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研究》双月刊)2017年第6期 编者按20世纪中后期,心理学与国际政治相互融合产生了国际政治心 理学这一独立的交叉性学科,政治心理学理论成为研究国际政治现象的路径 之一。21世纪以来,国际政治心理学有了新发展,中国的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 与实践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中国经验开始受到重 视。由于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那么, 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如何?如何评价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 进展与问题?如何看待此研究的未来发展?本刊特约记者王海媚专访中国人 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尹继武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理论、政治心 理学和国际安全与中国外交,著有《政治心理学》《社会认知与联盟信任形成》 《战略心理与国际政治》等 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与 实践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尹继武教授访谈 本刊特约记者 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王海媚(以下简称“王”):在一些学者看来,心理学路径似乎不是国际政治 研究的主流,您能谈一下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起源和演变吗?
«国际政治研究»(双月刊)2017年 第6期 编者按 20世纪中后期,心理学与国际政治相互融合产生了国际政治心 理学这一独立的交叉性学科,政治心理学理论成为研究国际政治现象的路径 之一.21世纪以来,国际政治心理学有了新发展,中国的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 与实践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中国经验开始受到重 视.由于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那么, 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如何? 如何评价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 进展与问题? 如何看待此研究的未来发展? 本刊特约记者王海媚专访中国人 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尹继武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理论、政治心 理学和国际安全与中国外交,著有«政治心理学»«社会认知与联盟信任形成» «战略心理与国际政治»等. 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与 实践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尹继武教授访谈 本刊特约记者 一、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王海媚(以下简称“王”):在一些学者看来,心理学路径似乎不是国际政治 研究的主流,您能谈一下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起源和演变吗? 137
《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第6期 尹继武(以下简称“尹”):首先要厘清国际政治心理学的含义。政治心理 学是政治学下面一个独立的交叉性学科,国际政治心理学一般是指心理学或 者政治心理学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运用,该学科的研究路径较为宽 泛,包括很多不同的流派,尚未形成统一的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①国际政治 心理学学者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国际政治议题进行一种比较微观的研 究,这些议题包括国际安全问题、领导人与外交决策(决策心理学)、国际冲突、 恐怖主义(国内恐怖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国际战略互动等。比如,20世纪 50—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 Thomas Schelling)在《冲突的战略》 书中论述了可信承诺( credible commitment)在谈判中的重要作用,就是运 用心理学理论分析战略互动的成果。同一时期,美国学者肯尼思·华尔兹 ( Kenneth waltz)在《人、国家与战争》一书中分析了战争发生原因的三个意象 ( Images),第一个意象就是人性,而人性一直是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核心 议题。“9·11”事件以来,对恐怖主义、美国与中东等国家关系的研究也成为 关注的重点 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心理学作为一个交叉性学科,不是国际政治研究的主 流,但在我看来,国际政治心理学关注和研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都是与主流 的国际关系研究紧密联系的,比如,现实主义者强调的国际安全问题,包括战 争的起源、和平条件和非传统安全研究等;还有与建构主义相联系的社会化研 究,包括国际社会化研究和政治学习研究等,都是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关注的重 点;在对外决策研究中,决策心理学也是该领域很重要的研究路径之一。从 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议题来看,比如,战争的起源、决策中的认知偏差、领导 人的政治心理学、战略互动的心理学、恐怖主义治理、国际冲突、族群冲突等, 都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最经典或者最新的命题。可以说,国际政治心理学研 究是主流路径,具有很强的西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研究传统,与此同时,国际 政治心理学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强调微观路径,这是该学科独有的专业性 ①关于国际政治心理学更为一般性的理论知识评述,参见张清敏:《国际政治心理学的流派评析》,《国 际政治科学》2008年第3期;尹继武:《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知识谱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4期:Rose Mcdermott, Political Psychology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4 ②〔美]托马斯·谢林:《冲突的战略》,郑志刚、王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 ③〔美肯尼思·华尔兹:《人、国家和战争》,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o Alastair lain Johnston, Social States: China in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1980-2000,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
尹继武(以下简称“尹”):首先要厘清国际政治心理学的含义.政治心理 学是政治学下面一个独立的交叉性学科,国际政治心理学一般是指心理学或 者政治心理学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运用,该学科的研究路径较为宽 泛,包括很多不同的流派,尚未形成统一的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① 国际政治 心理学学者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国际政治议题进行一种比较微观的研 究,这些议题包括国际安全问题、领导人与外交决策(决策心理学)、国际冲突、 恐怖主义(国内恐怖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国际战略互动等.比如,20世纪 50—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ThomasSchelling)在«冲突的战略» 一书中论述了可信承诺(crediblecommitment)在谈判中的重要作用,②就是运 用心理学理论分析战略互动的成果.同一时期,美国学者 肯 尼 思 华 尔 兹 (Kenneth Waltz)在«人、国家与战争»一书中分析了战争发生原因的三个意象 (images),第一个意象就是人性,③而人性一直是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核心 议题.“911”事件以来,对恐怖主义、美国与中东等国家关系的研究也成为 关注的重点. 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心理学作为一个交叉性学科,不是国际政治研究的主 流,但在我看来,国际政治心理学关注和研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都是与主流 的国际关系研究紧密联系的,比如,现实主义者强调的国际安全问题,包括战 争的起源、和平条件和非传统安全研究等;还有与建构主义相联系的社会化研 究,包括国际社会化研究和政治学习研究等,都是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关注的重 点;④在对外决策研究中,决策心理学也是该领域很重要的研究路径之一.从 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议题来看,比如,战争的起源、决策中的认知偏差、领导 人的政治心理学、战略互动的心理学、恐怖主义治理、国际冲突、族群冲突等, 都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最经典或者最新的命题.可以说,国际政治心理学研 究是主流路径,具有很强的西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研究传统,与此同时,国际 政治心理学 具 有 较 强 的 交 叉 性,强 调 微 观 路 径,这 是 该 学 科 独 有 的 专 业 性 138 «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 第6期 ① ② ③ ④ 关于国际政治心理学更为一般性的理论知识评述,参见张清敏:«国际政治心理学的流派评析»,«国 际政治科学»2008年第3期;尹继武:«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知识谱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4期;Rose Mcdermott,PoliticalPsychologyinInternationalPolitics,Ann Arbor:Universityof MichiganPress, 2004. 〔美〕托马斯谢林:«冲突的战略»,郑志刚、王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 〔美〕肯尼思华尔兹:«人、国家和战争»,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AlastairIainJohnston,SocialStates:ChinainInternationalInstitutions,1980—2000,Princeton: 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7.
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特点 关于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起源,一般认为,政治心理学在第一次世界大 战前后正式奠基,国际政治心理学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该学科的产生 有以下四个背景:第一,与现实主义的对话。现实主义者强调物质、结构等确 定性因素,对人性等因素没有进行精确地研究和科学归纳,国际政治心理学强 调人格、信念、认知、情感等因素,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补充与对话;第二,外 交决策心理学的兴起。外交决策分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欧美兴起的 包含很多分析模式和路径,比如心理学路径、官僚政治路径和文化路径等,在 这些模式的竞争之中,研究领导人性格、认知和情感的外交决策心理学成为一 个重要分支;②第三,与理性选择理论的对话。1957年,理性选择理论鼻祖、美 国学者安东尼·唐斯( Anthony Downs)在《民主的经济理论》书中提出“理性 人”或者“经济人”假说,奠定了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③国际政 治心理学的研究将“经济人”推进到“心理人”,从理性假定演进到有限理性假 定,这是对理性主义的挑战,也是对理性选择理论的一种推进;第四,政治心理 学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心理学在研究路径方面经历了阶段性演 进,20世纪40—50年代主要进行人格理论(精神分析学)研究,60-70年代占 主导的是政治态度与投票行为研究,80-90年代开始进行社会认知、政治信念 与决策研究,作为政治心理学的次领域,国际政治心理学的发展演变与之相 适应 王:在引介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过程中,中国学者注意到建构主义很重视 观念的作用,因此,有人认为政治心理学与建构主义很相似,请您谈谈这两者 的关系? 尹:中国学术界很容易混淆政治心理学与建构主义(这里所说的主要是亚 历山大·温特的建构主义③),认为两者非常接近,但两者存在异同。 从共同点来看,两者都可以被称作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理念主义研究 政治心理学与现实主义的关系,体现为两个维度,其一是以杰维斯为代表的防御性现实主义一般被 称为心理现实主义,而新古典现实主义将领导人的知觉因素纳入进来,强调单元层次的现实主义理论建构 在“社会认同冲突”辩论中,政治心理学为现实主义提供了微观基础,参见 Jonathan Mercer,“ Anarchy and Identity,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9, No 2, 1995, pp 229-252 ②张清敏:《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国际论坛》2003年第1期,第74—78页 ③〔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版 ④尹继武:《政治心理学的争辩议题评述》,《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11期,第1713-1720页 ⑤〔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特点. 关于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起源,一般认为,政治心理学在第一次世界大 战前后正式奠基,国际政治心理学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该学科的产生 有以下四个背景:第一,与现实主义的对话.现实主义者强调物质、结构等确 定性因素,对人性等因素没有进行精确地研究和科学归纳,国际政治心理学强 调人格、信念、认知、情感等因素,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补充与对话;①第二,外 交决策心理学的兴起.外交决策分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欧美兴起的, 包含很多分析模式和路径,比如心理学路径、官僚政治路径和文化路径等,在 这些模式的竞争之中,研究领导人性格、认知和情感的外交决策心理学成为一 个重要分支;②第三,与理性选择理论的对话.1957年,理性选择理论鼻祖、美 国学者安东尼唐斯(AnthonyDowns)在«民主的经济理论»一书中提出“理性 人”或者“经济人”假说,奠定了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③国际政 治心理学的研究将“经济人”推进到“心理人”,从理性假定演进到有限理性假 定,这是对理性主义的挑战,也是对理性选择理论的一种推进;第四,政治心理 学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心理学在研究路径方面经历了阶段性演 进,20世纪40—50年代主要进行人格理论(精神分析学)研究,60—70年代占 主导的是政治态度与投票行为研究,80—90年代开始进行社会认知、政治信念 与决策研究,④作为政治心理学的次领域,国际政治心理学的发展演变与之相 适应. 王:在引介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过程中,中国学者注意到建构主义很重视 观念的作用,因此,有人认为政治心理学与建构主义很相似,请您谈谈这两者 的关系? 尹:中国学术界很容易混淆政治心理学与建构主义(这里所说的主要是亚 历山大温特的建构主义⑤),认为两者非常接近,但两者存在异同. 从共同点来看,两者都可以被称作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理念主义研究, 139 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① ② ③ ④ ⑤ 政治心理学与现实主义的关系,体现为两个维度,其一是以杰维斯为代表的防御性现实主义一般被 称为心理现实主义,而新古典现实主义将领导人的知觉因素纳入进来,强调单元层次的现实主义理论建构. 在“社会认同冲突”辩论中,政治心理学为现实主义提供了微观基础.参见Jonathan Mercer,“Anarchyand Identity,”in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Vol.49,No.2,1995,pp.229G252. 张清敏:«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国际论坛»2003年第1期,第74—78页.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版. 尹继武:«政治心理学的争辩议题评述»,«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11期,第1713—1720页.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第6期 强调软性变量的作用,强调因果作用或者建构作用,而非物质主义的世界观 这个共同点是人们容易把两者混为一谈的主要原因 但是,两者有很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理论流派不同。从现 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这三大理论流派的政治谱系来看,政治心理学属 于现实主义理论流派。一方面,以罗伯特·杰维斯( Robert jervis)为代表的政 治心理学学者运用心理学路径,研究心理学变量的作用,为现实主义提供了微 观的基础和论证,所以人们一般将杰维斯归为防御性现实主义学者;另一方 面,随着学科的演进与发展,一些现实主义学者也开始关注心理因素,20世纪 9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古典现实主义就把国内政治,尤其是领导的认知心理因 素纳入到经典的现实主义理论框架之中进行研究。①因此,政治心理学位列现 实主义的政治谱系之下,而后者属于建构主义理论流派。同时,两者的核心概 念也有所差别,国际政治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心理学中的基础性概念,包括领 导人的人格、领导风格、世界观、认知偏差、情感和认同等,强调领导人和社会 民众的心理因素在国际政治中起到的作用,而温特的建构主义强调的观念是 社会学概念,并不是严谨的、基础性的心理学概念 第二,世界观不同。不同的理论流派对政治本质的看法是不同的,同现实 主义者一样,国际政治心理学学者在研究国际安全、国际冲突和战争起源等问 题时大多持悲观冲突论,比如,杰维斯在解决为什么战争在本可以避免的情况 下依旧发生这样的问题时,首先是接受冲突的出现,然后讨论避免冲突的方 法。②建构主义者大多持温和合作论或者历史进化论,强调合作的可能,认为 历史是不断演进的,比如,温特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中分析了无政府 体系中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这三种文化,认为这些文化是基于不 同的角色关系,即敌人、竞争对手和朋友,纵观国际关系史,温特推论无政府文 化会向着进步的方向不断演进。③ 第三,研究方法的差异。国际政治心理学借鉴心理学的方法,遵循科学实 证主义,主张通过经验观察和测量得出数据,对假设进行验证,是一种自然科 学化的研究方法,比如,对历史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对对外政策的文本或者话 ①〔美〕兰德尔·施韦勒:《没有应答的威胁》,刘丰、陈永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②〔美〕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③〔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140
强调软性变量的作用,强调因果作用或者建构作用,而非物质主义的世界观. 这个共同点是人们容易把两者混为一谈的主要原因. 但是,两者有很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理论流派不同.从现 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这三大理论流派的政治谱系来看,政治心理学属 于现实主义理论流派.一方面,以罗伯特杰维斯(RobertJervis)为代表的政 治心理学学者运用心理学路径,研究心理学变量的作用,为现实主义提供了微 观的基础和论证,所以人们一般将杰维斯归为防御性现实主义学者;另一方 面,随着学科的演进与发展,一些现实主义学者也开始关注心理因素,20世纪 9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古典现实主义就把国内政治,尤其是领导的认知心理因 素纳入到经典的现实主义理论框架之中进行研究.① 因此,政治心理学位列现 实主义的政治谱系之下,而后者属于建构主义理论流派.同时,两者的核心概 念也有所差别,国际政治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心理学中的基础性概念,包括领 导人的人格、领导风格、世界观、认知偏差、情感和认同等,强调领导人和社会 民众的心理因素在国际政治中起到的作用,而温特的建构主义强调的观念是 社会学概念,并不是严谨的、基础性的心理学概念. 第二,世界观不同.不同的理论流派对政治本质的看法是不同的,同现实 主义者一样,国际政治心理学学者在研究国际安全、国际冲突和战争起源等问 题时大多持悲观冲突论,比如,杰维斯在解决为什么战争在本可以避免的情况 下依旧发生这样的问题时,首先是接受冲突的出现,然后讨论避免冲突的方 法.② 建构主义者大多持温和合作论或者历史进化论,强调合作的可能,认为 历史是不断演进的,比如,温特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中分析了无政府 体系中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这三种文化,认为这些文化是基于不 同的角色关系,即敌人、竞争对手和朋友,纵观国际关系史,温特推论无政府文 化会向着进步的方向不断演进.③ 第三,研究方法的差异.国际政治心理学借鉴心理学的方法,遵循科学实 证主义,主张通过经验观察和测量得出数据,对假设进行验证,是一种自然科 学化的研究方法,比如,对历史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对对外政策的文本或者话 140 «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 第6期 ① ② ③ 〔美〕兰德尔施韦勒:«没有应答的威胁»,刘丰、陈永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语进行定量分析、引入编码技术测试和考察领导人的人格特质、政治偏好等。① 建构主义虽然坚持科学实在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认知的,但从对 建构主义的批评观点来看,建构主义的观点很难通过案例或者实证进行检验, 即使是温特的建构主义也是强调建构关系,同样很难因果验证,批判性建构主 义和后现代建构主义的研究方法则更偏向于批判、解构和话语分析,也不是 种科学实在的研究方式。 王:中国学界一般谈到囯际政治心理学,就会想到罗伯特·杰维斯及其研 究成果,您能谈谈欧美学界在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中的流派和进展吗? 尹:首先,罗伯特·杰维斯的确是国际政治心理学领域最知名的学者之 因为他在认知领域的研究具有奠基性和开创性。但是,如前所述,国际政 治心理学的核心议题和流派非常多元,这个学科经历了阶段性的历史演变,可 以看作是多个理论流派的集合。我认为,欧美国际政治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大 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国际政治心理学人格分析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欧 美国际关系学界,对外政策的心理学分析和国家领导人研究开始兴起,这属于 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心理学研究的主流路径是精神分 析学说和行为主义研究,国际政治心理学学者主要借鉴精神分析学说对重大 的国际政治变迁和重要领导人的人格特质进行研究。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较 为分散,但也不乏经典之作。1956年,亚历山大·乔治( Alexander George)和 他的妻子朱丽叶·乔治( Juliette George)出版了《总统人格:伍德罗·威尔逊 的精神分析》一书,乔治夫妇认为威尔逊的幼年成长经历对其性格的形成产生 了重要影响,父亲的严厉导致威尔逊的自信不足,需要通过追逐权力来弥补这 种自卑感,而在获得权力后,他会变得固执己见、毫不妥协,这种性格特点在威 尔逊个人发展和政治生涯中反复出现,对他个人及美国的国家政治和对外关 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在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和新泽西州州长期间 威尔逊固执的个性曾使他遇到挫折,在担任总统期间,由于没有处理好与国会 的关系,导致他提出的国际联盟方案没有获得美国国会的通过。②《总统人格 ①关于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参见石之瑜:《当代政治心理学的教材与方法:文献简介》,(台湾)《政 治科学论丛》1999年第10期,第27-58页;蒲晓宇:《政治心理学》,华世平主编:《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 政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205页 ②〔美〕亚历山大·乔治、朱丽叶·乔治:《总统人格:伍德罗·威尔逊的精神分析》,张清敏译,北京:中 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 141
语进行定量分析、引入编码技术测试和考察领导人的人格特质、政治偏好等.① 建构主义虽然坚持科学实在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认知的,但从对 建构主义的批评观点来看,建构主义的观点很难通过案例或者实证进行检验, 即使是温特的建构主义也是强调建构关系,同样很难因果验证,批判性建构主 义和后现代建构主义的研究方法则更偏向于批判、解构和话语分析,也不是一 种科学实在的研究方式. 王:中国学界一般谈到国际政治心理学,就会想到罗伯特杰维斯及其研 究成果,您能谈谈欧美学界在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中的流派和进展吗? 尹:首先,罗伯特杰维斯的确是国际政治心理学领域最知名的学者之 一,因为他在认知领域的研究具有奠基性和开创性.但是,如前所述,国际政 治心理学的核心议题和流派非常多元,这个学科经历了阶段性的历史演变,可 以看作是多个理论流派的集合.我认为,欧美国际政治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大 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国际政治心理学人格分析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欧 美国际关系学界,对外政策的心理学分析和国家领导人研究开始兴起,这属于 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心理学研究的主流路径是精神分 析学说和行为主义研究,国际政治心理学学者主要借鉴精神分析学说对重大 的国际政治变迁和重要领导人的人格特质进行研究.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较 为分散,但也不乏经典之作.1956年,亚历山大乔治(AlexanderGeorge)和 他的妻子朱丽叶乔治(JulietteGeorge)出版了«总统人格:伍德罗威尔逊 的精神分析»一书,乔治夫妇认为威尔逊的幼年成长经历对其性格的形成产生 了重要影响,父亲的严厉导致威尔逊的自信不足,需要通过追逐权力来弥补这 种自卑感,而在获得权力后,他会变得固执己见、毫不妥协,这种性格特点在威 尔逊个人发展和政治生涯中反复出现,对他个人及美国的国家政治和对外关 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在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和新泽西州州长期间, 威尔逊固执的个性曾使他遇到挫折,在担任总统期间,由于没有处理好与国会 的关系,导致他提出的国际联盟方案没有获得美国国会的通过.② «总统人格: 141 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① ② 关于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参见石之瑜:«当代政治心理学的教材与方法:文献简介»,(台湾)«政 治科学论丛»1999年第10期,第27—58页;蒲晓宇:«政治心理学»,华世平主编:«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 政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205页. 〔美〕亚历山大乔治、朱丽叶乔治:«总统人格:伍德罗威尔逊的精神分析»,张清敏译,北京:中 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
《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第6期 伍德罗·威尔逊的精神分析》一书试图从威尔逊的人格特质中解读他在政治 生涯中的行为模式,是迄今为止最知名和最有影响的心理传记学研究。美国 学者詹姆土·巴伯( James Barber)和弗雷德·格林斯坦( Fred greenstein)所 著的《总统的性格》和《总统风格》都是研究领导人个性的作品;①美国精神分析 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 Erik erikson)在著作《甘地的真理:好战的非暴力根 源》中对印度领导人甘地进行精神分析,探析他如何在精神上和政治上成功动 员印度人民。②1935年,美国政治心理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 Harold lass well)出版了《世界政治与个体不安全感》,③从精神分析角度探讨战争爆发前 整个世界政治中的个体焦虑和社会心理,这本书虽然没有直接分析战争起源 等问题,但反观当前“特朗普现象”“英国脱欧”等问题的出现,拉斯韦尔的思想 对研究当今世界的社会心理变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二阶段是国际政治心理学的认知研究阶段。从20世纪60-70年代起, 以杰维斯为代表的学者们借鉴认知心理学理论,研究国际政治中的错误知觉 或者认知偏差。杰维斯对知觉与战略互动的开创性研究对国际政治心理学认 知流派具有奠基性作用,他有两本代表作,第一本是197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 基础上修改出版的《信号与欺骗:国际关系中的形象逻辑》.借鉴了20世纪 50—60年代托马斯·谢林的理论精华,以及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 ing goffman)的印象管理理论,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丰富的历史案 例,研究国家间的战略互动问题,以及在战略互动中一国如何向别国投射真实 或者虚假的形象,影响别国对该国看法,④这项研究非常具有理论性和启发性。 第二本是1976年出版的《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也是国际政治心理 学领域最为知名的作品,这本著作研究的是与第一本书紧密相关的另一个战 略过程,即接收别国投射的形象,产生对别国看法的过程。作者在书中分析了 领导人的认知心理及领导人知觉形成的动力机制,详细论述了错误知觉的类 ①〔美〕詹姆斯·巴伯:《总统的性格》,赵广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美]弗雷德 格林斯坦:《总统风格》,李永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②〔美]埃里克·埃里克森:《甘地的真理:好战的非暴力起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中 央编译出版社已推出“心理传记译丛”,并组织了多期心理传记学年鉴。关于心理传记学更为一般性的理论 和方法问题,参见〔美]舒尔茨主编:《心理传记学手册》,郑建虹等译,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③〔美]哈罗德·拉斯韦尔:《世界政治与个体不安全感》,王菲易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版 ④〔美]罗伯特·杰维斯:《信号与欺骗:国际关系中的形象逻辑》徐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 年版
伍德罗威尔逊的精神分析»一书试图从威尔逊的人格特质中解读他在政治 生涯中的行为模式,是迄今为止最知名和最有影响的心理传记学研究.美国 学者詹姆士巴伯(JamesBarber)和弗雷德格林斯坦(FredGreenstein)所 著的«总统的性格»和«总统风格»都是研究领导人个性的作品;①美国精神分析 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Erikson)在著作«甘地的真理:好战的非暴力根 源»中对印度领导人甘地进行精神分析,探析他如何在精神上和政治上成功动 员印度人民.② 1935年,美国政治心理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LassG well)出版了«世界政治与个体不安全感»,③从精神分析角度探讨战争爆发前 整个世界政治中的个体焦虑和社会心理,这本书虽然没有直接分析战争起源 等问题,但反观当前“特朗普现象”“英国脱欧”等问题的出现,拉斯韦尔的思想 对研究当今世界的社会心理变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二阶段是国际政治心理学的认知研究阶段.从20世纪60—70年代起, 以杰维斯为代表的学者们借鉴认知心理学理论,研究国际政治中的错误知觉 或者认知偏差.杰维斯对知觉与战略互动的开创性研究对国际政治心理学认 知流派具有奠基性作用,他有两本代表作,第一本是197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 基础上修改出版的«信号与欺骗:国际关系中的形象逻辑»,借鉴了 20 世纪 50—60年代托马斯谢林的理论精华,以及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G ingGoffman)的印象管理理论,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丰富的历史案 例,研究国家间的战略互动问题,以及在战略互动中一国如何向别国投射真实 或者虚假的形象,影响别国对该国看法,④这项研究非常具有理论性和启发性. 第二本是1976年出版的«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也是国际政治心理 学领域最为知名的作品,这本著作研究的是与第一本书紧密相关的另一个战 略过程,即接收别国投射的形象,产生对别国看法的过程.作者在书中分析了 领导人的认知心理及领导人知觉形成的动力机制,详细论述了错误知觉的类 142 «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 第6期 ① ② ③ ④ 〔美〕詹姆斯巴伯:«总统的性格»,赵广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美〕弗雷德 格林斯坦:«总统风格»,李永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埃里克埃里克森:«甘地的真理:好战的非暴力起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中 央编译出版社已推出“心理传记译丛”,并组织了多期心理传记学年鉴.关于心理传记学更为一般性的理论 和方法问题,参见〔美〕舒尔茨主编:«心理传记学手册»,郑建虹等译,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哈罗德拉斯韦尔:«世界政治与个体不安全感»,王菲易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版. 〔美〕罗伯特杰维斯:«信号与欺骗:国际关系中的形象逻辑»,徐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 年版
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型及产生这些错误知觉的原因。①两本书研究战略互动的两个紧密相连的过 程,即信号表达及其解读。这一阶段还有一些代表性学者,比如,英属哥伦比 亚大学奥利·霍尔斯蒂( Ole holsti)教授在《危机、升级与战争》一书中分析了 在危机情况下做出外交决策时会发生哪些错误判断,并在《认知动力和敌人形 象:一项案例研究》中基于认知相符理论,分析为何杜勒斯持有对苏联“内在邪 恶”的信念无法改变;②哈佛大学卡尔·多伊奇( Karl deutsch)教授将计量方法 引人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注重研究政治系统中的决策活动和信息沟通 历山大·乔治在这一阶段也有理论创新,1951年,兰登公司的内森·莱特(Na- than leites)研究员研究苏联布尔什维主义的政治信仰时提出了操作码(oper- tional code),但并未得到重视,乔治使用操作码分析苏联的政治信仰和领导 人的政治风格,使操作码更加概括化和系统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这个新的 心理学研究路径。此外,乔治的研究涉猎非常广泛,还包括领导人如何利用 政府内部的信息系统做出政治判断,以及冷战期间美国对威慑政策的使用等。 由于乔治在政治心理学领域贡献突出,1994年,美国《政治心理学》刊发了亚历 山大·乔治研究成果专刊,2004年国际政治心理学学会设立了“亚历山大·乔 治图书奖”,颁发给上一年度政治心理学领域最优秀的图书。④除领导人个体 的错误知觉,决策小团体的思维特性及其危害受到关注,心理学家贾尼斯的研 究是这一领域的经典。⑤ 第三阶段是国际政治心理学中的情感研究阶段。从20世纪70-80年代 起,一些学者开始研究情感与情绪等心理因素,这属于国际政治心理学最新 的、也是最前沿的研究阶段。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 第一,情绪(情感)的非理性研究时期。这一时期,国际政治心理学学者认 ①〔美〕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e Ole R. Holsti, Crisis, Escalation, War, Montreal and London: Me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1972. Ole R. Holsti, "The Belief System and National Images: A Case Study, in The Journal of Con flict ③尹继武:《认知心理学之于国际关系研究:进步及其问题》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编:《国际关系理论:前 沿与热点》(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第一届博士论坛),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95-96页; Alexander L. George, "The Operational Code': A Neglected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political Leaders and deci siorrMaking,i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13, No 2, Jun. 1969, pp. 190-222 ④张清敏:《政治心理学研究的里程碑:评〈总统人格:伍德罗·威尔逊的精神分析〉》,《美国研究》2014 年第2期,第121页 ⑤〔美〕欧文·贾尼斯:《小集团思维:决策及其失败的心理学研究》,张清敏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社2016年版 143
型及产生这些错误知觉的原因.① 两本书研究战略互动的两个紧密相连的过 程,即信号表达及其解读.这一阶段还有一些代表性学者,比如,英属哥伦比 亚大学奥利霍尔斯蒂(OleHolsti)教授在«危机、升级与战争»一书中分析了 在危机情况下做出外交决策时会发生哪些错误判断,并在«认知动力和敌人形 象:一项案例研究»中基于认知相符理论,分析为何杜勒斯持有对苏联“内在邪 恶”的信念无法改变;②哈佛大学卡尔多伊奇(KarlDeutsch)教授将计量方法 引入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注重研究政治系统中的决策活动和信息沟通.亚 历山大乔治在这一阶段也有理论创新,1951年,兰登公司的内森莱特(NaG thanLeites)研究员研究苏联布尔什维主义的政治信仰时提出了操作码(operG ationalcode),但并未得到重视,乔治使用操作码分析苏联的政治信仰和领导 人的政治风格,使操作码更加概括化和系统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这个新的 心理学研究路径.③ 此外,乔治的研究涉猎非常广泛,还包括领导人如何利用 政府内部的信息系统做出政治判断,以及冷战期间美国对威慑政策的使用等. 由于乔治在政治心理学领域贡献突出,1994年,美国«政治心理学»刊发了亚历 山大乔治研究成果专刊,2004年国际政治心理学学会设立了“亚历山大乔 治图书奖”,颁发给上一年度政治心理学领域最优秀的图书.④ 除领导人个体 的错误知觉,决策小团体的思维特性及其危害受到关注,心理学家贾尼斯的研 究是这一领域的经典.⑤ 第三阶段是国际政治心理学中的情感研究阶段.从20世纪70—80年代 起,一些学者开始研究情感与情绪等心理因素,这属于国际政治心理学最新 的、也是最前沿的研究阶段.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 第一,情绪(情感)的非理性研究时期.这一时期,国际政治心理学学者认 143 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① ② ③ ④ ⑤ 〔美〕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版. OleR.Holsti,Crisis,Escalation,War,MontrealandLondon:McGillGQueensUniversityPress, 1972.OleR.Holsti,“TheBeliefSystemandNationalImages:ACaseStudy,”inTheJournalofConflict Resolution,Vol.6,No.3,1962,pp.244G252. 尹继武:«认知心理学之于国际关系研究:进步及其问题»,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编:«国际关系理论:前 沿与热点»(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第一届博士论坛),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95—96页;Alexander L.George,“The‘OperationalCode’:ANeglectedApproachtotheStudyofPoliticalLeadersandDeciG sionGMaking,”inInternationalStudiesQuarterly,Vol.13,No.2,Jun.1969,pp.190G222. 张清敏:«政治心理学研究的里程碑:评‹总统人格:伍德罗威尔逊的精神分析›»,«美国研究»2014 年第2期,第121页. 〔美〕欧文贾尼斯:«小集团思维:决策及其失败的心理学研究»,张清敏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社2016年版
《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第6期 为,情绪和情感是非理性或者有限理性的因素会对国家领导人的决策产生负 面作用,匹兹堡大学理查德·勒博( Richard lebow)教授、耶鲁大学欧文·贾 尼斯( Irving janis)教授等学者引人情绪的变量来分析认知偏差,解释了认知 偏差为什么会产生。1977年,贾尼斯在《决策》一书中指出,自满、消极回避和 焦虑等情绪会影响人们做出决策;1981年,勒博在《和平与战争之间:国际危机 的特性》一书中分析了很多国际危机的起源和政治过程,并讨论了防御机制、 压力和情绪是如何影响国际危机的起源和升级。①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集 中讨论情绪作为非理性或者有限理性因素对认知产生的负面作用,而在杰维 斯的研究里面基本没有涉及情绪和情感对于错误知觉的作用,2004年,杰维斯 在回顾自己的学术研究时提到,令他遗憾的是在当时没有意识到情绪和情感 的重要性 第二,情绪(情感)的理性硏究时期。冷战结束以来,人们开始对情绪和情 感的作用进行再思考,同时,借助认知神经科学或情感神经科学的先进实验技 术,人们了解到大脑的内部结构和工作机理,国际政治心理学学界得以重新讨 论情感和认知的关系,解决了从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等哲学家一直试图解决 的情绪与理智的关系问题。③该时期,对于情感与理性的关系有两个基本观 点:其一,情绪是理性产生的必须要素;其二,情绪可以发挥战略性作用。比 如,有的病人大脑受到损伤,丧失了产生情感的能力,他们的理性决策判断也 会受到很大伤害。对负面情感的战略性作用,复旦大学唐世平教授分析了恐 惧的进化作用,并在国际政治中进行系统的论证,认为负面情绪对于个人的生 存和国家安全是必需的,而这种恐惧必然导致国家之间的不信任,对别国意图 存在猜疑,所以,国家间合作的可能性不大。④愤怒、内疚等情感也有重要作 比如,愤怒可以传递某国的政治敏感性及其偏好;德国向以色列的道歉和 o Irving Janis and Leon Mann, Decision Making: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on flict, Choice and Commitment. New York: Free Press, 1977: Richard Ned Lebow, Between Peace and War: The Nature f International Crisis, Baltimore,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1.勒博后期对于前景理论的 逻辑有些推进,参见〔美〕理查德·内德·勒博:《国际关系的文化理论》,陈错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2年版 e Thierry Balzacq and Robert Jervis, "Logics of Mind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 A Journey with Rob- ert Jervis, "i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30, No 4, 2004, pp. 564-56 ③〔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毛彩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tt. 2007 FR. Joseph LeDoux, The Emotional Brain: The Mysterious Underpinings of Emotional Life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96 ④唐世平:《一个新的国际关系归因理论:不确定性的维度及其认知挑战》,《国际安全研究》2014年第 2期,第3-41页;唐世平:《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董杰旻、朱鸣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
为,情绪和情感是非理性或者有限理性的因素会对国家领导人的决策产生负 面作用,匹兹堡大学理查德勒博(RichardLebow)教授、耶鲁大学欧文贾 尼斯(IrvingJanis)教授等学者引入情绪的变量来分析认知偏差,解释了认知 偏差为什么会产生.1977年,贾尼斯在«决策»一书中指出,自满、消极回避和 焦虑等情绪会影响人们做出决策;1981年,勒博在«和平与战争之间:国际危机 的特性»一书中分析了很多国际危机的起源和政治过程,并讨论了防御机制、 压力和情绪是如何影响国际危机的起源和升级.①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集 中讨论情绪作为非理性或者有限理性因素对认知产生的负面作用,而在杰维 斯的研究里面基本没有涉及情绪和情感对于错误知觉的作用,2004年,杰维斯 在回顾自己的学术研究时提到,令他遗憾的是在当时没有意识到情绪和情感 的重要性.② 第二,情绪(情感)的理性研究时期.冷战结束以来,人们开始对情绪和情 感的作用进行再思考,同时,借助认知神经科学或情感神经科学的先进实验技 术,人们了解到大脑的内部结构和工作机理,国际政治心理学学界得以重新讨 论情感和认知的关系,解决了从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等哲学家一直试图解决 的情绪与理智的关系问题.③ 该时期,对于情感与理性的关系有两个基本观 点:其一,情绪是理性产生的必须要素;其二,情绪可以发挥战略性作用.比 如,有的病人大脑受到损伤,丧失了产生情感的能力,他们的理性决策判断也 会受到很大伤害.对负面情感的战略性作用,复旦大学唐世平教授分析了恐 惧的进化作用,并在国际政治中进行系统的论证,认为负面情绪对于个人的生 存和国家安全是必需的,而这种恐惧必然导致国家之间的不信任,对别国意图 存在猜疑,所以,国家间合作的可能性不大.④ 愤怒、内疚等情感也有重要作 用,比如,愤怒可以传递某国的政治敏感性及其偏好;德国向以色列的道歉和 144 «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 第6期 ① ② ③ ④ IrvingJanisandLeon Mann,DecisionMaking:APsychologicalAnalysisofConflict,Choice, andCommitment,NewYork:FreePress,1977;RichardNedLebow,BetweenPeaceandWar:TheNature ofInternationalCrisis,Baltimore,MD: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81.勒博后期对于前景理论的 逻辑有些推进,参见〔美〕理查德 内德 勒博:«国际关系的文化理论»,陈锴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2年版. ThierryBalzacqandRobertJervis,“LogicsofMindandInternationalSystem:AJourneywithRobG ertJervis,”inReviewofInternationalStudies,Vol.30,No.4,2004,pp.564G565. 〔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毛彩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7年版.JosephLeDoux,TheEmotionalBrain:TheMysteriousUnderpiningsofEmotionalLife, NewYork:SimonandSchuster,1996. 唐世平:«一个新的国际关系归因理论:不确定性的维度及其认知挑战»,«国际安全研究»2014年第 2期,第3—41页;唐世平:«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董杰旻、朱鸣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
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赔偿表达的是一种内疚的情绪,这种内疚并不符合德国的利益,但从长期来 看,这改善了两国的关系,使他们从历史上的敌对关系转变为现在的盟友关 系。①还有学者对国际政治领域的情感进行系统说明和分类,比如,将情感分 为积极情感(团结、友爱、信任等)与消极情感(仇恨、恐惧、愤怒等),或者将情 感分为个体情感(领导人的情感)和集体情感(决策团体、民族国家、社会公众 以及国际体系的情感文化等)。牛津大学郝拓德( Todd hall)副教授等人借助 于情感心理学、音乐等领域的划分,将国际政治中的情感区分为状态情感和基 长期累积和沉淀,可以转化成基调情感。②是固定性的 调情感,状态情感是即时性的情感,基调情感是固定性的情感,状态情感经过 情感的理性研究与一些传统核心议题相结合,使威慑、信念和信任等概念 得以重构,具体包括:国际危机、和解问题、人道主义救援、道歉外交和领导人 首脑外交(面对面外交)等。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主要强调情感的理性与战略 作用,对国际关系中如何研究情感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说明,代表性人物有杰维 斯的两位学生:华盛顿大学乔纳森·默瑟( Jonathan Mercer)教授和布朗大学 罗斯·麦克德莫特( Rose mcdermott教授,他们将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引入 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还有更为年轻的国际关系学者郝拓德和俄亥俄大学安 德鲁·罗斯( Andrew ross)副教授等 二、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创新 王:请您介绍一下,政治心理学在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是如何兴起和发 展的? 尹:冷战结束以来,政治心理学在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逐渐兴起,这是中 国国际关系学科不断深化和制度化的结果。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的兴起背景 大致有四个方面 o Todd Hall, Emotional Di plomacy t Oficial Emo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Ithaca and Lon- 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5. ②关于情感的类型学分析参见〔加郝拓德、〔美]安德鲁·罗斯:《情感转向:情感的类型及其国际关系 影响》柳思思译,《外交评论》2011年第4期,第40-56页,方鹿敏、尹继武:《情感与国际关系研究:主要路 径与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16日 ③相关代表性作品参见 Rose mcdermott,“ The Feeling of rationality: The Meaning of Neuroscientif. ic Advances for Political Science, in Pers pectives on Politics, VoL 2, No 4, 2004, pp. 695-696: Jonathan Mercer,"Emotional Beliefs,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64, No. 1, 2010, pp 1-31 145
赔偿表达的是一种内疚的情绪,这种内疚并不符合德国的利益,但从长期来 看,这改善了两国的关系,使他们从历史上的敌对关系转变为现在的盟友关 系.① 还有学者对国际政治领域的情感进行系统说明和分类,比如,将情感分 为积极情感(团结、友爱、信任等)与消极情感(仇恨、恐惧、愤怒等),或者将情 感分为个体情感(领导人的情感)和集体情感(决策团体、民族国家、社会公众 以及国际体系的情感文化等).牛津大学郝拓德(ToddHall)副教授等人借助 于情感心理学、音乐等领域的划分,将国际政治中的情感区分为状态情感和基 调情感,状态情感是即时性的情感,基调情感是固定性的情感,状态情感经过 长期累积和沉淀,可以转化成基调情感.② 情感的理性研究与一些传统核心议题相结合,使威慑、信念和信任等概念 得以重构,具体包括:国际危机、和解问题、人道主义救援、道歉外交和领导人 首脑外交(面对面外交)等.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主要强调情感的理性与战略 作用,对国际关系中如何研究情感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说明,代表性人物有杰维 斯的两位学生:华盛顿大学乔纳森默瑟(Jonathan Mercer)教授和布朗大学 罗斯麦克德莫特(RoseMcdermott)教授,③他们将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引入 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还有更为年轻的国际关系学者郝拓德和俄亥俄大学安 德鲁罗斯(AndrewRoss)副教授等. 二、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创新 王:请您介绍一下,政治心理学在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是如何兴起和发 展的? 尹:冷战结束以来,政治心理学在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逐渐兴起,这是中 国国际关系学科不断深化和制度化的结果.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的兴起背景 大致有四个方面: 145 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① ② ③ ToddHall,EmotionalDiplomacy:OfficialEmotionontheInternationalStage,IthacaandLonG don:CornellUniversityPress,2015. 关于情感的类型学分析参见〔加〕郝拓德、〔美〕安德鲁罗斯:«情感转向:情感的类型及其国际关系 影响»,柳思思译,«外交评论»2011年第4期,第40—56页.方鹿敏、尹继武:«情感与国际关系研究:主要路 径与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16日. 相关代表性作品参见 RoseMcdermott,“TheFeelingofRationality:TheMeaningofNeuroscientifG icAdvancesforPoliticalScience,”inPerspectivesonPolitics,Vol.2,No.4,2004,pp.695G696;Jonathan Mercer,“EmotionalBeliefs,”in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Vol.64,No.1,2010,pp.1G31
《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第6期 第一,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成熟的推动。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国际关系 理论研究对西方国际关系的主要流派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知,中国的国际政 治心理学作为其中一个分支发展起来 第二,国际社会现实的驱动。中国的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不仅是理论上 的研究,还与国际社会现实紧密相关,国际政治谱系传承下来的经典问题和当 今国际社会重大问题,以及突发性事件,包括恐怖主义的爆发、冷战后地区性 的国际冲突、领土争端、民族主义高涨、大国之间战略信任的建构、国际冲突中 的信号表达和首脑外交等,都需要从微观的政治心理学角度进行剖析。中国 学界研究比较多的公共外交也与政治心理学有密切联系。 第三,中国国际关系研究路径的多元化需求。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在引 进和消化阶段主要聚焦于主流的理论范式(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 存在一定的局限,这为政治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研究路径的引入提供了 可能性。 第四,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自身发展的要求。在王逸舟、张清敏、秦亚青 等学者和我本人引介西方学界国际政治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和代表 作的基础上,①经过一定的消化和吸收,中国的国际政治心理学进入了发展和 创新阶段。近十年来,西方主流学界关注的议题,比如情感和情绪的战略作用 等议题,中国学界也在普遍关注。② 王:中国的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有哪些特点?中国学者对此有哪些贡献? 尹: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从兴起发展到现在已历经30多年,在我看来,这 项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①晓端:《人性与国际关系》系列文章,《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4、5、6期;秦亚青:《罗伯特·杰维 斯及其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载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5年版,第200—217页;石之瑜:《当代政治心理学的教材与方法:文献简介》,(台湾)《政治科学论 丛》1999年第10期,第27—58页;张清敏:《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国际论坛》2003年第 期,第39—45页;张清敏:《外交政策分析的三个流派》,《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9期,第18-23页;张 清敏:《“小集团思维”:外交政策分析的特殊模式》,《国际论坛》2004年第2期,第74-78页;李存娜:《国际 关系研究中的心理分析》,《国际论坛》2006年第3期,第1-6页;林民旺:《前景理论与外交决策》,《外交评 论》2006年第5期,第62-68页;蒲晓宇:《政治心理学》,载华世平主编:《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政治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205页 ②在学科知识译介中,除秦亚青早年将杰维斯的《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翻译并由世界知识 出版社2003年出版外,其他大部分作品都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政治心理学前沿译丛”和中央编译 出版社推出的“政治心理学经典译丛”中得以向国内学界译介的 ③在此,我对中国学术界的主要研究及其贡献进行评述,或许会遗漏一些方向的研究。在主流的国际 关系理论创新方面,比如国际政治关系理论、道义现实主义等,实际上均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心理的 核心概念,但它们均不是政治心理学研究。 146
第一,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成熟的推动.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国际关系 理论研究对西方国际关系的主要流派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知,中国的国际政 治心理学作为其中一个分支发展起来. 第二,国际社会现实的驱动.中国的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不仅是理论上 的研究,还与国际社会现实紧密相关,国际政治谱系传承下来的经典问题和当 今国际社会重大问题,以及突发性事件,包括恐怖主义的爆发、冷战后地区性 的国际冲突、领土争端、民族主义高涨、大国之间战略信任的建构、国际冲突中 的信号表达和首脑外交等,都需要从微观的政治心理学角度进行剖析.中国 学界研究比较多的公共外交也与政治心理学有密切联系. 第三,中国国际关系研究路径的多元化需求.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在引 进和消化阶段主要聚焦于主流的理论范式(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 存在一定的局限,这为政治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研究路径的引入提供了 可能性. 第四,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自身发展的要求.在王逸舟、张清敏、秦亚青 等学者和我本人引介西方学界国际政治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和代表 作的基础上,①经过一定的消化和吸收,中国的国际政治心理学进入了发展和 创新阶段.近十年来,西方主流学界关注的议题,比如情感和情绪的战略作用 等议题,中国学界也在普遍关注.② 王:中国的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中国学者对此有哪些贡献? 尹: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从兴起发展到现在已历经30多年,在我看来,这 项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③ 146 «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 第6期 ① ② ③ 晓端:«人性与国际关系»系列文章,«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4、5、6期;秦亚青:«罗伯特杰维 斯及其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载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5年版,第200—217页;石之瑜:«当代政治心理学的教材与方法:文献简介»,(台湾)«政治科学论 丛»1999年第10期,第27—58页;张清敏:«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国际论坛»2003年第 1期,第39—45页;张清敏:«外交政策分析的三个流派»,«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9期,第18—23页;张 清敏:«“小集团思维”:外交政策分析的特殊模式»,«国际论坛»2004年第2期,第74—78页;李存娜:«国际 关系研究中的心理分析»,«国际论坛»2006年第3期,第1—6页;林民旺:«前景理论与外交决策»,«外交评 论»2006年第5期,第62—68页;蒲晓宇:«政治心理学»,载华世平主编:«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政治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205页. 在学科知识译介中,除秦亚青早年将杰维斯的«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翻译并由世界知识 出版社2003年出版外,其他大部分作品都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政治心理学前沿译丛”和中央编译 出版社推出的“政治心理学经典译丛”中得以向国内学界译介的. 在此,我对中国学术界的主要研究及其贡献进行评述,或许会遗漏一些方向的研究.在主流的国际 关系理论创新方面,比如国际政治关系理论、道义现实主义等,实际上均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心理的 核心概念,但它们均不是政治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