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必修)(201.1.18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 相关链接 1.孟子和《孟子》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 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 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 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生于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 解和主张。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活动、 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 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 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2.时代背景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 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 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 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崩乐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和暴力被 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 已初步形成。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谁能问鼎天下?人口问题在权力的天平上 是十分重要的砝码。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 耕种者,谁就拥有大量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 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到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 (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 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 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
《寡人之于国也》(必修)(2011.1.18)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 相关链接 1.孟子和《孟子》 ⑴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 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 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 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生于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 解和主张。 ⑵《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活动、 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 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 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2.时代背景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 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 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 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崩乐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和暴力被 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 已初步形成。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谁能问鼎天下?人口问题在权力的天平上 是十分重要的砝码。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 耕种者,谁就拥有大量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 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到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 (公元前 334 年),孟子被“招贤”应邀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 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 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
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 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音要读准,句子读对,不加字、漏字。 2.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 兵(2)数()罟()不入w()池 (3)涂()有饿piao (4)鸡豚()狗彘()之畜() (5)无 )失其时 (6)谨庠( 序之教 (7)颁()白者 (8)申之以孝ti()之义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孟子的梦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孟子理想中的“理想国”呢?他的梦想,和我们 今天所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着怎么样的相似点呢?就让我们 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起来看一下孟子心中的理想国度 二、检查预习 1.比赛读课文,评定哪一组读得准、对、流畅。 2.注音: 王好()战 弃甲曳()兵不可胜()食 数()罟()不入洿()池 衣帛()
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 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音要读准,句子读对,不加字、漏字。 2.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⑴弃甲曳.( )兵 ⑵数.( )罟.( )不入 wū ( )池 ⑶涂.( )有饿 piǎo( ) ⑷鸡豚.( )狗彘.( )之畜.( ) ⑸无.( )失其时 ⑹谨庠.( )序之教 ⑺颁.( )白者 ⑻申之以孝 tì( )之义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孟子的梦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孟子理想中的“理想国”呢?他的梦想,和我们 今天所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着怎么样的相似点呢?就让我们一 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起来看一下孟子心中的理想国度。 二、检查预习 1.比赛读课文,评定哪一组读得准、对、流畅。 2.注音: 王好.( )战 弃甲曳.( )兵 不可胜.( )食 数.( )罟.( )不入洿.( )池 衣帛.( )
鸡豚()狗彘()之畜() 谨庠()序之教 孝悌( 之义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 养生丧 )死无憾 基础积累 1.学生通读,通译,老师点拨字词。 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无失其时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一词多义 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数罟不入洿池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鸡豚.( )狗彘.( )之畜( ) 谨庠.( )序之教 孝悌.( )之义 然而不王.( )者 涂有饿莩.( ) 养生丧.( )死无憾 三、基础积累 1.学生通读,通译,老师点拨字词。 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⑴通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无失其时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一词多义 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数罟不入洿池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系向牛头充炭直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发 百发百中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主人忘归客不发 兵 非我也,兵也 穷兵黩武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草木皆兵 胜 驴不胜怒,蹄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系向牛头充炭直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发: 百发百中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主人忘归客不发 兵: 非我也,兵也 穷兵黩武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草木皆兵 胜: 驴不胜怒,蹄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 (2)直……耳,是……也 (3)是何异于…… (4)未之有也 四、文本解读 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 具体内容是什么?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⑴或……或…… ⑵直……耳,是……也 ⑶是何异于…… ⑷未之有也 四、文本解读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 具体内容是什么?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五、总结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 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课时 、检查导入 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 A.王好战,请以战喻(喜欢)B.谨庠序之教(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C.或百步而后止(或者) D.王道之始也(开端)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 A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一类的工具)B.数罟不入洿池(洼地积水) C.申之以孝悌之义(敬爱兄长) D.尽心焉耳矣(在那里)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三项是() ①谨庠序之教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 可以衣帛矣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 焉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⑦ D.②④⑤ 、基础积累 (1)一词多义
五、总结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 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导入 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 ) A.王好.战,请以战喻(喜欢) B.谨.庠序之教(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C.或.百步而后止(或者) D.王道之始.也(开端)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一类的工具) B.数罟不入洿.池(洼地积水) C.申之以孝.悌.之义(敬爱兄长) D.尽心焉.耳矣(在那里)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三项是( ) ①谨庠序之教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 可以衣帛矣 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 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⑦ D.②④⑤ 二、基础积累 ⑴一词多义
之 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申之以孝悌之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2)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谨庠序之教
之: 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申之以孝悌之义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以: 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⑵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谨庠序之教
然而不王者 (3)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非我也,岁也。 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 省略句:可以无饥矣。 文本解读 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四、小结 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准确地解释文言实词,是学好文章的关键。 判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应做到以下几点 牢记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课文中例句及文言词法句法 2.从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义 3.利用文言句法特点判断词义。 4利用词的构成方式判断词义。 从具体语境出发,顾及上下文去判断词义 学后感悟 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你是怎样看的?
然而不王者 ⑶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非我也,岁也。 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 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 三、文本解读 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四、小结 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准确地解释文言实词,是学好文章的关键。 判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应做到以下几点: 1.牢记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课文中例句及文言词法句法。 2.从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义。 3.利用文言句法特点判断词义。 4.利用词的构成方式判断词义。 5.从具体语境出发,顾及上下文去判断词义。 学后感悟 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你是怎样看的?
复习检测 1释词 河内凶: 或百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 直不百步耳: 谷不可胜食也: 养生丧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树之以桑 无失其时 申之以孝悌之义 黎民 斧斤以时入山林: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下面“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察邻国之政②填然鼓之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未之有 也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⑧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⑦/②/④⑧/③/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⑧/⑦ C.①③/②/④⑥⑧⑤/⑦D.①③/②⑥⑧/④⑤/⑦ 3.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树之以桑 ②请以战喻 ③以五十步笑百步 ④斧斤以时入山林 4.“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弃甲曳兵而走 D.无乃尔是过与
复习检测 1 释词 河内凶: 或百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 直不百步耳: 谷不可胜食也: 养生丧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树之以桑: 无失其时: 申之以孝悌之义: 黎民: 斧斤以时入山林: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下面“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察邻国之政 ②填然鼓之 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未之有 也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 ⑧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⑦/②/④⑧/③/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⑧/⑦ C.①③/②/④⑥⑧/⑤/⑦ D.①③/②⑥⑧/④/⑤/⑦ 3.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树之以桑 ②请以战喻 ③以五十步笑百步 ④斧斤以时入山林 4.“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弃甲曳兵而走 D.无乃尔是过与
5.课文默写。 (1) 谷不可胜食也。 鱼鳖不可 胜食也。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 胜用,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七十者 衣帛食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 一课时: 基础积累部分 通假字:⑩②无通毋不要◎颁通斑斑白④涂通途道路 一词多义: 数:位列/几/运数/屡次/密/计算 直:直的/只是/通值价值/径直 发:发射/调发/发现/开/出发 兵:兵器/军队/军队/士兵 胜:禁得住/尽/胜利/胜于/美丽 句式:
5.课文默写。 ⑴ ,谷不可胜食也。 ,鱼鳖不可 胜食也。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 胜用, 。 ⑵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 。七十者 衣帛食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 第一课时: 基础积累部分: 通假字:无通毋 不要颁通斑 斑白④涂通途 道路 一词多义: 数:位列/几/运数/屡次/密 /计算 直:直的 /只是/ 通值 价值/ 径直 发:发射/ 调发/ 发现/ 开 /出发 兵:兵器 /军队 /军队 /士兵 胜:禁得住/ 尽/ 胜利/ 胜于/ 美丽 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