震不坏要求 轴框架和D轴和5轴线上柱,沿高度方向重点关注 (2)7度基本地震波输入阶段,模型结构振动 1层、6层、8层等层高突变的部位,测试结构梁柱在 幅度有所增大,但整体结构动力响应不剧烈,工况 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应变布置点示意如图3 Taf波及Kobe波作用下结构反应大于人工波,Y向 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反应大于X向,Y向及双向输入 3试验过程及现象 下,结构上部可见明显扭转反应,在工况14即Taft 3.1试验加载 波Y向作用下,结构中部出现响声.输入结束后,模 本工程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场地土 型部分框架梁跨中出现裂缝.北立面二层梁与筒体 为Ⅱ类.根据场地性质,选择以下两条天然地震 连接位置出现裂缝,首层筒体D轴线上两片墙顶出 波一Taf被和Kobe波进行试验;人工波由设计方 现水平向受拉裂缝,筒根未发现裂缝,9层筒体未发 提供,天然波均有三个方向的记录,人工波选择两 现裂缝.裂缝宽度较小,均在0.3mm以下,结构自 条不同的时程曲线分别用作XY向输入·两输入方 振特性扫描表明,模型结构自振频率略有下降,说明 向加速度幅值比为10.85.各水准地震作用台面激 整体结构发生了轻微损伤,但整体结构仍基本保持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2卷 浆柱模拟‚钢梁均采用焊接铜梁模拟‚所有构件尺寸 严格按照相似比例尺.其中‚铜管混凝土柱与混凝 土梁的节点按照原型结构采用环梁节点.表 2为模 型各层标高. 表 1 主要材料性能 Table1 Propertiesofmainmaterials 材料 弹性模量/GPa 受压强度/MPa 重度/(kN·m—3) 泊松比 混凝土 3∙25~3∙60 26∙8~38∙5 25∙0 0∙20 砂浆 1∙47~1∙58 12∙3~13∙1 22∙0 0∙20 钢材 Q345 210∙00 345∙0 78∙5 0∙30 黄铜 80∙00 135∙0 85∙0 0∙33~0∙35 表 2 模型各层标高 Table2 Elevationsofeachlayerofthemodel 层号 标高/m 24 6∙710 23 6∙125 22 5∙540 21 5∙150 20 4∙955 19 4∙760 18 4∙480 17 4∙370 层号 标高/m 16 4∙175 15 3∙980 14 3∙785 13 3∙590 12 3∙395 11 3∙200 10 3∙005 9 2∙810 层号 标高/m 8 2∙225 7 2∙030 6 1∙835 5 1∙640 4 1∙445 3 1∙250 2 0∙860 1 0∙000 2∙3 传感器布置 在结构模型底板布置双向加速度传感器‚测试 实际的地震输入‚结构 2层、3层、8层、9层、12层、 18层、21层、22层和顶层各布置四个水平单向加速 度传感器‚部分楼层布置单个加速度传感器‚以测试 结构沿竖向的地震加速度反应分布‚由加速度时程 积分可得到速度和位移反应、层间位移等信息‚并可 得到结构各层的扭转反应. 根据程序计算初步分析结果‚结构在地震作用 下‚底层轴力最大柱为 D轴和 5轴线上柱‚弯矩较 大一排框架为 6轴框架.应变传感器主要布置在 6 轴框架和 D轴和 5轴线上柱‚沿高度方向重点关注 1层、6层、8层等层高突变的部位‚测试结构梁柱在 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应变布置点示意如图 3. 3 试验过程及现象 3∙1 试验加载 本工程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7度‚场地土 为Ⅱ类.根据场地性质‚选择以下两条天然地震 波———Taft波和 Kobe波进行试验;人工波由设计方 提供.天然波均有三个方向的记录‚人工波选择两 条不同的时程曲线分别用作 X、Y向输入.两输入方 向加速度幅值比为 1∶0∙85.各水准地震作用台面激 励输入前、后‚输入双向白噪声进行扫频.结构模型 的具体加载方案见表 3. 3∙2 试验现象 试验模型结构经历了相当于 7度小震到 8度半 大震的地震波输入过程‚峰值加速度从 60∙5cm·s —2 开始‚逐渐增大直到 561cm·s —2.各级地震波输入 下结构的动力响应简述如下. (1)7度多遇地震波输入阶段‚整体结构振动 幅度小‚模型结构其他反应亦不明显‚没有明显响 声.输入结束后‚模型结构构件未见裂缝及损坏‚整 体完好‚到达了小震不坏要求. (2)7度基本地震波输入阶段‚模型结构振动 幅度有所增大‚但整体结构动力响应不剧烈.工况 Taft波及 Kobe波作用下结构反应大于人工波‚Y向 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反应大于 X向.Y向及双向输入 下‚结构上部可见明显扭转反应.在工况 14即 Taft 波 Y向作用下‚结构中部出现响声.输入结束后‚模 型部分框架梁跨中出现裂缝.北立面二层梁与筒体 连接位置出现裂缝‚首层筒体 D轴线上两片墙顶出 现水平向受拉裂缝‚筒根未发现裂缝‚9层筒体未发 现裂缝.裂缝宽度较小‚均在 0∙3mm以下.结构自 振特性扫描表明‚模型结构自振频率略有下降‚说明 整体结构发生了轻微损伤‚但整体结构仍基本保持 ·684·

第5期 蔡斌等:不规则高层混合结构整体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 ,685. ① ② ③ ④ 2340 450 450 540 450 450 YB-2 Y.3 225 225 175 275 270145 /275.175 YB-5 225 225 95 柱根 ① ① YB-4 YB-6 YB-9 YB-7下 YB-8下 YB-10 213 YB-11 YB-12 YB-13上 YB-19 YB-20 YB-14下 YB-15 YB-18 95 225 225 225 225 270 270 225 225 225 95 YB-16 450 450 540 450 450 2340 ③ ④ ⑤ 图3应变布置点示意 Fig 3 Main points of strain 表3模型试验加载方案表 Table 3 Test loading schees of the model 震型 序号 波形及输入方向 加速度蜂值 自振特性 1 第1次白噪声扫描 0.050g 地震波1,X向 0.0605g 3 地震波2X向 0.0605g 4 地震波3X向 0.0605g 7度小震 5 地震波1,Y向 0.0605g 地震波2Y向 0.0605g 地震波3Y向 0.0605g 地震波3双向 0.0605g(X向),0.0514g(Y向) 自振特性 9 第2次白噪声扫描 0.050g b 地震波1,X向 0.170g 11 地震波2X向 0.170g 12 地震波3,X向 0.170g 7度中震 13 地震波1,Y向 0.170g 14 地震波2,Y向 0.170g 15 地震波3Y向 0.170g 16 地震波3双向 0.170g(X向)0.144g(Y向) 自振特性 17 第3次白噪声扫描 0.050g

第 5期 蔡 斌等: 不规则高层混合结构整体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 图 3 应变布置点示意 Fig.3 Mainpointsofstrain 表 3 模型试验加载方案表 Table3 Testloadingschemesofthemodel 震型 序号 波形及输入方向 加速度峰值 自振特性 1 第 1次白噪声扫描 0∙050g 2 地震波 1‚X向 0∙0605g 3 地震波 2‚X向 0∙0605g 4 地震波 3‚X向 0∙0605g 7度小震 5 地震波 1‚Y向 0∙0605g 6 地震波 2‚Y向 0∙0605g 7 地震波 3‚Y向 0∙0605g 8 地震波 3‚双向 0∙0605g(X向 )‚0∙0514g(Y向 ) 自振特性 9 第 2次白噪声扫描 0∙050g 10 地震波 1‚X向 0∙170g 11 地震波 2‚X向 0∙170g 12 地震波 3‚X向 0∙170g 7度中震 13 地震波 1‚Y向 0∙170g 14 地震波 2‚Y向 0∙170g 15 地震波 3‚Y向 0∙170g 16 地震波 3‚双向 0∙170g(X向 )‚0∙144g(Y向 ) 自振特性 17 第 3次白噪声扫描 0∙050g ·685·

,686.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2卷 续表 震型 序号 波形及输入方向 加速度峰值 18 地震波3X向 0.341g 7度大震 19 地震波3,Y向 0.341g 20 地震波3,双向 0.341g(X向)0.290g(Y向) 自振特性 21 第4次白噪声扫描 0.050g 22 地震波3X向 0.440g 8度大震 23 地震波3Y向 0.440g 24 地震波3双向 0.440g(X向)0.374g(Y向) 自振特性 25 第5次白噪声扫描 0.050g 8度半大震 26 地震波3双向 0.561g(X向),0.477g(Y向) 自振特性 27 第6次白噪声扫描 0.050g 注:地震波12和3分别表示人工波、Ta波和Kbe波.为确保试验安全,大震作用下仅采用反应最大的Kbc波进行试验 在弹性范围内, 构件基本完好,进一步体现了结构良好的延性和耗 (3)7度罕遇地震波输入阶段,模型结构振动 能能力 幅度较中震增大,整体结构动力响应较大,振动过程 中模型发出响声,Y向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反应大于 4试验结果分析 X向,Y向及双向输入下,结构上部可见明显扭转反 4.1模型结构动力特性 应,结构上部变形明显大于结构下部,输入结束后, 试验模型结构经历了从小震到大震的输入地震 模型中大部分框架梁跨中及梁端出现裂缝,首层筒 动作用,在整个过程中模型的自振特性发生了相应 体D轴上两片墙身中部出现几条水平向受拉裂缝, 变化,在每个等级地震工况完成后,随即进行白噪 B轴(参见图3应变布置点中的轴线布置)上墙体顶 声激励,从而得到各级地震作用后模型的动力特性, 部出现受压裂缝,2、3轴间和45轴间墙体上连梁 测试结果表明,结构在经历了7度小震后,YX 端部出现斜裂缝,8层筒体上未出现明显裂缝, 方向结构自振频率均基本不变,阻尼比基本不变,说 (4)8度罕遇地震波输入阶段,模型结构振动 明结构完全处于弹性状态,基本没有损伤,7度中 幅度很大,整体结构动力响应剧烈并伴随有响声发 震后,结构YX方向一阶自振频率分别下降1%和 出.Y向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反应大于X向,Y向及双 12%,说明结构有一定损伤,Y向损伤大于X向:结 向输入下,结构上部可见明显扭转反应,输入结束 合裂缝分布判断,损伤主要发生在框架梁跨中、梁与 后,框架梁上裂缝继续增加,宽度增大,首层筒体上 筒体连接处以及首层筒体D轴两片墙上,7度大震 原有裂缝进一步开展,同时增加一部分新裂缝,9 后,结构YX方向自振频率分别下降31%和2%, 层筒体D轴上两片墙身中部出现水平向受拉裂缝, 说明结构损伤程度加剧,Y方向结构阻尼比已增大 23轴间和45轴间墙体上连梁端部出现斜裂缝, 到9.1%,结构中形成能量耗散机制.在后续的8度 铜管柱均未发生屈曲现象,模型结构自振频率进一 及8度半大震作用下,结构YX方向自振频率分别 步下降,说明整体结构损伤更加严重,但是,整体结 下降29%、33%和36%、37%,说明结构损伤已经比 构仍保持直立,关键构件基本完好,说明结构具有良 较严重,但整体结构仍比较完好,保持直立,说明结 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构具有良好的延性以及耗能能力, (5)8度半罕遇地震波输入,由于结构已经损 表4所示为各级地震作用后采用白噪声激励所 伤严重,刚度下降较多,整体结构动力响应与8度大 测得的模型结构XY方向的动力特性 震下类似,结构上部可见明显扭转反应.输入结束 4.2模型结构加速度反应分析 后,结构中原有裂缝进一步开展,同时增加一部分新 图4标出了结构中主要加速度及位移控制点, 裂缝,铜管柱均未发生屈曲现象.模型结构自振频 下面分方向给出各阶段主要控制点的加速度放大 率较上一工况下降不多,整体结构仍保持直立,关键 系数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2卷 续表 震型 序号 波形及输入方向 加速度峰值 18 地震波 3‚X向 0∙341g 7度大震 19 地震波 3‚Y向 0∙341g 20 地震波 3‚双向 0∙341g(X向 )‚0∙290g(Y向 ) 自振特性 21 第 4次白噪声扫描 0∙050g 22 地震波 3‚X向 0∙440g 8度大震 23 地震波 3‚Y向 0∙440g 24 地震波 3‚双向 0∙440g(X向 )‚0∙374g(Y向 ) 自振特性 25 第 5次白噪声扫描 0∙050g 8度半大震 26 地震波 3‚双向 0∙561g(X向 )‚0∙477g(Y向 ) 自振特性 27 第 6次白噪声扫描 0∙050g 注:地震波 1、2和 3分别表示人工波、Taft波和 Kobe波.为确保试验安全‚大震作用下仅采用反应最大的 Kobe波进行试验. 在弹性范围内. (3)7度罕遇地震波输入阶段‚模型结构振动 幅度较中震增大‚整体结构动力响应较大‚振动过程 中模型发出响声.Y向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反应大于 X向.Y向及双向输入下‚结构上部可见明显扭转反 应‚结构上部变形明显大于结构下部.输入结束后‚ 模型中大部分框架梁跨中及梁端出现裂缝.首层筒 体 D轴上两片墙身中部出现几条水平向受拉裂缝‚ B轴 (参见图3应变布置点中的轴线布置 )上墙体顶 部出现受压裂缝‚2、3轴间和 4、5轴间墙体上连梁 端部出现斜裂缝.8层筒体上未出现明显裂缝. (4)8度罕遇地震波输入阶段‚模型结构振动 幅度很大‚整体结构动力响应剧烈并伴随有响声发 出.Y向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反应大于 X向‚Y向及双 向输入下‚结构上部可见明显扭转反应.输入结束 后‚框架梁上裂缝继续增加‚宽度增大.首层筒体上 原有裂缝进一步开展‚同时增加一部分新裂缝.9 层筒体 D轴上两片墙身中部出现水平向受拉裂缝‚ 2、3轴间和 4、5轴间墙体上连梁端部出现斜裂缝. 铜管柱均未发生屈曲现象.模型结构自振频率进一 步下降‚说明整体结构损伤更加严重.但是‚整体结 构仍保持直立‚关键构件基本完好‚说明结构具有良 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5)8度半罕遇地震波输入‚由于结构已经损 伤严重‚刚度下降较多‚整体结构动力响应与 8度大 震下类似‚结构上部可见明显扭转反应.输入结束 后‚结构中原有裂缝进一步开展‚同时增加一部分新 裂缝.铜管柱均未发生屈曲现象.模型结构自振频 率较上一工况下降不多‚整体结构仍保持直立‚关键 构件基本完好‚进一步体现了结构良好的延性和耗 能能力. 4 试验结果分析 4∙1 模型结构动力特性 试验模型结构经历了从小震到大震的输入地震 动作用‚在整个过程中模型的自振特性发生了相应 变化.在每个等级地震工况完成后‚随即进行白噪 声激励‚从而得到各级地震作用后模型的动力特性. 测试结果表明‚结构在经历了 7度小震后‚Y、X 方向结构自振频率均基本不变‚阻尼比基本不变‚说 明结构完全处于弹性状态‚基本没有损伤.7度中 震后‚结构 Y、X方向一阶自振频率分别下降 17%和 12%‚说明结构有一定损伤‚Y向损伤大于 X向;结 合裂缝分布判断‚损伤主要发生在框架梁跨中、梁与 筒体连接处以及首层筒体 D轴两片墙上.7度大震 后‚结构 Y、X方向自振频率分别下降 31%和 25%‚ 说明结构损伤程度加剧‚Y方向结构阻尼比已增大 到 9∙1%‚结构中形成能量耗散机制.在后续的 8度 及 8度半大震作用下‚结构 Y、X方向自振频率分别 下降 29%、33%和 36%、37%‚说明结构损伤已经比 较严重‚但整体结构仍比较完好‚保持直立‚说明结 构具有良好的延性以及耗能能力. 表 4所示为各级地震作用后采用白噪声激励所 测得的模型结构 X、Y方向的动力特性. 4∙2 模型结构加速度反应分析 图 4标出了结构中主要加速度及位移控制点. 下面分方向给出各阶段主要控制点的加速度放大 系数. ·686·

第5期 蔡斌等:不规则高层混合结构整体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 ,687. 表4结构实测动力特性表 Table 4 Measured dynan 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ctre Y向 X向 扭转 工况 状态 一阶颜率州z一阶阻尼比%二阶颜率州z 一阶频率:z一阶阻尼比%二阶频率Hz率Hz 试验前 1.74 6.3 6.46 2.28 6.5 7.90 3.12 9 7度小震后 1.78 6.0 6.35 2.28 7.0 7.75 3.12 17 7度中震后 1.44 7.6 6.34 2.00 6.4 6.36 2.50 21 7度大震后 1.19 9.1 5.14 1.72 5.9 5.24 2.09 25 双向8度大震后 1.12 8.7 4.60 1.63 7.0 4.82 1.97 27 双向8度半大震后 1.09 8.1 4.42 1.53 8.8 4.51 1.84 ① ② ③ ④ 2340 450 450 540 450 450 95 225 225 175 275 125 270 145 275 175 225225 95 ① P3 © ? ⑧ ① 5 95 225 225 225 225 270 270 225225 225 225 95 450 450 540 450 450 2340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图4主要加速度及位移控制点 Fig 4 Main contmol ponts of displacement and acceleration 图5和图6给出P1和P3点在各工况作用下各 4.3模型结构位移反应 层的加速度放大系数,结果可见,小震下三条波的 7度小震和大震X向Kobe波作用下各点位移 作用相近,顶点处Kobe波反应最大,同一条波作用 和层间位移角沿层高分布如图7所示·结构南北两 下,结构下半部分加速度放大系数相当,上半部分大 侧的X向位移反应比较一致,扭转反应很小.X向 震作用下加速度放大系数小于小震作用,说明结构 地震作用下,结构层间位移角沿竖向变化较均匀,没 上半部分损伤较严重,刚度减小导致上半部分加速 有明显薄弱层, 度反应减小.P1、P3点加速度放大系数接近,说明 在小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956,大震 结构扭转反应较小.结果显示,结构顶部两层加速 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47,均满足规范要求. 度放大效果很明显 最大层间位移角均出现在23和24层

第 5期 蔡 斌等: 不规则高层混合结构整体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 表 4 结构实测动力特性表 Table4 Measureddynamiccharacteristicsofthestructure 工况 状态 Y向 X向 扭转 一阶频率/Hz 一阶阻尼比/% 二阶频率/Hz 一阶频率/Hz 一阶阻尼比/% 二阶频率/Hz 频率/Hz 1 试验前 1∙74 6∙3 6∙46 2∙28 6∙5 7∙90 3∙12 9 7度小震后 1∙78 6∙0 6∙35 2∙28 7∙0 7∙75 3∙12 17 7度中震后 1∙44 7∙6 6∙34 2∙00 6∙4 6∙36 2∙50 21 7度大震后 1∙19 9∙1 5∙14 1∙72 5∙9 5∙24 2∙09 25 双向 8度大震后 1∙12 8∙7 4∙60 1∙63 7∙0 4∙82 1∙97 27 双向 8度半大震后 1∙09 8∙1 4∙42 1∙53 8∙8 4∙51 1∙84 图 4 主要加速度及位移控制点 Fig.4 Maincontrolpointsofdisplacementandacceleration 图 5和图 6给出 P1和 P3点在各工况作用下各 层的加速度放大系数.结果可见‚小震下三条波的 作用相近‚顶点处 Kobe波反应最大.同一条波作用 下‚结构下半部分加速度放大系数相当‚上半部分大 震作用下加速度放大系数小于小震作用‚说明结构 上半部分损伤较严重‚刚度减小导致上半部分加速 度反应减小.P1、P3点加速度放大系数接近‚说明 结构扭转反应较小.结果显示‚结构顶部两层加速 度放大效果很明显. 4∙3 模型结构位移反应 7度小震和大震 X向 Kobe波作用下各点位移 和层间位移角沿层高分布如图 7所示.结构南北两 侧的 X向位移反应比较一致‚扭转反应很小.X向 地震作用下‚结构层间位移角沿竖向变化较均匀‚没 有明显薄弱层. 在小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为 1/956‚大震 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为 1/147‚均满足规范要求. 最大层间位移角均出现在 23和 24层. ·687·

·688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2卷 (a) 7- A■ 6- ◆小震 ■一中震 ◆一人工波 是 ☆大表 兰4 ■一TAT波 △一K(OBE波 4 加速度放大系数 加速度放大系数 图5Pl点X向水平加速度放大系数.(a)Kbe波X向作用;(b)小展X向作用 Fig 5 Amplification coefficient of horizontal acceleration at Point Pl (a)effect ofKobe wave nX direction:(b)effect of mall earthquake nX di rection (a) ◆ 6 6 5 5 ◆一人工波 一◆一小震 斜4 ■一TAFT波 一中震 在一KOBE波 2 4 加速度放大系数 加速度放大系数 图6P3点X向水平加速度放大系数.(a)Kbe波X向作用;(b)小震X向作用 Fig6 Amplification coefficient of horigontal accelemtion at Point P3.(a)effect ofKobe wave n X direction (b)effect of mall earthquake in X di rection 在小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570出现 下降,阻尼比上升,但整体结构仍保持完好,说明结 在P4点22层处,大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为 构具有良好的延性以及耗能能力,符合大震不倒塌 183,出现在P4点22层处,层间位移角稍超出规范 的要求.而且各级地震作用下,Y向地震作用下结 要求,超出规范要求的层间位移角均出现在结构上 构反应大于X向,Y向及双向地震作用下,结构上 部22和23层P4点处,其他位置层间位移角均满足 部可见明显扭转反应,结构上部变形明显大于结构 规范要求.主要原因是23、24层的质量偏大以及严 下部 重偏心导致结构顶部的扭转反应较大,对顶层的质 (2)位移测试结果表明,X向地震作用下结构 量及偏心进行调整可以明显改善此问题, 南北两侧的X向位移反应比较一致,扭转反应很 小.X向小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小于1956 5结论与建议 大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1147,均满足规范要 (1)试验过程中,模型经历了7度小震、7度中 求.Y向地震作用下,结构东西两侧Y向位移反应 震和7度大震作用,7度小震作用下,模型结构构件 相差较多,结构扭转反应较大,Y向小震作用下,最 未见裂缝及损坏,整体完好,到达了小震不坏的要 大层间位移角小于1570大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 求;7度大震后,结构发生一定程度损伤,结构频率 移角183均稍超出规范要求,超出规范要求的层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2卷 图 5 P1点 X向水平加速度放大系数.(a) Kobe波 X向作用;(b) 小震 X向作用 Fig.5 AmplificationcoefficientofhorizontalaccelerationatPointP1:(a)effectofKobewaveinXdirection;(b)effectofsmallearthquakeinXdi- rection 图 6 P3点 X向水平加速度放大系数.(a) Kobe波 X向作用;(b) 小震 X向作用 Fig.6 AmplificationcoefficientofhorizontalaccelerationatPointP3:(a)effectofKobewaveinXdirection;(b)effectofsmallearthquakeinXdi- rection 在小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为 1/570‚出现 在 P4点 22层处‚大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为 1/83‚出现在 P4点 22层处‚层间位移角稍超出规范 要求.超出规范要求的层间位移角均出现在结构上 部 22和 23层 P4点处‚其他位置层间位移角均满足 规范要求.主要原因是 23、24层的质量偏大以及严 重偏心导致结构顶部的扭转反应较大‚对顶层的质 量及偏心进行调整可以明显改善此问题. 5 结论与建议 (1) 试验过程中‚模型经历了 7度小震、7度中 震和7度大震作用.7度小震作用下‚模型结构构件 未见裂缝及损坏‚整体完好‚到达了小震不坏的要 求;7度大震后‚结构发生一定程度损伤‚结构频率 下降‚阻尼比上升‚但整体结构仍保持完好‚说明结 构具有良好的延性以及耗能能力‚符合大震不倒塌 的要求.而且各级地震作用下‚Y向地震作用下结 构反应大于 X向.Y向及双向地震作用下‚结构上 部可见明显扭转反应‚结构上部变形明显大于结构 下部. (2) 位移测试结果表明‚X向地震作用下结构 南北两侧的 X向位移反应比较一致‚扭转反应很 小.X向小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小于 1/956‚ 大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 1/147‚均满足规范要 求.Y向地震作用下‚结构东西两侧 Y向位移反应 相差较多‚结构扭转反应较大.Y向小震作用下‚最 大层间位移角小于 1/570‚大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 移角 1/83‚均稍超出规范要求.超出规范要求的层 ·688·

第5期 蔡斌等:不规则高层混合结构整体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 ,689. 8 (b) 6 6 5 邕4 赵4 3 ◆P1 ■P3 ◆PI 鲁P3 10 位移mm 位移mm 8 7 7 4 ◆-P1 ◆PI P3 ■P3 0.00050.00100.0015 0.0020.0040.006 层间位移角 层间位移角 图7各点在Kbe作用下X向位移及层间位移角.(a)小震Kbe波X向位移:(b)大震Kbe波X向位移:(c)小震Kbhc波X向层间位 移角;(d)大震Kbe波X向层间位移角 Fig7 Displacenents and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angles at diferent points under the effect ofKobe wave (a)Xdirction displacenent under the effect of Kobe wave in mall earthquake (b)X-direction displacement under the effect ofK obe wave n lange earthquake (c)X dinction inter story displacenent angl under the effect ofK obe wave in mall earthquake (d)Xdirection interstory displacenent angle under the effeet ofKobe wave n large earthquake 间位移角均出现在结构上部22和23层P4点处,其 (李检保,吕西林,卢文胜,等.北京G大厦单塔结构整体模 他位置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要求,主要由于结构 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627(2): 10) 顶部三层的层高较大、质量较大且严重偏心,引起较 [2]Huang W Y.The effect and tactics of story height sudden change 大的扭转反应,导致顶部一侧层间位移角超限。需 to story rigdity of high -rise builing Fujian Constr Sci Technol 要对顶层的刚度以及质量进行调整,减小质量消除 2008(2):9 偏心并适当增加刚度, (黄文颖·层高突变对高层建筑楼层刚度的影响及其对策,福 (3)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调整:对顶部两层 建建筑科技,2008(2):9) 的刚度以及质量进行调整,减小质量消除偏心并适 [3]Liao Y B Huang X K.Study on changes and control methods of the lateral stiffess in tall builng stnctures (I )Earthquake 当增加Y向刚度;采取措施控制结构的扭转反应, Resistant Eng Retmofitting 2005 27(5):20 如消除质量偏心,适当增大结构Y向边框架的刚 (廖宇飚,黄小坤。高层建筑结构侧向刚度变化及其控制方法 度;对D轴两片墙体进行适当加强,如在墙角增设 研究.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27(5):20) [4]Diao X W.Rescarh on Aseimatic Capability and Perfomance 型钢,增加墙体的抗拉承载能力, based Seim ic Design of Iregular Frame Stuce[Dissertation] 参考文献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2006 (刁现伟.不规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及基于性能的抗震 [1]LiJB Lii X L Lu W S etal Shakng table model test of Bei 设计[学位论文1上海:同济大学,2006) jng LG Builing J Buil Stmuct 2006.27(2):10 [5]ShiW X.DingM.Cheng G W.et al Shaking table model test of

第 5期 蔡 斌等: 不规则高层混合结构整体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 图 7 各点在 Kobe作用下 X向位移及层间位移角.(a) 小震 Kobe波 X向位移;(b) 大震 Kobe波 X向位移;(c) 小震 Kobe波 X向层间位 移角;(d) 大震 Kobe波 X向层间位移角 Fig.7 Displacementsandinter-storydisplacementanglesatdifferentpointsundertheeffectofKobewave:(a) X-directiondisplacementunderthe effectofKobewaveinsmallearthquake;(b) X-directiondisplacementundertheeffectofKobewaveinlargeearthquake;(c) X-directioninter-story displacementangleundertheeffectofKobewaveinsmallearthquake;(d) X-directioninter-storydisplacementangleundertheeffectofKobewavein largeearthquake 间位移角均出现在结构上部 22和 23层 P4点处‚其 他位置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要求.主要由于结构 顶部三层的层高较大、质量较大且严重偏心‚引起较 大的扭转反应‚导致顶部一侧层间位移角超限.需 要对顶层的刚度以及质量进行调整‚减小质量消除 偏心并适当增加刚度. (3)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调整:对顶部两层 的刚度以及质量进行调整‚减小质量消除偏心并适 当增加 Y向刚度;采取措施控制结构的扭转反应‚ 如消除质量偏心‚适当增大结构 Y向边框架的刚 度;对 D轴两片墙体进行适当加强‚如在墙角增设 型钢‚增加墙体的抗拉承载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LiJB‚LüXL‚LuW S‚etal.ShakingtablemodeltestofBei- jingLGBuilding.JBuildStruct‚2006‚27(2):10 (李检保‚吕西林‚卢文胜‚等.北京 LG大厦单塔结构整体模 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6‚27(2): 10) [2] HuangW Y.Theeffectandtacticsofstory-heightsuddenchange tostoryrigidityofhigh-risebuilding.FujianConstrSciTechnol‚ 2008(2):9 (黄文颖.层高突变对高层建筑楼层刚度的影响及其对策.福 建建筑科技‚2008(2):9) [3] LiaoYB‚HuangXK.Studyonchangesandcontrolmethodsof thelateralstiffnessintallbuildingstructures(Ⅰ ).Earthquake ResistantEngRetrofitting‚2005‚27(5):20 (廖宇飚‚黄小坤.高层建筑结构侧向刚度变化及其控制方法 研究.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27(5):20) [4] DiaoXW.ResearchonAseismaticCapabilityandPerformance- basedSeismicDesignofIrregularFrameStructure[Dissertation]. Shanghai:TongjiUniversity‚2006 (刁现伟.不规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及基于性能的抗震 设计 [学位论文 ].上海:同济大学‚2006) [5] ShiW X‚DingM‚ChengGW‚etal.Shakingtablemodeltestof ·689·

,69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2卷 a high-rise builing stmuctur J Sichuan Univ Eng Sei Ed 2007. nobgy:2007 22(6):50 (王智飞·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简混合结构体系 (施卫星,丁美,成广伟,等.超限高层建筑整体模型模拟地震 竖向变形差研究[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振动台试验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7,22(6): 2007) 50) [8]Zhao X L Dimension Eror Study on Shaking Table Test of Steel [6]Jiang Y,Wang C.K.X iao CZ et al Shaking table testing study Conerete M ixed Stmctures[D issertation]Shanghai TongjiUniver on a high"rise builng model stmicture with serious inegularity sih:2007 Buli Sci200521(1):19 (赵雪莲,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振动台试验模型尺寸误差研究 (姜鋆,王翠坤,肖从真,等.一幢特别不规则高层建筑结构模 [学位论文1上海:同济大学,2007) 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建筑科学,2005,21(1):19) [9]Shen D J Lu X L Research advances on smulating earthquake [7]W ang Z F.Stidy on the D ifferential Shorten ing on Hybrid Stmucture shaking tables and model test Stmict Eng 2006,22(6):55 of Steel Reinfored Concrete and Reinfored Concrete CoreWall (沈德建,吕西林.地震模拟振动台及模型试验研究进展.结 [D issertation ]Xian Xian University of A rhitecture and Tech- 构工程师,2006,22(6):55) (上接第666页) [7]Zhang Y M.Wu Y Y.Gong JY,et al The experinental stuidy 参数实验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26(1):110) on the perfomance of a sall-scale oxygen concentration by PSA. [9]KnacbelK S K illF B Pressure sw ng adsorption development of Sep Purif Technol 2005 42:123 an equilibrim theory for gas separations Chan Eng Sci 1985. [8]Liu Y S CuiH S Yue K.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operatng 40,2351 parmeters of a special m niate PSA oxygen concentrator for [10]Beman T N.JamesS Nandnw C R.etal PSA pmcess forco- SARS patients JUniv SciTechnol Beijng 2004.26(1):110 prducing nitrogen and oxyger Canada Patent 2462308AL (刘应书,崔红社,乐凯,等.SARS患者专用微型制氧机工艺 2003-04-10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2卷 ahigh-risebuildingstructure.JSichuanUnivEngSciEd‚2007‚ 22(6):50 (施卫星‚丁美‚成广伟‚等.超限高层建筑整体模型模拟地震 振动台试验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7‚22(6): 50) [6] JiangY‚WangCK‚XiaoCZ‚etal.Shakingtabletestingstudy onahigh-risebuildingmodelstructurewithseriousirregularity. BulidSci‚2005‚21(1):19 (姜鋆‚王翠坤‚肖从真‚等.一幢特别不规则高层建筑结构模 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建筑科学‚2005‚21(1):19) [7] WangZF.StudyontheDifferentialShorteningonHybridStructure ofSteelReinforcedConcreteandReinforcedConcreteCore-Wall [Dissertation].Xiʾan:XiʾanUniversityofArchitectureandTech- nology‚2007 (王智飞.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 竖向变形差研究 [学位论文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8] ZhaoXL.DimensionErrorStudyonShakingTableTestofSteel- ConcreteMixedStructures[Dissertation].Shanghai:TongjiUniver- sity‚2007 (赵雪莲.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振动台试验模型尺寸误差研究 [学位论文 ].上海:同济大学‚2007) [9] ShenDJ‚LüXL.Researchadvancesonsimulatingearthquake shakingtablesandmodeltest.StructEng‚2006‚22(6):55 (沈德建‚吕西林.地震模拟振动台及模型试验研究进展.结 构工程师‚2006‚22(6):55) (上接第 666页 ) [7] ZhangYM‚WuYY‚GongJY‚etal.Theexperimentalstudy ontheperformanceofasmall-scaleoxygenconcentrationbyPSA. SepPurifTechnol‚2005‚42:123 [8] LiuYS‚CuiHS‚YueK‚etal.Experimentalstudyonoperating parametersofaspecialminiaturePSA oxygenconcentratorfor SARSpatients.JUnivSciTechnolBeijing‚2004‚26(1):110 (刘应书‚崔红社‚乐凯‚等.SARS患者专用微型制氧机工艺 参数实验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26(1):110) [9] KnaebelKS‚KillFB.Pressureswingadsorption:developmentof anequilibriumtheoryforgasseparations.Chem EngSci‚1985‚ 40:2351 [10] BernardTN‚JamesS‚NandrewCR‚etal.PSAprocessforco- producingnitrogenandoxygen:CanadaPatent‚2462308A1. 2003--04--10 ·690·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