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8.31-9。6《在山的那边》《生命生命》6 《走一步,再走一步》 7-9。13 《紫藤萝瀑布》 6 《童趣》 9.14-9。27 综合性学习 6第一单元测试 9.21-9。27《理想》《人生寓言》《短文6 两篇》 9.28--10。4 国庆长假 6 10.5--10。11《我的信念》《论语十则》6第二单元测试 10.12-10。18《春》《山中访友》《济南的6 10.18-10。25《秋天》《代诗歌五首》6 10.26--111 综合性学习 6第三单元测试」 10 11.2-1l8《化石吟》绿色蝈蝈》《看云6 识天气 11.9-11615《月亮上的足迹》《山市》 12 l1.16-11。22 综合性学习 6|第四单元测试 11.23-1129《风筝》《散步》《羚羊木雕》6 11.30-12。6《诗两首》《世说新语》两则6 456789 12.7-12。13 综合性学习 6第五单元测试 2.14-12。20《皇帝的新装》《郭沫若诗两6 2.21-12。27《女娲造人》《寓言四则》《盲6第六单元测试 孩子和他的影子》 12.281。3 期末复习 1.4-1。10 期末复习 20 1.11--1。17 期末考试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六个单元,内容上分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第 单元:生命体验。第二单元:理想信念。第三单元:自然美景。第四单元:科学世界。第五 单元:家庭亲情。第六单元:幻想世界。新课文开发力度大,课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思想 文化内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跃动着生活的脉搏又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可读 性强,适合学生学习。课后练习设计新颖灵巧,富于启发性,既注重激活学生思维,又注重 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写作要求能同单元学习要求结合,并能重视多种表达方式的 训练。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有特色,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趣味性,密切语文同生 活的联系,拓展学生视野;同时注意跟单元学习的内在联系,设计具体,可操作,能从适应
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日期 教学内容 课 时 备注 1 8.31---9。6 《在山的那边》《生命生命》 《走一步,再走一步》 6 2 9.7---9。13 《紫藤萝瀑布》 《童趣》 6 3 9.14---9。27 综合性学习 6 第一单元测试 4 9.21---9。27 《理想》《人生寓言》《短文 两篇》 6 5 9.28---10。4 国庆长假 6 6 10.5---10。11 《我的信念》《论语十则》 6 第二单元测试 7 10.12---10。18 《春》《山中访友》《济南的 冬天》 6 8 10.18---10。25 《秋天》《古代诗歌五首》 6 9 10.26---11。1 综合性学习 6 第三单元测试 10 11.2---11。8 《化石吟》绿色蝈蝈》《看云 识天气 6 11 11.9---11。15 《月亮上的足迹》《山市》 6 12 11.16---11。22 综合性学习 6 第四单元测试 13 11.23---11。29 《风筝》《散步》《羚羊木雕》 6 14 11.30---12。6 《诗两首》《世说新语》两则 6 15 12.7---12。13 综合性学习 6 第五单元测试 16 12.14---12。20 《皇帝的新装》《郭沫若诗两 首》 6 17 12.21---12。27 《女娲造人》《寓言四则》《盲 孩子和他的影子》 6 第六单元测试 18 12.28---1。3 期末复习 19 1.4---1。10 期末复习 20 1.11---1。17 期末考试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六个单元,内容上分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第一 单元:生命体验。第二单元:理想信念。第三单元:自然美景。第四单元:科学世界。第五 单元:家庭亲情。第六单元:幻想世界。新课文开发力度大,课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思想 文化内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跃动着生活的脉搏又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可读 性强,适合学生学习。课后练习设计新颖灵巧,富于启发性,既注重激活学生思维,又注重 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写作要求能同单元学习要求结合,并能重视多种表达方式的 训练。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有特色,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趣味性,密切语文同生 活的联系,拓展学生视野;同时注意跟单元学习的内在联系,设计具体,可操作,能从适应
时代需要、体现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选取古代诗文,且难易度和背诵量均较为适 当。附录的知识短文写得简明扼要。 总之,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册教材能面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 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切实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 践性,时代性和开发性的特征 第一单元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诗歌,有散文 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可以融会贯通 《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 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 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 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 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生命生命》,从种种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 了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 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 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 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 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 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 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争取 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 的学习方式。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 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 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 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 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学习 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教学 要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本单元综合性学习, 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以“自我介绍”为主题,设计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 练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的口语交际、单纯的 写作训练那样简单,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
时代需要、体现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选取古代诗文,且难易度和背诵量均较为适 当。附录的知识短文写得简明扼要。 总之,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册教材能面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 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切实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 践性,时代性和开发性的特征。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诗歌,有散文; 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可以融会贯通。 《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 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 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 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 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生命生命》,从种种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 了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 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 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 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 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 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 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争取 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 的学习方式。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 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 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 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 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学习 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教学 要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本单元综合性学习, 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以“自我介绍”为主题,设计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 练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的口语交际、单纯的 写作训练那样简单,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
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 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 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设计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硏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 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 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 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 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 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设计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 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 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 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 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 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 有关资料 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 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 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 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 惑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 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 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 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 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 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 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 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 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 那一片蓝色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 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 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 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 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 年毕业,分配 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 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 年离开。1992 年去英国。1994 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 年)、《游动悬崖》(1997)等。 二、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 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 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 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 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 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 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 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 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 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 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 那一片蓝色
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与重点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 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 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步骤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 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 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 看完。到时说“时间到”。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 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教学目标与重点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 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 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 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 57 年,65 岁的作者为什么要 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 300 字提高到 500 字,本文大约 1500 字,要求 4 分半钟 看完。到时说“时间到”。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 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 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1.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 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 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 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 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 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1.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 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 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 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 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评论杰利 评论四个孩子 (3)探究问题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 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 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 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 (1)时隔年 (2)我一直牢记着叫我不要的训诚。 (3)向攀爬。 (4)有人啜泣 (5)正纳罕。 (6)暮色开始四合 (7)暮色苍茫 (8)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带着的口气说。 (10)我小心翼翼地。 (11)我的信心大增
评论杰利。 评论四个孩子。 (3)探究问题 石架大约 7 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 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 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 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 (1)时隔年 , 。 (2)我一直牢记着 叫我不要的 训诫。 (3) 向 攀爬。 (4) 有人啜泣。 (5) 正纳罕 。 (6)暮色开始四合, 。 (7)暮色苍茫, 。 (8) 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带着 的口气说 。 (10)我小心翼翼地 。 (11) 我的信心大增
(12)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3.练笔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 个片段或一篇短文。当堂没有完成的,课外完成。组织同学布置专栏 第三课:生命生命 教学目标和重点 1.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好课文 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1.看导语,默读课文,画出各段“主题词”。如第一段中的“生之欲望”。 2.从把握各段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事例思考 飞蛾:生之欲望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3.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骚扰小憩茁壮糟蹋庯碌辜负昂然挺立擎天撼地肃然起敬 4.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各自练读。 (2)点名朗读。 5.质疑问难。 6.问题设计与研讨 研讨方式:四人合作,全班交流
(12) 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3.练笔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 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当堂没有完成的,课外完成。组织同学布置专栏。 第三课:生命 生命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1.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好课文。 2. 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 1.看导语,默读课文,画出各段“主题词”。如第一段中的“生之欲望”。 2.从把握各段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事例 思考 飞蛾:生之欲望 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 价值 心跳:生命 珍视、奋斗 3.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骚扰小憩茁壮糟蹋庸碌辜负昂然挺立擎天撼地肃然起敬 4.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各自练读。 (2)点名朗读。 5.质疑问难。 6.问题设计与研讨。 研讨方式:四人合作,全班交流
(1)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 (2)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4)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7.小结这次质疑与研讨的经验。 8.朗读练习 9.语言运用:补成一句话。 (1)一只不停地在飞来旋去,骚扰着我。 (2)在小憩 (3)令我震惊 (4)令我肃然起敬。 (5)昂然挺立。 (6)足以擎天撼地。 (7)我可以也可以 (8)庸碌一生 (9)我应许 (10)遇福遇祸,或喜或忧 10.作业 见“研讨与练习”。 第四课:紫藤萝瀑布 、教学目标和重点 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感悟人生为重点;写作学习上,以 写景状物为重点。教师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在朗读训练上,范读一个片段,鼓励读得好的
(1)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 命? (2)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4)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7.小结这次质疑与研讨的经验。 8.朗读练习。 9.语言运用:补成一句话。 (1)一只 不停地在 飞来旋去,骚扰着我。 (2) 在 小憩。 (3) 令我震惊。 (4) 令我肃然起敬。 (5) 昂然挺立 。 (6) 足以擎天撼地。 (7)我可以 也可以 。 (8) 庸碌一生。 (9)我应许 。 (10) 遇福遇祸,或喜或忧, 。 10.作业。 见“研讨与练习”。 第四课:紫藤萝瀑布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感悟人生为重点;写作学习上,以 写景状物为重点。教师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在朗读训练上,范读一个片段,鼓励读得好的
同学,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举例指导:;在内容探究上,启发学生拎出透露背景的语句,适当补 充背景资料,引导学生领悟藤萝花情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系:在写作揣 摩上,引导学生就“写景抒情”类作文从课文中得到启示 二、教学大体步骤 第一课时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组织学生谈谈整体感知 要求抓住作者感情有什么变化,作者感悟到什么哲理,思路上大体怎么展开。 3.字词教学 “读一读,写一写”看“注释”,查词典学生读,教师正音。 4.朗读训练。 范读片段(教师自行选择)学生各自练读抽两名学生起来读教师举例指导。 5.内容研讨 (1)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 辅助性问题设计: 你能不能画一张图表,画出作者所说的藤萝的变迁小史? 课文所说的“十多年”,我们国家的历史你知道哪些? 图(略) 生死谜、手足情”透露出作者遭遇到什么不幸? (2)“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是一种什么观念?这种观念在 当时占据什么地位? (3)探究最后第二段含义。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想想从这个信念中可以 引出什么结论来作为人生的指南?作者描写一朵朵花与整树花的河流,花的瀑布,二者的关 系给我们什么启示? 6.小结这次探究的经验
同学,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举例指导;在内容探究上,启发学生拎出透露背景的语句,适当补 充背景资料,引导学生领悟藤萝花情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系;在写作揣 摩上,引导学生就“写景抒情”类作文从课文中得到启示。 二、教学大体步骤 第一课时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组织学生谈谈整体感知。 要求抓住作者感情有什么变化,作者感悟到什么哲理,思路上大体怎么展开。 3.字词教学。 “读一读,写一写”看“注释”,查词典学生读,教师正音。 4.朗读训练。 范读片段(教师自行选择)学生各自练读抽两名学生起来读教师举例指导。 5.内容研讨。 (1)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 辅助性问题设计: 你能不能画一张图表,画出作者所说的藤萝的变迁小史? 课文所说的“十多年”,我们国家的历史你知道哪些? 图(略) “生死谜、手足情”透露出作者遭遇到什么不幸? (2)“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是一种什么观念?这种观念在 当时占据什么地位? (3)探究最后第二段含义。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想想从这个信念中可以 引出什么结论来作为人生的指南?作者描写一朵朵花与整树花的河流,花的瀑布,二者的关 系给我们什么启示? 6.小结这次探究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