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正确运用实词 [帮你理一理] 本周我们学习的内容,《古代诗歌五首》,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观沧海》这首诗意 境开阔,气势雄浑,情景交融,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次 北固山下》是作者旅途奔波,见到了壮阔的景象,感受到时间飞逝!此时此景,思恋家乡的 情愫油然而生。《钱塘湖春行》作者写游览杭州西湖所见的胜景,美不胜收,流连忘返。虽 然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西江月》词人画了一幅 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 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 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正确使用实词一一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实词。实词是成分词:名词、动词、形 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拟声词、叹词。名词一一表示人或事物(包 括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的名称。动词一一表示动作行为、发 展 变化、心理活动、可能意愿等意义。形容词一一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等。数词 表示数目(包括确数、概数和序数)。量词一一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单位。代 词一一代替人和事物的名称,或起区别指示作用,或用来提问 [请你想一想] [例题们怎样读古诗? ①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感知诗的韵律美。②了解诗中的基本情境。例如《次北固山下》 “次”表明北固山不过是诗人长途旅行中的一个行经地,到北固山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处去 此时正值岁末,人们大都回家团聚,而他依然在外奔波。这就是基本情境,了解这一点,对 诗的内容才能有所感悟。③了解一点背景常识作为感悟的基础。例如《观沧海》中“日月之 行”四句有怎样的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 又打垮了乌恒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 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雄伟的抱负,没有这样开阔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 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④运用联想理解诗句。例如“海日 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白日和黑夜的交替以及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可以在理解诗人 本意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联想。联想,也是有感悟的一种表现。有联想,才能把诗读“活” ⑤探究诗中的情趣、意趣和理趣。如《西江月》这首诗很有情趣 [例题2]《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要注意“最能体现”一语。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虽属实景,也能见 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 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胸怀。应注意的是,不要简单地作比 较,要认识诗人的本意就在这四句上,前面写景是作衬托的 [你来做一做] 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 碣石()澹澹()竦峙() )萧瑟()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 第 15 课、正确运用实词 [帮你理一理] 本周我们学习的内容,《古代诗歌五首》,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观沧海》这首诗意 境开阔,气势雄浑,情景交融,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次 北固山下》是作者旅途奔波,见到了壮阔的景象,感受到时间飞逝!此时此景,思恋家乡的 情愫油然而生。《钱塘湖春行》作者写游览杭州西湖所见的胜景,美不胜收,流连忘返。虽 然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西江月》词人画了一幅 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 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 28 字就生动 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正确使用实词——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实词。实词是成分词:名词、动词、形 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拟声词、叹词。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包 括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的名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 变化、心理活动、可能意愿等意义。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等。数词 ——表示数目(包括确数、概数和序数)。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单位。代 词——代替人和事物的名称,或起区别指示作用,或用来提问。 [请你想一想] [例题 1]怎样读古诗? ①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感知诗的韵律美。②了解诗中的基本情境。例如《次北固山下》, “次”表明北固山不过是诗人长途旅行中的一个行经地,到北固山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处去; 此时正值岁末,人们大都回家团聚,而他依然在外奔波。这就是基本情境,了解这一点,对 诗的内容才能有所感悟。③了解一点背景常识作为感悟的基础。例如《观沧海》中“日月之 行”四句有怎样的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 又打垮了乌恒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 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雄伟的抱负,没有这样开阔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 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④运用联想理解诗句。例如“海日 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白日和黑夜的交替以及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可以在理解诗人 本意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联想。联想,也是有感悟的一种表现。有联想,才能把诗读“活”。 ⑤探究诗中的情趣、意趣和理趣。如《西江月》这首诗很有情趣。 [例题 2]《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要注意“最能体现”一语。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虽属实景,也能见 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 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胸怀。应注意的是,不要简单地作比 较,要认识诗人的本意就在这四句上,前面写景是作衬托的。 [你来做一做] 1、 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 碣.石( ) 澹.澹( ) 竦峙..( ) ( ) 萧瑟..( )( ) 2、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水何澹澹( )2)浅草才能没马蹄( 3)次北固山下( )4)路转溪头忽见(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图书市场上部分作品从内容、写作手法到包装、宣传都极力媚俗,为文学界乃至许 多读者所 (2)产品销售额一落干丈,形势的_迫使他必须当机立断,停止生产。 (3)如果人类历史的行程也遵循一条自然而又必然的规律,那么这个问题是可以解答的 是可以的。 A.不耻剧变预示B.不耻巨变预见 C.不齿巨变预示D不齿剧变预见 4、填入下面这段文字中横线上的词,正确的一组是( 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他们最为的,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当他们的亲身 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_时,就可能对生活的思考和分析 A.关注体验撞击诱发B.关心经历撞击导致 C关注体验冲突导致D.关心经历冲突诱发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一个时期以来,繁体字的现象极其严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2)书写不规范也是一大问题,自造简化字,便是一个例子 (3)这不过是一道常规力学试题,他如果不是了公式,怎么也不会解不出来的 (4)说来也有趣,“道具”一词原来指的是僧侣做法事时的法器,现在却来指演戏时所 用的器物 A.误用借用滥用乱用B.乱用误用滥用借用 C.滥用乱用误用借用D.滥用误用乱用借用 [你来试一试] 阅读《观沧海》,完成(6-10)题。 6、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 时期著名的 家、诗人。他的诗以 7、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 ②以观沧海 ③水何澹澹 ④山岛竦峙 ⑤星汉灿烂 ⑥若出其里 ⑦幸甚至哉 ⑧歌以咏志 8、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9、是非分明,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2
2 1) 水何澹澹..( ) 2)浅草才能没.马蹄( ) 3) 次.北固山下( ) 4)路转溪头忽见. ( )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图书市场上部分作品从内容、写作手法到包装、宣传都极力媚俗,为文学界乃至许 多读者所__。 (2)产品销售额一落干丈,形势的__迫使他必须当机立断,停止生产。 (3)如果人类历史的行程也遵循一条自然而又必然的规律,那么这个问题是可以解答的, 是可以__的。 A.不耻 剧变 预示 B. 不耻 巨变 预见 C. 不齿 巨变 预示 D 不齿 剧变 预见 4、 填入下面这段文字中横线上的词,正确的一组是( ) 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他们最为__的,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当他们的亲身 __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__时,就可能__对生活的思考和分析。 A. 关注 体验 撞击 诱发 B.关心 经历 撞击 导致 C 关注 体验 冲突 导致 D. 关心 经历 冲突 诱发 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一个时期以来, 繁体字的现象极其严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2)书写不规范也是一大问题, 自造简化字,便是一个例子。 (3)这不过是一道常规力学试题,他如果不是 了公式,怎么也不会解不出来的。 (4)说来也有趣,“道具”一词原来指的是僧侣做法事时的法器,现在却 来指演戏时所 用的器物。 A.误用 借用 滥用 乱用 B.乱用 误用 滥用 借用 C.滥用 乱用 误用 借用 D.滥用 误用 乱用 借用 [你来试一试] 阅读《观沧海》,完成(6—10)题。 6、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 ,是 时期著名的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 7、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 ②以.观沧海 ③水何.澹澹 ④山岛竦峙.. ⑤星汉..灿烂 ⑥若.出其里 ⑦幸甚..至哉 ⑧歌.以咏志 8、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9、是非分明,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 )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 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 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10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 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诗,思考11-13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l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的是六月里一个黄昏西湖的美丽景色 送别诗一般都是抒写诗人送别之情的,这首诗却以写景代替送人,构思别致。 C.诗中“莲”、“荷”指的是同一物,诗人把两字错开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 D.这首诗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描绘了一幅天空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画面。 12、诗中的“红”,与杜甫笔下“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红”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如古诗,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4、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 )的特点。 15、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16“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自我评价☆☆☆☆☆
3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 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 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10 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 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诗,思考 11-13 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的是六月里一个黄昏西湖的美丽景色。 B.送别诗一般都是抒写诗人送别之情的,这首诗却以写景代替送人,构思别致。 C.诗中“莲”、“荷”指的是同一物,诗人把两字错开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 D.这首诗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描绘了一幅天空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画面。 12、诗中的“红”,与杜甫笔下“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红”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如古诗,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4、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 )的特点。 15、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16“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自我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