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人教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资料 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曳兵(ye) 数罟(cigu) 洿池(wu) B.鸡豚(tun) 狗彘(zhi) 庠序(yang) C.孝悌(ti) 饿莩(piao) 供养(gong) 衣帛(yi) 王天下(wang) 赈济(zhe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谨庠序之教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无罪岁 罪:归咎,归罪 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兵器、武器 C.数罟不入洿池数:多次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4.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河内凶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增加 B.弃甲曳兵而走 走:逃跑 或百步而后止 或:也许 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是:判断动词 数罟不入洿池 D.申之以孝悌 申:反复陈述 然而不王者 然而:这样却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河东凶亦然 ②填然鼓之,兵刃相接 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①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②寡人之于国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练】人教必修 3 第 8 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资料 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曳.兵(yè) 数罟..(cù gǔ) 洿.池(wū) 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ǎng) 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 D.衣.帛(yī) 王.天下(wàng) 赈.济(zhè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谨庠序之教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无罪.岁 罪:归咎,归罪 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兵器、武器 C.数.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4.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河内凶.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增加 B.弃甲曳兵而走. 走:逃跑 或.百步而后止 或:也许 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是:判断动词 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 D.申.之以孝悌 申:反复陈述 然而..不王者 然而:这样却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河东凶亦然. ②填然.鼓之,兵刃相接 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①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②寡人之于.国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斧斤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7.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 8.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申之以孝悌之义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答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
A. 斧斤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7.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 8.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申之以孝悌之义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
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 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谷不可胜食也谷:粮食的统称 B.数罟不入洿池洿:深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 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告诉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材木不可胜用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以其无礼于晋 ∫申之以孝悌之义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2.对选文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转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针砭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13.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译文: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 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谷不可胜食也 谷:粮食的统称 B.数 不入洿.池 洿:深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告诉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材木不可胜用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 斧斤以.时入山林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C.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以其无礼于.晋 D. 申之以孝悌之.义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2.对选文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转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针砭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13.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 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荒年 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C.王好战,请以战喻喻:比喻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哀悼 1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寡人之于国也 j①则移其民于河东 B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j①以五十步笑百步 材木不可胜用也 ②以其无礼于晋 D.1o油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6.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己,本质上与邻国 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 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 憾也” 1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译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 (3)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文: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 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荒年 B.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 C.王好战,请以战喻. 喻:比喻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哀悼 1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 ①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 ②以.其无礼于晋 D. ①材木不可胜用也.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6.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 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 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 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 憾也”。 1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提升 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18~22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 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 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 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 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 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 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1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兽相食,且人恶之 恶:以……为凶恶 B.长子死焉 死:为……而死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孝悌:孝顺父母,恭顺兄长 D.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陷溺:使其陷到井里,淹在水里 19.下面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①南辱于楚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①夫谁与王敌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①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②愿举国为内臣 0.下面各句全都属于孟子实行“仁政”措施的一项是() ①省刑罚②彼夺其民时③薄税敛④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⑤深耕易耨 A.①③④ B.①③⑤ D.③④⑤ 21.下面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 B.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税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C.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 民 D.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2)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3)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 18~22 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 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 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 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 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 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 ‘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1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兽相食,且人恶.之 恶:以……为凶恶 B.长子死.焉 死:为……而死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孝悌:孝顺父母,恭顺兄长 D.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陷溺:使其陷到井里,淹在水里 19.下面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①南辱于.楚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①夫.谁与王敌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①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②愿举国为.内臣 20.下面各句全都属于孟子实行“仁政”措施的一项是( ) ①省刑罚 ②彼夺其民时 ③薄税敛 ④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⑤深耕易耨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21.下面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 B.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税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C.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 民”。 D.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 2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译文: (2)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3)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高考链接 (2014·新课标卷I (新课标卷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3~26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 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 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 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 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 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 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 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炙想李搬能忌贤以俠烈思忠叔忌齐 烈嫉之焘为鳳孔祭杈貿忠窺絛撰以下之烋烈賃然息技殊不众意 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 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 土,推彀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 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 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 2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 /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 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 /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 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考链接 (2014·新课标卷Ⅰ) (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3~26 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 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 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 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 ,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 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 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 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 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 相 李 揆 矜 能 忌 贤 以 体 烈 修 国 史 与 己 齐 列 嫉 之 奏 为 国 子 祭 酒 权 留 史 馆 修 撰 以 下 之 休 烈 恬 然 自 持 殊 不 介 意 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 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 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 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 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 2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 /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 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 /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 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 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査 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 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 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参考答案 1.A【解析】B项,“庠序”的“庠”应读 xiang。C项,“饿莩”的“莩”应读piao。D项, “衣帛”的“衣”应读yi。 2.D【解析】A项,“颁”通“斑”;B项,“涂”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C 项,“无”通“毋”,不要 3.C【解析】“数”这里是“密”的意思 4.D【解析】A项,加:更。B项,或:有的(人)。C项,是:代词,这 5.C【解析】A项,①这样,②用在词尾;B项,①表转折关系,②表递进关系;C项,①②均 为结构助词“的”;D项,①给,②对于。 6.D【解析】A项,以:介词,按照;介词,用。B项,于:介词,在;介词,与。C项,之: 助词,的:代词,这种情况。D项,而:均为连词,表转折。 7.D【解析】A、B、C三项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形容词作动词。 8.D【解析】D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9.(1)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开始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2)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3)(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10.D【解析】“申”是反复陈述的意思。 11.B【解析】A项,也:陈述句的标志;判断句的标志。B项,两个“以”都是“按照”的意思。C 项,于:介词,在:介词,对。D项,之:结构助词,的;动词,到。 12.B【解析】选文阐明了孟子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充分体现了他的“仁政”王道思想 13.(1)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2)百亩的田地,不要抢夺耕种的时节,数口人的家庭可以吃饱饭了 3)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 着东西了。 14.D【解析】D项,丧:丧葬,埋葬。 15.A【解析】A项,“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于”,动词,去,到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 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 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 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 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参考答案 1.A【解析】 B 项,“庠序”的“庠” 应读 xiáng。C 项,“饿莩”的“莩”应读 piǎo。D 项, “衣帛”的“衣”应读 yì。 2.D【解析】A 项,“颁”通“斑”;B 项,“涂”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C 项,“无”通“毋”,不要。 3.C【解析】“数”这里是“密”的意思。 4.D【解析】A 项,加:更。B 项,或:有的(人)。C 项,是:代词,这。 5.C【解析】A 项,①这样,②用在词尾;B 项,①表转折关系,②表递进关系;C 项,①②均 为结构助词“的”;D 项,①给,②对于。 6.D【解析】A 项,以:介词,按照;介词,用。B 项,于:介词,在;介词,与。C 项,之: 助词,的;代词,这种情况。D 项,而:均为连词,表转折。 7.D【解析】A、B、C 三项为名词用作动词,D 项形容词作动词。 8.D【解析】D 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9.(1)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开始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2)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3)(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10.D【解析】“申”是反复陈述的意思。 11.B【解析】A 项,也:陈述句的标志;判断句的标志。B 项,两个“以”都是“按照”的意思。C 项,于:介词,在;介词,对。D 项,之:结构助词,的;动词,到。 12.B【解析】选文阐明了孟子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充分体现了他的“仁政”王道思想。 13.(1)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2)百亩的田地,不要抢夺耕种的时节,数口人的家庭可以吃饱饭了。 (3)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 着东西了。 14.D【解析】D 项,丧:丧葬,埋葬。 15.A【解析】A 项,“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 项,“于”,动词,去,到;
介词,表比较。C项,“以”,介词,凭借:介词,因为。D项,“也”,陈述句的标志:判断句的 标志 16.D【解析】D项,“终极理想”的说法是错误的,文章原文说”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 始也”。 17.(1)看看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2)大王您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期望您的臣民比邻国多了。 (3)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了。 【解析】第(1)句在翻译时需注意判断句式,第(2)句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第(3)句需注意“胜”“养 生丧死”的意思 18.A【解析】A.恶:厌恶。 9.D【解析】D.为:均为动词,作为。A.以:介词,用/介词,拿。B.于:介词,被/介 词,在。C.夫:发语词/指示代词,那个 20.B【解析】②指秦国的做法,④是实行“仁政”后的效果 1.A【解析】A.报仇雪恨的基础就是动员民众为他打仗,这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 死活的行为:“愿比死者壹洒之”的真实意图是称霸 22.(1)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2)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3)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 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 【解析】这是课外文言文的翻译,需根据上下文内容猜读句子大意,再找出得分点,准确翻译。 三个小题的得分点分别是:(1)“杀人以梃与刃”状语后置,有以。(2)耻;比,通“庇”,代 死者壹”定语后置:洒。(3)入,出:事;制:挞;兵;“秦楚之坚甲利兵”定语后置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愿意高兴地听您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 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 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 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应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 连用俑殉葬都不能被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 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 南边又(以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 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道:“在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 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 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 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 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 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有谁能跟大王较量呢?因此说:‘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 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 23.C【解析】C项“励精”一词,意为“振作精神
介词,表比较。C 项,“以”,介词,凭借;介词,因为。D 项,“也”,陈述句的标志;判断句的 标志。 16.D【解析】D 项,“终极理想”的说法是错误的,文章原文说”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 始也”。 17.(1)看看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2)大王您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期望您的臣民比邻国多了。 (3)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了。 【解析】第(1)句在翻译时需注意判断句式,第(2)句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第(3)句需注意“胜”“养 生丧死”的意思。 18.A【解析】A.恶:厌恶。 19.D【解析】D.为:均为动词,作为。A.以:介词,用/介词,拿。B.于:介词,被/介 词,在。C.夫:发语词/指示代词,那个。 20.B【解析】②指秦国的做法,④是实行“仁政”后的效果。 21.A【解析】A.报仇雪恨的基础就是动员民众为他打仗,这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 死活的行为;“愿比死者壹洒之”的真实意图是称霸。 22.(1)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2)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3)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 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 【解析】这是课外文言文的翻译,需根据上下文内容猜读句子大意,再找出得分点,准确翻译。 三个小题的得分点分别是:(1)“杀人以梃与刃”状语后置,有以。(2)耻;比,通 “庇”,代; “死者壹”定语后置;洒。(3)入,出;事;制;挞;兵;“秦楚之坚甲利兵”定语后置。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愿意高兴地听您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 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 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 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应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 连用俑殉葬都不能被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 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 南边又(以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 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道:“在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 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 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 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 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 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有谁能跟大王较量呢?因此说:‘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 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 23.C【解析】C 项“励精”一词,意为“振作精神
24.D【解析】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 结构等断句。如,句中的“国子祭酒”“休烈”等专有名词、“之”“以”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 考因素 25.A【解析】A项“谨遵职业操守”无中生有。 26.(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 贺。(译出大意给3分:“罪己”“规过”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译出大意 给2分;“亲贤”“推毂”“曾”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逐字对译。特别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如(1)中的“罪”(归 批评)、“规”(改正)、“庆”(庆贺)。(2)中的“亲”(亲近)“接”(接交)、“崇”(尊崇)等。 【参考译文】 于休烈,河南人。天性忠诚,机警聪慧。自幼好学,善做文章,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调任 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任宰相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被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时 值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调任太常少卿,掌管朝会礼仪之事,兼管编修国史。肃宗自凤翔 回到京,振作精神,听纳谏议,曾对于休烈说:“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是杰出的史官。如果朕 有过失,卿是否要记录?”于休烈回答:“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 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此时中原动荡颠覆,典章、制度丧失殆尽,没有历史典籍文献可供检 寻。《国史》、《实录》是圣朝重大典籍,编撰已久,如今并无刻本。祈请下诏御史台查勘史馆藏书之 来源,令府县征收寻访。有人从别处收得《国史》、《实录》,如送交官府,重金收购并赏赐。前任编 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入贼中,滞留东京,到这时便将其家国所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呈送官府 于休烈随即调任工部侍郎、修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皇上甚为称赞。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嫉 妒贤能,因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请他任国子祭酒,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以 贬低他。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代宗即位,审察鉴定官员之优者,宰臣元载称赞于休烈,于 是拜授于休烈右散骑常侍,仍旧兼管修撰国史,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在朝为官共三十余年,历任淸要 之职,家中没有些微积蓄。为人恭俭温良仁慈,从未以喜怒形于颜色。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 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一心沉浸于研习古代典籍,手不释卷,直至生 命终结。大历七年(72)去世,年八十一。这年的春天,于休烈之妻韦氏去世。皇上特别降诏追赠韦 氏为国夫人,下葬那天提供仪仗鼓吹。及至听说于休烈去世,追思痛悼许久,褒奖追赠尚书左仆射 赐给助丧用绢百匹,布五十段,派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去宅第宣旨慰问。儒者所受之恩宠,少有能 与之相比的
24.D【解析】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 结构等断句。如,句中的“国子祭酒”“休烈”等专有名词、“之”“以”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 考因素。 25.A【解析】A 项“谨遵职业操守”无中生有。 26.(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 贺。(译出大意给 3 分;“罪己”“规过”两处,每译对一 处给 1 分) (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译出大意 给 2 分;“亲贤”“推毂”“曾”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解析】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逐字对译。特别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如(1)中的“罪”(归罪、 批评)、“规”(改正)、“庆”(庆贺)。(2)中的“亲”(亲近)“接”(接交)、“崇”(尊崇)等。 【参考译文】 于休烈,河南人。天性忠诚,机警聪慧。自幼好学,善做文章,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调任 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任宰相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被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时 值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调任太常少卿,掌管朝会礼仪之事,兼管编修国史。肃宗自凤翔 回到京,振作精神,听纳谏议,曾对于休烈说:“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是杰出的史官。如果朕 有过失,卿是否要记录?”于休烈回答:“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 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此时中原动荡颠覆,典章、制度丧失殆尽,没有历史典籍文献可供检 寻。《国史》、《实录》是圣朝重大典籍,编撰已久,如今并无刻本。祈请下诏御史台查勘史馆藏书之 来源,令府县征收寻访。有人从别处收得《国史》、《实录》,如送交官府,重金收购并赏赐。前任编 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入贼中,滞留东京,到这时便将其家国所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呈送官府。 于休烈随即调任工部侍郎、修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皇上甚为称赞。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嫉 妒贤能,因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请他任国子祭酒,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以 贬低他。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代宗即位,审察鉴定官员之优者,宰臣元载称赞于休烈,于 是拜授于休烈右散骑常侍,仍旧兼管修撰国史,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在朝为官共三十余年,历任清要 之职,家中没有些微积蓄。为人恭俭温良仁慈,从未以喜怒形于颜色。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 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一心沉浸于研习古代典籍,手不释卷,直至生 命终结。大历七年(772)去世,年八十一。这年的春天,于休烈之妻韦氏去世。皇上特别降诏追赠韦 氏为国夫人,下葬那天提供仪仗鼓吹。及至听说于休烈去世,追思痛悼许久,褒奖追赠尚书左仆射, 赐给助丧用绢百匹,布五十段,派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去宅第宣旨慰问。儒者所受之恩宠,少有能 与之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