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化学通报》:生物物理化学研究进展(赵新生、高毅勤、黄岩谊、孙育杰、葛颢、王任小、徐平勇、尉志武)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4,文件大小:151.25KB,团购合买
生物物理化学是物理化学的一个相对新的分支,其进步迅猛,对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的生物物理化学家取得了一些具有世界影响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生物物理化学学科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共引用参考文献39篇。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http://www.hxtb.org 化学通报2014年第77卷第7期 生物物理化学研究进展 赵新生!高毅勤黄岩谊1孙育杰1葛颢1王任小2徐平勇3尉志武4 (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北京100871:2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200032; 3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01:4清华大学化学系北京100084) 摘要生物物理化学是物理化学的一个相对新的分支,其进步迅猛,对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 要作用。我国的生物物理化学家取得了一些具有世界影响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生物物理 学学科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共引用参考文献39篇。 关键词生物物理化学进展 Progress in Biophysical Chemistry Zhao Xinsheng, Gao Yiqin, Huang Yanyi, Sun Yujie, Ge Hao Wang Renxiao, Xu Pingyong, Yu Zhiwu Biodynamic Optical Imaging Center,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langhai Institute of Organic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 Institute of Bi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Biophysical chemistry is a relatively new branch of physical chemistry. The world has witnessed great progress in this field, which has made immense contribution to the advancement of biophysical chemists in China have accomplished some influential and original work, but much still remains to be done for the Chinese development of biophysical chemistry. 39 references are cited in the paper Keywords Biophysical chemistry, Progress 生物物理化学是物理化学的一个相对新的分生命科学的发展。 支。这一学科研究的共同特征是运用物理化学的 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是当前的一个热门方 思想、方法和工具探究生物体系,为生命科学研究向。这一方向的代表人物为谢晓亮和 Quake,他 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用化学的眼光寻求生命现们分别发展出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实现了 象的解释。生物物理化学家还十分关注生物材料单个细胞全基因组的测序-3。这一技术对生命 和仿生材料的发明、创造,以及这些材料的物理化科学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不仅会引起一系列生 学性质。 命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甚至有可能改变生命科 1国际上的成就令人瞩目 学的思维模式。另一个将改变生命科学面貌的热 门方向是光遗传学( Optogeneti 在过去3年中,国际上生物物理化学领域取 超高分辨光学显微成像技术是一个持续升温 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深远地影响和推动了的热门方向。过去3年间,在寻找更好的成像用 赵新生男,博士,教授,长江学者中国化学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Emal:haos@pku.cdu.cn;高毅勤男,博士,教 授,长江学者,中国化学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E-al:goyq@pku.edu.cn;黄岩谊男,博士,教授,E-al:yanyI@pku edu.cn;孙育杰男,博士,研究员,中国化学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E-nail:sunmoon286@gmail.com:葛颢男,博士,研究 员,E-nail:haoge@pku.edu.cn:王任小男,博士,研究员,中国化学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E-mal:wangs@mil.sioe. 徐平勇男,博士,研究员,中国化学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E-ail;pxn@ip.ac.cm;尉志武男,博士,教授,中国化学会生 物理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E-ail:yuzhu@tsinghua.cdu.cn 01442-2修回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生物物理化学研究进展 赵新生1 高毅勤1 黄岩谊1 孙育杰1 葛 颢1 王任小2 徐平勇3 尉志武4 ( 1 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 北京 100871; 2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 200032; 3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 4 清华大学化学系 北京 100084) 赵新生 男,博士,教授,长江学者,中国化学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E-mail: zhaoxs@ pku. edu. cn; 高毅勤 男,博士,教 授,长江学者,中国化学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E-mail: gaoyq@ pku. edu. cn; 黄岩谊 男,博士,教授,E-mail: yanyi@ pku. edu. cn; 孙育杰 男,博士,研究员,中国化学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E-mail: sunmoon286@ gmail. com; 葛颢 男,博士,研究 员,E-mail: haoge@ pku. edu. cn; 王任小 男,博士,研究员,中国化学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E-mail: wangrx@ mail. sioc. ac. cn; 徐平勇 男,博士,研究员,中国化学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E-mail; pyxu@ ibp. ac. cn; 尉志武 男,博士,教授,中国化学会生 物理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E-mail: yuzhw@ tsinghua. edu. cn 2014-02-12 修回 摘 要 生物物理化学是物理化学的一个相对新的分支,其进步迅猛,对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 要作用。我国的生物物理化学家取得了一些具有世界影响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生物物理 化学学科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共引用参考文献 39 篇。 关键词 生物物理化学 进展 Progress in Biophysical Chemistry Zhao Xinsheng1 ,Gao Yiqin1 ,Huang Yanyi1 ,Sun Yujie1 ,Ge Hao1 , Wang Renxiao2 ,Xu Pingyong3 ,Yu Zhiwu4 ( 1 Biodynamic Optical Imaging Center,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 2 Shanghai Institute of Organic 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anghai 200032; 3 Institute of Bi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 4 Department of Chemistry,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Abstract Biophysical chemistry is a relatively new branch of physical chemistry. The world has witnessed great progress in this field,which has made immense contribution to the advance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 The biophysical chemists in China have accomplished some influential and original work,but much still remains to be done for the Chinese development of biophysical chemistry. 39 references are cited in the paper. Keywords Biophysical chemistry,Progress 生物物理化学是物理化学的一个相对新的分 支。这一学科研究的共同特征是运用物理化学的 思想、方法和工具探究生物体系,为生命科学研究 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用化学的眼光寻求生命现 象的解释。生物物理化学家还十分关注生物材料 和仿生材料的发明、创造,以及这些材料的物理化 学性质。 1 国际上的成就令人瞩目 在过去 3 年中,国际上生物物理化学领域取 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深远地影响和推动了 生命科学的发展。 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是当前的一个热门方 向。这一方向的代表人物为谢晓亮和 Quake,他 们分别发展出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实现了 单个细胞全基因组的测序[1 ~ 3]。这一技术对生命 科学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不仅会引起一系列生 命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甚至有可能改变生命科 学的思维模式。另一个将改变生命科学面貌的热 门方向是光遗传学( Optogenetics) [4]。 超高分辨光学显微成像技术是一个持续升温 的热门方向。过去 3 年间,在寻找更好的成像用 http: / /www. hxtb. org 化学通报 2014 年 第 77 卷 第 7 期 · 996 ·

700 化学通报2014年第77卷第7期 http://www.hxtb.org 荧光染料方面取得很多喜人的研究成果。庄物物理化学研究取得了诸多具有国际水平和影响 小威多年致力于发展超高分辨光学成像技术,最的科研成果 近实现了神经元细胞中由肌动蛋白等组成的轴突 以谢晓亮为主任的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 复合结构的超高分辨光学成像,给出了前所未闻像中心是一个以生物物理化学为主攻方向的科研 的轴突蛋白质复合体结构。这一成果将对神机构。自2010年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已经取得 经元的功能研究乃至整个神经科学产生革命性的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基于单个精子细胞全基因组 影响 测序所进行的精子基因突变规律的研究是由谢晓 为了克服荧光成像需要标记的弱点,人们在亮领导的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 寻找各种无标记显微成像技术。谢晓亮发展的相中心的团队联合完成的。谢晓亮、白凡、王洁 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CARS)和受激拉曼散射等将最新的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用于单个循 SRS)显微镜是典型的代表。近年来,他们发展环肿瘤细胞的拷贝数变异研究,为深入了解癌症 出新型的“光谱剪裁SHS”技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提供了新的精确数据与思 的脂类分子。利用SRS技术,他们对模式生物路叫。最近,谢晓亮汤富酬、乔杰等对单个人卵 线虫的脂肪调控基因进行了筛选。他们还将细胞的测序研究不仅揭示了人类胚胎发育的细 这一方法进一步发展,通过双波长成像,无需标记节,同时还大大促进了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与产前 而得到与传统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可比拟的辨别肿 遗传疾病筛查的进一步发展。黄岩谊搭建起 瘤与正常组织的脑组织高分辨图像,对于临床应多色受激拉曼散射显微镜,实现了无标记地对文 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向。 昌鱼脊索的三维化学组分分解成像,辅助阐释了 利用量子力学或分子动力学理论对生物分子这一脊索动物的生理结构特点。别构效应常 体系进行模拟是生物物理化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 见于酶活性的调控中。谢晓亮、孙育杰、苏晓东、 分。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不断更新,该领域取得了 长足的进展。一个标致性的事件是2013年诺葛颢、高毅勤研究组协同合作,通过单分子荧光以 贝尔化学奖授予 Karplus, Levitt和 Warshel三人 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手段证实了DNA也具有別 以表彰他们在“为复杂分子系统创立多尺度模 构效应。这一新定义的DNA基本性质不但在物 型”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定量表征有机小分子与理上非常有趣,而且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叨。赵新 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是生物体系分子识别研究生等对荧光相关光谱(FCS)技术给予改进和完 中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在药物分子设计等领域昔,提出了扩散延迟的荧光相关光谱 中也具有十分明确的应用价值。自20世纪80年(dFC)方法圆,极大地扩展了FCS技术的时间 代以来,生物物理化学家们发展了各种理论方法观测窗口。葛颢与合作者们将非平衡定态理论应 来定量计算蛋白配体结合自由能,对于蛋白配用于分子马达、随机共振、单分子酶动力学以及磷 体亲合性打分函数的研究也一直是一个热点叫。酸化去磷酸化信号通路等问题,他还与人合作 统计物理,特别是随机过程理论的发展及在证明了在已知有限步平均统计量的约束下,由 生命体系中的应用,是生物物理化学前沿之一。 Maximum caliber原理得出的随机过程其实就是 例如, Lander应用简单的马尔科夫模型来描述具马尔科夫过程,从第一原理出发证明了马尔科夫 有同样基因突变的癌细胞在不同表型间的转移现过程的合理性,为在统计物理中以马尔科夫过程 象,预言了任何一种表型的细胞亚群一定时间后为核心的随机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的研究提供了某 最终都会到达同一种定态,以及任何其他细胞表种理论支撑。高毅勤等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共 型都有可能转移回癌症干细胞表型; Schilling溶质对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和蛋白质结构 和Nie合作,利用同时具有时空随机性的数学模形成的影响。通过一系列工作对已经存在超过 型研究了斑马鱼的基因表达边界的锐化问题,提个世纪的困扰着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界的 出了一种噪声诱导的锐化机制。 Hofmeister序列提供了一个简单、统一、可由实验 2国内取得了具有国际水平和影响直接验证的分子水平的理论模型 徐平勇和徐涛发展了一系列可逆光激活新型 的成果 荧光蛋白meos和性能优异的新型光转换荧 在相关领域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的生光蛋白mEos3mn,可很好地用于超高分辨光学成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荧光染料方面取得很多喜人的研究成果[5]。庄 小威多年致力于发展超高分辨光学成像技术,最 近实现了神经元细胞中由肌动蛋白等组成的轴突 复合结构的超高分辨光学成像,给出了前所未闻 的轴突蛋白质复合体结构[6]。这一成果将对神 经元的功能研究乃至整个神经科学产生革命性的 影响。 为了克服荧光成像需要标记的弱点,人们在 寻找各种无标记显微成像技术。谢晓亮发展的相 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 CARS) 和受激拉曼散射 ( SRS) 显微镜是典型的代表。近年来,他们发展 出新型的“光谱剪裁 SRS”技术,以区分不同类型 的脂类分子[7]。利用 SRS 技术,他们对模式生物 线虫的脂肪调控基因进行了筛选[8]。他们还将 这一方法进一步发展,通过双波长成像,无需标记 而得到与传统苏木精—伊红染色可比拟的辨别肿 瘤与正常组织的脑组织高分辨图像,对于临床应 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9]。 利用量子力学或分子动力学理论对生物分子 体系进行模拟是生物物理化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 分。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不断更新,该领域取得了 长足的进展[10]。一个标致性的事件是 2013 年诺 贝尔化学奖授予 Karplus,Levitt 和 Warshel 三人, 以表彰他们在“为复杂分子系统创立多尺度模 型”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定量表征有机小分子与 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是生物体系分子识别研究 中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在药物分子设计等领域 中也具有十分明确的应用价值。自 20 世纪 80 年 代以来,生物物理化学家们发展了各种理论方法 来定量计算蛋白-配体结合自由能,对于蛋白-配 体亲合性打分函数的研究也一直是一个热点[11]。 统计物理,特别是随机过程理论的发展及在 生命体系中的应用,是生物物理化学前沿之一。 例如,Lander 应用简单的马尔科夫模型来描述具 有同样基因突变的癌细胞在不同表型间的转移现 象,预言了任何一种表型的细胞亚群一定时间后 最终都会到达同一种定态,以及任何其他细胞表 型都有可能转移回癌症干细胞表型[12]; Schilling 和 Nie 合作,利用同时具有时空随机性的数学模 型研究了斑马鱼的基因表达边界的锐化问题,提 出了一种噪声诱导的锐化机制[13]。 2 国内取得了具有国际水平和影响 的成果 在相关领域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的生 物物理化学研究取得了诸多具有国际水平和影响 的科研成果。 以谢晓亮为主任的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 像中心是一个以生物物理化学为主攻方向的科研 机构。自 2010 年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已经取得 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基于单个精子细胞全基因组 测序所进行的精子基因突变规律的研究是由谢晓 亮领导的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 中心的团队联合完成的[2]。谢晓亮、白凡、王洁 等将最新的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用于单个循 环肿瘤细胞的拷贝数变异研究,为深入了解癌症 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提供了新的精确数据与思 路[14]。最近,谢晓亮、汤富酬、乔杰等对单个人卵 细胞的测序研究不仅揭示了人类胚胎发育的细 节,同时还大大促进了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与产前 遗传疾病筛查的进一步发展[15]。黄岩谊搭建起 多色受激拉曼散射显微镜,实现了无标记地对文 昌鱼脊索的三维化学组分分解成像,辅助阐释了 这一脊索动物的生理结构特点[16]。别构效应常 见于酶活性的调控中。谢晓亮、孙育杰、苏晓东、 葛颢、高毅勤研究组协同合作,通过单分子荧光以 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手段证实了 DNA 也具有別 构效应。这一新定义的 DNA 基本性质不但在物 理上非常有趣,而且有重要的生理意义[17]。赵新 生等对荧光相关光谱( FCS) 技术给予改进和完 善[18,19],提 出 了扩散延迟的荧光相关光谱 ( ddFCS) 方法[20],极大地扩展了 FCS 技术的时间 观测窗口。葛颢与合作者们将非平衡定态理论应 用于分子马达、随机共振、单分子酶动力学以及磷 酸化去磷酸化信号通路等问题[21],他还与人合作 证明了在已知有限步平均统计量的约束下,由 Maximum caliber 原理得出的随机过程其实就是 马尔科夫过程,从第一原理出发证明了马尔科夫 过程的合理性,为在统计物理中以马尔科夫过程 为核心的随机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的研究提供了某 种理论支撑[22]。高毅勤等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共 溶质对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和蛋白质结构 形成的影响。通过一系列工作对已经存在超过一 个世 纪 的 困 扰 着 物 理 化 学 和 生 物 化 学 界 的 Hofmeister 序列提供了一个简单、统一、可由实验 直接验证的分子水平的理论模型[23 ~ 25]。 徐平勇和徐涛发展了一系列可逆光激活新型 荧光蛋白 mGeos[26]和性能优异的新型光转换荧 光蛋白 mEos3[27],可很好地用于超高分辨光学成 · 007 · 化学通报 2014 年 第 77 卷 第 7 期 http: / /www. hxtb. org

http://www.hxtb.org 化学通报2014年第77卷第7期 701· 像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工作发表物分子相关的问题,生物物理化学研究的文章越 不到一年时间,已经有近80家实验室索取荧光探来越多,导致了美国化学会于1997年将著名的物 针。杨毅等发明了 lighton系统,利用可见光来理化学专业杂志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拆 控制特定基因的表达,实现了无创、高精度定时定分成A和B两个分卷,生物物理化学是B分卷的 位的基因表达调控,其在超高分辨率成像技术中主要内容。2000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将有广泛的应用 ( IUPAC)决定将其第I分会由原来的名称 蛋白质折叠是生物物理化学的一个基本问“ Physical Chemistry Division”更改为“ Physical ar 题,其中蛋白质变性的二态/非二态的判定在学术 Biophysical Chemistry Division”,彰显出IPAC对 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尉志武等提出了一种判断蛋生物物理化学和其发展前景的重视 白质变性二态/非二态性的“中止恒温法”,以便 当前,物理化学理论计算与实验手段的迅速 从实验上判定蛋白质的变性属于一种二态还是非发展,为理解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提供了优良的 二态过程。赵新生等将单分子探测与微流控条件,使生物物理化学学科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 技术结合研究蛋白质的折叠,发现不同结构域的期。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日新月异,最新的研究热 折叠动力学行为是不同的,他们还详细研究具点有:新的单细胞基因组(包括遗传和各类表观 有拓扑结的蛋白质的塌缩过程动力学,首次刻画遗传基因组)的深度测序技术;时空分辨力更强 了在去折叠态中结的大小和运动的。 的活体和实时超高分辨成像技术;利用先进技术 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和反应机理是生物物理化(如单分子探测)研究生物分子反应与过程的动 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王任小等针对蛋白配体亲力学机理;新的面向生命科学的物理化学方法和 合性打分函数开展深入研究,建立了复合物亲合技术(如光遗传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理论和模拟 性数据库 PDBbind-cn(hp://ww. pdbbind-en.方法应用到更实际和更复杂的体系中;等等 org/),发展了评估蛋白配体亲合性打分函数性 生物物理化学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未来 能的方法体系,发展了新型蛋白配体亲合性发展的前沿可能有:(1)性价比更高的各种类型 的ⅹcore系列打分函数国,形成了一整套研究的单细胞基因组深度测序技术;(2)时空分辨力 体系,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赵新生等在更强的活体和实时超高分辨成像技术;(3)各类 关于膜间质中细菌对外膜蛋白进行保护和质量控面向生命科学的物理化学方法和技术(如单分子 制机理的研究中,发挥物理化学思想和方法的优探测、光遗传学、核磁、质谱等)的发展;(4)生物 势,获得详尽的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动力体系相互作用的结构和热力学,例如药物和生物 学优势起关键作用的新模型,将传统的生物问题大分子间的相互识别;(5)生物分子反应与过程 研究推进到化学的层面;另外,在关于RNA的动力学机理研究;(6)新型生物材料的发明和 的尿嘧啶修饰的研究中,他们揭示了H/ ACA RNP性质研究;(⑦)生物现象和过程的理论和模拟 酶催化尿嘧啶修饰的动力学机制,发现需要对基研究 于结构信息提出的反应机理进行改进和完善。4国内研究方兴未艾、任重道远 高毅勤等在分子动力学模拟中提出的温度积分抽 样法,被公认为是最好的取样方法之一。近年来 在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08年 他与多个实验研究组合作,利用分子模拟揭示蛋在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指南的学科代码中正式在 白质折叠和反应、DNA构象变化以及生物大分子“物理化学”条目下设立了“生物物理化学”条目, 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独立地支持相关的面上基金项目,并且每年都会 果33:。尉志武等在关于人分泌型磷脂酶遴选生物物理化学方向的重点项目。但相对而 与多种脂膜作用的研究中,提出了基于氨基酸残言,国内的生物物理化学仍滞后于国际的先进水 基作用概率的模块图示法,有望被用于其他蛋白平,研究队伍的规模尚小,总体处于跟踪的态势, 的分子动力学研究工作圆。 个别方向有了引领国际范围科学研究的能力,相 3学科新热点及未来前沿 关领域的中国科学家们任重而道远。随着国家经 费支持投入的增加,我国科学研究的前进速度令 随着越来越多的物理化学家关注与生命和生世人惊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将会在更多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像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工作发表 不到一年时间,已经有近 80 家实验室索取荧光探 针。杨毅等发明了 lighton 系统[28],利用可见光来 控制特定基因的表达,实现了无创、高精度定时定 位的基因表达调控,其在超高分辨率成像技术中 将有广泛的应用。 蛋白质折叠是生物物理化学的一个基本问 题,其中蛋白质变性的二态/非二态的判定在学术 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尉志武等提出了一种判断蛋 白质变性二态/非二态性的“中止-恒温法”,以便 从实验上判定蛋白质的变性属于一种二态还是非 二态过程[29]。赵新生等将单分子探测与微流控 技术结合研究蛋白质的折叠,发现不同结构域的 折叠动力学行为是不同的[30],他们还详细研究具 有拓扑结的蛋白质的塌缩过程动力学,首次刻画 了在去折叠态中结的大小和运动[31]。 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和反应机理是生物物理化 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王任小等针对蛋白-配体亲 合性打分函数开展深入研究,建立了复合物亲合 性数据库 PDBbind-CN( http: / /www. pdbbind-cn. org /) ,发展了评估蛋白-配体亲合性打分函数性 能的方法体系[32],发展了新型蛋白-配体亲合性 的 X-Score 系列打分函数[33],形成了一整套研究 体系,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赵新生等在 关于膜间质中细菌对外膜蛋白进行保护和质量控 制机理的研究中,发挥物理化学思想和方法的优 势,获得详尽的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动力 学优势起关键作用的新模型,将传统的生物问题 研究推进到化学的层面[34,35]; 另外,在关于 RNA 的尿嘧啶修饰的研究中,他们揭示了 H /ACA RNP 酶催化尿嘧啶修饰的动力学机制,发现需要对基 于结构信息提出的反应机理进行改进和完善[36]。 高毅勤等在分子动力学模拟中提出的温度积分抽 样法,被公认为是最好的取样方法之一。近年来 他与多个实验研究组合作,利用分子模拟揭示蛋 白质折叠和反应、DNA 构象变化以及生物大分子 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 果[17,31,35,37,38]。尉志武等在关于人分泌型磷脂酶 与多种脂膜作用的研究中,提出了基于氨基酸残 基作用概率的模块图示法,有望被用于其他蛋白 的分子动力学研究工作[39]。 3 学科新热点及未来前沿 随着越来越多的物理化学家关注与生命和生 物分子相关的问题,生物物理化学研究的文章越 来越多,导致了美国化学会于 1997 年将著名的物 理化学专业杂志《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拆 分成 A 和 B 两个分卷,生物物理化学是 B 分卷的 主要内容。2000 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 IUPAC) 决 定 将 其 第 I 分会由原来的名称 “Physical Chemistry Division”更改为“Physical and Biophysical Chemistry Division”,彰显出 IUPAC 对 生物物理化学和其发展前景的重视。 当前,物理化学理论计算与实验手段的迅速 发展,为理解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提供了优良的 条件,使生物物理化学学科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 期。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日新月异,最新的研究热 点有: 新的单细胞基因组( 包括遗传和各类表观 遗传基因组) 的深度测序技术; 时空分辨力更强 的活体和实时超高分辨成像技术; 利用先进技术 ( 如单分子探测) 研究生物分子反应与过程的动 力学机理; 新的面向生命科学的物理化学方法和 技术( 如光遗传学技术) 的发展; 推动理论和模拟 方法应用到更实际和更复杂的体系中; 等等。 生物物理化学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未来 发展的前沿可能有: ( 1) 性价比更高的各种类型 的单细胞基因组深度测序技术; ( 2) 时空分辨力 更强的活体和实时超高分辨成像技术; ( 3) 各类 面向生命科学的物理化学方法和技术( 如单分子 探测、光遗传学、核磁、质谱等) 的发展; ( 4) 生物 体系相互作用的结构和热力学,例如药物和生物 大分子间的相互识别; ( 5) 生物分子反应与过程 的动力学机理研究; ( 6) 新型生物材料的发明和 性质研究; ( 7) 生物现象和过程的理论和模拟 研究。 4 国内研究方兴未艾、任重道远 在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 2008 年 在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指南的学科代码中正式在 “物理化学”条目下设立了“生物物理化学”条目, 独立地支持相关的面上基金项目,并且每年都会 遴选生物物理化学方向的重点项目。但相对而 言,国内的生物物理化学仍滞后于国际的先进水 平,研究队伍的规模尚小,总体处于跟踪的态势, 个别方向有了引领国际范围科学研究的能力,相 关领域的中国科学家们任重而道远。随着国家经 费支持投入的增加,我国科学研究的前进速度令 世人惊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将会在更多 http: / /www. hxtb. org 化学通报 2014 年 第 77 卷 第 7 期 · 107 ·

702 化学通报2014年第77卷第7期 http://www.hxtb.org 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并在更多的方向 8:613. 上引领国际科学研究的潮流 [14 X H Ni, M L Zhuo, Z Su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2010、2012和2014年分别在北京、武汉和 USA,2013,110:21083~21088. [15] Y Hou, W Fan, L. Y Yan et al. Cell, 2013, 155: 1492 青岛召开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国化学会 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2012年中国化学会成6]zLY, T Chen, X NZhang et al.chem.sei,2012,3 立了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赵新 生为第一任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在生物7skm,E. Brostromer,D. Xing et al. Science,2013,39 物理化学方面具有国内最强大的研究平台和团 816~819 [8] X Li, R X Zhu, A C Yu et al. J. Phys. Chem. B, 2011 队: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以国际著 115:6265~6271 名生物物理化学家谢晓亮为主任,成立于2010 9]Y D Yin, R F Yuan, X S Zhao. J. Phys.Chem. Lett 年,从事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高分辨成像、单 2013,4:304~309 分子探测等前沿课题研究;北京大学化学与分D0YDYm, L J Yang, G Q Zhang et al. PNAS.2014,1l 子工程学院集中了一批从事生物物理化学实验 8043~8048 和理论研究的科学家。国内其他具有相当强生 [21] H Ge, M Qian, H Qian. Phys. Rep,2012, 510: 87-118. [22] H Ge, S Presse, K Ghosh et al. J. Chem. Phys.,2012 物物理化学背景的研究团队的单位还有中国科 136:064108. 学院的生物物理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物理D23]wxie, Y Q Gao..Phys.chem.Let.,2013,4:4247 研究所、化学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大 4252 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的中国石油大 D24] Y Gao.J.Phys.Chem.B,2012,116:9934~9943 学(华东)、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浙江 25] Q Shao, Y B Fan, L J Yang et al. J. Chem. Phys.,2012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D6 H Chan, M S Zhan,w五ea.pe.hal. Acad. Sci 华中师范大学,等。 LSA,2012,109:4455~4460 p7] nang, H Cha 12,9:727~729 [1] C H Zong, S J Lu, A R Chapman et al. Science, 2012, [28] X Wang, X J Chen, Y Yang. Nat. Methods 2012,9: 266 338:1622~1626 [2] SJ Lu, C H Zong, W Fan et al. 2012,338:1627 129] JJ Luo, FG Wu, JS Yu et al. J. Phys. Chem. B, 2011 [3] J Wang, C H Fan, B Behr et 2012,150:402 B0 Z Y Zhi, PC Liu, P Wang et al. ChemPhysChem, 2011, 12:3515~3518 [4 K M Tye, K Deisseroth. Nat. Rev. Neurosci., 2012, 13 B1] P Wang, L J Yang, P C Liu et al. Chem. Eur. J,2013 19:5909~5916. [5] GT Dempsey, JC Vaughan, K H Chen et al. Nat. Methods, B32] T Cheng, X Li, Y Li et al.J.Chem.Inf.Model,2009 49:1079~1093 [6] K Xu, G S Zhong, X W Zhuang. Science, 2013, 339: 452 B33] T Cheng, Z Liu, R Wang. BMC Bioinformatics,2010,11: [7] C W Freudiger, W Min, G R Holtom et al. Nat. Photon, B4] S Wu, X Ge, Z X Lv et al. Biochem. J,2011,438: 505 011,5:103~109 [8] M C Wang, W Min, C W Freudiger et al. Nat. Methods [35] Z X Lyu, Q Shao, Y Q Gao et al. PLoS ONE, 2012 2011,8:135-138. 7:c46068 [9] M Ji, D A Orringer, C W Freudiger et al. Sci. Trans.Med. B36] XX Yang, J Q Duan, S Liet al. Nuel. Acids Res,2012 2013,5:20lral19 40:10925~10936 [10] J D Durrant, J A McCammon. BMC Biology, 2011,9:71 B7] Q Shao, H Y Wei, Y Q Gao. J. Mol. Biol.,2010,402: 595 [1] H X Zhou, M K Gilson. Chem. Rev.,2009,109:4092 B8]Q Shao, Y Q Gao. J. Chem. Phys.,2012,137:145101 [2] P B Gupta, C M Fillmore, G Jiang et al. Cell,2011,140 [39] SS Qin, Y X Yu, Q K Li et al. Biochemistry,2013,52: 633~644. 1477~1489 [3] L Zhang, K Radtke, L Zheng et al. Mol. Syst. Biol. 2012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并在更多的方向 上引领国际科学研究的潮流。 2010、2012 和 2014 年分别在北京、武汉和 青岛召开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国化学会 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2012 年中国化学会成 立了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赵新 生为第一任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在生物 物理化学方面具有国内最强大的研究平台和团 队: 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以国际著 名生物物理化学家谢晓亮为主任,成立于 2010 年,从事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高分辨成像、单 分子探测等前沿课题研究;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 子工程学院集中了一批从事生物物理化学实验 和理论研究的科学家。国内其他具有相当强生 物物理化学背景的研究团队的单位还有中国科 学院的生物物理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物理 研究所、化学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大 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的中国石油大 学( 华东) 、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浙江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等。 参 考 文 献 [1] C H Zong,S J Lu,A R Chapman et al. Science,2012, 338: 1622 ~ 1626. [2] S J Lu,C H Zong,W Fan et al. Science,2012,338: 1627 ~ 1630. [3] J Wang,C H Fan,B Behr et al. Cell,2012,150: 402 ~ 412. [4] K M Tye,K Deisseroth. Nat. Rev. Neurosci. ,2012,13: 251 ~ 266. [5] G T Dempsey,J C Vaughan,K H Chen et al. Nat. Methods, 2011,8: 1027 ~ 1036. [6] K Xu,G S Zhong,X W Zhuang. Science,2013,339: 452 ~ 456. [7] C W Freudiger,W Min,G R Holtom et al. Nat. Photon. , 2011,5: 103 ~ 109. [8] M C Wang,W Min,C W Freudiger et al. Nat. Methods 2011,8: 135 ~ 138. [9] M Ji,D A Orringer,C W Freudiger et al. Sci. Trans. Med. , 2013,5: 201ra119. [10] J D Durrant,J A McCammon. BMC Biology,2011,9: 71. [11] H X Zhou,M K Gilson. Chem. Rev. ,2009,109: 4092 ~ 4107. [12] P B Gupta,C M Fillmore,G Jiang et al. Cell,2011,146: 633 ~ 644. [13] L Zhang,K Radtke,L Zheng et al. Mol. Syst. Biol. 2012, 8: 613. [14] X H Ni,M L Zhuo,Z Su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3,110: 21083 ~ 21088. [15] Y Hou,W Fan,L Y Yan et al. Cell,2013,155: 1492 ~ 1506. [16] Z L Yu,T Chen,X N Zhang et al. Chem. Sci. ,2012,3: 2646 ~ 2654. [17] S Kim,E. Brostrmer,D. Xing et al. Science,2013,339: 816 ~ 819. [18] X Li,R X Zhu,A C Yu et al. J. Phys. Chem. B,2011, 115: 6265 ~ 6271. [19] Y D Yin,R F Yuan,X S Zhao. J. Phys. Chem. Lett. , 2013,4: 304 ~ 309. [20] Y D Yin,L J Yang,G Q Zhang et al. PNAS,2014,111: 8043 ~ 8048. [21] H Ge,M Qian,H Qian. Phys. Rep. ,2012,510: 87 ~ 118. [22] H Ge,S Pressé,K Ghosh et al. J. Chem. Phys. ,2012, 136: 064108. [23] W Xie,Y Q Gao J. Phys. Chem. Lett. ,2013,4: 4247 ~ 4252. [24] Y Q Gao. J. Phys. Chem. B,2012,116: 9934 ~ 9943. [25] Q Shao,Y B Fan,L J Yang et al. J. Chem. Phys. ,2012, 136: 115101. [26] H Chang,M S Zhang,W Ji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2,109: 4455 ~ 4460. [27] M S Zhang,H Chang,Y D Zhang et al. Nat. Methods, 2012,9: 727 ~ 729. [28] X Wang,X J Chen,Y Yang. Nat. Methods 2012,9: 266 ~ 269. [29] J J Luo,F G Wu,J S Yu et al. J. Phys. Chem. B,2011, 115: 8901 ~ 8909. [30] Z Y Zhi,P C Liu,P Wang et al. ChemPhysChem,2011, 12: 3515 ~ 3518. [31] P Wang,L J Yang,P C Liu et al. Chem. Eur. J. ,2013, 19: 5909 ~ 5916. [32] T Cheng,X Li,Y Li et al. J. Chem. Inf. Model. ,2009, 49: 1079 ~ 1093. [33] T Cheng,Z Liu,R Wang. BMC Bioinformatics,2010,11: 193 ~ 208. [34] S Wu,X Ge,Z X Lv et al. Biochem. J. ,2011,438: 505 ~ 511. [35] Z X Lyu,Q Shao,Y Q Gao et al. PLoS ONE,2012, 7: e46068. [36] X X Yang,J Q Duan,S Li et al. Nucl. Acids Res. ,2012, 40: 10925 ~ 10936. [37] Q Shao,H Y Wei,Y Q Gao. J. Mol. Biol. ,2010,402: 595 ~ 609. [38] Q Shao,Y Q Gao. J. Chem. Phys. ,2012,137: 145101. [39] S S Qin,Y X Yu,Q K Li et al. Biochemistry,2013,52: 1477 ~ 1489. · 207 · 化学通报 2014 年 第 77 卷 第 7 期 http: / /www. hxtb. org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