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作于1976年清明前后,初刊于《今天》创刊号(1978年12月23日),后作为第一首公 开发表的朦胧诗,刊载于《诗刊》1979年第3期。这首诗是北岛早期的诗歌,是北岛最著名的诗作。此时 的诗人还在地下进行着神圣的诗歌创作,和一些与他有共同理想的朋友们一起自费编辑出版诗刊《今天》 这首诗是诗人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也是那一时期诗歌的代表作 诗题取名《回答》,要“回答”就要有回答的起因、回答的对象。诗人的回答对象很明显,就是那沉闷 的社会现实,那充满悸谬的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 中国内乱的十年(1966—1976),给了北岛太多的感触,而他的朦胧诗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中, 试图给自己的灵魂有一个负责的交代。《回答》展现了北岛一代的知识青年对残酷现实的强烈不满而发出 的振聋发聩的呐喊——“告诉你吧,世界,我一不一相一信!” 全诗共7节,北岛企图在一个封闭的逻辑空间内构建一个完整、自足的“自我形象,并依靠与外部世 界的对立关系来强化这一形象的独立性 作品开篇以悖论式警句斥责了是非颠倒的荒谬时代,“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它是一很奇怪的陈述 句,这明显也是一个隐喻句,简单来说就是“卑鄙”是“通行证”,而这“通行证"是“卑鄙者”的,这给原属中性 词的通行证”沾上了“卑鄙"的负面感情色彩。事实上,意象感情色彩的改变往往是阅读意象时需要注意的地 方,这里也不例外。若从语言规范的角度看,在这个短句内,出现两个相同的词“卑鄙”和“卑鄙者”的情况是 应该极力避免的。但这种不规范不洗练的语言现象,在文学文本强调陌生化效果的前提下,便变成吸引i 者注意的手法。读者不禁要问:“卑鄙”为何能够成为“通行证"呢?诗人刻意把这两个意象放在一起,目的是 让读者思考。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卑鄙"是指语言、行为很恶劣,不道德的形容词:若在语言 上、行为上是恶劣,又如何成为通行证"呢?“通行证”意指到达某特别地方的证明,而这地方是限制进出的, “通行证”一般是给有资格人士进出的凭证。可是如果结合这两个意象在一起,“卑鄙”是“通行证"的话,便可 得出这样的结论来:这个限制进出的地方是以行为语言恶劣或不道德作为进出标准的。读者不难由此推断: 这以“卑鄙"为“通行证"的地方,必然是乌烟瘴气、是非混淆、黑白颠倒、道德沦亡的地方 接下一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与前句紧密连在一起。“高尚是用来形容道德水平高的人。“墓志 铭”是指墓碑上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一般是死者家人或生前友好对死者的评价。“墓志铭”一词的出现 暗示“高尚者”已死,而“高尚”是他致死的原因。结合这两句一起看,不难引起读者的深思:“高尚”与“卑鄙 的意义在哪里?卑鄙的人竟然可以凭借“卑鄙"而通行无阻:相反,高尚的人却因“高尚"而死,这究竟是一个 怎样的社会,怎样的世界啊?这明显是给“卑鄙者”和“高尚者"处境的一个负面的评价。 如果从诗句的结构和组织上来看,这两句用了对比和比喻手法。首先“卑鄙是通行证”和“高尚是墓志 铭"是隐喻,四个意象分别用比喻连在一起。另一方面,四个意象又形成强烈的对比,“卑鄙”与“高尚”是言 行的两个极端,对比十分强烈。“通行证”与"墓志铭”一组,前者是畅通无阻的根据,后者则是死亡的标志 也存在着明显的对比关系,再加上卑鄙者”与“高尚者”的强烈反差,使这两诗行形成了橫向的比喻关系,以 及纵向的对比关系。就这两句,已能很好地将《回答》一诗的主题:社会黑白不分,道德沦丧的现象表露 无遗。 寺的开始便突出了两个反意词“卑鄙”与“高尚"。对于那个时代,“卑鄙”与“高尚"的命运和结局是完全不 样的。“卑鄙”使卑鄙者在现实中通行,而“高尚”只能成为高尚者死后得以缅怀的“墓志铭"。这个世界颠倒 了,卑鄙者不再被排斥,而是通行于世,可高尚者只能在死后得到别人的承认。他们的灵魂只能在镀金的 天空中,扭曲着自己的身影。这是多么荒诞的一个世界。北岛诗首便用“卑鄙”和“高尚来对这个世界发出了 强烈的不满!
一 《回答》作于 1976 年清明前后,初刊于《今天》创刊号(1978 年 12 月 23 日),后作为第一首公 开发表的朦胧诗,刊载于《诗刊》1979 年第 3 期。这首诗是北岛早期的诗歌,是北岛最著名的诗作。此时 的诗人还在地下进行着神圣的诗歌创作,和一些与他有共同理想的朋友们一起自费编辑出版诗刊《今天》, 这首诗是诗人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也是那一时期诗歌的代表作。 诗题取名《回答》,要“回答”就要有回答的起因、回答的对象。诗人的回答对象很明显,就是那沉闷 的社会现实,那充满悸谬的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 中国内乱的十年(1966——1976),给了北岛太多的感触,而他的朦胧诗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中, 试图给自己的灵魂有一个负责的交代。《回答》展现了北岛一代的知识青年对残酷现实的强烈不满而发出 的振聋发聩的呐喊——“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全诗共 7 节,北岛企图在一个封闭的逻辑空间内构建一个完整、自足的“自我”形象,并依靠与外部世 界的对立关系来强化这一形象的独立性。 作品开篇以悖论式警句斥责了是非颠倒的荒谬时代,“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它是一很奇怪的陈述 句,这明显也是一个隐喻句,简单来说就是“卑鄙”是“通行证”,而这“通行证”是“卑鄙者”的,这给原属中性 词的“通行证”沾上了“卑鄙”的负面感情色彩。事实上,意象感情色彩的改变往往是阅读意象时需要注意的地 方,这里也不例外。若从语言规范的角度看,在这个短句内,出现两个相同的词“卑鄙”和“卑鄙者”的情况是 应该极力避免的。但这种不规范不洗练的语言现象,在文学文本强调陌生化效果的前提下,便变成吸引读 者注意的手法。读者不禁要问:“卑鄙”为何能够成为“通行证”呢?诗人刻意把这两个意象放在一起,目的是 让读者思考。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卑鄙”是指语言、行为很恶劣,不道德的形容词;若在语言 上、行为上是恶劣,又如何成为“通行证”呢?“通行证”意指到达某特别地方的证明,而这地方是限制进出的, “通行证”一般是给有资格人士进出的凭证。可是如果结合这两个意象在一起,“卑鄙”是“通行证”的话,便可 得出这样的结论来:这个限制进出的地方是以行为语言恶劣或不道德作为进出标准的。读者不难由此推断: 这以“卑鄙”为“通行证”的地方,必然是乌烟瘴气、是非混淆、黑白颠倒、道德沦亡的地方! 接下一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与前句紧密连在一起。“高尚”是用来形容道德水平高的人。“墓志 铭”是指墓碑上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一般是死者家人或生前友好对死者的评价。“墓志铭”一词的出现, 暗示“高尚者”已死,而“高尚”是他致死的原因。结合这两句一起看,不难引起读者的深思:“高尚”与“卑鄙” 的意义在哪里?卑鄙的人竟然可以凭借“卑鄙”而通行无阻;相反,高尚的人却因“高尚”而死,这究竟是一个 怎样的社会,怎样的世界啊?这明显是给“卑鄙者”和“高尚者”处境的一个负面的评价。 如果从诗句的结构和组织上来看,这两句用了对比和比喻手法。首先“卑鄙是通行证”和“高尚是墓志 铭”是隐喻,四个意象分别用比喻连在一起。另一方面,四个意象又形成强烈的对比,“卑鄙”与“高尚”是言 行的两个极端,对比十分强烈。“通行证”与“墓志铭”一组,前者是畅通无阻的根据,后者则是死亡的标志, 也存在着明显的对比关系,再加上“卑鄙者”与“高尚者”的强烈反差,使这两诗行形成了横向的比喻关系,以 及纵向的对比关系。就这两句,已能很好地将《回答》一诗的主题:社会黑白不分,道德沦丧的现象表露 无遗。 诗的开始便突出了两个反意词“卑鄙”与“高尚”。对于那个时代,“卑鄙”与“高尚”的命运和结局是完全不 一样的。“卑鄙”使卑鄙者在现实中通行,而“高尚”只能成为高尚者死后得以缅怀的“墓志铭”。这个世界颠倒 了,卑鄙者不再被排斥,而是通行于世,可高尚者只能在死后得到别人的承认。他们的灵魂只能在镀金的 天空中,扭曲着自己的身影。这是多么荒诞的一个世界。北岛诗首便用“卑鄙”和“高尚”来对这个世界发出了 强烈的不满!
诗的前两个陈述句直接说出是非颠倒、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接下来便出现三、四行这一对写景句 两者的关系是明显的。要认识写景句的意义,我们必须先了解它们表面的写景成分,再深入探究内中的深 意:要了解写景成分,又必须从了解意象入手:“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两 行写的意象是天空中的倒影。按常理,飘在天空中的该是云朵,“死者弯曲的倒影”是云朵的借喻。“弯曲的” 这形容词正好配合云朵弯曲的形状。“倒影”即倒立的影子,既然云朵是“倒影”,且飘在天上,那么这倒影的 本体就该在地面了。根据诗意,那倒映到天上的本体便是“死者”。此外,以“镀金”来修饰天空,若从字面解 释,“镀金"指的是黄昏时分夕照折射下产生的金黄色。“镀”字可解作“镶",因此镀金的天空”可理解为黄昏 时分,夕阳斜照天空上的云朵,在云端映着金黄的色彩。在这里,“镀金"揭示虚假,“弯曲的倒影”暗指冤魂 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将两行诗句一并考虑,我们不难发觉内中隐含着死亡的意义。“死者”一词固然直接 点出死亡的意义,加上“飘满了”的形容,仿佛在读者心中呈现出一幕天空满布尸体的恐怖景象。此外,“黄 金"或“金色”在不同文化里,都象征死亡,或是埋葬死者的一种外表金属。在棺椁表面镶有黄金的现象,这 在中西方文化历史中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表面看来,这两诗行写的是:黄昏日落天空现出彤云的景象。可是当句中一旦加上“镀金”、“死者”等 用词时,诗句给读者的印象便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明显是作者刻意的安排,为的就是突出负面色彩,以配 合第一、二诗行表达对社会强烈的不满情绪。 如此怪诞的现实世界让北岛发出了疑问:“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 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冰川纪”指冰河时期,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时代,当时由于气候异常寒冷,所 有生物都无法生存。这里,若以人情冷暖的角度来看天气的冷暖,那么,这个冰川纪指的便是人情极度冷 酷的时代。这首诗写于1976年,很多人也自然地将“冰川纪联想成文革时期。“冰川纪过去了”一句,便可 解作人际关系极度冷淡的文革已经过去了。下一句“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冰凌即冰锥。“冰凌”暗指人 们心灵的阴影。如将这意象放到人际关系上看,那么“冰凌"的含义,便可用来形容人们互相攻击、互相猜 ,不能互相信任、融洽相处的情形。所以这句的意思是指既然人情极度冷漠的时代已经过去,为什么人 与人之间还要互相攻击,不能融洽相处呢? “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刚才提到“冰川纪"是用了地球史,这句则用了空间地理现 象。“好望角”,位于非洲南端,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曾到此处,那里多暴风,所以名叫“风暴角 但经此却可通往遥远而富庶的东方,因此也称为“好望角”,意谓只要经过好望角,便有望到达富庶的东方, 得到梦寐以求的财富。因此这里用上“好望角",为的是隐喻有望实践梦想,达到光明而理想的目的地。(苏 伊士运河,地中海、红海的通道,现达195公里,水深16米,1859—1869年开凿。运河通航后,从北大 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之间航程比绕道好望角缩短5500-800公里,从地中海沿岸各国到印度洋可缩短 8000-10000公里。) 死海位于中东地区,处于以色列的西陲,由于附近温度高,蒸发强烈,因此死海的湖水含盐度高达 23_25%,水生植物及鱼类不能生存,沿岸草木极少,所以取名“死海”。这里是借用那里死寂而没有生命 力的特点来表达死寂的感觉。换句话说,在死海中千帆相竞,就像是为了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相互竞争一 般。如果把“好望角”解释为有了新的希望,那么,为什么还要在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地方互相竞争,你 争我夺呢?我认为北岛是在暗寓法国大革命的民主与自由的思想理念。为什么民主与自由的口号打出了 200年,人们还在蒙昧和野蛮中生活?这些就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虽然好望角和死海都是空间,但两者是相对的,也形成强烈对比。此外,冰川和好望角刚巧相反 如冰川代表人情冷漠,那么好望角便暗指希望的产生。所以,这里既有句式的重复,也有时空上的对比。 诗人要回答这样的世界。诗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了什么?要做什么?诗人说:他是来判决这世界 的。诗人只带了纸、绳索和身影。诗人要用自己的诗(纸)来审判这世界吗?诗人要用绳索来处决那虚伪 的世界或者那些卑鄙者吗?诗人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来殉自己的理想吗?反正诗人不相信这样的社会,诗人
诗的前两个陈述句直接说出是非颠倒、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接下来便出现三、四行这一对写景句, 两者的关系是明显的。要认识写景句的意义,我们必须先了解它们表面的写景成分,再深入探究内中的深 意;要了解写景成分,又必须从了解意象入手:“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两 行写的意象是天空中的倒影。按常理,飘在天空中的该是云朵,“死者弯曲的倒影”是云朵的借喻。“弯曲的” 这形容词正好配合云朵弯曲的形状。“倒影”即倒立的影子,既然云朵是“倒影”,且飘在天上,那么这倒影的 本体就该在地面了。根据诗意,那倒映到天上的本体便是“死者”。此外,以“镀金”来修饰天空,若从字面解 释,“镀金”指的是黄昏时分夕照折射下产生的金黄色。“镀”字可解作“镶”,因此“镀金的天空”可理解为黄昏 时分,夕阳斜照天空上的云朵,在云端映着金黄的色彩。在这里,“镀金”揭示虚假,“弯曲的倒影”暗指冤魂, 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将两行诗句一并考虑,我们不难发觉内中隐含着死亡的意义。“死者”一词固然直接 点出死亡的意义,加上“飘满了”的形容,仿佛在读者心中呈现出一幕天空满布尸体的恐怖景象。此外,“黄 金”或“金色”在不同文化里,都象征死亡,或是埋葬死者的一种外表金属。在棺椁表面镶有黄金的现象,这 在中西方文化历史中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表面看来,这两诗行写的是:黄昏日落天空现出彤云的景象。可是当句中一旦加上“镀金”、“死者”等 用词时,诗句给读者的印象便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明显是作者刻意的安排,为的就是突出负面色彩,以配 合第一、二诗行表达对社会强烈的不满情绪。 如此怪诞的现实世界让北岛发出了疑问:“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 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冰川纪”指冰河时期,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时代,当时由于气候异常寒冷,所 有生物都无法生存。这里,若以人情冷暖的角度来看天气的冷暖,那么,这个冰川纪指的便是人情极度冷 酷的时代。这首诗写于 1976 年,很多人也自然地将“冰川纪”联想成文革时期。“冰川纪过去了”一句,便可 解作人际关系极度冷淡的文革已经过去了。下一句“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冰凌”即冰锥。“冰凌”暗指人 们心灵的阴影。如将这意象放到人际关系上看,那么“冰凌”的含义,便可用来形容人们互相攻击、互相猜 忌,不能互相信任、融洽相处的情形。所以这句的意思是指既然人情极度冷漠的时代已经过去,为什么人 与人之间还要互相攻击,不能融洽相处呢? “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刚才提到“冰川纪”是用了地球史,这句则用了空间地理现 象。“好望角”,位于非洲南端,1488 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曾到此处,那里多暴风,所以名叫“风暴角”, 但经此却可通往遥远而富庶的东方,因此也称为“好望角”,意谓只要经过好望角,便有望到达富庶的东方, 得到梦寐以求的财富。因此这里用上“好望角”,为的是隐喻有望实践梦想,达到光明而理想的目的地。(苏 伊士运河,地中海、红海的通道,现达 195 公里,水深 16 米,1859—1869 年开凿。运河通航后,从北大 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之间航程比绕道好望角缩短 5500—8000 公里,从地中海沿岸各国到印度洋可缩短 8000—10000 公里。) “死海”位于中东地区,处于以色列的西陲,由于附近温度高,蒸发强烈,因此死海的湖水含盐度高达 23—25%,水生植物及鱼类不能生存,沿岸草木极少,所以取名“死海”。这里是借用那里死寂而没有生命 力的特点来表达死寂的感觉。换句话说,在死海中千帆相竞,就像是为了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相互竞争一 般。如果把“好望角”解释为有了新的希望,那么,为什么还要在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地方互相竞争,你 争我夺呢?我认为北岛是在暗寓法国大革命的民主与自由的思想理念 。为什么民主与自由的口号打出了 200 年,人们还在蒙昧和野蛮中生活?这些就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虽然好望角和死海都是空间,但两者是相对的,也形成强烈对比。此外,冰川和好望角刚巧相反, 如冰川代表人情冷漠,那么好望角便暗指希望的产生。所以,这里既有句式的重复,也有时空上的对比。 诗人要回答这样的世界。诗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了什么?要做什么?诗人说:他是来判决这世界 的。诗人只带了纸、绳索和身影。诗人要用自己的诗(纸)来审判这世界吗?诗人要用绳索来处决那虚伪 的世界或者那些卑鄙者吗?诗人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来殉自己的理想吗?反正诗人不相信这样的社会,诗人
准备反抗。诗中最撼人心魄的是对黑暗势力的连珠炮般的轰击,它是那么激烈而坚定啊,那一连串“不相信 所代表的正是善良与正义的呼声,也代表了人民的不可欺、历史的大浪淘沙! 从第三节开始,“我”作为抒情主体,出现在一片死寂、冰凉、规则混乱和缺乏公正的世界,以一种理 性的声音,开始对世俗世界否定、审判和挑战,对一切习以为常的规则表示质疑和抗议。第三节渲染了普 罗米修斯(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的主人公,成为了一个崇高的英雄形 象,马克思称他为“哲学史上最崇高的圣者兼殉道者”,他为人类的生存和幸福,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坚 贞不屈,具有反抗暴政,毫不妥协的伟大斗争精神。)式的拯救者形象,诗人以此自居,表现了新时代诗 人个性的觉醒和对自身肩负责任的毫不犹豫的担当。第四节“我一一不一 信!”的破折号加重了语 气,表现了无畏的挑战者形象,末两句作者从历史的维度来表明自己不屈的决心。第五节的排比句表现了 否定和怀疑精神。 第六节前两句对苦难的态度,抒发承担未来重托的慷慨情怀,并传达出对未来的企望 在这节中,这个傲岸的“我"在对这个不义的世界与历史宣战之后,毅然表达了愿以个体的自我来承担 属于全部人的一切,特别是人的苦难,此时的“我”是一代人中最清醒和最坚定的灵魂:如果一个民族的历 史,真的能重新开始,就让所有的苦难只存留在“我”的心中;如果一个民族的再生,需要一代人的伤痛作 为代价,这一切就由我们来承担吧。这里,“海洋的决堤”、“陆地的上升",都是以自然界恢宏阔大的沧桑变 迁,喻示人类历史的涅槃和新生 最后一节,句子结构,第一句“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是主语,这与“没有遮拦的天空”合起来成为 完整的句子。下面“那是”的“那”是复指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换句话说,“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是 暗喻,等于“象形文字”,也等于“人们凝视的眼睛”。在这个诗段中,相同的地方就是星斗微弱的光线组成的 形象,似是象形文字造成的形象:星斗本身的光也与人的眼光相似,以星光来比喻眼光,以星形来比喻文 字。闪闪的星斗等于五千年的象形文字,究竟是什么意义呢?诗首提到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 始,但却不知道方向在哪里。所以最后一段提到“新的转机",就是指可能在中国五千年文化中找到新的希 望",即对人类与世界的未来新的转机充满信心和期望:“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一句,传统认为云雾会 阻碍前景,例如“乌云蔽白日”说法,甚至把云雾比喻为小人。这里说“没有遮拦”,即是指这个时代充满希望。 由此可见,这首诗是利用简单的比喻来制造深刻的意象。“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它代表中国文化,意思是 现在所呈现的一切会在将来的历史中看到。这是一个民族悠久和坚实的力量。既然诗人从一开始就自觉地 承担起了重整乾坤的伟大使命,因而诗作中始终能感到历史的目光在注视。“五千年的象形文字”从历史与 未来中捕捉到希望和转机,显示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强大的再生力 这最后一节,诗人将强烈的感情和控诉进行了高度的升华,从而使诗作具有了哲理的意蕴和历史的 深度。也表现了诗人对于未来的美好向往,对于人民的坚定信心。其浪漫主义情怀和象征主义意象高度融 合,严肃、冷峻、庄重、热烈,既有曲折的情思,又有深刻的反思,既有深沉的回顾,又有热烈的希望。 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诗中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 力世界的怀疑。诗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实,对矛盾重重、险恶丛生的社会发出了愤怒的质疑, 并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诗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满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语意曲折 象征、隐喻、比喻等,使诗作既明快、晓畅,又含蕴丰厚,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回答》总体特征上可以概括为象征诗。它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 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北岛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通过所倾心的意象的接 组和叠加,撞击和转换,通过所谓的超越时空的蒙太奇剪接,成功地将一个理想而复杂的艺术世界呈现在 读者面前。民族的文化传统、时代的哲学氛围、沉重的理想生活,成为了他诗歌的主题。他的诗歌基本上
准备反抗。诗中最撼人心魄的是对黑暗势力的连珠炮般的轰击,它是那么激烈而坚定啊,那一连串“不相信” 所代表的正是善良与正义的呼声,也代表了人民的不可欺、历史的大浪淘沙! 从第三节开始,“我”作为抒情主体,出现在一片死寂、冰凉、规则混乱和缺乏公正的世界,以一种理 性的声音,开始对世俗世界否定、审判和挑战,对一切习以为常的规则表示质疑和抗议。第三节渲染了普 罗米修斯(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的主人公,成为了一个崇高的英雄形 象,马克思称他为“哲学史上最崇高的圣者兼殉道者”,他为人类的生存和幸福,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坚 贞不屈,具有反抗暴政,毫不妥协的伟大斗争精神。)式的拯救者形象,诗人以此自居,表现了新时代诗 人个性的觉醒和对自身肩负责任的毫不犹豫的担当。第四节“我——不——相——信!”的破折号加重了语 气,表现了无畏的挑战者形象,末两句作者从历史的维度来表明自己不屈的决心。第五节的排比句表现了 否定和怀疑精神。 第六节前两句对苦难的态度,抒发承担未来重托的慷慨情怀,并传达出对未来的企望。 在这节中,这个傲岸的“我”在对这个不义的世界与历史宣战之后,毅然表达了愿以个体的自我来承担 属于全部人的一切,特别是人的苦难,此时的“我”是一代人中最清醒和最坚定的灵魂:如果一个民族的历 史,真的能重新开始,就让所有的苦难只存留在“我”的心中;如果一个民族的再生,需要一代人的伤痛作 为代价,这一切就由我们来承担吧。这里,“海洋的决堤”、“陆地的上升”,都是以自然界恢宏阔大的沧桑变 迁,喻示人类历史的涅槃和新生。 最后一节,句子结构,第一句“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是主语,这与“没有遮拦的天空”合起来成为 完整的句子。下面“那是”的“那”是复指“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换句话说,“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是 暗喻,等于“象形文字”,也等于“人们凝视的眼睛”。在这个诗段中,相同的地方就是星斗微弱的光线组成的 形象,似是象形文字造成的形象;星斗本身的光也与人的眼光相似,以星光来比喻眼光,以星形来比喻文 字。闪闪的星斗等于五千年的象形文字,究竟是什么意义呢?诗首提到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 始,但却不知道方向在哪里。所以最后一段提到“新的转机”,就是指可能在中国五千年文化中找到“新的希 望”,即对人类与世界的未来新的转机充满信心和期望;“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一句,传统认为云雾会 阻碍前景,例如“乌云蔽白日”说法,甚至把云雾比喻为小人。这里说“没有遮拦”,即是指这个时代充满希望。 由此可见,这首诗是利用简单的比喻来制造深刻的意象。“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它代表中国文化,意思是 现在所呈现的一切会在将来的历史中看到。这是一个民族悠久和坚实的力量。既然诗人从一开始就自觉地 承担起了重整乾坤的伟大使命,因而诗作中始终能感到历史的目光在注视。“五千年的象形文字”从历史与 未来中捕捉到希望和转机,显示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强大的再生力。 这最后一节,诗人将强烈的感情和控诉进行了高度的升华,从而使诗作具有了哲理的意蕴和历史的 深度。也表现了诗人对于未来的美好向往,对于人民的坚定信心。其浪漫主义情怀和象征主义意象高度融 合,严肃、冷峻、庄重、热烈,既有曲折的情思,又有深刻的反思,既有深沉的回顾,又有热烈的希望。 二 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诗中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 力世界的怀疑。诗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实,对矛盾重重、险恶丛生的社会发出了愤怒的质疑, 并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诗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满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语意曲折的 象征、隐喻、比喻等,使诗作既明快、晓畅,又含蕴丰厚,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㈠ 《回答》总体特征上可以概括为象征诗。它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 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北岛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通过所倾心的意象的接 组和叠加,撞击和转换,通过所谓的超越时空的蒙太奇剪接,成功地将一个理想而复杂的艺术世界呈现在 读者面前。民族的文化传统、时代的哲学氛围、沉重的理想生活,成为了他诗歌的主题。他的诗歌基本上
是由两组对立因素构成的象征意境,他用这些象征性诗歌形象却又再真实不过地传达出了一个充满压抑感 的生活氛围,也表现了重压之下,生存意愿和发展要求仍然存在着的人对苦难现实的心理反叛。 艺术手段上,象征、隐喻的运用迫于环境险恶的不得已,基本上呈现出比照性的描写。在他的笔下 政治的黑暗犹如漆黑的无所不在的夜,生活的束缚好比四处张开的网,希望的境界成了被堤岸阻隔的黎明, 而觉醒者恰如被河水包围的孤独的岛屿。通过象征、暗示、比喻,诗人的主观境界过渡到了诗的世界。象 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北岛的诗里被普遍运用,表明了诗人丰富的再造性想象力。诗歌大量运用象征手 法.那些象征性的形象又带有明确的意义指向。尽管这象征的形象相对直白,但并未影响诗歌的感性特征。 诗中许多意象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如“镀金的天空”、“冰川纪”、咏冰凌”、“死海”、“好望角”、“绳索”等等,都 具有强烈的象征性,特别是“死海里千帆相竞”,其实就是对文革十年群魔乱舞、人妖颠倒、是非不分、白 色恐怖、正义不彰的高度概括。“冰凌”、“死海”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现实生活的困境和艰难。诗中那新颖的 意象和丰富的情感的巧妙组结,带有明显的朦胧诗特点,诗歌的思想倾向也带有明显的朦胧诗的象征特征。 当然,由于心里感受的真实的外象化,北岛的诗歌染上了一层阴冷的色彩,给人以冷峻凄怆的感觉 北岛诗歌阴悒的冷峻虽不是象征主义的直接感染,但他却从生命感受这共同层次上验证了现代艺术的本质。 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的《回答》并未被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所接受和认可 北岛用他强健的笔触赋予了作品强大的艺术张力。它将抽象的伦理观念与平易的意象相结合,产生 了一种超现实的思想力量。不仅如此,其强烈的悲剧感,更是让人透不过气来。冷峻的反讽、浓郁的悲愤 炽热的感情,如火山喷发一般使人惊心动魄 《回答》也是一首杰出的政治抒情诗。只是诗人在表现时,没有像传统的政治抒情诗那样去直抒 胸臆,也没有肤浅地演绎心中的主题概念。而是在概括现实、表现怀疑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时候,借助几组 新异、奇特的意象:如诗的第一段用“通行证"展现“卑鄙者"的畅通无阻:“墓志铭”表明“¨高尚者″被摧残被葬 送:“镀金暗示粉饰的虚假,“弯曲的倒影"喑指无数死者的冤屈,等等。这些经过变形处理的意象,充分表 现了诗人奇异的联想。意象化的表现手法把直说明演变为象征暗示,赋予这首主旨相当明确的政治抒情诗 几分朦胧色彩,从而加大了诗句的张力,拓展了作品的艺术容量。无论是对十年动乱现实的高度概括,对 现存秩序的怀疑直至彻底的否定,还是作为挑战反叛英雄的悲壮程度,抑或对这一切的崭新艺术的表现 在同派诗人的同类作品中,都是无与伦比的。因此,这首沉雄冷峻大气磅礴激荡人心的作品,成为现今流 行的几个朦胧诗本压卷第一篇,是当之无愧、非其莫属的 北岛是带着对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强烈的否定倾向进入诗坛的。他在小说《波动》里曾借主人公 说过这样的话:“我喜欢诗,过去喜欢它美丽的一面,现在却喜欢它鞭挞生活和刺人心肠的一面。”诗人已 经从顶礼膜拜、盲从苟活、随波逐流的状态中挣脱岀来,他以怀疑、指控的态势切入与之格格不入的现实, 表现他对生活的决绝的批判、否定和毫不妥协的反抗,他的诗集中地表现了那一代人所特有的悲愤和沉思 这首诗中最有名的就是头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一种愤慨的呐 喊,但是我依然不相信。或许卑鄙能够畅行于一时 但是也只是一时一地而己。高尚尽管会被死神与 苦难纠缠,但是毕竟总有一种光芒让你想亲近,就如同那斑斓的天光。前两节,是对人类生存世界的黑暗 体验并由此产生质疑。在诗中所描绘的世界里,卑鄙者以卑鄙的手段可以在世上畅行,高尚者的高尚品行 却使其自身走向墓地。“镀金的天空"喻示着以辉煌的表象掩盖了一个时代真正的黑暗,到处是歌功颂德, 到处是粉饰太平,人性被扭曲成“弯曲的倒影"四处凋落。诗人在世界的混乱与无序中,保持着清醒的痛感, 对置身其中的世界提出了疑问:“冰川纪过去了好望角发现了”,这个世界明明己经经历过巨大的变革、阵 痛,一个旧时代曾被庄严地宣告死亡,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和“千帆相竞”的“死海"的现实,依然显示着诡 异和不公正?
是由两组对立因素构成的象征意境,他用这些象征性诗歌形象却又再真实不过地传达出了一个充满压抑感 的生活氛围,也表现了重压之下,生存意愿和发展要求仍然存在着的人对苦难现实的心理反叛。 艺术手段上,象征、隐喻的运用迫于环境险恶的不得已,基本上呈现出比照性的描写。在他的笔下, 政治的黑暗犹如漆黑的无所不在的夜,生活的束缚好比四处张开的网,希望的境界成了被堤岸阻隔的黎明, 而觉醒者恰如被河水包围的孤独的岛屿。通过象征、暗示、比喻,诗人的主观境界过渡到了诗的世界。象 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北岛的诗里被普遍运用,表明了诗人丰富的再造性想象力。诗歌大量运用象征手 法.那些象征性的形象又带有明确的意义指向。尽管这象征的形象相对直白,但并未影响诗歌的感性特征。 诗中许多意象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如“镀金的天空”、“冰川纪”、“冰凌”、“死海”、“好望角”、“绳索”等等,都 具有强烈的象征性,特别是“死海里千帆相竞”,其实就是对文革十年群魔乱舞、人妖颠倒、是非不分、白 色恐怖、正义不彰的高度概括。“冰凌”、“死海”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现实生活的困境和艰难。诗中那新颖的 意象和丰富的情感的巧妙组结,带有明显的朦胧诗特点,诗歌的思想倾向也带有明显的朦胧诗的象征特征。 当然,由于心里感受的真实的外象化,北岛的诗歌染上了一层阴冷的色彩,给人以冷峻凄怆的感觉。 北岛诗歌阴悒的冷峻虽不是象征主义的直接感染,但他却从生命感受这共同层次上验证了现代艺术的本质。 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的《回答》并未被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所接受和认可。 北岛用他强健的笔触赋予了作品强大的艺术张力。它将抽象的伦理观念与平易的意象相结合,产生 了一种超现实的思想力量。不仅如此,其强烈的悲剧感,更是让人透不过气来。冷峻的反讽、浓郁的悲愤、 炽热的感情,如火山喷发一般使人惊心动魄。 ㈡ 《回答》也是一首杰出的政治抒情诗。只是诗人在表现时,没有像传统的政治抒情诗那样去直抒 胸臆,也没有肤浅地演绎心中的主题概念。而是在概括现实、表现怀疑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时候,借助几组 新异、奇特的意象:如诗的第一段用“通行证”展现“卑鄙者”的畅通无阻;“墓志铭”表明“高尚者”被摧残被葬 送;“镀金”暗示粉饰的虚假,“弯曲的倒影”暗指无数死者的冤屈,等等。这些经过变形处理的意象,充分表 现了诗人奇异的联想。意象化的表现手法把直说明演变为象征暗示,赋予这首主旨相当明确的政治抒情诗 几分朦胧色彩,从而加大了诗句的张力,拓展了作品的艺术容量。无论是对十年动乱现实的高度概括,对 现存秩序的怀疑直至彻底的否定,还是作为挑战反叛英雄的悲壮程度,抑或对这一切的崭新艺术的表现, 在同派诗人的同类作品中,都是无与伦比的。因此,这首沉雄冷峻大气磅礴激荡人心的作品,成为现今流 行的几个朦胧诗本压卷第一篇,是当之无愧、非其莫属的。 北岛是带着对“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强烈的否定倾向进入诗坛的。他在小说《波动》里曾借主人公 说过这样的话:“我喜欢诗,过去喜欢它美丽的一面,现在却喜欢它鞭挞生活和刺人心肠的一面。”诗人已 经从顶礼膜拜、盲从苟活、随波逐流的状态中挣脱出来,他以怀疑、指控的态势切入与之格格不入的现实, 表现他对生活的决绝的批判、否定和毫不妥协的反抗,他的诗集中地表现了那一代人所特有的悲愤和沉思。 这首诗中最有名的就是头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一种愤慨的呐 喊,但是我依然不相信。或许卑鄙能够畅行于一时一地,但是也只是一时一地而已。高尚尽管会被死神与 苦难纠缠,但是毕竟总有一种光芒让你想亲近,就如同那斑斓的天光。前两节,是对人类生存世界的黑暗 体验并由此产生质疑。在诗中所描绘的世界里,卑鄙者以卑鄙的手段可以在世上畅行,高尚者的高尚品行 却使其自身走向墓地。“镀金的天空”喻示着以辉煌的表象掩盖了一个时代真正的黑暗,到处是歌功颂德, 到处是粉饰太平,人性被扭曲成“弯曲的倒影”四处凋落。诗人在世界的混乱与无序中,保持着清醒的痛感, 对置身其中的世界提出了疑问:“冰川纪过去了”“好望角发现了”,这个世界明明已经经历过巨大的变革、阵 痛,一个旧时代曾被庄严地宣告死亡,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和“千帆相竞”的“死海”的现实,依然显示着诡 异和不公正?
这首诗对那个变异社会表示了怀疑和否定,诗人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民族生存的忧患,面对黑 暗和荒谬,以挑战者的身份发出“我不相信″的回答,与此同时,在挑战和摧毁现实世界的声音背后,诗人 从历史和未来之中捕捉到希望和转机 这是怎样的世界啊!那虚伪的天空中,到处是用锦词丽句、空洞乏味来涂抹赞颂的东西,到处是“卑 鄙者”通行者的乐园。当然,到处还有死者,那不屈的身影己经歪曲,绷得很紧,充满着力量的美,显得更 加不屈。诗人要问、要控诉,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不是“冰川纪"何以“到处都是冰凌",新的航道已经发现了 为什么千万艘船只还在死水一潭的死海中盘桓、相竞,甚至眼睁睁地等着陷于沉没。诗人心情激动、大声 疾呼,唱出了心中对虚伪现实的怀疑和否定;这是一种决绝的怀疑和反抗,且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同情。即 使有太多的反抗者和挑战,诗人仍然愿意做其中的一员,为挑战者的队伍增添一份力量 如果虚假的世界如海洋的大堤在海浪的冲击下崩溃,如平地因为地心岩浆的奔突而被撕裂,诗人愿 意承受所有的苦难,咽下所有的苦水:愿意做被撕扯的胸膛,让人类选择更好的顶峰。诗人的心中充满着 英雄式的悲剧情结。同样,诗人的心中也充满了希望,来自古老祖先的希望,从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中 诗人仿佛看到一片纯洁的天空,闪现着漫天星斗的天空! 白《回答》还是一首反叛十足的诗。他反叛的不是一个人和一件事,反对的是一个历史,一个社会 一种文化,乃至反对这个无法为他们现实改变的一个世界 七十年代是个重要的“桥梁年代”,总结过去预示将来。将来能预见吗?能,因为历史仅仅是前边一段 的“延续"!七十年代的问题很多,原体制中的错误部分——极左集权并未结束,但已呈现出微温的“解冻 景象,在这时候诗人写作了自己的时代预言诗《回答》。 这首诗很难过时,起码几十年内不行,它既穿透了人性,又反映了社会真实,最后提出时代勇士的 召唤 也许北岛写作时并没想到,他的诗竟惊人地预见了其后二三十年内,“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的残酷 现实。八、九十年代的二十年里,这首诗的句意反复被应验,如,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而通过“卑鄙"的手段在祖国领取“通行证”的现象早己司空见惯 它概括了时代特征,准确的厘清了时代、人民、及小丑的阵营 北岛一代产生于体制内,又成了“叛逆者”,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共和国人”一代青年进入七十年代的 特征:理想主义、战斗精神.他们前边站满了古中国大力神般的人物,他们要再次开辟世界却被碰得头 破血流,痛定思痛捡回火中余烬的理想:“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 不相信死无报应”,则正好是七十年代青年所独有的心灵“吁天录”,他们是最早的探索者,故有当代“天问 十年后重读,我仍觉得《回答》直截、真实、不拐弯,第一句就深深嵌入当代焦点:真与假的搏 斗。前进与落后在诗行的刀锋上考验,判若分水岭。北岛的这首《回答》,切实可称为七十年代末青年道 路的一次“预言 六十年代末青年急于寻找代言,于是找到了知青歌曲。 七十年代末青年急于寻找代言,找到了诗歌 文革”结束后,文坛上先“伤痕继而“反思"的写作,纷纷竞相展示苦难和控诉历史,在对历史的鞭挞 中把现实指认为“新生”。而北岛的《回答》却是以清醒的眼光审视过去,愤怒而又不失理性,拒绝承认全 部现实的新生性,以一种批判的立场,为了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庄严宣告。北岛 在《回答》一诗中向世界喊出“我不相信!传达了一代青年人的心声,使由来已久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 主义道德神话的大厦应声坍塌
这首诗对那个变异社会表示了怀疑和否定,诗人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民族生存的忧患,面对黑 暗和荒谬,以挑战者的身份发出“我不相信”的回答,与此同时,在挑战和摧毁现实世界的声音背后,诗人 从历史和未来之中捕捉到希望和“转机”。 这是怎样的世界啊!那虚伪的天空中,到处是用锦词丽句、空洞乏味来涂抹赞颂的东西,到处是“卑 鄙者”通行者的乐园。当然,到处还有死者,那不屈的身影已经歪曲,绷得很紧,充满着力量的美,显得更 加不屈。诗人要问、要控诉,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不是“冰川纪”何以“到处都是冰凌”,新的航道已经发现了, 为什么千万艘船只还在死水一潭的死海中盘桓、相竞,甚至眼睁睁地等着陷于沉没。诗人心情激动、大声 疾呼,唱出了心中对虚伪现实的怀疑和否定;这是一种决绝的怀疑和反抗,且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同情。即 使有太多的反抗者和挑战,诗人仍然愿意做其中的一员,为挑战者的队伍增添一份力量。 如果虚假的世界如海洋的大堤在海浪的冲击下崩溃,如平地因为地心岩浆的奔突而被撕裂,诗人愿 意承受所有的苦难,咽下所有的苦水;愿意做被撕扯的胸膛,让人类选择更好的顶峰。诗人的心中充满着 英雄式的悲剧情结。同样,诗人的心中也充满了希望,来自古老祖先的希望,从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中, 诗人仿佛看到一片纯洁的天空,闪现着漫天星斗的天空! ㈢ 《回答》还是一首反叛十足的诗。他反叛的不是一个人和一件事,反对的是一个历史,一个社会, 一种文化,乃至反对这个无法为他们现实改变的一个世界。 七十年代是个重要的“桥梁年代”,总结过去预示将来。将来能预见吗?能,因为历史仅仅是前边一段 的“延续”!七十年代的问题很多,原体制中的错误部分——极左集权并未结束,但已呈现出微温的“解冻” 景象,在这时候诗人写作了自己的时代预言诗《回答》。 这首诗很难过时,起码几十年内不行,它既穿透了人性,又反映了社会真实,最后提出时代勇士的 召唤。 也许北岛写作时并没想到,他的诗竟惊人地预见了其后二三十年内,“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的残酷 现实。八、九十年代的二十年里,这首诗的句意反复被应验,如,“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而通过“卑鄙”的手段在祖国领取“通行证”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 它概括了时代特征,准确的厘清了时代、人民、及小丑的阵营。 北岛一代产生于体制内,又成了“叛逆者”,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共和国人”一代青年进入七十年代的 特征:理想主义、战斗精神……他们前边站满了古中国大力神般的人物,他们要再次开辟世界却被碰得头 破血流,痛定思痛捡回火中余烬的理想:“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 不相信死无报应”,则正好是七十年代青年所独有的心灵“吁天录”,他们是最早的探索者,故有当代“天问”。 三十年后重读,我仍觉得《回答》直截、真实、不拐弯,第一句就深深嵌入当代焦点:真与假的搏 斗。前进与落后在诗行的刀锋上考验,判若分水岭。北岛的这首《回答》,切实可称为七十年代末青年道 路的一次“预言”。 六十年代末青年急于寻找代言,于是找到了知青歌曲。 七十年代末青年急于寻找代言,找到了诗歌。 “文革”结束后,文坛上先“伤痕”继而“反思”的写作,纷纷竞相展示苦难和控诉历史,在对历史的鞭挞 中把现实指认为“新生”。而北岛的《回答》却是以清醒的眼光审视过去,愤怒而又不失理性,拒绝承认全 部现实的新生性,以一种批判的立场,为了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庄严宣告。北岛 在《回答》一诗中向世界喊出“我不相信!”传达了一代青年人的心声,使由来已久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 主义道德神话的大厦应声坍塌。 三
当然,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不是完美无缺,它也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比如,诗的头两句“卑鄙是 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铺天盖地,从天而降,语携风雷,势不可当。但从第三句开始, 语气再也无法达到前两句的力度和气势。从第三句一直到诗最后一句,仿佛都是为了论证前两句而存在的 整首诗好象就是为了提出“卑鄙——高尚″这个警句而写的。这使得这首诗显得有点“头重脚轻”。不过“卑鄙 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确实振聋发聩,是开启一个时代的名句,也必将流传千古。它 的意义已经不限于诗歌,它对中国社会的深层剖析远远大于它对于中国诗坛的贡献。也许所有的艺术都是 缺憾的艺术,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微瑕并不影响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当然,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不是完美无缺,它也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比如,诗的头两句“卑鄙是 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铺天盖地,从天而降,语携风雷,势不可当。但从第三句开始, 语气再也无法达到前两句的力度和气势。从第三句一直到诗最后一句,仿佛都是为了论证前两句而存在的。 整首诗好象就是为了提出“卑鄙——高尚”这个警句而写的。这使得这首诗显得有点“头重脚轻”。不过“卑鄙 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确实振聋发聩,是开启一个时代的名句,也必将流传千古。它 的意义已经不限于诗歌,它对中国社会的深层剖析远远大于它对于中国诗坛的贡献。也许所有的艺术都是 缺憾的艺术,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微瑕并不影响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