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文中人物面对国土沦丧时的爱国之心。 2、借助圈划、讨论等形式,体会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对于小弗朗士来说,这节“最后一课”和平时的课是否不同?有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最后一课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 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早晨一样,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 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老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 静一点,静一点……” 的戒尺:穿着他那件挺漂亮的绿 我迟到,会遭责骂 色礼服;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其他 没有镇上的人 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 好些镇上的人 看来这一切都预示着这“最后一课”非同寻常。 、为什么这堂课变得如此“非同寻常”?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到依据? 1、伏笔:“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2、Dll韩麦尔先生的话:“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 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3、背景补充:《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这场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 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而发动了这场战 争。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占巴黎,占领了法国的阿 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三、面对这样一节意义非同寻常的课,小弗朗士的情感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 这样的变化?(追问从哪里看出来?请学生找到文中在肖像、心理、环境上细节化的描写,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以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1、课前厌学、诧异:课上好学、懊悔;下课痛心、懂事。 小结: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便是串起整篇文章的线索。 小弗朗士: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惧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 懂事到热爱祖国。) 2、小弗朗士的情感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亡国的惨痛给这样一个虽淘气却并不
最后一课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文中人物面对国土沦丧时的爱国之心。 2、借助圈划、讨论等形式,体会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对于小弗朗士来说,这节“最后一课”和平时的课是否不同?有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平时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 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 早晨一样,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 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 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 “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责骂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 的戒尺;穿着他那件挺漂亮的绿 色礼服;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其他 没有镇上的人 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 好些镇上的人 看来这一切都预示着这“最后一课”非同寻常。 二、为什么这堂课变得如此“非同寻常 ”? 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到依据? 1、伏笔:“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2、D11 韩麦尔先生的话:“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 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3、背景补充:《最后一课》写于 1873 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这场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 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而发动了这场战 争。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占巴黎,占领了法国的阿 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三、面对这样一节意义非同寻常的课,小弗朗士的情感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 这样的变化?(追问从哪里看出来?请学生找到文中在肖像、心理、环境上细节化的描写,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以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1、课前厌学、诧异;课上好学、懊悔;下课痛心、懂事。 小结: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便是串起整篇文章的线索。 (小弗朗士: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惧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 懂事到热爱祖国。) 2、小弗朗士的情感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亡国的惨痛给这样一个虽淘气却并不
坏心眼的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使他心灵深处爱国情怀猛然觉醒,而在这个过程中, 他的老师—一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产生了巨大的教育作用 四、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动作、语言、肖像等角度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 肖像 ●D18-20语言 第18节:“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哀痛、悲愤 第19节:“……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内疚、自责 第20节:“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一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母语的热爱与自豪,并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 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比喻侵略者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母语。语言是民族的标 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民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 ●D22肖像 第22节:“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 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沉的眷恋 第24节:“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慘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无比的悲痛 ●D27动作 第27-28节: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 兰西万岁!” 第29节: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 一一你们走吧。” 对国家的满腔热忱:对敌国的满腔悲愤:对学生的满腔期望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祖国、爱学生,具有崇高精神品质的人 五、总结:课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一一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 受,以小见大,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 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作业 补充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试比较它与课文的异同(周末卷) 四、板书 战争失败,国土沦丧热爱祖国,珍惜母语 小弗朗士 韩麦尔先生 贪玩厌学一热爱法语悲愤、自责 惧怕老师一尊师懂事自豪、眷恋 少不经事一爱国明理热忱、期望
坏心眼的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使他心灵深处爱国情怀猛然觉醒,而在这个过程中, 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产生了巨大的教育作用。 四、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动作、语言、肖像等角度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 ⚫ D10 肖像 ⚫ D18-20 语言 第 18 节:“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哀痛、悲愤 第 19 节:“……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内疚、自责 第 20 节:“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母语的热爱与自豪,并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 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比喻侵略者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母语。 语言是民族的标 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民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 ⚫ D22 肖像 第 22 节:“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 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沉沉的眷恋 第 24 节:“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无比的悲痛 ⚫ D27 动作 第 27-28 节: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 兰西万岁!” 第 29 节: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 ——你们走吧。” ——对国家的满腔热忱;对敌国的满腔悲愤;对学生的满腔期望。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祖国、爱学生,具有崇高精神品质的人 五、总结:课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 受,以小见大,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 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作业 补充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试比较它与课文的异同(周末卷) 四、板书 战争失败,国土沦丧热爱祖国,珍惜母语 小弗朗士 韩麦尔先生 贪玩厌学—热爱法语 悲愤、自责 惧怕老师—尊师懂事 自豪、眷恋 少不经事—爱国明理 热忱、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