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会计》课程相关教学资源:第11章 所得税会计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8,文件大小:183.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十一章所得税会计 (郑庆华,2005。3。20) 、本章在考试中的地位 1.本章在考试中的地位:本章在考试中居于重要地位,许多大分题都与所得税的核算有关。 本章重点是递延法和债务法的核算 2.本章内容无变化。 本章复习方法:本章复习中应与“八大准备”的计提相结合;与会计政策变更、重大差 错更正、日后事项相结合 二、本章考点精讲 【考点一】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理解) 1.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 (1)财务会计为投资者服务,关心的是经营成果,应计算利润 (会计)收入一(会计)费用=(净)利润 (2)税收是为政府服务的,所关心的是维持税收收入,应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交纳所得税: (税收)收入一(税收)费用(即允许扣除数)=应纳税所得额 2.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由于会计和税收的目的不同,所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存在差异,这个差异 可分为两类 (1)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 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 以后各期转回。永久性差异有以下4种类型 ①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作为收益计入会计报表,在计算应税所得时不确认为收益,如国 债利息收入 ②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不作为收益计入会计报表,在计算应税所得时作为收益,需要交 纳所得税,如在建工程领用产成品。 ③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确认为费用或损失计入会计报表,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则不允许扣 减,如赞助费 ④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不确认为费用或损失,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则允许扣减。 (2)时间性差异:是指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 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时间性差异发生于某一会计期间,但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 内能够转回。时间性差异有以下4种类型 ①企业获得的某项收益,按照会计制度应当确认为当期收益,但按照税法规定需待以后期 间确认为应税所得。如按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收益等 ②企业发生的某项费用或损失,按照会计制度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或损失,但按照税法规

1 第十一章 所得税会计 (郑庆华,2005。3。20) 一、本章在考试中的地位 1.本章在考试中的地位:本章在考试中居于重要地位,许多大分题都与所得税的核算有关。 本章重点是递延法和债务法的核算。 2.本章内容无变化。 3.本章复习方法:本章复习中应与“八大准备”的计提相结合;与会计政策变更、重大差 错更正、日后事项相结合。 二、本章考点精讲 【考点一】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理解) 1.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 (1)财务会计为投资者服务,关心的是经营成果,应计算利润: (会计)收入—(会计)费用=(净)利润 (2)税收是为政府服务的,所关心的是维持税收收入,应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交纳所得税: (税收)收入—(税收)费用(即允许扣除数)=应纳税所得额 2.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由于会计和税收的目的不同,所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存在差异,这个差异 可分为两类: (1)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 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 以后各期转回。永久性差异有以下4种类型: ①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作为收益计入会计报表,在计算应税所得时不确认为收益,如国 债利息收入。 ②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不作为收益计入会计报表,在计算应税所得时作为收益,需要交 纳所得税,如在建工程领用产成品。 ③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确认为费用或损失计入会计报表,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则不允许扣 减,如赞助费。 ④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不确认为费用或损失,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则允许扣减。 (2)时间性差异:是指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 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时间性差异发生于某一会计期间,但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 内能够转回。时间性差异有以下4种类型: ①企业获得的某项收益,按照会计制度应当确认为当期收益,但按照税法规定需待以后期 间确认为应税所得。如按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收益等。 ②企业发生的某项费用或损失,按照会计制度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或损失,但按照税法规

定需待以后期间从应税所得中扣减。如保修费等。 ③企业获得的某项收益,按照会计制度应当于以后期间确认收益,但按照税法规定需计入 当期应税所得,如某些销售收入确认。 ④企业发生的某项费用或损失,按照会计制度应当于以后期间确认为费用或损失,但按照 税法规定可以从当期应税所得扣减,如会计上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法上采用年数总和法计 提折旧。 3.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和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1)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是指未来应增加应税所得的时间性差异。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发生 时将使本期利润总额大于应纳税所得额,故: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一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本期转回的应纳税时间性差 异 [例1]甲公司2003年12月购入一台设备,原价3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3年,预计净残值为 零。假设税法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会计按直线法计提折旧。税前会计利润每年均为80万元。 各年折旧产生的时间性差异情况如下(单位:万元) 项目 2005年 2006年 合计 会计折旧 300 税收折旧 150 时间性差额 50 +50 税前会计利 80 240 应纳税所得 130 上表中,会计折旧和税收折旧总额相同,只是作为折旧费用所计入的时间不同:2004年发 生应纳税时间性差异50万元,2006年转回应纳税时间性差异50万元。 (2)可抵减时间性差异:是指未来可以从应税所得中扣除的时间性差异。可抵减时间性差 异发生时将使本期利润总额小于应纳税所得额,故: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本期发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一本期转回的可抵减时间性差 异 [例2]甲公司2003年12月购入一台设备,原价3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3年,预计净残值为 零。假设会计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税法按直线法计提折旧。税前会计利润每年均为80万元 各年折旧产生的时间性差异情况如下(单位:万元) 2004 2005年 会计折旧 税收折旧 100 300 时间性差额

2 定需待以后期间从应税所得中扣减。如保修费等。 ③企业获得的某项收益,按照会计制度应当于以后期间确认收益,但按照税法规定需计入 当期应税所得,如某些销售收入确认。 ④企业发生的某项费用或损失,按照会计制度应当于以后期间确认为费用或损失,但按照 税法规定可以从当期应税所得扣减,如会计上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法上采用年数总和法计 提折旧。 3.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和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1)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是指未来应增加应税所得的时间性差异。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发生 时将使本期利润总额大于应纳税所得额,故: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本期转回的应纳税时间性差 异 [例1]甲公司 2003年12月购入一台设备,原价3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3年,预计净残值为 零。假设税法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会计按直线法计提折旧。税前会计利润每年均为80万元。 各年折旧产生的时间性差异情况如下(单位:万元): 项目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合计 会计折旧 100 100 100 300 税收折旧 150 100 50 300 时间性差额 -50 0 +50 0 税前会计利 润 80 80 80 240 应纳税所得 额 30 80 130 240 上表中,会计折旧和税收折旧总额相同,只是作为折旧费用所计入的时间不同;2004年发 生应纳税时间性差异50万元,2006年转回应纳税时间性差异50万元。 (2)可抵减时间性差异:是指未来可以从应税所得中扣除的时间性差异。可抵减时间性差 异发生时将使本期利润总额小于应纳税所得额,故: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本期发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本期转回的可抵减时间性差 异 [例2]甲公司 2003年12月购入一台设备,原价3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3年,预计净残值为 零。假设会计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税法按直线法计提折旧。税前会计利润每年均为80万元。 各年折旧产生的时间性差异情况如下(单位:万元): 项目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合计 会计折旧 150 100 50 300 税收折旧 100 100 100 300 时间性差额 50 0 -50 0

税前会计利 240 应纳税所得 130 240 上表中,会计折旧和税收折旧总额相同,只是作为折旧费用所计入的时间不同;2004年发 生可抵减时间性差异50万元,2006年转回可抵减时间性差异50万 【考点二】应付税款法(理解) 1.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均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 用,它的特点是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的所得税。 2.应付税款法的核算思路 (1)计算应交所得税 ①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额 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调增的永久性差异、转回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发生的 可抵减时间性差异)一纳税调整减少额(调减的永久性差异、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转回 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②计算应交所得税 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2)进行所得税账务处理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一一应交所得税 [例3]甲公司2003年12月购入一台设备,原价3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3年,预计净残值为 零。假设税法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会计按直线法计提折旧。税前会计利润每年均为80万元。 假设甲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3%,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有关项目计算如下(单位:万元): 项目 2004年 2006 会计折旧 100 100 100 300 税收折旧 时间性差额 -50 0 +50 税前会计利 应纳税所得 130 240 所得税税率 33% 应交所得税 26.4 79.2 所得税费用 79.2

3 税前会计利 润 80 80 80 240 应纳税所得 额 130 80 30 240 上表中,会计折旧和税收折旧总额相同,只是作为折旧费用所计入的时间不同;2004年发 生可抵减时间性差异50万元,2006年转回可抵减时间性差异50万元。 【考点二】应付税款法(理解) 1.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均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 用,它的特点是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的所得税。 2.应付税款法的核算思路 (1)计算应交所得税 ①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额 =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调增的永久性差异、转回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发生的 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纳税调整减少额(调减的永久性差异、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转回 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②计算应交所得税 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2)进行所得税账务处理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例3]甲公司 2003年12月购入一台设备,原价3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3年,预计净残值为 零。假设税法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会计按直线法计提折旧。税前会计利润每年均为80万元。 假设甲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3%,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有关项目计算如下(单位:万元): 项目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合计 会计折旧 100 100 100 300 税收折旧 150 100 50 300 时间性差额 -50 0 +50 0 税前会计利 润 80 80 80 240 应纳税所得 额 30 80 130 240 所得税税率 33% 33% 33% — 应交所得税 9.9 26.4 42.9 79.2 所得税费用 9.9 26.4 42.9 79.2

借:所得税9.4 贷:应交税金一一应交所得税9.9(其余略) 【考点三】纳税影响会计法(掌握) 1.纳税影响会计法的概念和处理办法 (1)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 各期。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所得税被视为企业在获得收益时发生的一项费用,并应随同有关 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间,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 (2)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处理办法 ①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应设置“所得税”、“递延税款”和“应交税金—一应交所得税” 科目。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公式是: 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税款贷方发生额一递延税款借方发生额 ②递延税款贷方发生额:包括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税率、本期转回的可抵减时间 性差异*税率; ③递延税款借方发生额:包括本期发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税率、本期转回的应纳税时间 性差异*税率。 “递延税款”科目的核算内容,列示如下: 递延税款 ①本期发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税率①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税率 ②本期转回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税率②本期转回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税率 余额:递延所得税借项或资产余额:递延所得税贷项或负债 [例4甲公司2003年12月购入一台设备,原价3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3年,预计净残值为 零。假设税法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会计按直线法计提折旧。税前会计利润每年均为80万元 假设甲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3%,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有关项目计算如下(单位:万元) 项目 2004年 005年 2006年 100 税收折旧 时间性差额 50 +50 税前会计利润 应纳税所得额 所得税税率 33% 33% 33% 应交所得税 26.4 79.2 时间性差异影 +16.5

4 2004年: 借:所得税 9.4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9.9(其余略) 【考点三】纳税影响会计法(掌握) 1.纳税影响会计法的概念和处理办法 (1)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 各期。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所得税被视为企业在获得收益时发生的一项费用,并应随同有关 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间,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 (2)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处理办法 ①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应设置“所得税”、“递延税款”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科目。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公式是: 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税款贷方发生额—递延税款借方发生额 ②递延税款贷方发生额:包括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税率、本期转回的可抵减时间 性差异*税率; ③递延税款借方发生额:包括本期发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税率、本期转回的应纳税时间 性差异*税率。 “递延税款”科目的核算内容,列示如下: 递延税款 ①本期发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税率 ①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税率 ②本期转回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税率 ②本期转回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税率 余额:递延所得税借项或资产 余额:递延所得税贷项或负债 [例4]甲公司 2003年12月购入一台设备,原价3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3年,预计净残值为 零。假设税法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会计按直线法计提折旧。税前会计利润每年均为80万元。 假设甲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3%,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有关项目计算如下(单位:万元): 项目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合计 会计折旧 100 100 100 300 税收折旧 150 100 50 300 时间性差额 -50 0 +50 0 税前会计利润 80 80 80 240 应纳税所得额 30 80 130 240 所得税税率 33% 33% 33% — 应交所得税 9.9 26.4 42.9 79.2 时间性差异影 +16.5 0 -16.5 0

所得税费用 2004年 (1)本年应交所得税=30*3%=9.9(万元) (2)本年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50*33%=16.5(万元) (3)本年所得税费用=9.9+16.5=26.4(万元) 借:所得税26.4 贷:应交税金一一应交所得税9.9 递延税款(预提费用) 16.5 (1)本年应交所得税=80*33%=26.4(万元) (2)本年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0*33%=0(万元) (3)本年所得税费用=26.4+0=26.4(万元) 借:所得税26.4 贷:应交税金一一应交所得税26.4 递延税款(预提费用) (1)本年应交所得税=13033%=42.9(万元) (2)本年转回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50*3%=16.5(万元) (3)本年所得税费用=42.9-16.5=26.4(万元) 借:所得税26.4 递延税款(预提费用)16.5 贷:应交税金一一应交所得税42.9 (3)在具体运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时,有递延法和债务法。在所得税税率不变的情况下 两种处理办法的结果相同;在所得税税率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两种处理方法的结果则不相同 2.递延法 (1)递延法是将本期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并同 时转回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对本期所得税的影响金额。 (2)递延法的特点 ①采用递延法核算时,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递延税款余额,并不代表收款的权利或付款的 义务 ②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用现行税率计算,以前发生而在本期转回的 各项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一般用当初的原有税率计算。 [例5]甲公司2003年12月购入一台设备,原价3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3年,预计净残值为 零。假设税法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会计按直线法计提折旧。税前会计利润每年均为80万元

5 响额 所得税费用 26.4 26.4 26.4 79.2 2004年: (1)本年应交所得税=30*33%=9.9(万元) (2)本年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50*33%=16.5(万元) (3)本年所得税费用=9.9+16.5=26.4(万元) 借:所得税 26.4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9.9 递延税款(预提费用) 16.5 2005年: (1)本年应交所得税=80*33%=26.4(万元) (2)本年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0*33%=0(万元) (3)本年所得税费用=26.4+0=26.4(万元) 借:所得税 26.4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6.4 递延税款(预提费用) 0 2006年: (1)本年应交所得税=130*33%=42.9(万元) (2)本年转回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50*33%=16.5(万元) (3)本年所得税费用=42.9—16.5=26.4(万元) 借:所得税 26.4 递延税款(预提费用) 16.5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42.9 (3)在具体运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时,有递延法和债务法。在所得税税率不变的情况下, 两种处理办法的结果相同;在所得税税率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两种处理方法的结果则不相同。 2.递延法 (1)递延法是将本期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并同 时转回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对本期所得税的影响金额。 (2)递延法的特点 ①采用递延法核算时,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递延税款余额,并不代表收款的权利或付款的 义务; ②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用现行税率计算,以前发生而在本期转回的 各项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一般用当初的原有税率计算。 [例5]甲公司 2003年12月购入一台设备,原价3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3年,预计净残值为 零。假设税法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会计按直线法计提折旧。税前会计利润每年均为80万元

甲公司所得税税率2004年为33%,2005年起为30%,采用递延法核算。有关项目计算如下(单位: 万元 项目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合计 会计折旧 100 税收折旧 时间性差额 +50 税前会计利润 240 应纳税所得额 130 240 所得税税率 33% 30% 30% 应交所得税 时间性差异影 所得税费用26.4 22.5 (1)本年应交所得税=30*3%=9.9(万元) (2)本年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50*33%=16.5(万元) (3)本年所得税费用=9.9+16.5=26.4(万元) 借:所得税26.4 贷:应交税金一一应交所得税9.9 递延税款(预提费用) 16.5 (1)本年应交所得税=80*30%=24(万元) (2)本年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0*30%=0(万元) (3)本年所得税费用=24+0=24(万元) 借:所得税24 贷:应交税金一一应交所得税24 递延税款(预提费用) (注:在2005年年初税率由33%下降为30%时,至2004年末多计提所得税费用(50*3%)1.5 万元,没有冲回去,以后多提多转,往后“递延”,即递延法) (1)本年应交所得税=130*30%=39(万元) (2)本年转回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50*33%=16.5(万元) (3)本年所得税费用=39-16.5=22.5(万元) 借:所得税22.4 递延税款(预提费用)16.5

6 甲公司所得税税率2004年为33%,2005年起为30%,采用递延法核算。有关项目计算如下(单位: 万元): 项目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合计 会计折旧 100 100 100 300 税收折旧 150 100 50 300 时间性差额 -50 0 +50 0 税前会计利润 80 80 80 240 应纳税所得额 30 80 130 240 所得税税率 33% 30% 30% 应交所得税 9.9 24 39 72.9 时间性差异影 响额 +16.5 0 -16.5 0 所得税费用 26.4 24 22.5 72.9 2004年: (1)本年应交所得税=30*33%=9.9(万元) (2)本年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50*33%=16.5(万元) (3)本年所得税费用=9.9+16.5=26.4(万元) 借:所得税 26.4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9.9 递延税款(预提费用) 16.5 2005年: (1)本年应交所得税=80*30%=24(万元) (2)本年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0*30%=0(万元) (3)本年所得税费用=24+0=24(万元) 借:所得税 24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4 递延税款(预提费用) 0 (注:在2005年年初税率由33%下降为30%时,至2004年末多计提所得税费用(50*3%)1.5 万元,没有冲回去,以后多提多转,往后“递延”,即递延法) 2006年: (1)本年应交所得税=130*30%=39(万元) (2)本年转回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50*33%=16.5(万元) (3)本年所得税费用=39—16.5=22.5(万元) 借:所得税 22.4 递延税款(预提费用) 16.5

贷:应交税金一一应交所得税39 3.债务法 (1)债务法是将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 并同时转回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需要调整递延 税款的账面余额,即债务法下递延税款余额=时间性差异余额*现行所得税税率 (2)债务法的特点 ①本期的时间性差异预计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未来应付税款的 债务,或者作为代表预付未来税款的资产。 ②在采用债务法时,本期发生或转回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均应采用现行税率 计算确定。 (3)采用债务法时,本期所得税费用包括:①本期应交所得税;②本期发生或转回的时间 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③由于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对以前各期 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账面余额的调整数 [例6]甲公司2003年12月购入一台设备,原价3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3年,预计净残值为 零。假设税法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会计按直线法计提折旧。税前会计利润每年均为80万元 甲公司所得税税率2004年为33%,2005年起为30%,采用债务法核算。有关项目计算如下(单位: 万元): 项目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合计 会计折旧 100 税收折旧 150 100 时间性差额 -50 0 +50 0 税前会计利 应纳税所得 30 130 240 所得税税率 30% 72.9 时间性差异 +16 影响额 26.4 22.5 24 72.9 2004年: (1)本年应交所得税=30*33%=9.9(万元) (2)本年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50*33%=16.5(万元) (3)本年所得税费用=9.9+16.5=26.4(万元) 借:所得税26.4

7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9 3.债务法 (1)债务法是将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 并同时转回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需要调整递延 税款的账面余额,即债务法下递延税款余额=时间性差异余额*现行所得税税率。 (2)债务法的特点 ①本期的时间性差异预计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未来应付税款的 债务,或者作为代表预付未来税款的资产。 ②在采用债务法时,本期发生或转回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均应采用现行税率 计算确定。 (3)采用债务法时,本期所得税费用包括:①本期应交所得税;②本期发生或转回的时间 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③由于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对以前各期 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账面余额的调整数。 [例6]甲公司 2003年12月购入一台设备,原价3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3年,预计净残值为 零。假设税法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会计按直线法计提折旧。税前会计利润每年均为80万元。 甲公司所得税税率2004年为33%,2005年起为30%,采用债务法核算。有关项目计算如下(单位: 万元): 项目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合计 会计折旧 100 100 100 300 税收折旧 150 100 50 300 时间性差额 -50 0 +50 0 税前会计利 润 80 80 80 240 应纳税所得 额 30 80 130 240 所得税税率 33% 30% 30% 应交所得税 9.9 24 39 72.9 时间性差异 影响额 +16.5 -1.5 -15 0 所得税费用 26.4 22.5 24 72.9 2004年: (1)本年应交所得税=30*33%=9.9(万元) (2)本年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50*33%=16.5(万元) (3)本年所得税费用=9.9+16.5=26.4(万元) 借:所得税 26.4

贷:应交税金一一应交所得税9. 递延税款(预提费用) 16.5 (1)本年应交所得税=80*30%=24(万元) (2)本年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0*30%=0(万元) 本年由于税率下降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负债=50*3%=1.5(万元) 本期递延税款的贷方发生额=0-1.5=-1.5万元(借方) (3)本年所得税费用=24-1.5=22.5(万元) 借:所得税22. 递延税款(预提费用)1.5 贷:应交税金一一应交所得税 (注:在2005年年初税率由33%下降为30%时,至2004年末多计提所得税费用(50*3%)1.5 万元,在2005年初将多提的所得税费用冲回去了,余额为以后应交的税金,是真正的“负债”, 即债务法) 2006年 (1)本年应交所得税=130*30%=39(万元) (2)本年转回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50*30%=15(万元) (3)本年所得税费用=39-15=24(万元) 借:所得税24 递延税款(预提费用)15 贷:应交税金一一应交所得税39 [例7]2004年12月31日甲公司销售一台设备给乙公司,取得收入200万元,按照销售合同规 定,甲公司将免费保修3年,预计保修费为销售额的5%,即10万元。2005年甲公司用银行存款支 付保修费2万元,2006年用银行存款支付保修费3万元,2007年用银行存款支付保修费4万元,保 修期届满后,尚余的保修费余额1万元已在2007年末结转。甲公司2004年所得税税率为33%,从 2006年起,所得税税率为30%,甲公司所得税采用债务法核算,假设甲公司每年的利润总额均为 60万元,未发生其他纳税调整事项。要求对2004年—2007年有关保修费的计提、使用以及所得 税的核算作出相关的账务处理。 (1)2004年 ①计提保修费 借:营业费用10 贷:预计负债一一产品保修费10 ②所得税处理 2004年应交所得税=(60+10)*3%=23.1(万元) 本期发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影响额=10*33%=3.3(万元) 所得税费用=23.1-3.3=19.8(万元)

8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9.9 递延税款(预提费用) 16.5 2005年: (1)本年应交所得税=80*30%=24(万元) (2)本年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0*30%=0(万元) 本年由于税率下降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负债=50*3%=1.5(万元) 本期递延税款的贷方发生额=0—1.5=-1.5万元(借方) (3)本年所得税费用=24—1.5=22.5(万元) 借:所得税 22.5 递延税款(预提费用)1.5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4 (注:在2005年年初税率由33%下降为30%时,至2004年末多计提所得税费用(50*3%)1.5 万元,在2005年初将多提的所得税费用冲回去了,余额为以后应交的税金,是真正的“负债”, 即债务法) 2006年: (1)本年应交所得税=130*30%=39(万元) (2)本年转回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50*30%=15(万元) (3)本年所得税费用=39—15=24(万元) 借:所得税 24 递延税款(预提费用) 15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9 [例7] 2004年12月31日甲公司销售一台设备给乙公司,取得收入200万元,按照销售合同规 定,甲公司将免费保修3年,预计保修费为销售额的5%,即10万元。2005年甲公司用银行存款支 付保修费2万元,2006年用银行存款支付保修费3万元,2007年用银行存款支付保修费4万元,保 修期届满后,尚余的保修费余额1万元已在2007年末结转。甲公司2004年所得税税率为33%,从 2006年起,所得税税率为30%,甲公司所得税采用债务法核算,假设甲公司每年的利润总额均为 60万元,未发生其他纳税调整事项。要求对2004年—2007年有关保修费的计提、使用以及所得 税的核算作出相关的账务处理。 (1)2004年 ①计提保修费 借:营业费用 10 贷:预计负债——产品保修费 10 ②所得税处理 2004年应交所得税=(60+10)*33%=23.1(万元) 本期发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影响额=10*33%=3.3(万元) 所得税费用=23.1—3.3=19.8(万元)

借:所得税19.8 递延税款3.3 贷:应交税金一一应交所得税23.1 2004年一2007年债务法所得税计算过程表 项目 2004 2006年 2007年 合计 会计保修费用 0 0 10 税收允许扣除 税前利润 时间性差异 (2) (3) (5) 应税所得 240 所得税税率 应交所得税 17.1 75.84 时间性差异影 (1.14) (1.5) 66) 所得税费用 19.8 18.24 75.84 (2)2005年 ①支付保修费 借:预计负债一一产品保修费2 贷:银行存款 ②所得税处理 2005年应交所得税=(60-2)*33%=19.14(万元) 本期转回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影响额=2*33%=0.66(万元) 所得税费用=19.14+0.66=19.8(万元) 借:所得税19.8 贷:应交税金一一应交所得税19.14 递延税款0.66 (3)2006年 ①支付保修费 借:预计负债一一产品保修费3 贷:银行存款 ②所得税处理 006年应交所得税=(60-3)*30%=17.1(万元) 本期转回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影响额=3*30%=0.9(万元)

9 借:所得税 19.8 递延税款 3.3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3.1 2004年—2007年债务法所得税计算过程表 项目 2004 年 2005 年 2006年 2007年 合计 会计保修费用 10 0 0 0 10 税收允许扣除 数 0 2 3 5 10 税前利润 60 60 60 60 240 时间性差异 10 (2) (3) (5) 0 应税所得 70 58 57 55 240 所得税税率 33% 33% 30% 30% - 应交所得税 23.1 19.14 17.1 16.5 75.84 时间性差异影 响额 3.3 (0. 66) (1.14) (1.5) 0 所得税费用 19.8 19.8 18.24 18 75.84 (2)2005年 ①支付保修费 借:预计负债——产品保修费 2 贷:银行存款 2 ②所得税处理 2005年应交所得税=(60-2)*33%=19.14(万元) 本期转回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影响额=2*33%=0.66(万元) 所得税费用=19.14+0.66=19.8(万元) 借:所得税 19.8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9.14 递延税款 0.66 (3)2006年 ①支付保修费 借:预计负债——产品保修费 3 贷:银行存款 3 ②所得税处理 2006年应交所得税=(60-3)*30%= 17.1(万元) 本期转回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影响额=3*30%=0.9(万元)

由于税率下降调减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金额=(10-2)*3%=0.24(万元) 本期递延税款的贷方发生额=0.9+0.24=1.14(万元) 所得税费用=17.1+1.14=18.24(万元) 借:所得税18.2 贷:应交税金一一应交所得税17.1 递延税款1.14 (4)2007年 ①支付保修费 借:预计负债一一产品保修费4 贷:银行存款 保修期满,转回保修费余额 借:预计负债一一产品保修费1 贷:营业费用 ②所得税处理 2007年应交所得税=(60-4-1)*30%=16.5(万元) (由于计提时,已对营业费用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转回时可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本期转回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影响额=5*30%=1.5(万元) 所得税费用=16.5+1.5=18(万元) 借:所得税18 贷:应交税金一一应交所得税16.5 递延税款1.5 4.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应注意的问题 (1)采用债务法时,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按照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确认,但如 果企业已知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在今后转回时的所得税税率,则时间性差异可以按照预计今 后的所得税税率计算其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 在采用递延法时,如果企业已知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在今后转回时的所得税税率,也不 按照今后转回时的所得税税率计算其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仍然按照当期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确 认递延税款金额 (2)一定时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是可在以后的应税所得前扣除的,但可抵减时间性 差异能否在以后的应税所得前扣除,取决于在转回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的时期内是否有足够的应 税所得。为了谨慎起见,如果本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预计能在未来转回的时期内产生足 够的应税所得,这个可抵减时间性差异才能确认为一项递延借项或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反映 在资产负债表上;反之,则不能确认为一项递延借项或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 (3)企业某一年度发生亏损,按税法规定可以用以后年度的税前利润弥补,这就产生了未 来可抵减时间性差异。这项未来可抵减的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可视为亏损当期的所得 税利益,但这项所得税利益能否实现需视企业在转回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的时期内是否有足够的

10 由于税率下降调减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金额=(10-2)*3%=0.24(万元) 本期递延税款的贷方发生额=0.9+0.24=1.14(万元) 所得税费用=17.1+1.14= 18.24(万元) 借:所得税 18.24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7.1 递延税款 1.14 (4)2007年 ①支付保修费 借:预计负债——产品保修费 4 贷:银行存款 4 保修期满,转回保修费余额 借:预计负债——产品保修费 1 贷:营业费用 1 ②所得税处理 2007年应交所得税=(60-4-1)*30%=16.5(万元) (由于计提时,已对营业费用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转回时可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本期转回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影响额=5*30%=1.5(万元) 所得税费用=16.5+1.5=18(万元) 借:所得税 18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6.5 递延税款 1.5 4.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应注意的问题 (1)采用债务法时,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按照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确认,但如 果企业已知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在今后转回时的所得税税率,则时间性差异可以按照预计今 后的所得税税率计算其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 在采用递延法时,如果企业已知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在今后转回时的所得税税率,也不 按照今后转回时的所得税税率计算其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仍然按照当期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确 认递延税款金额。 (2)一定时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是可在以后的应税所得前扣除的,但可抵减时间性 差异能否在以后的应税所得前扣除,取决于在转回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的时期内是否有足够的应 税所得。为了谨慎起见,如果本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预计能在未来转回的时期内产生足 够的应税所得,这个可抵减时间性差异才能确认为一项递延借项或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反映 在资产负债表上;反之,则不能确认为一项递延借项或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 (3)企业某一年度发生亏损,按税法规定可以用以后年度的税前利润弥补,这就产生了未 来可抵减时间性差异。这项未来可抵减的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可视为亏损当期的所得 税利益,但这项所得税利益能否实现需视企业在转回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的时期内是否有足够的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8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