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2.学习诗人运用想象和对面着笔来表情达意的写法。 3.培养学生在比较中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分析、炼字、比较、揣摩等过程来赏析诗歌,采用学生自学,合作交流,教 师启发点拨,比较鉴赏等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读本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赏析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2.通过比较掌握对面着笔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品味 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背景资料: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玄宗南逃,杜甫带着妻小逃到 鄘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今属宁夏)。杜甫得知肃宗即位的消息 后,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鄘 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困在沦陷后的长安,在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了千 古传诵的名作《月夜》。 学生说杜甫: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说说对杜甫的了解。) (多媒体展示)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又称“杜工部,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称为“诗 圣”,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1 - 《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2.学习诗人运用想象和对面着笔来表情达意的写法。 3.培养学生在比较中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分析、炼字、比较、揣摩等过程来赏析诗歌,采用学生自学,合作交流,教 师启发点拨,比较鉴赏等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读本诗,激发学生热爱 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赏析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2.通过比较掌握对面着笔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品味 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背景资料: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玄宗南逃,杜甫带着妻小逃到 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今属宁夏)。杜甫得知肃宗即位的消息 后,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 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困在沦陷后的长安,在一个 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了千 古传诵的名作《月夜》。 学生说杜甫: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说说对杜甫的了解。) (多媒体展示)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又称“杜工部,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称为“诗 圣”,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品读诗歌,读准读畅。 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出示难读字字音,正音 3.听录音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节奏、语速及语气。) 4.指名学生读 三、自主学习,梳通诗意。 自己对照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自译 2.说给同桌听,合作解决疑难词句 3.学生自主展示 (教师点拨指导。) 四、精读细品,探究新知。 (一)整体感知,初步体会意境 学生自读诗歌,思考:诗人在诗中共写了几个场面? 妻子思念丈夫的场面(想象) 诗人与妻子团圆的美好场面(想象) 诗人思念妻子儿女的场面(现实) (教师适当点拨并板书,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思念之情。) (二)研读诗歌,探究情感。 1.细品妻子思念丈夫的场面(想象) (1)探究:妻子明明有儿女在身边,为什么说是“独看”呢 (学生抓住“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思考分析。) 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啊!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得父亲,也不理解母亲对父亲的思念,所以,妻子只能“独看”,突出了那 个“独 活动:设身处地的揣摩妻子“独看”时的心理活动。 (教师以写作背景和杜甫被困的处境加以引导)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酈州之月而共“忆长安”,更是 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酈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 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进一步映射出了是人的心理
- 2 - 二、品读诗歌,读准读畅。 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出示难读字字音,正音。 3.听录音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节奏、语速及语气。) 4.指名学生读。 三、自主学习,梳通诗意。 1.自己对照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自译。 2.说给同桌听,合作解决疑难词句。 3.学生自主展示。 (教师点拨指导。) 四、精读细品,探究新知。 (一)整体感知,初步体会意境。 学生自读诗歌,思考:诗人在诗中共写了几个场面? 妻子思念丈夫的场面(想象) 诗人与妻子团圆的美好场面(想象) 诗人思念妻子儿女的场面(现实) (教师适当点拨并板书,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思念之情。) (二)研读诗歌,探究情感。 1.细品妻子思念丈夫的场面(想象) (1)探究:妻子明明有儿女在身边,为什么说是“独看”呢? (学生抓住“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思考分析。) 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啊!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得父亲,也不理解母亲对父亲的思念,所以,妻子只能“独看”,突出了那 个“独”字。) ———活动:设身处地的揣摩妻子“独看”时的心理活动。 (教师以写作背景和杜甫被困的处境加以引导)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更是 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 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进一步映射出了是人的心理
(2)赏析:妻子独看时的的情景“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①再说说诗句的大意,思考:最能体现伫立之久的字,进行赏析 ②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湿”和“寒”的精妙之处。 ③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突出了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痴。) 明写妻子思夫至深,暗写作者的思妻至切,突出了作者的思念之苦。 2.细品团圆的美好场面(想象) 学生自读诗歌,思考:作者通过想象团圆幸福的情景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想象一个团圆的幸福场面反衬作者思念之情 与《夜雨寄北》比较,理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异曲同工之妙 (教师出示《夜雨寄北》,进一步分析借助团圆的美好反衬分隔两地的思念之苦。 -与杜甫的《述怀》比较,进一步深层探究主旨。 (出示《述怀》的相关诗句,通过分析《述怀》,结合写作背景及杜甫济世情怀点拨学生进一步 研读诗歌主旨。)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明确:在诗人“独看”的泪痕里,不仅表现了对妻子思念之情,也浸透着天下离乱的悲哀 在“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诗人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五、鉴赏比较。 (教师出示《望月怀远》,进行鉴赏比较) 1.学生自主学习,把握诗意 (1)借助资料,学生自译。 (2)交流展示 2.学生自读,思考:同为思念之作,两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教师以表格点拨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体会作者独特的构思。) (明确:作者主要通过对方着笔、借人映己的表现手法,通过想象家人思念自己的画面,突出 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深。) 六、拓展运用,自主提升。 出示《邯郸冬至夜思家》,学生自学,进一步学习对面着笔的写法
- 3 - (2)赏析:妻子独看时的的情景“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①再说说诗句的大意,思考:最能体现伫立之久的字,进行赏析 ②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湿”和“寒”的精妙之处。 ③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突出了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痴。) ———明写妻子思夫至深,暗写作者的思妻至切,突出了作者的思念之苦。 2.细品团圆的美好场面(想象) 学生自读诗歌,思考:作者通过想象团圆幸福的情景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想象一个团圆的幸福场面反衬作者思念之情。 ———与《夜雨寄北》比较,理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异曲同工之妙。 (教师出示《夜雨寄北》,进一步分析借助团圆的美好反衬分隔两地的思念之苦。) ——与杜甫的《述怀》比较,进一步深层探究主旨。 (出示《述怀》的相关诗句,通过分析《述怀》,结合写作背景及杜甫济世情怀点拨学生进一步 研读诗歌主旨。)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寄书问三川 ,不知家在否”; “几人全性命 ?尽室岂相偶!” (明确:在诗人“独看”的泪痕里,不仅表现了对妻子思念之情,也浸透着天下离乱的悲哀; 在“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诗人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五、鉴赏比较。 (教师出示《望月怀远》,进行鉴赏比较) 1.学生自主学习,把握诗意 (1)借助资料,学生自译。 (2)交流展示。 2.学生自读,思考:同为思念之作,两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教师以表格点拨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体会作者独特的构思。) (明确:作者主要通过对方着笔、借人映己的表现手法,通过想象家人思念自己的画面,突出 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深。) 六、拓展运用,自主提升。 出示《邯郸冬至夜思家》,学生自学,进一步学习对面着笔的写法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坐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 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呆坐的“影”陪伴着抱膝呆坐的“身”,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的 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写得怎样 明确:作者主要通过借人映己、对方着笔的表现手法,通过想象家人思念自己的画面,突出 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深。) 七、课后小结 以“月”为线索,贯通全诗,采用对面着笔、借人映己的表现手法,通过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 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八、布置作业 背诵《月夜》。 2.搜集关于“月”的古诗名句,制作名句卡片。 月夜杜甫 妻子思念丈夫的场面 想象 思亲之情 诗人与妻子团圆的美好场面 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对面着笔借人映己) 现实冖诗人思念妻子儿女的场面
- 4 -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坐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 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呆坐的“影”陪伴着抱膝呆坐的“身”,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的 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写得怎样? (明确:作者主要通过借人映己、对方着笔的表现手法,通过想象家人思念自己的画面,突出 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深。) 七、课后小结 以“月”为线索,贯通全诗,采用对面着笔、借人映己的表现手法,通过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 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八、布置作业 1.背诵《月夜》。 2.搜集关于“月”的古诗名句,制作名句卡片。 板 书: 妻子思念丈夫的场面 诗人与妻子团圆的美好场面 诗人思念妻子儿女的场面 想象 现实 思亲之情 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对面着笔 借人映己) 月夜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