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血液学概述和发展史 第一节血液学概述 一、血液学h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研究对象:血液和造血组织(如骨髓)。 研究内容: 1、血细胞形态学:血液骨髓有形成分形态。 2、血细胞生理学:研究细胞来源、增殖分化的功能。 3、血液生化学:研究血细胞组成、结构、代谢和血浆成分 4、血液免疫学:研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5、遗传血液学:研究血液遗传方式和信总传递。 6、血液流变学:研究血液流动性和血细胞变形性。 7、实验血液学:研究实验技术和建立实验方法。 三、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 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临床学科。主要研究来源 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 重点研究血细胞(如白血病)、造血组织(如再障)入、出血倾向(如血友病)和血栓栓塞 (如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等。 三、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clinical hematology and hematologic examinations) 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 液病为工作对象,是临床和实验技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医学应用科学。 近20年米,医学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全面推动了血液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使认识和 诊断疾病从原来的细胞水平上升到亚细胞,到目前的分子水平。 本课程主要学习血液和骨髓中血细胞形态学和各种血液病的细胞学诊断,以及溶血、出 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病理和生理和实验室诊断与治疗监测的方法。 第二节血液学发展史 历史: 166年:Harvey发现人体血液循环: 1590年:Jansen发现显微镜: 1673年:Leeuwwonhook发现RBC: 1749年:发现WBC: 1842年:Donne发现Pt: 1852~1878年:Vievordt、.Gramer govers发明血细胞计数、Hb测定。 l953年:美国Coulten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血细胞自动计数仪
1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血液学概述和发展史 第一节 血液学概述 一、血液学(h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研究对象:血液和造血组织(如骨髓)。 研究内容: 1、血细胞形态学:血液骨髓有形成分形态。 2、血细胞生理学:研究细胞来源、增殖分化的功能。 3、血液生化学:研究血细胞组成、结构、代谢和血浆成分。 4、血液免疫学:研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5、遗传血液学:研究血液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 6、血液流变学:研究血液流动性和血细胞变形性。 7、实验血液学:研究实验技术和建立实验方法。 二、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 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临床学科。主要研究来源 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 重点研究血细胞(如白血病)、造血组织(如再障)、出血倾向(如血友病)和血栓栓塞 (如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等。 三、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clinical hematology and hematologic examinations) 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 液病为工作对象,是临床和实验技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医学应用科学。 近 20 年来,医学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全面推动了血液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使认识和 诊断疾病从原来的细胞水平上升到亚细胞,到目前的分子水平。 本课程主要学习血液和骨髓中血细胞形态学和各种血液病的细胞学诊断,以及溶血、出 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病理和生理和实验室诊断与治疗监测的方法。 第二节 血液学发展史 历史: 1616 年:Harvey 发现人体血液循环; 1590 年:Jansen 发现显微镜; 1673 年:Leeuwwonhook 发现 RBC; 1749 年:发现 WBC; 1842 年:Donne 发现 Pt; 1852~1878 年:Vievordt、Gramer govers 发明血细胞计数、Hb 测定。 1953 年:美国 Coulten 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血细胞自动计数仪
19O0年:Landsteiner(兰氏)发现人类第一个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获诺贝尔医学 奖。 1940年:兰氏和Wiener发现Rh血型系统,获诺贝尔医学奖。 1958年:Dausset发现第一个人类血细胞抗原(HLA),获诺贝尔医学奖。 1929年:发明骨髓穿刺: 一、血细胞的认识P2 (一)血细胞数量的检测: (二)红细胞的认识: (三)白细胞的认识: 1、对粒细胞的认识: 2、对单核细胞的认识: 1924年Aschoff提出所谓“网状内皮系统”(RES)1976年后己被否定而代以与单核细 胞有关的“单核一一吞噬细胞系统”(MPs) 单核细胞由血液进入组织转变成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如有吞噬物质,则称为巨噬细胞或 吞噬细胞。 3、对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认识 二、血栓与止血的认识:2 三、近血与造血调控的认识;P4 (一)造血干细胞的认识: (二)造血调控的认识: 第二章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第一节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P16 (一)非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液病: (二)血液病合并非血液系统疾病: (三)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P7 (一)血液学检验的任务: (二)检验医师的责任: 检验医师(含技师)需要经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的专门学习和培养,检验 医师的任务和责任是重大的。 学习方法与临床应用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医学应用学科,涉及知识和技术面广,主要内容为血液细胞形态学 和各种血液病的细胞学诊断,从狭义上讲,血细胞形态学是指应用光学显微镜辨认瑞氏染色 后的外周血和骨髓细胞的形态学,虽较古老,但在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及科研方面,仍是不可 缺少的方法之一。 2
2 1900 年:Landsteiner(兰氏)发现人类第一个血型系统 ABO 血型系统,获诺贝尔医学 奖。 1940 年:兰氏和 Wiener 发现 Rh 血型系统,获诺贝尔医学奖。 1958 年:Dausset 发现第一个人类血细胞抗原(HLA),获诺贝尔医学奖。 1929 年:发明骨髓穿刺; 一、血细胞的认识 P2 (一)血细胞数量的检测; (二)红细胞的认识; (三)白细胞的认识; 1、对粒细胞的认识; 2、对单核细胞的认识; 1924 年 Aschoff 提出所谓“网状内皮系统”(RES)1976 年后已被否定而代以与单核细 胞有关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 单核细胞由血液进入组织转变成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如有吞噬物质,则称为巨噬细胞或 吞噬细胞。 3、对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认识。 二、血栓与止血的认识;P2 三、造血与造血调控的认识; P4 (一)造血干细胞的认识; (二)造血调控的认识; 第二章 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第一节 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 P16 (一)非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液病; (二)血液病合并非血液系统疾病; (三)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 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 P7 (一)血液学检验的任务; (二)检验医师的责任; 检验医师(含技师)需要经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的专门学习和培养,检验 医师的任务和责任是重大的。 学习方法与临床应用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医学应用学科,涉及知识和技术面广,主要内容为血液细胞形态学 和各种血液病的细胞学诊断,从狭义上讲,血细胞形态学是指应用光学显微镜辨认瑞氏染色 后的外周血和骨髓细胞的形态学,虽较古老,但在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及科研方面,仍是不可 缺少的方法之一
从广义上讲,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应包括应用细胞化学,细胞同位素标记,细胞培养和相 差、荧光、电子显微镜下所示的血(骨髓)细胞更为精细的形态、结构。 血液学诊断人员的工作水平对形态学检验结果有重要影响,要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 充分理解血细胞发展规律和形态学上的共性和个性,在显微镜下多看、多观察、多比较和分 析,把理论上的描述与观察的实物反复对照,切不可死记硬背,一个从事血液学检验的人员, 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扩大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和检验知识,特别要注意研究 患者病历摘要,不参考临床资料有可能得出错误结论。(如某些抗贫血药物可在数小内使骨 随象改观,再障一脾脏一般不大,脾亢一脾大,恶组一一持续高热,血液病医师应懂实验, 血液病技师应橘临床) 第三节血液检验与循证医学的关系P7 (一)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evidence-一-ba sed medieine,EBM)是寻求、应用证据的医学,也有称之为实 证医学、求证医学。 (二)血液检验与循证医学的关系 第二篇造血检验 第三章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造血器官P9 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有、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hematopoietic oga),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及脾等。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称为造 (hematopoiesis,hemopoiesis). 人体的造血过程可分为胚胎期造血(包括中胚叶造血期、肝造血期和骨髓造血期)以及 出生后造血。在胚胎和出生后的不同发育时期,其主要造血器官也不同。 一、胚胎期造血器官 胚胎期可相继分成三个不同的造血期 (一)中胚叶造血期(卵黄囊造血期) 卵黄囊是最早出现的造血地点,约人胚3周开始~9周止,卵黄囊上的血岛是最初的造 血中心,血岛周边部分的间质细胞分化为原始血管壁细胞一形成毛细血管壁。 血岛中央部分间质细胞一一多项潜能的造血干细胞(HSC),迁移到肝、脾、骨髓、淋 巴组织。 (二)肝脏造血期 此期始于胚胎第6周,至胚胎第7个月,3~6个月的胎儿,肝脏是主要的造血地点, 卵黄血岛囊的造血干细胞种植到肝脏,造血以RBC为主,4个月后有粒细胞生成,肝不生 成淋巴细胞,出生时肝脏停止造血。 肝脏造血期,脾、胸腺、淋巴结也参与造血
3 从广义上讲,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应包括应用细胞化学,细胞同位素标记,细胞培养和相 差、荧光、电子显微镜下所示的血(骨髓)细胞更为精细的形态、结构。 血液学诊断人员的工作水平对形态学检验结果有重要影响,要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 充分理解血细胞发展规律和形态学上的共性和个性,在显微镜下多看、多观察、多比较和分 析,把理论上的描述与观察的实物反复对照,切不可死记硬背,一个从事血液学检验的人员, 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扩大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和检验知识,特别要注意研究 患者病历摘要,不参考临床资料有可能得出错误结论。(如某些抗贫血药物可在数小内使骨 髓象改观,再障—脾脏一般不大,脾亢—脾大,恶组——持续高热,血液病医师应懂实验, 血液病技师应懂临床)。 第三节 血液检验与循证医学的关系 P7 (一) 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evidence—ba sed medieine,EBM)是寻求、应用证据的医学,也有称之为实 证医学、求证医学。 (二)血液检验与循证医学的关系 第二篇 造血检验 第三章 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造血器官 P9 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hematopoietic organ),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及脾等。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称为造 血(hematopoiesis, hemopoiesis)。 人体的造血过程可分为胚胎期造血(包括中胚叶造血期、肝造血期和骨髓造血期)以及 出生后造血。在胚胎和出生后的不同发育时期,其主要造血器官也不同。 一、胚胎期造血器官 胚胎期可相继分成三个不同的造血期 (一)中胚叶造血期(卵黄囊造血期) 卵黄囊是最早出现的造血地点,约人胚 3 周开始~9 周止,卵黄囊上的血岛是最初的造 血中心,血岛周边部分的间质细胞分化为原始血管壁细胞→形成毛细血管壁。 血岛中央部分间质细胞——多项潜能的造血干细胞(HSC),迁移到肝、脾、骨髓、淋 巴组织。 (二)肝脏造血期 此期始于胚胎第 6 周,至胚胎第 7 个月,3~6 个月的胎儿,肝脏是主要的造血地点, 卵黄血岛囊的造血干细胞种植到肝脏,造血以 RBC 为主,4 个月后有粒细胞生成,肝不生 成淋巴细胞,出生时肝脏停止造血。 肝脏造血期,脾、胸腺、淋巴结也参与造血
脾:可产生RBC、粒细胞、淋巴细胞(主要)和单核细胞 胸腺:诱导和分化T淋巴细胞的器官。 淋巴结:造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三)骨随造血期 4~5个月起,骨髓开始造血,主要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也产生淋巴、单 核细胞。骨髓造血干细胞主要来源于肝,部分来源脾。 胚胎三个造血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交替此消彼长的。 二、出生后造血器宫 正常情祝下,出生后造血主要在骨髓,其次是淋巴器官,包括胸腺、脾、淋巴结等。 (一)骨髓造血P10 骨髓在出生后是唯一产生RBC、粒细胞、Pt的均所,也产淋巴及单核细胞。骨髓分红 骨髓(主要由造血细胞组成)和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 1、红骨髓:红骨髓主要由结缔组织、血管、神经及造血实质细胞组成。 骨髓血管系统中血窦是最突出的结构,血窦内是成熟的血细胞,血窦间是各种造血细胞。 骨髓中造血细胞分布是有一定区域性的。 (1)红细胞造血岛:亦称幼红细胞岛(erythroblastic island): (2)粒细胞造血岛: (3)巨核细胞: (4)单核细胞: (5)淋巴细胞: 2、黄骨髓:脂肪化的骨髓称为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约占总骨髓50%。黄骨 髓仍然保持有造血的潜能,当机体需要时,又可重新转为红骨髓参与造血。因此正常情况下, 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较强, (二)淋巴器官造血 1、胸腺: 主要功能是产生淋巴细胞和分泌胸腺素,分化T细胞。青春期后胸腺逐渐菱缩为脂肪组 织代替。 2、脾 脾具有造血、储血、滤过血液及免疫等功能。正常情况下出生后脾脏只造淋巴细胞。 3、淋巴结 生成淋巴细胞 (三)髓外造血 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 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随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 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常导
4 脾:可产生 RBC、粒细胞、淋巴细胞(主要)和单核细胞。 胸腺:诱导和分化 T 淋巴细胞的器官。 淋巴结:造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三)骨髓造血期 4~5 个月起,骨髓开始造血,主要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也产生淋巴、单 核细胞。骨髓造血干细胞主要来源于肝,部分来源脾。 胚胎三个造血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交替此消彼长的。 二、出生后造血器官 正常情况下,出生后造血主要在骨髓,其次是淋巴器官,包括胸腺、脾、淋巴结等。 (一)骨髓造血 P10 骨髓在出生后是唯一产生 RBC、粒细胞、Pt 的均所,也产淋巴及单核细胞。骨髓分红 骨髓( 主要由造血细胞组成)和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 1、红骨髓:红骨髓主要由结缔组织、血管、神经及造血实质细胞组成。 骨髓血管系统中血窦是最突出的结构,血窦内是成熟的血细胞,血窦间是各种造血细胞。 骨髓中造血细胞分布是有一定区域性的。 (1)红细胞造血岛:亦称幼红细胞岛(erythroblastic island); (2)粒细胞造血岛: (3)巨核细胞: (4)单核细胞: (5)淋巴细胞: 2、黄骨髓:脂肪化的骨髓称为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约占总骨髓 50%。黄骨 髓仍然保持有造血的潜能,当机体需要时,又可重新转为红骨髓参与造血。因此正常情况下, 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较强。 (二)淋巴器官造血 1、 胸腺: 主要功能是产生淋巴细胞和分泌胸腺素,分化 T 细胞。青春期后胸腺逐渐萎缩为脂肪组 织代替。 2、脾 脾具有造血、储血、滤过血液及免疫等功能。正常情况下出生后脾脏只造淋巴细胞。 3、淋巴结 生成淋巴细胞 (三)髓外造血 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 2 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 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 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常导
致相应器官肿大。 第二节造血微环境P12 造血微环境(HM)由骨髓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包括微血管系统、末稍神经、基质以 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 一、骨醴徽血管系统 骨髓的微血管系统是造血微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微血管系统由营养血管、动脉、小动 脉和毛细血管构成。静脉实与集合实统称为骨髓血窦,密布于整个骨髓腔,血窦内是成熟的 血细胞,血窦间是骨髓实质,即造血索, 骨髓的微血管系统具有调节进出微血管的各种成分作用,如营养、能量等物质交换,调 控血细胞的释放,调节酸碱平衡。 二、骨葡基质细胞及其分泌因子 (一)骨髓基质细胞 骨髓基质细胞是骨髓造血微环境的重要成分。支持、粘附造血干细胞作用,分泌生成多 种细胞因子,调节造血干细胞发育。 骨髓基质细胞由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成分构成 (二)骨随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骨髓基质细胞是产生调控造血的细胞因子,如GM-CSF、干细胞因子(SCF)、L、白 血病抑制因子(山F)、转化生长因子B(TGF.B)等活性因子的主要部位,它们对造血干、 祖细胞的分化发有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第三节造血干(粗)细胞 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有而来。胚胎干细胞(ESC)是指从早期胚胎的内 细胞团(1CM)中分离出来的具有高度分化潜能,分化成全身多种细胞类型,从而可以进 步形成机体的任何组织和器官,因此也称全能干细胞。 一、造血干细胞 实验证明,骨髓和血液存在多能造血干细胞。 1961年动物实验:T等 小鼠以致死量X射线全身照射:(1)因造血功能衰竭而死亡:(2)输以另一小鼠的血 液或骨髓·受体脾形成脾集落,称脾集落形成单位(CUFS),小鼠成活:(3)将另一小 鼠脾结节细胞静脉注射给该鼠→小鼠成活。 1970年:人体骨髓和血液一半固体血细胞培养技术一与小鼠脾集落相似的集落。 形成脾结节的干细胞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C℉US),可形成各种细胞。 形成培养集落的干细胞称为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U-C)。只能形成部分种类血细胞。 以上实验证明,骨髓和血液存在血细胞的祖先,可在脾内形成造血结节,这些造血细胞 的祖先称为造血多能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多能干细胞)概念:
5 致相应器官肿大。 第二节 造血微环境 P12 造血微环境(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包括微血管系统、末稍神经、基质以 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 一、骨髓微血管系统 骨髓的微血管系统是造血微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微血管系统由营养血管、动脉、小动 脉和毛细血管构成。静脉窦与集合窦统称为骨髓血窦,密布于整个骨髓腔,血窦内是成熟的 血细胞,血窦间是骨髓实质,即造血索。 骨髓的微血管系统具有调节进出微血管的各种成分作用,如营养、能量等物质交换,调 控血细胞的释放,调节酸碱平衡。 二、骨髓基质细胞及其分泌因子 (一) 骨髓基质细胞 骨髓基质细胞是骨髓造血微环境的重要成分。支持、粘附造血干细胞作用,分泌生成多 种细胞因子,调节造血干细胞发育。 骨髓基质细胞由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成分构成。 (二)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骨髓基质细胞是产生调控造血的细胞因子,如 GM-CSF、干细胞因子(SCF)、IL、白 血病抑制因子(LI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活性因子的主要部位,它们对造血干、 祖细胞的分化发育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第三节 造血干(祖)细胞 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胚胎干细胞(ESC)是指从早期胚胎的内 细胞团(ICM)中分离出来的具有高度分化潜能,分化成全身多种细胞类型,从而可以进一 步形成机体的任何组织和器官,因此也称全能干细胞。 一、造血干细胞 实验证明,骨髓和血液存在多能造血干细胞。 1961 年动物实验:Till 等 小鼠以致死量 X 射线全身照射:(1)因造血功能衰竭而死亡;(2)输以另一小鼠的血 液或骨髓 → 受体脾形成脾集落,称脾集落形成单位(CUF-S),小鼠成活;(3)将另一小 鼠脾结节细胞静脉注射给该鼠 → 小鼠成活。 1970 年:人体骨髓和血液 → 半固体血细胞培养技术 → 与小鼠脾集落相似的集落。 形成脾结节的干细胞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可形成各种细胞。 形成培养集落的干细胞称为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C)。只能形成部分种类血细胞。 以上实验证明,骨髓和血液存在血细胞的祖先,可在脾内形成造血结节,这些造血细胞 的祖先称为造血多能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多能干细胞)概念:
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即能增殖两个完全一样的干细胞,又具有多向分化能力,进一步分 化为骨髓干细胞和淋巴干细胞,无特异的形态,与淋巴细胞相似,形态学检查易被混在淋巴 细胞中,数量少。 造血干细胞一般特征:(1)多数细胞处于G0期或静止期:(2)绝大数表达CD34和 Ty-1(CD34、Ty-):(3)低表达或不表达CD38和HLA-DR:(4)缺乏系特异系列抗 原表面标志。 CD34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脾、肝、外周血及脐血等组织中。 二、造血祖细胞 造血祖细胞(HPC)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部分或全部失去身我更新能力的 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具有定向分化和增殖的能力,也称定向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各种祖细胞一各种原始、幼稚细胞(形态学上可辨认) 淋巴干细胞 厂T淋巴系祖细胞,又称T淋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U-几)一T细胞 1、淋巴干细胞 LB淋巴系祖细胞,又称B淋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BL)一B细 ·浆细胞 2、骨髓干细胞分化为: (I)红系祖细胞为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UE)·有核RBC一RBC (2)粒、单核系祖细胞为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U-GM) 厂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U-G)→中性粒细胞 CFU-GM L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U-M)单核细胞 (3)巨核系祖细胞为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U-Mg)一巨核细胞一Pt (4)嗜酸性祖细胞为嗜酸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U-E0) 第四节血细胞的发育与成熟PI5 “增殖”、“分化”、“成熟”、“释放”、概念P16 一、细胞的增殖 由一个原始细胞经过数代的有丝分裂,形成一大堆成熟细胞,称为对称性增殖。在这种 增殖中,母细胞有丝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同时都趋向分化成熟。子细胞还可进一步增殖,每 增殖一次就越趋向于进一步分化。 一般一个原始细胞到成熟细胞可经过4~5次分裂。如一个原始红细胞经过4~5次增殖 可产生32个或64个成熟RBC。 晚幼阶段的细胞无增殖能力。 巨核细胞属多倍体细胞,是以连续双倍增殖DNA的方式,即细胞核成倍增殖,每增殖 6
6 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即能增殖两个完全一样的干细胞,又具有多向分化能力,进一步分 化为骨髓干细胞和淋巴干细胞,无特异的形态,与淋巴细胞相似,形态学检查易被混在淋巴 细胞中,数量少。 造血干细胞一般特征:(1)多数细胞处于 GO 期或静止期;(2)绝大数表达 CD34 和 Thy-1(CD34+、Thy-1 +);(3)低表达或不表达 CD38 和 HLA-DR;(4)缺乏系特异系列抗 原表面标志。 CD34+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脾、肝、外周血及脐血等组织中。 二、造血祖细胞 造血祖细胞(HPC)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部分或全部失去身我更新能力的 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具有定向分化和增殖的能力,也称定向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 各种祖细胞 → 各种原始、幼稚细胞(形态学上可辨认) 淋巴干细胞 T 淋巴系祖细胞,又称 T 淋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TL)→ T 细胞 1、 淋巴干细胞 B 淋巴系祖细胞,又称 B 淋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BL)→ B 细胞 → 浆细胞 2、骨髓干细胞分化为: (1)红系祖细胞为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 有核 RBC → RBC (2)粒、单核系祖细胞为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 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 中性粒细胞 CFU——GM 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单核细胞 (3)巨核系祖细胞为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eg)→ 巨核细胞 → Pt (4)嗜酸性祖细胞为嗜酸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o) 第四节 血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P15 “增殖”、“分化”、“成熟”、“释放”、概念 P16 一、细胞的增殖 由一个原始细胞经过数代的有丝分裂,形成一大堆成熟细胞,称为对称性增殖。在这种 增殖中,母细胞有丝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同时都趋向分化成熟。子细胞还可进一步增殖,每 增殖一次就越趋向于进一步分化。 一般一个原始细胞到成熟细胞可经过 4~5 次分裂。如一个原始红细胞经过 4~5 次增殖 可产生 32 个或 64 个成熟 RBC。 晚幼阶段的细胞无增殖能力。 巨核细胞属多倍体细胞,是以连续双倍增殖 DNA 的方式,即细胞核成倍增殖,每增殖
一次,核即增大一次,而胞浆并不分裂,故巨核细胞体积逐渐增大。 其它系统细胞在DNA合成后,随即分裂成两个子细胞,1个→2个, 有丝分裂是血细胞分裂的主要形式。分成四期:即前、中、后、末期(形态描述见专科教材 P16)。 正常骨髓分裂象约占有核细胞的1%,晚幼阶段的细胞己失去分裂能力。 分裂象常反映骨髓细胞增殖活跃的程度,增生过高的骨髓分裂象增高,可达5%。 血细胞发有过程分为三个大阶段: 1、造血干细胞(多能干细胞)阶段 厂淋巴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2、造血祖细胞阶段 3、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阶段:骨随涂片从形态学可辨认的各阶段血细胞。 二、血细胞的成熟 成熟过程:原始细胞一幼稚细胞一成熟细胞 1、血细胞的命名: 六大系统: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淋巴细胞系、浆细胞系、巨核细胞系。 每个系统分为原始、幼稚、成熟3个阶段。(P17图3-2) 红系:原红一早幼红一中幼红一晚幼红一网织红一RBC 粒系:原粒一早幼粒一中幼粒(中性、嗜酸性、嗜碱性)一杆状核粒细胞(中、酸、 碱)一分叶核粒细胞(中、酸、碱) 单核系:原单一幼单一单核细胞一进入组织一组织细胞 厂裸核巨核细胞 巨核系:原巨核细胞一幼巨核细胞→颗粒型巨核细胞→产板型巨核细胞 L血小板 淋巴细胞系:原淋巴细胞一幼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浆细胞系:原浆细胞一幼浆细胞一浆细胞 2、血细胞发育成熟的一般规率 血细胞发育成熟是一个连续过程,阶段的划分是人为的措施: 介于两个阶段之间的细胞划入下一阶段。 血细胞发有过程的形态演变规律: 原始→幼稚一成熟 细胞大小:大一小 但:原粒<早幼粒巨核细胞由小一大 核质比例:大·小
7 一次,核即增大一次,而胞浆并不分裂,故巨核细胞体积逐渐增大。 其它系统细胞在 DNA 合成后,随即分裂成两个子细胞,1 个 → 2 个。 有丝分裂是血细胞分裂的主要形式。分成四期:即前、中、后、末期(形态描述见专科教材 P16)。 正常骨髓分裂象约占有核细胞的 1%,晚幼阶段的细胞已失去分裂能力。 分裂象常反映骨髓细胞增殖活跃的程度,增生过高的骨髓分裂象增高,可达 5%。 血细胞发育过程分为三个大阶段: 1、造血干细胞(多能干细胞)阶段 淋巴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2、造血祖细胞阶段 3、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阶段:骨髓涂片从形态学可辨认的各阶段血细胞。 二、血细胞的成熟 成熟过程:原始细胞 → 幼稚细胞 → 成熟细胞 1、血细胞的命名: 六大系统: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淋巴细胞系、浆细胞系、巨核细胞系。 每个系统分为原始、幼稚、成熟 3 个阶段。 (P17 图 3-2) 红系:原红 → 早幼红 → 中幼红 → 晚幼红 → 网织红 → RBC 粒系:原粒 → 早幼粒 → 中幼粒(中性、嗜酸性、嗜碱性)→ 杆状核粒细胞(中、酸、 碱)→ 分叶核粒细胞(中、酸、碱) 单核系:原单 → 幼单 → 单核细胞 → 进入组织 → 组织细胞 裸核巨核细胞 巨核系:原巨核细胞 → 幼巨核细胞 → 颗粒型巨核细胞 → 产板型巨核细胞 血小板 淋巴细胞系:原淋巴细胞 → 幼淋巴细胞 → 淋巴细胞 浆细胞系:原浆细胞 → 幼浆细胞 → 浆细胞 2、血细胞发育成熟的一般规率 血细胞发育成熟是一个连续过程,阶段的划分是人为的措施; 介于两个阶段之间的细胞划入下一阶段。 血细胞发育过程的形态演变规律: 原始 → 幼稚 → 成熟 细胞大小:大 → 小 但:原粒<早幼粒 巨核细胞由小 → 大 核质比例:大 → 小
核大小:大一小成熟RBC无核 核形状:园一凹陷一分叶,有的细胞不分叶。 核染色质结构:细致一粗精疏松一紧密、固缩 核染色质受色:淡紫色一深紫色 核膜:不明显一明显 核仁:有一无 胞质量:少一多,淋巴细胞例外 胞质颜色:蓝(嗜碱)→红(嗜酸)或深蓝一浅蓝 胞质颗粒:无→有 粒细胞有中性粒、嗜酸性颗粒、嗜碱性颗粒,称特异性颗粒。 有的细胞无颗粒,非特异性颗粒:嗜天青或称嗜苯胺蓝颗粒、A颗粒,如早幼粒细胞,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中含紫红色天青胺蓝颗粒, 第五节造血的调控 见教材P18~23页: 第六节细胞调亡P23~25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 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 第四章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血象和骨髓象检验P26 一、正常血红细胞形态学 (一)粒细胞系统 【、原粒细胞(myelobast) 胞体:直径10~20um,圆形或类圆形。 胞核: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无 浓集。 核仁:2~5个,较少、清楚、呈淡蓝色 胞质:量少,无颗粒或少许。 原粒I型:典型的原粒、胞质内无颗粒。 原粒Ⅱ型:胞质中有少量细小颗粒, 2、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 胞体:直径12~25um,较原粒大,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居中或偏位,核染质开始聚集,较原粒粗糙。 核仁:可见或模糊或消失。 胞质:量较多,含数量不等、大小不一、形态不一、紫红色的非特异性颗粒(又称嗜天青颗 粒、嗜苯胺蓝颗粒或A颗粒)
8 核大小:大 → 小 成熟 RBC 无核 核形状:园 → 凹陷 → 分叶,有的细胞不分叶。 核染色质结构:细致 → 粗糙 疏松 → 紧密、固缩 核染色质受色:淡紫色 → 深紫色 核膜:不明显 → 明显 核仁:有 → 无 胞质量:少 → 多,淋巴细胞例外 胞质颜色:蓝(嗜碱)→ 红(嗜酸)或深蓝 → 浅蓝 胞质颗粒:无 → 有 粒细胞有中性粒、嗜酸性颗粒、嗜碱性颗粒,称特异性颗粒。 有的细胞无颗粒,非特异性颗粒:嗜天青或称嗜苯胺蓝颗粒、A 颗粒,如早幼粒细胞,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中含紫红色天青胺蓝颗粒。 第五节 造血的调控 见教材 P18~23 页; 第六节 细胞凋亡 P23~25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 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 第四章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血象和骨髓象检验 P26 一、正常血红细胞形态学 (一)粒细胞系统 1、原粒细胞(myelobast) 胞体:直径 10~20um,圆形或类圆形。 胞核: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无 浓集。 核仁:2~5 个,较少、清楚、呈淡蓝色。 胞质:量少,无颗粒或少许。 原粒Ⅰ型:典型的原粒、胞质内无颗粒。 原粒Ⅱ型:胞质中有少量细小颗粒。 2、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 胞体:直径 12~25um,较原粒大,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居中或偏位,核染质开始聚集,较原粒粗糙。 核仁:可见或模糊或消失。 胞质:量较多,含数量不等、大小不一、形态不一、紫红色的非特异性颗粒(又称嗜天青颗 粒、嗜苯胺蓝颗粒或 A 颗粒)
初浆:有时在早幼粒细胞中央近核处常有高尔基体发有的透亮区,呈淡蓝色或无色。 3、中幼中粒细胞(myelocyte) (I)中性幼粒细胞(meutrophilic myelocyte): 胞体:直径10~20um,圆形。 胞核:椭圆或一侧开始扁平或出现凹陷,占细胞的23~12,核染质聚集呈索块状。 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含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 中性颗粒:细小、大小较一致、颗粒状、分布密集、谈紫红色或淡红色。常在近核处先出现, 而非特异性颗粒常分布于胞质边缘。 (2)嗜酸性中幼粒细胞(eosinophilic myelocyte): 胞体胞核与中性粒相似,直径15~20um,较中性中幼粒略大。 嗜酸性颗粒:粗大、大小一致、圆形、排列紧密、橘红色(有时染呈黄色、深褐色或紫黑色 颗粒)。 (3)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0一15um,较中性中幼粒略小、圆形。 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质较模糊, 嗜碱性颗粒:粗大、大小等,形态不一: 排列凌乱,深紫黑色或深紫红色,常覆盖在核上,以致核形不易出。 表4-2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P27 4、晚幼粒细胞 (I)中性晚幼粒细胞(meutrophilic metamyelocyte): 胞体:直径10~16um,圆形。 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核染色质粗糙呈小块。 胞质: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胞质呈红色。 (2)嗜酸性晚幼粒细胞(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 胞体:直径10一16um,圆形。 胞质中充满嗜酸性颗粒,有时可见深褐色颗粒,颗粒常无,其他方面基本同中性晚幼粒细胞 (3)嗜碱性晚幼粒细胞(basophilic metamyelocyte): 胞体:直径10~14um,圆形。 胞核:呈肾形,轮廊不清楚。 胞质内及核上有少量嗜碱性颗粒,胞质呈红色。 5、杆状核粒细胞(stab granulocyte): (I)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10~15um,圆形。 胞核:凹陷程度与假设核直径之比大于12,或核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之比大于3/4 9
9 初浆:有时在早幼粒细胞中央近核处常有高尔基体发育的透亮区,呈淡蓝色或无色。 3、中幼中粒细胞(myelocyte) (1)中性幼粒细胞(meutrophilic myelocyte): 胞体:直径 10~20um,圆形。 胞核:椭圆或一侧开始扁平或出现凹陷,占细胞的 2/3~1/2,核染质聚集呈索块状。 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含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 中性颗粒:细小、大小较一致、颗粒状、分布密集、淡紫红色或淡红色。常在近核处先出现, 而非特异性颗粒常分布于胞质边缘。 (2)嗜酸性中幼粒细胞(eosinophilic myelocyte): 胞体胞核与中性粒相似,直径 15~20um,较中性中幼粒略大。 嗜酸性颗粒:粗大、大小一致、圆形、排列紧密、橘红色(有时染呈黄色、深褐色或紫黑色 颗粒)。 (3)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 10~15um,较中性中幼粒略小、圆形。 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质较模糊, 嗜碱性颗粒:粗大、大小等,形态不一; 排列凌乱,深紫黑色或深紫红色,常覆盖在核上,以致核形不易出。 表 4-2 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 P27 4、晚幼粒细胞 (1)中性晚幼粒细胞(meutrophilic metamyelocyte): 胞体:直径 10~16um,圆形。 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核染色质粗糙呈小块。 胞质: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胞质呈红色。 (2)嗜酸性晚幼粒细胞(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 胞体:直径 10~16um,圆形。 胞质中充满嗜酸性颗粒,有时可见深褐色颗粒,颗粒常无,其他方面基本同中性晚幼粒细胞。 (3)嗜碱性晚幼粒细胞(basophilic metamyelocyte): 胞体:直径 10~14um,圆形。 胞核:呈肾形,轮廓不清楚。 胞质内及核上有少量嗜碱性颗粒,胞质呈红色。 5、杆状核粒细胞(stab granulocyte): (1)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 10~15um,圆形。 胞核:凹陷程度与假设核直径之比大于 1/2,或核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之比大于 3/4
形态弯曲呈粗细均匀的带状,也可见核呈S形、U形或E形。 胞质:充满中性题粒而无A颗粒。 (2)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1~16um,圆形。 胞核:与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相似。 胞质:充满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bas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10~12um,圆形。 胞核:呈模糊杆状。 胞质:内及核上有少许嗜碱性颗粒。 6、分叶核粒细胞 (I)中性分叶核粒细胞(granulocyte)片 胞体:直径10一14um,圆形。 胞核:分叶状,常分2~5叶。 胞质:浆内充满中性颗粒。 (2)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rosin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11~16um。 胞核:多分为两叶。 胞质:充满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bas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10~12um。 胞核:可分为3~4叶或分叶不明显。 胞质:胞质内及核上有少许嗜碱性颗粒,浆呈红色 (二)红细胞系统 (1)原红细胞(pronormoblst): 胞体:直径15一25u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侧,1一3个,大小不一,染浅蓝色 胞质:胞少,有油画蓝感,在核周围常形成淡染区。 (2)早幼红细胞(early normoblast): 胞体:直径10~18u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位。 胞质:量略增多,为不透明蓝色或深蓝色,无颗粒,瘤状突起及核周淡染区仍可见。 (3)中幼红细胞(polychromstic normoblast): 胞体:直径8~15um,圆形。 胞核:圆形、居中、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呈深紫红色索条状或块状
10 形态弯曲呈粗细均匀的带状,也可见核呈 S 形、U 形或 E 形。 胞质:充满中性颗粒而无 A 颗粒。 (2)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 11~16um,圆形。 胞核:与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相似。 胞质:充满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bas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 10~12um,圆形。 胞核:呈模糊杆状。 胞质:内及核上有少许嗜碱性颗粒。 6、分叶核粒细胞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 10~14um,圆形。 胞核:分叶状,常分 2~5 叶。 胞质:浆内充满中性颗粒。 (2)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rosin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 11~16um。 胞核:多分为两叶。 胞质:充满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bas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 10~12um。 胞核:可分为 3~4 叶或分叶不明显。 胞质:胞质内及核上有少许嗜碱性颗粒,浆呈红色。 (二)红细胞系统 (1)原红细胞(pronormoblst): 胞体:直径 15~25u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侧,1~3 个,大小不一,染浅蓝色。 胞质:胞少,有油画蓝感,在核周围常形成淡染区。 (2)早幼红细胞(early normoblast): 胞体:直径 10~18u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位。 胞质:量略增多,为不透明蓝色或深蓝色,无颗粒,瘤状突起及核周淡染区仍可见。 (3)中幼红细胞(polychromstic normoblast): 胞体:直径 8~15um,圆形。 胞核:圆形、居中、占细胞的 1/2,核染色质凝聚呈深紫红色索条状或块状